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字是否终会消亡? 第1页

        

user avatar   moobot_cn_rob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什么问题, 必须怒答一段!

汉字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大幅提升使用空间.

1)汉语表达能力强:英文一个音节是声母+韵母,汉字一个音节是声母+韵母+声调.

牺牲的是情感表达的韵律(所以中文唱歌要么忘掉声调,要么必须选合适的字)

我们中国人说一串音节,能代表很多含义.

不管多复杂,也就是一个音节,这一点避免了汉字的无限堆叠.

小的时候学习英语的international,五个音节,

2)汉字的文化底蕴深

守株待兔,四个字,实际上是多少个字节的信息?

亡羊补牢,本意明确,寓意清晰,四个汉字GB2312看是8字节,UTF8看是12字节,传递的信息量,远高于其他任何语言.你试试用英文8个或12个字节看看能表达啥?

3)核心点是:汉字的使用效率高,是以学习时间长为代价的

我们能看懂古代的字,我们能看懂 怼这个字,能看懂 不明觉厉 这些词的意思,即使不懂,说一次就能记住.

你让英文IBM的全称是什么意思?虽然也占了三个音节,能把IBM三个词的意思说出来还真不多了. WWF是什么?

缩写一旦开始割裂原始含义和缩写后的语义,这种语言和思想的不连续性带来的沟通障碍会越来越大,除非代价是计入词典,然后背词典.

4)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相比,随着知识爆炸,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领域的人才.

首先需要的就是在该领域能够快速表达的一种能力,而这一点,汉字自身具备的创新能力非常强.

英文一群人说maglev,多少人知道是磁悬浮?磁悬浮是个啥?是车,还是船,还是家具?

但是中国轻轨,城铁,高铁,仔细想想都是不断的对缩写进行二次缩写之后的结果.

5)汉字的顶层架构最厉害的在于

书写(文字)大于发音,发音大于拼音,

其中书写大于发音,是说文解字之前完成的,是中国面对各地方言不同统一语言文字需求的创新;

发音大于拼音,是近一百多年来引入拼音完成的,包括面对互联网时代,拼音输入法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选择不输入声调来完成的.

所以,汉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三层表达架构的语言文字.

几万种字符的书写文字,一千多种发音,四百多种拼音(声母*韵母*声调)

(根据某字典,笔者统计的结果)是26347种字形,1458种发音,412中拼音.

其生命力,比26个字母,26^n个排列组合,48个音标的字母语言有更强的可扩展性.



一个信息量传递的结果.


user avatar   yingla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开玩笑。

汉字在知识的继承和传播上有着绝对优势。

如果非要做类比的话,就是你在担心雕版印刷取代活字印刷。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字做为一个整体不会消亡,但是个别汉字就不好说了。

由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拼音输入法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有些同音字之间的区别渐渐模糊。

比如:作为/做为,泄漏/泄露,账号/帐号,模板/模版,词典/辞典

深究起来,这些字是有区别的,但是无论怎么用其实对理解意思没影响,汉字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个表音文字了。

也许很久以后人们渐渐不再去仔细区分它们,其中一个写法占了统治地位,另一种就渐渐消亡了。

在汉字编码标准里还存在,但是很少再用的汉字已经很多了,比如最近很流行的生僻字词填词的歌曲里的那些字。


user avatar   pfdl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背乘法口诀是这样的: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 七七四十九,  ……,  九九八十一。     

英语母语者背乘法口诀是这样的:

       one one one one two two ... three six eighteen three seven twenty-one ... seven seven forty-nine ... nine nine eighty-one     

读一遍,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经典乘法表,英美学生背起来极其痛苦。

中国学生背化学周期表是这样的: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     

而他们背化学周期表是这样的:

       hydrogen helium lithium beryllium boron carbon nitrogen oxygen fluorine neon ……     

中国的绝大多数字是单字单音节,对背数学乘法表,元素周期表……提供极大的便利。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字的信息熵比英语更大,辨识度更高。

所以汉字更适合高密度的信息传递。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弹幕只在日本和中国流行,在英语国家并不流行。因为英文阅读需要更多的精力,很难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阅读,而中文和日语就好很多。

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同一本书,中文的一般都比英文的薄。

拉丁文因为严谨的优点,至今依然被法律从业者学习。

汉语的优点这么明显,更不应该消亡。


user avatar   xixiangchui20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9年,全国人口八成人是文盲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文字差异很大。

我们以楚地南阳出土的鸟书为例,一种楚国篆书的装饰性字体,难以辨认。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之后,全国统一使用秦国文字,逐渐发展出小篆,中国的汉字迎来了一个大的飞跃。笔画和书写方面,变得更加简便,更有章法。之后的汉字经过隶变和宋体字的改良,不管是字形,还是字体方面都日趋成熟。

但是成熟的汉字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上能够掌握汉字能读,能写,能做文章的,依然是少数。能写出畅达文言文的,即使在明清人口爆炸的时期,全国也必定只是少数人。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曾感慨:“想要入地狱,那你就去学汉字吧!”

汉字在西方人看来难学。那么在民国以前的漫长时期,中国的小孩儿都是怎样学汉字的?

我们从《论语》里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可见孔子使用了教材教学。《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等,都是孔子的教材。


孔子教学生的方法,推广到教幼儿,也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教材。

我们能从私塾教育里看到延续千年的汉字启蒙方法。

南北朝创作的《千字文》,宋朝的《三字经》、《百家姓》就是小朋友的启蒙课本,全认完,能掌握两千多字。

私塾里教识字,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诵读这些课本,老师念,小朋友跟着读,一遍又一遍,学习断句,直到能够背诵。其次就是依葫芦画瓢,比着写大字,就这样跟读,加上写字,一两年功夫,小朋友就能掌握课本里的两千多个汉字了。

熟读经典,会写字之后,老师再开讲,潜移默化中,小孩把汉字的意思和字形对上号。逐渐理解字句的意思,也就掌握了某个汉字的含义。

有了一定识字基础,小朋友就开始进阶学习四书五经和诗歌,学尺牍(书信),学做对子,学做诗,写骈体文,对汉字的韵律感就渐渐有了感觉。

俗话说,“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中国小朋友学汉字,学汉语,是在幼年时期,依靠学习几本经典启蒙教材,反复书写和诵读来完成的。没有西方幼儿教材里从一开始就必须学习的拼读和文法教授。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虽然说突击学习,但这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要一步一步进阶。传说骆宾王七岁能咏鹅,一定是得益于这种私塾式的诵读教育,所谓出口成章,因为脑中诗句背得多,一不留神,说话就押韵。

可以说中国从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现代的这套识字方法,很有效。

但存在一个教育普及率的问题。上得起私塾的,都是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读私塾,是种奢望。

据《剑桥中国史》统计:1949年中国的4.32亿人没有受过小学教育,即是说1949年文盲率占比全国人口的80%,而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汉字是个茅坑:废除汉字,刻不容缓!

到了近代,中西方文化开始碰撞。尤其是甲午战争,后起的日本战胜了中国,彻底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教育落后,成了众矢之的。

一谈到教育,首当其冲,受到指责的就是文言文和汉字。

不少人认为是古代一直推崇的文言文和社会脱节,造成了教育的分层,士大夫阶层守着迂腐的古文,大众说着白话,两个阶级没有互动,相互隔阂,也就无所谓大众教育。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先生,首先提倡白话文,他用中国文章自古发展的趋势,来印证白话文的合理:




“桐城派古文的抬头,就是骈俪文体的衰落。从韩愈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一千多年,古文越来越顺畅。宋之欧、苏,明之归有光、钱谦益,清之方苞、姚鼐,都比唐之韩、柳更通顺明白了。”

桐城派的文章到了民国,也不实用了。白话文就比桐城派更加简洁,就是用我们平常说的话,来做文章,是活的文学。

胡适断定,坚持用古文翻译外国文字的严复、林纾,即使讲求“信、达、雅”,他们的翻译小说也不会有人读了。

事实证明,严复和林纾用古文翻译的学术书和翻译小说,在民国,也已经失去了读者。因为旧瓶已经不能装新酒,古文已死。

胡适甚至还做诗来嘲讽:

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

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

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

……

胡适看到了新时代汉语需要改良的重要性,但提出的说法尚且温和,还是从提倡白话文入手。呼吁大众学习自古有之的白话文,放弃已死的古文,这样才能普及教育。

譬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在正统文学看来,是不入流的语言,可它们是老百姓能看懂的大白话。

但另一批人则痛心疾首,觉得胡适还没说到根子里,比胡适先生要直白得多,激烈得多,声称只有废除汉字,中国未来才有希望。

如谭嗣同,第一个发声:“尽改象形文字(即汉字)为谐声(即拼音文字)。”

傅斯年:“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瞿秋白:“这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其中名气最大的鲁迅,也支持废除汉字。

193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一批文化界名人,钱玄同、黎锦熙、陈独秀、胡适、蔡元培、赵元任、林语堂、傅斯年、鲁迅等,都发声支持废除汉字。


废除汉字,这一想法毕竟太惊世骇俗。在当时许多不论新派,还是老派的知识分子看来,都是一种极其荒诞、极其可笑,甚至是带有政治意图的叫嚣。后起的吴宓、陈梦家都明确表态反对废除汉字,施行汉字拉丁化。

给汉字寻找出路:“国人文盲多,正是因为入门识字太难”

激进的改革不现实,对于汉字如何改良,产生了各种学派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形成了一个共同的逻辑:

中国的落后在教育,教育的落后在于汉字难学,欲中国的未来有所发展,必须改革汉字。

按照晚晴、民初的这种思维,当时汉字确实到了非改不可,不改无以救国的地步。

关于汉语和汉字方面的改革,分为四个方面:

推广国语普通话,实行白话文,提倡简化汉字,创制拼音文字。

中国第一个提出切音字的人,叫卢戆章(1854—1928),他认为,国人文盲多,正是因为入门识字太难的缘故,此为汉字系统的“症结”。如果改用注音识字,将大大缩短学程,为初学者降低门槛。


卢戆章,生于福建厦门同安县古庄村。18岁应试不第后,加入基督教,跟随传教士研学圣经,21岁(1875年)南渡新加坡半工半读,求学三年,专攻英文,成绩优异。

基督教和南洋留学学习英文的背景,是卢赣章能把汉字和拼音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因为最早使用字母注释汉语的人,就是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

卢戆章从新加坡回到厦门后,“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造汉字之宏愿。”历史十余年,1892年终于写成了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时年38岁。


这套教材,可以说就是中国最早的切音(拼音)方案。


1899年,卢戆章赴台湾任职,对日本文字加以深入研究,受到日本假名的启发,设计了第二套汉字拼音方案。

日本用汉字,常用汉字1945个,都可以用假名拼出来。以“東京”为例,用假名拼出来,就是“とうきょう”,对应的罗马字文是“Tokyo”。很方便,卢戆章就是受到这个启发。如果汉字能有简单的一组切音字母表示出来,甚至替代汉字,汉字就不再难学。


当然注音方案有很多,不止卢戆章一个人提出来,影响比较大的还有王照、劳乃宣等人,不过思路都差不多,模仿日本假名,采用笔画简单的偏旁部首作为拼音符号的方案,故有人将他们的方案称为“假名系”。

卢戆章为了推广自己的方案,最后一贫如洗,没有成功,但今天台湾的拼音识字方案,就是卢、王、劳等一代人成果的结晶。



而相对激进的一派,以钱玄同、陈独秀为代表,则提倡汉字拉丁化,也受到了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的支持。

因为汉字拉丁化,必然需要放弃文言文。赵元任还做了一篇《施氏食狮史》,来反证推行白话文和汉字拉丁化的必要:



用文言文来读这篇文章,不可能懂得什么意思,如果用拉丁白话读,意思就清楚明白。赵元任可见是个更彻底的改革派。(有人想当然以为赵元任支持文言文,其实是误解。赵作此文,是为了反证推行拉丁化和白话文的必要,特此说明)

不过拉丁白话文同样有同音字的问题,即使是目前的拼音方案,也不能完全解决,而且拉丁化方案在民国期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一派的方案,最终流产。

清末民初的汉字危机,催生了很多种汉字改革方案,切音字、汉字拉丁化的思路都很有影响力,还得到了当时官方的部分采纳,可惜最后都没有完全推行,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各派,除了胡适有先见之明,大概多数人都低估了汉字改革所耗费的时间,这项改革,还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大量的推广普及工作。不是书斋里的学者研究出一个方案,就能很快被大家接受。

日本的假名字母,在成熟以后500年,才进入正式文字,使日本文字成为汉字和假名字母的混合体,中国的汉字运动,才搞了30年。

就这样,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汉字渡过了近代第一个危机。

正体字和俗体字还在,汉字的启蒙方案,依然方案繁多,莫衷一是。

一直到了1949年之后,汉字改革又被毛主席提到了首要位置:“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当时主席和高层领导人的思想,显然是受了汉字拉丁化方案的影响。

如今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这个思潮下的产物,基本采用了英文通用的26个字母,非常便于使用,以至于学会了汉语拼音的发音,就能轻松搞定三分之二的英语国际音标,汉语拼音的辅音字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字母发音基本一致。

可是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整六十年过去了,汉语拼音依然处于辅助学习汉字的地位,还没有足够的迹象表明,拼音能够替代汉字。


计算机时代的二次危机:汉字遇到大麻烦


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西雅图教师朋友家接触到电脑和互联网,他输入了beer,有美国的,有日本的,有德国的,但是没有中国的东西。

马云好奇敲了个China beer(中国啤酒),没有,马云又敲了一个China,还是没有,显示no data。(没有数据)

当时的马云,第一次接触电脑,还害怕触摸电脑的键盘,担心这个东西太贵,如果弄坏了,赔不起。

马云的经历,也恰恰说明了直到1995年,中国人对于家用电脑,有多么陌生。

我们再看美国。



1977年,美国苹果公司生产了APPLE II(苹果二代)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面向家庭普通用户使用的电脑,4KB内存的电脑,售价1298美元,美国中产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更重要的是,这款苹果二代电脑,和1975年世界首款家庭电脑MITS Altair 8800,还有1976年的苹果一代不同,APPLE II(苹果二代)的操作没有技术门槛,即使你不是工程师或技术控,也可以轻松操作。

于是APPLE II(苹果二代)迅速风靡美国,开启了世界个人电脑的时代。

美国家庭个人电脑拥有比例,从1989年的15%,上升到了2000年的51%,美国的高科技股在90年代也空前繁荣,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率先进入了伟大的“信息时代”。


也就在APPLE II诞生的同一年10月,一个名叫王永民的南阳人,离开了他十年动乱中,呆了八年的大三线(四川永川某研究所),带着岁月蹉跎,一事无成的感伤,回到了家乡河南南阳。

离开时四川时,这位时年三十岁,毕业于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大龄男青年填了一首词:

“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



他去了当时效益很好的南阳防爆电机厂报到,但是人家不要他,拒绝的理由是:我们的电机都有线,我们不需要无线电。

后来辗转,他去了南阳县地区科委,当技术员。

1978年,他在科委第一次见到了一台日本人生产的汉字照排植字机。





这个照排植字机,就是用字盘来代替铸造铅字,直接机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铸造铅字和铅字排版的复杂工序。

当时,中国的出版业还相当原始,以报纸为例,还停留在铸字和铅字排版的时代。报纸一天只能出四个版面,多了就排不出来:

早晨,铸字工人开始将铅、锡等材料溶解铸字,(四版)通常每天需要的字数在4万左右;白天,记者写稿后,编辑对稿件的字号进行标记,发往排字车间;晚上,拣字工人再根据编好的稿子从上午准备好的铸字中拣出码好,交由出版员排版;编辑、校对人员看完小样后,还得将错字挑出来,再找出正确的字填上,然后再印刷。

如果遇到临时改版,前面所做的一切,都要重来。

如此的工序,和一千年前的毕昇差别不大,如果说有什么进步,大概是把毕昇的胶泥活字或木活字,换成了铅字,如此而已。

这个日本机器,解决的正是当时汉字在信息时代,如何输入(打字)和如何输出(排版)的问题。

80年代初,有不少人把中国计算机业和印刷业的落后,归罪于了汉字。以日文为例,由于假名匹配罗马字文,打字输入很方便。以“日本”为例,打出nihonn,方便搞定。但是汉字如果用罗马字拼音,重码率太高。

一时间,国内外“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声称如果中国不放弃使用方块儿汉字,将无法进入信息时代。

这种呼声当时很难驳倒,因为汉字在计算机时代早期,确实无法解决快速输入和快速输出的问题。


正是这两个问题,让汉字在80年代遭遇了又一次严重危机。

当时川光厂为这台日本机器研制了一个汉字输入键盘,检字非常麻烦,王永民提了一个问题,与当时的川光厂总工发生了意见分歧:“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你的姓又在24个幻灯片中的哪个胶片上?”


这个提问激怒了总工:“王永民给我当徒弟,还得再学三年!”

于是王永民立下军令状,开始自己着手研制汉字输入法,时间是1978年。

提到汉字的输入法,有必要先说林语堂先生,他是绕不开的人物。


他早在30年代,就开始构思中文打字机的设计,1946年正式开始研制,1947年,林语堂研制的“明快打字机”正式发布。


林语堂的打字机使用了他创制的“上下形检字法”,开创了中文输入法的先河。

其原理和后来王永民的五笔字根,思路相似,即将汉字拆解成若干字根,通过键盘输入字根的组合,来实现汉字的输入。在打字机一统天下的机械时代,只要解决了汉字输入法的难题,机械设计并不难,即将不同的字根刻在机械滚筒上,通过不同滚筒的组合,最终打出一个汉字。

“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备字7000个。每字只打三键。字模是铸在六根有六面的滚轴上。以六十四键取代了庞大的字盘,每个字只按三键,每分钟可打50个字,不需要经过复杂训练,任何人在获得指导后都可以进行操作。在汉字世界里,林语堂发明的这台打字机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引自知乎东东枪)



不过麻烦的是,上下形检字法,说到底是一套检字系统,重码率不低,需要打字员通过打字机上的一个放大镜,人工检索选字。



操作放法如图:

A:分别打出汉字的第一个部首和最后一个部首所在键位;

B:通过打字机上安置的放大镜框选择滚筒上的汉字;

C:输入与该汉字匹配的阿拉伯数字键位,打字机输出成功。



从上下形检字法原理和64键位来看,我们明显可以看到30年代,汉字改革运动中“假名系”的影子。

可惜林语堂的打字机因为造价高和国内战乱,没有在当时投入市场。

1985年,“上下形检字法”的使用权被台湾神通电脑公司买走,改名“简易输入法”,最终获得了应用。可惜此时林语堂先生,已于1976年驾鹤西游,没有看到他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时代的开创意义。

但是王永民,面临的挑战显然不是输入法有无的问题,而是要发明一种新的输入法,解决现存汉字输入法重码率高、键位多的难题。林语堂先生的64键位和每分钟50字的速度,显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而重码率太高,是当时所有中文输入法面临的最大挑战。

试看《国家标准GB18030大字符集》的27533个汉字中,读Li音的字有246个。如果靠拼音输入法去选,你会不会直接放弃?(王永民当年反对的照排机输入法,就是从上百个字库里选字。)


王永民从编纂词典的郑易里先生那里借鉴了新的汉字编码方案,通过五年的艰苦研究,提炼出了独创的字根编码,1983年8月,最终把汉字从188键的编码,压缩到了最后五笔字型第一版的25键编码方案。

25键的方案意味着,汉字输入法能够直接使用世界上通行的Qwerty键盘,而不必要研制特制的中文键盘。

1984年,在联合国的演示中,五笔字型打字法创下了一分钟打120多字的记录。(后来最高官方记录是293字/分钟)




五笔字型(王码)的原理简单来讲,是将汉字的字形凝练成有限的字根,将字根排布到键盘的指定键位,通过简单的键位组合来打出汉字。

在五笔字型还没有获得推广的1984年,《参考消息》曾有这样的记载:“法新社洛杉矶8月5日电,新华社派了22名记者,4名摄影记者和4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采访和工作。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国人还没有一台装有中文快速输入法的电脑,打字速度还不如手写快。

所以当时五笔的发明,一举解决了中国汉字快速输入法的难题,新华社将五笔字型誉为中国文化史上 “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 的重大发明,王永民也被称为“当代毕昇”。

从90年代到2000年初,很长的一段时期,对于许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人来说,学电脑的第一步,就是学五笔。


另一个毕昇:攻克汉字照排的重重难题


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输出的问题。

这就回到王永民最早见到的日本照排植字机。有了输入法,但是中国的印刷输出依然很落后,日本的照排机器,首先是没有对应的中文输入法,打字慢,其次是一旦输入错误,需要割版,再去补,印出来还会留下补版的痕迹,还不如铅字排版改着方便。

当时世界上有四种照排方式:

第一代:手动式照排。1946年在美国问世,原理是打字机加照相机,效率低,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

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原理是把文字刻在圆盘或圆筒上,把要排的文字转到一定的位置,打开照相机的快门,曝光在底片上,美国于1951年制成并称为Phonton200。二代机械方式选字,对机械精密程度要求高,依照我国当时的机械工业水平,很难达到要求。

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它把字模的数字化点阵储存在计算机内,按照要求把点阵扫描到高分辨率的荧光屏上,依靠荧光发光,在底片上成像。德国Hell公司1965年发明了三代机。三代机所用的阴极射线管比黑白电视机的分辨率高20倍,生产难度大,对底片灵敏度要求高,国产底片很难过关。

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字模以数字化点阵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受控制的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点。英国蒙纳公司于1976年研制成功。




王选直接选择了第四代开始研制。

王选第一个难题是汉字字模的储存量问题。汉字常用字3000以上,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多,每种字体起码7000多字,每个汉字从特大号到七号,共16种字号。考虑不同字体和字号在内,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字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储存量将达到200亿位(2T),当时王选使用的DJS130国产计算机,最大容量只有64KB。

王选想出了用数学的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描述汉字,制作出了当时电脑容量可以储存的字库,最终研发出了中国自己的汉字激光照排机,解决了汉字的输出问题,填补了当时汉字照排的空挡,为中国汉字排版向电脑排版过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快速的汉字输入法和汉字照排技术,才催生了90年代中国出版业的繁荣,作者辛苦写完一本书,再也不用等上一两年,才能排版完成,出版成书,报纸也告别了一天只能印四个版的时代。

纵观汉字的两次危机,从清末谭嗣同第一个喊出废除汉字,到70年代末,家用计算机出现,汉字面临被技术淘汰的可能,再到今天,智能拼音和办公软件直接排版,时间走过了一百年。

汉字的两次危机,都关乎中国的未来的何去何从,因为汉字承载的不仅仅是所要表达的文字内容,更承载着中国的文明。

如今,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十年前人们的想象,未来发展更不可限量。同时,汉字也正在遭受新的危机,语音输入法正在替代传统的各种输入法,由于长久以来对智能终端的依赖,越来越少的人有机会拿起笔,去写字。

汉字书写正在被多数人遗忘,它所承载的文明,正在变得越来越虚拟。

明月、修竹、高楼、长河……那些依托于汉字书写而存在的文化意象,已经消逝。

汉字的未来,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wo-shi-da-tou-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6666666666666666读作六千六百六十六兆六千六百六十六亿六千六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

你用英语读读试试?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读作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

你用英语读读试试?


猪肉、鸡肉、牛肉、鸭肉、鱼肉、羊肉

公鸡、母鸡、小鸡、公牛、母牛、小牛

公羊、母羊、小羊、山羊、绵羊、羚羊、羊毛

你用英语读读试试?


什么?上面那些动物的英语你都会?

那你用英语读读:

母猪肉、小母猪肉、老母猪肉

公鸡肉、小母鸡肉、老母鸡肉

小羊肉、小母羊肉、老母羊肉

山羊肉、小山羊肉、老山羊肉

小公山羊肉、老母绵羊肉

小母鸡腿瘦肉、小母黑山羊左前大腿肥肉

你会读吗?


评论区有人说我偏题了,那我再加一个汉字的优点,汉字古代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的,现代是从左往右写,汉字都可以游刃有余,英语则不行。

此时,又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用呢?

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一本书的封面书脊上会写上书名,汉字可以立着写,而英语只能躺着写。


快2w赞了,我答这个的时候,已经有一千多回答了,本来就想抖个机灵,我这个回答即使不被一个人看见我也觉得正常,没想到会火。

小朋友不要看了之后产生错误的思想哦,该学英语还是要学哦,答主读研天天都要看英语,英语确实是很重要的,作为学习对象,我觉得学英语比学汉语更重要。

只是我在看文献的时候,看到colorectal这个单词,看到前半截color我就想,这个是颜色什么吧,结果一查,竟然是结肠直肠的意思,就觉得太坑爹了,所以吐槽一下汉语在某些方面比英语优秀的地方。

最后,汉语和英语都有缺点,我个人觉得汉语比其他的语言稍微优秀一点(日语我也会一点,我只能用汉语和英语日语进行对比),虽然汉语更优秀,但从个人的发展来看,学英语肯定比学汉语更重要。


user avatar   feng-xue-ying-kong-man-bu-z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原来在以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 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

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

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

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 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

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联合国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2)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3)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4)汉语是稳定的是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是发散的; (5)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是枯燥低效的。 (6)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阅读《荆棘鸟》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 (7)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So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进文明的语言是没有根据的。

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随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递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还在虽这技术进步而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滞步不前了吧。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 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著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长方体」如何用英 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结果他们也不知道。著实令我大吃一惊!现在我要问读者:您知道么?反正不是 Cube,Rectangular...。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叹, 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试图给天下 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 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像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 讲! 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 无知无奈!可悲可怜!

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细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甚么 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没有甚么原则上的区别。用一样的读音,又有甚么不可以? 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时代》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 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 「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 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 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事件初的新词,如「Gargantuan」 取自拉伯雷的小说。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




从话题圈看到的,当时读完就觉得很有用,果然今天派上用场。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华人相对效率高,学东西快?

1,因为同样大小的信息,汉字交流使用的音节数最小,使用的字节数最小。

2,同样时间内,汉语传输的速率高,导致华人的思维频次和记忆力必须相对欧人高。

3,汉字可以适应任何新出现的科技/事物/思潮,用很简单的二字节,三字节词来表述新东西,其他语言你试试吧。

4,汉字的新造词汇很容易被理解且记忆。

5,阅读汉字的过程,会强化人的二维图画记忆,对于空间感更强烈。

以上。

不用担心汉字消亡,我担心100年以后,其他不会汉字的民族会被生造词汇和英文简写逼疯掉。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会了!

人类灭亡了汉字不就灭亡了嘛?就算你把字刻在石头上,也无法永久的保存啊。

狗头




        

相关话题

  普通人对古汉语的认识有多糟糕? 
  如何起一个中二的日本名字? 
  如何评价“连锁餐厅成功毁掉了中国地方菜”的观点? 
  大家支持繁体字吗? 
  汉字拉丁化、汉字再简化、现在使用的简化字,三者你们如何选择? 
  《魔兽世界》和《精灵宝可梦》的游戏文化影响力哪个更强? 
  维吾尔语是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字? 
  美国最让人不解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么欧美的圣诞节歌曲很多,而且我国春节歌曲很少? 
  为何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不愿接受港台人和外国人对大陆的批评?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没节操的人?
下一个讨论
冷兵器战争和近代战争相比,哪个时代士兵伤亡率比较高?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