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贱贱 邀请。
知乎社区用的威尔逊算法,虽然公式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核心思想是为了反对「多数人暴政」,让权力更加分散而准备的。其针对的场景是:很多人给一个帖子都送上了赞,而有个别慧眼独具的人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这些反对意见不至于被海量的赞同所淹没,反而会随着赞同的增加,以更大的权重来拉低该答案的总评价。
无独有偶,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和经济学小神童Glen Wyle最近合写了一篇文章[1],就是讲的这个问题。里面提出一人一票的方法容易导致大股东的绝对优势,改成投票权等于持有股份的开方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比如总共15股,A有9股,B有4股,C有1股,D有1股。按照一股一票的话,A显然是独裁者,B、C 和D联合起来都没用。但是如果开根号之后:A有3个投票权,B有2个,C和D均只有1个。那么这个时候公司的治权显然就更加的分散了。
Glen设计的这个机制的前提,就是需要每个人的都是严格可鉴定的,不能存在任何的「小号」的情况。不然的话,大股东搞8个小号,算上自己总共九个人,每个人持有一股,然后上面说的这种开方的方法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如果考虑「小号」现象,目前的一股一票制,反而又成为相对公平的可行方法了。
知乎的机制也是如此,在一个完全实名,没有小号,也没有抱团,每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投票的世界,威尔逊算法是有效的。但是现实往往不那么如人意。昨天临睡前我回答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下五个标签都不是范围很广的标签,而且都和我平常回答的标签无关。这种情况下,我的回答应该是和一个刚注册的实名小号的回答权重差不多的,答案的排序会对赞同和反对更加的敏感。
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在回答过了5分钟左右,我刷新网页,能观察到我的答案逐渐的增加到了16个赞,位置到了第五位。而等洗漱回来之后,却发现按照默认排序,自己的答案突然就找不到了,翻了好久,在很多1赞和0赞的答案下方,看到了我40赞的答案。
而这个帖子接下来的事情,让我真切的感觉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在答案被踩的看不到影子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的知友来点赞和给出了专业认可,这个答案也顶着众多的反对,一点一点的往上升序。我这还是第一次看一个答案,都看出了打仗的感觉…… 截止到现在,总共14个专业认可,1100+的赞,定格在了默认排序的第二位。当真是昆阳、虎牢一般的逆袭,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如果是关于社会热点、明星或者观点性很强的问题,那么无论是否理中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本质上都是站队,都可能会得罪一批人来按反对。而我回答的这个问题只是个人选择的建议,而我在文中甚至于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只是谈谈方法论,当不至于在5分钟之内吸引到如此密集的反对,这一点 @知乎小管家能看到后台的踩,或许能找出进一步的证据?
上面这件事情,就充分的显示出了威尔逊算法的负面效果——赞的总量越多,单个反对的影响越大,所以只需要少数的几个小号点了反对,就可以把一个高赞的答案拉到0赞一样的权重。可以说,本来威尔逊算法反映了「少数人睿智」这种比较浪漫主义的想法,被用来「控评」和「营销」,这应该是知乎最初采用这个算法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
至于改进方案,「踩」的实名化可能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报复;而显示「踩」的个数其实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会让知乎的排序算法更加的透明——也就意味着更加容易被操纵。因为现在从后台来看,对运营来说已经是透明的了,也就是从管理的方面来说并没有区别,而把这部分信息暴露给用户之后,能够最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的依然是「控评」的人,而不是普通用户。
目前似乎对付「水军」和「黑粉」之类效果比较好的,就是IMDB和豆瓣的评分系统。首先是大幅度降低三无小号的「踩」的权重,然后通过算法来根据账号的过往点赞和反对记录、活跃情况、注册时间等信息让权重更加的多元化。或许这两个网站对电影评分的处理,对知乎改进赞和反对的关系会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