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状元中后就是翰林院修撰,如果散馆后成绩靠后,分到六部就是员外郎,分到地方就是知府;代表的就是三元及第陈继昌,可能是散馆时,都对他期望太高了,所以最后没有留在翰林院,而是外放到山东当知府;
而且想知道什么职位可以升什么职位,就直接翻《吏部则例》那上面写的清楚;那上面修撰可升之职便是员外郎
状元到六部时,一般都是侍郎
明清两代,状元的仕途都是从翰林院开始的,典型的升迁路线一般为:修撰(从六品)——侍读/侍讲(正六品)——侍读/侍讲学士(从五品)——翰林/殿阁学士(正五品)——外放
而明朝六部,除了尚书和侍郎外,最大的官就是正五品的侍中。翰林院品级虽低,但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地位还在六部之上。翰林院出来的学士,是不可能平调到六部任郎中的。如果该状元在翰林院的表现尚可,则会直接进入六部担任侍郎一职,其中又以担任礼部侍郎为主。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