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很多奇怪操作实际上都是经学背景下忠义观念奇怪导致的。
春秋战国以来世卿世禄的观念有衰退但没消失。对于世族来说,君主(皇帝、方伯、郡君)给他们官做是应该的,不给是君主失德;给大了是恩遇,给小了是失德。
而以春秋观念讲,“应该的”不需要“报”,坦然受之就对了。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如果你对拜之以牛不“受之”,是丢人行为。应该吊起来打。
反过来说,有恩和有怨才需要“报”。这一点在豫让身上特别明显。对其他人摸鱼,给智复仇,向赵复仇,分的特别细。
贾谊在《治安策》里创造了一个“抗节致忠”来形容豫让的做法。从陆抗幼节能看出,这套忠义观到了后三国还是被顶级世族认可的。
那么我们回来看刘焉父子的问题,首先就是无恩于法正,法正在法张李三人中跳反是最正当的,不跳算给扶风法氏丢人。
其次是李严。李严做为南阳人先效力荆州,曹军南下奔蜀,这个政治立场很明确,拥刘反曹。那么刘备和刘璋打起来,他可以吼一声弃暗投明。
别忘了刘璋之上还有个汉室,而刘璋已明摆着不扛拥刘反曹的旗了。
多说几句,为什么李严能做托孤大臣?
李严是刘备非元从阵容中唯一一位N多年前就摆明立场拥刘反曹的人。赤壁之前宁可入蜀都不降曹。
从甲午跟日本人干到45年,萨镇冰青春版,换谁都得供起来。
何况一查底细,嗬,南阳人,刘表老大哥的班底,铁杆自己人,能干,政治立场特别正确,还熟悉蜀务。
这人能不用吗?
谁知道他那么能嘬死。
最后是张松。
洗不了。
大概是类似于当代日本政坛出了三个石原莞尔,看着来气一急眼准备请PLA来共荣这意思吧。
日本共荣不了我请能共荣的来…
反正挺复杂的。这几位估计都有重大野心和提升目的,和刘璋的实际地位和主要方针不相称。
乱世有上升的想法说对错很难讲。把刘璋卖了这事说不地道是真不地道。说对错也难讲
额,张松法正是早有谋划不错,李严具体是怎么投降的细节也不清楚,当然他们毫无疑问都是背叛了刘璋,至于原因具体到这三个人身上就各有千秋了:
1.张松、法正
这两个人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觉得在刘璋手下没发展前途,所以打算改换门庭。如果说法正背叛还能说是因为不知人善用的话,那张松就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刘璋对他言听计从,别驾对于一州之主的刘璋来说地位够高了,刘璋没有哪点对不起他的。你想想要是袁绍对田丰言听计从,田丰还和外人一起设局坑害他,你说这是谁的错?要说刘璋有什么错,那也就只能是识人不明,轻信了张松。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㈠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2.李严
李严的情况就更简单了,刘璋对李严还有什么好说的?李严一介流亡之身,被刘璋超拔任用,身家相付——然后李严一转头,带着大军投降了刘备,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太清楚,但是李严有负于刘璋是铁板钉钉的事。参考后面李严对诸葛亮暴露出来的人品,大概率是李严单方面有了小心思,那刘璋要反思也只有怪自己识人不明看错人了。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幹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於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
顺便说个有意思的事情,其实跟大家的印象不一样,其实刘璋作为一个稀里糊涂入蜀毫无根基的外人,跟益州本地人的关系相当不错,益州人为刘焉效忠的比例并不输于外来人。因为刘璋自己最终还是投降了,所以我们也不苛责有哪些人背叛了刘璋,只看看有哪些人曾经在关键时刻誓死效忠刘璋:
1.黄权(益州人)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2.王累(益州人)
王累,新都人也。州牧璋从别驾张松计,遣法正迎先主,主簿黄权谏,不纳。累为从事,以谏不入,乃自刎州门,以明不可。
3.王连(外来人)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4.程畿(益州人)
季然名畿,巴西阆中人也。刘璋时为汉昌长。县有賨人,种类刚猛,昔高祖以定关中。巴西太守庞羲以天下扰乱,郡宜有武卫,颇招合部曲。有谗於璋,说羲欲叛者,璋阴疑之。羲闻,甚惧,将谋自守,遣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畿报曰:“郡合部曲,本不为叛,虽有交构,要在尽诚;若必以惧,遂怀异志,非畿之所闻。”并敕郁曰:“我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异志也。”羲使人告畿曰:“尔子在郡,不从太守,家将及祸!”畿曰:“昔乐羊为将,饮子之羹,非父子无恩,大义然也。今虽复羹子,吾必饮之。”羲知畿必不为己,厚陈谢於璋以致无咎。
所以其实很难看出,在对阵刘备的过程中谁更不坚定一些,益州人看起来也并不是特别不支持刘璋,毕竟刘备也是个外来户啊,没有区别对待的道理。
纠正某些错误的认知:
刘璋并不是顺风顺水承接家业的二世祖,刘焉生前有没有指定他做继承人都是个问题,他是作为傀儡被庞羲(外来人)、赵韪(益州人)扶持上位的,甚至不是机缘巧合朝廷放他入川(此处记忆错误,已由评论区指正后修改)他可能都死于动乱之中了。
刘璋的起点虽然很难说是0,但说实话也不比刚从长安逃出来的汉献帝高到哪里去。当然刘璋没有雄才大略,不能跟曹刘孙这样的当世英杰比,但是把他看成败家子……他爹刘焉也确实没给他留下什么家产来败的,甚至他爹最开始的治所都不在成都,以成都为核心的格局还是刘璋奠基的,刘璋也算半个白手起家了,这一点还是不容否定的。
可能搞的刘璋吹味道有点浓,为了中和来黑一下刘璋吧:
刘璋性格的弱点其实很明显,就是宽纵暗弱,轻信于人——赵韪起兵,源于他放纵东州兵侵扰百姓;庞羲坐大,也源于他对庞羲太过信任,使得其尾大不掉,险些就谋反了;至于轻信张松之言,引狼入室,就更不用提了。开战后轻信李严,最后李严也背叛了他。如此种种,充分说明刘璋待人以诚的品德是有了,但是识人方面就不敢恭维了。
当然刘璋对人太信任,经常施恩于下,也不是没有回报的。因为收拢人心多年,至少为了统战需要,刘备是一直努力争取刘璋投降,投降后还归还财产,对于他这种才华不足以立足乱世的人来说,也算一个不错的出路了。
蜀汉日后的人才库里,相当一部分都是刘璋时期提拔上来的人,也算是为刘皇叔的大业打下了一个好基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