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而且其实国内的党史研究者已经研究的比较深入,不过限于篇幅,在这里没办法详细说。
从源头上说,国共分裂实际上不可避免。因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实际上是在孙中山的主导下推动的,在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国共两党尚可维持表面上的团结。但在孙中山去世之后,这个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所谓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基础其实也很不牢固。首先两党的信仰和理念就不一致,更不用说其他更细节的东西。我们就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代表——黄埔军校的建立来看,了解黄埔军校史的人应该知道,黄埔军校从成立之初开始,就存在着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比如,黄埔军校一期生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黄埔三杰”,即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这其中,陈赓和蒋先云都是共产党,而贺衷寒则是与共产党对立的“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在孙中山在世的时候,黄埔一期尚且已经斗争成了这样,之后就更不必说了。
与此同时,因为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孙中山为了借助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力量,大大提升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层中的比例,但这就引起了众多原国民党高层的不满。因此,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原国民党高层在“容共”还是“分共”问题上就有着激烈的争吵——如前面所说,孙中山活着的时候,两派尚且都能卖孙中山一个面子,但孙中山一死,剩下的人谁也不服谁,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本人在共产党政策上也摇摆不定。因为从根本上讲,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其实是共产国际中国支部——换言之,中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共产国际或者说是苏联的利益。根据党史学者杨奎松的观点,从1925年2月至11月 ,前后不过10个月 ,国民党内部就三度发生严重分裂。分裂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怀疑孙中山的“容共”政策或力主“分共”有关。
此外,国共第一次合作,还涉及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主导权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看似解决了问题,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要不要接受国民党领导?在两党决议发生冲突时,共产党员应该听谁的?而在国共合作中,有些国民党人因为不喜欢共产党员,就私下组织了各种小团体,并明确表示只欢迎纯粹的国民党员,禁止“二重党籍”者加入。
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各自的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比如说,在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派出了大量的人员到北京去工作,当时负责组织北京地区各青年团体的负责人是李大钊。可问题是,虽说国共要合作,但很多国民党元老根本不服李大钊的管束,李大钊的工作毫无进展,很多国民党员甚至说不能接受信仰他种主义的党员的领导。
这些冲突说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根基,本来就是不稳固的,走向分裂也是必然。
用今天的企业经营来打比方的话,就是说某个本土公司想借助国外大公司的力量来进行内部改革,于是任用了大量的年轻管理者担任本公司的高层。这些年轻的管理者在思想理念、管理方式上都与公司的老人有着较大的冲突,但该公司的董事长凭借着个人威望在中间调和,还是勉强维持了公司的运行。没几年,这个老板去世,公司里剩下了一小堆位居高位、业绩好但根基浅的年轻高管,以及另外一大堆同样身居高位、业绩一般但根基深的老高管。在这种情况下,这公司要是不出个内部争权大战,反而不正常了。
最后,关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中的相关问题,杨奎松的这几篇论文研究的算是比较全面,感兴趣的也可以下载来看一下:
大家所熟知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出版社,1924年孙中山对国民党军政高级官员的讲话明确提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次讲话详细阐述了平均地权、保障人民生活方面内容。
同年,孙中山回复“为什么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在堕落中灭亡,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冯自由反对国共合作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邓泽如等人仍公开反对国共合作孙中山说了那句著名的:你们怕共产党,不赞成改组,可以退出国民党呀!你们不赞成改组,那就解散国民党,我个人可以加入共产党。
张继开会反对改组,当场被孙中山的卫士架出去关了一夜。
好了,下面说不常见的:
1,22年孙中山就明确反对马林关于两党平等合作的建议,但是要注意22年4月陈独秀明确表态反对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力主平等合作。孙中山的态度是:“国民党系我创立之民国唯一之政党,而共产党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等主义之学者有志一派。国民党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则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之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
但是也要注意,李大钊当时明确提出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退出共产党,孙中山的态度是:“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
2,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发表《和平统一宣言》“为救国危亡计,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期与四派(即直系、奉系、皖系和西南诸省武力集团)相周旋,以调节其利害”,强调“和平之要,首在裁兵”。7月11日,陈独秀在《向导》周报上发表《北京政变与国民党》,批评国民党“应该起来统率国民做革命运动,更应该断然抛弃以前徘徊军阀之间,鼓吹什么四派势力的裁兵会议与和平统一政策”。与之针锋相对。然后孙中山暴怒:“像陈独秀那样在他的周报上批评国民党的事再也不许发生。如果他的批评里有支持一个比国民党更好的第三个党的语气,我一定开除他。”
3,1924年一大,中共及青年团总人数虽然仅占国民党在册党员人数的2%,但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却占全体代表的10%。大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身份的有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等3人;候补委员17人中有沈定一、林祖涵、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等7名共产党人。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的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秘书杨匏安,农民部部长林祖涵、秘书彭湃,工人部秘书冯菊坡等。但是需要注意,同时邓泽如、吴稚晖、李石曾、张继和谢持这五个顽固反共分子担任了中央监察委员。
4,国民党汉口执行部因国共两党纠纷停止活动后,孙中山特派刘成禺前往办理,这个刘成禺,是个老牌右派,顽固反共,曾联合冯自由、徐清和、谢英伯等人秘密集会,商议如何应付共产党问题,但是这事儿被鲍罗廷报告孙中山之后,孙中山并没有处理。当刘成禺强调共产党人跨党居心不良时,孙中山则解释说:“共产党能守吾党范围,吾默化之!不能,吾自有处理之法。”
5,1924年8月19日,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张继谢持的《弹劾共产党案》,最终开除了冯自由党籍。但会议同时决定在国民党中央设国际联络委员会,要求共产党人将其所进行的有关国民党之活动进行通报。
按照全部的史料来看,孙中山对于国共合作的理解应该是认识到国民党的问题后,尽可能吸纳共产党的青年才俊加入国民党,拉他们入伙将他们变成“自己人”,成为国民党的新生代力量,使得国民党的能力焕然一新,完成国民革命。而对于国民党内的右派,孙中山依然认为他们是“自己人”,除非是冯自由那种反对一切共产党事物的死硬右派,没有加以实质性的打压,而冯自由们的问题就在于,共产党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工作能力,可以使得国民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又反对这个能力,所以肯定是会被打击的。总体上讲是孙中山把“国共矛盾”理解为他新拉入伙的少壮派和跟他混了几十年的保守派的矛盾,只不过是年轻人嫌老头子跟不上潮流,老头子嫌年轻人过于激进的矛盾,只要他这个龙头大哥出面吃个饭斡旋斡旋就好了,这个认知过于肤浅,直接导致了日后的国共分裂。
这就使得国共合作实质上是脆弱的合作,双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只是依靠孙中山去做右派的工作,保持着形势上的良好发展,但是反共的力量不仅一直存在而且极为强大。一旦缺乏了孙中山这样在国民党内有绝对权威的人的斡旋,双方矛盾肯定会一触即发。
也就是说,教科书上描述的那个国共戮力同心的大革命时代,注定是昙花一现,而且事实上这个昙花一现的时代内,都不是暗流涌动,而是双方龃龉不断。
国民党右派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素质,但是却嫉妒共产党员缔造出来的枪杆子,而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期间,给国民党打造了相对完善的组织构架,但自己的组织发展却被荒废了,手里握着的枪杆子名义上还是国民党的。况且这个枪杆子握的并不稳,因为按照苏联与中共一手缔造出来的国民党的组织原则,这支军队是国民党的,与共产党无关,共产党只是来帮忙的。
孙中山在,国民党右派再反动,还是要打统一战争的,共产党是要全国闹革命的,加上孙中山斡旋,闹革命的和只想打统一战争的双方的矛盾也不是不可调和。孙中山没了,国民党那些和土豪劣绅反动军阀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巨头大佬认为统一战争已经完成大半了,但是共产党是要继续革命的,革谁的命?
这不就崩了么。
说句题外话,就“反动”和对待共产党员的态度上来讲,常凯申比冯自由那样的老右派还要好不少,凯申针对军政系统内的反共其实是延续了孙中山“为我所用”的态度,只要你脱离和共产党的联系,不信仰共产主义,只保留国民党员身份,退化到老同盟会那一套所谓“革命”理论中来(俗称投降),凯申不介意你继续做官,周佛海陈公博乃至于吴景中就属于此列。而冯自由这样的老右派,那是你沾共必死,都不给你脱离组织的机会。当然,这帮老右派比常凯申还拉垮。。。
另有几张图,送给某个装神弄鬼的国粉号,免得你再披一张客观的皮招摇撞骗
就你们那水平也配谈三民?
《历史转折中的蒋介石》
与其说是国共合作破裂,不如说是国民党内部左右互搏,更不如说是国民党的军事负责人蒋介石搞了一手“枪指挥党”,通过发动军事政变窃取了国民党的大权。
一、孙中山逝世前后的国民党
可以说任何组织内部都有左右之分,国民党也不外如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国民党的二代大佬们就开始了激烈的左右斗争,孙中山或者倒还能压得住场子,死后各大佬就开始狗斗了。那么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孙死后的二代大佬们,可以说有四大天王: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按地位排序)。当然,四大天王有五个人是常识,第五位大佬就是李大钊(没错就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李大钊),不过并不在广州国民政府,而在北京这种“非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当时北方的国民党组织是大钊先生建立起来的并不为过。这五位大佬的阵营也介绍下吧,廖仲恺算是左派领袖,汪精卫也属于左派,胡汉民是右派的领袖(就是著名的西山会议派),许崇智是旧军阀改组过来的军头,李大钊就自然不需要介绍了。
大佬们已经上台了,还要介绍一下杰出小弟们,他们属于第三代,在当时算潜力股。其中最有潜力的是毛教员,没错就是他,国民党五大佬中,他担任过汪精卫和胡汉民的秘书,又算是大钊先生的弟子,深受孙中山赏识,一大就是候补委员,前途无量。可以说如果国共不分裂,他很有概率当上第三代大统领,都不用等到49年。此时的蒋介石,在第三代小弟中并不起眼,虽然孙中山很器重他,让他去改组旧军阀,但是他和粤军闹得很不愉快,工作无法开展,孙只能让他去组建黄埔军校,这个位置只能算个小军头,但是却在日后抓住了枪杆子。
二、历史转折中的汪精卫
就在革命力量壮大的时候,孙中山逝世了,本来按照党内局势,应该是廖仲恺和胡汉民两大领袖唱对台戏。但汪精卫迅速崛起,靠着孙逝世时在孙中山身边搞到了“总理遗教”的发行和解释权,开始着手搞掉其他竞争者。首先被踢出局的是许崇智,当时的国民党无论左右派,都对这个旧军阀不感冒,毕竟革命党人都是知识分子,再加上陈炯明事件搞得国民党天然对旧军阀有戒备心理,所以汪、胡、廖等人对排挤许崇智一事共识度很高。那么许崇智倒了,军事方面总要有人负责,汪精卫看中了蒋介石,认为以黄埔为基础组建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要比改造那些旧军阀们可靠多了。于是蒋介石开始进入国民党的领袖层了,虽然他在大佬中的地位还不是很高,但也渐渐成为国民党军事上的负责人。
左右派的领袖也相继出局,廖仲恺遇刺事件导致一向和廖仲恺对立的右派领袖胡汉民成为众矢之的,“西山会议”派直接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而李大钊一直在北方活动,也很难进入国民政府“中央”的斗争,可以说,此时的国民党领袖层已经无人能和汪精卫争雄了。
PS:随着汪精卫的上位,不仅蒋介石,毛教员的地位也一路水涨船高,已经接了汪精卫的宣传部长,如果汪精卫地位不动摇,假以时日,毛教员成为汪精卫的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三、蒋小将的苦迭塔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亘古不破的道理,恐怕第一个给教员如此深的印象的就是蒋介石。此时,蒋介石已经成为了军事负责人,但是他的党内权力是不及汪精卫的,汪精卫此时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数很少,算是国民党左派)的领袖,蒋介石是只能算“军头”。“军头”想夺权,就要先掌握军队,于是蒋介石搞了“中山舰”事件,开始清除其下属军队里的左派和共产党,实现夺权的第一步。插一句,当时的毛教员就认为蒋介石违反“党指挥枪”,主张对蒋立即采取强硬手段,但是无论是国民党的汪精卫还是共产党的陈独秀,都对蒋采取了绥靖态度,致使蒋一步步将国民党的“中央军”搞成了自己的私军。
北伐开始后,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名义上还是汪精卫的,而且由黄埔师生为主体的第一军表现着实拉胯,还不如粤系军阀第四军和桂系军阀的第七军。蒋介石的地位在北伐过程中并没有进一步提升,但是第一军抢先占据了江浙,蒋介石和由英美支持的江浙财团接上了头,成为了英美的代理人。而原本的国民党是由苏联支持的,蒋介石一为干掉汪精卫,完成彻底的“夺权”;二为保护江浙财团、大地主阶级及英美的利益。对国民党中的左派开始清档,此时的共产党,还是包含在国民党左派之内的,所以一并被清理了。这个时候汪精卫还在武汉和他昔日并不感冒的粤军搅在一起,他又一次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懦弱,又一次对蒋介石妥协,致使最后大势已去,只能跟在蒋屁股后面搞“清档”,最后被蒋踢出局。
苦迭塔的结局就是,蒋介石上位,国民党左派被清洗,属于国民党左派的左派的共产党也遭到重大打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因为现实中皇汉和反皇汉都很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严格贯彻这两种思想,大概率会因为历史和政治不及格而中学毕不了业。
这两种人,就像一场无聊的公开辩论赛的正反方,整个剧场里只能听见这两个人吵架的声音,似乎他们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台下还有上千名观众,这上千名观众不是没有观点,而是觉得这个话题太无聊太没有价值和现实生活太远了,已经无聊的睡着了。
辩论赛结束之后,有人问别人,这两个人吵的这么厉害,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没有见到和他们持相同观点的呢?刚睡醒的观众:结束了?哦,剧院椅子不舒服没睡好,他们吵啥来着?
很好,LEX之后又暴死了一个。
还“机智的党妹”,既不机智,也不党,就剩下了个妹。
这种事情,你给我一个亿我也不会去做。
我很清楚那地方是啥代表啥。我爷爷在旅顺当了二十多年海军。
你要真的“机智”,星海广场不够你跳的?
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说大了那叫文化战争,潜意识腐蚀。
很好,LEX之后又暴死了一个。
还“机智的党妹”,既不机智,也不党,就剩下了个妹。
这种事情,你给我一个亿我也不会去做。
我很清楚那地方是啥代表啥。我爷爷在旅顺当了二十多年海军。
你要真的“机智”,星海广场不够你跳的?
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说大了那叫文化战争,潜意识腐蚀。
阿根廷国家队前锋阿圭罗正式宣布退役。
在今年10月巴萨对阵阿拉维斯的比赛中,阿圭罗突发心脏不适离场。经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难以承受职业足球的强度和风险。
多么遗憾,多么不舍,一代神锋的职业生涯正式画上句号。
在过去的十年里,他是足坛最好的前锋之一。他是小个子前锋的典范,依靠娴熟的脚下技术灵活摆脱对手,凭借聪明冷静的头脑和门前敏锐的判断频频制造杀机。
职业生涯起步于独立队,当时阿圭罗年仅15岁。随后他登陆欧洲加盟马德里竞技,为床单军团出场234次,打入102粒进球,开启“神锋”之旅。效力曼城十年,阿圭罗共计出场390次,打入260球,其中184粒英超进球位居历史第四,并且成为英超历史最佳外籍射手。2011-2012赛季末轮上演93分20秒的绝杀奇迹,帮助曼城夺得队史首座英超冠军。
阿圭罗同样是蓝白军团不可或缺的一员。2005年U20世青赛横空出世,2006年9月3日阿根廷与巴西的友谊赛,阿圭罗迎来成年队首秀。2008北京奥运会,阿圭罗与好友梅西、迪马利亚一同获得了男足金牌。今年7月,阿圭罗跟随蓝白军团赢得美洲杯冠军,“玫瑰组合”终于结出甜蜜的果实。
三届世界杯,五届美洲杯,阿圭罗不曾缺席。他代表阿根廷出场101次,打进41球,位列阿根廷历史射手榜第三。
2021年6月28日,阿根廷在美洲杯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中以4-1战胜玻利维亚,阿圭罗助攻梅西破门,他为蓝白军团出场次数也达到了100场,这是他身披蓝白战袍的最后一次首发亮相。而他最后一粒进球、也是他在巴萨的唯一进球则出现在西班牙国家德比中。
纵观阿圭罗的足球之旅,取得巨大成功,亦留下些许遗憾。为蓝月亮捧回的15座冠军,唯独缺少了大耳朵杯;追随梅西前往巴塞罗那,却与好友擦肩而过。尽管近几年频繁的伤病令他难以延续过往的状态,但明年的卡塔尔之旅,原本说好要一起肩并肩战斗……
今天,9号战袍失去了的主人,梅西失去了唯一指定室友,蓝白军团失去了那个调皮捣蛋的开心果。
尽管我们还有没有准备好,但或许真的到了该道别的时候了。
再见 ,阿kun!
祝愿你永远健康快乐,未来一切顺利!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国民党自己从27年到32年分裂内战一波接一波,蒋汪冯阎李唐胡张合纵连横,眼花缭乱。就这样子,以国共差异之大,咋可能不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