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本科生占我国人口 4%,985、211 不到 1%,但知乎 985、211 遍地走这一奇观? 第1页

     

user avatar   ye-lv-s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官方宣布注册用户达到一亿六千万(现在数据2.2亿了),然后用户中本科生比例达到80.1%

导致知乎上的本科生数量比建国以来中国培养的所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数量还要多的多,比建国以来累计培养的本科加专科人数还要多。

下图是历年来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数量,录取数量包括本科和专科,并不是仅仅只有本科。

这是实打实的数据,而数据是不会撒谎的。撒谎的只能是人。

另外,我国目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大约为4%。

现在高考录取人数中,本科比例达到43.3%并没有超过50%,也就是说原本适龄人口参加高考就已经是少数,高考录取还是参加高考人口的少数,然后即使高考被录取,其中本科占比依然是少数,211和985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些数据可能还是不够直观,毕竟和我们竞争的是同龄人,下图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考一本有多难。

2018年全国高考适龄人口有1909万人,一本录取率大约为5.97%

同样,如果知乎用户普遍年入百万的话,仅知乎用户其总体收入,甚至就已经超过了美国GDP。

然而贵户最热闹的是两话题——小户型租住房装修和二手飞度的挑选与保养……


再对比一下中国全国人均收入或者全国收入中位数……嗯……










泻药

反对楼上所有答案

人在美国

刚下飞机。

圈内人太多,匿了。

–––分割线–––

多图预警,多图预警,多图预警。重要的话说三遍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在月收入100w左右。

――――

评论区好多人在酸。信不信由你吧,我只能说世间所有不公平,都是因为当事人的能力不足。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图片]










最后,知乎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割裂的。在知乎的世界里,房价每年暴跌一次,经济每年崩溃一次;985随便上,考不上就是智商有问题;月收入低于三万就活不下去;处女可耻,约炮光荣;小摊贩月入十万;公务员和医生在鄙视链的最底端,生活凄惨,苦不堪言;不能出国的人生毫无意义;不喜欢旅游的都有毛病;父母皆祸害父母必须千刀万剐;抑郁症是中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日本最适合人类居住;结婚就是把自己推向火坑;要孩子是浪费生命的繁殖狂,丁克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在买房、出国、选择工作、什么时候结婚这辈子结不结婚、要不要孩子做不做丁克……等人生大事上,网络尤其是知乎可以提供的信息约等于零,甚至还有不小的副作用。

自己的人生终究需要自己来过,自己的选择终究需要自己来承担。

不要用别人在网上随口说说的话语,来指导你自己的人生。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玩意很好分析的。

1、我国18岁到28岁年龄段青年的本科学历的是多少?大学学历的是多少?

很显然是远高于4%,题主给的数据本科生是占我国人口比例的4%。

这个数据蕴含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

第一、义务教育的普及(含解放前的扫盲如读书识字)

第二、职中与技校。(观察蓝本是蓝翔)

第三、扩招(考察重点。蓝翔技校属于大学)

2、知乎经过用户膨胀的阶段,现阶段的知乎那个学历比重最大?

2013年知乎对外放开用户注册之后,从最初的400万人到了现在的3.7亿人。

用脚想都想得到,现在是高中学历为主的,其次才是大学,主要是普通的大学学历为主,只有少部分是985,211

3、为什么都是985 211遍地

第一、粉丝多的人基本都是 985 211的。或者说大部分是本科以上的。

第二、好的内容发布者,就是点赞多的那些帖子的发布者大部分是本科以上的,或者学校还可以的

第三、知乎被人戏称乎B,老实点的就不说自己是名校出来的,或者不说话。要点面子的,都是人在美国,人在火星……


985/211只是一个名头,真没有太在意。应该在意的是我上面讲的分析方法。

这种数据分析方法看着简单,但是关键还是要有数据。这种数据分析方法,非常有用。

举两个例子。


目前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增速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案是大学生太多了。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一直非常高,并不稀奇。只是为什么原来的是社会青年,而现在变成了学生。其根源是我国一直扩招,在青年人中的在校学生的比例增多了。尤其是很多中职,大专(比如蓝翔等)这些人都是学生的身份的。去国家统计局查的话,算上其它的很多省的升入大专院校的比例超过了43%。而本人曾经统计过某年某个省的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居然升学率超过了100%,当然,超过100%有可能是合理的,毕竟存在着跨省,复读等情况。


《真实黑历史:毒枭和他们的邪恶帝国》一书讲到了博社村时候的数据分析。

2013年,公安部禁毒局对2010年-2013年初,近三年的涉毒案件相关数据发现,全国抓获的陆丰籍的毒贩达到了2071名

而且从2011年开始,被抓毒贩的数目开始飙升,其增长速度超过30%,这样让禁毒局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拳出击。

然后一看这2017名的姓,我靠,怎么这么多姓蔡的,然后就要灭掉博社村。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结构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重大因素之一。

比如说“钱学森之问”对于中国科技体系不够成熟的问题,答案就是科研人口结构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科研人才结构体系,需要老中青三代都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且要有充足的科研人才填充各级科研岗位。

托民国的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的科研人才基础是: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极少部分人留学接受了国外先进教育,整个社会没有完整的现代人才体系。

新中国经过努力,将一些建国前参军的战士培养成了科学家,比如一些原本是文盲、大字不识的战士,在建国后成长为地质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撰写地质论文、指导科学工作。但是受限于基础人才实在太少,培养出来的科研人才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这些有限的科研人才还有很多需要投入到国防科研工作中去。

这一切都要等待新中国辛辛苦苦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培养起来。新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步推广了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五十来岁的干部,实际学历只有初中文化(后来函授和在职的不算)。如果谁是高中生,都会洋洋得意。

在80年代,初高中入学率还曾经有过下降,后来重新纠正了。

差不多就是近些年,我国的人年龄结构才逐渐完整起来,然而在老年科学人才的层面还是十分短缺。

毕竟,80年代初的大学生,数量相对以前已经算是比较多了,相对现在仍然是非常非常少,才刚刚摸到60岁的坎。科研人才数量极大丰富,要等到90年代中后期。他们的年龄不过就是四五十岁,在很多领域都还不是终极决策者。

也就是说,中国的科研人才,至今都没有填满整个科研体系的年龄框架。在中老年层级都还空旷得很。在科学界的中老年层级占据位置的很多人,严格来说能力都是不适合现在的科学要求的。但是责任不在他们,责任是民国政府挖的坑太深,填起来太费劲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不得不通过各种计划引进了大批外来科研人才。杨振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中的典型。他几乎一辈子都工作在美国,到了晚年,毅然舍弃自己早已适应的生活回国。庸俗地说,这是千金买骨。但是现实却是,正是杨振宁这样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表率作用,才极大带动了科研人才的回流。

尤为重要的是,正是包括杨振宁在内的、包括一生都坚持在国内开展科研工作的顶级老年科学权威,才让中国科学界的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

也就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科研体系才勉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年龄结构。再过上二十年,大概才算基本完善。要再过上四十年,整个科学界最老的一批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科研工作成长起来的,而且数量管够,那样才能算完全填平。

所谓钱学森之问不过就是这个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问题罢了。钱老是搞物理的,而且属于专才,对这个社会问题属于隔行如隔山——就不说他研究气功的事情了。

这个年龄结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知乎上。

知乎本身是个知识平台。这个平台涉及的知识种类很多。以个人感觉来说,比较热门的,有年轻人的情感问题——捎带的还有育儿问题(比起情感问题要少很多),而且大多是年轻妈妈讨论的育婴问题。此外就是很多职场问题。这说明,知乎用户的年龄结构在社会上是偏小的,估计是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包括部分新毕业年轻人,较多的人应该是26岁以下。当然,掉头发的老家伙应该还是有一些的,不占主流。有时候会看到知乎推荐治脱发的广告,说明30岁以上的老黄瓜在数量上应该也有不少,所以才会有刷绿漆的广告价值。而且,他们的消费能力应该是可以匹敌青少年的。随便猜个数,就当老家伙是小家伙的四分之一好了,这样好算。16岁-26岁,26岁-36岁,1:4。差不多就这样吧。当然这样说的简单了,很多10岁-16岁的都笼统的算进16岁的人群了。36岁以上的人群肯定也有,数量应该有限。因为这批人没赶上近几年的好时候,估计对知乎的兴趣偏弱。放宽一些,到40岁,截止到1979年,差别会更明显。

知乎用户是个比较年轻的群体,这个群体接受教育的比例是偏高的,要远高于整体人口合计的“4%”的本科生比例。就算是8%好了,印象中有个接近的数据,有知道的可以提醒我一下,那也达到了平均数的一倍,说起来也是个高密度的知识群体了。

然后211的固然很猛,一本二本的也觉得自己不弱,装成211也是可以的。这比例就高多了。

再然后,在高于社会平均密度的知识环境里碰撞学习,水准提升是很快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用平时社会上的感受来判断知乎用户,就会感觉到平均水平偏高。

尤其是,知乎用户年轻化的特点,使他们不太像在社会上一样受制于老前辈,能够更多地直言不讳发表意见,很多在平时隐藏的才华都可以较多展示出来,三分本事看起来有了七分。这样一来,整体看上去似乎就会是遍地211985。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总是会露出一些力量不足的地方,这样就会产生“怎么那么多人装211”的问题。

这说明什么呢?

一,好的氛围确实会提升能力水平。

二,专业学习确实不可替代。

我觉得就是这样了。

按照礼貌的原则,在结尾假客气一下:

一家之言,错漏必多,不足之处,尚请指正。

虽然客气都让人觉得很假,但是说了还是有好处的。毕竟,真有不足,不说还是会有人指正的;如果别人指错了,或者说得咱不喜欢,照样还是可以不认。

总的来说,讲礼貌是有好处的。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幸存者偏差。


user avatar   qing9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刚从美国回来,刚刚履职 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就今天下午,还跟知乎上认识的Berkeley博后朋友先知乎私信,然后加微信交流了回国找工作的一些经验。

知乎以前是想做真实身份社交的,可是放弃了。我以前是实名认证过的,可是照样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认证,直接瞎喷。我不胜其烦,干脆取消了。

对于我们这种老一辈有网瘾的(很多我们这种三四十岁的,北美待了很长时间的,网瘾真的很普遍),你上知乎只是kill time,但是有些人是为了挣钱的。有次我随口回了一句,很多青千或者新在985找到教授职位的朋友,都在美国有房子的,北上深房价太贵,他们不想接盘,所以拿了国内安家费还美国的mortgage。结果可好,惹了个房产中介 @注册小号说真话 经常说啥在美国混不下去没本事之类的,没本事在北上深买房子之类的。这种注册小号搞营销,骚扰正常用户的行为, @知乎小管家 也无非就是禁言这位几天而已。人家是身家性命炒房的,你是消遣的,你能比得过他?

现在混知乎,很多其实都是一个个的小圈子了,是不是真的985,211,都得对暗号才行了。否则,用户体验爆炸。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好像是2011年拿邀请码注册的知乎。

那时候看一个答案,就和审一篇论文差不多。差不多有30%的概率写答案的人不是清华北大的就是某个排名前30的世界名校学生。

现在,遍地走和满地手机一样。

遍地走不是满地都是。恐怕也就那么三瓜两枣。

还有一些号称211/985的,写得东西你敢信?

反正我不信。


user avatar   diew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不用学历验证。

记得那个轮子邪教的退X人数不……那玩意儿怎么来的呢,以前轮子网站上有个按钮,按一下算一个,于是轮子公布出来的数字,比全国X员数都高……

要是知乎多一道学信网验证,那些211985估摸着大多都没影了。


user avatar   GreatDreamerRu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学校的时候,身边全都是985的学生,概率为1,比这破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大雾)。

少看知乎吹牛逼,多从知乎牛逼的人身上学点东西,比盯着知乎上985/211的光环有用得多。

你我无论是专科还是985,其实都是碌碌无为之辈。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多向优秀的人学习,才是正途。

985/211的名头,看看就行,不必纠结。


user avatar   song-dao-85-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b乎上这个学历鄙视链真就搞的非常严重,为啥严重呢?因为b乎上很多都是学生,他没进入社会还没开始事业或者做出什么成果,他就其实比较dd,但他还不想就承认自己目前还是个dd,就只能搞学历鄙视,感受感受互联网上等人的感觉。

再者号称985211也不一定就是真985211,之前年轻时候跟人杠,就遇见过一位“985er”,我说我不用你怎么样,你号称985总能跟我说是哪家985吧,连自己学校都说不出来名字?只一遍一遍复读985nb,你细品?

我说我是985你就信,你也太实在了。

看了很多评论之后的补充:我发觉我这个回答或者说这个问题就很神奇。因为我能在评论区找到一切我所说的情况的活体教材。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相关话题

  有哪些大学生值得参与的竞赛? 
  跨考法硕(非法学)本科税收学有希望吗? 
  研究生该如何看待导师说:搞科研的人没有假期? 
  怎样看待“清华生物系毕业生张晓勇从事保安工作”这件事? 
  PhD念得不愉快怎么办? 
  有哪些看了怀疑人生的理工科核心课程教材? 
  纽约大学有哪些强势或者特色专业? 
  如何看待某高校教科书中出现“太极波粒子”“太极光子波”等伪科学内容?教科书编写应遵守怎么样的原则? 
  大学老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能力成正比吗?你是否认为大学老师应该更注重课堂教学? 
  为什么讲英语的发达国家里几乎都没有免费或者廉价的高等教育? 

前一个讨论
现在各高校那些特 X 副研究员三年或六年之后没能被续聘的话,之后的职业生涯会如何?
下一个讨论
楚汉相争中英布为什么前期对项羽忠心耿耿 被分封为九江王之后就摇摆不定 两次都不帮项羽去当急先锋?





© 2024-06-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