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全身覆甲的欧洲中世纪骑兵会被蒙古骑兵打败?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jian-98-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慎点

首先要说的是不要一说到欧洲骑士就想到一身板甲,蒙古入侵的时候还是锁子甲呢,最精锐的样子你就往三大骑士团的形象上想。

西洋盔甲变迁史

同时期的蒙古人继承了辽金的遗产,军备并不差,重甲以札甲为主

当然也少不了“伪军”


还有要明确的是,骑射不是蒙古人的专利,这本来就是中亚很传统的方式,欧洲人又不是没见过,再者,东欧草原本来就有游牧民族,比如这张匈牙利编年史插图中阿尔巴德王朝末安茹朝初的军队,就是草原骑兵和欧洲骑士混合体。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身覆甲,那一身甲值多少钱?大概率超过好几个蒙古骑士的人命。

这种战争,就是劳动力成本之争。

骑兵的盔甲本身不会提高骑兵的杀伤力、机动性或其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那么,在不具备劳动生产率优势的前提下,低劳动成本灭高劳动成本。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还能怎么认真回答?咱能不能先问问是不是?

蒙古西征时,欧洲根本做不到全身披甲,更别说很多人理解的那种全身板甲啊!

蒙古西征,就是偏师开副本,压根没把整个西方世界当回事。人家的主力,可都是在东亚跟宋朝死磕呢。

历史上蒙古大规模西征有三次,第一次为成吉思汗西征,主攻花剌子模国,所征服土地主要是中亚地区,曾经也是唐朝版图极盛时安西都护府之势力所及之处,此次西征以成吉思汗灭亡花剌子模帝国告终。第二次为长子西征,以成吉思汗之孙为帅,各蒙古王公贵族宗室长子从征,所征服土地主要是欧洲区域,兵锋直达中欧的捷克、波兰、匈牙利地区,为汉人王朝所未及之处,最终以窝阔台大汗在亚洲驾崩,长子军忙着回亚洲夺位告终。第三次西征为旭烈兀西征,主攻方向为西亚地区,连灭阿拉伯帝国等西亚三大帝国,最终以蒙哥汗战死于宋元战场,西征军主力回撤东亚,留守西亚的偏师战败于埃及告终。这三场西征中,第二场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蒙古横扫欧洲”的故事,而这场西征,目的主要是锻炼蒙古帝国青年后辈的军事素养,说白了,就是让长子们前往欧洲低级房刷下经验,升了级后回到东方怪物房接班。

长子西征,蒙古派后辈年轻人组成的长子军,拢共不过十余万,前后不过7年,便横扫欧洲世界,因为像样的战役根本就没几场,以至于史书上着墨极少,不过寥寥记载。但同期宋元战场上的规模可就不一样了。宋元之战,前后长达46年,历经3位大汗,其中还战死1个大汗,有史详细记载的大战数十场,仅庐州之战,蒙古便号称发兵80万之巨(虽是号称,但实际出兵规模也足够可观了),而钓鱼城之战、襄樊之战等重点战场,更是反复拉锯 ,多次爆发大规模战役,前后历经数十年。

换句话说,宋元战场,蒙古单场战役的出兵规模,一般都是10万起步,而欧洲战场,上限也不过十来万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当时的历史,与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不相符。

很多人理解的蒙古骑兵是这样的。

矮小的蒙古马,一身皮袄,一把弓箭,用骑射战术打游击。

而很多人所理解的欧洲骑士都是下图这样的。

骑士和马匹都是全套板甲,拿着重型骑枪,用骑墙冲锋,最后打出下图的冲击效果。

但实际上,蒙古的铠甲如下图。

当时中国正属于甲骑具装的第二个高峰期。

蒙古灭金时,金国的甲骑具装如下图。

蒙古灭宋时,宋朝的装备如下图。

而当时欧洲的装备如下图。

蒙古西征时,现代人所理解的欧洲板甲还没成型,防具仍以锁子甲、札甲、鳞甲为主,与东方尚无区别。而一旦对比起国力,则披甲率,铠甲质量和防护面积,蒙古则更是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防具的差距尚不是唯一的差距。

当时东亚地区已经开始向火器过渡。

早期的火枪已经成型。

原始的手榴弹也已经应用在了战场上。

早在宋元之战的一两百年前,宋朝便已经大规模制作移动投石机作为炮车,用以投掷火炮(非后世所理解的“炮”),各种火箭、管制火炮、地雷的原始雏形也逐渐大规模运用到了战场上。

当时宋朝守城,还利用石油和机械原理,制作出了喷火器——猛火油柜。

除此之外,蒙古不仅在东方战场上不断吸收亚洲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还通过扩张,广泛吸纳全世界的顶级军事技术。当年蒙古久攻襄阳城不克,最后从中亚地区引入了回回炮,加快了攻破襄阳的进程。而回回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配重式投石机,其性能远超过当时东方国家的人力抛石机,以及更早就被淘汰了的古希腊扭力抛石机。

所以回到问题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当时能够做到大规模全身披甲的是蒙古,而不是欧洲。

第二:蒙古之所以可以横扫欧洲犹如虐菜,是因为当时的蒙古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体制、军事纪律和战略战术体系。

第三:要分清刻板印象和历史事实的差距。欧洲现在牛逼,不代表历史上就不是个土包子。蒙古现在菜鸡,不代表历史上一直都是野蛮民族。没有哪个民族生来就能问鼎世界,能活到现在的民族,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user avatar   hai-lei-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另外一个很多人忽略的角度来试着说说

中世纪的西方军队,包括穆斯林军队,在遇到来自东方的蒙古军队之前,对于“兵不厌诈”四个字,理解不够深入,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在当时的西方军队里(包括穆斯林),基本还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套路,讲究的是真刀真枪的干,不太喜欢玩阴谋诡计,偶尔有人班门弄斧,也和东亚人不在一个境界上,而且不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教的军队,基本上都比较注重信用,说话算话。

比如萨拉丁围困耶路撒冷,说只要愿意缴纳赎金就可以投降,去哪里随意,他做到了。比如奥斯曼的苏莱曼围攻罗德岛的医院骑士团,打的昏天黑地损失惨重,最后医院骑士团和苏丹谈判,约定缴纳赎金后投降,缴械之后真的全身而退最后跑到马耳他搞的风生水起。再比如匈牙利国王贝洛四世在乱战中被爱地理公爵腓特烈俘虏,交了赎金,对方立马放人,绝不撕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蒙古人来到欧洲是怎么玩的呢?

公元1223年,速不台和哲别率军和俄罗斯的祖先和库曼人联军对阵,先是佯装逃跑,表现出穷途末路状,最后打起防守反击,大胜。如果说防守反击算是一种聪明计谋的话,接下来在围城战中,蒙古人的表现就开始展现出东方人的“手段”了。蒙古大军发现一时半会围攻不成后,开始拍着胸脯发誓,如果对方愿意投降,交了赎金立马放人绝不撕票。基辅大公们信以为真,离开堡垒,最后集体被蒙古人在庆功宴上放在地板下活活压死(估计蒙古人一开始也不适应,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二傻子?)堡垒吗,自然攻破了,对了,里面据说有六七万人,头都被砍了。

之后一路西进,来到波兰,还是老套路,欧洲骑士们一根筋的冲,蒙古人如法炮制,一溜烟的逃,作魂飞魄散状,最后突然防守反击,波兰大公亨利二世阵亡。

再之后南下打匈牙利,先是搞了沼泽地给条顿骑士团下套,穿着厚厚铠甲的骑士们陷进泥沼成为活靶子,之后又学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法,弄出N个草人(蒙古军队一个人带三四匹马)放在马上吓唬匈牙利人,导致阵型打乱(面对骑兵部队阵型乱了就输了)。最后决战之时玩起起空城计,按兵不动喝茶聊天,耗着匈牙利人的情绪,时机一到说翻脸就翻脸。

蒙古人甚至在中东地区还和穆斯林人玩过水淹七军,大败阿巴斯王朝的马穆鲁克大军。

怎么样,这些套路我们是不是很熟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中国人都是看过三国演义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就算没读过原文,大概意思基本都懂。可能你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对这些套路见怪不怪。

杀降,兵不厌诈,斩草除根,放虎归山必有后患,这些都是春秋之后东亚战场的常规操作和基本概念,欧洲战场上的所谓“春秋战法”也让确实让他们自己饱尝苦果,例如之前提到的罗德岛保卫战,亲征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信守诺言给予医院骑士团充分的尊严让其全身而退,45年之后,奥斯曼舰队横扫地中海,进军到地中海最重要的堡垒马耳他岛,被当年从罗德岛撤退到这里的医院骑士团击败,穆斯林人称霸地中海的梦想就此破灭。今天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正是以1565年马耳他保卫战中医院骑士团的打团战的名字来命名的。马耳他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可以看下面的图,从地中海视角来看,一旦过了马耳他,就进入西欧腹地,也就是基督教的核心区域,何况穆斯林一旦在马耳他站稳脚跟沿着绿线航行北上,端掉罗马教廷老巢也就是几百公里的事儿~~

扯远了,继续说蒙古人vs西方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穆斯林军队一开始面对这样的蒙古军队,确实非常不适应,被震撼了。

对于蒙古人来说,那个时期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军队,简直就跟没脑子的SB一样,一坑一个准,包括后来的萨拉丁/苏莱曼这些人的行为,在东亚人看来应该也看不出什么信守诺言的品质来,估计还是觉得有点二。

其实也怪科技不发达,如果当时有了微信群,欧洲和中东的地界上,大公/主教/骑士团长/苏丹/哈里发们一起拉个群,分享一下最新骗术,总结一下反诈心得,估计蒙古人没那么容易打那么顺,一坑一个准。

不过等欧洲人和穆斯林慢慢适应过来,随你怎么表演我只认一条,说虚的没用,是爷们咱们就拉过来真枪实弹的干。后来的艾因贾鲁之战,埃及苏丹的马穆鲁克2万人对蒙古人的两万人,来了场是爷们就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打的战役,蒙古人没耍出什么“手段”来,被迫认认真真下场肉搏,劣势尽显,无论是武器,装甲,体格,马匹质量,还是单兵作战能力,都不是马穆鲁克军团的对手,最后全军覆没,主帅怯的不花也丢了脑袋。

之后的三四十年里(1260-1300),在没有发生什么战术或者装备革命的情况下,马穆鲁克多次击败蒙古人,几万蒙古大军被团灭的战例多次发生,蒙古人使个绊子就往里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破百更新一下:

下午看了下评论区,挺热闹的,突然觉得咱们这里的中学语文教育还需要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题主问的很明确,时间限定在中世纪。

我写的回答里,顺着题主的意思,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说的很清楚,比较的是中世纪的西方军队和穆斯林军队。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基督教军队和穆斯林军队。所谓中世纪最大的特征就是宗教狂热,这个时期的西方军队和基督教军队基本就是一个意思,我的范围限定的死死的,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

我通篇没有任何道德上评判,又有那句话表达了我在比较整个东西方文明的意思?打仗这码子事本来就是胜者为王,蒙古人也把诈退反击的战术玩的炉火纯情,非常有技术含量。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东亚所有民族早就进入了举国体制的总体战,而欧洲人和穆斯林还停留在精英阶层的内斗,在那样一个黑暗时期,精英必然是宗教狂热者,都是被洗过脑的,洗的脑子里少了弦的。碰上蒙古这样来自东方的对手一开始非常不适应,蒙古人一路打到加沙地带,真没打过大家想像的那样硬仗,主要是靠收智商税。

那些说什么特洛伊、汉尼拔的gang jing哥哥姐姐们,是不是特别自豪你们知道这些个名词来这里显摆一下初中历史没白学?可是他们是属于我的回答里设置的时期和文化背景里人么?你提他们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整个黑暗的中世纪,洗脑洗了一千年,那边的人被洗的恐怕连自己的祖宗是谁,干过啥说过啥写过啥都记不得了,否则文艺复什么兴呢。

特别是那位提到斯巴达克斯的朋友,庞培也好科拉苏也罢,他们既不是中世纪的人,也不是基督徒或者穆斯林。而且我说的是“说话算数“”,首先要说话,才能算数,请问科拉苏或者庞培说了啥?他们有和奴隶大军达成投降保命的协议不?他们向斯巴达克斯承诺过你们投降就可以全身而退不?更何况把对方击败让对方失去战斗力且无处可逃然后干掉和以投降保命作为前提诱使对方主动放弃抵抗然后干掉,本来就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当然即便是后者,例如李中堂在苏州的事迹,我也认为非常可以理解,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瑕疵,战争就是战争,考虑的是利弊和大局观,在那样的环境下换做我,我也会和李中堂一样,毕竟我也是东方人。这是两种思维,没有优劣之分,但是确实有区别,我只是阐述了这种区别而已。

如果艾因贾鲁战役你认为是孤例,有一些特殊原因,可是所谓争位也就一阵子,很快就稳定了。在这之后不长的一段时间里,马穆鲁克碰到蒙古人基本处于吊打状态,基本打服了。如果蒙古人真的在战术上、硬件上有什么绝对的优势,怎么就突然软了呢?

最后我想说,我一上来就表示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比较冷门的角度来回答答主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有人说我以偏概全...我啥时候说我全了...这又不是写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论文,展开了写,以全盖偏的写,一本书都写不完,怎么也能写个系列。抛砖引玉,拓展思路而已,见笑了。


user avatar   xia-chong-yu-yin-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直以来,拜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所赐,网上一直都存在着所谓的“骑射无敌论”,该论调主要就是说骑射多么多么厉害,多么多么无敌,并且还非常喜欢立起一个靶子,比如说蒙古骑兵在西征时如何用骑射暴打全身板甲的欧洲骑士,由此又论证出骑射型骑兵远强于突击型骑兵和板甲无用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所谓的“蒙古骑兵用骑射战术吊打全身板甲的欧洲骑士”的说法本身就大错特错,在中文互联网上流毒甚广。



板甲的出现时间

大家要知道蒙古西征到欧洲时,欧洲人都还没有发明出板甲呢!即使是铁质半胸板,冶炼工艺最发达的南欧和西欧地区也要到14世纪时才能出现。

一直等到15世纪时,由于欧洲技术与战争需求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欧式全身板甲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即使是欧洲贵族骑士们也只能穿穿锁子甲、札甲和鳞甲防身,大多数人甚至连板甲衣(大致起源于公元1250年前后)都不知道呢。所以真说起来,蒙古西征时期的欧洲盔甲都不一定有蒙古人装备得好呢,毕竟此时的蒙古人拥有东亚和中亚地区众多的铁匠和生产技术,着甲率非常可观,重骑兵数量惊人。



说完板甲的出现时间,接下来再说说所谓的蒙古人靠骑射吊打欧洲骑士的这一神论。

首先与一般人印象不同,蒙古骑兵并非是以“骑射”取天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蒙古西征之时他们的骑兵队伍中有将近4成左右的重骑兵存在,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了,而且他们还非常重视骑兵冲击战术。

南宋著名军事家赵珙撰写的《蒙鞑备录》和彭大雅所撰写的《黑鞑事略》对蒙古人的战术战法有着详细记述,让我们能够一窥当年蒙古骑兵们的作战方式。



小贴士:《蒙鞑备录》原题“朱孟珙撰”,因此许多人都以为是南宋名将孟珙所写,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赵珙奉其上司贾涉之命,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见到总领蒙古大军攻金的木华黎国王。他将自己出使期间的见闻著录成书。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目,为研究当时蒙古国和幽燕一带的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小贴士:绍定五年(1232年) 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彭大雅为书状官随行。将亲身见闻写成《黑鞑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蒙古骑兵的战术战法

蒙古大军在常年战争中早已建立了比敌人更优秀的作战体系,蒙古骑兵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速机动性,长途大迂回,长途奔袭作战和避实击虚,分进合击包抄等是蒙古骑兵最为擅长的战术。



在野外作战时,蒙古军队总是非常注重轻骑兵和重骑兵的配合作战,他们喜欢在发起战争之前,把精骑当做骑哨派去抓“舌头”(俘虏)、探寻敌情虚实和物资情况,为接下来的行军作战做好基础,并袭击敌人的运粮队,或是村庄,打击对手的物资供给,分流敌人兵力。


行军

这些蒙古精骑甚至会跑到距离大部队一二百里之远的地方作战,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但对于防护不多,战力低下的敌人时,蒙古精骑的攻击常有奇效,总是能够将敌人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并及时传回大部队:

“其行军,尝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鞑人未尝屯重兵于城内……城内并无一兵,只城外村落有探马星散摆布,忽遇风尘之警,哨马响应,四散刺探,如得其实,急报头目及大势军马也。”摘自《黑鞑事略》



精骑也会被派去袭扰敌方军阵或行军中的敌人,用以拖住敌人,为大军赶到争取时间,当然要是能够吓得敌人慌乱,或是出现溃逃那这些蒙古骑兵也不吝在后追杀。而如果敌人势大,那他们也不羞遁走,并且他们很喜欢假装战败或打不过对手,然后掉头而逃,目的是诱使敌人的骑兵或军队出兵追赶,与己方其他部队脱节。



而一旦敌人开始追赶的时候,蒙古精骑们就会若即若离,既不会逃得很远,也不会离得很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在马上回身射击敌人,不断杀伤不断引诱,他们的逃跑很有目的,就是想让敌人与大部队脱节,或是将其引诱到自己大军的埋伏地口袋阵里,然后歼灭之,这被蒙古人称为“曼古歹战术”,非常经典。


回身射

在引诱敌人追击之时,蒙古人非常舍得下本,他们会主动抛弃辎重,把黄金白银等贵重物品故意乱丢,许多敌人见到此状都把持不住,都以为蒙古军队真的战败了,要么会哄抢贵重物品致军阵混乱,要么就会瞬间上头,追着“逃亡”的蒙古人不放,一直被蒙古军队若即若离的引诱到埋伏地全部白给为止:

“或力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金银),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



蒙古军队还是心理战术方面的专家,他们不光懂得围三缺一的道理,还会使用疑兵之计,当他们人数少的时候,他们会在地上提前撒上尘土,然后用战马托着树枝奔跑,使得尘土遮天蔽日,让敌人以为蒙古骑兵们人数众多,不战自溃,而一旦敌人溃败了,那等待他们的将是最恐怖的情形,拥有众多马匹的蒙古骑兵们会追杀他们到崩溃:

“或其兵寡,是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



当要打硬仗时,蒙古人还非常善用俘虏兵和附庸兵,将其当做第一道炮灰使用,去抗线,消耗敌方的作战意志和体力,而蒙古骑兵则会在稍安全的两翼,“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并且他们还非常懂得围三缺一的战术战法,用这一心理战术使敌人上当溃逃,自己则尾随追杀,追亡逐北。对于蒙古人的这种战法,希腊传教士卜兰迦宾观察得也很细致,他记述道:

“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便会主动出击,每个人会射出三四支箭,如果无法将敌人击退,就立即退回原地。但这绝不是缩退,而是诱使敌人发动更大的进攻。如果为敌的是一支大军,他们就飞马离开,停在距敌一二天的地方,并掳掠途径之地。他们会挑选一个地方驻扎下来,等待敌人经过,于是从天而降。他们的战法多变,骑兵第一次冲锋时,只派出俘虏兵和附庸兵,精兵安排在左右两翼,常使敌人以为自己在数量上占优势。如果敌人奋死抵抗,他们会打开一个缺口,把敌人放出去,然后追击,追击中尽可能多地斩杀敌人于马下。



而当蒙古人的大部队追上敌人之时,他们的指挥官就会占据高处,然后仔细观察敌人的军阵情况和周围地势环境,看有没有便宜可占,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登高望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



找好观察点之后便是作战了,蒙古统帅要么会派出一些精骑(一般为弓骑兵)先上前去试试敌人成色,要么就找准时机直接发起冲阵。

蒙古人会将敌人的军阵包围起来,环阵而动,一次不行就两次、十次、百次,一天打不败敌人,就两天、十天、百天的包围,就是要让敌人疲惫露出弱点。



在战斗中,三三两两的蒙古骑兵们会遮蔽战场,以散兵小分队的形式绕阵行动,四面包围,其中的一些会抓住机会远远地向敌人军阵抛洒几波箭羽或是抵近(仅距离二三十步,甚至会冲到距敌五步左右)袭击敌人缺少骑兵和弓弩手遮蔽的近战步兵阵线或是军阵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敌人,并随时撤退或接近,速度极快,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不会给敌人包围自己的机会,然后一听到“姑诡”的命令就会集合起来一起行动: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藉先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聚簇为敌所包,大率步以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策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倾千里。”


蒙古弓骑兵和重骑兵

他们的这一阵法谓之“鸦兵撒星阵”,目的是为了困住敌人,帮助己方打乱敌军军阵,创造混乱和紧张情绪,同时还为了诱使敌人的骑兵发起追击,使其与己方的步兵脱节,而一旦对方分兵脱节或是军阵出现混乱缺口,那么在后面等待已久的重骑兵们就会抓住战机莽上去冲锋。


蒙古骑兵的作战

从这一战术中可以看出,蒙古人并不是靠轻骑兵的骑射去把敌人的整个军阵击溃,这样的情形倒是存在,但并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用骑射袭扰对方,使其出现阵型混乱,然后好召集大部队抓住破绽趁机冲阵。

而当发现自己的骑射手无法给敌方整齐的军阵造成困扰,或是被敌方骑兵驱逐了,那么蒙古统帅便会让重骑兵们准备冲阵。蒙古人的重骑兵是全能型兵种,既能骑射也能近战突阵,还能下马步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当接到冲阵的命令后,蒙古重骑兵们就会分成几片区域,以一支支冲击队向敌人军阵发起波次冲锋,如果敌人无法阻挡住蒙古人的冲阵,那么不论敌人和自己人数相差多少,蒙古重骑兵们也必须要冲锋到底,即使是陷入众多敌人的包围也是如此,目的是创造战机,之后的蒙古大军则会从此处缺口进入彻底击垮敌人。



如果敌人阻挡住了第一支蒙古重骑兵的冲阵,那么已经丧失了速度的他们就必须尽快调转马头,以九十度的回旋在敌人军阵前“横过”,让出位置,让第二队前来冲阵的重骑兵接着冲击这一处的敌人军阵,如果还是不能冲垮敌人军阵,则再次横过,让位给下一支前来冲阵的重骑兵,就这样轮番冲击,直到在敌人阵线上的某处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止。



至此就到了胜利的最后时刻,在一声“姑诡”的召集令下,蒙古重骑兵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起来冲击这一点,一起发动冲阵,彻底击垮敌人,让其军阵溃乱,士兵四散而逃。为了降低敌人的抵抗意志,蒙古人还会“贴心”的在包围圈内给敌人让出一个缺口,也就是围三缺一,之后便是轻装骑兵们的追亡逐北了,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即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



对自己民族的战术战法,成吉思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述,《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带领大军与乃蛮部决战之时,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部下的战斗情况:

“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



给大家解析一下这句话,所谓的“山桃皮”指的是一种三三两两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低矮灌木,“进如山桃皮丛”就是说自己的骑兵行动时,总是三三两两的散布,以小分队的形态前进。而所谓的“海子”指的是湖泊,蒙古人把稍大一些的湖泊都叫做“海子”,这里的“摆如海子样阵”指的是成吉思汗的部队摆出的阵型广阔,犹如湖泊一样庞大,将敌人包围笼罩。最后一句的“攻如凿穿而战”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不做赘述。成吉思汗这段话的大意基本和《蒙鞑备录》以及《黑鞑事略》中记载的蒙古军队战术战法一样,可见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除了骑马冲阵以外,蒙古人也是步战好手,许多蒙古骑兵都随身携带骑弓和步弓两种,还有增加防护的盾牌,以便适应不同的作战情况:

“蒙古不花引兵趋之,驰报,木华黎夜半引兵疾驰,遇于神水县东,夹击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马步战。选善射者数千,令曰:‘贼步兵无甲,疾射之!’”



蒙古人的骑射厉害,他们的步射则更狠,准确率极高,常常能够击败敌人的侧翼,而一旦敌人的两翼溃乱,那么蒙古人就会趁虚而入赢得胜利。面对蒙古人的步射,敌人常常会发动骑兵前来战斗,为此蒙古人会在步战队的后方布置骑兵,一旦对方骑兵前来进攻,步战队后方的蒙古骑兵就会前去迎击。

如果敌人在阵前布置拒马或鹿角,来防止蒙古骑兵的冲击,那么蒙古骑兵们就会绕阵行动,不时发射弓箭,用骑射杀伤敌人,不过其杀伤还是次要的,他们主要是要让其不得休息,使其疲困,不能饮水吃饭,就这么耗着对方,让其陷入要么走出拒马的保护主动发起进攻,要么就此撤退的两难之地,这样蒙古军队的可操作性就高了。



而碰到一些武器装备精良、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和军阵严整的敌人时,蒙古人也有办法解决。那就是驱赶牛群、马群甚至是俘虏前来冲阵,将敌人阵线冲垮,蒙古骑兵则跟在牲畜群和俘虏降兵后面扩大战果:

“(蒙古军队)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射中镝,则两侧具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敌或见,则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军,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冲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少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敌。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

就是靠着这些战术战法,蒙古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xie-tian-99-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常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适应人类与生俱来肉食习惯。人类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早在古代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安全可靠的肉类来源。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这些驯化动物可以说是越来越领会到人类的情绪也在主动去影响人类的情绪以避免被吃而成为种,这也导致了以牛为首的动物变得越来越“通人性”。

如果是某些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生理吸收不了的原因而不愿意吃肉的话可以尊重,但是不能向外界宣扬传教,但是其他没有合理理由的一律认定为邪教。

不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软弱,只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急躁,两者都是属于典型的极端人士的饮食基础。欧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左右极端魔怔人?就是因为他们要么就不均衡地吃肉,要么就只吃蔬菜,而中华均衡饮食所以文化一直保持中庸。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常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适应人类与生俱来肉食习惯。人类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早在古代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安全可靠的肉类来源。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这些驯化动物可以说是越来越领会到人类的情绪也在主动去影响人类的情绪以避免被吃而成为种,这也导致了以牛为首的动物变得越来越“通人性”。

如果是某些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生理吸收不了的原因而不愿意吃肉的话可以尊重,但是不能向外界宣扬传教,但是其他没有合理理由的一律认定为邪教。

不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软弱,只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急躁,两者都是属于典型的极端人士的饮食基础。欧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左右极端魔怔人?就是因为他们要么就不均衡地吃肉,要么就只吃蔬菜,而中华均衡饮食所以文化一直保持中庸。


user avatar   doxxxax-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常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适应人类与生俱来肉食习惯。人类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早在古代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安全可靠的肉类来源。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这些驯化动物可以说是越来越领会到人类的情绪也在主动去影响人类的情绪以避免被吃而成为种,这也导致了以牛为首的动物变得越来越“通人性”。

如果是某些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生理吸收不了的原因而不愿意吃肉的话可以尊重,但是不能向外界宣扬传教,但是其他没有合理理由的一律认定为邪教。

不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软弱,只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急躁,两者都是属于典型的极端人士的饮食基础。欧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左右极端魔怔人?就是因为他们要么就不均衡地吃肉,要么就只吃蔬菜,而中华均衡饮食所以文化一直保持中庸。




     

相关话题

  饺子(dumpling)的英文来源? 
  朱温与李克用,双方的综合能力怎么样,谁更厉害些? 
  如果让战争雷霆玩家回到二战期间,在各大战场参加战斗,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一张小男孩溺死的照片就能让西方各国打开大门无限制地接纳难民? 
  你们觉得中国在进步吗?速度快吗? 
  如何评价英国的掘地派运动?此运动在之后的影响如何? 
  古代受了箭伤,为何会反复发作?为何会致命? 
  目前是否有人拥有在两国军队服役的经历? 
  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你知道的最毁三观的历史人物是谁?都做过什么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北方一个供暖季都交几千元,这个提问者却一边觉得自己赚得多一边不舍得掏钱?
下一个讨论
中国科学家做出何种贡献可以毫无争议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 2024-06-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