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折损精锐,导致输掉了解放战争”这种说法? 第1页

           

user avatar   chi-ban-ling-ta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事实恰好相反。抗战前,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红军主力;经过抗日战争之后,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在解放战争初期已经超过了八路军、新四军(以下统称解放军)主力。

用其他部队比或有关公战秦琼之嫌,我们拿同样是蒋介石嫡系主力的土木系十八军(整编十一师)来对比:

1933年1月,十八军(下辖第11、15、43师)作为蒋军嫡系主力部队投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2月,十八军分编第五军(第52、59师,不久撤销,非后来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第五军,应视为十八军一部分)。结果2月27—3月1日,第52、59师遭红1、3、5军团又红21、22军伏击几乎全军覆灭;3月20—21日,第11师又遭红1、3、5军团主力围攻而全军覆灭。当时红军一个军团相当于国民党军一个大师,可见红军主力集中三四倍的兵力就可以歼灭国民党军蒋系一个头等的主力师了。

1946年10月3日—7日,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3、6、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在巨野章缝集围攻整编第11师,结果整编11师成功击退解放军。1947年7月17—21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2、6、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沂源县南麻镇围攻整编第11师,结果整编11师成功击退解放军。时隔13—14年之后,解放军集中三四倍的兵力围攻国民党军蒋系一个头等的主力师就已经拿不下来了。

在1948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除了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第1、4、6、8、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以五倍以上兵力围攻而全军覆灭以外,国民党军蒋系的头等主力兵团是没有能被解放军吃下来的,这一事实对比第三、四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中后期的战役可以明显看出:经历抗战后,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战斗力相对于共产党军(红军、解放军)是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这分明是国民党在抗战中锻炼了精锐,怎么能说是折损了精锐呢?

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很多。比如国民党军在抗战正面战场上跟日军打运动战、阵地战,获得了经验,锤炼了部队;国民党军统一军令政令(详下文),集中了资源;国民党军先后得到德国、苏联、美国顾问的改组、训练和海量军事装备援助,战后缴获了百万日军的军械、收编了日军专家,改进了组织、提升了装备,其精锐部队的战斗力有大幅度提升。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长期在敌后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抗日自卫,面临绝对优势日军的扫荡,又无法获得同盟国的军事援助,被迫长期进行分散游击战,以至于在最困难的41—43年解散了绝大多数团以上野战兵团,以不大于1500人规模的游击队从事游击战,直到1944年以后才重建了5000人左右的兵团恢复运动战,因此,虽然控制区(从苏区鼎盛时期的约2000万人提升到解放战争初的1亿人)和军队(从苏区鼎盛时期的20多万提升到100多万)有较大规模的增长,但实质上质量特别是大兵团运动战的能力反而是下降了。

进而言之:

与抗战前相比,抗战后的国民党军:

优点一、以蒋系为中心,在抗战中削平了大多数军阀,统一了军令政令(只有桂系、傅作义系得到扩张,马家军维持不变,其余军阀不是灭亡就是像阎锡山一样遭到了严重削弱),抗战前蒋介石长期仅有六个省(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另外在甘肃兰州一带有一些飞地)和七十万左右的军队;抗战后,蒋介石除中共解放区外不能控制的只有宁夏、青海、绥远、湖北、湖南、广西等少数几个省,军队扩大到四百万以上,因此蒋介石能集中调度得人力物力大幅度上升。有赖于此,蒋军才能在被歼灭几十个旅的情况下,依然能不断向解放区纵深推进,直到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乃至12月莱阳战役(6—11月间实质上是双方对攻)之后才完全耗尽资源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而不是像抗战前那样动辄围剿三个月就不得不(因为其他军阀趁机进取而)撤兵。

优点二、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从不及红军主力演变为已超过解放军主力。

缺点一、普遍的腐败和丧失了理想,不能很好的利用庞大的资源,以至于后期反而成为累赘(精锐部队被消灭后,大量空壳机构、官僚组织和新招募的弱兵反而吃空了剩余的资源)。

缺点二、由腐败以及后期的经济崩溃,普遍的丧失了民心。

缺点三、除精锐外,一般部队的战斗力没有通过抗战的磨砺而提升,反因腐化而下降,以至于早期解放军也能跟红军时期一样轻松歼灭。

抗战后的共产党军队:

优点一、地盘和军队大规模增长。地盘增加四倍以上,兵力增加四倍以上(国民党军总地盘缩小,兵力增长一倍以上即从200万扩大到400多万;但蒋的中央军,兵力亦扩大三四倍)。

优点二、政治影响力大幅度上升,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之中,威信大幅度提升(跟统一战线有关)。

优点三、经过延安整风,统一了思想、提升了哲学水平。(统一组织和思想是1931年以后就开始了,但当时是统一到错误上去。)

缺点一、主力兵团运动战能力下降,在1948年才重又超过国民党军精锐。

缺点二、组织内因统战而渗入地主、富农等成分,在大生产运动中普遍经商又发生了腐化,因此在土改整党前组织性有所弱化(如淮南、淮北党组织在1946年的坍台,就是苏区时期虽失败也未有的)。

总体来说,1946年的国民党军比起抗战前来说在质、量方面均有提升,而共产党军则主要是量方面的提升。所谓“国军在抗战中折损了精锐”完全是跟事实相反的谬论。


user avatar   miji1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8.6万人,到达陕北只剩7200人,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这还是一路上不断补充兵源的结果。但完成长征后,没有人再怀疑这是一支钢铁之师。

苏联在1940年德国入侵之前军队大概250万,二战结束的时候,苏联光士兵就死了大概900万,前期的精锐早就死光了,但战后苏联就是震惊世界的钢铁洪流。

抗战前,国民党方面大概保持有200万人的军队,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其中陆军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机关和院校101万人,有舰艇129艘,飞机443架。你管这叫折损精锐?

历史上所有强大的军队都是打出来的,不打仗,武器哪里来,人口哪里来,根据地哪里来,战斗经验哪里来,战斗精神哪里来,战斗力哪里来?养出来的军队那是猪,我怀疑题主你在侮辱国军。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欧抗疫,王储守国门,首相进ICU,群体免疫下全国飘红,感染者数十倍于中国,死亡者数百倍于华夏。更有不确诊的茫茫流感无名英雄。

中国坚守不出。怎担抗疫主力。


user avatar   li-jia-lun-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说法某种程度是由国军落后的建军思想导致的结论。一支部队抗战失利,损失惨重,“折损精锐”,意味着什么呢?在国府看来,就是这支部队失去了战斗力,应该调至后方,甚至部队被遣散、番号被吊销(如在吉南抗战一年,一度攻破吉林省城的冯占海部总指挥宫长海及其功勋部队,在突围热河、参加热河抗战后被遣散),并不重视战斗经验的传承。那么自然,动用精锐抗日一有损失就是纯亏本的买卖。然而在当时其他国家或者“异党”那里,久经考验、熟悉战场的老兵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王牌部队都是打出来的。

国军的这一理念在抗战时期就让苏联顾问团总顾问崔可夫大惑不解。崔可夫为此专门给参谋总长何应钦写了一封建议信,全文如下:

总长钧鉴。
吾人每逢我军痛击敌寇,本身因而受损失时,即认为该军临时失去战斗力,调至后方。例如第五战区之五十九军、第六战区之二十六军是也。谚云:【一个被击破者贵重似两个未击破者】。
职认为凡打过日寇的部队,莫不取得良好经验,彼等目前已成为最优良之军队,亟需尅日加以补充,以便残余之旧干部及士兵能将其战斗传统(经验)传之于青年。而未曾经过炮火之新的补充兵员,职以为此种部队经补充之后,而后对于非战斗任务之达成必能较任何部队为优也。
谨呈并颂
钧安
总顾问崔克夫谨呈
三月二十八日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截至目前2020年4月7日,美利坚合众国在全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累积确诊33万人,累积死亡达上万人。

根据美利坚首脑特朗普的的论断,本次战役乐观估计美利坚将战损超过十万乃至二十万,位列全球首位。

因此,美利坚是本次抗疫战役的绝对中坚,也是抗疫工作最为出色的领导者。

某两个月就结束的国家典型的游而不击,美利坚才是抗疫主力!

多少年以后的历史课本上,美利坚会用印刷的十分精美的楷体字书写着“抗击新冠战役是我指挥的”。

你问我美利坚为什么会用楷体字?

那还用问吗?

伟大的罗斯福号航母上超过155名船员感染。

伟大的舰长被免职。

美军超过两个月不能海外部署。

……

美利坚的精锐都在抗疫战争中损耗殆尽,这才导致某些游而不击的国家发展壮大,最终窃取了世界的领导权。

美利坚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chen-le-sha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8年10月17日,曾泽生率领国民党滇系第60军在长春战场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曾泽生担任军长。

曾泽生《自传》写道:1943年,我由182师师长调任184师师长时,向银行借款600万元,开始做囤积生意。1945年日寇投降,我随军入越南受降,再从银行借款,筹集2000万元本金,做金子生意,由越南利用飞机来往,几天一转,可免税收及运费,时仅数月,我除将银行之本利付清外,尚余金子300余两。

这时候(抗战时期)的曾泽生一边发财,一边打仗。

而在此之前,曾泽生一直洁身自好。曾泽生自1925年当连长掌握经济时起,即“反对剥削士兵伙食薪饷之恶习”,所以,手中的积蓄很少,以至于1937年开赴抗战前线时,虽已升任团长,但他也只能给寄托在丈母娘家里的老婆孩子预支几个月的薪水,自己过着行装一被一褥,衣服不破不添,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不玩弄女人的清苦生活。

打碎曾泽生“洁身梦”的,是抗战中的一次经历。30年代初,国民党军各级军官每月的薪水,上将800元,中将500元,少将320元,上校240元,中校175元,少校135元,上尉80元,中尉60元,少尉40元,准尉32元。“九·一八”事变后,军政部规定,按原定薪额,上将至上校减半,中校、少校打六折,尉官打七折。照此标准,曾泽生当团长、副师长时的薪水是少尉排长的6倍。

若在一般人家,这是很宽裕的,但在讲门面、比排场、摆阔气成风的国民党官场,根本撑不起什么面子,加上物价上涨,曾泽生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窘迫,以至于连岳母家的积蓄也全部用光。

1940年初,已升任副师长的曾泽生由江西请假回昆明,打算将度日艰难的老婆孩子送回永善县老家。行前,夫人分娩难产,住院手术,钱花得曾泽生囊空如洗不说,还有200余元的住院费无钱结算,经向朋友借贷,乃得完纳出院,可回老家的路费又没了,把家里所有的家具和多余的衣物尽行出卖,还是不够,只好再向卢汉告借。更使“抗日将领”曾泽生伤心的是,他未满月的婴儿,因冻而病,死于回老家的途中。

曾泽生寄希望于老家的家人,他很有把握地安慰夫人李律声:“放心,国难当头,家人不会让你们饿肚子,会接济你们的。”谁知,任凭曾泽生怎么解释,老家的家人全然不信:“人家当官,都捎钱给家里盖房置地。你这副师长的官也不小了!”言外之意,责怪曾泽生小气、装穷!果然,曾泽生走后,家人只给李律声她们送点大米,别的一概不管。李律声在老家住了1年,又返回昆明。

身为副师长,养家糊口,要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治病还乡,要四处借贷,八方求人,在旧军队里,是很丢脸的。没人会同情曾泽生“廉洁奉公”,相反,还会受到别人的百般耻笑:当了那么大的官还不会捞钱,太窝囊了,太没本事了!蜚短流长,众口铄金。极爱面子的曾泽生,要顾面子,就不能不随风转舵,随波逐流。由此曾泽生开始转变,做起了生意。


作为国民党的起义部队,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50军战斗力是被低估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按照彭德怀“西顶东放”的部署,西线第一线只展开第50军和第38军之第112师,以4个师的少量兵力阻击敌主要进攻集团,争取时间,掩护我军主力休整、补充、集结,并在东线,先诱敌深入,再实施战役反击。

但此时的50军,经过第二、三次战役消耗后,第50军的弹药携行量早已不够一个基数,军、师后勤携行的弹药不够半个基数,没有预备基数。 炮弹更少得出奇 。

而且在朝鲜的“大寒”节气,数九严冬,风雪交加,参战指战员露宿阵地,甚至棉鞋都穿不上。有的同志冻得站不起来了,抬下战场就被锯掉了双脚。

粮食也奇缺。为保证一线作战分队的口粮,政治机关主动提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一顿吃稀饭,晚上要去运送伤员,抬担架往返五六十里路,所以吃干饭。

50军奉命在汉江南岸正面死守,38军防守侧翼。因为50军不是主力,志愿军总部准备把50军用于这次防守狙击战,用于消耗美国所谓的联合国军,留38军作为预备队,防备万一50军顶不住的时候上,结果50军恰恰打的非常出色。

50军位于战线的最西部,在汉城以南地区,背临汉江,迎头挡住美3师、美25师、英29旅和土耳其1旅的道路。这种阵地防御战是没余地可讲的,守住就守住了,守不住就人地皆失。联合国军的火力太猛烈了,炮弹像下雨一样。面对优势的敌军,50军部队昼失夜反,死战不退,以血肉之躯苦苦坚守着阵地。

最惨烈的时候,一天就有三、四个连队全部牺牲在阵地上。营连一级的建制很快就打散了架,只好以团级单位进行防守。打了不到半个月,50军就已伤亡过半,全军勉强能成建制投入战斗的只有4个营又4个连部队。因伤亡过大,很多阵地丢失了。曾泽生只好收缩兵力,固守要点,尽力迟滞敌军的北进。一直打到1951年2月初,因汉江面临解冻,50军不得不放弃阵地,撤至汉江北岸。在这里,50军继续阻击攻势不减的联合国军,为稳定整个战线苦苦支撑。在50多天的汉江两岸防御作战中,50军统计毙伤俘敌1.1万余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0余辆,击落击伤敌机15架,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汽车17辆、火炮34门。

当50军从汉江撤下后,曾泽生满身硝烟来到志司复命时,彭德怀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说:“五十军打得好!你指挥得好!我给你补兵!国内的老兵、新兵都上来,以老兵为主,给你补齐,你要多少给你多少。苏式装备、武器也到了,优先给五十军换苏式装备、武器。”

曾泽生闻言眼泪就哗哗流下来了,他在国民党军队里混了二十多年,作为一名滇系部队的军官,他的部队受尽了嫡系中央军的歧视和白眼。不要说补兵换装备、武器这些好事了,蒋介石是几次都要解散他这支部队的。

曾泽生对彭德怀说:“我们五十军尽力了,我们五十军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来了。”

就这样50军成了真正的精锐。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粟裕在早期解放战争七战七捷中对部下说,国民党的战斗力大幅加强不可小视,如果国民党的战斗力还是抗日前的样子,那粟裕就领着三万多人打南京去了。


user avatar   yao-dao-tie-sui-ya-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和一个果粉对线,然后被关小黑屋7天。许多评论,我没及时回复。

关于评论区有人不服我说新四军三师老气横秋的问题,不再一一回复,统一作答。

第一、我说的是新四军三师老气横秋,并不是说东野二纵或39军老气横秋。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自己看三师抗战期间的战绩。比一师肯定拿不出手,甚至二师和四师恐怕都比不上。一师有车桥这种胜仗,三师打不出来。

谈起第一印象,你能想起四师彭雪枫牺牲,六师被谭震林坑死一个旅长……但是你好像就想不起来三师在抗战期间有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三师在抗战期间的存在感也太低了,甚至你都能想起七师这个弟弟在抗战中的骚操作,但是三师在抗战中基本是扮演着中规中矩的角色。

第二、三师在解放战争前期表现并不好,并且后来的东野二纵并不等于三师。三师才进去东北,被林彪抱有很大期望。因为三师兵强马壮三万人马,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最大的建制了。但是黄克诚和三师表现如何呢?并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甚至连林彪的期望都远没有做到。

即使是东野二纵,在解放战争前期表现也并不特别出色。二纵后期能起来,主要是林彪指挥正确,刘震领导有方,才摆脱了原来三师的习气。

第三、虽然三师有两个旅进了二纵,但是随着伤亡增加,后期罗荣桓补充了大量的新兵,这时候的二纵已经不是原来的三师了,因为罗荣桓的补充方式是把新兵成建制地补充到老部队中,这和华野的补充方式是不一样的。华野是把新兵打散的方式补充进去,尽可能的保证原部队的风格特点。

第四、即使是东野二纵,战绩也比不了华野的一、四、六纵。华野一纵的27万歼敌数全军之冠是公认的,东野二纵在东北跟着林彪跑路的时候,华野一纵已经在宿北战役里面对胡琏整11师杀了一个二进二出了。更考虑到一师本来就人少,成立之初仅1万余人,即使后期兼并了六师,人数比不上三师(六师本来就2个旅,其中一个还被谭震林坑了,被日寇打残,连旅长都阵亡,伤亡可想而知),却分了三个头等主力纵队,叶王陶每个旅都是头等主力纵队,华野四大天王之三。而三师呢?三万人马,三个旅2个去二纵,1个去六纵,这改编的效率也太低了吧。

======================================================

原答案:

其实呢,这就是果粉一贯的扯淡套路,顺便再批判一下共军游而不击罢了。

从解放战争来看,无论国共双方,表现好的部队恰恰都是经过严酷抗战洗礼的精锐。

共军方面,新四军一师因为打仗太多被批评“浪战”,先在车桥把日伪军打的一筹莫展,再跑到天目山干翻52师,报了皖南事变的一箭之仇。结果在解放战争中,一师和六师的苏浙军区部队组建的华野1纵、4纵、6纵个个都是王牌。3年战争,叶飞1纵歼敌27万人,全军之冠;陶勇4纵仅淮海战役就歼敌9万余人,几乎抵得上中野的11万歼敌数。说来说去,好像也就王必成的6纵稍微差一点,问题是陈毅批评的也不过是莱芜战役中6纵在口镇不讲战术,一味猛冲猛打。更何况,6纵在孟良崮表现绝对是顶级的。

相反,新四军三师只顾着发展实力,在战斗这方面就有点意思意思的意思,就被黄克诚带的老气横秋。同样,晋察冀部队大概只顾着建设模范根据地了,然后解放战争中在大同、集宁战役中表现费拉不堪,即使后来杨成武、杨得志、郑维山等人连拉带拽,也解决不了傅作义部。

国军同样如此,在内战中凶猛的,几乎全都曾经在抗日战场上扬名的。

74军就不说了,实打实的抗战第一军,在华东战场表现如何,不用多说。即使被大部被全歼在孟良崮,依靠后方的训练团、临沂未参战的榴弹炮团在重建之后依然凶猛。豫东战役中一军独自突破至宁陵,济南战役空运7个连到济南参战想拉老上司王耀武一把,颇有点“最后的武士”的悲壮味道。

其余四大主力也不用说了。特别是四大主力的各师/旅,抗战中牛逼的,解放战争中凶猛;抗战中划水的,解放战争中几乎是卧底。比如说5军,200师在抗战中因戴安澜名扬天下,解放战争中也让粟裕一直惦记;45师是胡宗南系57军和27军残部编成,抗战都在划水,内战同样也在划水。

其他的,像抗战中表现出色的7军、8军、10军、13军、14军、25军、71军、85军等,在解放战争中几乎都是国军各战区绝对主力。

此外,经过抗战,国军这些主力基本实现了统一编制和补给,同样也基本做到了令行禁止。

这和抗战前国力衰弱导致的编制混乱、各自为政、补给困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解放战争中,这些抗战中表现出色的,除了桂系7军、48军,基本被中央军收编,装备也得到统一,基本都一样是每师/旅12门山炮,每军/师12门105榴(除18军/整11师少4门105榴)。

这说明,经过抗战,国军的军队战斗力是得到很大提升的。


user avatar   jian-feng-27-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花了点时间,做了两张表格,统计了一下1927年和1947年一部分国共将领的生年,卒年。管中窥豹,分析一下双方的损失率。

第一张表格,1927南昌起义时国军阻截部队和共军起义部队师以上主官/领导人出生年份,卒年,其中卒年我只列出1946年以前卒亡者。

在这张表里,11名共党1927年军师长以上成员中,有5人卒于1946年之前,仅有6人幸存到1946年以后,人员损失率达到45%。而国民党阻截部队成员,在12名成员中,仅有一人卒于1946年以前,国军方面人员损失率8.3%。

这张表反映出的一个简单事实:从1927年到1946年之间,共军的指挥人员损失要极大的高于国军方面。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基层的损失率与高层指挥层的损失率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看第二张表格。

第二张表格是解放战争前期,部分国军军长和共军纵队司令员的年龄对比,名单太长而我精力有限,因此分别截取各自前二十个番号:

1.这第二张表格里解放战争时军/纵队一级将领,国军将领平均年龄要比共军年长9.5岁。而同一数据,在1927年时两者只相差3岁,在这20年之间,共军指挥层发生了年轻化,共军方面有更多的年轻人以更快的速度从基层补充到中高层指挥。

2.以20岁成为班排长骨干的年龄底线,在1946年时,国军军长平均拥有25年指挥经历,而共军纵队指挥员只有15年指挥经历,同级将领国军要比共军资深66%。没有对比就没有坐标轴,跟同时代外军比较,朱可夫42岁晋升军长,隆美尔50岁晋升军长,而共军纵队指挥员平均年龄只有35岁,很明显,共军指挥员平均晋升速度大大偏离了正常情况,从军经历明显偏短。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反常情况呢?

有且只有一种可能导致军队需要大量补充经验不足者,那就是,这支军队曾经经历了极高的损失率(无论损失的原因),拥有合适资历的人选没有了,不得不让资浅层级提前晋升。联系第一张表格里27年共军起义部队45%以上军师长卒于解放战争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解放战争里共军指挥员出现了年轻化。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老兵技术肯定是优于新兵的。这也是为什么军队经历了惨重损失,补充新兵后战斗力可能出现降低的原因,而这种损失和资浅者的补充,一定会从士兵逐级传导向中高级指挥层,最终使得整支军队的经验和年龄发生异变。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从1927年到1946年,共军的损失率远远高于国军。


user avatar   xiao-xiang-18-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时候就不说战斗经验了?

解放军近三十年没打仗,后果到底是没有三十年战斗经验啊,还是三十年都在养精蓄锐?




           

相关话题

  孟良崮战役消灭的真的是和日军真刀真枪奋战了8年的部队吗? 
  古代有没有由衰转盛的例子? 
  李自成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输? 
  国足和国军哪个更坑? 
  俄罗斯多地举行反战示威,社会各界呼吁停止战争,各国已准备接受乌克兰难民,乌克兰危机为世界带来哪些启示? 
  为什么八路军、新四军不在河南大规模建立抗日根据地? 
  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如果三国里的人穿越到了抗战时期,他们都会变成谁? 
  日本侵华战争和元军灭宋,清军入关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点? 

前一个讨论
当时八国联军为什么打中国?以什么名义?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