首先,两个都解释得通。
原因不仅在“为”,还在于后面那个“计”的词性变化,以及“天下”一词的具体含义。例如:
(一)读四声:吾为(wèi)天下计
1. 意为:我是为了天下苍生谋划
“为”是介词,“计”是动词。
2. 意为:我是为了天下大计(得以实现)
“为”是介词,“计”是名词。
(二)读二声:吾为(wéi)天下计
意为:我干的是天下大事。
“为”是动词,“计”就是名词。
(三)“天下”可以指人世间,可以指天下苍生,可以指国家,甚至可以指国家的统治权。
诸如此类,只要多查查字典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归根结底,中国自古以来语言体系的博大精深,是导致诗无达诂的罪魁祸首。
然而结合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批评论,我认为这里应该读二声。
也就是说,结合董卓的情商智商和时代特点考虑,这句话要突出的重点理应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干的什么”。
重点在“吾为”,而非“吾计”。
重点在“我”,而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