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女哲学家很少?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读者对“哲学家”的概念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谈女哲学家的多少是没有可证伪性的。

哲学家(Philosopher)的定义一般是“对哲学怀抱兴趣,拥有广泛的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特定的哲学问题之人”。根据欧洲哲学传统,哲学家研究的主题包括美学、伦理学、知识论、逻辑学、形而上学、宗教、社会哲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等。也就是说,科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之类都属于哲学家。艾茵·兰德这样阐述过自己的美学的女小说家,还有班昭这样的女文史学者,都是女哲学家。如果读者压根不知道这概念,就很难在计算女哲学家时考虑到这些人物。

同理,炼金术师、神秘学者、宗教圣人之类人物都属于哲学家。谈受教育、生孩子的影响,对这些人实在不太重要:这些人物完全可以自学成才或在偶然遇到的老师引导下成名,可以终生不嫁,结了婚也可以随便抛弃丈夫,孩子也是爱生生、不爱生就不生,喜欢的话还可以把丈夫孩子之类都炼了。

公元前的女炼金术师,犹太女人玛利亚、炼金术士克娄巴特拉等人物,在西方都是视为女哲学家的。

我国年轻人里有一部分大抵通过FGO知道神智学者海伦娜·布拉瓦茨基,在西方这也是女哲学家。

阿斯帕齐娅的智慧曾被苏格拉底赏识,这里谈苏格拉底如何如何的读者似乎数量颇多,那么你们觉得这位女哲学家如何呢。

圣女贞德曾屡次称“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在她面前显灵。这是一位基督教女圣人,据信是4世纪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正教会曾将其尊为“大殉道”,天主教会传统将其视为十四救难圣人之一。这样的人物又如何呢。

希帕提娅生于约公元350年~370年,是著名的希腊化古埃及新柏拉图主义学者,是当时名重一时、广受欢迎的女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教师。居住在希腊化时代古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对该城的知识社群做出极大贡献。少许证据显示希帕提娅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及比重计。据信她在415年3月被暴徒杀死。神学家索丹与赫比提出,希帕提娅可能是第一个受基督教会势力迫害的“女巫”。2009年其生平被改编成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

1999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欧洲主教大会开幕宣布圣凯瑟琳、圣贝及达、圣德兰本笃为欧洲的女主保圣人。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1364年~1430年),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诗人。因其父被任命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皇家占星家,得以在宫中成长。她在文艺复兴前的法国维护妇女的事业,倡导给青年妇女平等教育的机会。

劳拉·巴斯(1711年11月29日~1778年2月20日),意大利科学家,欧洲第二位获得学术资格的女性,欧洲第一位女教授。除物理学研究外,她还是很多文学社团的成员,和当时欧洲最有名的一些文人有大量的通信往来,对古希腊语文学、拉丁语文学、意大利文学及法国文学造诣颇深。

奥兰普·德古热(1748年5月7日~1793年11月3日),原名玛丽·古兹,法国女权主义者、剧作家、政治活动家,其关于女权主义和废奴主义的作品曾有大量受众。

贝尔塔·冯·苏特纳(1843年6月9日~1914年6月21日),奥地利小说家,激进的和平主义者。在1889年发表了小说《放下武器!》,成为奥地利和平运动的象征。1891年她创立了奥地利和平主义组织。她的国际声誉来源于国际和平主义期刊《放下武器!》,于1892年到1899年担任此杂志的编辑。其和平主义思想受到亨利·巴克尔、赫伯特·斯宾塞、查尔斯·达尔文作品的影响。她与诺贝尔有短暂交往,但人们普遍相信诺贝尔在遗嘱中向诺贝尔奖加入和平奖是受她的影响。苏特纳在190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是继玛丽·居里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罗莎·卢森堡(1871年3月5日~1919年1月15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哲学家、革命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出生于俄国占领下的波兰扎莫希奇的犹太人家庭,原是波兰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1898年移居德国柏林并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党内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家。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合作成立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斯巴达克同盟”,与社民党内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为代表的右倾势力斗争。该组织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为德国共产党。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红旗报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关押。罗莎·卢森堡起草了德国共产党党纲。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罗莎·卢森堡、李卜克内西与其他数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严刑拷打后被杀害。现在德国左翼党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玛丽·卡尔金斯(1863年3月30日~1930年2月27日),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女性。

埃玛·戈尔德曼(1869年6月27日~1940年5月14日),美国无政府主义者,以政治行动主义、写作与演说著称。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北美与欧洲的无政府政治哲学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西蒙娜·韦伊(1909年2月3日~1943年8月24日),法国犹太人,神秘主义者、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深刻影响了1950~1960年的欧洲思潮。

汉娜·阿伦特(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美籍犹太裔政治学家,原籍德国,以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于西方思想界。汉娜·阿伦特被欧美广泛认定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样的桂冠,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她的著作则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她的著作讨论极权主义、知识论等议题,涉及权力的本质、政治、直接民主、权威与极权主义的关系等,对政治理论造成长远的影响。

历史与现实中还有许多女哲学家,不再赘述。女哲学家在受过教育或特立独行的女性里所占的比例,并不低于男哲学家在受过教育或特立独行的男性里所占的比例。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在北大召开,这也是中国首次召开世界哲学大会。那时知乎上还掀起了讨论热潮。

为了筹备此次会议,2017年时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国际执行委员会也在北大召开,包括五位执行委员,国际3人,国内2人,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相关各科室负责人,他们当时在北大合影留念[1]

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筹备小组里却看不到任何一位女性的面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会议的消息:在几乎重叠的时间段,“国际女哲学家学会第17届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这同样也是中国首次召开国际女哲学家研讨会,来自20个国家的近百名女哲学家汇聚一堂展开学术交流。

网络上对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寥寥可数,当时我还在知乎上做了一波宣传:

作为这次会议的志愿者和翻译,我在这次会议中接触到了多位女哲学家,她们的犀利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次会议绝大多数听众都是女性。

女哲学家并不少,少得是对她们的关注。这个群体已经在尽己所能发出声音,但经过性别刻板印象的过滤,这些声音很多时候变为了一种公众的噱头和学术的点缀。

这里想特别指出,女性作为哲学家具备男性远远不及的对弱势群体的敏感性,她们很多杰出的研究都围绕着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女性主义哲学中的关怀伦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实际上,对女哲学家的忽视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有很大的重叠性,我们公众直觉中哲学是高上大的,但实际上哲学同样应该是对这个世界上最边缘群体,最弱势群体的思维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主义哲学家很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营养。女性哲学家对边缘和弱势群体“低下小”的关注,恰恰弥补了男权思维支配下的哲学学科发展中的短板,但这种贡献哪怕在世界范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更不要提中国了。

下一届“国际女哲学家学会研讨会”将在德国举办,感兴趣的知友可以继续关注。

参考

  1. ^ http://wcp2018.pku.edu.cn/xwbd/43992.htm
  2. ^ https://www.sohu.com/a/249425990_114731

user avatar   ling-long-tou-zi-an-hong-dou-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A.B.C.D.E都是学哲学的女生,住同一个宿舍。

A不喜欢哲学,高考分数低,擦线进了哲学系,大一下学年就参加了学校的转专业考试,去了管理学院,学人力资源管理。当然,A也没多喜欢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但是A和周围人都觉得,女孩子嘛,心思细腻,适合当hr,就业前景也不错。他爸一直说,哲学这种太费脑子的东西,压根就不适合女孩子学。A也深以为然。

B和A一样,也不喜欢哲学,擦线进的哲学系,但是转专业考试没过,只能老老实实学哲学。A转专业成功从宿舍搬走那天,和她说了句,“哲学太抽象,不适合女生学”。B虽然不喜欢哲学,但觉得A这句话挺没道理的。

C对哲学无感,不讨厌不喜欢,混混日子,也挺好的。

D.E是自己选的哲学专业,她俩对这个很感兴趣。不过每次和别人介绍自己专业的时候,周围人总说:“学哲学哇,挺厉害的。女孩子学哲学,就更不多见了。学哲学以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能考公务员考老师吗?哲学家不都是男的吗?”


一晃四年。

A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功毕业,系里成绩倒数的男生,很快拿到了n个offer,面试一路绿灯。自己,包括周围大多数女生,却像个大白菜一样被人挑挑捡捡。欸?说好的女生适合当hr呢?

B虽然不喜欢哲学,但坐得住,大学四年里成绩挺好,除了D.E,就数着她了,保研去了北方某所更好的高校。

C混日子,日子也混她。成绩不好看,没关系。爸妈亲戚都想让她回家考个公务员,安稳有保障,还能顾家。以后在婚姻市场上也不会被人挑毛病。一毕业,C就把自己的哲学课本卖给了楼下收书的老大爷,按斤卖,一共十块五。

D和E双双保研,都有意继续深造,最后也去了理想的学校。


又三年。

A在私企工作,事业小有气色。和男朋友分手了,原因是两个人都忙,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聚少离多。

B没有搞科研的心思,考虑到年纪问题,也不打算读博。三年里摸着鱼就过来了。她总听有人吐槽:“xxx就靠背考上的研究生,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要我说,女生就不适合搞科研,只会背。” xxx她认识,天赋确实一般,不过能考上研究生,也肯定不是全靠背吧。背后吐槽别人的人真讨厌。

C终于考上了公务员。果真,在相亲市场上,从来没人挑她工作的毛病。

D和E继续读博。


四年后。

A结婚了,不敢要孩子,害怕失去上升机会。

B单身,听长辈的话考了教师证,在一所中学教政治,也不算改行。她本来有些抵触,但当了老师后,发现这种生活节奏,自己也挺满意的。

C孩子两岁了,岁月安稳,日子还算清闲。

D忙着发论文,周围人并不支持她搞科研,觉得读到研究生已经可以了,学历够用了。读太多书耽误结婚生孩子就不好了。好在D在博一结束的时候和师兄在一起了,周围反对她深造的声音才小了点。

E还是单身狗,因此被催得很惨,需要忍受科研和婚恋的双重压力。


再五年。

A有了宝宝,也遇到了职业天花板。有宝宝后,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家庭,毕竟男朋友也忙,总有一个人要多分担一点的。说来也奇怪,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也不像刚毕业那会儿有拼劲儿了。

B结婚,也有了孩子,日常除了上课就是回家照顾宝宝,虽然丈夫也是老师,工作也不忙,但照顾宝宝好像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家里的哲学书很久没有翻看了,积了不少灰。

C考虑二胎了。

D和师兄结了婚,在同一所学校拿到了教职。有了孩子。师兄依然专心学术,而她实在分身乏术,科研进度被耽误了。其实和师兄相比,自己的天份并不差在哪里。

E依然单身,醉心科研,产出很大。当然,周围人也替她着急人生大事,只不过相亲对象有的一听她是女博士,还是学哲学的,就劝退了。她自己焦虑过很长的时间,后来释然了。

只不过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眼里,科研搞得再好,都抵不过没结婚的罪恶。


A.B.C.D.E很多年不见,在同学聚会上,她们一宿舍坐在一块聊天,分享着各自的人生经历,无限感慨。

D低头刷手机,忽然看了一个知乎给她推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哲学家很少?”

她把这个问题和几个高赞回答念给其他几个女生听,念着念着,她的声音带上了哭腔。

听的人不知道为啥,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为自己,也为其他人。


一个女生,从小就被灌输类似你不用那么累,你是可以被人保护的,公务员教师是你的理想职业,被不断提醒,你的理性思维不如男生,你的后劲儿不足,你学习好就是靠死记硬背。读书也行,大学毕业刚刚好,读个研也行,已经足够了。在普通人眼里,太高就是减分项了。

好不容易你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又被催婚催生孩子,要照顾家庭。30−40岁是科研工作者的黄金年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扪心自问,这个年纪,普通女性科研工作者的重心会在哪里?

你抱怨一下就是打拳,就是搞性别对立。


就好比大家在赛跑,男性是无障碍跑,你天分高,又努力,跑得足够快,咬咬牙坚持下来,拿个名次不成问题。

而女性的跑道坑坑洼洼,还尼玛是跨栏,周围看客嘘你的劝你的诱惑你的人数不胜数,能到终点已经是侥幸,毕竟中途退赛者大有人在。再要想拿到名次,谈何容易?

等到终点了,迎接她的未必是鲜花和掌声。

“一个女的,为什么不当观众?”

“跑步太累了,女孩子嘛,加加油,看着男生跑就行了。”

“跑到一半就不错了,不用跑完。那么拼干啥?”

“没想到,女的跑步还这么快。难得啊。”

“个例,她是个例,你看多少个女的参加跑步了,就她一个有名次,这说明了什么?”

“看吧,我就说女的不适合跑步。女生的腿天生就不适合跑步。”

“她虽然有名次了但她没结婚,跑再快有什么用?”

所以,你觉得女哲学家为什么少?


user avatar   du-yun-fei-91-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感兴趣的哲学家(甚至感兴趣过的哲学家),基本上全是女的。

安斯库姆:行动哲学和德性伦理学的先驱——女的

纳斯鲍姆:美德伦理学的大佬——女的

扎格泽博斯基:德性知识论的巨佬,教母级别的人物——女的

苏珊哈克:杰出的科学哲学家——女的

卡特赖特:科学哲学界在世的执牛耳者之一——女的

甚至哪怕国内学术界,我心中的女神,唐热风,还是女的。

有人说非要great,才配得上哲学家,那我寻思我上面说的这些,都蛮great的啊。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是指,为什么哲学史上没有知名的女哲学家。很简单,女性受教育才多少年?女性能够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获得高等学校的教职才多少年?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里,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不仅女哲学家少,女艺术家、女文学家、女科学家都少。然而,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所带来的平权运动,女性已经在每一个领域,都铁一般地证明,她们可以做的非常优秀,甚至比男性更优秀。

所以,哲学史上缺乏女性哲学家的声音,就是历史和文明的悲哀,就是男权社会里欠的债。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数千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那我们今天的哲学史,会有多精彩。我相信,如果有那个哲学史,女哲学家的数量一定不比男哲学家少。我更相信,未来人所书写的20世纪以后的哲学史,将会让这样的问题永远地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再重复这样的遗憾与悲哀。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我的兴趣点里有那么多女哲学家。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感兴趣的哲学领域主要集中在美德理论这块,问题是如果大家对这一块有一点了解,就知道这一部分本来就是当代女哲学家扎堆的领域,甚至本来就没几个男性哲学家。

先说美德伦理学。我们都知道,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是《现代道德理论》,作者是安斯库姆,提出著名的电车难题的哲学家福特,也是美德伦理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复兴斯多葛学派的美德伦理学家纳斯鲍姆,她的学术地位但凡涉猎当代伦理学的的人,都不会质疑。还有规范美德伦理学的创始人赫斯特豪斯。更不用说关怀伦理学本来就是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可以说出名的美德伦理学家,男性只有一个麦金泰尔,我做美德伦理学,那当然是看女哲学家要多得多。

德性知识论方面。德性知识论就两条路径,一条是德性可靠论,一条是德性责任论,前者代表人物索萨,是个男的,后者代表人物扎格泽博斯基,是个女的。这两个人可以说一人执掌了一半德性知识论,那我本来就是个德性责任论者,我不是扎格泽博斯基这一路的,还能是哪一路的?我不看扎格泽博斯基的东西,应该看谁的东西?


本回答的最后一次补充:

1.哲学史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是一份翻故纸堆的事业,所以有的朋友觉得自己在哲学史书籍上没有看到女哲学家,这只意味着在历史上缺少女哲学家,并不意味着现在缺少女哲学家。那你要从历史上看,女什么家都少。而且,如果你读的是中国产的《西方哲学史》,那你的哲学史充其量到黑格尔为止,说实话,这和当今哲学的发展差的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2.有的男性仿佛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某些先天的和必然的差异,导致女性更不适合从事哲学工作,如果你要论证这一点,至少你应该论证,为什么20世纪以后女哲学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逊于同时期的男性,是这种差异消失了吗?消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相对而言,男性更擅长于抽象的、理性化的、反思性的思维工作,而女性更擅长于具体的、情感化的、直觉性的思维工作。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男性更适合从事哲学工作,因为哲学未必是理性的、抽象的和思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哲学家大多出现在伦理学、艺术哲学这样的实践哲学领域,而非形而上学这样的纯粹哲学领域,不过这至多只是思维习惯带来的分工不同,并不意味着高下之分,也不必然成立。比如我的导师是一名女性,但她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比我要概念化、理性化和抽象得多。

最后,如果有朋友觉得,我一直在用我的兴趣爱好带节奏,或者觉得我个人的一些观念和我对占星的兴趣使你无法相信我的判断,目前比较顶级的哲学杂志包括Philosophical Review、Philosophy &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Analysis、Mind、Nous、Synthese、Journal of Philosophy,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查,作者是女性的论文占的比重和分量。(如果你觉得顶刊论文不能评判一个哲学家的水平高低,或者你根本不会查阅期刊论文,那我觉得你可能缺乏讨论这个问题的必备素质。)


喜欢写作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做征稿信息的平台,收录了各种报纸、杂志、自媒体、网站征文投稿渠道(邮箱、稿费、参考文章、审稿时间一应俱全)~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男的也没几个想得明白哲学问题啊


user avatar   cheng-shi-xi-ren-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问者的提问是什么意思?

一、如果他是要说古往今来女性的成就少,那么“生孩子”、“受教育权”的理由是成立的。

二、如果他是要说相对于其它职业从业人员女性比例来说、学者中的女性比例尤其少,那么我们可以探索社会是不是更加不喜欢女性读博士。

三、如果他说的是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女学者,哲学领域的女学者比例更低。那么,前面两条中提到的理由就全部不成立了。

—————————————————

“女人要生孩子、带孩子,很辛苦”,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可以部分解释女性职业成就低于男性。这是不容否认,否认这一点是千不该万不该的。

但是,女性与男性的妇女之友切记,不要滥用这一条。


——————————————————

请大家随机性挑选几所研究型综合大学,对比几个系(含哲学系)的女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如果哲学系比例与其它系差不多,那么女哲学家少的原因就基本等同于女学者少的原因。如果哲学系比例明显比某些系低,那么女哲学家少的原因就包括但不局限于女学者少的原因。

众所周知,同样是读博士、当研究员(老师)。生物、化学、基础医学等专业,比哲学更不利于女性生孩子、带孩子。

于是,我粗略对比了中山大学历史系(与哲学同属“人文学科”)、中山大学生物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女老师占全体老师的比例。中山大学哲学系四位讲师全部是男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四位讲师是三女一男。

以上仅仅是一个极其粗略的对比,我欢迎有心人去更大规模地上网研究哲学系女老师的比例是不是真的格外低。


————————————————————

假设(假设而已)全国乃至全球都是哲学系女老师比例显著低于生物系、化学系,那“生孩子、带孩子”的理由就被严重削弱了,毕竟生、化专业的自由支配时间比哲学专业少太多了而且与有毒物品接触。

——————————————————

我建议我的男读者考虑女性生孩子、带孩子给职场竞争(注意:是广义的职场,不是单指哲学研究)带来的不利,不要为了打击女权而否认这一项客观事实。

我更建议我的女读者深切认知到女性的确很可能更不喜欢哲学,不能凡事全部推给婚姻、生育、受教育权。过分强调女性婚姻与生育的劣势,无助于到达更深层的真相。知乎未婚人士,难道不是男的讨论哲学多得多么?


最后提倡广大女性多读哲学、多与男同胞探讨哲学,哲学当饭吃很难很难,当业余爱好是很值得的。


user avatar   lucris200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大学的时候

我跟数学系的男生吃饭跟他讨论数学他很开心

我跟物理系的男生吃饭讨论物理他们很开心

我跟计算机的男生哪怕只是讨论硬件他们也很开心

并且我跟任何一个男生请教政治和经济问题别管他们懂不懂都爱跟我讲上一段时间

但是我跟数学系女生吃饭的时候讨论数学她们觉得我有毛病。

我跟计算机的女生讨论程序她也觉得我神经病

其中一个女生的原话是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讨论这种东西。

更别提跟她们请教政经了,她们连我对这个感兴趣都觉得我不正经,整天想着自己没能力改变的东西。

所以我都只跟她们聊八卦和明星了。

我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女生对她们学的内容根本不在乎也不感兴趣 之所以要学单纯了为了拿证而已。


这世上总有很多人拉着我们平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不平凡。


有女生给我发私信抱怨,她跟同性说,她特别喜欢政治和经济,经常在女生群体里谈这个,导致她被孤立,大家觉得她很装。

有其他女生因为爱好不“合群”被孤立过吗?

Ps:发私信的女生越来越多了,有一些女生提到了因为和同学互关,只敢私信说说不敢公开点赞, 我是鼓励大家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前提是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


user avatar   wan-qiu-che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很少,但这和女性直到在20世纪初才取得普遍受教育的权利有很大关系。其实不仅仅在哲学上,在其它行业亦是如此,然而这不能成为女性在思想方面不如男性的理由,我深信男女思维方面的不同所体现的不是思考能力的高低,而是两性差异的魅力。惟有集思广益,发挥男女思维能力之长处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

天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在后期也改变了对女性的看法:

他(叔本华)告诉她的是:当一位女性果真得以使自己卓尔不群的时候,她便会不断成长,胜过男子。(戴维·卡特赖特《叔本华传》)

user avatar   mars-50-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谁是你心中的完美女性? 
  为啥知乎那么多人不懂“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说宋明理学反人类,他们以为朱熹是傻瓜,要中国人都禁欲? 
  为什么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低退休年龄却比女性高? 
  为什么我觉得哲学没那么难? 
  有哪些对女生的终极侮辱? 
  学习哲学有什么坏处? 
  要是女人被qj 后 这个男人给这个女人道歉赔钱 会原谅吗? 
  为什么作为欧洲启蒙运动发源地的法国和德国,最终都没有因为启蒙运动而产生现代民主文明? 
  初三学生如何自学尼采的理论? 
  一个四十岁左右女人,身材相貌中上。外面有相好的,家里像贤妇。她老公一点没有察觉。请问这女人什么心态? 

前一个讨论
武汉通报集中核酸检测结果,检测9899828人无确诊病例,如何看待武汉这次大规模检测?具有怎样的意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重庆高中生「天才少年」徐誉舒疑似因跨性别心理,同时面临校园压力和家庭压力而长期抑郁最后自杀?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