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贾宝玉来说,只要不是弑君谋反,什么错都可以犯。
对于林黛玉来说,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错,都可能成为她最终流离失所的导火索,从贾府第一顿饭面前的一盘洗手水开始就是这样了。在林府,林黛玉想把这盆水扣她爹脑袋上都没问题,但是在贾府,你就必须先看别人怎么做。
就像是一款游戏,贾宝玉想进Bad End,必须得改存档;而林黛玉想进Good End,必须各方面都好感刷满。
你说这两个玩家游戏体验能是一样的吗?
以上
其实那天黛玉写那首诗是有明确原因的,只不过一般人没有注意罢了。
二十八回,一开始说了。
林黛玉会写葬花吟的原因是她把晴雯不开门的事情,错疑在宝玉身上了。然后第二天又碰上了饯花之期。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 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 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二十六回中,说黛玉生气宝玉不给她开门,是这里一段。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 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园内去 了,自己也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 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回。再往怡红院来, 门已关了,黛玉即便叩门。谁知晴雯和碧痕二人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 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偷着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 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 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他的声 音,只当别的丫头们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 晴雯偏偏还没听见,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 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 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 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真是回 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 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 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 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 俊美,不期这一哭,把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 远避,不忍再听。正是。 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因又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里说的,黛玉想到早上告状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同样二十六回。
说着,便顺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 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 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 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一面说,一面掀帘 子进来了。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宝玉 才走上来,要扳他的身子,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进来了,说:“妹妹睡 觉呢,等醒来再请罢。”刚说着,黛玉便翻身坐起来,笑道:“谁睡觉呢?”那两 三个婆子见黛玉起来,便笑道:“我们只当姑娘睡着了。”说着,便叫紫鹃说:“姑 娘醒了,进来伺候。”一面说,一面都去了。 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做 什么?”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 “你才说什么?”黛玉道:“我没说什么。”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呢!我都 听见了。”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 喝。”紫鹃道:“我们那里有好的?要好的只好等袭人来。”黛玉道:“别理他。 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 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黛玉登时急了,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 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 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心下慌 了,忙赶上来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 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所以这整件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宝玉和黛玉在共读西厢这件事情之后,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有所加深。
她在房间里感叹自己感情的时候恰巧被宝玉听到了,然后自己不好意思,就没有怎么理宝玉。
这时候,紫鹃进房,宝玉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紫鹃那里去了。所以黛玉想把紫鹃支出去。
这个时候宝玉随口就拿西厢记里的台词调戏紫鹃。
这里的一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是西厢记里张生对丫头红娘说的。
意思是,如果我能娶你家小姐,我不会舍得让你干粗活的。也就是说张生在暗示他娶了崔莺莺之后要纳红娘做小妾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里宝玉的这句话,有暗示娶黛玉后,要纳紫鹃为小妾的意思。
那黛玉当然急了,所以做出要去告状的样子。
正在这个时候袭人过来说老爷找宝玉,所以宝玉急匆匆的走了。
然后黛玉因为担心贾政找宝玉,宝玉会挨训。所以晚饭后知道宝玉回家了,就来找宝玉。
结果晴雯不给她开门,她就想到早上的事情了。
她觉得宝玉不给她开门是因为宝玉嫌她太妒忌,和喜欢告状,所以连她面都不想见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黛玉认为如果她反对宝玉和其他女子亲密的话,并且去告诉家长的话,宝玉就会不理她。
但是贾家是黛玉唯一的亲人了。如果她和宝玉闹矛盾的时候,连贾家的人她都不能说的话,黛玉就无人可以说了。
所以她才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不少贾家的人的确不怎么喜欢黛玉。但是黛玉平时根本不在乎这些人,也看不起看人下菜碟的人,怎么会在意这些人不喜欢她。
如果这些人敢在林黛玉面前表现出一丝半点的话,林黛玉肯定是怼回去的,送宫花的事情不就是嘛。
但是问题是如果这个压力是来自宝玉,并且宝玉不愿意黛玉到他家人面前说的话,黛玉就破防了。因为黛玉没有其他家人了。
而这个心结并没有随着误解的解开而解决。
所以黛玉是到后期才越来越想家,想有家人的。因为黛玉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和宝玉在一起,贾家人肯定是感情上更偏向宝玉一边的。而妒嫉在当时是不占理的。
我本来非常在意的有一句话。
第一回中,绛珠仙子说了"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这里她的措辞,不是单说的把眼泪还给他,而是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就是说黛玉一生所有的眼泪都是为了宝玉流的。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意思是说上下情节关联非常深,而不是说预言用的多。。。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过着顶部0.1%人上人的生活,林黛玉自己知道吗?
她从哪里知道呢?是通过看《扶贫工作报告》吗?还是刷乡村生活小视频呢?
虽然行过远路,但一路上没机会和任何人交流,对路边工作的农夫多看一眼都违反礼教。
人只能拿自己和自己比。从“高官长女、父母双全”到“寄人篱下、别人不给你就不能要”,换谁都觉得自己惨死了。
别说什么“比你惨的人多了去”或者“又没缺你吃喝衣服”,人生活在那个环境下,这些都不会让你感到快乐。
很多事都是这个逻辑,比如我们常见的:
1.为什么送孩子去最贵的私立学校,他一点都不珍惜?——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种资源很贵很稀罕。
2. 你放学以后又不用捡牛粪,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抑郁,和别人捡牛粪有什么关系?
3.当有钱人小三每天睡到自然醒,不工作有钱花,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拥有这些东西的人都不会为了这些东西开心,解释不明白。
人都活到林黛玉的境界了,什么才让她们感到快乐呢?
自由啊,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权。
虽然那个年代的女子,可以说都没掌控权。但其实还是有的,就是她本来的生活环境:父母相敬如宾,她的心思可以通过妈妈传给爸爸,基本上心想事成。
她想实现的愿望也不是什么“街上好玩的都给我买来”、“再打套首饰”、“鹦鹉再来两打,房檐下挂一串鹦鹉”……而是“请个家教”、“去亲戚家玩”、“父亲出差带我”、“我看外婆家快破产了,妈你快跟她们说”、“终身大事父母做主,但不是贾宝玉我就再也不和你们说话了”。
这些几乎无理的要求,是向自己父母才能提出来的啊。
你也说了你有妈妈啊,但是林黛玉没有妈妈。
林黛玉是在一个持续数年的时间段内,接连失去了她的弟弟、母亲和父亲,在她本人曾经很幸福的小家庭里,就只剩下她一个人了。这种孤独和悲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能具体形容的。
在贾府确实她受到高级礼遇,但这和父母俱在是完全不同的,有些话只能在父母跟前大说大笑,大吵大闹而不会产生心结,但在外人面前不行。举个简单例子,你想吃大桶冰淇淋,你爸爸妈妈可以大声说别吃了再吃拉肚子,姥姥或者也能说不要吃小心拉肚子,但是你舅妈就得换个口气和措辞,说冰淇淋可以吃但是这么大桶会冰到你肚子的、吃的时候悠着点。
林黛玉和贾宝玉谈恋爱不也一样么,她和宝玉吵架了,贾母说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如果贾敏在估计直接说你吵什么没礼貌还不快跟我回去,母女之间是不会因此而隔阂的,但王夫人作为舅妈,哪怕她是贾宝玉的妈,她也不能在林黛玉跟前说什么,因为只要一开口,彼此就会尴尬,所以她只能默默拉走贾宝玉。
亲戚之间的礼貌客气,到底不如自己爹妈。林黛玉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她是和贾宝玉相爱,但并没有任何人给她保证她可以嫁给贾宝玉,她的未来很虚无缥缈,说不定哪天长辈改个主意,她就得嫁给另外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男人。
失去至亲的痛苦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叠加,自然也就有了风刀霜剑的感慨了。
那你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焦虑过?
小学时,焦虑考差了回去要挨鸡毛掸子,焦虑答题答错了被老师拎出来当典型,焦虑我这次考第一下次不是了怎么办……
中学时,焦虑将来找个啥样的媳妇儿,焦虑将来考个啥样的大学……
大学时,焦虑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焦虑家里没人没后台工作不好安排,焦虑毕业了各奔东西女朋友怎么办……
工作了,焦虑升迁,焦虑房子,焦虑爱情,焦虑彩礼,焦虑每天家-公司两点一线哪有什么机会谈对象……
黛玉和你还不一样。
她父母双亡,长辈再疼爱也不知心——那种疼爱也不是父母那种毫无负担、错了就当场指正、甚至像宝玉那样撂倒了就往死里打的关爱:是的,这种“封建家长式的关爱”粗暴,然而亲切。
不是的。
姥姥/舅舅的疼,是那种疏远的爱。
你出错了,她也不好说你。错太厉害了,她才绕着弯子提一提。
比如,我在这个答案里提到的:红楼梦里贾府庆元宵,黛玉让宝玉喝她的酒,凤姐提醒宝玉别喝冷酒,后面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两个玉儿错了,贾母疼的不得了,却也不得不采取措施了。
怎么办呢?旁敲侧击的说一说,敲打对象还是“李薛二人”。
评论区有一位品出了味儿:黛玉真可怜。
为什么说黛玉可怜?
她的人生中,存在巨大的空白,致命的缺位。
姥姥的爱是尊重而疏远的。
这种疏远不是感情上的疏远,而是“主权”上的疏远:那是外孙女,不是亲孙女;更不是亲女儿。
亲女儿张嘴就骂,抬手就打。打是亲骂是爱嘛。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怎么都疏离不了。
亲孙女可以批评,但轻易舍不得,隔着父母呢。
隔辈的爱总是容易“溺爱”;因为你对她稍有不好,她就疏离了,就没那么想往你怀里钻了。毕竟人家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比在你身边多的太多了。
而外孙女呢,那是连批评都不能批评——再疼再爱,见过你几次?怎么都是客人架势。
那自然就更加的“溺爱”了。
于是,宝玉是无忧无虑的。贾母只管疼他、护他;错了,有贾政撂倒了往死里打,有王夫人雷厉风行又是抄家又是驱逐丫鬟的——做法虽然未必对,但没有缺憾。理直气壮的、热辣辣的就来了。
这,才叫“成长路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因此,宝玉可以叛逆。有人给他兜底。
但黛玉呢?
父母的缺位,使得她处于“三不管”地带。
除了溺爱,她什么都得不到。
但黛玉早就经过启蒙,知书达理。她才不愿“野长”、变成个不知进退的野丫头。
但她还是长野了。
父母缺位嘛。
因此,她读西厢记,拿里面的“艳词”对答酒令。结果被宝钗注意到了,这才私下拉住她,给她提醒。
同样的,她和宝玉在席上乱闹,给宝玉喝自己杯中的酒。闹得一干人如临大敌,凤姐赶紧说那是冷酒(黛玉没喝过放冷了不是外面粉头们那样和男人喝交杯酒)、贾母赶紧帮她敲打亲戚,说我们的孩子都没看过那些有的没的,都别乱说……
而宝玉呢,却什么都没想到,什么都没看出来。反而需要黛玉反过来指教他。
可怜黛玉一颗七窍玲珑心,却眼看自己频频出丑,连个指教的人都没有,随时随地可能跌入悬崖——万一那杯酒她喝过呢?一旦传出去,那可是身败名裂、只剩悬梁自尽一条路了。
没有人帮她为这个悬崖修上栏杆。只能靠她自己的“七窍玲珑心”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在那个礼法逼死人的时代,黛玉却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红楼梦开篇就提到黛玉小小年纪,已经看出贾府规矩大,“不肯一步行错踏错”;然而有人告诉她究竟是什么规矩吗?没有。自己观察,自己猜吧——长在这种环境,她能不焦虑吗?
世上最亲最爱她的贾母尚且存着七分疏离,何况和她无亲无故的丫鬟仆人。
更可怜的,就连最知道疼她的丫鬟紫鹃,也是贾家送的。她自己带来的、从小一起长大的雪雁,反而是个懵懂的,毫无存在感。
而且,这种疏离是双向的。黛玉自己,也没法向贾家提太多要求——甚至除非危及生存,都没法提要求。
长年累月的寄人篱下,被仆人暗地欺负(所以她才因为“送珠花”一事大发脾气“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轮不到我”)——别人上有父母下有一大票忠心耿耿的丫鬟,该争的不需要自己动嘴,自有人争;她呢?被人欺负了也只有一个紫鹃。
贾母?那是疏远的、溺爱的。找她,要么大棒敲下来,失之太轻则更显无助,欺负起来自然更加无所顾忌;可一旦失之太重,身为外人,自然更加成为众矢之的:有的是办法埋汰你、让你在长辈面前出丑……
要么,贾母觉得你想要好的——没事,库房里多的是!给你个别人都没有的!
黛玉是贪财吗?哪怕贾母不在意,她愿意落这个名吗?
因此,这注定了她的反抗是无力的。仆人们只要掐好这个度,有的是办法给她脸色。她还没法说、没法闹。
因为,她只是寄人篱下。她能得到的,只有溺爱和疏远。
尤其是,黛玉还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别人的恶意,她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所谓“ 风刀霜剑严相逼”。
贾母的确爱她、疼她。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痛是无孔不入的。
有些刺骨寒风,只有父母才挡得住。姥姥再亲,代替不了父母;舅家再好,代替不了自己家。
她只能自觉。只能竭尽全力的往好处表现、以回应姥姥的溺爱。
但她连什么是“好”都不知道。
她越是这样,越是显得乖巧可怜,姥姥自然越是疼爱,越是舍不得说半句重话。
越是舍不得说,她就越发的疏离,越发的孤独——那种火辣辣、没有间隙的爱,只有从小养大她的亲爹亲妈才能给。
其他人,谁都给不了。
除非从小养大。否则,这个距离是永远也拉不到“贴心”处的。
人的感情是很特别的。骨子里有了距离,那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弥补的。甚至,越是用力去贴近,反而把彼此“弹”的越远。
可想而知,这样的孤女嫁了人,在夫家会受到怎样的欺负。
被欺负了,也没处诉说。因为黛玉本就没有娘家。
黛玉见过各种人,各种事。只有宝玉懂她,疼她。
因此,爱情,对她来说也是没有选择的。除了宝玉,其他任何选择都是地狱。
正因此,她更加的焦虑。怕宝玉变心,怕长辈不知自己心思——却又万不能吐露。
她只能猜疑着,等待着。
等着那个审判的时刻。
换了你,你扛得住这个压力吗?
看红楼梦,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寄人篱下究竟是何种不适。
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这是很短暂的一段,简略的交代了林黛玉的身体不好,在家时要吃过饭等消化好了再吃茶,但贾府的习惯是饭后吃茶,俗话说客随主便,更何况此时林黛玉无处可去,因此生活习惯少不得一一改了,随了贾府的方便。
这是红楼梦开篇不久很委婉的一段话,但这一处小小的絮语便把林黛玉在贾府的种种不适都说尽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说这事大吗?恐怕不能。说破天无非是一碗茶喝不喝罢了,把这当麻烦说出去别人还嫌矫情。能喝不能喝慢慢咽了也就是了。但是生活就是由这些习惯构成的,所谓不适应陌生感就是一点点的无奈累积的危墙。
其实我还挺能理解黛玉的,在外地实习的时候,我心心念念就想吃一口东北烧烤,找遍了附近的馆子羊肉不是腥就是柴,越吃越委屈,口水连着泪水掉,隔壁的西安室友就想吃一口正宗肉夹馍,跑了半个区还是只有馒头片的阳城夹馍,里面还撒一把青椒,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楼下碰见了,干脆一起吃火锅去了。
当然啦,这都是吃货的委屈,黛玉对吃没有大的执念,更何况”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更多的是外部条件的压迫。
现代人,是没有办法想象在一个封建大环境下的女性生长环境的恶劣的。
举个例子,宝钗给黛玉送燕窝那一段,黛玉亲口说: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如果黛玉生活在现代,点个外卖或者网上快递,没人能多嘴多舌。
如果黛玉在自己家住着,小姐要吃燕窝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如果放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公府,人人都因利益各站队的大家族,就会变成这样。
黛玉生病了,想吃燕窝
贾母:好好好,给黛玉买(然后吩咐下人
王熙凤:调出20两银子买燕窝(转交给旺儿媳妇办
旺儿媳妇:就是那个病歪歪的表小姐,又说着这不好那不好,要吃燕窝调养(私吞5两
媳妇a:没福气就是没福气,一天到晚的吃药,那不成药罐子了?
婆子b:通共留下这几点子燕窝,预备甜品,老太太和太太不要,还不肯做上去呢,预备接急的。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燕窝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人参养荣丸,香薷饮解暑汤将就些儿也罢了。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燕窝、冰糖,又是什么五香大头菜,敢自倒换口味。只是我又不是答应你们的,一处要一样,就是十来样。我倒别伺候头层主子,只预备这几个外道亲戚了。
其实这种大家族里,人堆人层层叠叠,上面的人交代下面的人做事看似简单,但实际做事的人是怎么想的,上面的人是控制不了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千头万绪,没一个人活的不委屈,王熙凤厉不厉害,娘家得力,人也精明,掌握中馈,雷厉风行,硬生生被家事累的流产,下红不止,探春立身刚正,也被赵姨娘气哭了好几次,还被奴才拉扯衣服,寄人篱下的黛玉当然也不可能真被下面的婆子当回事。
这些事情即便当面不敢说不敢做,也免不了背后要嚼舌根。
题主的处境和黛玉不是一回事,我仅就林黛玉在荣国府的物质、精神双困境进行解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得实在是滋润。荣国府的老祖宗史老太君宠爱她,荣国府的活龙贾宝玉爱着她,吃穿用度更不必说,自然是享受最好的待遇。
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正值大雪天,其他姑娘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唯林黛玉穿的是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其质量远远超过薛宝琴的凫靥裘;
第40回“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因看到潇湘馆的窗纱旧了,便叮嘱王夫人、王熙凤抓紧时间给黛玉换上新纱;
第58回宫中老太妃薨了,贾母、王夫人等需要进宫随祭,不能照管家中事务。临行前贾母亦千叮咛万嘱咐,让薛姨妈要注意照顾林黛玉,于是贾母等人前脚走,薛姨妈后脚就搬到潇湘馆起居,就是为了方便照顾林黛玉;
甚至在大观园内设置厨房小灶,都很大程度上源于贾母担心林黛玉身体不好,在贾府、大观园间来回穿梭不方便,特意给大观园内安排了灶房......
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不仅衣食无忧,还能享受到各方的照管。而林黛玉却在《葬花吟》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消极之句,貌似跟她的处境不相符,颇有无病呻吟的意思,是林黛玉太贪心了吗?还是她太过矫情,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对于“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解读,林黛玉曾给过自己的解释。《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规劝黛玉吃燕窝粥来保养身体,林黛玉深受感动,于是和薛宝钗吐露心声:
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老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且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第45回
细品这段话,恰恰包含了林黛玉在贾府受的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很多人都说林黛玉在贾府受的折磨仅仅是精神上的,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严格来说,林黛玉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物质困境,比如此处的燕窝粥,林黛玉就不敢开口去要,担心自己不是贾家的人,动不动要这个,要那个,会被贾府刁奴背后诟病“就你林黛玉屁事多”!
当然,林黛玉可能并没有真的听到某个刁奴诟病自己,但她太聪明了,曹公称赞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绝不是随便说说的。林黛玉没听到过别人说自己的闲话,但却看到、听到过其他人对王熙凤、贾宝玉的算计。
这一点书中记载得太多了,比如赵姨娘偷偷向马道婆说王熙凤的坏话:了不得,了不得!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叫她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第25回)
第66回,小厮兴儿评价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评价贾宝玉:外头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
第77回,贾宝玉探望病重的晴雯,遇见其嫂多姑娘,多姑娘对贾宝玉的认知是这样的: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赸起来。
王熙凤、贾宝玉两个人是荣国府的人,两人还都深得贾母宠爱,可结果呢?他们的风评并不好,而且多是谣言,后期王熙凤典卖自己的金项圈来维持荣国府的面子,可谓殚精竭虑,可那些刁奴还是一个劲儿诽谤她;贾宝玉对女孩尊重,不涉皮肤滥淫之事,可传到外面,却成了“成日风月场中惯作工夫”,这些谣言都是谁传的呢?除了贾家内部人员,还能有谁呢?
凤、玉两人这般受宠,尚且被黑得这么惨,林黛玉明明白白看在眼里,一向聪明的她自然要举一反三,影射到自己身上,就导致她不敢在物质方面有过多要求了,免得授人以柄。
另外,林黛玉在向宝钗倾诉时,还提到“我今年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就透露出林黛玉的另一个精神困境:她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荣国府,荣国府也没有给她融入的机会!
林黛玉先是弟弟去世,其后父母双亡,这给她的人生观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林黛玉消极人生观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甚至可以推断:如果林黛玉没有这层人生经历,她的性格底色大概率会和王熙凤相似。
在贾府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人对林黛玉都不错,尤其是贾母,对林黛玉可谓是关怀备至。但这种关怀仅限于物质上的补给,言语上的宽慰,并不足以弥补林黛玉缺失的亲情。
换句话说:林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只是亲戚长辈的同情和关爱,而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薛宝钗不过教导林黛玉几句,让她少看才子佳人的杂书,免得天天沉溺偶像剧思维,移了性情就不好了,就把黛玉给感动坏了,觉得自己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人教诲我,立刻对宝钗心生好感。
同时,林黛玉心理上融入不了荣国府这个大家庭,跟客观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第62回贾宝玉生日,期间探春悉数众人生日,唯独忘了林黛玉的生日日期,期间袭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探春笑道:“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们遇的巧,三月初一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第62回
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林黛玉,被贾家收养,看着贾母对自己不错,也想拿荣国府当自己的第二个家,结果突然听到袭人这句“林姑娘不是咱家的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刚刚萌生的亲情念头,会立刻被打消——人家都说你是外人,你自己还把荣国府当自己家,是不是脸皮太厚了?
荣国府是赫赫国公府,除了主子阶层,更多的是下人,人一多,嚼舌根的也多,只要有一个人言谈中无意提到“林姑娘客居荣国府”的话头,就足以让林黛玉心生忌惮,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怎么可能脸不红气不喘地说:贾家就是我的家?
因此,林黛玉的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非是矫情之语,而是人情世故的悲凉,若非置身其中者,安知其苍凉?
因为曹雪芹是古今中外最不流俗的作家。
我们可以想象下,普通小说人物设定:
【正义女主】
仙姿绰约——必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着装淡雅,不爱施脂粉也美丽动人。
多愁善感——必然是温婉内向型,说话做事温柔不带锋芒,不到迫不得已不会生气发怒。
【反派女二】
雍容华贵——服饰必然艳到极致,喜欢各种富贵的装饰,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积极入世——性格肯定是活泼热烈型,为人处事积极、很有能量,表面乐呵呵暗地使绊子/或者明着就使坏。
这里坏不坏取决于是否设定反派,也有可能仙女型是反派,玫瑰型是正派,但总有一正一反且人物形象大体如上。无非是淡雅美女/浓艳美女两种刻板印象。而实际上呢?
首先《红楼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女主设定,前期黛玉戏份较多,后期(包括流失的后文)应该是宝钗戏份多,曹公对两位女主都是特别欣赏的态度,并不存在反派设定。其次,仔细看人物设定,完全不是流于世俗那种。
【黛玉】
仙姿绰约——但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很有生活情趣,收拾屋子&打扮自己都有一套,穿衣打扮并不朴素,美商很高。
多愁善感——但是言辞犀利,爱说笑打趣,有点傲气,性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向,相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宝钗】
雍容华贵——却并不喜欢富贵装饰,也不爱打扮自己,住的屋子也跟雪洞一般,是真的天然去雕饰。
积极入世——性格并不算外向,不喜欢显山露水表现自己;虽然看起来八面玲珑,但内心很豁达、淡然,是君子范儿。
所以如果按照刻板印象,不好好读原著,get到黛玉宝钗几个关键词就先入为主,很大概率会误解甚至完全搞混两个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