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u-cheng-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下 @叶山Shan Ye 大大的回答已经很完备了,从全球气候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对文明发展史的影响,这个角度很高很大,我这边补充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

我们知道中国燕山南北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独立地理单元,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孕育了深厚的史前文化层,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圈里非常重要的东北区系。在这个区系中,包含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群。

按照《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中建立的时代框架可以大体梳理为

兴隆洼文化(B.C 6200~5400):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其中包括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器型筒形罐,以及最早的人形雕塑,有在家户内埋葬死者、进行祭祀的独特传统。从出土的器物看,兴隆洼文化的生业方式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可能已经开始,但是占有比重不高。

赵宝沟文化(约 B.C5200~4400):主要由兴隆洼文化发展而来,兴隆洼文化时出现的筒形罐、“之”字纹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赵宝沟文化中,定居已经成为先民主要的居住方式,已经形成固定的排屋聚落,在聚落中出现明显更大的建筑说明可能社会已经开始分化。主要生业方式中农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渔猎采集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村落级别的祭祀已经出现,著名的小山尊形器表明猪、鹿、鸟等动物被崇拜。

红山文化(约B.C 4700~2900):主要继承赵宝沟文化,发展出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聚落数量大幅增加,已经完全转向农耕社会种植粟和黍。陶器丰富,彩陶发达,玉器制作极为发达,出现了大量制作工艺精湛的祭祀用玉器。出现了以“坛、冢、庙”为核心的超聚落级公共祭祀遗址,出现陶塑神像。

好了,资料罗列先到这里,我们在这里明显看到了东北地区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包含了这几个方面:

  • 农业逐渐替代渔猎采集业;
  • 人口不断增加;
  • 社会形态逐渐变得复杂;
  • 器物精致程度不断提高,专业程度不断提高;
  • 祭祀由私人领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

那么这些趋势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所有的趋势都与农业生业方式在东北地区的普及和深入有关,很容易想到,史前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肯定是和气候有关系的。

在7000~6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达到最盛期,东北、辽西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约3℃,降水也较现代丰富,针叶林发育为阔叶林,在部分区域,气候甚至可以和现代的江淮地区相比。

在这样的气候变化中,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如粟和黍等开始传播至东北地区,在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东北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开始形成复杂的酋邦社会。

在红山时代,农业已经成为占据绝对优势的生业方式,以农业为主的红山村庄遍布西拉木伦河和努鲁虎儿山地区。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观测天文历法,祈禳农业丰饶就成为这里的农业社会所必须的社会功能。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红山神秘而复杂的祭祀形态,牛河梁祭祀遗址群应运而生。

牛河梁属于辽西努鲁儿虎山脉中的一处漫长的山梁,自西南向东北连绵相续,长约10余公里,包含女神庙、积石冢和祭坛等祭祀遗存。除“庙、冢、坛”外,还发现了大量彩陶、精美玉器。据冯时先生考证,这些祭祀遗迹都与天文观测和祈祷丰收有关。例如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祭坛,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对于夏至日、冬至日、两分日太阳轨道的认识。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牛河梁祭祀群并不与我们已知的任何红山时代聚落邻近,也就是说它可能不属于周边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社群,而是整个地区所有聚落的公共仪式中心。牛河梁大量的公共建筑遗迹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工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是,牛河梁地区从来没有大规模居住生活的迹象,这意味着牛河梁的宗教设施似乎也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这些都将牛河梁遗址群的功能指向了这样的场景:周边聚落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建设了牛河梁遗址群,但是这个遗址群却只对拥有天文知识和神力的高级祭司开放,是一处红山文化的宗教禁地。

那么这又说明什么呢?

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先生研究,在红山时代晚期,努鲁虎儿山、西拉木伦河地区人口膨胀,已经接近当地可耕地的承载极限,同时牛河梁所属的时期,东北地区的降水突然下降,逐年干旱。在人口膨胀和旱灾导致的饥馑背景下,求生的红山人开始寄希望于取悦神灵、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打造祭祀圣地,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社会。这也就是牛河梁遗址的形成背景。

有趣的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虽然被宗教组织起来,打造了令人瞩目的史前宗教圣地,但是似乎从来没有过修筑水利设施或者对外掠夺的努力,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救措施很可能仅限于日复一日的祈祷和贡献。

在气候变化面前,这样的努力当然是徒劳的。在大约5000~4000年前,东北地区的大暖期彻底结束,干冷进程开启,辽西地区又不再适宜农业生产。

在红山文化于公元3000年左右崩溃之后,小河沿文化出现,小河沿文化的器物继承了红山文化的若干特点,但是复杂的宗教建筑、精美的玉器和彩陶再也不见,最让人叹息的是,红山文化中丰富的农具在小河沿文化消失,大量燧石箭镞、骨质鱼钩的出现表明作为红山文化后裔的小河沿居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业生产,重新回到渔猎采集的老路上。

在气候的起伏中,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然,这固然有气候变化难以阻挡的一面,也有宗教社会脆弱的一面,不管怎样,都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

李新伟《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人类掌握大规模商业核聚变能源以及大气冷却技术之前,气候必然就是决定性因素。

其理论基础就是唯能量论以及更低层次的经济学。

经济学讲的是货币,资源与流通三位一体,更浓缩一下就是数量化的能量力学,万物皆能量流。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不是气候是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什么引起了气候的变化,在特定时间是外部性还是内部性因素起主要作用。

比如光年级的中子射流或者伽马射线爆这类超高能级的能量传递方式,肯定会带来历史上浓重的一笔。貌似中子射流以及伽马射线对电磁防护免疫,只能用足够厚实的物质墙防盾,仅仅大气冷却技术是不足以抵消外部能量传递效果的。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槽点了,我给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你们就知道槽点在哪了。

假如你用朱温代唐来作为五代起点的话,那么后梁开国是907年,北宋开国是960年,北宋灭北汉是979年。

然后曹魏篡汉是220年,司马篡魏是266年,西晋灭国是316年,然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再然后才是南北朝。

发现问题在哪了么?

问题就在于“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在时间长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好吗?你认为五代十国碎片化,那么请问难道早期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不碎片化了?你不能从一个几百年的时间长度里拎出来相对比较完整的时期,然后跟只有几十年长度的五代做比较,问为什么五代更碎片,这是没道理的。假如你非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你首先应该问的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分裂这么久”(实际上,这确实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了,槽我吐完了,下面讲点干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看上去更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分裂。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等到了五代这,南方裂成好几块看着就比较诡异。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开发度不同啊亲!

汉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为孙策据有江东是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孙吴政权的精华就在长江沿线,当时南方大片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岭南地区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根本没法分裂成那么些个小国……你看看南汉的地盘,在魏晋时期那有几个人?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灭北齐时大概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近千万;北齐有户三百零三万,口近两千万。那么南陈呢?

户五十万。

所以传统概念中的“江南富庶”不是整个长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等几个地区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属于被代表、被平均的那个。刘宋大明8年时扬州有24万户,人口总数接近当时刘宋总人口数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几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在开天时期,天下还是这个样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这个人口密度

然后到了北宋时期,这个人口密度终于算是上来了

所以说五代给人一种“更加分裂”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南方的开发度高了,住的人更多了,经济也更发达了,所以就能够同时出现好几个小国了。三国时期孙吴还在卖力地开荒拓地,甚至从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这些野人的后代终于成为了农民(当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换了一波人),能够愉快地建个小国了!

相比之下北方的兄弟们就比较悲惨一些,一千多年了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怎么互殴还怎么互殴。

啊,果然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当时人们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参考

  1. ^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相关话题

  中国哪个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却发展不起来? 
  如何评价马哈蒂尔/马哈迪(马来西亚前前前任和新任总理)? 
  为什么有些岛上有两个国家? 
  埃及带回来的一个项链,不知道是什么,有人能解答么? 
  为何西方的一些畅销史书总是习惯性地给予宋朝较高的评价? 
  如果真的爆发世界大战,我们该如何立足? 
  如何看待「发现世界第八大洲」的新闻?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姜维这个人? 
  为什么有人觉得学历史没什么用? 
  如何挽救中国的社会风气?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武汉一幼儿园家长抽中 250 斤草莓后,为帮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把草莓全都送给了幼儿园同学?
下一个讨论
想给孩子英文启蒙,都有什么好推荐的绘本吗?





© 2024-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