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增加艺术细胞或者艺术感的方法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yestre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大致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对艺术的渴望。

提要

  1. 艺术细胞简析
  2. 艺术细胞与艺术感
  3. 感知艺术魅力
  4. 日常训练要点

1 艺术细胞简析

人们评价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爱好、擅长或发展潜力时,很少使用「xx细胞」一词。诸如学习细胞、考试细胞、数理化细胞、计算机细胞、游戏细胞、商务细胞、政治细胞、管理细胞、恋爱细胞、科学细胞、哲学细胞、宗教细胞……等等,这些词汇其实都很陌生。

但奇怪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入门阶段,各种「艺术细胞」却经常出现。例如音乐细胞、美术细胞、舞蹈细胞、文学细胞、表演细胞等等,但一般不会进一步具体化到钢琴作曲小提琴细胞、诗歌小说散文细胞、油画国画水彩画细胞、芭蕾探戈迪斯科细胞或者话剧电影网播剧细胞等等。另一相似说法是和体育技能相关的「运动细胞」,下文略有提及,亦不妨视为舞蹈细胞和表演细胞的近亲,同属「艺术细胞」麾下。

这说明对「艺术细胞」的价值或者意义不能太当真,她们应该是那些既无法精确测试(不同于学习、科学、管理等易量化行为)又不能具体验证(有别于油画、钢琴、小说等专业技能)的一类比较「抽象」的某种潜在能力或者素质,类似「xx天赋」的初级版,肯定尚在非专业阶段,否则直接叫大师大咖大触大牛多帅呀。

众所周知,人体中并没有「艺术细胞」这类生理学意义上的细胞或者神经或者组织,也未见人类发现或合成艺术细胞的学术论文专著、新闻报道和科研立项,所以理论上暂时没有办法增加或是减少一个人的艺术细胞数量。想当然开脑洞写玄幻无妨,但用以敛财欺骗无知盲从家长掏腰包、刺激稚嫩孩童沾沾自喜就有些缺德了。

不过这些显然的事实应该不会让(打算)喜爱艺术的人感到失望,因为我们确实有很多非常简便的方法,可以把正常细胞「培养」成「艺术细胞」,免费分享哦。

请接着往下看。

2 艺术细胞与艺术感

一个人与生俱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远早于对语言和数字以及各种手工与肢体技艺的掌握,身处自然景观或仔细观察婴儿成长每一天,即可大致验证。所以,当我们谈论艺术细胞的时候,我们说的应该是人们对艺术感知和欢喜的那种直觉,再往后才是对某种艺术行为的模仿甚至创作冲动或能力。

不过这种直觉并非什么艺术细胞的单独作用,而是至少有相关感觉器官(即视听嗅味触五感)和大量神经(末梢、触突)与大脑(细胞、回路)参与的结果。其中对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字艺术的觉悟要稍微晚一些,可能调动的身心机制也更加繁杂和系列化,远远超出细胞的范畴和控制策略。

艺术感大概是对艺术现象、艺术行为(创造)、艺术作品和艺术规律的认知与感受。所有感受或久或暂,或强或弱,没有任何可操作的办法予以增加或者减少,但可以人为控制感受发生的频度甚至时空。例如经常在特定场所看画听歌抚琴登楼台阁,品茗尝鲜观舞读艺术史(这里涉及五感基本训练,详见第四部分)。这样时间久了,只要专注用心,艺术感自然渐强。

而早期艺术模仿与创作的行为却并非只是发生在童年。君不见如今城市公园中那些活跃的萨克斯、太极拳、广场舞、流行歌曲和戏曲评书的爱好者们,多半过去几十年从未玩过乐器打过拳、说过评书跳过舞,顶多唱过歌听过曲、看过武打片见过芭蕾舞吧。对这些老来艺术细胞丰沛者来说,此前漫长人生中的艺术熏陶中,除了触感训练略有不足之外,其他四种感觉应该都一直在促进艺术细胞的生长。

另一方面,几乎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喜欢别人的艺术,因此可以理解,当我们越来越喜欢一件(类)艺术作品时,并不是我们的艺术感或对这件(类)作品的艺术感增加了,更不是身体里面不知何处又长出几个相关的艺术细胞,而是我们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内容(也不妨称之为信息或者涵义或者画外音或者生命真谛)。只是这个过程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什么东西,仅仅是由感受扩展到认知,或由认知转换为感受。

再者说了,自然艺术与人类艺术的品种众多,但艺术感的强弱和久暂并不必与喜欢的艺术对象(作品、类别、客体)多寡有关,不必太期待成长过程中的所谓艺术氛围要多么丰富完备,甚至以此来抱怨自己缺乏艺术细胞是因为父母不够尽职尽责创造那样的生长环境。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独自陶醉于并擅长一门艺术而对其他艺术兴趣不大甚至排斥它们,我们也可以同时喜爱甚至擅长多门艺术,我们更可以同时喜爱多门艺术同时是优秀科学家、工程师、企业主管或者政府官员。

总之,艺术感是很容易兼容和被熏陶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就像文学和体育一样,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这方面的天赋。所以,艺术细胞、文学细胞和运动细胞好像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自然期盼与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奇怪的是,为什么成人以后就不太介意了呢?只能等退休以后再来吗?

3 感知艺术魅力

所有认知均为由浅入深或聚点成面或者顿悟遗忘几个简单机制或复杂过程(视个体所能理解的相关学科和生存环境而定),但不存在由少到多或由多到少的单元操作。例如逐渐喜欢芭蕾舞但永远讨厌现代舞或者反过来,都可以强化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进而可以扩展至对相关艺术门类的欣赏和热爱或者疏远和厌恶,但绝对不会有看三本书追五堂课听八个大咖宣讲就一定比自己专心致志琢磨数日进境更快的必然。

这是认知转换为感受的一种常见状态,假如你有任何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就不难体会其真实与可靠。

所谓艺术魅力,并不存在于那些文本故事与语言讲述中,除了文学魅力;也很少存在于艺术品的占有和交易中,除了增加接触机会。所有艺术魅力仅存在于艺术品本身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显然,这也是感知艺术魅力的两个基本途径。

对艺术品的认知与了解和是否拥有它们毫无关系。想当年一两代油画家成名前甚至没见过一幅世界名画,一两代舞蹈家出道前甚至没观摩过一场世界水平的现场演出。但是粗制滥造的艺术品也是功不可没的几十年美院教材,雪花斑斑的录像和无数擦痕累累的胶片也是舞蹈学院的教学宝贝。

如今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素材的数量、品类和质量都百万倍地超过几十年前,为什么连艺术学院还有那么多美盲和艺术白丁呢?

至于艺术创作的初级形式——模仿,实在是可以随时练习与完成啊!不论多大年纪从事何种工作处于哪样生存状态,只要我们心中惦记艺术、热爱艺术,都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亲近艺术。比如我们略为减少一些浏览手机八卦和勾心斗角的时间并且持之以恒,就足以完成对很多艺术魅力的感知和初步表达。

4 日常训练方法

感受如何向认知扩展,或者认知如何转换为感受,涉及一系列生理学和心理学专门领域(分支)的知识,但并不需要非专业人士去刻意了解,因为这些知识完全无助于艺术感的变化与改善,这些专业的专家学者博士教授中大多数人的艺术修养和普通人差不多。

也就是说,提高或者改善一个人对艺术的感受力,并不是一个需要艰深专业训练,而是经常不懈地面对、目睹、耳闻具体艺术品或艺术品创作与展示过程。简单讲,用前面提到的几个简单法子经常训练即可很快收效。即:

在特定场所看画听歌抚琴弄拳登楼台阁,品茗尝鲜观舞写作读艺术史。

这里补充几个附加提示:

  • 艺术无论高下(包括饮食文化艺术),艺术入门没有年龄限制。从最容易感染自己的艺术品或艺术现象着手,逐步扩展到对相关艺术品的关注;
  • 喜欢追逐潮流的人,可以在上述过程中积极寻找自己已有的艺术感觉与潮流艺术的联系,以便快速跟进;
  • 艺术感训练当然越早越好,但不存在来不及训练的年龄上限,典型人物如摩西奶奶以及无数自学成才的大艺术家,有时间可以找几个人物传记看看;
  • 任何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随性或创造条件做一些艺术实践活动(例如绘画、歌唱、乐器、雕塑、木刻、绣剪、拼贴、烹饪、插花、茶艺、调酒、舞蹈、摄影、武术等等);
  • 把一切非艺术家本人的声音文字彻底屏蔽,换取时间读各类艺术史。在确认自己的艺术感比较满意后,就可以百无禁忌了。

具体训练方法这里已经说的很详细了:




  

相关话题

  有哪些外国的顶级文物被收藏在中国? 
  日本艺术审美为什那么畸形,阴间,不知道是我不懂还是另一种艺术表达。(比如太阳神塔,怎么看都有点诡异)? 
  如果中日韩成立东亚联盟能否从各种方面成为世界第一? 
  为什么这些毫无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可以卖出天价? 
  艺术中的机械美的特点有什么? 
  这些算画什么水平? 
  怎样评价伊藤润二的作品?为什么? 
  国内有哪些可以让「不喜欢博物馆的人」瞬间爱上的博物馆? 
  是什么让中国很多东西看起来缺乏美感和质感? 
  为什么悲伤的音乐听起来是悲伤的?这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马云在「世界教育论坛」上表示「文凭只是学费的收据而已」?
下一个讨论
我很奇怪,大学平时不咋听课(就算听了表示也没怎么懂)的人,考试全靠背。那以后能胜任工作吗?意义何在?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