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第1页

     

user avatar   tschen-yau-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有这么段故事。

讲严监生病故后,他那独子没多少时候也夭折了。

严监生扶正的妾想立他大哥严贡生的五儿子为嗣子。

结果他大哥正好二儿子娶亲没有新房,便直接过继给了死去的弟弟严监生。

还把这扶正的妾打回成了小老婆住偏房。

算是宗族传统艺能吃绝户了。

这寡妇便告上公堂。

这严贡生便说了一番话““像这泼妇,真是小家子出身。我们乡绅人家,那有这样规矩!不要恼犯了我的性子,揪着头发,臭打一顿,登时叫媒人来,领出发嫁。


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少数节妇烈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即使女性想守寡,也会被强逼着改嫁。

如果是小宗,男人死了,留下妻子和年幼儿子,还会出现大宗撵走寡妇儿子(强迫改嫁、卖、杀、诬告让官府杀),吞并小宗财产的情况。

就如同《儒林外史》这一节一样,只不过严家好歹算是衣冠中人,还没搞出彻底吃绝的情况。

甚至古代妇女为了抵抗“被改嫁”,或者自己追求节烈,往往选择自残,常见字样”割鼻、断指、毁容、断发”

这位节妇选择“刺字于面”,脑洞一下,被逼嫁卖的妇女,给自己来套刺青,既不用肢体残缺,也可以吓退绝大部分男性了,就是古代这条件,刺青容易染病。说起来部分保留女性面部刺青的部族,也常有为了防止妇女被抢掠所以刺青的传说。

甚至有时候女性为了避免自己被改嫁,还得拿“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为自己辩驳。

如果寡妇改嫁,与前夫所生小孩很容易没了着落,一般来说儿子会被前夫家留下,女儿能够随身带走,如果前夫家没人愿意收留儿子、后夫家也不要就容易产生矛盾。

这个清末判牍,是亲儿子跟妈抢夺妹妹所有权,亲妈要改嫁,儿子冲撞母亲也不让两个未成年妹妹跟母亲走。最后两个妹妹被判进“清节堂”收养,从速嫁出去,清节堂是一种晚清寡妇集体守节的地方。

这儿子和亲妈其实争夺的是两个女儿/妹妹的嫁卖权,官府看出了门道,算是各打五十大板。干脆哪一方都不给。

对自己的嫡亲尚且如此,何况寡妇。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叫“绝对的自由只会让强者剥削弱者”

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弱势群体。

在封建社会,你如果鼓励改嫁,看起来是滋生人口。

实际上是给了宗族里叔伯兄弟,乃至于自己亲生兄弟一个嫁卖寡妇的绝佳借口。

就像《陈情表》里写“舅夺母志”,李密幸亏还有个老祖母躬亲抚养,绝大多数这种幼年失怙的孩子都活不大,因为父亲死了,母亲嫁人,如果叔伯和继父不养,那么大概率只能被遗弃或者沦为奴婢。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儿子一死,大伯就过来吃绝户,收房子。


换个角度来说,封建社会旌表节妇,给立牌坊,实际上是最大程度保全这些寡妇的权益。

通过社会影响,名教背书,政府旌表来确保寡妇自己的意志。不让他们在丈夫死后沦为夫族的一笔银子。

如果你寡妇自己想改嫁,那么自然没有人可以强逼你守节。

就像元武宗时,一些尚书省臣认为,不少寡妇在夫亡后归宗改嫁,致使女方家庭再次收受聘礼获利,前夫家庭则人财两空,很不合理。因此决定:此后寡妇如愿守节不嫁,只能在夫家守节;如不愿守节,即由“小叔儿续亲”收继;如没有小叔收继,则由公婆主持改嫁,收受聘礼。 ​​​


古人可不傻,他们很清楚自己人是什么样。

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个庠生,准备去赶考,苦于没有盘缠,就和父亲商量,把年轻的婶子嫁了作为盘缠费,父亲同意了,他家就把婶子嫁给了一户农家。当地风俗,嫁寡妇,有头脸的乡邻都能分一点彩礼钱。总而言之最后到书生手里不过5两银。这书生后来被婶子去世的丈夫/叔父,索命而死。

没钱就卖了守寡的婶子。

惦记兄弟的家业就卖了兄弟的寡妇。

哪怕是今天,如果寡妇亡夫丧子都还有亲戚会上门分家产。

遑论过去。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压制寡妇改嫁并不贯穿整个古代,实际上主要只有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朝、民国才压制,而且这个压制更多局限于大户人家,至少也是小康水平,底层老百姓实际压制也不是很重。


这个情况与中国人口增加情况基本正相关的。


简单说,当生产力发展一定时候,人口增加一定程度后。对于一定层次的家庭来说,暴人口的需求下降了,维护家族财产的需求大于了前者。减少寡妇改嫁,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所以这种道德观念得到了普遍提倡。


所以,压制寡妇改嫁这个情况有两个基本基础:

一是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人口增加到社会一个极限,统治阶层及士绅阶层对于人口减少的恐惧不存在后才会全社会提倡寡妇不再嫁。

二是家族相对层次较高,家族资产的维护以及与社会道德的适应是首要问题。对于较贫困人家来说,如果家族生活质量本来就差,那么失去一个劳动力后肯定缺乏能力再多养一个女人的。像祥林嫂那种,婆家就可以为了点钱主动把寡妇再嫁出去。


user avatar   li-ya-ting-19-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谔见礼教凋敝,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谔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缞弊,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要组织学者教授写各种文章反对早恋?提倡青少年时期应该以学习为主?

就是因为太多的青少年早恋,不专注于学习,把精力放到了其它地方。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尤为不利,同时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此以往必有后患。

然鹅,早恋问题解决了吗?青少年都在认真学习吗?

恐怕就未必了。

反过来,如果青少年已经认识到不能早恋,大家都努力学习。从社会上观察,此类问题并不严重,那么这样的教育力度必然会降低。

这是一种逻辑关系。

古代社会如果都是贞妇烈女,寡妇都不改嫁,那么政府也就用不着提倡,也不需要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建那么多贞节牌坊,组织那么多文人来不遗余力地写这类文章了。

对一种已经成为良好社会风貌的事情,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然而,事实上,寡妇改嫁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于已经成为了社会危害,不利于安定团结。

这是不是有点出乎意外?和大家平时看到的观点完全相悖?

中国的社会治理是一脉相传的,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比较长时间处于一种和平的生活环境,这还是应该归结于中国的国家治理有着合理的部分。

寡妇改嫁并不是大家一直所认为的那样,就是一种封建思想对于妇女的压迫。

这里面有没有封建思想的压迫呢?

当然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原因。

对于一些上层社会和部分剥削阶级来说,可以养活寡妇,同时寡妇也是免费劳动力,可以承担家务,并且符合一贯的儒教思想,既提倡贞妇,守护贞洁。这对于寡妇来说,特别是年轻的寡妇,确实是一种迫害。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寡妇就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利益的资源。

中国古代农村和城镇居民讲究血缘关系,宗祠制度。

一个男人死亡后,宗族内部的人第一时间关心的就是这个人的财产分配问题。

寡妇不改嫁,那么这些财产就依然控制在寡妇的手上,特别是还留下了大量的土地和房产。

这个时候,宗族内就一定要想办法要把这个寡妇嫁出去,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大伯子小叔子等等就合理合法地争夺产业。

小说《红高粱》里面就是这样写的。九儿那个得麻风病的男人死后,留下来一个很赚钱的烧锅坊和酿造技术,大伯子就想方设法要把九儿嫁出去。然后夺取产业。九儿为了守护自己的利益,坚决不改嫁。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

对一些底层民众来说,因为贫穷,做事是没有底线的。

所谓的改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赚钱途径。

中国历史上人口贩卖一直是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

寡妇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一些所谓的媒婆干的并不都是保媒拉纤,有的时候,这些媒婆就是人贩子。说起来将寡妇嫁到了几十里外,给了多少彩礼。其实就是把人给卖了。《水浒传》里面的王婆在武大郎还活着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想要利用潘金莲来大捞一笔。出恶毒主意将武大郎害死,然后将潘金莲改嫁给西门庆。

家族里的宗族势力不但要夺了寡妇名下的财产,还要以改嫁为名,实际上将寡妇卖给人贩子,最惨的是丢入妓寮,凄惨一生。

按照中国有些地方的风俗,兄终弟及。这本来是一些游牧民族的习惯,因为元清这样的政权,这样的习俗也传入了汉人之中。这对于保护家产当然是好事,但是,这对于寡妇来说,她是不是就一定愿意?这样的改嫁到底有利于谁?

所以寡妇很多时候就是被压迫对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寡妇门前是非多,这里面饱含了寡妇的眼泪和不幸。

而对于进行国家管理的人来说,究竟应该怎么办?

寡妇到底是改嫁还是不改嫁?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实际上是相当棘手的。

如果鼓励寡妇改嫁,那么谁来保障寡妇的利益?

自古皇权不下县,地方乡绅治理已经成为了惯例,很难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国家管理制度很难去了解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问题。就算是知道了,也没有实际的治理权,最后还是要交给地方乡绅去处理。哪怕是出了人命,按照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情况,没有人去报官,谁知道呢?

权衡利弊,干脆一刀切,提倡贞妇烈女,寡妇不改嫁。至少在贞节牌坊的保护下,寡妇的财产还可以得到保全。不嫁男人虽然后半生凄苦,但总算可以有些体面的活下去。

提倡归提倡,然而实际上,寡妇被迫改嫁,被贩卖的命运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为这个问题,发生的命案和悲剧数不胜数。

这是社会的一个重大不安定因素,解决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因此,问题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

人口只有在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稳步增长,维稳就是要尽量消除不稳定因素。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贞节牌坊,并不是一昧的不近人情,纯粹为了压抑人性。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又有多少好处?

这里面更多的因素是为了进行社会治理。作为一个问题的两面性,有压迫妇女的一面,也有良好愿望的出发点。

究其原因,还是要建立起现代社会制度,彻底打倒乡绅地主,消灭黑恶势力,将社会管理深入到乡村和街道,从法律上保护妇女的利益,改不改嫁尊重妇女的意愿。

这就是打倒地主,彻底推翻封建社会,建立新中国的意义。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让寡妇改嫁?

那你见没见过,未婚夫死了,都不让未婚妻改嫁的?

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收集了朱熹、真德秀等一大批儒家大师们的案例

儒家圣人们就提出来了:

不光丈夫死了寡妇要守节

未婚夫夭折了,未婚妻也得守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啊!!

至于我们这些大师们不讲节气,投降蛮夷,那算什么失节?

规矩是给你们这些下人定的,懂不懂??


我个人总感觉,在宋朝开始,儒家独大,中国就开始往死路上狂奔,明朝处于人体本身求生的本能,还有一些挣扎,·比如心学的产生,比如何心隐这些思想家的产生,比如强令寡妇必须改嫁,比如《苏州府志》里记载的明朝殉节了十七个寡妇,明政府扭扭捏捏才封了2个人的牌坊,获取牌坊太难,殉节的就开始下降,但是到了清朝光绪时期,这剩下的15个,清朝直接给追封了(《苏州府志》卷一一三,光绪九年刊本,第 11 页),好吗····不光清朝苏州直接殉节90多个了,连未婚夫夭折了,七八岁的小姑娘也要殉节了··

感觉明朝一直在左右摇摆,人体求生的本能还在挣扎

但是清朝,那已经在死路上撒欢儿一样的跑了,自然就没必要说了··我感觉很多人对明朝很苛刻,对清朝很宽容的原因就是,我们就没指望过清朝···

雍正二年的海州直隶州赣榆县,截止光绪前期,被旌表的列女,明代烈妇 2 人; 清代烈妇 41 名,烈女 10 人,

顺治还没入关呢,就下令说贞洁烈女我们也承认了··················


说白了,南宋时候,理学是受到压制的,推崇的皇帝不多,儒家流派是很多的

但是到了元朝,元仁宗打算重新开科举的时候,突然发现,去元朝当官的,学理学的居然是绝大多数!

然后在这些汉奸学大师的努力下,元仁宗规定科举题目,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

明朝和清朝延续了这个传统


明朝末年,儒家流派也很多,但是到了清朝开始规定科举的时候,放眼朝堂,居然还是理学占据了大多数,然后规定,科举你回答题目,也只能用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的内容来回答!


这时候,自然就开始疯狂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了·····

当然是针对下层的,上层还是很爽的,比如凤阳县教谕张某强奸陈姓处女及其仆人,“种种荒谬,有关风化”。两江候补都司张登五,甚至奸占侄女;

下层呢,就要守节,自杀···

赣榆柏显栋女,未婚夫死,“女欲往吊,母不许,誓以身殉。母防之密,女乃佯笑语,饮食如常,防少懈,遂自尽。”

赣榆周玺女,未婚夫死,自经以殉,被婢女救下。家人防备益密,“然女终 不食,逾月而死。”

海州监生仇盛远长子死亡,聘妻胡氏,未婚殉节

海州汪天泉女,未婚夫死后,尽焚奁具,沉水自尽,

沭阳钱毓玑女,未婚夫死, 钱女自杀被救,家人予以密防,女得间自尽,

赣榆庠生许泳次女,自尽殉夫。



当然还有更经典的


赣榆蒋氏,闻未婚夫讣自尽,乃母施救得免。与母奔丧,见未婚夫之父衰病,其子仅数岁,蒋氏遂留其家辛勤劳作 16 年。翁卒叔娶后,于乾隆丁未年自尽而死。

(《增修赣榆县志》卷三,嘉庆元年刻本,第 18 页)


注:一直到民国时期,修县志的文人还以贞洁烈妇为荣,新中国成立后,总算刹住了这股歪风······


当然随着现在儒学复兴,这种歪风又吹回来了···

当然这时候还是不嫁人,到了我大清,就要自尽跟着未婚夫一起死了·········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读过历史书我建议不要大放厥词。

古代寡妇是不可能的,因为寡妇是资源,必须立马改嫁,这都是皇帝下发的政令,还因此出现了活人的妻子被迫改嫁的荒唐事。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得留点时间给女性照顾快不行的老伴呀……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梅西说他可以免费离队,而巴萨说不行,你不能免费,合同的违约金是七亿欧。各执一词的结果就是去打官司。但梅西说巴萨是他深爱的球队,他不愿和球队打官司。

其次,即便打官司,由于巴萨不想梅西离开整个西甲和西班牙都不想他离开,所以无论在西班牙国内打还是体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直接打。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是7亿直接免掉让他免费离队,即便结果偏向球员,最后的判决也可能是各让一步,也就是梅西可以离队,但是不能免费,但不需要7亿,打个折,很有可能3亿左右,近一半还是要的。那所有所谓的有兴趣买家谁愿意掏3亿?考虑到明年有可能就能免费签,那何必今年直接掏3亿?


user avatar   xu-yun-33-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缔了,我们怎么接孩子?

现在哪个学校接送孩子不是车堵?

我开车去送孩子,小区门口都堵了十几分钟,开到学校,更是停车都没有地方停。

所以干脆买了两辆电动车,跟老婆一人骑一辆,送两孩子上学。

十分钟就能搞定。

否则半个小时也搞不定。

那上班迟到怎么办呢?

……

我岳父岳母中风过,腿脚不方便,出门必须骑三轮。

没有三轮车,他们只能在小区里转转。

有了三轮他们就可以去买菜,钓鱼,带娃兜风。

生活质量立马不一样了。

并且三轮车带东西,比汽车还方便。

农民有一辆三轮车,就可以拉农产品,拉家具,拉农具,不要太方便哦。

……

我建议中国大力推广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 专门建个电动车道。

这样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

如下图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缔了,我们怎么接孩子?

现在哪个学校接送孩子不是车堵?

我开车去送孩子,小区门口都堵了十几分钟,开到学校,更是停车都没有地方停。

所以干脆买了两辆电动车,跟老婆一人骑一辆,送两孩子上学。

十分钟就能搞定。

否则半个小时也搞不定。

那上班迟到怎么办呢?

……

我岳父岳母中风过,腿脚不方便,出门必须骑三轮。

没有三轮车,他们只能在小区里转转。

有了三轮他们就可以去买菜,钓鱼,带娃兜风。

生活质量立马不一样了。

并且三轮车带东西,比汽车还方便。

农民有一辆三轮车,就可以拉农产品,拉家具,拉农具,不要太方便哦。

……

我建议中国大力推广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 专门建个电动车道。

这样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

如下图




     

相关话题

  如果你穿越回中国古代帝王社会,你觉得自己具备颠覆世界的能力么?如果有,你将做些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问这座城市名叫什么?明代中国人又将它称做什么?围绕该城有哪些知名的历史事件? 
  “五一”反扫荡为什么华北敌后战场中共部队损失那么大? 
  司马懿如此厉害,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没? 
  是奥尔罕还是穆拉德奠定了奥斯曼帝国? 
  夏朝及之前的远古时代其实就是古埃及吗? 
  为何现存的唐刀和考古出土的唐刀文物那么少? 
  历史上有哪些翻译得很失败的例子? 
  为什么古代君王不需要孔孟这种人才,而需要管仲、商鞅、苏秦和张仪这类人? 

前一个讨论
塔利班为什么要打阿富汗?
下一个讨论
德国中场克罗斯宣布退出国家队,如何评价他在德国队的时光?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