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元素周期表为什么有「周期」? 第1页

  

user avatar   lu-chao-15-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张表,从上到下分为七行,我们称为七个周期。第一个周期只有氢和氦两个元素。

第二、三个周期各有八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八列被称为“主族元素”,“主族元素”的周期性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戴维发现的钾钠兄弟和本生、基尔霍夫发现的铷铯兄弟非常相似,类似的还有戴维发现的镁、钙、锶、钡碱土族元素,贝采尼乌斯整理出的卤素四元素——氟、氯、溴、碘。门捷列夫等人正是从这些主族元素的周期性找到思路,提出了元素周期表。

【玩纸牌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第一列IA族有氢、锂、钠、钾、铷、铯、钫,除了氢元素以外,它们都是碱金属,化学性质活泼,为最典型的金属,它们在化合物中总是体现出+1价。

第二列IIA族里的铍、镁、钙、锶、钡、镭都是碱土族元素,它们也有比较强的反应活性,但跟碱金属相比还是甘拜下风,它们在化合物中总是体现出+2价。

第三列IIIA族叫硼族元素,里面有硼、铝、镓、铟、铊、钅尔这几种元素,硼是一种非金属,从铝开始往下都体现为金属,它们大多数体现出3价。

第四列IVA族是碳族元素,有碳、硅、锗、锡、铅、钅夫,碳和硅是非金属,锗以后金属性增强,它们都有4个价电子。

第五列VA族是氮族元素,有氮、磷、砷、锑、铋、钅莫,他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最高可以体现出+5价。

第六组VIA族是氧族元素,有氧、硫、硒、碲、钋、钅立,除了钋和人造元素钅立以外,都是非金属,它们大多体现出-2价。

第七族VIIA族是卤族元素,有氟、氯、溴、碘、砹,加上不知是金属还是非金属的石田。它们喜爱夺取别人的电子,单质都是强氧化剂。

第八族VIIIA族是惰性气体,有氦、氖、氩、氪、氙、氡、奥气。它们几乎没有反应活性,至今为止还没发现常温常压下稳定存在的氦、氖的化合物。

【主族元素的周期性最为明显。】

从第四个周期开始,中间加入了一大排过渡元素,也被称为“副族元素”,我们熟悉的金银铜铁都在这里面。“副族元素”的周期性没有“主族元素”那么明显,但也可见一斑。比如:

钪、钛、钒、铬、锰分别体现出3,4,5,6,7价。

铜、银、金都可以体现出+1价,化学性质都不活泼,且逐渐递增,这哥仨也都是导电排行榜前几名。

钪、钇和镧系元素经常混杂在一起,难以分离,被称为稀土元素。

铁钴镍三元素都有铁磁性,它们位于“VIII副族”。

同为“VIII副族”的钌、铑、钯、锇、铱、铂都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铂系元素”。

铪经常和锆混杂在一起,直到玻尔时代才被玻尔的智慧把它发掘出来。

钽和铌也经常混杂在一起,还记得“钶”吗?

【所有过渡元素。】

【五颜六色的过渡元素的盐溶液,从左到右:硝酸钴,重铬酸钾,铬酸钾,氯化镍,硫酸铜,高锰酸钾。】

而到了第六周期,竟然冒出一个“镧系元素”系列,和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一样。为何要将他们独立于元素周期表的整体之外,在下面搞出一个小岛专门放置这些元素?相信大多数第一次看到元素周期表的人都会有此一问。

其实,镧系和锕系元素绝非元素周期表的编外人员,也可以把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展开放进表内,但这样的话表格就“扁”了,如下图。大多数时候,为了图表的美观,只能让这两系元素牺牲一下位置咯。

【将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展开后的元素周期表。】

好了,我们已经将元素周期表的全貌浏览了一边,那么,这张表格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要完整的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本生、基尔霍夫发现的元素身份证——光谱说起,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光谱是每种元素特有的身份证,但它们的编码规则是什么呢?比如我们手头熟悉的18位身份证,前6位是城市的代码,中间8位是出生年月日,接下来3位是数字顺序码,最后1位是数字校验码。看了一个人的身份证,我们可以很快知道他(她)的生日,多大年纪,甚至可以查出他(她)的出生地。但面对一张元素的光谱,除了看到五颜六色的纷乱光条,我们还能得到哪些神秘的信息呢?

【这张身份证信息量很大。】

谁能想到,第一个摸到元素身份证规律的竟然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他的名字叫巴尔末。

话说巴尔末老师24岁就获得巴塞尔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一所女校教书,一直到60岁也没有什么重大成就。可就在他60岁的一天,他却将视线落在了氢元素的光谱线,迟迟不忍离开,简直是出了神。

氢是最简单的元素,它在可见光区有四条明亮的谱线,波长分别位于:656.2nm(红色),486nm(水绿色),434nm(蓝色)和410.1nm(紫 色)。你看出什么规律来了吗?

如果还是大眼瞪小眼那就正常了,因为从基尔霍夫到60岁的巴尔末老师也过了20多年了,看过氢原子光谱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也不在少数,但就没有一个人去找出这些谱线之间的数学关系。

【氢原子光谱400nm-760nm,最左侧还有一条紫线,要瞪大了眼睛才能看到。】

巴尔末老师不一样,他对各种数字之间的加和、比例等关系尤为敏感。他迅速发现这几条谱线的波长正好是364.56nm的9/5,4/3,25/21,9/8倍。你是不是再次大眼瞪小眼了,这几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你看你,对数字太不敏感了吧,巴尔末老师开始敲黑板了,只见他大笔一挥,这几个莫名其妙的分数就变成了如下形式:

3^2/(3^2-2^2),4^2/(4^2-2^2),5^2/(5^2-2^2),6^2/(6^2-2^2)

通项是m^2/(m^2-2^2)!这就是巴尔末公式,氢元素光谱里可见光区域的几条谱线也因此被称为巴尔末线系。

【数学老师巴尔末。】

这个巴尔末公式究竟是数字游戏,还是和门捷列夫玩纸牌玩出的元素周期律一样,是有强力证据支撑的科学理论呢?

科学不科学,预言说了算。

把m=7代入巴尔末公式,得到397nm,看看在那里有没有谱线就是了。一般人可见光的区域在400-760nm,但好在还有少数人能看到380nm以上的紫色光,根据巴尔末公式的指引,终于有人找到了397nm这里极弱的一条紫线。巴尔末公式完全令人信服了!

【氢原子的吸收光谱,最左边那条黑线就对应于397nm处的紫线。】

后来又有人在氢元素光谱的紫外线区域找到了莱曼线系,在红外区域找到了帕邢线系、布拉格线系等等。它们也都各有规律,里德伯将它们汇总一下,得到了里德伯公式:

其中,RH为里德伯常数,n2>n1

原来,巴尔末公式只是里德伯公式n1=2时的特殊情况。

【物理学家,瑞典人里德伯。】

完了吗?显然没有,好戏才刚刚开始呢。

化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好,都不会满足于光玩数字游戏,他们一定得找到满意的物理图像。

我们提到过1910年著名的卢瑟福金箔实验,让人们认识到,原子好像一个微型星系,有一个极其微小却极为致密的原子核位于正中央,电子在外围“广阔”的空间绕核运转。这被称为“行星模型”。

问题很快来了,电子绕核旋转是一种加速运动,会产生电磁辐射,原子根本不可能稳定存在。卢瑟福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模型最初没有得到认可。但不要忘了,卢瑟福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号称诺奖幼儿园园长,麾下战将如云,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丹麦人玻尔。

【1910年,玻尔的订婚照。】

1912年的玻尔新婚燕尔,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夫妇恩爱之余,他开始尝试引入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解决卢瑟福行星模型的问题,但是进展不大。时间到了1913年初春,玻尔的一位同事来访,他们聊天的时候提起了巴尔末公式,玻尔顿时受到启发,玻尔模型诞生了!正如多年以后他的回忆:“在我看到巴耳末公式的那一瞬间,突然一切都清楚了。”

根据玻尔之前的想法,原子中的电子处于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每一个轨道叫做定态,当电子跳台阶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就发射或吸收能量,这个设想但毕竟缺乏数据的支撑。

然而我们知道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电磁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回到里德伯公式,再看看“1/n^2-1/m^2”,想到了什么?这不就是电子跳台阶时的能量变化吗?

【玻尔原子模型。】

玻尔一阵演算,得到了各定态的公式:

就这样,我们得到了第一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它是自然数,就是每个定态的序号,n=1就是能量最低的基态,电子靠原子核最近,而当n越来越大,电子的能量更高,离原子核也越远。这些层次常用K、L、M、N……来表示。

不同层次的电子之间互相跃迁,就吸收或辐射出光子,比如,从n=2或更高层次的电子轨道“坠落”到基态,就形成了紫外区域的莱曼线系,从更高层次的电子轨道“坠落”到n=2,就是我们熟悉的可见光区与的巴尔末线系。这样,对里德伯公式是不是理解更深刻了?

【从其他能级跃迁到基态释放出的光子形成莱曼线系(左,Lyman series),位于紫外线区间。从更高能级跃迁到n=2能级,释放出的光子形成了巴尔末线系(中,Balmer series),位于可见光区域。从更高能级跃迁到n=3能级,释放出的光子形成了帕邢线系 (右,Paschen series),位于红外区域。】

玻尔模型在解释最简单元素——氢——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完美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按照玻尔的设定:电子绕核运转,即使电磁辐射问题先放到一边,角动量肯定要有吧,然后实际的情况却是:基态的电子没有角动量。科学家们顿时懵逼了,难道这电子像个单摆一样,不停的从两边穿越原子核、来回做直线运动吗?

因此索末菲提出了角量子数l的概念,原来,微观的角动量也是量子化的,它可以为包括0在内的任意自然数,但是l<n。

l=0,我们称为s轨道,它的角动量为0。

l=1,我们称为p轨道,它的角动量为1。

l=2,d轨道,它的角动量为2。

l=3,f轨道,它的角动量为3。

传说还会有l=4的g轨道,后面我们再提,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1s轨道,2s轨道,2p轨道,3s轨道,3p轨道,3d轨道的模样。】

再比如,玻尔模型还解释不了塞曼效应,这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一种磁光效应,他将钠的焰色反应置于强烈的磁场中,发现钠元素那著名的双黄线出现了加粗现象,实际上是谱线的分裂。塞曼的老师洛伦兹认为这是因为电子存在轨道磁矩,之后他和塞曼因为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汞蒸汽灯发出的546nm绿光显示出反常塞曼效应。A,无磁场;B,有磁场,谱线横向分裂;C,有磁场,谱线纵向分裂。】

电子有了角动量自然就会有磁矩,因此又提出来了磁量子数ml的概念,他用来衡量电子角动量在空间的不同取向。ml的取值为从-l到l的所有自然数。

例如:

l=0,ml只有1个取值:0,s轨道没有角动量,因此角动量方向没有意义。

l=1,ml有3个取值:-1,0,1,意为p轨道有3个方向。

l=2,ml有5个取值:-2,-1,0,1,2,意为d轨道有5个方向。

l=3,ml有7个取值:-3,-2,-1,0,1,2,3,意为f轨道有7个方向。

【磁量子数决定了s、p、d、f轨道各有几个方向。】

磁量子数还不能完全解释塞曼效应,还记得我们在《为什么是铁》里面提到泡利说自旋超光速的故事吗?电子除了绕核旋转,自身还在“自转”,称为自旋,这种自旋绝非如同地球绕轴自转,而是一种内秉的属性。

由于电子往不同的方向旋转,激发出不同的磁场,我们一般说有正反两种自旋,因此也定义出一种自旋量子数ms,有±1/2两种。

【电子向不同方向旋转,激发的磁场方向正好相反。】

小结一下:

主量子数n决定了电子的壳层;

角量子数l量度了电子的角动量;

磁量子数ml决定了电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

自旋量子数ms是电子的内禀属性,只有两个取向。

而泡利大神在自旋的问题上清醒过来之后,也顿感如虎添翼了,1925年,他提出:“原子中任何两个电子具有整组完全相同的量子数的量子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上面这段话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有点拗口,再往下里说开了就是元素周期表终于有解了!终于有办法可以解释这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排队的了。

【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你看懂了吗?两个自旋相同的“泡利”电子不能占据同一个位置,两个自旋相反的“泡利”电子在同一个位置可以共存。】

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元素周期表上第一周期只有氢和氦两枚元素,因为n=1,则l=0,ml=0,这就是K层的1s轨道,可以填充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不信你看:

氢:1s1,代表氢元素的基态上1s轨道上有1个电子。

氦:1s2,氦元素的基态上1s轨道上有2个电子,它俩自旋相反,符合泡利不相容原理。

【氦原子的电子云分布。】

而到了第二周期(L层),K层已满,电子继续往L层填充,n=2,则l=0或1,

当l=0,ml=0,这是2s轨道,可以填充两个电子,2s1就是锂,2s2就是铍。

而当l=1,ml可以等于-1,0,1,也就是说2p有3个轨道,每个轨道上都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总共可以容纳6个电子。我们来排一排:硼2s2,2p1、碳2s2,2p2、氮2s2,2p3、氧2s2,2p4、氟2s2,2p5、氖2s2,2p6。

所以,元素周期表上第二周期,总共有2+6=8个元素。

【莫瓦桑发现的氟是夺取电子性能最强元素。】

当L层的s轨道和p轨道都填满后,我们就要进入第三周期。

我们知道,当n=3时,则l=0或1或2,对应着3s轨道,3p轨道和3d轨道,然而3d轨道的能量竟然比4s轨道还大,按照能量最低原理,应该先填充4s轨道,所以第三周期暂时用不到3d轨道,还是8个元素,从钠到氩。

【第二周期的碳VS第三周期的硅,未来我们会见证宇宙级的碳硅大战吗?】

从第四周期开始,电子开始向N层填充,由于多了3d轨道,出现了副族元素。前面说过,3d轨道有5个方向,可以容纳自旋相反的10个电子,你看看从21号元素钪到30号元素锌是不是10个元素?

【第四周期里的铁钴镍都具有铁磁性。】

与第三周期的情况类似,4f轨道也大于6s轨道,所以O层仍是18个电子,第五周期和第四周期一样,仍然是18个元素。

【第五周期里最常见的珍贵元素当属银了。】

而第六周期开始,不仅需要填充5d轨道,还有4f轨道,这就是镧系元素的由来。前面提到f轨道有7个方向,因此可以填充14个电子,你看看除去镧元素,从铈元素开始到最后的镥元素,是不是14个?

【图中橙色的稀土元素。】

和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类似,第七周期也有锕系元素,同样的,锕系元素也有15个元素,锕之后的14个都填充了5f电子。

化学家们相信,如果有第八周期,将会有一个角量子数为4的g轨道,那元素周期表上就会出现一个超锕系,这可不是升级版的填充6f电子的类锕系,而是卡在f区中的g区,如下图。

【化学家们设想的包括第八周期的元素周期表,其中144-157号元素属于升级版的类锕系,而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包括122-143号元素的g区,也称超锕系元素。】

总之,我们可以理解,决定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它也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每一枚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不同位置是因为核外电子的排布。

这里有个段子,物理学家看到元素周期表总是很奇怪,这不就是1s1,1s2,2s1,2s2,2s22p1……吗?为什么你们非要叫氢氦锂铍硼……?

【从布丁模型,到卢瑟福行星模型,到玻尔模型,再到现代的电子云模型。对原子内部结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认识到化学的本质是物理。】

最后还得提一下,在众多科学家的传切配合之后,1926年薛定谔大神一锤定音,薛定谔方程横空出世,量子力学的新时代来临了,玻尔模型只能被丢入“旧量子力学”的图书馆里。普朗克表示当他看到薛定谔方程时“就像一个被谜题困惑多时、渴望知道答案的孩童,终于听到了解答!”

薛定谔方程一出,原子内部纷繁杂乱的电子云终于可以明确清晰的量化,三个量子数n,l,ml都是薛定谔方程的解,只要知道了这三个量子数,就可以计算出原子内电子云的概率分布。有了可计算的结果,对元素周期表的解释自然更加牢固了。你看看,对元素周期表的研究竟然将量子力学提升了一个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原文链接: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相关话题

  量子化学软件 Gaussian 为什么要把很多大牛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 
  有哪些没有(或无法)证明却经常被我们使用的结论或定理? 
  有哪些关于辐射的冷知识? 
  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若人掉进水银池会发生什么? 
  孩子问,为什么过年妈妈要去烫头?头发烫完为啥卷卷的?该如何回答? 
  有没有能进行核反应而不只是常见的化学反应的生物? 
  求助,什么物质加入水里可以极大地增大水的表面张力? 
  「元素周期表」究竟是化学的还是物理的?为什么不叫「物理元素周期表」? 
  水为什么会电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化学13题答案为什么认为中心B和右边的N是共价键而非配位键? 

前一个讨论
现代汉语没有日语韩语的复杂敬语,没有德语法语的性、格和位,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依旧认为汉语并不好学?
下一个讨论
为何互联网上的音韵学讨论中郑张尚芳先生能「一枝独秀」?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