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看待三个月女婴疑似因为妈妈参加睡训而窒息死亡案件?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量子波动速读、豫章书院和所谓的“睡训”,乍一看都是非常可笑的培训,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共同点?

他们都是利用现代父母的焦虑来赚钱的培训机构。

正常的教育,其实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启蒙教育,心无旁骛的青少年义务教育,然后到高中的刻苦学习,再到大学的博闻广知。但是有一部分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平平无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赢在起跑线上”,拥有别的孩子不具备的竞争力。

所以,他的孩子不能打游戏,不能有一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要有一大堆特长。更有甚者,从婴儿时代就必须领先别人一步,最早“解锁”趴睡技能。

这个后果就是各种奇门外道的培训班开始出现:你的孩子读书速度必须快,那你就来报一个量子波动速读班;你的孩子不能打游戏,戒网瘾,那你送来我这里电一电、训一训;你的孩子要赢在婴儿床上,所以你要来我这里报一个“睡训”班。

这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亲子亲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反智又残酷的行为。其实量子波动速读既没有量子,也没有波动,更不能阅读;儿童打游戏属于正常行为,没有电子游戏的时代他们也会玩各种线下游戏,比如跳皮筋、积木;而睡训更是匪夷所思,那么小的孩子根本没有翻身能力,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父母的钱一厢情愿地投入了进去,培训班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孩子不但不能学到任何东西,反而有莫大的害处。

所以我觉得,惩治这些培训班的主办者固然是必须的,但是恐怕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有需求就有市场,光打击主办者,不教化家长,则这些脑残培训班必然是“春风吹又生”。归根结底,如何驱散家长心中的焦虑,如何教会家长们敬畏自然规律、珍惜亲情、敬畏道德伦理,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钥匙。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会站起来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的独立自强。

这套理论流毒之广让人乍舌,反复刷屏,即便你没有看过类似的文章,也一定听说过它。

在你把这套理论用在自家孩子身上之前,我想先问你几个问题。

你知道这套理论是谁发明的么?

这套理论被权威机构验证过么?

你肯定都不知道,很自然的,你也不可能知道用这套理论教出来的孩子下场会如何。

我现在告诉你,用这套理论教出来的孩子,轻则自卑内向,重则出现精神问题。

这套理论,实质上是一套漂洋过海的洋垃圾,而且已经被原产地反复证伪。

华生的育儿理论


首先,你要了解到这套理论的出处,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除此之外,华生还发明了延迟满足训练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同样刷屏朋友圈。

这套风靡中国的华生育儿理论,毒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

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20年,这一年,一个只有8个月大一点的婴儿“小艾伯特”也来到华生的身边。

华生向其母亲支付了少量报酬来让其配合自己的试验,此时的华生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所以小艾伯特的母亲欣然接受了华生的邀请。

华生在小艾伯特身边放了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如小白鼠、小兔子、小狗等。

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华生用了2个月的时间,让小艾伯特和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然后,华生开始了他的试验。

华生把一只小白鼠向往常一样放在小艾伯特的身边,当艾伯特开心的想要和小白鼠接触的时候,华生突然在他背后重击一根大铁棒,发出巨大刺耳的声音,当场吓得小艾伯特剧烈抽搐并哇哇大哭。

反复几次试验之后,只要小白鼠出现在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放声大哭并试图躲避。

在华生用其他动物实验几次之后,小艾伯特已经开始恐惧所有毛茸茸的东西,不管是小白兔还是小狗,那些曾经给小艾伯特带来爱与快乐的小动物,现在只要放到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开始恐惧并哭泣。

小艾伯特的恐惧反应,让华生兴奋异常,他据此撰写了一篇论文,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华生的论文一出来就震惊了全球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华生被公认为欧美最伟大的教育家。

华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行为训练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等一系列看起来毫无问题的育儿办法。

在华生的理论体系中,人就是机器,你对孩子输入什么样的塑造和训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输出结果。

当孩子这个程序出现异常的时候,只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就可以让其重回正轨。


华生对世界宣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华生的理论问世之后,受到了大量美国家长的欢迎,就好像今天中国的杨教授用电击矫正法受到大量中国家长的欢迎一样。

华生的理论毒害了美国数代儿童,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哈洛,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

但是,他却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育儿方法,挽救了无数的人类儿童。

哈洛成为教授之后,为了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建立了一座猴子的实验室,从此和猴子结缘。

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实验室执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哪怕是刚出生的小猴子,也要和母亲分离,这叫产妇剥离。

当时华生发明的育儿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当时的美国,产后立刻断奶,让孩子独立睡小屋,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的父母不计其数。

按照这一育儿理论,出生后就独立生活在一个笼子里的猴子,应该比自然条件下母猴养育的同类更加的强壮聪明。

但是哈洛却发现这些小猴子极其不对劲,和正常的猴子行为出现了巨大差异。

这些被产妇剥离的小猴子,目光呆滞,当被撤掉笼子时,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和同类相处。

而且,这些幼猴无一例外,都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他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

当哈洛想换掉脏毛巾时,这些幼猴全部产生了激烈的抗拒反应,恐惧的尖叫并缩成一团。

按照当时华生的育儿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给予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

华生所有的理论,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但是毛巾又不能吃,这些猴子这么喜欢毛巾干什么?这种现象让哈洛困惑不解,然后哈洛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试验。

哈洛给猴子们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网做成的“铁丝妈妈”,上面带有奶瓶,只能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无法拥抱。

而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但是不能提供食物。

按理说,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将得到幼猴最大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实验结果截然相反。

所有的幼猴,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没有乳汁的“布料妈妈”,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他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进食,随后立刻离开。

而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物品丢到笼子里恐吓幼猴时,恐惧的幼猴紧紧的抱住了布料妈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铁丝妈妈。

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哈洛又做了一个旷场实验,他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很多玩具,当笼子里有布料妈妈时,幼猴会大胆的离开布料妈妈,去试图触碰那些玩具,然后迅速的返回布料妈妈的怀抱里。

但是当哈洛把布料妈妈撤走时,这些幼猴会缩成一团,表现出非常恐惧的不安全感,给再多玩具也不要,拒绝接触外界的一切事物。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

没有,在观察这群猴子数年之后,哈洛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现象。

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

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

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并且不会对自己的后代具有母爱,换句话说,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抚养后代的能力。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育儿法被彻底推翻。

人们发现,小艾伯特6岁即死于脑积水,所以小艾伯特的案例其实并没有支持华生的理论。

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


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酒精成瘾,心理异常,多次考虑自杀。

晚年的华生也开始后悔自己出版的育儿理论,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是这无法挽回他的孩子和万千美国儿童一生的幸福。

在美国人全面废弃华生理论的数十年之后,这套洋垃圾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营销号发现,如获至宝,发布之后疯狂的刷屏朋友圈。

当年整个美国的精英都没有发现华生的理论有什么问题,一个普通的中国妈妈怎么可能发现这里面蕴藏的巨大陷阱。

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成为了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这些坑人的育儿法,反而刷屏了朋友圈。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孩子哭泣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需要你。

当你冷漠的看着你的孩子时,他的内心世界,和这只幼猴是完全一致的。

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

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

婴儿对母亲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这套坑人的育儿法已经被证伪,但流毒甚广,贻害无穷,无数孩子被坑害一生,我不希望你的孩子,也成为这套垃圾理论的牺牲品。

最能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反而是你的关爱和拥抱。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在一家十几万一个月的月子会所里教产后康复。

他们的趴睡是作为一个卖点来卖的。

尤其是生了闺女的宝妈,很愿意加钱去买这项服务。


因为宝宝的头是侧着接触床的,

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躺着睡把头睡平,会影响未来面部骨骼的发育,导致头大脸大。


有一部分头被睡平导致脸大的人可能并不是天生脸大,而是因为睡书和字典把头给睡平了影响颅骨的发育。

也就是说按这个理论,如果天生不是大饼脸基因,这样交替着趴着睡可以避免悲剧重演,还原出瓜子脸来。

多花上几万块钱省的孩子以后脸大,想要个好脸型还得去削骨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那家月子会所,大家都不差钱儿,尤其是生了闺女的,几乎人人都买这个服务。

而这个服务是三个护士轮番看着,每半个小时帮翻一次脸的。



有些客户现在还跟我保持联系,她们二胎可能都是在我这儿做的产后康复。

她们的闺女确实貌似没有一个是大扁头大饼脸。

尤其是一个大脸妈妈,坚持二胎也这样趴着睡,说自己脸大实在太痛苦了,老公也不是个多精致的脸型,经过努力,女儿得到了刘亦菲同款完美的圆形后脑勺和精致小下巴,真是没有白费劲。


对了,我还有个客户,儿子没趴,自由发展,从小遗传大饼脸,二胎女儿趴了,瓜子脸。

女儿现在快上小学了,颜值的确比她哥强,眉眼差不多,脸型有区别。



我想说,经过目测,这个玄学可能是有效的。


但是,半小时翻一次脸的人力能不能到位?


这种普通老百姓只是为了自己省劲儿就训练孩子趴着睡,

这个动机真的和人家差远了。




user avatar   wenabb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该骂的大家差不多都骂了。我来补充一下为什么“妈妈们会愿意付费参加这样的课程”吧。

看到很多评论都不理解,我希望能跟更多人讲一讲,这个月龄,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个睡眠小恶魔,是多么崩溃的一件事。

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新手妈妈新手爸爸,从孩子出生前,就对睡眠问题有心理预期。


我这么形容:

如果你问我,要二胎的话最恐惧的是什么,那生产阵痛根本排不上号。首当其冲的恐怖,就是小月龄时候的睡眠问题。


因为这个睡眠问题对我来说,就是【没有办法】【解决不了】【时间漫长】。

煎熬

我娃五岁了但是一想起当时的哄睡我就想哭。

漫无止境的煎熬


不是教养方式问题,因为同样是我家月嫂从出生开始带的娃,同样的周数,我同学家的就是“放在小床上大家都出去保持安静,他自己就睡了”,我家的就是“白天必须抱在手上,你敢放他就哭给你看”

在我第一个礼拜就自我怀疑的时候,我的月嫂就反复宽慰我,别自责,有些宝宝就是这样的。

嗯,后来我学到了新词汇,“高需求宝宝”。


但是词汇不解决问题。

他就是会哭。

你明知道他是因为困了所以哭。

但是他就是怎么都不睡,他就是不停地嚎。


我观察到原因了,

白天千辛万苦放下,五分钟之内必醒,醒之前嗓子会有呼噜呼噜。
所以猜测大概是咽喉部位的发育有点延迟之类的。


我们试过各种方法:

我们把小床垫出一个小斜坡、

我们像月嫂一样抱着他走、

我们换左右手抱着他走、换不同的人抱着他走……

我们抱着他上下移动、我们抱着他左右移动、我们抱着他前后摇动……

我们抱着他唱小燕子、我们抱着他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我们抱着他唱天黑黑、抱着他唱红风车转呀转……

我们抱着他数数、我们抱着他用英文数数、我们抱着他背三字经、我们抱着他背锄禾日当午、我们抱着他背英文字母表、我们抱着他背五十音图……

我们下载了哄睡音乐、我们下载了白噪音……

我们买了摇椅、我们用浴巾把他裹紧……

我们学了肚子朝下放在爸爸手臂上的抱法、

我们学了对着他的耳朵“嘘”、

我们学了放下的n种姿势……


你看,过了五年了,我居然还记得这么多。


然而它们统统都不管用。

啊,严格来说,不是“不管用”。是不管什么方法,管用不会超过五天。

常见流程是:

你发现了一个新方法,今天没办法的时候试了一下,居然管用了。
第二天再试一下,嗯,需要多来几次,但是还是可以,说不定我们有什么细节没做对。
第三天,你使用了第二天的经验,发现不管事儿,尝试第二天排除掉的几个细节,仍然不管事儿。总之,这个方法失灵啦~你需要去找别的方法~~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事情持续了多久。

反正它就是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


不仅是身体的痛苦,抱着手累、走着腿累

更可怕的是不断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就做不了一个好妈妈?


我特别庆幸我一直在教育行业,使得我在孕前就知道应该去哪里找可信的书籍。

我特别庆幸我有爱我的老公,和好脾气的婆婆。每当我连续遭遇放下失败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过来换手让我能缓缓。

我特别庆幸我在网上浸染多年,早就学会了怎样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即便如此,我仍然这样崩溃。


有人说“我不理解这个妈妈怎么能忍受听到它哭不去抱起来”。那是因为你没有一小时一小时地浸泡在它的哭声里。抱起来也不管用的哭声里。

有人说“她怎么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那是因为你没有处于“所有看上去更可信的方法都试过了”的状态。都试过了,都不管用。


绝望。

周而复始的绝望。

看不到头的绝望。


我们放弃了小床,和大床连起来放的小床也不行。难度不在于半夜,在于你根本放不下来。
然后我每天夜里都不敢睡死,一旦睡得过沉,猛然惊醒,第一时间是去摸宝宝,然后自责我为什么睡过去了。

我们使用了趴睡。毕竟我自己就是趴着睡更舒服,平躺根本睡不着。月嫂耳提面命反复叮咛这个只能在白天用,身边不能离人,每隔三五分钟都要去看看他的小鼻子。于是本来白天可以跟着他一起补眠的时间,我也必须醒着。


恶魔宝宝的讨论串里,大家说的最多的话是,“别管什么方法,能睡就是好方法”。
抱睡影响脊柱?顾不得了、
奶睡容易蛀牙?等它长牙再说吧、
趴睡容易憋死?这个最好办了只要大人一直盯着就好✿✿ヽ(°▽°)ノ✿


说真的,我觉得我算是对于育儿的准备相当充足的类别了。
我学习了孕期各种检查的意义、我搜了各种婴儿物品的准备包、我孕期就拉着老公一起学怎么喂奶、怎么洗澡、怎么穿纸尿布……我老公查了奶粉哪家可以信赖、我朋友告诉我吸奶器什么品牌更好用……
我学了很多,我听了很多。
甚至于,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说睡眠这个问题,是还没卸货的时候。

我已经不能算是毫无准备了。

但是面对屁股一沾床就嚎的宝贝、脚步一停下就嚎的宝贝,我还是很崩溃。


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知道这个崩溃。

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轻飘飘的说“她怎么能这样做”“她不负责任”。

毕竟每时每刻,都有一拨儿小月龄的宝爸宝妈,正在遭受这样的折磨。

斥诸态度的指责,对这样的新父母毫无帮助。

毕竟会为此花钱的家长、会在网上找这样的新闻来看的家长,他们实在已经不能算是“不负责任”了。

他们的问题,是“想负责而不得法”,是“病急乱投医”,是“瞎负责”。


user avatar   wang-yi-ra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能够以过失致人死亡立案,将是我国法治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一个九个多月男娃的妈,我是真的不理解为啥能听着宝宝这么哭而不去安抚。且不说仰睡和趴睡谁对,最简单的道理是,难道娃是因为舒服才哭的吗?大人嗷嗷哭一个小时也得缺氧啊!!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力量没法过多插手家庭生活,不管是打老婆还是打孩子。当然美国的寄养家庭制也有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种声音是这么说的:孩子都没了,父母最伤心,再追究法律责任太残忍了。什么时候这种声音能不再占主流,才能让类似的悲剧越来越少。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孩子在三岁以内,是不能理解「睡觉」这个概念的。

当孩子困了的时候,她自己会觉得难受,于是就开始哭闹,这种时候,需要大人做一些安抚,来协助睡眠。比如,将孩子抱起来,哼一些旋律,配合安抚奶嘴使宝宝有安全感。(ps:网上教你的哭了不抱,安静再抱那是养狗策略,谁信谁智商掉线)



长期不理解孩子「睡眠」需求,会导致孩子睡眠延迟,睡觉时长不足。

这样导致小宝宝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类似于「遇到危险」的状态。


不要小瞧这一点,不仅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时间久了,各个器官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当然新闻里这种智商不在线的父母你劝也没用。


正常人您听我一句劝,孩子哭闹,你就把她抱起来,也不说别的,一个小孩你把她扔那自己哭,这是人做的事?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已经气到发抖了。

美国儿科学会也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好,都反复强调,对还不会实现180°自由翻身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姿势只有仰卧。

没错,只有仰卧;不是侧卧,更不是俯卧。

所以,哪来什么所谓的「提前解锁趴睡技能」?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又称童床猝死(cot death),国际上对其的定义为:婴儿突然意外死亡,死后虽经尸检亦未能确定其致死原因。


不要趴睡!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4000名婴儿死于SIDS;日本报告的广义SIDS发病率为0.4‰~0.5‰。SIDS的发病年龄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2周~1岁之间。

虽然其发病率比起其它一些婴儿期可能经历的疾病要低很多,但SIDS的可怕之处在于:发病婴儿没有明显异常,时间常在深夜至清晨,多发于秋季、冬季和早春时分。几乎所有猝死都发生在婴儿睡眠过程中,致死率极高,多数在发现时婴儿已经死亡。

导致SIDS的原因并不明确,不过有初步的结论:研究者认为有几项因素的重叠可能更容易导致这一惨剧发生。

为此,美国儿科学会还特意写过一篇专题文章,呼吁不要让宝宝趴睡[1]

在婴儿能180°自由翻身之前,不建议趴睡[2]

我自己在安全问题上更谨慎,所以在孩子1岁半之前,每次趴睡我都会再把他翻过来,以防万一。

当妈这件事,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啊!


家长的盲目

有时候我会觉得,部分现代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拔苗助长,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上周三晚上,我在分享「家庭数学启蒙 · 辅导篇」的时候,群里有一位妈妈,课后一直询问哪里可以买到七巧板。

七巧板这种集玩具和教具为一体的材料,我在分享中、分享后一再强调,尽量放在孩子4、5岁左右开始玩,甚至上小学以后再玩也不晚——因为在孩子的认知发展进入前运算阶段,甚至具体运算阶段以后,七巧板对于空间和几何的促进作用,才会显现出来。

可是,这位一直询问到底买什么七巧板的妈妈,她的孩子才1岁4个月。

才1岁4个月啊,就要开始「鸡娃」了吗?

1岁4个月的孩子,你给她七巧板也好,给她积木也好,甚至给她个苹果啃也好,都一样是锻炼空间能力;这样做,不但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教具的兴趣,甚至买到这类适用于3岁以上孩子的玩具时,还可能因为3岁以下宝宝的啃咬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孩子提前进入下一个阶段,真的是好事吗?我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生长发育方面,更是如此。

一旦有人在群里提问「我家宝宝的身体怎么了?」我们第一时间都会说:「抱歉,这种问题请尽快咨询医生。」

我的知乎后台有非常多咨询宝宝疹子、哭闹等等问题的家长,我都会果断拒绝咨询——医生的事儿,请交给医生来处理。

因为,我一直相信,妈妈自己带宝宝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去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哪怕最终被证明没什么问题,那也好过偶然的失误带来终身的后悔。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在孩子的生长发育方面,我反对一切拔苗助长的行为。

比如,流行的「学步带」,绑在孩子胸前,大人提溜着,孩子就能摇摇晃晃,像牵线木偶一样往前走——这样一来,孩子学会的是正确的、自然的走路姿势吗?

显然不是。

比如,这种所谓的「睡眠训练」,说到底,让孩子哭够了,知道哭也没用,自然就不哭了,大人也就「解放」了?


不要忽略宝宝的哭声!

「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实就是哭声免疫法。

这个方法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他曾在 1920 年做过一个恶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3]。在实验中,华生将 9 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物体旁边,让他自由玩耍。然后,只要小阿尔伯特一接触小白鼠,华生就会立刻用锤子敲打铁棒,发出巨大的噪音。

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尔伯特触碰小白鼠,铁锤敲击声就会响起。

最后,不需要他们再敲打铁棒或发出任何可怕的声音,可爱小动物、毛茸茸的物品等——这些曾经令小阿尔伯特充满欢乐和好奇心的东西,现在都成了他最恐惧的来源。

更残忍的是,对毛绒物品的恐惧深深地冻结在小阿尔伯特的脑中,以至于他在实验后仍久久没有恢复正常[4]

这一实验让约翰·华生坚信:儿童是可以被训练的,并由此提出了「婴儿哭了不能抱」的哭声免疫法。认为这样父母养育才会更轻松,宝宝长大也会更听话。


对每个父母来说,还有什么比宝宝哭闹更让人烦躁不安?

因此,在当时行为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华生的哭声免疫法由于效果显著,又恰好契合了家长的偷懒心理,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套方法也漂洋过海流传到了中国,经过各种「育儿专家」的大肆传播和包装后,「孩子哭了不能抱,否则会宠坏他」的观念深入人心。


40 多年后,华生的训练法遭到了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的挑战[5]

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放在笼子里,发现这些小猴即使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但在裸露的铁丝网笼地板上却无法生存过 5 天。于是,哈洛设计了两个「代母」。

一位像真正的猴子妈妈的绒布妈妈,它温暖、柔软而耐心,但却不提供食物;另一位是金属丝网妈妈,它裸露出金属丝,同时为小猴子们提供食物。在连续 165 天的测试中,哈洛发现,小猴子们虽然会去金属丝网妈妈那里获得食物,但更愿意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也会立马冲过去紧紧地抱着绒布妈妈,慢慢安静下来。因为金属丝网妈妈虽然能够从食物上「喂养」孩子,却缺乏绒布妈妈对孩子的接触、拥抱、抚摸。换言之,如果只供给宝宝食物,那仅仅只是宝宝的「食物提供者」,而不是他信任喜爱的「妈妈」。

在这一场食物供养和接触拥抱的选择博弈中,我们同样可以窥见母爱的本质——对宝宝来说,比起食物,更重要的其实是妈妈温暖的抚摸和安慰。


「哭声免疫法」所生长的土壤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中国家长信奉——抱,会让宝宝的依赖性更强;不抱,则可以让宝宝更独立。正是在这种底层的观念之上,长出了各种所谓的「儿童训练法」;比如认为:

孩子哭一会就好
孩子的哭全都是演给大人看的,那你就静静看着它演
等他哭完发现没用了,自己就会睡了
他发现哭没用,自然就会听话了,以后也不会在哭了

「让孩子哭去吧,哭够就好了」是反妈妈天性的;在人类的基因深处,没有一个妈妈会在宝宝的哭闹中安然睡去,宝宝的哭声正在提醒成人,他需要帮助!

可是,上述这些观念,却迎合了一部分人「偷懒」的心理,从而大行其道。


这次「睡眠训练事件」,其实出事的机构早就在行业内被认为是「x教」了。

2019年,他们的培训和扩张机制里面,有几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 一对三提供咨询,10天时间,收费1999元,这还是最便宜的,贵的多达6000元以上;
  • 只要介绍人入群,就给予高额回扣;
  • 在该机构做过咨询,就有机会可以摇身一变,去指导别人。

在我看来,第三点尤其可怕。


很多人在说这个妈妈蠢,缺乏判断能力。没错,她确实缺乏判断能力;可是,当她进入这样一个精心包装过,让她愿意花6000元的组织时,她本能地就会去相信里面所谓的专家说法。

在这样的讨论氛围中,大家都说没事,他们是专家、是过来人,对一个新手妈妈的影响是巨大的——花钱请来的月嫂,都会让很多新手父母言听计从,何况是面对这一群专家呢?

在我们去指责这位妈妈的时候,可能更需要反思,是怎样的舆论土壤和机构营销,造成了今天的悲剧?


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美国疾控中心也好、美国儿科学会也好、世界卫生组织也好,都会强调一个词——响应式护理[6]

对宝宝哭声的及时回应,是妈妈与生俱来的本能。1 岁内的宝宝还不会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哭泣和比划的行为,其实就是对自己内心需求的一种诉说。

当宝宝哭泣的时候,请看到他、保护他、爱他。

因为,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就像一罐能随身携带的金子,即使未来他孤立无援、屡次失败时,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再度站起来。

我想,这也是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所能给予的,相伴孩子终生的礼物。

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

  1. ^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Preventing-SIDS.aspx
  2. ^ https://www.aap.org/en-us/advocacy-and-policy/aap-health-initiatives/7-great-achievements/Pages/Reducing-Sudden-Infant-Death-with-Back-to-.aspx
  3. ^ Watson J B, Rayner R.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J]. J Exp Psychol, 1920, 3(1):1-14.
  4. ^ Watson J. B., & Watson R. R. Psychological care of the infant and child. New York: Norton, 1928, 4:81-82.
  5. ^ Harlow H F. The nature of lov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8, 13(12):673-685.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A19sRVsBY90pGgZLqKsmx52pUJ
  6. ^ https://www.cdc.gov/ncbddd/childdevelopment/early-brain-development.html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群瞎子收钱为另外一群瞎子领路。

========

同时,我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没有教给学生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

我国长期激进主义,抛弃了传统的指针,又无法通过传统的指针来分辨事物对错

中医西医之争、转基因食品之争、手机辐射之争

微信朋友圈谣言满天飞,今日和日本开战,明日击沉美国航母,这些显而易见的假新闻,大多数国民都不能分辨真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基本的思辨训练,缺乏甄别事物真伪的基本能力

让婴儿趴着睡是科学,让婴儿仰着睡也是科学,让婴儿倒立睡也是科学。只要文章的前面加上:科学家研究发现 七个大字就行了。如果不行,前面再加上“美国科学家”,绝B就是很多人就是当真理了。来源、出处?大众根本没有类似的概念。

呜呼!大胡辣汤国,一团糊涂。


user avatar   thus-hel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了一个类似的,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忍不住,再多说点吧。

说到底,现在的新手妈妈们,在各种鼓吹”天使宝宝“的环境中,焦虑无形中就被放大。妈妈群里总有人在炫耀,谁谁谁家的孩子,很小就能睡整夜了,谁谁谁家的孩子,不用管就可以自己玩一天,带娃的劳累和压力,让妈妈们对于这种”天使宝贝“的渴望成为了收割韭菜的镰刀们善用的煽动技俩。

追求”解放“?想要”自由“?

只怕交了的这些智商税,到头来反而害了孩子。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样惨痛的病例,出生刚三天的宝宝,妈妈喂奶的时候睡着了,家属各自忙各自的没人注意,醒来的时候宝宝已经被妈妈的胸部压迫住了口鼻捂死。

本来还有一天他们一家人就可以高高兴兴出院,家庭成员增加一人,结果最后出院,这次生孩子的记忆却变成了永远的伤痛。我不知道那个妈妈最后怎么样了,指责也好,自责也罢,孩子的命却是再也回不来了。

网上都在讨论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在骂这个妈妈,其实我觉得,这个妈妈最大的错误,就是错误地迷信了她心目中的”权威“,母婴市场,育婴师,月嫂,产后康复这些,可以说是捞钱快的肥肉,谁都想尝一口,鱼龙混杂的东西在里面多的是,很多所谓的育婴师都是三天培训就上岗,信奉的是自己课程中的那些”指导“,而并非什么可靠途径来源的专业知识。

看到这种打着好像高大上的”解锁趴睡“的训练营,我只感到打心眼里愚蠢,对于父母来说,哪怕能多看一些靠谱的科普,应该能够看到关于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内容,而对于捞钱恰饭的育儿指导机构来说,哪怕有一点点良心,多查查文献指南,也做不出这种无知的事情。

在婴儿的睡眠上,我们从来不推荐什么趴着睡,首先就是因为趴睡,被认为是SIDS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SIDS指的是1岁以下婴儿突然发生的死亡,还有个称呼叫做“摇篮死”,一般发生在宝宝睡觉的时候,尤其是半夜到凌晨6:00,年龄不到6个月的小宝宝更容易发生。要知道在美国,SIDS已经成为1月至1岁宝宝死亡的主要原因[1]。

婴儿在俯卧位的状态下,枕头被褥更容易堵住口鼻,而且俯卧位睡姿往往会让宝宝更加不容易醒,呼吸道阻塞的风险也会增加。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婴儿的首选睡姿,应该是仰卧位,哪怕是侧卧位也不推荐,因为小宝宝支撑力弱,侧卧位入睡很容易转成俯卧,所以就算是侧卧位,宝宝身边也是要有人看护的。

对于妈妈喂奶时候的姿势,虽然躺着喂奶不是不行,对于一些产后伤口疼痛,比如剖宫产妈妈或者侧切伤口疼痛,不能坐着喂奶的妈妈来说,可以侧躺喂奶,但是一定要旁边有人看护,以免妈妈睡着,乳房堵塞宝宝口鼻造成窒息死亡的悲剧。

婴儿床上减少、最好不要摆放一些没必要用的柔软的物品,例如枕头、被子、毛绒玩具等,因为这些东西也存在阻塞宝宝气道的风险。



@知乎亲子


1.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vailable at: cdc.gov/sids/ (Accessed on February 23, 2012).


user avatar   zhang-zhen-zhe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柯基:你这狗货是不是在模仿老子腿短?你好贱呀!

嗤之以鼻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2454509206769664

所以说,

我认为,

当一只狗狗,

在嘲讽,

另一只狗狗,

身体缺陷的时候!

这只嘲讽它狗的狗,

表现得就特别贱!




     

相关话题

  为什么我国对禁黄并没有完全打压? 
  如何看待「某跨国石油服务集团副总裁鲍某明性侵养女三年」这一事件? 
  中国古代法律象征是獬豸(廌)这类野兽,而西方神话体系里是司法女神之类的美女,这和文化背景有什么关系? 
  现在有哪些形同虚设的法律条款? 
  老师说「想哭出去哭」,把孩子轰出教室,孩子在走廊情绪失控大哭,老师做法是否欠妥,只是孩子情绪问题吗? 
  员工请假被拒在工厂自杀身亡,留纸条称工作压力好大,工厂需要承担责任吗? 
  从多大开始,可以开始慢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幼儿三岁以前,母亲亲自带孩子重要吗? 
  如何看待 19 岁少女在「戒网瘾学校」被虐至死? 
  在「互联网+」用工模式下,快递员与快递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吗?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出狱的窃格瓦拉遭直播平台签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印尼富二代设计的儿童脊椎和鳄鱼舌头组成的包?





© 2025-0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