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曾经误会最深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第2页

                 

user avatar   SGB_GOV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身边所有成功(有钱)一点的年长前辈,都会骂教员。称呼教员时会用各种侮辱性的字眼,说他多坏多坏。

我一直以为他们说的是对的,因为他们有钱,所以他们的话在我眼里就是真理。

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在东北遇到一个老头。老头对教员辱骂之狠恶,前所未见。我跟他随口聊天,他跟我讲了一件极惨的事情。当年打土豪,斗地主的时候,老头的父母被斗了。他母亲被凌辱得很惨,最后含恨自杀了。老头那时年纪很小,目睹了经过。

我听了觉得很惨,又跟村里其他人聊。但其他人说的,却是另一个角度。老头的爷爷曾经是村里的大地主,先后给日本人和国民党效过力,还勾结过胡子。村里人很多受过他们家的气,所以斗他们家的时候格外的狠。

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我们身边的“群众”,原来不是一群人,而是很多群人。他们每个人,代表的利益集团都不一样。

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历史上互相战斗过,厮杀过,彼此之间是有血债的。

这些血债,在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会被暂时放下。但一旦失去共同利益,就会重新被记忆起来,并且成为斗争的火种。

我们盲目的觉得世界安静祥和,觉得岁月静好,觉得身边的人民都是友军。

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利益冲突,立场冲突,阶级冲突,无处不在。

我所在的小区,有一座楼里住着领导,享受的是一梯一户的豪华格局。其他楼里大多数是平民,所以户型都是三梯六户,格局各种逼仄和不合理。

最近小区要成立业委会,结果业主内部打起来了。

一个小区的业主,楼与楼之间有很严重的利益冲突。一座楼的业主,高层与底层之间与有很严重的利益冲突。

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你打我,我打你,永无休止。

现在我才真正的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对某人的评价。

别人说的话,是为了维护别人的利益。

对面你跟他推心置腹的那个人,也许正是你的阶级敌人。


user avatar   liu-da-qian-60-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本以为他仅仅是一位在中国救治伤员的外籍战地医生,直到读到他的著述,才真正明白,这是一位凶悍无比的共产党员战士

头顶上煤油灯像白炽的蜂房,嗡嗡作响。土墙,土地,土炕,白纸窗户。屋内弥漫着血腥味和三氯甲烷味。天气很冷。在华北地区的灵丘附近,12月1日凌晨3点与八路军在一起。

负伤的人们,伤口就像干涸的小池塘,结成了一块黑褐色的土;伤口边缘裂开,四周有一些黑色的蛆了;整洁的伤口的深处隐藏着脓肿,脓肿就像一条决堤的河,在坚硬的大块肌肉中奔流,像一条温泉,在肌肉周围和中间流淌;伤口向外扩大,把令人恐怖的肉质兰花和麝香石竹分别地腐蚀和碾碎。黑色的血块从伤口中喷出,混杂着令人恶心的气泡,在二次大出血造成的血流中漂浮,凝固的血把又旧又脏的绷带粘在皮肤上,小心点,最好先将它弄湿。从腿后边过去,把腿抬高点。整条腿为什么会软得像一个包,像一个扯松的长筒袜?什么样的长筒袜?是圣诞节为孩子装礼物的那种长筒袜。那个坚硬的细骨枝在哪里?它被打成了许多碎片。用你的手指把他们捡出来。它们白的像狗牙,尖利而又参差不齐。好了,摸一下,还留下碎片了吗?喔,这里有。全都取出来了?是的。不,这里还有一个。这儿的肌肉坏死了吗?刺刺它。是的,它坏死了。切除它。那它怎么愈合呀?这些肌肉曾经如此强壮,而现在是这样的破损和腐烂,它们怎样才能恢复以往的强韧呢?拉,放松,拉,放松,多么有趣呀!现在完成了,好了,做完了。现在,我们已经被毁灭了,我们自己可怎么办呀?

下一个。一个未成年人,17岁!子弹穿腹而过。三氯甲烷准备好了吗?恶臭从敞开的腹膜孔中扑面而来,是粪便的气味。一圈圈的肠子肿得呈粉红色,上面有4个穿孔。把它们缝合起来,把结实的缝线皱拢,用海绵吸骨盆。试管,3个试管。很难缝合。给他保温。怎么保温?把这些砖放到热水里去。

蛆是一种狡猾的爬行动物。这人还活着吗?是的,他还活着。用学术用语来说,他还活着。给他输液,也许他身体无数细小的细胞将能回忆,它们可能回忆起那火热咸味的海,它们的祖宅和第一份食物;它们有着一百万年的记忆,可能会记起其他的潮汐,其他的海洋和由海洋和太阳孕育的生物。这可以使它们抬起疲倦的头,深深地吸一口气,努力地复苏。这是可能的。

这一位。再次秋收时,他还能在路上一边赶着骡子跑,一边欢快地叫喊吗?不,那个人不再会跑了,一条腿的人怎么能跑呢?那他怎么办哪?他只能坐着看别的孩子跑动。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你我所想。可怜有什么用呢?不要可怜他!可怜会贬低他所做的牺牲,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卫中国。帮帮他吧,把他从桌上移开,把他抱在怀里,他轻的像个孩子。是的,他就是你的孩子,是我的孩子。

多美的身体呀,各个部分都那么完美,动起来时是那么灵巧、那么柔顺、那么有生气和强壮,但是一旦它们伤残了,又是多么可怕。微弱的生命之光越来越弱,就像蜡烛一样摇曳了一下熄灭了,静静的、轻轻地。熄灭时它做了反抗,然后屈服了,它有权利说话,最后还是沉默了。

还有吗?四个日本战俘。带他们进来,在这个痛苦的群体中没有敌我之分,切开那带血的制服,给他们止血,把他们平放在其他伤员旁边。哎呀,他们像兄弟一样!这些士兵都是职业杀手吗?不是,他们只是业余的士兵。劳动者的手,他们是穿着军装的地道的劳动者。

没有新的伤员了。早晨6点。天哪!屋里真冷。打开门,远方青山如黛。东方开始泛白了,再过一个小时太阳就会升起。上床睡觉吧。

但是,没有睡意。这种残忍,这种愚蠢的原因是什么的?一百万工人从日本来屠杀、残害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什么日本工人要攻击他的中国工人兄弟、迫使他们不得不奋起自卫呢?中国人的死对日本工人有好处吗?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所收获呢?那么,上帝呀,谁将获利呢?谁又应该对派日本工人来中国执行这种杀戮使命负责呢?谁将从中牟利?怎么可能劝说日本工人来攻击中国工人——他们贫苦生活中的兄弟,痛苦中的同伴啊?

一小部分富人,一个人数不多的阶层有没有可能劝说一百万穷人进攻并试图毁灭一百万像他们自己一样贫穷的人、以便富人更加富有呢?这是一个可怕的想法!他们是如何劝说这些穷人来到中国的?告诉他们真相吗?没有,假如他们知道真相,绝对不会来到中国的。这些富人敢告诉工人们他们只是想得到廉价原料、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吗?不,他们只是告诉工人们这场战争是为了“种族命运”、是为了“天皇的荣耀”和“国家的荣誉”,是为了他们的“天皇与国家”。

荒谬!绝对的荒谬!

这样一场战争的代理人一定得像其他犯罪如杀人犯的代理人一样,必须从可能获利的人中挑选出来。8000万日本工人、贫困的农民和失业的工人会从中获利吗?从西班牙侵略墨西哥、英格兰侵略印度到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在整个侵略战争史上,这些所谓的“胜利”国家的工人得到过好处吗?没有,他们从来没有从战争中获得过利益。

日本工人从本国的自然资源、黄金、白银、铁、煤和油中就获得利益吗?很久以前,他们就不再拥有自然资源了。因为,它们是属于富人、统治阶级的,成百上千的矿工们仍生活在贫困之中。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通过武装掠夺中国的金、银、铁、煤和油而获利呢?难道一个国家的富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占有其他国家的财富?难道他们不一直这样做吗?

日本军国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是唯一可能通过大屠杀和经过授权的疯狂行为而获利的阶级,这一点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假神圣的刽子手,那些统治阶级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利益,但是却让整个国家受到指控。

那么,侵略战争和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只是件“大生意”吗?是的,看起来如此。但是,这些民族罪犯中许多为非作歹者都试图把他们的真实目的藏在高度抽象和理想的旗帜下,通过谋杀或制造战争来抢夺市场,通过劫掠来得到原料。他们发现,偷比交换更廉价,屠杀比交易更容易,这是这场战争的秘密,也是所有战争的秘密——利润、生意、利润、带血的钱。

这一切后面,存在着那个令人恐怖和欲壑难填的“生意与血腥”瘟神,它的名字就叫“利润”。金钱就像一个无法满足的摩洛克神,要求利润与回报,它为了满足贪欲为所欲为,甚至不惜杀害几百万人。在日本军队后面站着军国主义者,在军国主义者后面站着金融资本和资本家。他们是血脉兄弟,是同谋。

这些人类敌人像什么呢?他们会在前额上贴上一个标记,让人们轻易就能辨认出他们,躲避他们,骂他们是罪犯吗?不!相反,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人物,他们荣誉在身,有绅士称号,他们也自称为绅士。多么滑稽的名字!绅士?他们是国家、社会和教会的支柱,他们从过多的财富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公共和私人的慈善事业,他们向机构捐赠。在私生活中,他们善良而体贴。他们遵纪守法,遵守的是保护他们的法律——财产法。但是,有一个迹象可以辨认出这些持枪的绅士:只要威胁说要减少他们的钱所带来的利润,他们就会像猛兽一样咆哮着醒来,像野人一样无情、像疯子一样残忍、像刽子手一样残暴。如果人类想要存在,这些人必须消失,只要他们活着,世界上就不会有持久的和平。允许他们存在的那个人类社会的组织必须废除。

正是这些人造成了创伤。

——《创伤》白求恩,1938年


user avatar   xiao-guan-67-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位伟人最后一次握手


主席,总理和邓公

最后一次参加会议,会议结束,他已经病重站不起来了,只能目送大家离开。

最后一次参加会议的状况

(视频一直通过不了,所以发在B站上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

一位慈祥的老人


两位主席在一起


不管怎么说,他的功绩总是第一位的。



“我离开后,你们就是我。”


他走了很久,可他终究要回家。

他一直记得我们,正如我们记得他。






这太平盛世,烟火人间,如果您能再看一眼,该有多好。


1976年9月9日 (农历八月十六),毛泽东逝世。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

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腹部人工辅助呼吸,血压高压到180,低压到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










主席在看漫天烟火,不知道教员此刻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必指望我回来,

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从这个眼神中,仿佛可以感受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压在他的身上的疲惫与沧桑



插一张总理的照片,和上面这张主席的照片,觉得好像好像,忧国忧民之感,让人泪目



就令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在他面前,我不敢说一句假话,仿佛一个犯错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

——《尼克松回忆录》


他努力过,战斗过,和数千年的兴亡铁律殊死搏斗过,他真的如同太阳一样,把自己的生命都燃烧殆尽,只想要为天下苍生驱逐黑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要问篝火该不该燃烧,先问寒冷黑暗在不在;不要问子弹该不该上膛,先问压迫剥削在不在;不要问正义该不该祭奠,先问人间不平还在不在。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日本曾经有一些人和我们一样崇拜信仰主席,在中国的文时期,日本也在不断的举行各种运动




国外宣传教员的思想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念奴娇 昆仑》



其实他一直很拒绝把自己的像放在纸币上












一条补丁的衣服


教员在天安门

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上

接见记者

教员在河南

教员持步枪

抱病参加陈毅追悼会



毛主席与华主席



教员游长江









主席和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




新疆地区的毛主席塑像,八十年代险被拆除






教员和钱学森




教员出访苏联



重庆谈判




主席题字

主席题刘胡兰

主席题张自忠





迷茫是暂时的,希望是永恒的,勿要妄自菲薄,站起来,向上走





















出席会议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8886460275712001












教员讲话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8886629139251200




出国访问苏联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8886764233703425


历史已经证明他是个伟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和民族,并明白伟大的中国人民需要鼓舞需要指导,这就是伟人的特征。








哪怕江山已昨非

披身星火为人民

奋斗终生亦无悔


《香港的另一面》


我们不能忘记他,因为,他至死仍挂念我们

他在中国人心目中,

不仅仅只是开国领袖















赤色的旗儿一定会在全球飘扬,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 北戴河》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他对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发感慨说,“要人们克服三千年迷信皇帝的传统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四个伟大'—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teacher这个词,就是,教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请相信,信仰不会毁弃,火种亦从未熄灭



不管往哪走,红太阳都永远在那看着你








兹人也

中国人民之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重庆某中学于教员诞辰时作的条屏


教员的生日是12月26日,即圣诞节的后一天,忌日为阳历九月九号

主席部分影像

主席部分诗词






最后一句

伟人万岁

人民万岁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必时时怀念他,

也不必指望他回来,

因为他相信我们就是他,

他就是我们。


user avatar   gao-chong-6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伟人,第一位是圣人,他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第二位是伟大领袖,是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也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他们不但是中国的伟人,也是全人类的伟人,不但是历史上的伟人,更是人类未来之路的引路人。时至今日,他们的思想所展现出的力量仍然只是初露锋芒,未来才是他们的舞台。我对第二位没有过误会,所以,只说一下第一位,孔子。

误会一:五短身材

古代营养不好,七尺男儿嘛,也就160cm左右,孔子应该也就这样吧?而实际上,他身高九尺六寸,合220cm左右(一说190cm),大概就是姚明那么高。一个175的人,伸直胳膊可能连他的头顶都摸不到。你看到他,第一印象绝对是,卧槽,这么高!

误会二:弱不禁风

高就一定强吗?当然不一定,又高又是专业运动员、教练员,你说强不强?孔子就是射箭教练兼战车驾驶教练。所有孔子门人,射、御是必修课。

射箭射得怎么样呢?孔子带着弟子练射箭,是会被围观的。就好比你约了几个朋友打野球,路过的人都能被吸引过来围着看,你琢磨一下,那是什么水平。

驾驶战车有什么难的呢?我小时候回农村老家,坐过手扶拖拉机,在田间地头走了能有一公里吧,过程中我的屁股就没敢沾座位。为什么?因为太颠了,坐下就相当于被打板子揍屁股,根本受不了。不坐吧,好几次又差点被颠飞,掉下车去。这应该就是古时候的路况,而拖拉机至少还是充气的橡胶轮子,孔子驾的车是木头轮子,你想想难度。而且,我是坐着车代步,动力来自发动机,人家驾车是要打仗的,是拼命的事,动力还来自于马,你就琢磨这个难度吧。

误会三:文质彬彬

当然,这是孔子提倡的,我估计他最终是做到了的。但是,这可不是他天生的。孔子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爸爸身高一丈,比姚明还高,曾经单人力举城门,救出半只部队,猛不猛?生了个跟他差不多高的儿子,你想想这个遗传基因?

孔子平时是配剑的,当时兵荒马乱,不配也不行。

孔子特别爱吃肉,听说过“三月不知肉味”吧?那首先得是吃了三个月的肉。

一个猛将之子、两米多身高、专业运动员的身板、配着剑、顿顿吃肉,说他是老师,你估计都不敢信。

误会四:严肃刻板

正好相反,这是一位走在大街上,听人唱歌好听,都能死皮赖脸缠着跟人学的主。而且,自己是又弹琴又唱歌,学一首新曲子,能练到吃肉都不香的程度。弟子们音乐也是必修课,估计够组好几十个乐队了,而且经常聊天的时候,就有弟子弹琴当背景音乐。

跟学生有时候也没大没小的,去卫国的时候,迫不得已见了一个女粉丝,人家毕竟是卫国夫人,不见不行啊。结果弟子误会了,瞎琢磨,说老头这是想干什么呀?心里不高兴,还给孔子脸色看。孔子急的直发誓,我要是口不应心,让老天都不待见我。这老头多有意思。

误会五:迂腐

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孔子一行被一个地方武装给围了,双方打了几次,对方发现占不到便宜。那是啊,这边都是专业队的呀。于是说和谈,条件就是不许孔子去卫国。孔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对方也就放行了。可转头孔子就去卫国了,弟子们还纳闷呢,老师也太不讲信义了吧?刚答应人家就反悔,而且这么干脆,还明目张胆的,是不是不好?孔子说啥?他说我是被逼着答应条件的呀,相当于被人抢劫,自己好不容易跑出来,还要听强盗的约定?哪有这个道理?不听,该去哪去哪。

这叫迂腐吗?不叫狡诈就不错了,其实确切的说应该叫智慧。

误会六:书呆子

前面讲了不少了,运动员、歌唱家、演奏家、教练、作家,你就想吧,大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会的不但多,而且精,样样都出类拔萃。即便放到现在,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如此全面的。你说他是书呆子?如果他是书呆子,那全世界就只剩下书呆子了,更多的是书呆子都算不上的饭桶。

误会七:和稀泥

大多数人是根据“中庸”这个词来扣帽子的。其实,中庸这个词的外延很广,没有一定的阅历和造诣,还真就理解不了。这个庸,查字源,商周时基本就是使用的意思。中,不是和稀泥,折中,两边都不得罪,而是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那怎么办呢?不是不左不右走中间,而是左边好用的时候走左边,右边好用的时候走右边,关键就是这个庸字,好用才是目的,左和右只是方法,而长期看,必然是有时左有时右,最后统计一下,左右各半,这就叫中。

我甚至怀疑“中用”这个词跟“中庸”有联系,方言里的“中不中?”可能就是“中庸”的“中”,当然也是“中用”的“中”。回头可以研究一下。

误会八:老好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圣人之怒。这句话可是在骂当时的实权派啊,这比现在你当面骂特朗普还危险,整不好就掉脑袋了,人家就敢骂,是不是一句就颠覆印象了?

还有一次,齐鲁会盟于边界,齐强鲁弱,齐国就想占便宜,于是收买了边界三不管地带的野人,基本就是土匪吧,想劫持鲁国国君。这么危险的事,鲁国管事的都当缩头乌龟了,只有孔子敢出头,虽然这事不是他的职责。

会盟一般都要建个土台子,两国国君就在台子上面谈,其他人在下面看着。谈之前,照例要表演歌舞助兴,齐国就把土匪叫上来,说要跳个战舞。啥叫战舞?就是拎着刀拿着盾牌往土台子上冲,傻子都知道怎么回事,明晃晃的武装绑票啊。这要是真行动起来,在场鲁国人一个都好不了,要是你,是不是都吓尿了?在场的人也差不多,不知所措。只有孔子一步窜到土台上,挡在土匪前面,把他们喝止了……

一个人,把几十号有组织、有预谋的武装土匪就这么给镇住了,这是老好人?这简直是霸气侧漏啊。结果呢?齐国国君被孔子一番义正严辞的话说得无地自容,把土匪都给轰走了。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好人能干的了这个?

误会九:一事无成

孔子做过中都宰,相当于市长兼市委书记;坐过大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坐过大司寇,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最高做到大司空涉相事,就是代理总理了。当然了,与他真正的事业相比,这些政治成就可以忽略不计: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深陷宗教泥沼;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字是中华文明的人性光辉,使得这个文明始终温暖;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等教育理念,直到现在也没有跳出他的框架,教育才是孔子真正的道路;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是他的实践,万世师表,为教师这个伟大行业树立了标杆。

这个文明绵延千载,他居功至伟。而这个文明的潜力还远远未被发掘,未来,他将是整个人类的归宿。

误会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年轻时候穷,干过很多脏活累活,第一份正式工作是仓库保管员,做的还很好。放到现在的职场,人家绝对是优秀员工,而且很快就升职加薪了。

误会十一:反对法治

首先,古代法家的思想内核实际是儒家的,这与现代的法的精神是两回事,而法家只是在儒家内核之外包裹了一层方法。

法家起源于儒家,他与儒家的冲突只是在于方法,儒家认为可以通过“礼”引导世人走向理想世界,有点类似榜样力量;法家则认为,榜样根本不够看,人性本恶,要用“法”来约束,如果不严格约束,谁会管你榜样不榜样?肯定怎么赚钱怎么来了,到时候人人损人利己,世界不就乱了吗?

孔子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可以的,很可能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天下将乱未乱,站在那个时点看,“礼”并非遥不可及,毕竟之前周朝一直这么过来的。

到了韩非子的时候,“礼”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以孔子的通透,我想换个时点,他很可能会修正自己的方法。

所以,孔子那时候根本就还没有法治这种思想,他又认为“礼”还可以抢救一下,所以他不是不讲法治,是他压根没往这方面想,所以就更谈不上反对了。

误会十二:百家之争

看历史,道、儒、法、墨四家似乎始终在争,大家互相攻击,有很多贬低儒家的话。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四家并称,而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内核重叠,方法各异的关系。

首先,最早的道家,他谈到了宇宙万物,既谈了道,也谈了德,是最大的那个圈。

孔子专门拜访、请教过老子,更关键的是,他们读的书都是一样的,礼记、尚书、诗经、易经等等,而且老子就在周的图书馆,这些书都是周书,所以,他可能比孔子看过的书还多。从后来孔子的思想中,能看出他继承了很大一部分老子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孔子不再谈了,他只谈德。这感觉就像是我在知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了一眼答案,发现人家已经回答了大部分,只是有一块没说透,需要展开,于是我只需要单独展开来谈这一块就够了。孔子展开的就是德的部分。这些都是他们重叠的部分,不同的是什么呢?是方法,道家认为你什么也别管,让社会自己运行,这是最好的方法,“治大国若烹小鲜”,千万别折腾,那么多小玩意你能挨个折腾?显然不能,折腾多了小虾小贝就都碎了,没法吃了。儒家不认同这个方法,儒家要用“礼”,积极树立榜样,引导大家有样学样,君先打个样,臣跟上,爸爸跟着学,儿子跟爸爸学,完美。

法家出自儒家,他根本连德也不谈了,这方面孔子说的都对,但是我不赞成他的方法。学习好榜样固然是好,但要是有人不学呢?而且只要有一个人不学,那这套体系就危险,损人利己的人反而占便宜了,这个榜样的力量更巨大不是吗?所以,榜样没有用,要用刑法,让损人利己的人受到严厉制裁,其他人看到这个前车之鉴,就不敢越雷池一步。

墨家也是脱胎于儒家,墨子开始师从儒家,他也觉得榜样这事不行,而且他认为“礼”这种有等级的爱不是终点,而是中间状态。他认为终点是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是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所以,他另创了墨家。其实孔子未必反对大同,以他的风格,很可能跟后来的墨子一拍即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一旦实现,其实也就是兼爱。不过墨子这个思想实在太超前了,以至于他的组织与当时的社会不相容,完全自成一派,这是一种比“礼”更加不稳定的均衡,其实就是“帕累托均衡”,这种均衡虽然是最优,但危如累卵,所以墨家很快就失去了实体组织。

误会十三:伟人之争

伟大领袖跨越千年对圣人进行过一次批判,就是著名的“批林批孔”。既然两位之伟大等量齐观,那这次批判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仍然是道路之争,也是君子之争,只可惜被小人利用了,后来路彻底走歪了,歪得不知道哪里去了。直到现在仍然有些不明所以的人,想借领袖的光,发泄一己私愤,反正是要喷的,何不拿领袖当借口呢?不信,大家可以看评论区。

与儒墨之争有些类似,但显然这次的理论依据更扎实,而且刚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批判的底气当然也更足。

面对这个批判,孔子知道了会怎么想呢?他很可能会欣然接受,如果两位在天上相见,很可能会执手相谈、把酒言欢,这是君子之争,小人很难理解。

补充0:误会太多,几千年里各种牛鬼蛇神,借着孔子这块招牌招摇撞骗、中饱私囊。孔子告诉子贡,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他却不让子贡这么做,反而让他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就是怕今后有人借着这句话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这是孔子的大爱大计。不曾想还是没防住,朱熹的理学真的就把儒家带入了泥沼。现在评论区骂的其实不是孔子,而是朱熹,只是普通人分不清而已。

补充1:五四运动的口号“打倒孔家店”,其实还有后半句“救出孔夫子”,那时要救,现在也需要救。儒家蒙尘太厚,这也不怪大家看不懂孔子,毕竟张口就骂比较简单,去翻经典多麻烦?况且,张口就来的人,恐怕也看不懂经典。要是能看懂,可能也就不会骂了,毕竟骂的既不高明,也不新鲜,子贡早就回答过了:“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对于喷子,他也给了回复:“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所以你看,我就静静的看着你喷,也不删也不回复,你要是被举报了,肯定也不是我干的。

补充2:关于道路,我倾向墨子,但是墨家内核与儒家相同,兼爱即是仁的表现。孔子只是追求仁,至于通过礼达到,还是通过法达到,人家根本不在乎,哪条路走得通,就走哪条路,这叫中庸。最终的目的,就是天下大同,孔子没说,可能是他没想到,但他如果听说了必定会赞同,这是君子。孔子如果活在当下,必定是与主席同样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当然墨子也是。


user avatar   fei-xu-charle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1973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大会,此时已80高龄,在出场之前,在后台练习走路,走一段路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经不容易了,眼睛也快看不见了,消瘦的衣服都撑不起来。

在最后,台上台下的人,欢送他离场,他站起来了,但是没多久,腿发抖了,他双手抓着椅子的护手,好让自己平衡,在一旁的周恩来发现了,心急如焚,先建议他做下来,毛泽东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就做下去了,台上台下的人很诧异,周恩来马上跑去问护士长吴旭君,主席还能站起来吗?吴旭君说应该站不起来了,但是又不能让代表们看出来,吴旭君建议总理就说,主席目送大家离席,总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向大家宣布主席目送大家离席,但是人们起身之后,并没有离去,而是远远的看着他,毛泽东也只好说,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

时间拨回他第一次离开自己家乡时。

他去求学前,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账簿里,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明:这不是他的诗,只是改了一个字,只是借这个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他第一看到地图时,很惊讶,原来世界这么大,在地图上找了半天自己的家乡在哪。

他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也有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明:这也不是他的诗,只是表达自己的心境。

在32岁时写下不朽的词,沁园春·长沙。

在四渡赤水中,更是写下,忆秦娥·娄山关。

我们都知道重庆谈判,他拿出沁园春·雪,轰动重庆。

但是也有七律·忆重庆谈判中的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他的诗词很多都是表达一个意思,但又有几个不同指向,所有需要他写的很多诗词一起进行对比。

比如:为什么会写下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又在沁园春·雪中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因为这首词中出现的那些著名帝王,这首词往往很多人都解读错了,因为还需要把贺新郎·读史连在一起解读,原来他所指的风流人物是,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不言而喻了。

比如:他赞美他所热爱的人民,在得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后,夜不能寐,浮想联翩的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有七律·到韶山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因为他知道,没有这些他热爱的人民,就不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后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回忆他得知消灭血吸虫之后,手舞足蹈,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

在得知人民没有医疗时的震怒

“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他看戏,看电影,读诗都会流泪甚至嚎嚎大哭。

在看霸王别姬在分别时,他边流泪边自言自语,我们都不要学霸王。

看白蛇传时,法海出场时,他恨的牙痒痒,在白蛇和许仙分别时,流泪,激动的站起来,不造反,行吗?甚至在最后和台上演员握手时,唯独没跟法海握手。

法海: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不多愁善感,怎么当诗人呢?

但是只是多愁善感,又怎么带领大家,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呢。

他看难忘的战斗这部电影中,看到群众欢迎时,问护士长,这欢迎的人里面有你吗?护士长没回答,只是哭着点头,他在也控制不住,也跟着嚎嚎大哭起来,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什么呢?他说的进京赶考,他满意了嘛?

在滴水洞思考11天之后,要离开时,工作人员前来提醒,他又自言自语的说了句,又要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去了,一路上他都显的很沉闷的样子。

他喜欢爬山,喜欢游泳,爬山时不喜欢走回头路下山。

他这一生睡眠很少,靠安眠药有时都不太有用。

他晚年一身疾病,还在不断接见外宾,甚至在两个眼睛看不清的情况下,还要读书,自己掏钱,把字体弄大,拿放大镜看,但是到后面,这样做,也看不清了,他生病靠自己自愈,而不是靠药物,但他这个白内障,只会越来越严重,在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中,他同意做手术了,在做手术之前,他要听岳飞的满江红,踏着步子,走进手术室

然后不顾医生说的会感染风险,不再缠纱布,只是急着想看书,看文件,批文件。

他和医生,护士玩起捉迷藏来,在他们要进来时,他把要看的,藏到枕头下。

唐由之后来回忆,即毛泽东刚刚做了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亲自为毛泽东做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是这么叙述的:当时“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个人,戴上眼镜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平静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他晚年喜欢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也跟别人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是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人生读的最后一篇赋是。

1976年七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让秘书张玉凤找来他早已读熟的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让她慢慢地读着,自己微闭着双眼,体味着赋中所描绘的情景。张玉凤读完了一遍,毛泽东让她再读一遍。然后,他让张玉凤对着书检验他背诵。毛泽东以微弱而吃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背诵道:“……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若乃山河阻绝,飘零别离。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伤感嘛?也不全是这样。

在1976年1月1日,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毛泽东10年前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标题下面还印着毛泽东的亲笔签名。“毛泽东”这3个字的笔迹明显有些颤抖,这是要表达怎样的心情呢?

1976年1月30日是中国农历的除夕之日,这天晚上,中南海丰泽园游泳池一带,一片昏暗,那一排路灯在寒风中闪烁着微弱的亮光。   

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除夕夜。

这时,毛泽东不仅失去了“衣来伸手”之力,就连“饭来张口”也非常艰难了。年夜饭是由张玉凤一勺一勺地喂着他吃的。他在病榻上侧卧着,只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就不吃了。工作人员搀扶着他下床,把他送到客厅。   

毛泽东坐在沙发上,头靠在后背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他隐隐约约地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鞭炮声,看看眼前日夜陪伴着他的几个工作人员,用低哑的声音歉意地说:“放点炮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了。”   

值班室的几个工作人员,立时把准备好的几挂鞭炮,拿到值班室外放了一会儿。毛泽东听着这爆竹声,他那瘦削、松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1976年9月8日,经过抢救刚刚苏醒的毛泽东头脑很清醒,突然思索起日本大选的事。他张着嘴,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像是在说什么,可是工作人员谁也听不明白。毛泽东显得有些着急。有人连忙从床边抓起硬纸板和铅笔,把铅笔塞到他手里,把硬纸板举到他面前。毛泽东用颤抖的手艰难地握着铅笔,在上面画了3个道,就再也写不动了。过了一会儿,他那握着铅笔的手慢慢地抬起来,非常吃力地在木制的床头上轻轻点了3下

有人猜测说:“主席说的话是和‘三木’有关吧?”   

于是就轻声问道:“主席,您是不是要看有关三木的消息?”   

毛泽东的头微微点了点,动作小得几乎看不出来。工作人员马上找来了有关三木武夫参加大选的材料。毛泽东露出了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了。

毛泽东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仍然以最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与死神较量。每当毛泽东上下肢插上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时,他还要让医务人员用手托着书或文件给他看。他在如此困难、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多达11次,共计两个小时又50分钟。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排着队走到毛泽东的病榻前,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时间定格在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

PS:最后说点什么好呢?

用他反复修改的贺新郎·别友和他晚年喜爱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吧,以及歌曲历史的天空。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君且去,休回顾。

PS:毛泽东悼念董必武时,觉得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 太伤感,所以改成了 “君且去,休回顾”

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user avatar   lyy58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0年,中南海中央警卫局清理毛泽东的遗物之时,发现了主席珍藏26年之久的毛岸英遗物。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之后,遗物只有三件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物品是毫不在意的,却私下里将这些遗物叠的整整齐齐藏在衣柜最下面。按照老家韶山的风俗,逝者生前的遗物,尤其是衣服一定要焚毁的,而主席一直不愿意丢弃,默默收藏了几十年。

图|毛岸英的遗物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他全部隐藏在心中。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样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和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对儿子毛岸英倾注了许多心血,希望他将来可以成人,成材。

1922年10月,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为了领导秋收起义不得不离别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幼子。1930年,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8岁就被送进了牢房,备受折磨。杨开慧牺牲之后,幸存的兄弟三人被营救到了上海,不久之后,上海的地下组织遭到了破坏,毛岸英兄弟被迫流亡街头,幼弟毛岸龙不幸夭折。一直到1936年夏天,地下党组织终于找到了他们。经过诸多同志的努力,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到了苏联接受系统而正规的教育和训练。

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率领红军到达了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8年,毛泽东终于收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照片,高兴得反反复复看,忍不住热泪盈眶。后来听闻有人要前往苏联,他连忙写了一封信给两个儿子,一个月之后,毛泽东又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儿子们,还附上自己的照片。信的开头就急切询问:"早一个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

图|毛岸英兄弟

毛泽东给儿子们送去的东西不多,大部分都是书籍。有一次,他亲自挑选了60本图书,其中不仅仅包括了经济学、哲学和历史等等书籍,还有毛泽东觉得写得不错的武侠小说。每次毛岸英和毛岸青收到书籍都是如获至宝,和同学们轮流阅读。

1946年春天,毛岸英终于从苏联回到了延安,时隔19年,他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时候的毛岸英已经是一个英俊青年,不仅仅熟悉俄语,还懂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在苏联,他加入了苏联红军,还是一名身具战功的红军中尉。在回国之前,毛岸英受到了斯大林的接待,斯大林特别赠送了毛岸英一支手枪。

父子相聚那天毛岸英正好在感冒,毛泽东立刻拿出自己的毛衣给儿子穿上。两人终于可以坐在一起交谈,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儿子在苏联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对他说:"你在苏联长大,在洋学堂读书,对国内的生活很不了解,缺乏实践,你应该补上这一课。"


图|周恩来、邓颖超和毛岸英、毛岸青

毛泽东把毛岸英带到了陕甘宁边区,对劳动模范吴友良说:"我现在送一个学生给你,他在国外念过大学,没有读过中国的大学,我拜托给你,你带他好好上'劳动大学'。"

吴友良非常惶恐:"啥大学,咱啥也不懂啊!"

毛泽东哈哈一笑:"你就教他嘛!庄稼怎么种,怎么多打粮食。"

从此以后,毛岸英穿着打着布丁的衣服和鞋子,背着一斗半小米和几斤菜籽,开始了他的"劳动大学"。


图|毛泽东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

当时在延安实行的是供给制,吃饭有特、小、中、大四灶之分。特灶是条件最好的就餐标准,有专人做饭,一般是给体弱多病的中高级领导;小灶是给中高级干部吃的灶,一般十人左右;中灶是普通干部的就餐标准,一般二十人一起就餐;最后就是大灶了,一般是一百人左右一同吃饭,没有桌椅,战士们就蹲在地上吃,有的甚至是露天就餐。一般从苏联留学回来的青年学生都直接吃中灶,但毛泽东不允许毛岸英有任何特殊,不想让毛岸英认为他是领导人的子女就可以傲慢视人。为了能让儿子可以迅速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安排毛岸英去吃大灶。就这样,警卫排吃大灶的战士之中就又多了一名战士。

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看着儿子们的一点点进步,毛泽东心中充满了骄傲和欣慰。而毛泽东对毛岸英的要求很严格,"毛泽东的儿子"不应该是便利,而是一种责任,应该比别人家的孩子吃更多的苦,凡事为集体利益考虑,凡事以"为先"为宗旨。毛泽东说到做到,毛岸英也是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眼看着毛岸英已经长大成人,他没有母亲,毛泽东对他的婚事也很关心。在延安时期,"抗大"有一位来自北平的女学生,人长得很甜美。有好友将她介绍给了毛岸英,毛岸英很喜欢她。毛泽东知道了之后将儿子喊过来询问,毛岸英赞美了那姑娘的美貌。毛泽东沉吟道:"除了长得好看,你还了解那位姑娘什么呢?品德、性格或者理想……她刚从北平回来,我们其实对她都不了解。婚姻是终身大事,更关系着革命事业。"

结果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那位漂亮姑娘没有看上前途未卜的毛岸英,也受不了艰苦的根据地生活。不久之后,那位姑娘就跑回了北平,不仅如此,她还向报刊投稿,写文辱骂延安。

此事之后,毛泽东对毛岸英道:"漂亮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理想哟!"

1948年,正在西柏坡的农村搞土改的毛岸英认识了刘思齐,两人产生了感情。

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是毛泽东的战友,两人志同道合,只是刘谦初在夫人尚且怀孕的时候被害牺牲,在临刑之前,他给孩子起名为"思齐",意思是"永远思念齐鲁这片土地"。


图|毛岸英刘思齐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观看话剧《弃儿》,得知小主角的扮演者是刘谦初的女儿之后,毛泽东感慨良深:"刘思齐是烈士的后人,我们都有责任好好培养她。"后来,毛泽东就认了刘思齐为干女儿。因为这层关系,刘思齐和毛岸英走得很近。在得知两人的恋情之后,毛泽东马上就同意了两人的恋爱关系。那时候的毛岸英已经26岁了,就想着马上和刘思齐结婚。毛泽东却建议道:"思齐现在还没有到18岁,等过几个月成年了再说吧。"毛岸英有些不解:"岁数不到结婚的人多着呢!"毛泽东有些生气:"法律是每个人都要遵守,你毛岸英和思齐也不例外。"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举行了婚礼。当时沉浸在新婚喜悦的小夫妇不知道,一年之后,两人即将面对生离死别。

1950年10月,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之后,毛岸英立刻主动请缨前往朝鲜赴战。10月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给彭德怀践行,毛岸英也在。


图|张文秋和女儿刘思齐、邵华

毛泽东指着毛岸英对彭德怀说:"我这儿子不想在工厂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早就已经交上了请战书。"彭德怀马上摇头:"不行。去朝鲜有危险,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毛泽东说道:"我替岸英求个情,让他去战场历练,岸英会说俄语和英语,你在战场免不了要和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就让他去!"

彭德怀又拿毛岸英新婚说事儿,希望毛岸英可以慎重考虑,对对面这对父子态度坚决,他最终同意了毛岸英的请求,从这一刻开始,毛岸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确定参战的那天晚上,毛岸英来到了医院,看望刚刚因为阑尾炎动了手术的刘思齐。毛岸英没有和刘思齐说明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他要出差,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如果长时间收不到信件的话,让刘思齐不用太担心。在临走之前,毛岸英猛然问起刘思齐:"朝鲜半岛你知道吗?"刘思齐说:"知道,那里在打仗。"那时候的刘思齐根本没有将毛岸英出差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刘思齐毛岸英毛主席

毛岸英陪着妻子聊到11点多,从医院出来之后就直接去找了岳母张文秋。他和岳母说这次出差的时间会比较长,希望岳母在他不在的时候能够照顾一下弟弟毛岸青。临行之时,张文秋送了毛岸英一支钢笔和一块手表。和两位亲人道别之后,已经是凌晨2点,毛岸英回家准备,10月8日,他和彭德怀一行指挥人员匆忙赶赴东北。

在飞机上,彭德怀对众人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进入朝鲜之后,毛岸英一直在司令部工作,晚上毛岸英用稻草铺在地上睡觉。一个星期之后,毛岸英的身上就长满了虱子。战争条件艰苦,他一直吃着粗高粱米,青菜也没有。彭德怀对他非常关心,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吃饭,但毛岸英拒绝了。


图|彭德怀

11月7日,毛岸英完成了的人生之中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这天,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一同来到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担任这次翻译工作。他向苏联大使详细说明了志愿军的战斗情况,彭德怀和苏联大使都非常满意。会谈结束之后,毛岸英在烛光之下匆忙整理会谈的记录,这份记录还没来得及寄出朝鲜交给毛泽东,毛岸英就牺牲了。

11月24日,美军战机在大榆洞上空进行了数次侦查,25日凌晨,司令部的全体人员开始向防空洞之中转移。拂晓之时,彭德怀派杨凤安去办公室查看情况,杨凤安还没见到毛岸英,就看见轰炸机从低空飞过。此时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还没有撤离,因为前一天加班太晚,他们还在办公室热着早饭。杨凤安大声呼喊让毛岸英和高瑞欣赶紧撤离,美军战机已经向下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瞬间成为一片火海。杨凤安赶紧从司令部办公室跑到防空洞,向彭德怀报道:"办公室人员都跑出来了,除了……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


图|毛岸英当翻译时的照片

彭德怀顿时站立不稳,眼含热泪,久久不发一言。随后,他走出山洞,来到了现场,看到了他们烧焦的遗体,毛岸英的手上还戴着岳母赠送他的手表。战友们将毛岸英的遗体用白布包起来,又做了一副棺材,将他临时埋葬在了附近的山坡之上。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牺牲的第六位亲人,年仅28岁。

毛岸英牺牲的那天,彭德怀没有吃饭,一封写给毛泽东的电报,他写了一个多小时。第一个收到电报的是周恩来总理,他强忍泪水,决定不将此事告诉毛泽东。

1951年1月2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了胜利,朝鲜的局势基本扭转,周恩来才将这封电报交给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叶子龙将极为简短而又沉重的电报交到了毛泽东的手上。毛泽东看了足足三分钟,他低着头许久,随后颤抖着手从茶几上的烟盒之中抽出一根烟,他无声得流着泪,最后仅仅是叹了一声:"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图|1952年10月,孟昭瑞与罗盛教烈士救活的朝鲜少年崔王莹在一起

毛泽东最终向叶子龙摆了摆手:"战争嘛,总会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

毛泽东将这个消息一直隐瞒着刘思齐。刘思齐在11月收到了丈夫的来信,从此以后杳无音信。一直到了1952年,刘思齐收到了一位朋友送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毛岸英戴着朝鲜人民军的军帽,刘思齐顿时觉得五雷轰顶。而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在给儿媳做心理工作,告诉她革命总是有牺牲的,家里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已经不少了,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楚雄……


图|毛岸英与刘思齐

刘思齐隐隐觉得不安,一直到了1952年盛夏的一天,她找到了毛泽东,小心问道:"爸爸,岸英好久没有来信了,这是怎么回事?"主席说:"他已经不在了,牺牲了……"刘思齐痛不欲生,痛哭起来。时隔两年多,毛泽东久久坐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刘思齐也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一直到旁边的卫士劝她:"你不要再哭了,主席的手已经冰凉了。"刘思齐才终止了哭泣。

毛岸英走了,毛泽东对刘思齐更加关怀,为了尽快让她从丧夫的悲痛之中走出来,毛泽东安排他去苏联留学,希望环境的转换能够让她早点平复。只要是刘思齐的来信,毛泽东一定会立刻回复,他称思齐为"亲爱的大女儿"或者"思齐儿"。毛泽东不希望刘思齐一直守着这段伤感的往事,而是希望她能向前看,找到可以陪伴自己走下去的另一半。

1962年年初,在毛泽东的督促之下,刘思齐和空军学院的教师结成连理,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贺匾",刘思齐后来改名为刘松林。


图|朝鲜百姓在祭奠毛岸英烈士

毛岸英牺牲在异国他乡,解放军总干部拟了一份电报,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送回北京安葬。而从大局考虑,彭德怀没有同意,他认为应该将毛岸英埋葬在朝北,并且立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这对朝鲜人民的教育意义更好。毛泽东也同意了彭德怀的意见:"岸英是一名普通战士,他埋在朝鲜的国土之上,体现我们和朝鲜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之时,对毛泽东说了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经过和处理情况,他非常内疚:"主席,岸英工作很积极,但我对你和恩来同志几次督促注意防控的指示不重视,导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该承担责任。"

毛主席久久沉默,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最后道:"搞革命嘛,总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生的?"


图|毛泽东与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

2月25日,彭德怀在军委各总部负责人会议上大发雷霆,他认为国内支持朝鲜前线给不得力,造成了志愿军大量不必要的伤亡。会议不欢而散。26日,周恩来陪同彭德怀前往毛泽东住所处,讨论国内轮流出国参战,出动空军、炮兵和坦克兵团。并且决定致电斯大林请求苏联空军的掩护。

这些军务决定完成之后,中央考虑到毛泽东正在承受的巨大痛苦,决定让他在北京附近休息一段时期。因为种种事务延误,一直到了3月2日夜里,毛泽东才坐上了前往石家庄的专列。

在石家庄休息期间,毛泽东的作息时间和平时一致。他总是在早上8点钟左右睡下,到下午三四点钟起床,然后就不停地伏案工作。他偶尔会出去散散步。对着空旷的院子里,主席偶尔会唱两句京剧,兴致来了,也会唱几句湖南的花鼓戏。偶尔他也喊工作人员们一起打打扑克,看起来心情已经好了许多。

说起来是在休息,实际上主席的工作依旧繁忙。他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修改《毛泽东选集》之中。每天大量的来电来信依旧要处理,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结束,他依旧在为这些政务而繁忙。

一天下午,主席的心情看起来不错。他起床之后叫卫士开车带他出去转一转,公路旁的麦苗已经返青,毛泽东看到田地里面的老乡们正在干活,就走下了车和老乡们攀谈了起来。

毛泽东问:"前面山叫什么山?"

老乡们说:"叫抱犊寨。过去老百姓上山干活,老牛跟在后面,小牛因为山坡太陡爬不上去。老牛看不到小牛上来始终不能安心干活儿,人们只能将小牛抱上去。小牛在老牛身边乱蹦乱跳,老牛也能安安生生干活了。"

毛泽东爽朗大笑起来。

4月27日,毛主席乘坐火车回到了北京。在归来之前,他还仔细询问了石家庄的生产发展状况,并且给出了重要的指示。


图|刘思齐与《毛岸英》剧中演员

休养归来的毛泽东看起来比之前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人们都觉得,也许,主席已经从悲痛之中走出来了,他依旧以最饱满的激情和斗志,领导着新中国的发展。

是啊!他不忍心责备彭德怀,不忍心将毛岸英的牺牲责怪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他担心刚刚结婚就失去丈夫的刘思齐陷入痛苦之中,以父亲的身份一次次劝解刘思齐,并且希望刘思齐早日改嫁,最终走出这段伤痛之中……而他自己却留着儿子的遗物26年,没有人发觉,这位爽朗的老人,将失去儿子的痛苦悄悄藏在心间,从来都没有从丧子之痛之中走出来。

主席在毛岸英生前,曾不止一次对毛岸英说"谁让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希望儿子能以此要求自己。因为"身份的特殊",所以更不能"搞特殊"!毛岸英生前不断在自己的日记之中自省:"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在走向朝鲜战场之前,他曾经询问过毛泽东,父亲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


图|上海毛岸英烈士史料陈列馆展示的毛岸英牺牲地的一抔泥土

1959年,刘思齐在妹妹的陪同之下秘密去朝鲜为毛岸英扫墓,临行之前,毛泽东叮嘱她不要惊动朝鲜政府,往返的路费由毛泽东自己出,不能花公家的钱。后来,刘思齐替自己的丈夫问过毛泽东:"爸爸,岸英做你的儿子合格吗?"毛泽东回答:"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兄弟、妻子、战友、儿子相继在战场之上牺牲,毛泽东咽下所有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位将儿子的遗物收藏在身边20多年的老人,怎会不希望最后能多看儿子一眼,怎会不希望他能魂归祖国,在想念他的时候还能去看看他?而主席宁愿将这些衣物压在衣柜的最下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遍遍抚摸着它们流泪,也不愿别人来安慰他一句,不愿意有人和他一起分担,生怕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悲哀。所以,当数十年后,这些遗物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才会让人如此震撼。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1946年延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样,他富有极其强烈的同情心和极其丰富的个人情感。自始至终,主席都希望儿子能够回归乡土,做一个平凡的劳动建设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贵公子。他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他和毛岸英的抉择,没有辜负人民,唯独辜负了自己这个老父亲。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看来是楚成王,他在春秋时代硬刚过两位毫无争议的霸主,用实力生吃过一位有争议的霸主。但他本人却没有被评为霸主。

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出生地: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这位楚国国君的一生非常精彩,他抗齐(齐桓公时代),辱宋(宋襄公时代),战晋(晋文公时代)。如果春秋时代少了楚成王,恐怕这段历史的精彩程度要褪色不少。

先来聊聊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不过这一波冲突的原因,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这段文字记录了齐桓公跟自己的爱姬在私家园林里泛舟于爱河之上,正当双方你侬我侬时,肤白、貌美、胸大但无脑的蔡姬却想玩点情趣,她就把船摇来晃去。但是齐桓公是个水性不太好的人,他很害怕,于是就立即制止蔡姬的“情趣”行为。没想到蔡姬却越玩越起劲,把船摇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被吓得发怒了,于是等船靠岸以后立即把蔡姬给赶回娘家去了,但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没想到,蔡国的国君也是个二愣子,觉得蔡国受到了齐国的羞辱,直接把蔡姬嫁给别人了。

齐桓公听到自己的女人被嫁给别人了,勃然大怒。于是以盟主的身份立即召开北方联盟大会,集合鲁、宋、陈、卫、郑、许、曹这七国一起组成了一只讨蔡的多国部队。蔡国的军队确实是一群菜逼,战争还没开始,蔡国军队就已经自行瓦解崩溃了。蔡国君主一看大事不妙,连夜南逃楚国避难去了(蔡国是楚国的保护国)。

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蔡国可以说是国破家亡,蔡国的百姓也是死走逃亡伤。按理说“蔡女”事件,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南下真正目的并不是教训蔡国,而是要抑制南方的那个庞然大物——楚国。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上面两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过程。楚成王先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大臣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齐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齐桓公不听,仍然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

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到八国联军的驻地。八国联军撤退,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齐桓公听到这样有底气的话之后,觉得劳师远征进行一场大战的胜算也不大。于是就与屈完连同七国诸侯一起订立了盟约。

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齐楚这个南北两个最大国家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声势极壮时齐桓公的威风凛凛;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容应对、不卑不亢的楚成王。这一局齐桓公以微弱优势略压楚成王一头,毕竟楚国被迫承认了齐国的老大地位,楚国的北上势头也稍被抑制。但是楚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王号继续使用,楚国的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其实力在江淮地区不断坐大。

再聊聊楚成王虐宋襄公的事情。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别看这段原文的字数非常少,但是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段话表明当时的宋襄公是请来了齐、楚两大国参加会盟的,并且在这次会盟中宋襄公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于是乎,宋襄公就更加飘飘然了,他居然以盟主架子要求楚国及其仆从国都承认其霸主地位,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

宋襄公沉醉于鹿上会盟的霸主荣光之中,他已经有些得意忘形了,当然不会去想齐国和楚国为什么会那么给他面子。齐国之所以来参加,那是因为齐国新君是在宋襄公全力支持下才得以上位的,他这次来完全是为了还宋襄公一个人情。楚成王来的目的就很阴险了,他是来观察后齐桓公时代中原诸侯国的实力,以及称霸的可能性。结果,宋襄公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他自己没能力号召其他诸侯会盟,居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楚成王号召楚国的小弟跟楚国一起承认宋国的霸权。这一切都让实力雄厚的楚成王看在了眼里,他心里十分鄙视。但是楚成王打算玩一把大的,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的称霸大戏在《春秋左传》中有完整的记载,请看一段原文: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派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从诸侯会盟到泓水战场,楚成王把宋襄公虐得体无完肤,拿捏得死死的。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为何宋襄公在某些书籍里能排进春秋五霸。莫非是宋襄公的“仁义”感动了那些腐儒,成为了腐儒们的偶像?

最后,得说说楚成王与晋文公的交手了。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重耳)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健,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这是两位雄主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在我看来,这段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展现出那个时代最杰出两位君主的风采。楚成王开口第一句你将来回到晋国,会怎么报答我呢?这句话首先表明,楚成王对重耳将来上位晋国国君有着非常乐观的判断,哪怕现在的重耳处于流亡状态。然后楚成王站在国际政治的角度询问重耳,将来会用何种方式报答楚国(如何亲楚)。重耳听到后回答:“金银财宝、山珍稀奇之类的东西,你们楚国自己就有,其实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重耳的回答非常有技巧,他首先夸赞了楚国的地大物博,同时也表明了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他无法退让但不直说。紧接着,楚成王又开口:即便这样,我还是想知道你回到晋国后会如何对待楚国?面对楚王的进一步逼问,重耳非常沉作地回答道:如果托国君的福,我将来能够回到晋国,一旦两国交战,我晋国的军队将“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谅解,贵国的军队还不撤退,那也只能一战了。”面对雄心勃勃的一国之君,重耳的回答没有花言巧语,而是不卑不亢,底气十足但又礼节得当,楚成王听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每当我看到《春秋左传》的这段对话,我都能感受到春秋时这两位人杰的共同点——大气、质朴、厚重、有底蕴。

事后,楚国的二号人物子玉对重耳这种不卑不亢的表现感到愤怒,在他看来重耳作为一个流亡之人居然还这么傲气,于是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但楚成王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楚成王说到:“晋国公子志向远大。所作所为很合乎周礼,跟随他的人都是既忠诚又能干。反观现在晋国的国君,简直是不值一提。这看来是上天要晋国兴起,我们不能干违背天意的事情,否则必将遭殃。”

楚成王之所以不想杀重耳除了敬畏“上天”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楚成王正在努力的“中原化”。他希望楚国的内政与外交应当与中原国家一样“周礼化”,他正在带领楚国积极地与国际接轨。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在于他想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

当“辱宋”事件发生后,中原大部分国家对楚国表示了臣服,但是楚国也把其野蛮的一面暴露得毫无遮掩。此后的每次会盟中,楚成王感觉这些中原国家的君主看他的目光都有些奇怪,他们的目光里有害怕有恐惧,甚至有时候还会有鄙视,但就是没有敬佩。这让楚成王认识到,他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这差距在哪里呢?是楚国的兵锋不够犀利吗?是楚国的物产不够丰盛吗?是楚国的版图不够广大吗?楚成王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楚国与中原诸国交流不断深化后,楚成王终于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楚国的文治与德化落后于中原,楚国对国际秩序——周礼的理解太浅薄,以至于在中原诸国看来,楚国的内政与外交简直就是处于半野蛮状态。善于反思的楚成王,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他带领楚国全面开启了中原化的进程。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他与重耳的那段对话,前后两人的表现都有礼有节。子玉劝楚王杀掉重耳,楚王拒绝了。因为周礼已经成为他心中的准绳,他不可能随意杀掉一个中原诸侯国的公子,他认为随心所欲的杀戮与侮辱只能代表野蛮与落后,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周礼。

没过多久,重耳等人回到晋国。果然不出成王所料,重耳很快就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第二霸——晋文公。在晋文公流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很快从混乱中恢复了国力,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

自从泓水之战楚国大胜宋国后,楚国北进的势头无可阻挡。楚国势力在中原疯狂扩张,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

此时已经强盛起来的晋国,也一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楚成王称霸中原的梦想再次破碎。

楚成王时代的楚国,是一个跛腿的强国,几代楚人疯狂的武力扩张成果丰硕,从而让楚国从上到下过于迷信武力,忽略了政治文明建设。即便楚成王后期有所醒悟,但是整个楚国的迷信武力的势头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即便是君王也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不信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楚子(楚成王)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以上对话完整地说明了楚成王告诫子玉不要与晋国人正面硬刚,但是子玉迫于楚国人疯狂迷信武力的压力,为了平息乱七八糟的舆论,他也是不得不战。

在我看来,称霸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想成为霸主,军事实力强盛是必要的条件,不过只有强大的军力而缺乏文化底蕴则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霸主。强盛的军力只能逼人臣服,但不能长久。当先进的文化与强盛的军力相结合时,则人人心向往之。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楚成王争霸历程。楚成王面对声势极盛时的齐桓公时,他能屈能伸,在外交层面主动认怂,尊齐国为老大,从而避免了齐楚大战。但是在国家实质利益上丝毫不退让,其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在极力避免与齐国的正面碰撞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其在江淮地区的势力。这一波操作体现了他的隐忍与智慧。

楚成王在面对实力不强的宋襄公时,他放长线钓大鱼,在鹿上之盟先尊宋襄公为盟主以骄其志,然后在孟地会盟时当众羞辱宋襄公,让其沦为阶下囚,最后在泓水之战大败宋军。这一次他很好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但也暴露了楚国的野蛮。楚成王所羞辱的不仅仅是宋襄公,更是对周礼,对中原文化的嗤之以鼻。所以此时的楚成王虽有霸主之实力,但距离霸主之位仍差一步。

最后,他用完美的礼节接待重耳,在城濮之战前告诫子玉不要主动招惹晋国军队。这表明了他的反思能力,面对中原文化,面对周礼已经张开了怀抱。可惜这一动作来得太晚,整个楚国还未来得及中原化时就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了。已经军国主义化的楚国,最终葬送了楚成王的霸主之梦。

如果不是遇到了自带主角光环的晋文公,再给楚成王一点时间,让楚国完成中原化。他将会是春秋毫无争议的第二位霸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楚成王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也能虚心学习。他带领这个南方的蛮夷之国不断进步,楚国也在强国之路上不断前行。心平气和地说一句,楚成王所具有的智慧、大气和霸气不输于齐桓公与晋文公。

楚成王竭尽一生图霸的失败,让沉浸在军国主义狂欢中的楚国人冷静下来,他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称霸中原的梦想。通览《春秋左传》我发现楚人的性格特点中有两点最为突出,那就是倔强与霸蛮的。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轻易为外力所改变;他们对称霸中原的欲望永远不会磨灭,面对称霸之路的困难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服就干”;他们永远都“不服周”;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一代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可以交给下一代,还不行就交给第三代直到完成为止。最终楚成王没有实现的梦想,由他的孙子完成了。


user avatar   gu-wen-4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下面很多人都在提教员。

这固然是好事,只是我觉得既然已经明白自己曾经对教员存在重大误解了,那么也应该意识到和Cultural Revolution存在密切关系的人们——从在中央表现活跃的林育容、李云鹤、陈仲顺、鲁赤水,到以钢工总、新华工、工造总司等为代表的诸多基层群众组织,乃至不计其数的知识青年——同教员一样是各种“刻板印象”和“误解”的受害者。他们当然不都是白莲花,其实际行为存在一系列性质严重的问题,彼此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复杂。但无论如何,即便是在思想上严重偏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我们也应当具体指出他到底在哪里偏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用几个空泛抽象的名词随意糊弄过去。更进一步说,以为一场持续十年的群众运动(具体分析时这十年存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其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的命运取决于一人,而忽视与之相关的其他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个人与组织,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在经历了1990年代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重大挫折后,“革命胜利之后怎么办”“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已经摆在了台面上,而Cultural Revolution作为一场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理应得到更加严肃的审视。包括教员在内的千千万万人确实是历史,然而历史是不能“宜粗不宜细”的。


user avatar   xu-sha-h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奶奶,你知道改革开放吗?

:知道啊,以前家里很穷,我和你爷爷都在单位任职,我在单位做大锅饭,一个月十几块的工资,爷爷做干部,也就30块不到的工资,我们靠这点工资,起早贪黑,在村里造起了房子。

我耐心的听着奶奶这段话,虽然听了不下20边,但依然饶有兴趣的样子,耐心的听奶奶述说着。

:当年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训练扔手榴弹,我表现得特别优秀,学校都计划安排我去参加迎接毛主席了。

奶奶得意洋洋的说到。

:嗯嗯,我知道(不下20遍)

:爷爷小时候特别苦。。。(省去3000字描述),不比奶奶,奶奶家里条件很好,一日三餐都是能吃饱饭的。不过爷爷是一位很有本事的同志。

:那么奶奶你是不是明显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变得富强了?

:改革前我们吃着大锅饭,勒紧裤腰带拼命干,日子是苦的,心里的盼头是有的,毛主席领导着我们,我们什么都不怕,能打战能吃苦,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见上毛主席一面。能与毛主席握手奶奶会感到无尚的光荣。改革开放以后。。。

切。老人家真是迂腐,尽然还会如此崇拜一个人,书本上说了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开始,我们新生代要拥抱变化,致力于祖国的发展。我心里想着便缓缓结束了话题走开了。


以上是10年前我和奶奶的真实对话和想法

这10年看的多了,经历的多了,理解的也多了。在此我不想长篇阔论主义生意,经济政治。我述说一些家里的变化,诸位自当看个故事。

我出生的家庭是典型的工农干部阶层,家庭条件从一开始普遍贫穷的环境中算挺好。从小家里人对我就是以‘同志’相称。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同志,如今却很想找到一样的同志。

经历了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正统的,非黑即白的。直到高中网络走进我的生活,公知对我大脑进行了一轮洗礼。我发现眼前的山不是山了,我的思想升华了,我似乎可以藐视身边大多数的同年人,因为我比你们看得多,知道的多。

再后来,读大学了,工作了,看毛选了,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我励志考公务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身为普通人,但确实有过这种雄心壮志。当我告诉父亲我的想法,父亲表示赞同,公务员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等等等。我渐渐的发觉父亲已经完全融入了新的社会体制中,适应了金钱社会的规则规律。而我刚摆脱了公知的洗脑,树立了志向,却不了解这个社会,我傻傻的在社会中摇摆,四处碰壁,却连浪花都激不起来。

这时候我想起了爷爷,以为革命老同志,在我8岁的时候去世。他的绝大数事迹都是从奶奶口中得知的。

我想问问他,毛主席在他心中是怎样的人?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都那么爱戴他?

我想问问他,那个年代清贫如苦,给他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问问他,对如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我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社会?

有的问题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想听着爷爷老同志亲口相教。我怀念他们的时代,因为有一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今我很开心,因为同志越来越多,我在虚无的角落中不再孤独。

在此我并不想强调我误会最深的是谁,可有过相同经历的都会懂,都应该清楚。我,对不起了。但我现在不孤单了,因为好多人都知道,您被误解了。


过些天我想问问奶奶,和爷爷的爱情,是怎么开始的,或许没有余则成和翠平那般轰轰烈烈,但我想知道伴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红色气息的爱情一定是美好的。


2020/9/30补充

改革开放好吗?我觉得是好的,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演进也必定要进行改革开放。这里谈论的是误会深刻,我文中提到的便是我高中时期因深信改革开放的功绩而误解了新中国前期积累生产资料的重要性。

请不要抓住供销社、人上人这些字眼,标对立面。农村干部没有你们想象的特权,都是在一线共同参加劳动,组织生产生活,勒紧裤腰带的一批人。奶奶口中的怀念并非想念特权而是社会制度,今天与公司的老同志正好聊到改革开放,这位老同志趁着改革东风赚了不少钱,话题谈及改革开放后的执政方式,原以为是赞耀,结果与我想象的完全相反。办公室陷入了安静,有的同事是不认同,而我是沉思。难以理解那辈人的经历,这也并不是完全屁股决定脑袋。那个年代有特殊性,我想表达的便是曾经的误解。

此文仅表达个人曾今的误解,无意拨弄是非,对立引战,部分字眼已做修改。

看完了评论区,我倒是想起了教员的一句话:永远都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还有一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没有著名的路痴? 
  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伶官传序的感触? 
  如何理清宋朝的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让人气愤的暴民的出现?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部队? 
  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打架最厉害? 
  阿姆河的数次改道(9世纪,1220,1575)对中亚历史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五胡十六国多汉奸呢? 
  被篡改的历史教科书在日本的普及率大概是多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孟晚舟女士获释,机场发表演讲「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
下一个讨论
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中文之间有什么区别和关系?对应的英语分别是什么?





© 2024-06-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