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先说结论:蒙古国的乐坛还是挺强的,是蒙古语乐坛中的扛把子。而且我觉得现在很多蒙古国青年都有点太娱乐至上了。相比起综合国力,我觉得蒙古以乐坛为代表的娱乐业反倒有点过于发达。
题主的问题我生活中也听到过,在这里多扯几句。其实蒙古国乐坛只是在中国没有太多存在感,但不代表它没有或者不行。
先说中国蒙古族歌手能在华语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这既有民众对艺术和文化追求本身的原因,也反映出市场对民族元素的需求。但你所熟知的国内这些蒙古族歌手,更多的还是以一种民族符号的方式存在。他们多数人的起家,是通过在一个汉或华夏本位的语境下,以少数民族的形象出现,或多或少地向主体民族展现一种边缘文化。而时下蒙古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歌手在华语乐坛中的生态位,就是如此,除非他们刻意淡化自己的民族标签。但完全淡化了标签之后,他们又何来竞争力呢?而且大家能听到他们的很多代表作都是传统民歌类型,即使糅合了流行元素,但也大多都是在歌颂大草原、蒙古包、蒙古马等等蒙古族原始特有的主题,有很多可能还都不是用蒙古语唱的。可以试想,如果华语歌手的代表作品中整天充斥着歌颂农田山川太阳月亮式的中年人表情包画面,会有人听的下去吗?
所以,作为一个已经基本世俗化现代化的民族,蒙古年轻人日常也和汉族年轻人一样,也逛街开车泡吧玩手机打游戏看电影,也需要用音乐抒发情殇抑郁等小布尔乔亚式的矫情或释放年少轻狂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但一方面,在华语乐坛,这部分功能早已被华英日韩法西德俄语文化占据了,根本轮不到蒙古语;同时我国蒙古族真正的流行音乐,绝大多数你在主流媒体上一般是不可能了解到的,而且也是你不需/须要了解到的;此外我也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蒙古流行文化的大本营,还恰恰就在蒙古国。
一般说到乐坛,我们大都是在说首先在欧美兴起的现代流行音乐。而蒙古国在西化程度上一直是非常高的,相比内蒙古,他们早年在接受西方流行艺术的精华和糟粕方面更早更快(这有点像曾经的大陆和港台)。蒙古国的娱乐产业算是比较发达,除了民族音乐以外,常见的R&B,摇滚,说唱等应有尽有。而且蒙古国艺人很早就开始注重把民族元素和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比如rap+呼麦和长调),而且对蒙古文化特征来说,这二者似乎可以天然地无缝衔接。近年来各种歌手选秀和综艺节目也是层出不穷,感觉基本上是在照搬欧美和日韩那一套东西(中国又何尝不是)。而在以蒙古语为载体的流行文化这一块,目前蒙古国基本上是吊打内蒙古的。但即便如此,华语乐坛如果不需要和宣传这些,你就无从了解。所以会有“蒙古国音乐不出彩”的印象。
因为他们不唱中文歌所以你不了解。。。蒙古国的说唱差不多是亚洲最顶尖的了。
摇滚也很火,尤其是这两年The hu,去年在欧美演了上百场,门票都是提前售空
对小说来说,单位制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如英国有英制到公制的改革和更复杂的币制改革,单位制反映了时代,而改革后特定人物使用单位的习惯也会对人物塑造起作用。殖民时期,殖民地使用的单位制也可以反映宗主国的影响。
单位制换算也是和精度相关的。一英尺左右和30.48厘米左右,精度是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考虑翻译成30厘米左右,但不是每个单位都是那么好处理。
这其实涉及怎么看待翻译的问题。我个人是希望,翻译能尽可能地保留作品原貌,而不是加入过多的译者主观创作。
至于题主提到的对长度没概念的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加个译注就好(不过得写成页脚注,有些出版社喜欢加章节尾注,翻起来就很麻烦)。我自己做翻译时,也会这么处理。但问题时,写译注得去算,得去查啊。现在英语书籍翻译,也就给千字七八十(听说有的出版社这个水平都给不到),译者选择“事越少越好,能不查就不查”也就可以理解了。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