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的抗倭援朝,之所以能以4万军取胜,主要是因为骑兵还是火器? 第1页

  

user avatar   wu-kong-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来说日军的失利有这两方面原因,但是都不是决定性原因。

万历抗倭援朝分为两阶段,前一阶段是公元1592壬辰年的援朝军事行动明朝派出的军队是题主所说的四万余人,这次军事行动其实也就打了不到两年。中间因为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两个大忽悠的欺上瞒下和谈了几年瞒不住后日方再开战端,第二次开战是在1597丁酉年,明朝这次因为做足了思想准备派出了十余万军队赴朝。题主说四万军队那就默认由李如松指挥的第一阶段壬辰之乱。而之后的丁酉再乱十几万人打的那叫一个窝囊,最多只能算平手不能算胜利。

壬辰倭乱之初,由于朝鲜军队的缺乏准备、士气低下、久疏战阵等原因,朝鲜方面可谓兵败如山倒。“三都八道”相继失守,朝鲜政府被打到中朝边境的义州苟延残喘,除了朝鲜的名族英雄水上大BUG李舜臣在海上砍瓜切菜外,在战争初期朝鲜是没有胜战的纪录的。

明朝的援朝从辽东将领祖承训的先头部队进入朝鲜开始,因为其轻敌冒进与朝鲜方面坑爹的情报工作等原因,祖承训所部在平壤城中的巷战内被日方“铁炮”(日本人根据西葡荷的火绳枪仿制的火枪)队全歼。

祖承训所部的溃灭,也为李如松带领的明军入朝拉开了序幕。第一阶段中日双方拿得上台面的战斗其实就两场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朝鲜方面除了水军的李舜臣,和陆军唯一名将权憟外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战果,基本都是协同作战和运粮草)。

首先来说平壤之战,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抗日援朝前后两个阶段中,中方真正拿得出手的打胜仗,以极少的损失获得巨大的战果。中方是由李如松率领的中朝联军约四万人,日方守城的是小西行长行长率领的日军第一军团的两万四千余人,兵力比例1.6比1.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半天便拿下重兵把守的平壤城,平壤之战是明军抗日援朝中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也说是明军火器的胜利,大将军炮、神炮、

虎蹲炮

灭虏炮

、百子铳、

佛郎机

、三眼铳、鸟铳、火箭等可以说直接把平壤的城门给轰塌了,日军的“铁炮”虽然性能上比明军的要好,但是鸟枪和大炮比起来效果就差很多了。

随着拿下平壤,日军的战略变发生改变,放弃了“三都”之一的开城,将防御的兵力重心转移到汉城一线,凤山的大友义统,白川的黑田长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纷纷向南撤退,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开城)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的大部分地区重回明、朝一方的掌控之中。

碧蹄馆之战是明军骑兵的代表战役。简单概括就是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率领辽东军亲兵精锐的三千骑兵及杨元率领的一千骑兵援军与日方主要几个军团约四万人间的野战。由于明军多是各辽东战将的亲兵,皆为精锐骑兵,在面对于十倍余己的日军时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战斗伤亡比中日朝三方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军:按照日本人当时的说法,只承认自己伤亡百余人,而毙伤明军200余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因为按照日军各个军团战后统计的伤亡简单累加,日军伤亡最保守估计两千四百人。这个数字是笔者查阅日本相关史料统计而来,不敢说完全正确,只是按资料中所说数字累加一下而已。根据日方战将阵亡情况、采取的进攻战术及碧蹄馆战役持续时间来看,这个数字应该只多不少,按照日本野史《樱花记事》记载,日军在碧蹄馆之战后,各部队总计补充新兵达6286人,所以估计日军伤亡不会小于这个新兵数字,甚至可能在8000人以上。8千人虽然是日本人自己说的,但是我估计这个数字肯定是太夸张了,个人认为日军的伤亡应当在2400人到6286人之间(因为之所以补充新兵,不一定是按照伤亡多少补充多少)。 明军:总伤亡应该在两千人左右。李如松卫队战死二百六十余人(《东征实纪》),查大受及杨元部损失不详,但查大受部被围一夜,损失应该偏重一些。日本人曾经吹嘘明军伤亡“过万”,这太夸张了,明军前后参战部队大致在5000人左右,伤亡“一万”?除非明军每名士兵都死两次!而且战后据朝鲜史记载,明军撤退回王京的时候,尚有3000余众,所以说明军伤亡2000左右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而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碧蹄一役“损折天兵三百,杀倭亦三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历经一天一夜的战役,参战数万人,交战双方居然只死了六百人就结束,有可能吗? 根据《中日关系史》所载,仅迎曙驿一战,日军便阵亡六百余人。据日本《武家事记》相关记载,在日军对查大受部明军围攻的第二阶段,末次元康部九百人几乎死伤殆尽。 综上所述,并参照“万历朝鲜战争经典之战:平壤战役”的战果考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段记载只是描述了碧蹄馆战役的一个片段,而非整个战役双方损失人数。

可以说在野战中1比10的兵力比例打出了1比1到1比3的伤亡比,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在此之后,抗日援朝第一阶段也转入相持阶段。直到第一阶段战斗结束,中日双方主力纷纷撤离,李如松也再也没有发动大的战役。而由沈惟敬这个大忽悠登上舞台。

相比与丁酉再乱中麻贵、刘綎等率领的明军以十余万大军取得的平庸战果而言,李如松在壬辰倭乱中的表现还算是不错的,而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也成为了明军火器与骑兵的代表作。但是壬辰倭乱中中方的胜利并不仅仅于此,个人认为还包括多方面的原因:

1.中方:战斗能力出色,火器和骑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浙兵戚家军和辽东骑兵虽然人数少,但是都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兵,指挥统一,配合出色,加之李如松身先士卒的指挥和袁黄的出谋划策都功不可没。

2.朝方:朝方大部分路上的表现不拖后腿已属不错,加之战争初期的溃败,造成明军粮草供给严重不足,只能从辽东运送,而朝鲜多山,运输困难,粮草和辎重武器的运送主要是由朝方负责,战线拉长,可以说粮草供给不足也是明军后期进攻困难的重要原因。

但是朝方李舜臣水军的作用绝对是不可替代的,李舜臣打遍海军无敌手,一只缺乏支援的海上孤旅把日方海军打的落花流水,严重影响日军后勤补给运输,补给不足,尤其是火药子弹的不足是日军后期退缩的原因之一。

另外朝方民间的游击力量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方八个军团的注意力。

3.日方。日方失败主要原因的力量过于分散,日军总兵力二十余万八个军团分散在朝鲜八道上,每个军团也就两三万人,加之日方各军团的统帅都是各大名,指挥调度上经常也是力量分散,战斗力有限。再加上前期战线过长,海上补给受到李舜臣的影响,补给的困难也影响到了日军火器的战斗力。后期日方由于长期战争动员,自身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各大名也普遍思归,主要靠丰臣秀吉的意志坚持着,在第二阶段战争的后期丰臣死了之后,日军便立刻准备打算撤退了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油管五常和地球五常是两码事,谢谢。


user avatar   ebssfj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不是愚人节,但胜似愚人节。

因为就在刚刚——戴森,发布了一款耳机

这款耳机,是「头戴式耳机 + 空气净化器」的结合。

不仅支持主动降噪,解决噪音污染;还支持空气净化,解决空气污染。

一箭双雕。


你没看错,戴森首款「空气净化耳机」真来了——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

这款耳机名为「Dyson Zone」。

初看上去,它的造型充满金属感,就像耳机和口罩的结合体。

主角刚从 2032 年的空气污染重灾区穿越回来,告诉我们音乐和新鲜空气可以一起进入大脑。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第一次觉得戴森能有一个产品和它的名字如此契合。

净化空气

戴森在这款耳机上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

也就是说,让你不仅在家,走进各个城市的雾霾里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Dyson Zone 这里用到了两种净化系统。

首先是移动净化技术。

两侧的耳机腔体内,塞入了「双重净化系统」,内含马达,可以主动吸入外界空气,接着过滤污染和有害气体。



戴森研发出了一种「静电式过滤媒介」。

它能够主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



这样就能把摩托车头套一样的大滤网,变成小尺寸、纤细的滤网,放进耳罩里。



经由过滤之后,外界空气就会传递到前面的面罩里。

然后,就是创新呼吸气流技术。



戴森新创了一种无接触式的面罩。

空气将从耳机两侧进入口鼻中间,然后再从中间呼出,持续输送洁净的气流,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等于直接在你的嘴部打造一个洁净空气的呼吸区。



净化噪音

耳机造型都来了,不能放歌说不过去了。

戴森把移动净化的概念,和声学系统结合,然后 Dyson Zone 就变成了一个能空气净化的耳机了。



这个耳机的耳罩能够完全包裹耳朵,还搭载了主动降噪技术,外部能捕捉外界噪音。



同时,内部配备了一种算法,在噪音接近耳机时进行降噪。



为了保持好的音频质量,戴森还设计了很大的音腔,扬声器驱动器,以及配合宽音域的频率响应。

但具体听感如何,等爱范儿后续来评测吧。

重新定义「耳机」

戴森没做过耳机,但空气净化戴森可是老行家了。

一直以来,戴森每一件产品都在持续创新和颠覆,产品也非常多元,比如无叶无噪音的吹风机、不伤发的卷发棒、能用一辈子的自然光照明灯……



但戴森的核心技术,依然是空气净化。

从一开始的无线无尘袋吸尘器,到能加湿空气、净化空气、取暖和凉风的各类无叶电风扇。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也表示是经过了 30 年的过滤技术积累,研发了 6 年,进行了 500 多个模型的迭代。



2016 年,戴森内部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接着就开始了全球城市的空气调研。

两年后,他们开始测试产品,发现将过滤网放在耳机内,能达到最好的空间净化效果。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耳机要和口罩连在一起。



2019 年开始,产品开始根据不同人脸设计不同模型,继续打造产品内部零件的适用性,还有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融合。

毕竟将一大堆复杂的净化系统,放进两个小小的耳机腔体里,的确不是什么简单事。



最后,才有了这款未来感满满的移动净化设备。

在全球空气污染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实现了便捷的户外空气净化,倒也是一个很符合当下的应景产品。



而且戴森首席执行官 Jim Rowan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过,(中国消费者) 喜欢拥抱新技术,对于颠覆性产品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疫情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呼吸这件事。



不过,它是个空气净化耳机,没有防护等级,不能当防疫口罩用。

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至此出现一个新的可能。


user avatar   ribenzhan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user avatar   ben-yin-fang-xiu-ce-9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user avatar   l1354525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已删除

2、已删除

3、已删除

4、已删除

5、已删除

6、已删除

7、已删除

8、已删除

9、已删除

10、已删除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家觉得南宋屈辱,而不觉得明朝屈辱? 
  幕府将军的地位高吗?跟日本的公卿相比? 
  嘉靖是如何团灭太医院的? 
  明朝为何会出现一部多尚书及添设左右侍郎的情况? 
  所谓的「大正风」的服饰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如果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麦克阿瑟强占了裕仁天皇的香淳皇后,天皇会怎么办? 
  到底该怎么评价袁崇焕? 
  拿破仑时期重骑兵这个兵种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明末是不是比北宋末年形式要好,只是崇祯太傻缺了失去了机会? 
  日本人在万历朝鲜战争对明朝的骑兵很害怕是不是真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进日本教材?
下一个讨论
Does bivalence assume truth values to preserve?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