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假设二战开始时英法互换位置,法国的发挥是否会更好?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回答比问题本身更荒唐。

1,法国当然有舰队阻止德国登陆,德三海军连五国海军条约都进不了靠英德海军协议松绑的大战战败国也敢和法国舰队叫板?

2,(英)印军比英军(UK和联邦)更不能承受人力损失。印度人虽多,愿意为帝国而战的可没多少。缅甸和英帕尔这两个印军主导的战役打得谨慎的令人发指,相比起英军自己一掷千金拿坦克旅硬冲反坦克炮的做派不能差别更大。

3,“狼群”从来都没有以年计算赶超英国本土造船能力(以月算有4个),如果考虑投降欧洲国家提供的商船,美国参战前小不列颠的商船吨位就已经处于不间断增长状态了。


有时候人们会感慨大战究竟留下了多少“都市传说”。

从整体上来说,德军不可能登陆是因为两件事,德空无法击败Fighter Command和海军无法决定性击败英国海军。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看起来也没有错——但是,事实上前者远比后者重要的多得多。

很多人认为,保卫不列颠的“海上长城”意味着真正把战列舰开进海峡。虽然这确实是“最终手段”,把主力舰送进英吉利海峡仍然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在战争中绝大多数时候的海峡交火里,交战双方是英军MTB,MGB和ML,对抗德军的E艇。在这种交火里,德制鱼雷艇(所谓的大型鱼雷艇,类似于驱逐舰)就属于“大型舰艇”了。大多数时候一艘驱逐领舰(大多数是一战老兵)足以压倒对方整支舰队。原因很简单:再大的舰艇在海峡里也只能沦为猎物。E艇在海峡里四处出击,甚至在相对靠北的英国港口前直接摧毁大型商船。在这种环境下把大型战舰送去海峡里只能被廉价得多的大型快艇部队当成肥肉。即便是成功的“海峡冲刺”,最终结果仍然是主力舰趴窝(水雷)。

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时候,海峡里压根没有主力舰队随时准备出击。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使用战列舰效率已经非常低下了。在MTB舰队准备完成前,大多数时候海峡诸舰队靠的是驱逐舰来实现封锁;在MTB完成后,数以百计的摩托艇执行着封锁护航的任务。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大量的武装渔船,扫雷艇,猎潜艇等。本土舰队(斯卡帕湾)在40年入侵最危急的时刻仍然拒绝直接将舰队部署在南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很危险,而且“即便入侵真的发生了,也有时间将主力舰撤回海峡。”

那么为什么有时间呢?这和登陆的本质有关系。我们有2次最明显的大规模登陆战可以作为观察范例。挪威战役和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证明了大规模登录战的复杂性:如果要持续不断地提供增援和补给,那么就必须有庞大的舰队完全控制制海权,制空权并且有庞大的商船队和港口修造能力来完成补给。这些能力是德国海军在最巅峰的时代也没有半点可能获得的,何况是挪威战役之后仅剩下屈指可数(不到十艘)驱逐舰以上水面舰艇的破铜烂铁舰队。

挪威战役是持续性制海权的困难性的最好例证。德国军队完全达成了突然袭击,登陆,夺取港口一气呵成。孱弱的挪威军队既没有完成动员,也无力夺回港口,英法增援部队又不能及时抵达,这样给陆战创造了完美的时机。然而结果呢?挪威战役的结果是虽然完成了突袭,舰队在撤回的过程中遭到了本土舰队的暴揍大半舰艇损失剩下的被送进船坞。

所以并非德军“坦克卸下英国本土”就意味着不列颠抵抗的终结的。要想武装征服不列颠需要三件事:1,突袭夺取沿岸港口;2,持续性控制海峡提供增援;3,陆上战役胜利征服不列颠。德军无法击败战斗机指挥意味着突袭毫无可能,实际上即便德军能击败战斗机指挥,大规模商船集结在海峡里是目视可见的。可以预计的是,登陆必然会被察觉,港口必然会有严密防守。即便是德军在40年摩托艇舰队没有成型的时刻进攻,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夺取一部分港口之后被重炮压制,然后眼睁睁看着一切可能的补给被优哉游哉赶回来的本土舰队轻松击沉。Nore command(法国战败后很慌)和本土舰队围绕着几支巡洋舰队进行了激烈抢夺,最后面临着最大压力的南方舰队败下阵来。

这个工作压根不需要皇家海军,美国海军或者日帝国海军这种舰队。法国和意大利舰队可以非常轻松地胜任。


印军的“流干血”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个很好玩的笑话,但是仅此而已,和事实没有半毛钱关系。

印军从来都不是英帝国军的主要人力资源。以东非战役为例,大多数一线的抗线部队来自肯尼亚,加纳之类的“KAR(国王的非洲步兵军,或者叫非洲皇家步兵军,虽然我觉得后者听起来很蠢)”和地方部队,比如苏丹防卫军(SDF)。在数十万集结起来的帝国军队中,只有一个印度师(第五师,其中补充了大量英国步兵),后补充一个师(第四师,补充了英国坦克团)。同样的情况在马达加斯加同样。唯一印军比例极高的可能是叙利亚-两伊的战役,占到了联邦军队的一半以上。而另一个特例是缅甸战役,但是考虑到缅甸在英帝国内行政归属印度帝国,那么印军提供更多部队也理所应当。而即便是缅甸战役,仍然包括了大量KAR,本土部队,CEF,ANZAC和缅甸军。

而且印军整体上是人里稀缺型部队。虽然印军本土大规模进行了动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员部队都对为大的英帝国而战有心,更多时候他们更关注小的印度帝国的安危。第十四集团军在缅甸的战斗完全围绕着保护人力资源而战。和“流干最后一滴血”不同,为了少流印度军队的血,坦克应有尽有,航空调度可以整个整个的部署旅级部队,因为十四集团军的后备力量是如此的匮乏以至于钢铁远比血肉值钱。

对比之下,北非和希腊的战斗中(在这些地方印军也并非帝国军的主要人力来源,而是英澳新加的联邦军),英军对人力的使用堪称豪掷千金。阿拉曼战役整整十天的血战和消耗只是为了打开突破口而已,第九装甲旅奉命直接冲锋有准备的反坦克炮阵地,因为“全军覆没也可以接受”。这种魄力压根就不是印军有能力做到的。

所以事实是:在殖民地战争中,印军被当成精锐部队去支援KAR(同样去做这个工作的包括南非军队);在高强度现代化战场上,印度师又没有替代英澳新加这种高度摩托化的现代化步兵成为主力。认为印军是“炮灰”只是个笑话,用来嘲笑英帝国的人力政策(完全应该嘲笑),但是绝不是事实。


大西洋之战是一次整体上对德军来说非常划算的战役,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吨位战的胜利。在战争开始的三年里,德军只有4个月里超过了英国本土吨位下水的能力——注意,这意味着在其他所有月份里,英商船舰队都在吨位上涨。而这里面没有考虑沦陷的欧洲国家拥有的庞大商船量,具体来说:荷兰,法国,挪威,希腊都是海军大户,他们为商船队提供的运力让42年的英国海运能力事实上远超35年的水平。

大西洋之战同时不意味着人力的倾斜。商船海军和德国舰队在整个大西洋之战期间的人力损失相仿,但是注意盟军损失的是民船水手(如果有一件事小不列颠不缺,那就是水手),德军损失的是精锐的U艇部队的海军舰员。这是一次整体上不太划算的生意,因为U艇部队强大的击沉能力才得以拉平(考虑战舰损失,盟军人力损失还远要更大)。这里的问题是,水下被击沉的U艇很少有生还的可能,损失意味着大量人员丧失,而商船水手的生还几率却反而更大(有趣的是,护航战舰并不是,被鱼雷击中的轻护舰当场就会粉身碎骨),考虑到盟军的海上救助机制(德军自然而然的没有),实际上大量的击沉数没有带来盟军异常惨重的人员损失。

大西洋之战整体上绝非很多人认为的毫无意义,但是绝对不是网络传说里认为的“吨位战胜利”和“绞杀战胜利”。德军从来就没有摸到过吨位绞杀的胜利可能。

那么为什么认为大西洋之战有意义呢?因为盟军用于投入护航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领域,对于轴心国来说是灾难。一艘德军主力舰部署在挪威就意味着两艘盟军战列舰和一艘航母在斯卡帕湾防止其突破。如果德舰彻底放弃威胁进入大西洋,这些战舰都会被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对抗日本海军(或者在地中海对抗意大利舰队)。同样的道理,盟军下水了数以百计的护卫舰,SoW,轻护舰来组织大西洋护航,数以百计的PT,MTB,MGB和ML在近岸组织护航,同时还牵扯了百余艘驱逐舰(一战幸存者和护航驱逐舰),如果这些舰队不被牵制在次,他们都会被送去马耳他或者锡兰。更不要提英军数以千计的改装渔船,扫雷舰,武装拖船参与护航,扫雷,搜救工作。如果没有大西洋之战,这些水手都会被送去补充海军的人员短缺。

整体上,大西洋之战仍然是一次成功的牵制盟军资源的行动。毕竟“威胁击沉一艘商船”远比“保护每一艘船不被击沉”需要的资源少得多。尤其是法国和挪威沦陷后。只是这种牵制远远不能拯救日本和意大利舰队就是了。


user avatar   wu-zhao-ti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




  

相关话题

  怎么看待日本二战的大东亚共荣主义? 
  民主德国(东德)对二战的反思与清算有哪些?具体过程与成效如何? 
  如果把人用超细的线分割成两半,在0.01秒内再合上,那这个人会死吗? 
  多大的风能把一个人吹成光头? 
  假如二战当年三个轴心国都是德三的水平,轴心国会赢吗? 
  苏联内卫军在二战的表现怎么样? 
  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支出,在当时能装备多少军队? 
  如果姚明真的是 JoJo 的话,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二战时的奥兰海战是怎么回事? 
  环法赛为什么要环法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前一个讨论
如果二战意大利没有参战,以英国的造舰计划和国力来看,英国海军可以和日本海军打一场什么样的海战?
下一个讨论
二战时期意大利对待战俘如何?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