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那一方面我不太了解,但在文科这一领域,读博也不一定比硕士挣得多。
因为从文科的就业来看,文科专业的博士出来之后大多数都进入了体制内,进企业的比较少。无论是高校、政府机关还是其他事业单位,收入永远都只是社会平均水平,体现不出来学历带来的溢价。
但是对于文科专业的博士来说,读博带来的最大的优势是确定性。对于大多数文科博士生来说,毕业后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硕士。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可以这么去比较。假设你个人代表了一定数额的资产,那么本科毕业相当于获得了一份3%稳定收益的资格,硕士是7%,博士10%。如果本科生、硕士生赶上了好时候,或者进行了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那么他们很有可能获得15%、20%甚至更高的收益。但这个收益的来源,要么是他们更强的个人能力,要么是用风险来换取收益,但这本质上是一个幸存者偏差问题,而不代表所有的本科生和硕士都比博士强。何况,真要论“投资能力”,博士大概率也不会低于本科生和硕士生。
至于有人说博士毕业的人都是要给硕士、本科打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逻辑还是省省吧。从常识上说,任何单位中领导的数量一定远小于普通员工的人数。换言之,假设一家公司某部门有1个部门总监,下面有两个小经理,下面再有10个普通员工,那么在不考虑空降因素的情况下,10个人里最多也就只有3个人能升职。更不用说这个部门每年还都有可能进新人,会拉低普通员工的甚是概率。
当然,这10个人里那3个升职的,很有可能是本科生或者硕士生而不是博士,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也许是因为那几个人的能力本身就高一些,不能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只要工作三年或六年,出路一定比博士好得多的论据。如果从概率上说,在绝大多数有博士的单位,博士的升职概率都要比本科生和硕士生要高一些。
这个问题下面肆水情歌的回答是博士适合家境一般、能力一般、智商中上的人去读。我比较赞同他的这个说法,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情况。我的爸妈是普通的公务员,不是什么领导,也没攒下多少钱,而我自己从小喜欢看书写作,自然而然地就读到了博士。我爸是大学生,他一辈子都在基层工作,而我至少可以在大城市扎根,相比于我爸来说,我也算是往上走了一点点。
我大学本科的同学里,有一个在北京做模特年入几十万,有一个自己在北京运营了一家淘宝店每年利润也有几十万,还有一个在陌陌做运营,年薪三五十万,其余的大都是在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这个收入就真的不高了。这属于有能力或者有外在条件的,我这些都没有。还有几个女同学,一毕业就结婚了,有的嫁给了陕北的煤二代,有的嫁给了本地的富二代。这个,我也羡慕不来。再有些人,家里条件很好,一毕业就去做生意或者干别的去了,这我也做不到。而除了这些人之外,大多数人基本都回到了家乡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工作和生活。而跟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读博的收益至少还是明显的。
跟我情况比较类似的是我们班的另一位同学。他的爸爸是某县教育局的科长,妈妈在房地产公司上班,虽说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但也就是在县城那一亩三分地有点名声。他想去大城市混,一切还得靠自己。后来他也读了博士,到了省城的一所大学当老师。而他的爸爸无论如何努力,显然也没办法给他安排一个这样的体制内工作——否则,他爸爸也不必只在县城混。另外,我初中同班的两位同学,博士分别在中科院天体所和应物所毕业,做了一轮博后之后,两个人现在一个在中科院工作,一个在中国农大工作。他们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没有这个博士学位,他们也很难留在北京。
所以像我们这类人,肯定不会说读博没用。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这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当然,这里所谓的能力,指的是挣钱的能力。在教学等等方面,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差。你要是问读博好不好,我们至少不会说不好,但你要问读博挣不挣钱……有这种想法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读博了。
不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学术研究成果。粤语属于: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粤语。所以,粤语在学术界的级别是:Language 语言。
谁告诉你粤语是方言的?那些想立“普通话”为正统汉语的人。
那么普通话是何出生呢?是满八旗消灭明朝,定都北京后,学习北方汉语不成,形成的半吊子汉语。学术上叫“中介语”。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 通古斯语族 >> 满语。
那么满族人入关以后学到的北方汉语是何出生呢?是蒙古灭宋后,学习中原汉语不成,形成的“中介语”,当时称作《中原音韵》,已经丧失了汉语四声中的入声。
因此,“普通话”是汉语家族里,庶出子的庶出子。立为太子,实在难以服众啊。而且这个庶出子,还在拜它心目中的祖宗 ------ 公开在满族村采集“普通话标准音”。实在是,亡我汉语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