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李氏朝鲜可以延续500年之久,超过所有中国封建王朝? 第1页

  

user avatar   xia-wei-tong-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周朝的国祚长达800年,当然周朝算不算封建王朝还有争议。不过我想题主的意思是为什么朝鲜的李家能在这个国家维持统治如此之久,远超中国大部分王朝,那我简单回答一下。
一个东亚的王朝要发生更迭,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外来入侵导致的灭国
二、统治阶级内部(军官、外戚、门阀等)的政变导致的王朝更迭
三、底层起义带来的王朝更迭

一、朝鲜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被外来入侵灭国?
主要是两个原因:
1、李氏王朝前期,朝鲜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朝鲜的军镇主要包括以下两块:
西北四镇:15世纪上半叶,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闾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闾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闾延郡东南)、姚芮郡(1443年,闾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间) 。并在以上地区也修筑了城堡,总计16座大城,25个小堡,从朝鲜南方强制迁徙大量居民在该地区定居,逐步实施对北部地区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鲜将鸭绿江南岸地区纳入了版图,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西段边界的界河。
东北六镇: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朝鲜在几次边界争执中均以公崄镇作为划界要求。但实际上从公崄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广大地区,都逐渐为朝鲜蚕食,明朝对此基本上没有激烈反应。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1434年)、会宁(1434年)、钟城(1435年)、庆兴(1437年)、稳城(1440年)、富宁(1449年)6个军镇,合称“东北六镇”。
这些军镇虽然不足以让朝鲜成为高句丽那样的军事强国,但足以让朝鲜应付一般的游牧民族的袭扰,朝鲜军队还能和明军配合进攻过女真部队,斩获颇丰。

在成化之役中,受明廷调遣的朝鲜大军,在主帅弼商的指挥下,以精兵万余人越过鸭绿江,分道扑向建州卫所在地婆猪江两岸与吾尔府等处。朝鲜军兵所过之处,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而杀,逢老幼而俘。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住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住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攻克李满住父子所居山寨后,鱼有诏令军士于寨中大树上,刮皮刻写了“×年×月,朝鲜主将康纯、大将鱼有诏等灭建州卫兀弥府诸寨,捣落屯落而还”的字迹。随后押解俘获的建州卫人畜而返。朝鲜军马撤退后,明军才赶到建州卫属地,见到了鱼有诏命人刻写在树干上的字迹,将此报告于明廷。鱼有诏剿杀李满住父子及部众的功绩,受到了明宪宗的嘉奖,“赐银五十两,缎绢各四疋”。


2、宗主国的保护
实际上直到明朝建立20年时,朝鲜的前身高丽依旧是元朝的属国,1388年李成桂发动兵变,背元投明,成立了朝鲜。“朝鲜”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朱元璋赐的,朱元璋也把朝鲜列为永不征伐之国。无论明朝对朝鲜,还是朝鲜对明朝,在文化层面都是很有感情的。这点从明朝灭亡后,朝鲜虽然对清称臣,但是内部的一些公文依旧使用崇祯年号可见一斑。
万历朝鲜战争中,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军队来势汹汹,当时内部问题频发的朝鲜无力抵抗,几近灭国。明朝两次出兵,历经多次血战,把日军逼退。朝鲜的肃宗后来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其实许多朝鲜正剧还是承认击败日本主要靠明朝的,但是更多的朝鲜意淫历史剧把李舜臣塑造成了单人拯救朝鲜加大明的大英雄,让我这个朝鲜历史剧爱好者非常遗憾。
但总的来说,由于明朝的实力,保护了朝鲜在壬辰年间没有被日本侵略灭国。
清朝对于朝鲜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贡献,有清一代,在割让外兴安岭前,朝鲜接壤的只有大清。但《瑷珲条约》后,俄国接壤朝鲜,朝鲜内部开始出现亲俄派。但即便如此清朝仍旧保持了很强的对朝鲜的控制,比如袁世凯经营朝鲜的时候,日俄都没法出手。但是由于甲午败得太惨,基本上我们自己也不好意思提这一段历史了。
详见:袁世凯一战成名:朝鲜甲申兵变始末
甲午之后,朝鲜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在1897年成立朝鲜帝国,1910年被灭。
总得来说,朝鲜李氏在历史上始终处在宗主国明、清的保护之中,当宗主国大清崩溃,朝鲜只能投靠俄罗斯,但随着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利,朝鲜的灭亡只能进入倒计时了。
至于大清入侵朝鲜后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参考为什么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 - 历史,这个问题下面答案很多,角度各不相同,当然我个人认为大清当时纯粹是觉得没有必要,反正你都是我的属国了,我何必再多此一举吞并你后花人力物力财力管理你....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答案我很认同,如果中原王朝吞并了朝鲜,很容易形成飞地,管理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二、朝鲜为什么没有被内部贵族推翻
1、内部原因:朝鲜始终没有完成君主专制,社会始终处在门阀贵族的统治阶段
朝鲜历史上,内部派系斗争之激烈,让中国的牛李党争之类的派斗都自愧不如。这一点,题主百度“两班贵族”即可,实际上现在两班贵族的后人在南北朝鲜还掌握了许多高位。
我贴一段资料,你们自己感受一下朝鲜有多少派斗....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拉开了朝鲜党争的序幕。
燕山君被废黜后,勋旧派权势如日中天。随着勋旧派人物的不断逝去,士林派开始崛起。朝鲜中宗时代,士林派因王位继承人问题,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姚荥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姚雍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朝鲜和中原王朝还有一个不同,是他们的宗室(王族)始终是一股势力,存在感高于中原。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纷繁复杂。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而朝鲜的外戚现象,也比中国的任何王朝都严重,朝鲜的外戚家族包括:开京姚氏、清州韩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

基本上朝鲜的宫斗剧,都是外戚集团争斗为主线,这与中国的宫斗剧是纯宫斗很不相同。

可以想见,门阀贵族忙着党争、外戚忙着倾轧争权、宗室也不团结,朝鲜李氏在中后期始终没有彻底掌握像中原王朝那样的专制集权。但也因此,朝鲜虽然一直有足以挑战王权的势力,但始终没有形成足以推翻王权的合力(毕竟宗室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外戚和士族一般都是联合宗室相斗),因此没有形成中原王朝诸如后周那样的内部朝代更迭。

2、除了内部原因外,最重要的外部原因是:明清两朝都会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朝鲜历史上政变虽然不少,但每次政变后都会老老实实去找宗主国册封,得不到宗主国承认的朝鲜国王并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也正因此,只有姓李的敢政变,因为其他大姓都知道即便推翻了李氏自己也做不了王,因为会招来明军/清军。虽然在朝鲜历史上确实没有出现过政变变姓这种情况,但在越南历史上有过,当时陈朝被推翻后,明朝立刻入侵越南,复辟了陈朝,想必朝鲜贵族也以此为戒。

三、朝鲜为什么没被底层农民推翻
朝鲜历史上也有农民起义,但是规模都不大,规模最大的也就是上教科书的东学党起义了,没多久也被平息了。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只讲我个人的浅见:中国特色的农民起义往往是和封建君主专制捆绑的,当王权并不专制统一时,底层的起义或兵变也就很难形成合力
因为朝鲜始终处于大门阀统治阶段,类似中国的两晋,一般的老百姓即便不满也不会直接冲着朝鲜国王来,而都会对地方贵族发泄。“国王是好的,只是奸臣当道”的思想在古代朝鲜非常普遍,而派斗导致的内耗,对农民起义的出现也或多或少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另一大原因,更简单也更直接:朝鲜地方小,好管理。朝鲜是一个农耕国,整体的降水量尚可,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饥荒,历代虽然内耗,但还不至于苛政到让农民愤而造反的地步。即便有造反的苗头,自身的军事力量,或者借用宗主国的力量(东学党)也很好扑灭。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可以先把视角聚焦到这500年中的某些特殊时段,比如1800年到1864年之间。

选择这两个年份的理由,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1800年是朝鲜纯祖(23代)即位年,1864年则是朝鲜高宗(26代)的即位年。而这一个甲子左右的时间里,被称作是“势道政治”主宰朝鲜的时代。

什么是势道政治呢?按照《近世朝鲜政鉴》的说法:

凡军国机务,百官状奏,皆先咨于世道,而后奏于王。

换句话说,“势道”就是王权的代理人,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说的“一人之下”的权臣。纯祖即位时不过10岁,权力逐渐落入他的岳父金祖淳及其家族手中。金祖淳一家就是著名的“安东金氏”

但由金祖淳辅佐纯祖,包括定金祖淳之女为纯祖王妃,这些其实是纯祖的父亲正祖大王的遗命。

正祖是近年来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朝鲜国王,毕竟有一大票关于他的影视剧。历史上的他是思悼世子的儿子,英祖大王的孙子。父亲思悼因为患上精神病且有谋逆行为被爷爷英祖处死,这一事件令身为世孙的正祖从小活在英祖继妃金氏和生母惠庆宫洪氏等外戚力量交锋的漩涡中。

所以,正祖继承王位后,极力加强王权,推行“右文政治”,把从小让自己头疼的外戚力量逐出朝廷,并试图提高士大夫的品行能力。

这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设立了奎章阁,实施“抄启文臣”制度,即从朝廷未满37岁的中下层官员中遴选优秀人才,进入奎章阁钻研经史,编纂书籍,与国王评判古今政治得失,重新塑造士大夫正气。

发明韩文的朝鲜世宗在位时,也设立过一个名叫“集贤殿”的后备人才机关。正祖设立奎章阁,就有追忆当年集贤殿盛况的因素在。

所以,正祖以世宗和集贤殿学士们的种种美谈故事来类比自己,希望恢复那时候的君臣关系:

在集贤盛际,或字呼儒臣,或步临月夜,貂裘玉杯之赐,御膳黄封之颁,传为胜事。

奎章阁文臣的待遇,也丝毫不输世宗的集贤殿,极为优厚:

“一自奎章阁创设以来,阁臣恩例逈出玉堂上。出入乘内司僕马,非最宠者不得备员于此。其衣服之侈,前古所无,而饮食亦然。”

可以想见,能进入奎章阁的无非都是正祖眼中的亲近之臣。前后10次的抄启,正祖一共选用了138人,其中三分之一后来都成为了一品到三品之间的高官。金祖淳就是从奎章阁出身的。

然而,到了正祖晚年,多年超负荷工作的身体江河日下。看着年幼的儿子,正祖觉得还是依赖外戚保险一些。

可是,该为儿子选一门什么样的外戚呢?思来想去,金祖淳无疑是一个极佳的人选。他身上有三个闪光点:

1.身为正祖的宠臣。

2.在奎章阁呆过。士大夫中的优秀人才。

3.金祖淳的政治立场是反外戚的清论士大夫。

“试看今日所谓士大夫者,果士夫样乎?此辈反为古之戚里之所不为者,此岂可曰用士夫乎?且古则廷臣与人主之间有戚里,故上下有间隔,国体世道,犹尊重矣。今则万人皆欲直接于上,其弊实甚于戚里有弊之时矣。予于近来益觉其然,而既行之规模不可猝变,予则不得不限予世而行之。然若后嗣王,决不可用予法,只可用戚里,以还国朝本色,然后国可以为国矣。

让原本“反外戚”的士大夫成为“外戚”来辅佐幼主。

这样,金祖淳但凡还要点脸,他肯定就要做一个“模范外戚”,不然怎么对得起自己。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金祖淳一家三代此后都成为了“势道”,甚至在朝鲜哲宗(1849-1864)时几乎完全架空了国王。

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不是正祖的本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还是要回到正祖父亲思悼的身上。思悼死后,英祖的继妃,也是正祖的继祖母贞纯王后一家极力迫害正祖,甚至于传播“凶言”,说正祖是罪人之子,如何能继承王位?而只要是太祖的子孙,谁不可以取代世孙呢?

朝廷此时,表面上也分为了时派和僻派。前者主要持同情思悼一家的立场(金祖淳也是时派),后者反之。

为什么要说表面呢?因为最近十几年来,根据遗留下的几百份正祖写给时派、僻派领袖的密札,学者们发现当时朝廷上许多时僻之间的斗争,背后实则都是由正祖故意操纵指挥的。

他通过“密札”这种形式,与大臣私下勾连,指挥朝廷的舆论风向。可以说,正祖利用的就是时僻之间的冲突,来维持各个党派的力量平衡。(当然,正祖是要求大臣看完后随即销毁密札,就算是子孙也不能出示。只不过很多人没这么干,这才有现在的真相大白)。

大家看到这,应该对正祖这个人有了基本的认识:

1.心机深沉。

2.崇尚学问。

3.锐意进取。

总而言之,正祖是一个天赋异禀,能力相当强的国王。而这种人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

就是朝廷政治开始偏离原本的运行轨迹,并极度依赖现有君主的个人才能。

类比一下,就很像明世宗。世宗深居内宫,但依靠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超高的政治素养,批阅奏章,“疾如风雨”,在很长时间内依旧比较成功的掌握朝廷。

但是,世宗朝结束之后,新任的君主(比如万历),显然无论是天赋还是勤奋,都比不上世宗。而世宗之前朝廷政务运作的机制,已经因为世宗数十年的深居简出被破坏,世宗时代新形成的模式,又没有同样有能力的皇帝予以维持。明朝后期朝廷的混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朝鲜也是同样。在正祖之前,朝鲜的政治体制中,有几样能够制衡权臣的机制存在。

比如李重焕(1690-1756)所作《择里志》中就总结说:

“盖我国官制,异于上世,虽置三公六卿董率诸司,然归重台阁,设风闻避嫌处置之规,专以议论为政。凡内外除拜不于三公而专属吏曹,又虑吏曹权重,至于三司差拟,不归之判书而专任郎官。故吏曹正佐郎又主台阁之权,三公六卿官虽高大,少有不厌事,铨郎辄使三司诸臣论之。朝廷风俗崇廉耻、重名节,故一遭弹驳,不得不去职......此所以大小相维、上下相制三百年无大权奸而尾大难掉之患。此朝宗朝惩丽朝君弱臣强之弊,默寓防禁之机微也。”

也就是说,朝鲜在18世纪中期之前三百多年,之所以没有出现“尾大不掉”的权奸,就是因为“公论”的制衡。

朝鲜的国法,以司宪府、司谏院、弘文馆为三司。三司作为朝廷舆论的中心,力量相当强悍。为了表示对三司官员的尊崇,朝鲜的根本大法《经国大典》规定,朝廷高官即便遇到比自己品级低的司宪府、司谏院官员,也需要答拜回礼。

朝鲜王朝自16世纪开始,“朱子学”便占了统治地位,士林风气“崇廉耻、重名节”。而一般的权臣,是根本无力对抗整个主流意识形态的,除非他整个家族都打算社死。所以“一遭弹驳,不得不去职”。

这本来是朝鲜国王设置用以平衡朝廷力量的安排。高低官员分权,互相牵制。不过,我们刚刚也说了,到了正祖朝,因为身为“罪人之子”,正祖勤政崇尚学问,对朝廷的掌控欲要远超前代。因此出现了几方面重要的变化。

一是正祖为了推行改革,并从庞大的外戚力量中幸存下来,必须增强行政效率。而分权是肯定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所以正祖时代开始加强相权,权力往受国王宠信的高官身上集中。代表就是正祖从小的玩伴洪国荣。正祖即位前,跟洪国荣君臣盟誓,“唯光武能成子陵之高”,将两人的感情比作刘秀和严光。洪国荣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军权,倾其所能保障正祖的安全,朝廷其他资历深厚的大臣在退朝后还得去洪国荣家听命于这个后辈。

二是正祖以密札操纵时派与僻派的言论,本身就削弱了三司的作用。甚至于,正祖之所以与僻派关系密切的原因,就是其“见人不是处,则力言痛斥”的特点。可以说,僻派取代了原本三司的职能。三司活动此后陷入低谷,并再未恢复。

更关键的一点是,正祖后期的身体虽然不好,但他的英年早逝出于所有人意料之外。

本身正祖设想的传位方式,是到了世子纯祖15岁时,自己禅让并隐居到新修好的要塞“水原华城”去,做个京城外的“太上王”。

水原华城是使用了清朝传来的西洋科技建造的坚固城堡,并且驻扎有正祖组织的亲军,多达两万人的“壮勇营”。因此,即便让外戚辅佐幼主,只要正祖这个太上王和壮勇营在,根本没有人有实力撼动王权。

但是,正祖的突然病逝,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传统上,朝鲜选择世子嫔要经过3次选拔,而正祖在内定金祖淳之女为世子嫔后,还未进行终选就突然病重身亡了。事发之仓猝,可见一斑。

这也就意味着,“太上王”、“三司”,这些原本能在外戚政治下维系王权的力量,全部失去了作用。

金祖淳祖孙3代在之后独霸政坛60年,可以说就是这样连环变化产生的结果。

不过,大家看到这应该也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家不篡位?

原因很简单,正如之前所说,金祖淳身为正祖宠臣,从士大夫转换身份为外戚,他虽然跟前人一样排除异己,但始终做的不太过分:

人谓朝鲜外戚之用事,自祖淳始。然颇有文学,知存大体,振拔淹滞,未尝大失士大夫之心焉。

而任何权力的丧失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金祖淳的女婿纯祖大王也不是一个傻子,他也有模仿父亲正祖想要扩展王权的心思。

因此,纯祖和金祖淳的外孙孝明世子父子两,在王室还有点实力的时候,引入了另一强大的氏族,也就是丰壤赵氏,同样作为外戚牵制金氏。孝明世子的妻子就是丰壤赵氏,两人生下了朝鲜宪宗。

朝鲜王朝后期的最高权力机关叫做“备边司”(别称就是“庙堂”)。丰壤赵氏和安东金氏,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就围绕着备边司进行权力的争斗,彼此各有胜负。不过,任谁也无法彻底消灭对方。

备边司也由于完全变成了外戚弄权的大本营,所以在兴宣大院君上位后遭到撤废,而不久之后,日本人就要来了。


user avatar   xuan-er-54-8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朝各个国君最忌讳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前朝高丽王朝。每当天朝习惯性地称呼海东为“高丽”时,不知道该有多反感了。

我要说的是,李朝不仅在党争方面碾压其他国家,期迫害前朝的恶劣程度也碾压中国许多朝代或者其他亚洲国家。这是它长寿的最大的因因之一。

1,屠王氏:王氏从半岛大姓变为小众姓氏

(洪武27年4月14日)两府、各司、耆老等皆以为: "尽去王氏, 以防后患。"
(15日)尹邦庆等投王氏于江华夏渡。(淹死的意思)
(17日)郑南晋等至三陟, 传旨於恭让君曰:臣民推戴, 以予为君, 实惟天数。 令君就居关东, 其余同姓, 各归便處处 保安生业…………台谏法官, 连章上请, 至于十二次, 累日固争, 大小臣僚又上书争之, 予不获已, 勉从其请, 君其知悉。遂绞之, 及其二子。
(20日)孙兴宗等投王氏于巨济之海。令中外大索王氏余孽, 尽诛之。

淹杀王氏的方式在南孝温的《秋江冷话》里有具体的描述

前朝王氏之亡也, 放诸王于海岛中, 谋臣皆曰: “不除必有后患, 不如杀之.” 于是恶其杀无名, 使善水者具舟, 诱诸王曰: “教书今下, 置诸君岛中为庶人.” 诸王喜甚争登舟, 舟离岸, 舟人穿其舟, 潜入海底……

王氏屠杀在书面上持续维持到了李芳远即位后的1413年,王氏即使逃过了杀戮,却在此后的约四百年里没法出仕为官。

2,毁高丽宗庙

(洪武25年9月30日)判中枢院事南誾曰: "毁其旧宮, 堀其旧土, 改作新庙, 何不可之有?" 上曰: "且勿伐前朝宗庙洞松木。"
(10月13日)命毁前朝宗庙, 作新庙于其地。

3,焚真影:除了对李成桂有恩的恭愍敬孝大王夫妇的画像以外,高丽历代天子以及后宫,宗室,功臣的画像均被人为烧毁。中国的朝代可不会丧心病狂到这个地步。

(1426年5月19日)礼曹据图画院呈启: "院藏前朝王氏历代君王与妃主影子草图, 请火之。" 命并贞陵半影烧之。
(1428年8月1日)礼曹启: "忠清道天安郡所藏前朝太祖真、文义县太祖真及铸像功臣影子、全罗道罗州惠宗真及塑像、光州太祖真, 请并移就留后司, 埋于各陵之傍。" 从之。
(1433年6月15日)礼曹启: "高丽诸王影十八, 在麻田县, 乞埋于屏处洁地。" 从之。

庆幸的是高丽太祖的铸像在1992年的显陵复建工事中被发现,弥补了一点点历史遗憾


4,迁都:由开京迁移到汉阳,开城迅速失势。其也能反应李成桂集体失去了一部分民心(或者压根没有过好名声)

直至今日,开城附近存在许多能反应对李成桂的反感的习俗和传说。

5,大规模灭佛:拆毁许多大寺,将佛教生存空间压缩到了山间。

跟高丽王朝有关的王室寺院暂且不论,连太祖李成桂所珍惜的桧严寺,首阳大君所创建的圆觉寺都没能逃过这持续五百年的灭佛运动。

6,史书的故意篡改:一开始想要抹除高丽许多僭越痕迹,例如将“大赦天下”改为“大赦”。即使被修改以后,两位废王的姓氏仍没有被纠正为王氏

(1423年12月29日)上曰: "如此微小星变, 不可录也。 高丽实录所载天变地怪, 不录于正史者, 依旧更勿添入。 其君王号谥则并依实录…… 其太后太子与官制, 亦不须改, 唯大赦天下则削天下二字, 亦不必改天下为境內。"

7,对前朝王陵的放弃:除了对李成桂有知遇之恩的恭愍敬孝大王的陵寝以外,其他的高丽陵园遭受了无尽的摧残,导致近一半的墓主身份不明

(1660年10月7日)崇义殿及王太祖陵墓近处偷葬者, 曾令京畿监司査启矣, 至是, 监司启闻, 而偷葬者, 多至一百七十处。

近几年,朝鲜持续发掘并确定了几处高丽王陵。

分别是元昌王后的温鞋陵,惠宗的顺陵,德宗的肃陵,靖宗的周陵

能把上述的这几种迫害一件不落地贯彻的国家也就只有李朝了,导致李朝不管多烂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反鲜复丽的口号。


user avatar   tu-fang-jun-sui-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


user avatar   he-xiao-yu-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豁得出去,买办也可以成为民族英雄。我们且往下看。

如果汪精卫死在狱中,想必也会成为“民族英雄”吧。这可是真正的革命志士,非泽司机这样的买办能比。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user avatar   wu-zhao-ti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古人和现在对孙权的评价相差很大? 
  如何看待韩国市民团体制作韩国春节海报,以抗议联合国「Chinese Lunar Calendar」? 
  为什么越南人认为对越反击战是他们胜利了呢? 
  战斗中火炮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战列舰发展史上会出现“二级主炮”这种奇葩,射程外被全重炮主力舰吊打,射程内又被大口径舰炮洗脸? 
  敦刻尔克大撤退和长征,有哪些可比之处? 
  如何评价车智澈? 
  如果刘备成功统一三国,汉朝会继续延续多久? 
  为什么民国时期各方面都害怕军统或中统? 
  为什么说崇祯帝缺乏帝王教育,什么可以称为帝王教育? 

前一个讨论
阿富汗这么乱怪谁?
下一个讨论
抗日时期八路军的经济状况如何?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