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陈佩斯所说的「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 第1页

  

user avatar   li-gang-4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哭不代表悲伤。你的眼泪可以是假的,你的悲伤却总是真的。你为一部电影伤心的根本原因是,你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无奈。


1

大人逗小孩,之所以哈哈大笑,因为小孩子的所有算计、所有反应都在大人的预期之中,而他们却一点也不知道。大人享受的是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的优越感。


虽然没有恶意,其实是挺残酷的——可这也正是喜剧片让我们开心的办法之一。


“小子,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就是你的终身代号。开始做事!”

这是唐伯虎进华府的第一天,武状元对他说的一句话。这一刻,就像看一本正经过娃娃家的小朋友一样,观众心里乐开了花,知道好戏要上演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要、倒、霉、啦。


华府的芸芸众生不知道华安是唐伯虎,而观众是知道的,这在电影创作中,叫全知视角。


喜剧用全知视角,是让观众有“剧透”的优先权,能够“俯视”角色,像笑看红尘的高人一样,看着剧中人物被欲望所困、受贪婪驱使、为虚荣所累——能不开心吗?



《唐伯虎点秋香》就是一部古装版的《逃学威龙》(反过来说也可以)。观众看华府的芸芸众生,好像大人们看“中二病”的00后:武状元是那个有点块头就冒充黑社会的“胖虎”、石榴姐是那个无自知之明的差生、二公子是那两个拿家里的钱摆阔的富二代。




而秋香,就是文艺女青年的前生——“文艺女生”。请看我们文艺女生秋香同学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插班生华安同学的:


在一个淫贱来袭的深夜,唐伯虎得知秋香竟是自己的脑残粉,得意之下背了几首自己的诗,没想到秋香立刻沉下脸:“唐伯虎的诗从你嘴里念出来,简直是一种污辱!你没有资格念他的诗,马上滚出去!”


接下来,秋香以为华安是唐伯虎的朋友,态度180度转变,但骨子里仍然鄙视这个下等奴才。


最令人吐血的是,秋香与唐伯虎成亲后,立刻甩掉“文艺女生”的面具:“噉麻将,天九,骰子花灯十五胡都是但识饭啩?”


电影把华府上下老小戏弄一番之后,连唐伯虎也不放过。祝枝山被当成唐伯虎抓进华府,顺势勾引脑残粉秋香,而真正的唐伯虎在一旁却百般无奈。在这场戏中,导演让观众的“恶意”尽情释放:你不牛叉吗?你不讲义气吗?你也有今天!


在老片《三笑》(1964年版,1980年在内地公映)中,唐伯虎虽然变成了华安,举手投足却还是那个英俊潇洒的唐伯虎。


(1964版的《三笑》)

《唐伯虎点秋香》的整个故事架构虽照搬《三笑》,却把华府从书香世家变成鸡飞狗跳的菜市场。各色人物在被命运地摆布的同时却浑然不知,如脱轨的列车一般,盲目的碰撞,上演了层出不穷的尴尬。而观众在不怀好意地围观中,捧腹大笑。


当真相大白,人人得偿所愿,观众也带着满足感走出电影院(关掉DVD),顺手在豆瓣上点了个五星。


(所谓点秋香,不过是丑人太多)

所以,笑不是喜剧的境界,荒谬感才是。


据说卓别林终生为抑郁症所困,他去找医生,医生建议他多看小丑演出,说:“你会忘掉那些不开心。”但卓别林说:“我就是那个让你们开心的小丑。”


所以有人说,喜剧是一种残酷的艺术。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那么悲剧呢?


2

皮克斯有个SadLab(伤心实验室),出了一部短片《The Science Of Making You Cry》,讲自己怎么让观众哭。


(参加影片测试的观众哭了,工作人员好开心)

然而这都是胡扯,哭不代表悲伤。你的眼泪可以是假的,你的悲伤却总是真的。你为一部电影伤心的根本原因是,你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无奈。


在韩国影片《杀人回忆》中,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警察:朴探员,本土直觉派,查案靠深入群众走访,偶尔也拜个大神什么的,至于审案嘛,心情不好时逼供,心情好时诱供;和他相反的是苏探员,一个空降学院派,不但是推理高手,还很有司法素养,崇尚证据说话。


这就好像一个团队,既有产品开发的高手,又有客户运营的精英,还有高瞻远瞩的项目经理,有什么产品做不好呢?


可惜,《杀人回忆》最终讲了一个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凶手的故事。更可恶的是,凶手明明就在身边。


找不到凶手的原因,有时候是别人不配合。


柯南附身的苏探员,已经推理出凶手的杀人方式——雨夜,在电台点一首悲伤情歌,再干坏事。可当条件符合时,当地军队却回复说没有人手,苏探员眼睁睁地看着罪恶再次发生。


但找不到凶手的最终原因,竟然是自己太努力了。


观众们都相信,影片最后的那个嫌疑人肯定是真正的凶手,但苏探员却要本着《走进科学》的精神,到美国再做个DNA检验,把案子做成人民群众满意、上级领导认可的铁案。

悲剧就此发生,他最崇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他亲手抓到的嫌疑人。


(报告出来,每一个观众都想替角色骂一句:“坑爹啊!”)


前面说,喜剧就是把角色蒙在鼓里,让观众成为上帝;而在悲剧中,观众却是和角色一样被蒙在鼓里,经历内心的挣扎。


影片的最后,本土直觉派的朴探员开始相信科学办案,而学院派的苏探员,却在无情的科学面前理性崩溃,想用私刑了结这一切。


(罪恶就像这隧道,永远不知道尽头会遇到什么)


无论哪一个警察,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我们大学时学的专业,就业居然被淘汰了;就像亲手带我们入行的前辈,原来一直在收客户的回扣;就像我们寄予厚望的医生,最终救不了我们的亲人……


3

回头再说喜剧,那一类笑中带泪的喜剧是什么视角呢?


就是你的灵魂高高在上,俯视在命运的红尘中拼命挣扎而不自知的自己,既优越,又无奈。

当我们再来回味《麦兜故事》那段经典的台词吧:


电影的这一段,麦兜在说自己有多蠢,但这一段的可笑却并不止于此,请自行脑补下面的场面:

有加薪吗?

木有加薪。

有升职吗?

木有升职。

此时我们还没明白:怎么什么都没有啊?那总得有年终奖、公司旅游什么的吧?

然而真相就是:凡是跟薪水有关的、跟福利有关的,都木有了。


导演还怕我们渲浸在麦兜的可爱中,他索性跳出来,直接告诉我们关于这部电影的“真谛”: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有张保仔宝藏。


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气,有力气也不一定行。”


在《菠萝油王子》的结尾,麦炳和他的“复国军团”在悬崖边无法前进;

在《春田花花同学会》的结尾,船长割下了屁股上的肉烤熟,却发现已经没有客人了;

在《麦兜响当当》的结尾,麦兜在“顿悟”的一瞬间,感到祖先力量附身,转眼却被众小朋友一顿狂殴。


在“比你成功的人比你还努力”经典励志后面,接着的却是“所以你再努力也没有用”的残酷。


4

还是总结一下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吧:

在别人的故事里,你俯视世人的欲望,这就是笑的秘密。

在别人的故事里,你看到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悲伤的秘密。


更多文章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近期影评类热文

《欢乐颂》第二季的剧情肯定是酱紫滴(欢乐脑洞)

《色,戒》原型女特工:一个刺客的信条

那些“宋仲基”教我们撩妹金句


user avatar   chen-pei-si-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沒想到這個問題有不少討論,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如果把每一組喜劇行動、每一部喜劇作品,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行動,往下分析行動的內因,都能找到一個悲情的內核。所有創造笑聲的行為,其中都有一個悲情的內核,它是生成創造笑行為的行動線,是內驅力,是最核心的東西。如果你想出一套喜劇的行動,其中這些核心的東西必然存在。每一部喜劇作品、每一組喜劇行動、甚至其中一個創造笑聲的行動,最簡單的一個磕絆、一個結巴,都有一個悲情內核在其中。

舉一個例子,我看宋丹丹演的電視劇《美好生活》,她的角色就有很多悲情內核。宋丹丹演的角色給別人介紹對象,自己卻成了別人的冤家,適得其反,好心不得好報。因為她的對手是個退休的老警官,頭腦很簡單、說話很耿直、性格很剛烈,兩個人說不到一塊兒去,什麼事情全都擰著。於是,他們兩個人各自行動中都有各自本身個體的質量,有殘缺。質量有殘缺,這就是悲情的內核。他們兩個延伸出來的行為,一定會形成衝突,形成矛盾,一定會碰撞,所以他們倆一見面就掐就打,這就是喜劇行為。這是由自身角色的性格缺陷產生的一系列行動。

再比如張嘉譯演的徐天,好好的人心停跳了,這是最大的質量殘缺。整部戲都是徐天心臟殘缺引起的,於是換了別人的心臟,心臟是個年輕的警官捐獻的。年輕警官一直在追求著他剛剛結婚的愛人,他放心不下,這顆心一直在追求這個女人,這個跟徐天素不相識的女人,於是產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推動整個故事架構,這是一個最核心的東西,整個劇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質量的殘缺,這就是悲情的內核。

這個內核的力量越大,促發出的喜劇效果就越強。這個力量在哪裡呢?在差勢。質量的殘缺已經缺了一個心臟了,缺了人體最重要的、維持生命的臟器,換了一個別人的心。別人的心還在活著,還在思念自己的愛妻,於是這個故事就有了開端。這是一個絕對的喜劇題材,絕好、絕美的喜劇題材。這個故事非常好,非常漂亮,導演完成的也非常漂亮。

說回來,我關於悲劇內核的理論是逐漸總結的,一個個包袱攢起來的,創作完成往回分析的時候,逐漸分享出來的。最初,我是受一個電影刊物的影響。80年代的時候,這個刊物介紹了關於卓別林的喜劇理論,他把所有喜劇的生成歸結為“困境”。當時雜誌翻譯為“窘境”,我覺得對但不夠,“窘”是一種情緒的形狀,“困境”是行動,對我而言,困境更準確。我當時受“窘境”二字的影響,這種窘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人的行為陷入了困境之中,用這種行動的困境來創造觀者的笑點。

其實,不管創作者知不知道喜劇裡最終的這個東西,憑經驗創作也會這麼走,這是必然的。如果知道了,就會有意識一直不斷向這個方向使勁,會有個方向性,不會走彎路。現在有很多人已經有意識了。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些说相声的应该好好看看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莫里哀说的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一个人会笑,基本来自于某种错位反差。

所以早年的喜剧默片,就是有人不断出丑,引大家笑。

出丑者以及错位者本身,会被认为愚蠢滑稽不合时宜,于是好笑。

诺斯罗普-弗莱先生认为,喜剧,就是两个团体的冲突。

非主流的群体需要得到认同感,于是用夸大差异的方式,包括某种自嘲,制造大范围冲突的剧情。

以此来引笑,来显出主流的愚蠢和虚伪。

这种努力,本身也是种悲剧。

所以喜剧,从笑料,到创作本身,都是有一方要被迫牺牲掉一些尊严的。或者自嘲,或者他嘲。

只是许多时候,悲剧内核是被隐去的。

比如,普通或低劣一点的喜剧,是站在略高/正常的视角,俯视有错位/反差/丑态的弱势群体开涮。

比如香港早年许多屎尿屁的东西。这时悲剧在大家的视角之外,是被嘲笑的对象,很容易就感受不到。

聪明一点或者有情怀的喜剧,是会从弱势角度自嘲,然后将强势的一切,通过去神圣化,制造反差。这一点做得好,观众的视角就会从悲剧的主体注目,感受到笑中带泪的感觉。

所以喜剧大师大多都是从“我本身是滑稽的“这一个角度入手,让大家感同身受,然后去嘲弄庄严的东西。

卓别林(他的滑稽装束)、周星驰(他的无厘头)、陈佩斯、赵丽蓉等,都是如此。


仅以陈佩斯自己的作品台词举例。

“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样的能叛变革命。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这句话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但何尝不是陈佩斯这样类型小丑角色们的心里话?


”我是小偷?!我怎么能是小偷呢?“”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东西?!“

——这句台词,陈佩斯的慌张和自我身份迷失是大笑点,但本身的他又多可怜?



赵丽蓉奶奶最招笑的瞬间是?

是始终背不好的司马光砸缸?

是“你说难受不难受”之后一膝盖跪倒?

这两个形象背后,都是一个被迫操弄自己不擅长领域,导致某种程度上出洋相的笑料。而最后,又以直率和朴实,搞定了侯耀文和巩汉林虚伪的高大上。

先为难了自己,豁出去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嘲弄其他假恶丑。

喜剧大师都懂这一点。


user avatar   lu-tia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佳玮

张公子和其他答主说的都很好,从喜剧理论的角度说了很多,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这些回答不一定合题。正巧前两天去听了陈佩斯老师做的讲座,题目就是《喜剧差势论》,里面对这个问题说了很多,当时记了不少笔记,这里把讲座的内容搬运一下,大家可以看看。

先放一张颜艺调节一下气氛~


陈佩斯老师是个很有抱负,或者说很有野心的人。他谈喜剧并不是从之前那些戏剧大家的理论入手,而是从人类的进化开始讲起,人类为什么会有笑这个行为,笑行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什么。比起那些前人的看法和理论,他寻找的是更为坚定的基石——逻辑和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他的理论。而这个结果,就是喜剧差势论。

根据他的理论,笑声起源于人类开始进行大范围社交和合作的时候。

当人类的种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血缘为纽带的小群体开始难以应付现实中要面临的困难,生存的压力要求人们走向合作,而合作势必带来社交。这时的情况,就有点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当时不同部族之间还会习惯性地将对方当成敌人,甚至是食物。如果社交处理不当,无法取得对方的信任,对自己的族群就是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的一方就会将优越感给予对方,以表达合作、服从的意图。而强势一方为了合作,必须将优越感表达出来,表示自己接受合作。

这个表达,就是笑。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生活中主动向对方示好示弱时,如果对方笑了,双方关系往往更进一层。但如果对方不笑或是没有类似笑的意图,那气氛就会变得紧张,很可能就会造成冲突。而掌握了笑,达成了合作的部族会具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从而能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这一习惯也将被继承。

如果要让人发笑,就必须交出一定的优越感,同时要让对方能接受到足够的优越感。在双方之间造成一个优越感的差势,双方的地位一定是不平等的,必然是要有一方受损、付出的。就是所谓的“悲情内核”。

而喜剧,就是人类在和平的环境里,不断地再现、重温这个获得优越感的过程的行为。

所以才会说,喜剧的内核是悲情。


————————————————————————————————————————

题目回答完毕,接下来是题外的补充:


上面有答主说,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几年前的杂志。但也许在八九十年代,他脑中就有了这个理论的雏形。他在讲座里分析了他几个小品的结构。


首先是最早的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的结构很简单,优越感是由陈小二提供,陈小二想出名,就去跟导演应聘了吃面条的角色,但他又没经验、没本事。所以被导演一次次叫停,他就得一次次地完成吃面条的动作,本来吃一次还好,到后来越吃越撑,越吃越难受,伤害不断累加,观众从这个自作自受的蹩脚演员身上获得了优越感,从而发笑。


然后是《烤羊肉串》

这时的结构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依靠累加伤害带来的优越感以外,他还安排了一个身份错位的桥段。小商贩陈小二无意间扮成了维族人的形象,明明就是同一个人,可工商局管理员居然没有认出来,还跟他聊起天,放了他一马。这时就又多了一层优越感,由被蒙在鼓里的、代表伟光正的执法人员提供。


接下来是《警察与小偷》

这个故事的结构就更为复杂。

首先,是作为小偷,穿着假警服给同伙放风的陈小二,在不经意间竟然碰上了真警察。此时小偷处于一个可能被抓住的境地,这个窘境就形成了一个差势。这是第一层。

然后,陈小二这个假警察在危机中居然还能误打误撞地和真警察聊起天来,还没被真警察识破身法。此时之前窘境形成的优越感暂时挂起,由糊里糊涂的真警察提供另一层的差势:“小偷在警察的面前警察居然没认出来,这警察真笨。”这是第二层。

接下来,陈小二成功应付走真警察后,开始沾沾自喜,竟然真把自己当警察了,开始在大马路上模拟指挥交通,踢正步。这时这个不自知的笨贼,又给观众带来了第三层差势。

最后,真警察居然回来了,而陈小二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在和警察的交流中还趾高气昂,在危机中还洋洋自得。这就是最后一层差势。

四层差势不断叠加,在故事的最后一并释放出来,带给观众极大的优越感,从而形成了更好的喜剧效果。

————————————————————————————————

从这三个小品的戏剧结构可以看得出,戏剧的结构在不断变得复杂,情节更为巧妙。陈佩斯在不断强化喜剧中的差势,增加喜剧中的技巧。从而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喜剧体验。也许早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当时还有不少人是抱着出名、挣钱的目的演出时,他就有意识地完善他的喜剧,并从中慢慢发展出了一套理论。虽然故事情节通俗,不够雅致,但内在却变得精巧。

在那个嬉皮笑脸的陈小二下,也许藏着一个像工匠般不断耐心雕琢自己作品的陈佩斯。


还有一点很让人钦佩,陈佩斯并不是想出了这个理论以后,就把这理论藏在怀里当宝了,他一直在努力完善这个理论。事实上,关于喜剧差势和悲剧内核的讲座我两年前也有幸听了一次,具体的可以看看这个答案:

为什么网友普遍对陈佩斯评价较高? - 陆天的回答

虽然中心思想接近,但和现在这次讲座相比较,可以听得出,他证明的流程越来越简练,逻辑越来越清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同时还加入了不少简单易懂的实例来说明,和三年前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讲课也慢慢有了老师的风范。

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获得了足以称道的成绩,但也许他并不满足于那个陈小二,并不满足于当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他心里也许有更大的目标。可能若干年之后,我们所了解的大部分喜剧演员都将淹没在时代的河流中时,



他会留下,并且不朽。










PS:

陈佩斯的人格魅力真是没的说,去晚了就只能坐地板了


user avatar   ciq-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你看到了我的消息还是没回对吗?”

“是”


user avatar   m-sir-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算了,不说了 。


这就是答案。




  

相关话题

  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绝望吗? 
  有哪些委屈到要命的句子? 
  总是听说理想败给了现实,「现实」是指的什么? 
  汶川大地震九年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古代当一个人上人比较爽,还是在现代当一个人上人比较爽? 
  人生在世有哪些观念是越早建立越好的? 
  送手表给女生作为生日礼物,有什么推荐? 
  中国以什么样的导演编剧演员阵容+故事类型可以做出一部超过100亿的电影? 
  当别人跟你吐槽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她更想听你的安慰和附和还是你的分析和建议?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饮食离不开煎炸烤的西方人却似乎不会「上火」?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任正非在国家科技大会上的发言?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