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1.感谢 各位知友的评论和指正;2.写的时候主要参考资治通鉴,辅佐以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傅士仁的名字就是取自资治通鉴;3.写文章要有重点,本文重点写人的地位和职权,其他的随口一谈,可能没有考证,感谢各位的谅解;4.写人物也要有重点,重点写有记载、有事件、有典故、有地名、有名气的,当然其他也尽量写;5.与各位知友进行思想碰撞后又有新的认知,已做修改;6.内容不断完善;7.希望各位知友帮我完善下文献……
少年时期有莫逆之交牵招。(注1)
黄巾起义后到讨董战前时期,刘备主要下属有关张(注2),二人职位肯定不高,顶多是小队长一类。简雍为刘备四处奔走(注3)。
讨董战前,刘备被盗贼击败,投奔公孙瓒,封为别部司马。手下除关张二人后应该还有简雍、田豫(注4),还可能有幽州人傅士仁(注5),傅士仁应该没有官职。田豫年纪太小(注4),关张还是主要将领(注2)。
公孙瓒与袁绍争斗,赵云来到刘备营中,为刘备执掌骑兵(注6)。后来救援孔融,刘备麾下有关张、田豫、赵云、傅士仁、简雍。
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刘备率军援助,此时赵云应该因为兄丧离开阵营(注7)。
同年,刘备驻军小沛,陶谦表其为豫州刺史,陈群为别驾(注8),田豫回家侍奉母亲(注9)。
195年,陶谦过世,糜竺、陈登迎奉刘备为徐州主,陈群认为刘备去徐州不会有圆满结局,离开刘备。(注10)
刘备领徐州牧,征辟孙乾为从事(注11),糜竺仍为徐州别驾(注12),陈登还是典农校尉(注13)。
武将夏侯博可能也在这个时期加入刘备团队(注14)。
其余臧霸、孙观、曹豹、曹宏、许耽以及后来投奔的吕布团队非核心团队成员,故不算。
196年,吕布占领徐州,糜竺嫁妹,核心团队成员在海西县相聚,此时有武将关羽、张飞、夏侯博?、糜芳,文臣糜竺、孙乾、简雍。
刘备投奔曹操,被封为豫州牧,刘琰(注15)、陈到(注16)、袁綝(注17)、夏侯纂(注18)可能在此期间加入,陈到、夏侯纂是武将,刘琰负责跟刘备交际应酬(注15),袁綝为武将但事迹不详。
一直到200年,刘备核心团队都没有变化,199年与朱灵、路招共同讨伐袁术为合作关系。
200年,刘备在徐州败亡,夏侯博(注14)、关羽、糜夫人被俘,随后夏侯博、糜夫人不见记载。
同年在邺城,赵云归队,替刘备秘密招收士兵(注19)。
这个阶段(195到200)刘备有了官职,镇东将军、豫州牧、左将军,推荐了袁谭、袁涣为茂才,没有听说辟过什么人才,麾下众人官职不详,应该是武靠关张,文靠糜竺、孙乾、简雍。
201年,刘备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屯于新野,这个阶段荆州豪杰都依附刘备,但具体不详。刘封(注20)、徐庶(注21)应该就是这个时间来的。另外关平(注22)可能也是这个时间仕官。魏延、傅肜、刘邕、郝普、董厥、樊建是义阳(魏国置,治所新野)人(注23),可能也是这个时期加入。夏侯兰在博望坡战后成为刘备军中军正,掌管军中刑罚(注24)。
207年,诸葛亮出山(注25)。刘禅出生(注26),甘夫人主持家政(注27)。
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带着张飞、赵云、陈到、刘封、糜芳、袁綝、夏侯纂、魏延、郝普、傅肜、诸葛亮、糜竺、孙乾、简雍、徐庶、刘琰等南逃,伊籍(注28)、向朗(注59)跟随刘备,关羽率水军(注29),关平跟随关羽。后来徐庶母亲被曹操掳走,徐庶离队(注30)。
赤壁战后,刘备屯兵公安,荆州南四郡归降,刘表的故吏也都归顺刘备(注31),雷绪带领数万(一说5万)部曲从庐江过来归顺(注32)。一直到211年刘备入蜀前加入阵营中的武有黄忠(注33)、冯习、张南(注34)、高翔(注35)、刘邕(注23)、霍峻(注36)、邓方(注37)、辅匡(注38)、习珍(注39)、刘敏(注40)等,文有庞统(注41)、刘度、金旋、赵范(后叛逃)、韩玄(注42)、廖立(注43)、殷观(注44)、马良(注45)、陈震(注46)、马谡(注47)、向朗(注48)、韩冉(注49)、赖恭(注50)、潘濬(注51)、习祯(注52)、董恢(注53)、蒋琬(注54)、陈震(注55)等。
此时诸葛亮应该是刘备麾下权力最大的,军政一把抓,虽然中郎将级别低于太守,但责任重大,刘备独创军师中郎将可以掌管一定数量军队,同时负责总领武陵、零陵、长沙三郡,征调这三郡的赋税(督本身有征收的意思,但前有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有调其赋税,惜字如金的陈寿不可能重复写,所以诸葛亮一方面掌管三郡,一方面调取赋税),相当于地方大员兼财政厅长(注56),金璇、刘度、韩玄可能还是这三个郡太守,也有可能是东吴的人。
庞统仅次于诸葛亮,先为耒阳县令,后来在诸葛亮的推荐下成为治中、军师中郎将(注57),也是军政都有涉及。
殷观,最早是刘备的主簿,后来因功升为别驾,要比庞统的治中还要高,考虑诸葛亮、庞统二人总览全局,殷观应该是当时荆州牧刘备手下的头号文臣了(注44)。
廖立初期为从事,具体是什么从事也不详,但最有分量的从事被殷观、庞统担任,估计官职不大,后来转为长沙太守(注58)。
向朗被派去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军政,和诸葛亮的权责类似,可见向朗的能力或是威望都是被刘备认可的,此时地位也是可以的(注59)。
潘濬在刘备刚担任荆州牧的时候为治中从事,后来庞统也是这个职位,不知道治中可以委任几个人,但可见潘濬的地位也不算低(注51)。
马良也被聘为左将军掾(注45),马谡是从事(注47),但具体负责不详。
陈震是从事,属于有明确官职的一个(注55)。
糜竺、简雍、伊籍、孙乾等没有明确记载。
关羽是刘备麾下武将中权力最高的,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扎在江北(应该是江陵),襄阳是乐进驻守,实际上相当于给了关羽独立作战的自由(注60)。
张飞是刘备麾下二号武将,受封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候,后转在南郡(也就是江陵),张飞也在江北,可能是配合关羽作战,防备曹操(注61)。
赵云最开始是桂阳太守,职责偏文,之前的牙门将军封号转为偏将军,牙门将军是刘备自创的杂号将军,应该不受东汉官方承认,而偏将军受官方承认(注62)。此时赵云的实际权力还是可以的,刘备一共四郡,诸葛亮掌管三郡,另一个赵云负责。
雷绪是偏将军,同期周瑜也是这个职位,但权力估计不如赵云。(注63)
习珍是此时是零陵北部都尉外加裨将军之职,属于基层将领。(注39)
此时刘备是荆州牧,能封的官职也就是州牧的下属别驾、治中、主簿、太守一类的,手下只有关张两个杂号将军,可能是东汉政府只给批了两个杂号将军的编制,军师中郎将都是内部认可。除此以外就是些偏将军、裨将军的基层军官称号。
211年,刘璋派法正迎接刘备入川。刘备率领庞统、杨颙、习祯、陈震、简雍、马谡、孙乾、韩冉、王士、张存、黄忠、魏延、冯习、张南、邓方、霍峻、辅匡、刘邕、夏侯纂、卓膺等入蜀。伊籍、麋竺、陈到、傅肜、刘琰、庞林、袁綝、刘敏等是否跟随不详。
远征军二号人物是庞统,军师中郎将,在军事方面辅佐刘备,其余各将都是爪牙,不能影响刘备决策。
荆州留守以诸葛亮为主总领全局,关羽次之,关羽军事上的事情应该有很大的话语权,赵云为留营司马,在军事上辅助诸葛亮,潘濬为治中,在政事上辅佐诸葛亮。从前后事迹来看,关羽应该在江北防备乐进,诸葛亮、赵云、张飞在大本营公安。赵云改为留营司马,刘备的亲军带走一部分,剩下的留给赵云统领,另一方面赵云掌内事,主要防备孙夫人搞事情,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是零陵太守。
法正、孟达在刘备引接刘备入蜀期间加入,孟达留在江陵,张松为内应。
212年,二刘反目,庞统和法正是军中的二三号人物,共同辅佐刘备,霍峻留守葭萌关。到214年攻占成都这三年,庞统下线,吴懿、李严、费观、李恢、马超、马岱、彭羕加入。法正成为谋主是刘备攻蜀军中第二人。
诸葛亮、张飞、赵云带兵入蜀作战,刘封也在军中,宗裕跟随张飞。平定江州后严颜被张飞引为宾客,随后再不见记载。
214年,刘备平蜀,自领益州牧,大封群臣。由于地盘的扩大和人才的增加,刘备阵营实权和职位有很大出入,也有了中枢和地方之分,部分人从此淡出核心。
此时的刘备中枢系统就是左将军府,实际上已经开府,地方系统就是益州牧、荆州牧。
中枢系统
诸葛亮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一方面诸葛亮是以军师将军的身份负责军队事务,是之前军师中郎将的升级版;另一方面负责给刘备出谋划策。
董和封为掌军中郎将,和诸葛亮一起署左将军府事,相当于诸葛亮的助手。《三国志》中说董和外牧殊域,内幹机衡,可见诸葛亮和董和是当时刘备中央最核心的官员,外交、军事、政事都有负责。此时诸葛亮还不是事必躬亲,因为有董和的殷勤,以至于多年后董和还被作为例子教育大众。当然董和的实际地位要远低于诸葛亮的。
麋竺被封为安汉将军,同样是杂号将军,但麋竺地位、待遇比诸葛亮高,而实权不如诸葛亮、董和,具体负责不详,估计是接待、外交发言人一类的工作。
简雍被封为昭德将军,孙乾被封为秉忠将军,两人待遇仅次于麋竺,两人地位高但实权不足,负责工作估计和麋竺差不多。
许靖是左将军府长史,名义上刘备下的第一人,但没实权,可能就负责下文书、接待人才什么的。
庞義是左将军府的司马,名义上的二号人物,估计也是位高权轻。
射援在劝进刘备时是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应该是左将军府下的名义上三号人物。
伊籍是从事中郎,负责文书、秘书、法律一类的工作。
刘巴是西曹掾,负责人事,由于之前把刘备得罪惨了,至死都是兢兢业业,私底下不和众人交往。此外还制定了法律和向刘备献小钱之策,说明刘巴在刘备面前是能说得上话的。
马良在诸葛亮入川时辅佐关羽,平定益州后成为左将军掾,相当于刘备私人秘书。
王连是司盐校尉,文职,负责刘备最重要的一块财政来源。吕乂、杜祺、刘干是他的下属,负责供应钱粮。
刘循是奉车都尉,刘备的司机。
马勋是左将军属,后改为(益州)别驾,不久病死。
诸葛亮、李严、伊籍、刘巴、法正五人还开了次会议,商量制定了《蜀科》。
益州系统
王谋是别驾,彭羕是治中,可以说是益州牧官职系统中刘备之下二三号人物,在行政事务上辅佐刘备。
程畿、何宗是从事祭酒。
龚禄是益州从事,牙门将,在刘璋手下时就是高官。
李恢是功曹,负责人事。
杨洪先是功曹,后被提拔为蜀郡太守,又转为治中。汉中之战期间诸葛亮曾向他问计,章武年间在诸葛亮东行白帝城时献计平叛黄元,可见其高于一般中层领导。
法正是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在军政两届都有任职,在外是首都市长,在内是刘备谋主,对人睚眦必报可见其气焰嚣张和深受刘备信任。
射坚可能在汉中战时担任蜀郡太守。
霍峻后为梓潼太守,裨将军,此前可能继续驻守葭萌关,和张飞一起负责当时益州的北部防线,地位较普通太守要高。
夏侯纂是广汉太守,死后射坚接任,后来广汉郡被分解为梓潼郡。
刘邕是江阳郡太守。
李严是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后来同时负责制定蜀科。因为是最早投降刘备的,所以官职较高。
张飞是巴西太守,负责当时的益州北部战区。
刘琰是巴东郡太守,当时叫固陵郡,前期陪刘备应酬,吉祥物一般的人物。
杨颙、辅匡先后是巴郡太守,习祯是广汉太守,中层干部。
廖立先是长沙太守,弃城逃回益州后又被封为巴郡太守,看起来潜力无限,深受刘备信任。
邓方是犍为属国都尉,后来成为太守,安远将军,庲降都督,负责出镇南中。以杂号将军统一方军政,故地位较高。
向朗先是巴西太守,又调为牂牁太守,后来又去了房陵,比起前面督四县权位都有上升。
费诗曾任牂柯太守。
荆州系统
关羽总督荆州,掌管刘备阵营二分之一(非平均)的地盘和一部分兵力,权势与诸葛亮相当,但不在中枢,对政策影响小。
麋芳是南郡太守,驻扎在江陵,名义上是荆州关羽麾下二号人物。
郝普是零陵太守,中层。
傅士仁是公安守将,重要程度次于麋芳。
潘濬是治中从事,在行政上辅佐关羽,原来在刘备只有一州之地时地位较高的他此时权重已经下降,再加上与关羽关系不和,估计权力有限。
王甫后来成为荆州议曹从事,分管州政。
廖化是关羽主簿,亲近关羽但地位不高。
关平是关羽军中将领,地位一般。
袁龙是中郎将,位置不低,后来反吴。
吴砀是长沙郡安成县长,基层官员,与袁龙共同反吴。
习珍是零陵北部督,基层将领。
樊胄是武陵从事,基层官员。
杜普是临沮长,梁大是旌阳长,二人曹刘前线,曾被乐进击败。
军事系统
刘备是三军总司令。
诸葛亮是军师将军,类似于总政委,辅佐刘备管理军队,手下可能有一部分军队,但没有调动军队的自主权。
关羽是军区司令,有一定的军事自主权,可以调动军队,但应该不能主动发动战争。
法正是总参谋长,有军职,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刘备、诸葛亮、法正是主要决策人。
张飞和霍峻负责北部战区防守。张飞有一定调动军队的权力,但小于关羽。
马超是平西将军,督临沮。赵云是翊军将军,黄忠是讨虏将军,魏延是牙门将军,黄权是偏将军、霍峻是裨将军。马超职位高于后几人,和刘备相当于荀彧和曹操的关系,是同僚但职位低于你。黄魏三人是刘备自创的杂号将军,地位不高,几人都是中层将领,但魏延有自己但部曲,黄权和霍峻更低。其他将领连将军称号都没有。
吴懿是护军讨逆将军,以杂号将军领中军,地位高于黄魏。
费诗是督军从事,后转为牂柯太守,又转为益州前部司马。
吴兰、雷铜职务不明,随马、张二人作战。
张著是赵云副将,基层将领。
张翼是江阳长,云别传上说是沔阳长应该是错写,基层将领,应该是诸葛亮和杨洪交流后发给刘备的兵马中的一将。
刘备军中的地位不能单看职位,比如关羽、张飞位高权重责任重大,但因为不在中枢,不能决定战略。黄权位卑,但能决定战术战略(汉中之战),也能执行重要任务(迎接张鲁)。赵云深受信任,翊军将军可能类似于军师将军,因为刘备是军阀,大部分部队肯定是自己带领,而中军的实际率领者就是赵云,权重责任大。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开始大封诸人。
许靖是太傅,虚名第一,吉祥物一个。
赖恭是太常,位尊,权也不算轻,负责祭祀、文化教育。
关羽是前将军,假节钺,督荆州。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排名分先后。关羽是第一大将无容置疑,马超虽然位高于张飞,实权却不如他,黄忠更多是对他汉中之战的巨大奖赏。
四大将军的排名一直有争论,根据后来的弹劾李严书,这里排名为前左右后,而且刘备曾任左将军,称号更有意义。
法正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由于汉中之战立功,升为意义更重大的护军将军,再加上刘备是阵营中一号人物,尚书令为实权,协助处理汉中王府事,权势暂时超过诸葛亮,但刘备、法正二人理政能力不如诸葛亮,政事仍靠诸葛亮。
廖立是侍中,由于刘备的关系廖立的侍中也很有职权。
诸葛亮职位没变,还是总览全局,行宰相之职,但为刘备大军足兵足食这笔功劳却记下来了。
王谋是少府,给刘备管钱的,但决定不了重大事项。
黄柱是光禄勋,掌管宫中宿卫。
刘豹、向举是议郎。
韩冉是军谋掾,比较受刘备信任。
雍茂是主簿,后因反对刘备称帝被杀。
赵云官职也没变,还是中军的一员,区别于关张马的外军,此前黄忠也是中军的一部分,升官后实权估计没有多大变化。高翔、陈式也是中军的一部分。
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北部军区司令。
李严在刘备攻打汉中期间稳定了后方局势,平定两次叛乱,加封为辅汉将军,虽然也是杂号将军,但名称上已经比赵云的翊军将军高了。
刘封是副军将军,统领孟达、申耽、申仪,其中后三人都有将军职位。征北将军申耽被杂号将军刘封统领,可见实权多么重要。郤揖是孟达的营都督。
魏延、李严、刘封可能是刘备着重培养的下一代将领,毕竟五虎年纪过大。
刘琰在此之后升任为镇东将军,具体时间不详,位高权轻。
王士是宕渠太守。
王平牙门将、裨将军,基层。
荆州方面有南乡太守郭睦、房陵太守邓辅,是中层官员。詹晏、陈凤是基层将领。
胡修、傅方在此之前投降关羽,如果两人活了下来,可能就是位尊权轻的待遇。
杨仪在217年投降关羽,关羽又派他去见刘备,被封为尚书,在法正手下做事。
刘备称帝后,众人职位再次提升。刘禅太子,刘永鲁王,刘理梁王。
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兼任太子太傅,毫无疑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蜀汉名义和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张飞死后兼任司隶校尉。
许靖是司徒,政治吉祥物。
赖恭是太常,权责同前,后反对刘备东征,信任受到影响。
何宗是大鸿胪,位尊权轻。
刘巴是尚书令,名义上的第三人,马良、廖立为侍中。由于都是是刘备的内朝臣,很有权力地位,但刘巴是孤臣。
邓芝是尚书。
马齐是尚书郎,刘备秘书之一。
费祎、董允、霍弋是太子舍人,刘备留给刘禅未来的班底。
李严,刘巴死后继任尚书令,名义上的三号人物。
秦宓是益州的从事祭酒,因劝阻刘备下狱,权位成负。
赵筰可能在这个时候成为益州别驾。
杨洪是益州治中。
常房是益州从事,基层人员。
马超是骠骑将军,凉州牧,假节,斄乡候。名义上的军中二号人物,但此后并没有多少表现。
张飞是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假节,西乡候。实际上的军中二号人物和朝中三号人物。
魏延是镇北将军,汉中太守,职位超赵云。为军区司令加直辖市市长。
赵云,还是翊军将军,在刘备东征时期任江州都督。
吴懿是关中都督,身份次于魏延,和赵云应该差不多。应该是要他协助魏延防守曹魏进攻。
李恢是庲降都督,负责一方战区,应该次于吴懿、冯习、张南、黄权等人。
辅匡是巴东太守。
费诗被贬为永昌从事。
东征时期
黄权为镇北将军,可以看出黄权军事能力很受刘备信任。张飞死后东征军的一大能将,但威望、名气不足。
吴班和冯习是前锋,刘备到秭归后吴班和陈式负责水军,冯习转为领军,代替赵云的职位,总督诸军,可以看出冯习是军中二号人物,统领中军,如果张飞不死,前锋应该是他的。张南是中军五部中的前部督,傅肜、廖化、辅匡、赵融、向宠应该各领一支部队,算是中层,张南要高于众人,与吴班相当。吴班此前是张飞的副将。
杜路、刘宁基层将领。
王甫不详,随刘备东征。
阎芝是巴西太守,中层。马忠是汉昌县长,基层。
费观是巴郡太守。
史郃是南郡太守,庞林是荆州治中,黄权的参军。
宗玮是太中大夫,刘备近侍。
正昂是建宁太守,中层。
焦璜是越雟郡郡将,基层。
陈笏、郑绰是武将。
刘备死后蜀汉政局发生巨大变化,诸葛亮成为蜀汉一号人物,丞相开府录尚书事假节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候,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时丞相府的官员实权大过皇帝的内朝官。
丞相府
王连是丞相长史屯骑校尉,平阳亭候,东州人士,算是丞相府二号人物,诸葛亮助手,之前负责赋税,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后来劝阻诸葛亮南征。
李邵是丞相府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官吏选用,诸葛亮南征当年转为治中。赖厷是西曹令史,是西曹掾的秘书。
蒋琬是丞相府东曹掾,负责监督武官和两千石官员的升降任免,相当于组织部。东西曹位卑权重。
杨颙、胡济是丞相主簿,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
宗裕在建兴二年被任命为丞相主簿。
马忠是丞相府门下督,负责丞相府的保卫工作,后来跟着诸葛亮平定南中,可见是有一定权力的。
董厥是丞相府令史,基层人员。
马齐是从事掾,基层人员。
岑述代替王连为司盐校尉。
此时诸葛亮没有兵权,所以也没有丞相司马、参军一类的职务。后来张裔回朝后成为了丞相府参军,代行丞相府事务,一跃成为丞相府三号人物。杨仪、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前为丞相府参军。廖化也是丞相参军,但时间不详。
刘禅成为蜀汉零号人物,祭由寡人,政则葛氏,同时刘禅的内朝官权力受到影响。
后宫
吴氏成为皇太后,张飞女儿成为皇后。
内朝、州官
李严是二号托孤大臣,中都护光禄勋尚书令假节都乡候统内外军事,由于政归诸葛,尚书令变成了摆设。光禄勋负责皇帝的随行安全,中都护是中央军的首领,刘备败退时多少逃回来些军队,再加上马忠带来5000人,李严后来带到汉中的2万人马可能就是这些,此时的李严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统内外军事。
陈震是尚书。
关兴、郭攸之可能是侍中,象征意义更大。
费祎、董允升为黄门侍郎,负责给皇帝传旨,陪刘禅聊天的。霍弋是谒者,负责传达、通报。三人有一定地位,无实权。
刘琰是都乡候、卫尉,负责皇宫的保卫,官位排名仅此李严,但因为蜀汉的军制实际上也没有多大权力,因为皇宫的宿卫实际上是向宠,会陪上级应酬绝对是上升的最快渠道。
向宠是中部督,负责宫廷宿卫军。
五梁是谏议大夫,后来成为五官中郎将,负责宿卫。
来敏是虎贲中郎将,宿卫宫廷,麋威应该在来敏后董允前担任虎贲中郎将。
孟光是符令节,掌管玉玺、虎符、印章的。
法邈是奉车都尉,给刘禅驾车的。
王谋是太常,位尊权轻。
杜琼谏议大夫。
谯周是劝学从事,位尊。
许慈、胡潜是博士,位尊权轻。
邓芝、丁厷、阴化是蜀汉使者,后两人职务不详。
秦宓是益州牧别驾,相当于秘书长和监察官,后来官至大司农。文恭是治中从事,相当于副省长。五梁是功曹,考察官员记录业绩。杜微是主簿,掌管文书。
杨洪是蜀郡太守,国都市长。
费观,江州都督,巴郡太守,李严亲信。
李福是巴西太守。
龚禄是越雟太守,南征后被杀。
王伉是永昌府丞,后为永昌太守,吕凯是永昌功曹,后为云南太守。
王士是新任益州郡太守,在路上被杀。
中军系统
赵云成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候。在中军中排名第二,负责掌管禁军和选择下级军官。
关兴是中监军,名义上中军的第三人,又是侍中,代表刘禅的利益,诸葛亮也很器重他,一颗未来之星,不死的话未来可期。
由于刘备死后蜀汉叛乱不断,诸葛亮选择最可靠的赵云守护成都,赵云本身有一支部队,同时赵关二人的官职也是对李严军中权力地位的侵蚀。刘备死后,蜀汉防卫中心在东,李严留在永安无可厚非,后来尚书邓芝出使孙权,双方敲定盟约,李严在永安就很尴尬了,回朝军权会被赵关二人分走,毕竟二人代表的是刘禅的利益,不回来了对中央决策影响太小。而赵云的征南将军也是对李严兵权的侵蚀,雍闿、高定、朱褒就是南,能看出诸葛亮的下一步动作,李严分兵赵云征南则势力减少,不分则诸葛亮自行征兵组建班底。
蜀汉中军系统除了刘备交给李严掌管的军队以外还有宿卫皇宫的左右羽林卫、虎贲,以及诸葛亮在此期间设立的虎步、虎骑和北军五校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
屯骑校尉是王连,长水校尉廖立后为秦宓、诸葛均,越骑校尉杨洪,步兵校尉向朗,射声校尉张裔。
设立北军五校的象征意义更大,新招收的军队肯定是交给赵云统领的,赵云的威望、能力、资历都够,赵云一跃成为蜀汉军中最重要的人物,高于魏延、吴懿。
诸葛亮本身则希望通过南征获得军权,同时也能锻炼军事能力,遭到王连的劝阻,诸葛亮称手下人的才能都不如自己,王连再三请求,诸葛亮最终在王连逝世后才行南征。这里可能是王连出于公心对诸葛亮真正的劝阻,也可能是东州人士对诸葛亮掌权的遏制。但此后向朗代替王连成为丞相府长史,成为丞相府二号人物,在诸葛亮南征时负责后方,孟光成为屯骑校尉,王连淡出权力中心。
诸葛亮经过一系列连消带打,团结各派系,以及后续南征的大胜,正式成为了蜀汉的军政核心。李严彻底沦为二号人物,还远在外地。李严在斗争中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不懂团结众人,除了费观外别的将领都看不上,还逼反了王冲。
廖立是由侍中转为长水校尉,看看王连、向朗、张裔分别以五军校尉领丞相府长史就知道廖立也是有这个机会的,结果廖立认为自己低于诸葛亮可以,怎么连李严、王连、张裔、向朗等人都高过自己,结果乱说话导致被贬。诸葛亮可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自己人也得下手。
外军系统
魏延升为镇北将军,都亭候,督汉中,位高权大责任重,次于李严。
吴懿是护军、关中都督,都亭候,次于魏延,因为是外戚,在朝中身份特殊,高级将领。
李恢是庲降都督,几大都督中排最末,没有将军称号,但有交州刺史称号,在南征中以少胜多被封为安汉将军,汉兴亭候。中层将领中顶尖的那部分。
吴班是后将军,安乐亭候,高级将领,外戚,身份特殊。
陈到征西将军,护军,xx亭候。高级将领,同时手中有一支精锐部队。
辅匡是镇南将军,中层将领。
高翔、陈式、刘邕、刘巴(武将,非尚书令刘巴)、袁綝官职不详,但高翔、袁綝应该高于其他,两人地位相似。
句扶不详,但此时应该在阵中,参加了南征。
一伐前
丞相府
诸葛亮毫无疑问的是蜀汉一号人物。
张裔是射声校尉后加封辅汉将军兼丞相府留府长史,丞相府二号人物,蜀汉政务的实际处理者。
向朗还是旧职,步兵校尉丞相府长史,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副手,主要负责军务、北伐事宜,权力没有留府长史张裔大了。
李邵在诸葛亮南征期间逝世。
蒋琬是丞相府参军,与张裔一同负责丞相府事务。
宗裕是丞相府参军,具体事务不详。
杨仪是丞相府参军,负责军中的具体事务,诸葛亮的秘书长。
马谡是丞相府参军安远将军,负责参赞军务,深受诸葛亮信任。
李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随诸葛亮北伐,权力类似其他参军。
胡济,中参军,昭武中郎将。
廖化,丞相参军。
费祎是丞相府参军兼侍郎,负责东吴方面外交及陪刘禅唠嗑。费祎在诸葛亮南征后投靠诸葛亮,此时受信任有限。
马齐是丞相府参军。
姚伷是丞相府掾,后升为参军,具体工作不详。
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军务,与杨仪合作,和诸葛亮类似张飞与刘备的关系。
霍弋是记室,负责记录。
来敏是军师祭酒,荣誉性职位,后因口出狂言被免。
尹默继来敏后成为军师祭酒,随诸葛亮在军中,荣誉性职位,负责提供意见参考。
董厥,丞相府令史。
樊建在北伐时期是典军书记。
杨戏,丞相府主簿。
后宫
吴氏为太后,张氏为皇后。
孟光是长乐少府,负责后宫的财政。
朝官、州官
陈震是尚书令,李严权力进一步减小。
李福是尚书仆射。
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董允还是虎贲中郎将,宿卫宫廷。
杜琼是大鸿胪、太常,大鸿胪在何宗之后,太常在王谋之后。
杜微是谏议大夫。
孟获是御史中丞。
宗裕右中郎将,宿卫宫廷。
麋威是虎贲中郎将,时间不详,但肯定在董允之后。
马秉,骑都尉,羽林军的骑兵队长。
诸葛乔,驸马都尉,给刘禅驾副车,后负责给诸葛亮大军运送粮草。
向宠是中领军,负责国都的宿卫。
杜祯是州别驾。
柳伸是州从事。
杨洪是蜀郡太守。
张翼,梓潼郡或广汉郡太守,中层干部。
张嶷是郡都尉,相当于市公安局长。
马忠是牂牁太守,中层干部,受诸葛亮信任。
吕乂在诸葛亮到汉中后转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农业和供应粮草。
诸葛亮军队系统
刘琰是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官位第一,不参与军政事务。
赵云是镇东将军、中护军、永昌亭候,率领偏师为疑军,责任大,但权力小于魏延。
魏延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镇北将军、都亭候,负责大军的管理和训练,军中第一大将。
吴懿是关中都督、讨逆将军、都亭候,军中有威望,次于魏赵。
吴班是后将军、安乐亭候,高级将领。
辅匡是镇南将军、中乡候,中层将领。
邓芝是中监军、扬武将军,随赵云出战。
许允是前护军,丁咸左护军。
马谡是安远将军。
阎晏行参军,建义将军。
胡济是昭武中郎将,中参军。
樊岐是武略中郎将。
王平、张休、李盛、黄袭职位不详,基层将领。
袁綝、刘邕、高翔、刘巴、陈式、刘敏、爨习、杜义、马岱、盛勃职位不明,高翔、袁綝大于其他,与辅匡相似。
句扶不详。
外军
李严中都护光禄勋,驻扎在江州,稳定后方,此时和诸葛亮的关系还很和谐,权力受到很大束缚。
陈到终于出现了,永安都督,征西将军,领护军,率领白毦军。次于魏赵。
李恢是庲降都督,安汉将军,由于南中复叛,所以重要性上升,李严屯兵江州防的就是南中。
姚静、郑他不详,226年率7千人降魏。
一伐后
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权力如前,威望受损。也可以看出高翔此时还不是右将军。
马谡、张休、李盛下线,向朗免官,黄袭被夺兵权。李邈替马谡说话,被贬官。
赵云降为镇军将军。
王平升为讨寇将军、丞相府参军,封亭候,统领无当飞军。
姜维是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候,率领虎步营。此时姜维还只是蜀汉的招降曹魏人员的一个典型,诸葛亮认可的未来之星。
梁绪、尹赏、粱虔职位不详。
三四北伐
229到231年期间蜀汉重臣发生很大改变,诸葛亮完全掌握蜀汉上下。
229年
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复位丞相,仍为蜀汉一号人物。陈式为护军。
陈震升为卫尉,出使吴国,回国后受封城阳亭候,权力荣誉得到上升,略高于董允,但不如董允宿卫宫廷责任重。
赵云在这一年逝世。
李恢因为吴蜀的二分天下被罢免交州刺史,改为建宁太守,李恢虽然被罢免了刺史,但多年在南中平叛、收征赋税,使得李恢权力超过绝大部分朝官,但小于李严、魏延、吴氏兄弟等重将。
廖化可能在这个时候成为阴平太守,中层官员。
董恢此时因为和费祎出使吴国时的出色表现成为丞相府掾属,基层官员。
230年
张裔去世,蒋琬成为丞相府留府长史抚军将军,丞相府二号人物,成为蜀汉政务的实际处理者。
费祎升为中护军,丞相府司马,随诸葛亮在军中,调和魏延、杨仪矛盾。
马忠升为丞相府参军,辅助蒋琬处理政事,兼任益州治中,成都丞相府三号人物。张嶷是马忠的牙门将。
杨仪升为汉中丞相府的长史,加绥军将军,与费祎共同负责处理军务。
樊建成为令史。
李严因为曹真攻蜀率军来到汉中,加封为骠骑将军,署丞相府事务,军中二号人物,第一大将,丞相府副手,类似于当年的东征时期诸葛亮+赵云于刘备,但在军事上仅仅是个率军2万的大将,中都护有名无实。李丰被封为江州都督督军,继承李严的权责。陈到同前,成藩、狐忠是李严部将。岑述是督运使。
刘琰因为李严的缘故升为车骑将军,加中军师,负责提提建议意见什么的,无实权。
魏延因功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南郑侯、假节,已经相当于刘备时期的关羽了。
袁綝前将军都亭侯、吴懿左将军荆州刺史高阳乡侯、高翔右将军前部督玄乡侯、吴班后将军后部督安乐亭候,属于高级将领,袁綝事迹不详,虽然封侯但不知道是不是有军功。
辅匡是中乡侯镇南将军。
杨仪绥军将军领长史。
邓芝扬武将军左部督行中监军、刘巴征南将军前监军。
费祎偏将军行中护军、许允偏将军行前护军汉成亭侯、丁咸笃信中郎将行左护军、刘敏偏将军行右护军。赵云死后护军一分为五。
姜维征南将军行护军当阳亭侯,上官雝讨虏将军行中典军,胡济昭武中郎将行中参军。
建义将军阎晏、偏将军㸑习、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武略中郎将盛勃是参军。
樊岐武略中郎将从事中郎。
刘邕不详,可能为典军,关内侯。
因为后一年的弹劾李严书,所以军中地位一目了然,排名分先后,中间加了辅匡。
刘永改为甘陵王,刘理改为安平王。
朝中董允同前,于卫尉陈震共同掌管宫廷内外宿卫。郭攸之是侍中。
向宠同前,负责国都的安全。张翼应该在杨洪死后成为蜀郡太守。
杜琼太常。
孟光升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
许慈是大长秋。
231年
李严被废,李丰升为江州都督,后台李严倒了,李丰权力有限,兵马也被夺。
李恢逝世,张翼升为庲降都督,绥军中郎将。权责大于李丰。
陈到成为东线战区话事人,权责大于从前。
刘琰在232年因为和魏延吵架被送回成都,一点兵权也没了,正式成为吉祥物。
罗蒙可能在此期间为广汉太守。
234年
此前马忠转为庲降都督,后加封监军奋威将军。
费祎是后军师丞相府司马。姜维是征西将军中监军护军。张翼成为前部督,领扶风太守。孟琰是虎步监。魏延成为诸葛亮大军前锋。各人权责同前,变化不大。费祎、杨仪、姜维应该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
蒲元是丞相府西曹掾,为诸葛亮打造神刀和木牛流马。
诸葛亮死后,刘禅成为蜀汉的一号人物。
建兴末年
蒋琬是尚书令、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蜀汉的二号人物,总领国事。第二年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董允是侍中虎贲中郎将,负责宫中宿卫。
费祎此时还是旧职,第二年升任尚书令,正式成为蜀汉三号人物。
向朗进位左将军,显明亭侯,赐位特进。位尊,但权力大不如前,可能是做一些有仪式的工作。
马齐、姚伷改任尚书仆射,职权上升。
杨戏担任尚书右选部郎,后来担任益州治中。
尹默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去世。
尹宗任博士。
费诗是谏议大夫。
来敏是大长秋,不久被免。
宗裕出使吴国后升为侍中,后又成为尚书。
谯周改任典学从事。
杨敏负责督农,以看不上蒋琬而出名。
习隆是步兵校尉。
陈震、向宠、杜琼、郭攸之同前。
霍弋改任黄门侍郎。
董恢可能在此期间成为巴郡太守。
吕乂先是广汉太守后是蜀郡太守。
杨仪回军前权力极大,回军后被封中军师,没有实权。
吴懿是车骑将军、汉中都督,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吴班未来是骠骑将军,绵竹侯,假节。二人相当于刘备称帝时的张飞和马超,吴懿在外,吴班在朝。由于皇权复辟,加上外戚身份,二人权力加大,车骑将军虽然在骠骑将军之后,但吴懿权力更大,且吴班升官应该在吴懿之后。
袁綝升任征西大将军,权责不详。
高翔是某大将军,军中资历仅次于二吴。
邓芝是前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后任江州都督,诸葛亮死后蜀汉重点在于连吴和抗魏,邓芝由于与孙权关系密切,加上军中资历,地位大幅提升,综合地位仅次于吴懿,与升官后的吴班相当。
辅匡在吴班升官后任右将军。
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算是略有上升,统领诸军,应该是蒋琬直接控制的部队。
王平是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吴懿的副手,负责守护汉中,已经准备培养他为下一任汉中都督。
陈到应该还没有死,位责同前。
张翼是前领军,绥南中郎将,关内侯。
马忠升为安南将军,彭乡侯。
胡济升为中典军,成阳亭侯。
刘邕在237年成为镇南将军。
廖化不详。
刘敏同前。
马岱可能是平北将军,基层将领。
吕乂先是广汉太守后是蜀郡太守。
杨仪、陈震、廖立、李严先后下线。
张嶷是越嶲太守。
延熙初
蒋琬升为大司马,开府,虽然还是二号人物,但权责较前提高,驻扎在汉中,随机而动。
杨戏是蒋琬的东曹掾,负责人事。
姜维是大司马的司马,如同当时魏延之于诸葛亮,负责落实蒋琬的军事行动,实权极大。
费祎同前,但权责较前提高,负责在成都处理政事。
邓芝同前。
王平在吴懿死后成为汉中都督,蒋琬到汉中后领前护军。
马忠同前。
胡济是中典军,前将军,应该是和蒋琬一起来到了汉中。
向朗同前,左将军,位尊权轻,授予张皇后(张飞幼女)玺绶,册封刘璿为太子。
刘瑶238年被封安定王。
谯周是太子家令,后转为中散大夫,依然侍奉太子。
霍弋转任中庶子,成为太子侍从。
罗宪入仕太子舍人,后为宣信校尉。
刘邕是后将军。
刘敏是左护军、扬威将军,与王平一起镇守汉中。
张翼入朝为尚书。
张嶷是抚戎将军。
句扶、廖化不详,廖化在238年率兵打了一个胜仗,应该有将军位。
辅匡下线,向宠在240年下线。
兴势之战
蒋琬本想秀操作东征,因病作废,后来病重回军涪城,兴势战后将益州刺史交于费祎,退居二线,但仍有影响力,246年病世。
费祎在蒋琬回军涪城后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统领朝政,获得蒋琬大部分权力,更有兴势之战的大功之威。
董允在费祎任大将军后兼任尚书令,成为副相,与蒋琬同年逝世。
麋威可能在董允后任虎贲中郎将。
来敏这个时候是光禄大夫,虚职,兴势战前配合费祎装B。
张表是尚书。
黄皓是黄门中丞。
诸葛瞻成为骑都尉,刘禅女婿,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将。
邓芝升为车骑将军,前军师假节兖州刺史江州都督,实权小于姜维,类似当年去掉辅政大臣身份的李严。
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从费祎和姜维在241年一起同蒋琬论计可以看出姜维深受刘禅信任。
马忠在蒋琬想东进时回到成都,升为镇南大将军,参与朝政。在费祎北上御敌时平尚书事,负责朝中政事。费祎大胜回朝后再任庲降都督。杨戏在此期间担任副贰庲降都督南中郎将建宁太守,代替马忠负责南中。
王平升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再次统领汉中。刘敏同前。杜义是行参军,裨将军,和刘敏共同守兴势山。
王平、马忠、邓芝是当时出名的三大方面将军,再加上镇西的姜维,类似当年的关张马黄。
宗裕是后将军,代替陈到为永安都督。
句扶不详,但应该没到书中写的左将军。
张翼、廖化不详,但肯定不是高级将领。
费祎是大将军假节益州刺史录尚书事,蜀汉第二人,252年开府,253年被刺身亡。
姜维是卫将军凉州刺史录尚书事,蜀汉的三号人物,主要军事活动的负责者,受到费祎的节制。陈寿是姜维的主簿。
吕乂是尚书令,251年去世,由陈袛接任。
陈袛是侍中,此后每任侍中都是下一任尚书令,也算是三号副相,权责恢复到刘备时期。
诸葛瞻是羽林中郎将,后升为侍中。
赵统可能接任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
董厥同上,尚书仆射。
黄皓是黄门令,开始参与政事。
镡承在250年开始任太常。
刘琮252年被封为西河王。
孟光是大司农。
来敏可能是执慎将军。
上官胜,诸葛亮一伐时投降蜀汉,此时可能是太尉。
梁绪可能是大鸿胪,粱虔可能是大长秋,尹赏可能是执金吾,这三人都在蜀汉灭亡前死去。
黄皓同上。
杨戏因病被召回成都,任护军、监军,后兼任梓潼太守,后又改任射声校尉。
邓芝同上,兖州刺史卸任,251年去世。
王平同上,248年去世。
马忠同上,249年去世。
张表接替庲降都督,加封安南将军。
胡济是中监军前将军,在王平死后督汉中领兖州刺史,当时费祎屯兵汉中。
张翼应该在此期间升任征西大将军,都亭候,假节。
夏侯霸应该在邓芝死后成为车骑将军。
宗裕同上。
廖化不详,跟随姜维作战。
句扶是左将军,应该在250年前过世。
郭修是左将军,刺杀费祎。
蒋斌是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句安、李韶是牙门将,基层将领。
柳隐可能是姜维的牙门将,也是老将,勇略冠军,相当于黄忠的武加关羽的军略,可能在邓芝死后担任巴郡太守。
张嶷是荡寇将军,率领无当飞军。
陈费时代
费祎登仙以后,蜀汉进入了陈袛、姜维执政时期。
陈袛是尚书令镇军大将军,由于姜维常在外征战,对朝廷掌控、权力不如陈袛。
姜维是卫将军假节凉州刺史录尚书事,254年加督内外军事,256年升为大将军,同年兵败被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董厥同上,是尚书仆射。
胡博可能在此期间任长水校尉、尚书。
樊建是令史,后为侍中。
诸葛瞻是侍中。
刘瓒256年被封为新平王。
陈寿在此期间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
郤正是秘书吏。
李密是尚书郎。
罗宪是太子舍人、宣信校尉。
夏侯霸是车骑将军,洮西战后不见记载。
关统可能是虎贲中郎将。
傅佥为左中郎。
麋照是虎骑监。
卫继是奉车都尉。
柳隐是骑都尉。
张翼是征西大将军,假节,大概256年升为镇南大将军。
胡济是镇西大将军中监军督汉中假节兖州刺史,后升为右骠骑将军。
宗裕是后将军镇守永安,在张翼升官后任征西大将军。
廖化不详,可能与张翼相似。
张嶷同上,254年战死。
张表为庲降都督。
阎宇在张表后任庲降都督。
霍弋担任阎宇的参军、护军,副貳都督,南中二号人物。
杨戏在257年因得罪姜维被贬为庶民。
蒋舒可能是武兴督,后被解除职务。
姜维单独执政时期
陈袛死后黄皓开始乱政。
姜维复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假节督中外军事,妥妥的一人之下,但姜维行政能力不足,难以把持朝政。
黄皓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深受刘禅信任,把持朝政,开始乱政。
董厥在陈袛死后任尚书令,朝中二号人物。
诸葛瞻是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樊建是侍中。
张绍是侍中、尚书仆射。
向条是御史中丞。
卫继任大尚书。
邓良任尚书左选郎。
张峻是太常。
刘谌在259年被封为北地王,刘恂同年被封为新兴王。
张翼是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假节。
廖化是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假节。
宗裕因病被召回成都,陈袛死后升为镇军大将军,兖州刺史,在张廖之下。
张表是后将军。
北线的汉中,姜维调整了防务,右骠骑将军胡济驻守汉寿,之后不见记载。蒋斌是护军驻汉城,王含是监军驻乐城。
阎宇是右将军,257年被调到东线,258年宗裕回朝后为永安都督。
罗宪被贬为巴东太守,因为阎宇的看中成为阎宇副将,有实权,且统领军队。
霍弋是庲降副贰都督,因功升为翊军将军,兼任永昌太守、建宁太守,在阎宇走后掌管南中。
谯周任光禄大夫,但不参与朝政。
陈寿丁忧在家。
诸葛瞻任卫将军、都护、录尚书事,已经代替姜维成为众臣之首。
董厥任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樊建在董厥后任尚书令,处理具体政务。
姜维同上,虽然职务没变,但262年兵败后屯田沓中,也就是一个统兵比较多的将领,蜀汉亡前驻守剑阁时成为众军之首。
姜维因为北伐的时期搞得朝中大臣不满,诸葛、董、樊三人开始联合执政,三人类似蒋琬、费祎和董和。为了巩固地位,姜维在第二年(262年)最后一次北伐,结果被邓艾打败。
黄皓同上,依然把持朝政。
张绍是侍中、尚书仆射。
卫继任大尚书。
张遵是尚书。
李密、黄崇是尚书郎。
郤正是秘书令。
张峻是太常。
蒋显是太仆。
邓良在刘禅投降时被封为驸马都尉。
李球是羽林右部督。
张翼、廖化、宗裕同上。
诸葛尚是诸葛瞻的部将。
阎宇同上,后因黄皓的扶持升为右大将军。
罗宪同上,在阎宇救援成都时守卫永安。
傅佥是关中都督,驻守阳安关,蒋舒是其副将。
王含、蒋斌同上,驻守乐城、汉城。
柳隐驻守黄金围。
霍弋同上。
赵广是姜维手下的牙门将。
马邈是江油守将。
注1:《孙楚牵招碑》: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因恐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
注2:《三国志·蜀书六》: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注3:《三国志·蜀书八》: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
注4:《三国志·魏书二十六》: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注5:《三国志·蜀书十五》: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
注6:《三国志·蜀书六》: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注7:《云别传》: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
注8:《三国志·魏书二十二》: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
注9:《三国志·魏书二十六》: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
注10:《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不行,随纪避难徐州。
注11:《三国志·蜀书八》:先主领徐州,辟为从事。
注12:《三国志·蜀书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於小沛。
注13:《先贤行状》: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
注14:《三国志·魏书一》: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注15:《三国志·蜀书十》: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注16:《三国志·蜀书十五》: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
注17:《华阳国志·卷七》:颍川袁綝。
注18:实在没找到典籍,从百度百科词条得知。
注19:《云别传》: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注20:《三国志·蜀书十》: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注21:《三国志·蜀书五》: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注22:《关圣太子宝诰》:生於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
注23:《三国志·蜀书十》: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三国志·蜀书十五》:时又有义阳傅肜。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郝普字子太,义阳人。《三国志·蜀书五·裴注》引《晋百官表》:董厥字龚袭,亦义阳人。《三国志·蜀书五》:而义阳樊建代焉。
注24:《云别传》: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
注25:《三国志·蜀书五》: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注26:《三国志·蜀书三》:(223年)后主袭位於成都,时年十七(虚岁)。
注27:《三国志·蜀书四》: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
注28:《三国志·蜀书八》: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
注29:《三国志·蜀书五》: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注30:《三国志·蜀书五》: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注31:《三国志·蜀书二·裴注引江表传》: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注32:《三国志·蜀书二》: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注33:《三国志·蜀书六》: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注34:《三国志·蜀书十五》:休元名习,南郡人。随先主入蜀。……文进名南,亦自荆州随先主入蜀。
注35:《华阳国志·卷七》:南郡高翔。
注36:《三国志·蜀书十一》: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注37:《三国志·蜀书十五》: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
注38:《三国志·蜀书十五》: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
注39:《襄阳耆旧记》: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
注40:《三国志·蜀书十四》: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注41:《三国志·蜀书七》: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
注42:《三国志·蜀书二》: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注43:《三国志·蜀书十》: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
注44:《三国志·蜀书二》: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迁观为别驾从事。
注45:《三国志·蜀书九》: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
注46:《三国志·蜀书九》: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
注47:《三国志·蜀书九》: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
注48:《三国志·蜀书十一》: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
注49:实在没找到典籍,从百度百科词条得知。
注50:《三国志·吴书四》:恭走还零陵。
注51:《三国志·蜀书十五》: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
注52:《三国志·蜀书十五》:文祥名祯,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
注53:《襄阳耆旧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
注54:《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注55:《三国志·蜀书九》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
注56:《三国志·蜀书五》: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注57:《三国志·蜀书七》: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注58:《三国志·蜀书十》: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
注59:《三国志·蜀书十一》: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夷陵四县军民事。
注60:《三国志·蜀书六》: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注61:《三国志·蜀书六》: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注62:《三国志·蜀书六》:迁为牙门将军。《云别传》: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注63:见于百度百科,未找到文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