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什么即时的反应,因为当时中国的媒体和出版界刻意忽视了美国成功登月的消息——虽然并未回避人类已经登月的事实,但竭力避免把成就归于美国。文革期间关于航天最常见的书籍是《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个矛盾:


天文学这一卷定稿于1971年,恰好在美国人登月之后。开篇第一个问答,宣传了中国成功发射卫星的事实,显然航天工程被归入了天文类知识:


关于人造卫星的问答很多:

和月球相关的的问答也不少,却没有关于登月的内容:

后面还有一卷《天体演化史》,承认登月的事实,介绍了登月的很多发现,但就是不说哪国干的,只是泛泛的说“劳动人民”的成就,甚至不愿明确指出是“美国劳动人民”。可以说,大多数人对美国登月的了解,是通过这些间接资料缓慢认识,经过了很长的“缓释”过程,很难有即时的反应。



然而,“缓释”的冲击力还是冲击力。80年代之后,中国出版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很多过去只能间接引用的资料被直接摆在了普通读者面前。这给受教育阶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时间几乎怀疑此前接收到的全部知识,认为一切东西都是西方的好。80年代初乃至到21世纪,普通人对欧美盲目的崇拜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就源于60-70年代宣传上的不自信。这是舆论工作上的严重教训。

相关回答:

补充:当时的宣传当然有问题,但绝不是

@远古善良自由党

这种人夸大其词的“当时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他那个回答靠禁止回复来维持场面,倒是很反应他的舆论观。当然,其实禁止回复的东西也没有必要评点,只说一条事实吧: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远古善良自由党的回答
【发射当日和登陆电视和网络当时的各种直播和采访。当然在69年网络是没有了,可是当时全国已经有了电视了吧。一个院子里的人挤着看一台电视有没有可能啊。】

拿这东西当论据批判中国的人,你们觉得对60年代中国社会,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毛钱了解么……

恩:

中国电视工业:从零起步到全球第一
到了1970年,中国电视机的产量上升到1万台,并且开始生产一些“新式”的产品。

为什么刘慈欣等科幻作家,在科技领域基本上只对IT和航天感兴趣?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长征七号升空CCTV不直播 只放录像? - 马前卒的回答

小时候看到的火烧云为啥特别少见了?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里搜索“月球”,很奇怪,在登月发生的1969年7月竟然什么也没有。

人民日报并非不关心航天。作为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重要角力场,航天活动还是很受重视的一个报道主题。50年代全面捧苏抑美,60年代两边一起骂(如下图),很多事情都有报道,但居然没有提阿波罗登月这事……好神奇……

整个1969年,或者说直到1975年“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最后一次阿波罗任务)之前,人民日报唯一一次提及“阿波罗”三个字,是在这篇报道:


把关键词换成“登月”,最早的一条居然是1978年7月——这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雄文已经发表,右派已经平反,还有5个月就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了。


在中国知网全文搜索“登月”,1969年也一条结果都没有,1970年有8条结果: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检索,抛砖引玉。


user avatar   dong-feng-69-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减紫

的所谓中国人生活水平低因此不关心登月的说法十分有待商榷。

其实很久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叫《月球的红色阴影》之类,讲的是苏联登月计划。

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说当时苏联国内也没怎么宣传美国登月,而是在1年后大力宣传自己的“月球1号”月球车。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可不低。

估计社会主义国家对登月这个话题还是比较尴尬的。

另外我查了查,中国对这个月球车更是没什么书籍介绍,不知道报纸报道过没有。

大概中国是双重尴尬吧。

“月球车”-1号搭载在“月球17号”上,于1970年11月17日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第一次在地球上对另一个星球上的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

————————————————————————————————

多余的话:

文革时期,乃至文革之前我国的确出版了一些内部书籍。但这不代表高层思维就很活跃,或者意识领先。

只不过是内外有别,民可使由之而已。

《通向奴役的道路》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1962年。

有什么结果么?没有任何结果,批判材料一本而已。

如果“在一个任何一个刚刚从高文盲率、高死亡率中走出二十年的国家,登月这种事情,基本上都只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所有时间和精力关心的事情”

那我们为什么要对“东方红”卫星做大量宣传,全力科普,在全国各地组织天文观测小组呢?

对宇宙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索并不需要被一小撮精英垄断。

排险者露出那毫无特点的微笑说:“这很难理解吗?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看到人们仍不明白,他接着说:“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丁仪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要说也是这样,那个伟大的望星人!”

具体到这件事,就是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尽可能不报道。

谈不上如何邪恶,但承认都不承认就不应该咯。

“西部人民还在吃草”这个万能借口,谁都能用。

明显是意识形态冲突导致的问题,强掰成西部人民还在吃草没有意思。就如太监明显是为了满足皇帝淫欲和“血统纯正”要求而产生的,却要硬掰为当太监的都是本身没有性欲的志愿者,因为热爱皇帝陛下才来当差的,就没意思了。

实事求是就是了。

下面是香港《大公报》当年的情况,大陆媒体有多大压力可想而知。

西部人民还在吃草……


user avatar   qwerds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开头讲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吧,一直在知乎上见到有人大吹大擂文革的“理想主义”解读,我都快信了,毕竟理想主义还是非常美好的嘛,“理想主义者发动群众玩脱了”的解读也比“现实主义者争权夺利草菅人命”要更令人愿意去相信。

但偏偏是这中国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文革到了人类历史上最最理想主义的登月这码事上突然怂了(对比一下苏联老大哥),本来即使“不刻意宣传”也完完全全值得上人民日报头版的消息却完全没有,这就活像一个装腔作势漏了底的老二打六,张口闭口描绘着理想,还以为已经改了性了,结果仍然和几千年来没什么不同地玩弄着上不了台面的驭民之术,让我作为一个中国的人民为自己所处的国家感到无比的失落。就好像二战巴顿的演讲一样,学生学到人类最初的太空竞赛时不禁要想了,“我们的祖国当时在扮演什么角色呢?”,幸运的学生可以毫无一丝阴霾地为人类自豪,不幸的学生就只能怀抱着尴尬与失落了。

—————————————————————


我觉得高票答案(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减紫的回答)还是有点避重就轻了。内参对于“社会影响”的代表度还是太低,除非认为那一小撮“内部”人士就能代表当时的中国社会,不过这种史观即使在当年应该也不太正确。当然资料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找资料的方法,我当时关注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找资料的缘故。

不过按人民日报的报道标准,能够头版报道以及连续五天报道东方红一号,就应该至少挤出一两句提一下登月……吧
人民数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


(从另一个答案里学到的检索方法,我之前是直接用关键词搜,杂讯太多不得其门而入)

这是刚才我临时起意结果很容易就找到的一篇报道。至少冷战和太空竞赛主力,所谓”邪恶帝国”苏联是在真理报头版报道美国登月的,不过也有人说他没找到头版只找到了其它版的几小句……

How widely was the news of the moon landing disseminated in the Soviet Union in advance of the event?
Of course, you cannot have people land on the moon and just say nothing. It was published in all the newspapers. But if you remember [back then] when Americans spoke of the first man in space, they were always talking of "the first American in space" [not Yuri Gagarin]. The same feeling was prevalent in Russia. There were small articles when Apollo 11 was launched. Actually, there was a small article on the first page of Pravdaand then three columns on page five. I looked it up again.
The Moon Landing through Soviet Eyes: A Q&A with Sergei Khrushchev, son of former premier Nikita Khrushchev

(当然不排除是赫鲁晓夫他儿子给苏联贴金)

还有,我知道问题的提问者预设立场是什么,但是,对于重大科技事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反应都是不关注的,该做什么做什么,无论是明天该在陕西上山挖红薯的,还是明天计划到马尔代夫度假的,科学上的成就永远在社会上得不到大部分人的关注,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1934年Enrico Fermi和他的同事使用质子炮轰铀原子,首次在罗马用纯实验手段达到了核分裂,,1954年,苏联制造了世界上第个核能反应堆。这样的重大突破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国家。


作者:减紫
链接: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减紫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还有这一段的诛心言论,我觉得也是有点过火。当然了我不是专业科普人士,不过我也理解一句话说了一千遍后很容易就误伤真新人的感觉,在 r/space 说一句“太空照片里怎么没星星”被喷十几楼+踩到消失后才发现那人真不懂的事也是有的。

可是当年的太空竞赛的背景下,参与竞赛的人民对于太空科技的发展理应是十分关注的,这不能用“科学进步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 来掩盖,事实上苏联第一颗卫星给美国人民造成的恐惧与震动甚至超越了他们骨子里的宗教情怀,让进化论重新合法地回到了学校,而现在任何一个讲美国教育历史的教授都会把 Sputnik 当作一个里程碑。

(在美国南部推讲进化论实在不亚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登月)

Maybe so... I was ten years old in 1957, but after Sputnik there was a huge push for science and math in American education. By the time I was 14 and a Freshman in high school I was being taught "new math" and was in a special biology class with the emphasis on DNA, genetics, and evolution, in 1961 -- just eight years after Watson and Crick defined the DNA molecule and figured out how genetics actually work.
Why did the launching of Sputnik in 1957 cause Darwin s theory of evolution to gain popularity? | Yahoo Answers ——一个美国人的切身体会

掺句私货:我一直觉得美国新教徒之于美国就好似雄孔雀的羽毛之于孔雀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也算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太空竞赛,还给登月这样的待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PS 我算是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了,当初的起因是在niconico上看见个美国老喷子说中国封锁了美国登月的信息并创造了登月阴谋论,我当时觉得简直是胡扯到飞起,登月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去掩盖,而且怎么可能掩盖得住。进行了一些搜索(毕竟功力有限)就到这守株待兔。现在看来……还是低估了文革时期,有点幻灭。

PS2:其实赫鲁晓夫他儿子说的和高票答案也不无暗合之处,但听起来就理直气壮得多……

“It was very similar to feeling among Americans when Gagarin went into orbit.", "The Russian people had many problems in day-to-day life, they were not too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edit:同样的话,从绝世强者的口里说出来和一个二打六的口里说出来,给人的观感就是完完全全的不同。

EDIT:排了下版,加了几幅图来抓眼球


user avatar   squall-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给评论里某些恶心的洗地人一些话。

我爸是67届高中生,77年第一年恢复高考就考上了大学(成绩很好,本来能直接录回上海,因为所谓的海外关系不让录取,最后录取在插队的地方的某个小学校),后来历尽艰难重新回到上海工作。现在家庭条件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小康,也算某些人所说的强行平等之后的再出头吧。问题是他们那代人最好的20-30那十年时光,谁来赔他们?

顺便说一句,我妈是老三届初中生,16岁去上山下乡的,那些为wg洗地说是为了什么平等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如果你们有女儿,请在她16岁初中毕业后直接把她送去种地,显示一下你高尚的情操。

——————————————————————

我爸跟我说过这一段:

那年他在农村的牛棚里,偷听美国之音,听到了美帝登月成功,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本来人生是应该之前考大学,去大学读书(他原来高中也算上海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吧),以后大展宏图,现在却是插队落户,下乡种地,远离父母亲人,人生还看不到半点希望。

我是没办法完全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但我知道,现在还能帮文革洗地的,都是垃圾。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写在最前:一个考据贴,愣是能被当成炸鱼贴,我很佩服某些国人牵强附会的能力,只是可惜,除了讲故事的就是直接喷人的。长征5号要飞天了,建议从本问题下回答遴选一批喷子装在一级火箭最下方,可使火箭推力追上土星五号。

本文有引用了其他网友提供的一些情况,并做适当修改以使其行文流畅。

————————————————

10月30日更新 目前最高排名回答的“新增内容”举证造假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涂子的回答

1,很多答案提到1969年《参考消息》上有报道,是否等于当时国内并未封锁科技信息?

“文革”开始不久,张辛民被戴上反动文人的帽子下放劳动,后来又去了“五七干校”。在这期间,他被取消了阅读《参考消息》的资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济县孙常村劳动的张辛民,偶然发现公社合作商店的柜台上摆着一份《参考消息》。这令张辛民非常奇怪,因为散布《参考消息》上刊登的内容,一直被作为“泄露机密”甚至“政治问题”来处理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对翻译夫妇,因向亲朋好友透露过《参考消息》中的内容,肃反运动中被清除出新华社。


在张辛民的意识里,《参考消息》的读者是“限制性”的,对行政级别、职业性质都有规定,能够阅读《参考消息》,代表一种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文革”中很多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取消了《参考消息》的阅读资格。“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很多干部甚至把能否恢复阅读《参考消息》当成衡量干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实的标志之一。

——————《解密《参考消息》从内部到公开变迁历程》


各位明白了吗?前《参考消息》编辑部负责人自己的回忆录,清楚地写着这报纸直到1970年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这是没有封锁信息?《参考消息》本身就是特权性质的象征!

为何说是造假呢?本段出处是

解密《参考消息》从内部到公开变迁历程

,引用出处的小标题是《70年代:扩大到基层》,这确实是张辛民原本的看法,但当他发现新情况出现时,自己否认了这个看法

在张辛民的意识里……很多干部甚至把能否恢复阅读《参考消息》当成衡量干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实的标志之一。

(然后反转来了,你敢多截一句吗)

《参考消息》怎么会出现在商店的柜台上?一直在农村劳动的张辛民那时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里,《参考消息》仍在不断扩大发行范围。

  早在1964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比利时共产党领导人时就曾说,《参考消息》现在是中级干部能看到,以后要逐步扩大。只要纸张问题能解决,做到每个公社、每个工厂都有一份,还可以发给个人。让他们了解世界上修正主义是如何骂我们的。

  1970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中进行一次调查,发现服务员们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国际常识太差。后来,给他们看了《参考资料》,很多问题都能回答出来了。《参考资料》是1955年从《参考消息》中分出来的一份密级更高的内参,是杂志型的,大约100页。此后,毛泽东一直想把《参考资料》下发到基层党支部。后来,考虑到《参考资料》内容太多,下面的同志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提出“还是把《参考消息》办好,扩大发行。”

  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问题。经过积极筹备,于1970年7月5日发出《中共中央通知》,决定从1970年8月1日起,将《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工矿企业车间党支部,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解放军连队党支部,供广大干部和高等院校学生阅读。”

我原以为你身为知乎大V,喷来喷去,必有考据,没想到竟说出如此断章取义之语。

明明下文他张辛民自己否认这些观点的文章,你截取出来骗赞?明明那么多回答底下“同在农场的大家都觉得很惊讶”一类的回忆都能佐证这份报纸进了车间下了农场,非要根据一个原文否认“能够阅读《参考消息》代表一种政治身份”推出错误结论——“《参考消息》本身就是特权性质的象征!”1970年前后车间矿山都有的报纸竟然成为一种特权了!那您从盛大游戏辞职了明天去矿山下工厂乐意吗?一个月3000工资开心吗?估计是死活不去的,现在做游戏这年头如此捞钱,反正国产游戏不标掉率,反正国服坑玩家没人理,来钱真快呀!干半个月比得上船厂1年的工资,我看没问题。

盛大是如何在游戏领域崛起的?为什么现在会这么衰败?这个大败局的前因后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 盛大网络

都是涂子这种糊弄消费者的员工,我们跑去玩网易和腾讯的游戏真的一点都不奇怪。

盛大,你告诉我自己打脸真的好玩吗

告诉我,你自己列一个打自己脸的证据真的好玩吗?

真不好意思,引用 @江湖之远 的总结,本来涂子的观点“很多本来有希望成为精英的知识分子,由于变态的管制失去了了解信息的机会,没办法关心这种大事”和我的说法没有本质冲突,我无意给一个中央已经定性错误的运动洗地但你搞出一堆无中生有的帽子,说我,在给一个中央已经否认的运动洗地,这就是你的错误了。

还以为一个卖游戏的也严谨起来了,闹了半天原来是拿50年代的情况套用70年代啊,诶好奇怪台湾教授说大陆吃不起茶叶蛋,茶叶蛋都吃不起怎么会有收音机收听电台呢?你咋不去台湾当教授呢?


又一个看了

@涂子

答案信以为真的,你复制粘贴也就算了,还找了个大家打不开的网址。

杭州海关的官网的文章我不看!我就要贴维基中文,什么维基中文打不开?又可以批判一番了,偶也好开心?!

我用过维基德语、英语、日语、中文,这里面错误最多的就是维基中文,不仅国共相关的词条能错误连篇,连美国德国北欧的错误也毛病一箩筐。有空再做点对比图,这个干货比比皆是啊。要是维基中文里荷兰英国的词条一堆错我可以理解,占领过港台所以我要瞎改,美国德国招你惹你了?是两国崛起破坏了大英帝国的千秋伟业?还是北欧福利太好或者德国电器太好用了?

这是21世纪了,维基英语能直连且比维基中文准确100倍,日本的搜索引擎比谷歌好用又能直连,每个国家都能拉出一长串黑点,这种无可厚非的事情,某些人非要把自己讨厌的国家已经否定的东西说是死不认账,给自己跪舔的国家洗地到底,以为别人和他们一样只会盲目相信。骂脏话不行就用诱导性语句,结果又被打脸了:

喜欢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是怎样的体验? -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想发泄情绪别跑到人家图书馆里,乖,到高速公路上玩去。

————————————————

以下为正文↓


在第一个飞入宇宙的尤里·加加林紧张地进行飞行后的六周,也是美国第一个宇航员谢泼德飞上太空,即在1961年5月25日那天,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全会上向公民们提出使人登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一任务。在谈论中国社会的反应前,请允许我引用

@qwerdssa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qwerdssa 的回答

)引用的一句话,赫鲁晓夫之子在评价苏联人如何看待美国登上月球时说道:

“It was very similar to feeling among Americans when Gagarin went into orbit.", "The Russian people had many problems in day-to-day life, they were not too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翻译:
“这非常类似于当加加林进入轨道时,美国人的心情。""俄罗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他们并不太关心(谁是)登月第一人"。”

如果赫鲁晓夫之子没有撒谎,美国人对加加林进入太空并不怎么感冒,而反过来当美国人登上月球时,苏联人也不太关心,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厉害的国家,“不关心”,就是他们对敌对国做出划时代突破的反应。

只有当极少数情况下,敌对国家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让公众如坐针毡,是的,当这一技术可以在瞬间带来大面积毁灭时。当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时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很多美国民众担心卫星经过美国上空时投下核武器,如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头顶的死亡威胁,怎么可能有如此大刀阔斧的举动?

国家越弱,老百姓越辛苦,综合国力更加贫弱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广大亚非拉人民有没有这种“闲心”去关心两个超级大国今天取得了什么进步,他们关心今天的活怎么样,甚至关心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如果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1950年和1970年人均GDP世界排名是真的,那么中国大陆在1970年的人均GDP排名中,只前进了短短的五分之一。在一个任何一个刚刚从高文盲率、高死亡率中走出二十年的国家,登月这种成就,基本上都只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所有时间和精力了解的事情。即使2030年登陆火星的计划如期完成,仍然只会是“对中东和非洲社会影响很小,很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因为人家根本不是月入百万,人家穷的连收音机都金贵得不行的不行的地方。


随着问题下其他网友的考据,我想指出的是,知道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的,恐怕远不止能看到下方图书的人。从我的考据综合问题下各个回答提供的情况看,当时中国大陆的国人至少通过四个渠道知道了登月飞行:

1、报纸

2、会议

3、图书

4、境外电台

如果从航天爱好者的角度上看,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加加林的成就宣布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那么登月飞行和日后挺进火星的计划一样,可以算作一个明显的里程碑,就像美国人“不太关心”社会主义国家傲游太空一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有铺天盖地、鞭炮锣鼓地庆祝美国人的壮举。当1969年7月土星五号发射升空后,《参考消息》发表了报道文章,一下节选自cheif tom的回答,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cheif tom 的回答

(已获得授权)和新浪新闻频道

阿波罗11号登月:我国成立专门报道组(组图)-新闻频道

《美发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

【美联社肯尼迪角七月十六日电】“阿波罗-11号”宇宙航行员为了实现一个梦想,今天从地球搭乘火箭去进行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尝试。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在东部夏季时间上午九点三十二分(加十二小时等于北京时间-本刊注)乘坐“土星-5号”火箭到了空间,开始这次史诗般的旅行

在发射台上,高达三百六十三英尺的火箭和宇宙飞船从太空港地区升起。

三千八百一十七吨的“土星-5号”火箭活动起来,发出咆哮声,把“阿波罗-11号”送入地球轨道,这时它的发射台上发出一道眩目的火光。

这个火箭在它的发射台上尖叫了八、九秒钟,同时一个电子计算机系统保证所有五个活动的助推器引擎通过反作用产生整整七百七十万磅的推力-比九万八千辆机车或五十万辆汽车的动力还要大。

在电子计算机感觉到一切情况良好时,它命令四个四万磅的起约束作用的钢臂离开脉搏跳动的巨人。

“土星-5号”以令人痛苦的缓慢速度在一个宽的火柱上爬,随着它的饥饿的发动机以每秒十五吨的速度吞食燃料,它的速度逐渐增加。

在十二秒钟以后,制导系统使火箭稍稍转向东南方,于是火箭在大西洋上空迅速飞行。

经过两分半钟的飞行以后,第一级火箭在四十英里的高度关闭,这时第二级火箭分开,并迅速活动起来。

飞行控制中心对飞行人员说:“推送情况良好。所有引擎看来良好。”

一个宇宙航行员说:“休斯敦,报告今天视野清晰。他们终于让我从一个窗中向外看。”

《「阿波罗-11号」发射前采用的防火措施》

【美新处肯尼迪角七月十五日电】在“阿波罗-11号”七月十六日飞向月球时,将在发射地区喷注一百万加仑(三百八十万升)的水,来冷却仪器设备以防火灾和热损坏。

有一台架在铁轨上的五十八万五千公斤的火焰偏导器,也将帮助保护发射装置防止“土星-5号”五台发动机发出的热和喷气。

在三千一百吨、三十六层楼高的火箭和宇宙飞船升离发射台的一刻,放水系统的二十九个喷嘴每分钟将把五万加仑(十九万升)的水,喷注在活动发射工具的表面上。

它们将冲掉溢漏的液体以防失火

7月21日是周一,《参考消息》休刊,在7月22日有两篇:

《美苏在「空间探索」方面加紧勾结》

美将把两名死去的苏宇宙航行员的奖章放在月面上;苏修保证苏「月球-15号」不影响美飞船飞行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八日电】尼克松总统昨天说,“阿波罗-11号”月球飞行小组将把五位死去的美国和俄国的星际航行员-格里索姆、查菲、怀特、加加林和科马罗夫-的标志和奖章留在月球表面上。

三位美国星际航行员是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为预定的第一次发射载人阿波罗作发射前的练习时因骤然失火而死在座舱里。

加加林是在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在俄国被摔死。科马罗夫是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他的飞船从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中返回地球途中,飞船上的降落伞未能张开,因而飞船摔在地球上时死亡的。

尼克松说,这两名苏联星际航行员的妻子在博尔曼最近访问苏联期间把她们丈夫的奖章交给博尔曼并请求让“阿波罗-11号”飞行人员把奖章留在月球上。

总统说,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的布片标志将同这两个俄国人的奖章一起留在月球上

【美新处华盛顿十七日电】下面是白宫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七日发表的有关苏联星际航行员的奖章的声明全文(本刊有删节):

首批月球探索者把表彰其他宇宙先驱者作出牺牲的一些东西随身带去是适宜的。

勇敢是不分国界的。加加林和科马罗夫的名字以及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的名字将分享我们祝愿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将得到的荣誉。

在表彰各国的勇敢的人们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时,我们强调我们希望树立的一个榜样:人能够登上月球,人就能够达成协议。

【路透社休斯顿十八日电】苏联今天向美国保证,它的“月球-15号”探测器不会危及“阿波罗-11号”的月球登陆飞行。

美国宇宙官员们对这个保证表示欢迎,他们希望,俄国对有关“月球-15号”的询问作出的这个迅速回答表明,在将来能进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星际航行员博尔曼在这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科学院士凯尔迪什对他说,这两个飞船的飞行路线不会交叉。

他还说,“他们说,它将在目前的轨道中飞行两天,如果今后轨迹有什么改变的话,他们将立即通知美国。”博尔曼说:“我对俄国的回答十分满意。我希望,这表明今后将进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阿波罗11号登月:我国成立专门报道组(组图)-新闻频道

则记录了国内媒体当时为报道这一壮举所作的大量工作:

“我们当时阅读大量的外电报道,从阿波罗登月之前,我们就开始做预告性的新闻报道了。”单樨回忆说,当时社里成立了专门的报道组,包括很多语种的翻译人员都参与了进来。

“我们当时有俄文、日文及英文等多个语种的翻译,但英文的通讯社是主要的消息来源。”单樨说,多语种的报道也保证了消息的多样化和全面的消息来源。这对于“阿波罗11号”登月消息的报道十分关键。

“当时外国人(现在看来岂止是外国人哟)攻击我们封锁了消息,其实我们做了大量的、仔细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报道。”单樨说,《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联手出击”,使得当时很多中国人都得到了“阿波罗11号”登月的消息。

一路追踪相关报道超7万字

据单樨介绍,当时的《参考资料》先后设立的科技类专栏有《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

1969年7月8日,《参考资料》的《自然科学》栏共登了4条关于“阿波罗11号”的消息。其中有发射日期预告、预计在月面降落和返回情况、美国电视播发时间表以及美国对此所做的宣传。

单樨说,当时,《参考资料》从发射日期预告、正式飞行和飞行结束等全过程,均作了报道。

“此外,我们还刊登了外国领导人就此事给美国的贺电,以及外电关于中国对此次飞行的态度的报道等。”单樨说,除了《参考资料》外,当时日发行量达50多万份的《参考消息》对“阿波罗11号”也做了全程报道。

她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两个“参考”关于美国人登月的报道达7万字以上。

《参考资料》关于1969年美国登月的报道情况

7月10日“阿波罗11号”起飞和溅落情况预报、指挥舱和登月舱介绍、美苏空间发射记录

7月12日“阿波罗11号”宇航员逐日活动时间表和宇航员登月步骤预报

7月14日整个《自然科学》栏目全都是有关“阿波罗11号”的消息和美苏空间活动对比

7月16日“阿波罗11号”开始起飞前倒计时

7月17日“阿波罗11号”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6日9:32发射

7月19日“阿波罗11号”飞行情况

7月20日“阿波罗11号”进入绕月轨道

7月21日“阿波罗11号”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格林尼治时间7月21日2:56登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面的人

7月22日“阿波罗11号”着陆舱与指挥舱格林尼治时间7月21日21:35会合

7月23日“阿波罗11号”离开绕月轨道返航

7月24日“阿波罗11号”格林尼治时间7月23日19:56到达月地中点、溅落时间表

7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7月24日16:50:22“阿波罗11号”在太平洋溅落,17:50由直升机吊起

7月26日“阿波罗11号”飞行统计,绕月30圈,宇航员在月面停留共21小时36分17秒

“勇敢是不分国界的”,4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在这个问题下某些人不顾事实而强行为黑而黑面前,依然显得如此的讽刺。我认为,无论是探索苍穹的宇航员,还是地面认真工作的工程师,都是值得敬佩的。

有一点值得我重复再三

《参考消息》在当时不全是评论区有些纯喷子所说的内部资料

《参考消息》在当时不全是评论区有些纯喷子所说的内部资料

《参考消息》在当时不全是评论区有些纯喷子所说的内部资料

500000份的发行量,不考虑一个单位只订一份,也要考虑一份报纸多人观看,最起码1000000+的阅读量了。实际上《参考消息》甚至不止在干部中传阅,更是在社会各界工作人员多多少少都有接触。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不是一份人人都能订阅的报纸,但它却不限于在政府大院里传播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讲信息散发到大街小巷去。甚至连四线城市,一个沿海小县城的造船厂工人都能知道它上面写了什么。

没办法,那个工人总是把过期的《参考消息》从他的亲戚那里拿来船厂,向大家炫耀自己获得了没有实力用途的大新闻,什么尼克松访问中国和周恩来亲切握手等等,但他这么一说,大家也就都知道了,于是他的名声从船厂工程师到工人都知道了——就这么简单。虽然不是什么正面宣传,一传十,十传百,不销毁,到处跑,反正在船厂这个《参考消息》呢,也就这么时不时的给大家科普实事。我可不觉得一个薪水普通工种普通的造船工人就是“精英”了,对不?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yilin wang 的回答

底下更是各种强行黑



@老皮

的提供的信息也证明了《参考消息》走出了政府大院

“1969年时,青年记者张德真在人民日报海外组负责国际新闻的报道。……但早在1968年9月时,人民日报社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农村办起了“五七”干校。干校学员是实行轮换制的,每半年或几个月一期。到1969年7月时,张德真正好在房山干校接受分批“农化”。

……她清楚地记得,7月份有一期的《参考消息》就报道了阿波罗登月的消息。“我们当时觉得很惊讶,美国人都上月球了。”张德真说,同在农场的大家都觉得很惊讶,这一科技界的巨大进步让大家觉得很振奋

张德真介绍说,当时《人民日报》在美国是没有驻站记者的,所以美国的很多消息是通过《参考消息》的编译新闻中了解到的。”

《人民日报》没有驻美记者,也就没有美国登月的消息,《参考消息》有驻美记者,这也才能写出上面的报道。所以说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了解美国登月的第二种渠道,是组织开会,各种大小级别、规模的会议,参考。考虑孤证不立,我翻看了大量的答案,的确有不同规模的会议对阿波罗11号登月进行了了解,参考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匿名用户的回答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过山车司机的回答

回忆了家人当时的口述:

据家父口述美国1969年登月时候他们单位当时是组织在大会议室收听和观看直播的,这是全人类的重大事件。下次我回去再问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直播,时间久远忘记是电视直播还是短波电台。但即便是69年,也并非像大多数回答那样的白色恐怖的感觉。



与此同时,境外电台也成了一些人了解登月的渠道,虽然使用这一渠道的后裔遣词造句及其不友善,很显然,这也是一种办法

@涂子 @squall

等同好已经愤愤不平的提到过了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squall 的回答

那年他在农村的牛棚里,偷听美国之音,听到了美帝登月成功,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

另外多说几句,涂子把wg批判了一番又一番,讲了电台如何如何,但当我问起即将发生的航天实时时,这位生活在21世纪互联网上的大V竟然又“不关注”了,然后信口开河一番,很抱歉,即使你的回复是840赞,这一错误的回复仍然只能说明你对我国航天相关新闻根本不关注,就像苏联人不大关注美国登月,美国人不太关注加加林进入太空一样,大概涂子也身处某个和中国有激烈意识形态冲突的大国吧,盛大游戏也在海外开设工作室了?


所以我很怀疑这位网友是抱着猎奇心态看待美国登月的,要不怎么连亚洲最大运载火箭即将易主也无心关注呢?是不是藏着捂着的东西就更吸引人呢?



第四种,也就是较为全面而较慢的一种,图书,当然,这个图书的受众肯定比《参考消息》那起码7位数的读者,少的多。

在登月过去一年后,北京的科学出版社旋即翻译了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除少数阶级斗争的修饰外,仔仔细细的描绘了NASA登月过程的前前后后,且比港台出版时间早1年。


可能有某些预设立场的×分看到这种封面就要讲哎呀tg能写美国还不是瞎黑一通然后啥都没说嘛!

那这种网友请您看一下本书的作者

Jesco von Puttkamer (NASA)

第三帝国的火箭工程师,土星5号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维基德语(可不是乱写老外的维基中文)这样介绍他:

耶斯科汉斯·海因里希·马克斯·冯·普特卡梅男爵(* 1933 年 9 月 22 日在德国莱比锡出生; 在2012 年 12 月 27 日死于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 ) ,是一位美籍德国航空航天工程师和作家。1962 年以来,他在美国航空和航天航空局任职,是其高级工作人员。

那这个容克贵族工程师兼作家撰写了什么呢?

全书从第一章1969年1月引起,大部分笔墨着眼于当年7月登月过程中,安装,检查,模拟,发射,着陆的全部过程,并且主要技术要求,风险关键,都有涉猎其中,可以说除了配图装帧,本书的质量并不逊色于今天的教科书。

即使是在那个年代,编辑们在翻译时并不介意把“地球上最巨大的建筑物”等涉及美帝高大上的词汇保留。

发射平台与火箭搬运

航天员模拟训练

登月时间的技术要求

登月步骤图,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同样也是登月步骤图的一部分,比现在“×度”能找到的科普文章还详细

土星五号与阿波罗登月飞船内部结构

详细的尺寸图,正文还有详细的功能叙述

载入史册的瞬间


登月舱结构图

简单截几张图,真把200多张贴上去流量党要抽我的……这部分截图只是说明一个事实,关于阿波罗登月是否及时为中国大陆高层所知晓,可以说有肯定的答案,而且,可能比港澳台更为迅速。1971年4月,在中国大陆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出版发行后,美国的徐氏基金会也翻(汉)译(化)了《登陆月球》,如果考虑到1969年7月西方相关书籍不是在阿波罗11号落地当天上架,科学出版社可能只用了三四个月即完成翻译,美国华人机构得到原材料比大陆还简便得多,大陆1970年的翻译速度可以说快得开挂——在那样的物质条件,那样的对华封锁下,快马加鞭的翻译这么一件事,恐怕没有上层的格外支持,是无从谈起的。



还有,我知道问题的提问者预设立场是什么,但是,对于重大科技事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反应都是不关注的,该做什么做什么,无论是明天该在陕西上山挖红薯的,还是明天计划到马尔代夫度假的,科学上的成就永远在社会上得不到大部分人的关注,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1934年Enrico Fermi和他的同事使用质子炮轰铀原子,首次在罗马用纯实验手段达到了核分裂,,1954年,苏联制造了世界上第个核能反应堆。这样的重大突破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国家。

即使在国外搜索引擎可以直连、微博微信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航天、天体物理、高能物理的进步仍然是大部分人没有时间、没有物质基础去深入了解的事,这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科学素养。以至于央视新闻这样的公众媒体会分不清流星雨和星轨,各种天文社微博,纠正了上百遍,我们可爱的记者还是我行我素。假设一下,在另一个世界线上,2030年没有经历过2008年次贷危机的人类烧钱无数,首登火星,我们身边会有自豪的反应?当2004年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入轨的第一天,记得看到新闻的我兴奋了一上午,哪怕当时没有天文社没有望远镜没有去过酒泉西安,身边碰到的各类人没有一个对航空航天有热情到会看直播——不是不能,是没兴趣。大V跟我说不关注长征5号发射了什么,然后说当年关心美国登月是如何正常,难道他今天上不了微博吗?不,他宁可装作关心尖端科技批判他人也不乐意真正去了解——哪怕只是微博搜一下。

所以,请不要拿科学素养低来黑体制,谢谢,从九成文盲率极低工业化爬上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家各有生活的苦处,如果觉得1970年中国大陆的老百姓愚昧无知到月球都不知道的地步,或者认为港澳台老百姓了解阿波罗11号的来龙去脉比中国大陆精英更早,抱歉,这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罢了。

您要知道,对科学发展感兴趣的人即使到今天也为数不多。前两年,遥感泰斗李小文逝世了,媒体只言片语,姚贝娜去世了,新闻铺天盖地,当时盯着李院士逝世的新闻和人生事迹,我真的很想点一下分享,但我知道,大部分人都不会关心的。

————————————————

更:好几位网友私信我两本旧书有没有电子版……说一下找此类旧书的通用方法

首先,咱要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互联网上有很多电子书网站,在

深圳文献港

或某些其他PDF直接搜“阿波罗 11号”,既然是“阿波罗11号登月前后,”就勾选出版时间为


勾选出版时间为1967-1976,《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这本书就出来了。

再换个搜索词,选定时间,另一本书也出来了。点进书名链接,“目录页”、“正文页”点进去能读的,在某宝搜下载PDF,花几个钢蹦人家也就帮你下好了,毕竟咱们没有权限嘛。。





另外,实体书不是哪里都有的。是这样,其实这些旧书大部分都没有被意识到其历史价值,当然也有少部分高价出售的,不管在

【孔夫子旧书网】网上买书:图书

还是

ヤフオク! - 日本最大級のネットオークションサイト

,旧书的实体书都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对于这本科学出版社的书,它属于前一种,貌似才18块;美国徐氏基金会的科普读物《登录月球》在孔夫子旧书网没有(毕竟以二手大陆出版物为主),硬要说哪里有可能,估计港台的旧书店和大陆华侨关系密切的高校或许有吧……

私信《阿波罗11号》资源的各位已回复网盘网址,下载链接在全文末尾

————————————————

后面是吐槽时间了,作为考据党看到错总是要纠正的,还有些其他互动

我撰文以考据为主,我记得最开始的答案,只是说有一本内参有说登月,我当时就明确注明三点:

1、这是一本内参——我不避讳这一点

2、从翻译速度上看它比美国华人速度快

3、强调翻译不容易

然后我见识了一批上纲上线的网友,他们仿佛是从30年代苏联、50年代美国、70年代高棉、90年代朝鲜集中穿越过来的,不但给你上纲上线,还敢四处瞎编,就为把你黑遍

能从这三点看出我是在给十年动乱洗地的

@Leon Zhang

你们的逻辑链条,很强


但从现在的内参资料看,我国的精英们在一年内就得知了这件事,而且详细知晓的时间可能比港澳台还要快

Excuse me?我说那一次中国的外语工作者比美国的效率高,哦你没法否认这个事实,所以要引申出我一个没有引申出的意思?


@yilin wang

还提到:

其次,那么大的一件事发生了,我们报纸不报道,广播不广播,然后一年后内部出了一本书,减紫先生是想论证什么呢?论证我们国家信息控制很成功?

自己立一个靶子,自己打,很High嘛,啊我说有这么一本书上为了论证信息控制成功?

《参考消息》不是报纸了?那1000000+,你关注者数倍人数的阅读者,不是中国人了

又抱怨道:

这样的答案,居然能拿到2000多赞,我感觉我彻底退出知乎的日子临近了。
做人真的不能这样无耻。

为了黑我强行总结出我没有的观点,强行无视一堆报纸会议,“做人真的不能这样无耻。”这句话留着自已用吧,这样的自我陶醉,居然能拿到1000多赞,自己却不去查史料,当喷子喷考据党,很有优越感?



“内部翻译=全国也知道了”?拜托,我全文哪里说过这个话了?

估计看到《参考消息》又要喊应该每家每户敲锣打鼓通知!需要三天一会总结反思!





懒得动手就懂喷人,您的生活还真是轻松加写意啊……人家问个事情都能喷。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挂在回答里,到晚上了,适逢三体科学执政官路过相助才解决了答案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 - 新日暮里奧義很爽的回答


这是全黄种人国家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时台湾的报道,豆腐块。按

@新日暮里奧義很爽

的说法很形象

上面装不知道,也不通过公开渠道告知下面的人

我不知道《中央日报》是否是只有当时中上阶级才能看到的新闻,或许台湾造船厂的工人也能看到这个报道?大概拿着这个报纸在工厂里和人讨论大陆发射卫星不会被抓起来吧?


@东风 有一个类比我觉得可能得商榷一下

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说当时苏联国内也没怎么宣传美国登月,而是在1年后大力宣传自己的“月球1号”月球车。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可不低

用高生活水平的群体的选择性做法来说明低生活水平群体的选择不是必然,后者没有这么选择的权利。这个比喻,我认为有失恰当。

为什么大多数高中宁愿学习衡中,而不愿学习理念更加先进的人大附中等? - 教育

里类似的讨论非常非常多。打一个蹊跷的比方,我说对于穷苦老百姓读书改变命运基本上是进入上层的唯一途径,而且需要运气成分,这种做法是他们的资源、条件综合决定的,他们不可能学习北京人大附中那种模式。

然后有人回:中国的名人作家中有些令我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也没怎么让孩子从小学苦读到大学,而是自己去教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些作家的身价可不低

能在一天劳作之后了解天上发生了什么,是一种幸福,就像不用从1年纪刷题到高三也是一种奢侈品,条件好的孩子完全可以绕过这些折磨,但如果有人举他们为例子说衡水一中毛毯厂那些学生也这么做,是该说不了解民间疾苦,还是?我恐怕不能接受您的观点。

还有奇谈怪论的,也是语文不过关的典型



又是一个不懂看原文的。我打个比方,知乎有人问,2000年中国大陆手机都是行货吗?然后我回答,有行货,但也有带进来不交税的水货。然后 @远古善良自由党会回答说

不开放手机0关税进出口也就算了,水货都算进去,水货能算数?这?

拜托,尊重事实,OK?我提的是大陆知道登月的有这么XX种情况,有人听境外电台了也算一种情况,如果欲盖弥彰直接不提,岂不美哉?

或者你想说明当时根本没有听电台这个事实,啊这个是虚伪的瞎编胡造,那我是无所谓的,去和

@涂子

争论个300回合,你们定出来有没有这回事了,再来跟我说一声。

还“我们假设我们今天发生同样大的事情”,过几年我国空间站建成的时候台湾媒体会不会“各大报肯定会是头版头条,第一条新闻。对其各路报道肯定是无死角的。空间站有哪些舱段,登陆的筹划和准备过程怎么样,发射相关人员的各路采访”,这位不妨也回答我一下嘛~再重复一遍,在那个年代美国人对加加林进入太空都不怎么关心,难道要拿2016年美国人对于航天的热情说,说美国对航天的热情比中国前苏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吗?

在前面的回答中误会了一位才子的评论意思,我回答和评论区看的不勤快,直到看到他回答的推送才看到,信息已经删除,按照我的理解这里隐去他的id吧。

另外,我目的不是挂人喷上一通,除去引用回答使提供原作者id和讨论某些不妥言论,所谓“挂了某人”的那都是“挂了我”之后被截图的,被人无缘无故骂了再骂回去,在现有的道德水平下,我不觉得这是很值得有些人“惊诧”的事情,不如说,在我点下举报人身攻击之前敲下那段文字的时候,就应该体会到那么做和当年贴大字报也没啥两样。

————————————————

我下笔之初,也就想说我知道那本书,那本书是什么情况,没想到卷进了一场漩涡的中心。对于当时一个问题里90%回答都在为了黑而不提证据的问题,关评论保智商,我只能这么办,毕竟人家50000+粉丝嘛,说你××××不是中国报纸就不是中国报纸了,说你大伯没看电视就是没看电视了,说只有干部能知道就只有干部能知道了,唉,一呼百应,众口铄金。

承蒙各位大V赏识,鄙人的回答列了一丁点儿资料,整合了一点信息,这么多赞真的诚惶诚恐,真的

这个问题下其他提供干货的同胞们,引经据典,调阅资料,从国内报刊到国外报刊,从驻美记者到苏方反应,从高堂之上至田野之间,真是大开眼界,佩服之至, 能见识到各类技术高人,实乃幸事。

我的考据一向发言火药味比较浓,但意思就只有那么个意思,请几位不要再牵强附会了,没有任何意义。知乎是一个“发现更广大世界”的地方,这一个回答下从正反两面应证了这句话。

我最后要申明一点,肯定当时存在这几种渠道和反映,不代表要肯定1970年发动的一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已经明确否定的东西,某些人就是装作视而不见。

PS:资源已放出《“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资源baidu.com 的页面 提取码:hnar

评论区开给大家吧,但丑话说在前头,理性科学探讨历史,杜绝人身攻击,违者删除举报


user avatar   tomchei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为何汉族民族感不强? 
  为什么汉书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 
  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时,为何是刘邓指挥陈粟? 
  如何在古代成功发动一场造反? 
  我军的刺刀术传承自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跟枪法有什么区别? 
  如何看待2019年8月28日SpaceX的水塔150米跳跃测试成功? 水塔未来还会进行更高跳跃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指的是什么, 有什么长远影响? 
  中国下一代的空间站将会是怎么样的? 
  人为什么一般说阿弥陀佛而不是其他佛? 
  陈独秀为什么要右倾投降? 

前一个讨论
以男生的眼光来看,女生有哪些加分项?
下一个讨论
怎样叫做真正地尊重女性?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