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BAT三巨头中,阿里是不是可替代性最强的? 第1页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在话论购物体验还是淘宝强。淘宝闭着眼睛买,有问题闭着眼睛退。闪电退款。我在淘宝买东西就图一个词:踏实。(dog

支付宝用起来也是远比微信安心。你知道腾讯客服有多么难找吗?一旦你遇到过任何一次哪怕多么微小的问题,你都会明白,有客服的支付宝比没客服的微信,有多大区别。支付宝是多么能让你踏踏实实,安心的把钱放进去。——忘了说,支付宝启动速度远比微信快。无论是比冷启动速度还是比唤醒速度,都是支付宝胜。

京东拼多多等其它电商我常常有种生怕出问题的感觉。真的,一旦有问题,售后跟客服简直噩梦。等你遇上就明白了。

而且淘宝是要求消费者评价的,这个评价多多少少我会信那么一点点,毕竟淘宝商家跟淘宝不是一家人。而京东就不好说了。自己开店自己当裁判的,就算有评价体系,我敢信吗???

另外,mirrors.aliyun.com 的用户们,真的不感谢阿里?开发者之福音啊。——与阿里并列的只有网易了,但是网易的开发者服务没有阿里的稳定。

--

百度有必应跟谷歌,全方位无死角替代。

必应我也用了很多年头了,从来没有遇上非要百度才行的场合。当然了,必应真不行的时候,可以用谷歌。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必应的市场占有那么低。。。后来明白,大概是因为微软太贪财了吧,把微软体系下所有的推广位都给了百度。就连自家浏览器都缺省打开百度,我除了666还能说啥?

--

然而百度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运气差。互联网的风口很多,它却恰好选择了一个被移动互联网牺牲掉的风口。这也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在PC端,搜索引擎能够称霸的前提就在于大多数活动可以在浏览器上进行。大多数业务愿意放进浏览器。因此用户可以接受浏览器作为应用入口,而为这个入口设定搜索引擎就非常自然。

而移动端完全革了它的命:绝大多数互联网业务不愿意把自己放进移动端浏览器。绝大多数应用根本不希望,甚至是强烈反感你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它们。

当你尝试去用手机浏览器访问某个互联网业务的时候,你首先会遇到弹出窗口提示你下载app。忽略之后你试图登录,然后再次弹出窗口提示你下载app。你又忽略了。然后想进去浏览一圈,赫然发现,这篇文章只有一半,提示你要看完剩下的请下载app。然后你想发个贴,会再次提示你请下载app。。。

几乎不可能有正常脾气的人类可以完整的完善的使用这些网站的浏览器版服务,这些网站的手机浏览器版本,根本不是为了让人用的,仅仅是为了强迫人下载app的。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但百度不行了,各种壳浏览器厂商,也同样式微了。归根结底,还在于内容。既然,各种互联网内容都不基于浏览器了,那么大家就没必要开一个浏览器并允许搜索引擎作为入口了,这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变化,这个根本变化,要了百度的命。

--

百度,在PC时代,通过浏览器,掌握着各种应用,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那么,谁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

我觉得是手机厂商。

是手机掌握了所有应用的入口,所以手机厂商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


user avatar   muma-53-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显不是,BAT中只有百度是可以替代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可以认为拿到国家发的免死金牌,以后即使被人赶超,大概率也会活得很好。

本问题的高赞大多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分析,答主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一下吧,基于自己的理解,细节上不一定对。

如果只以正在赚钱的主营业务来看(持续亏损的百度网盘和八字没一撇的百度智能驾驶不算),百度的主营业务是搜索和知识内容产出带来的流量广告收入。但对于百度来说,这个业务模式的矛盾点在于,用户使用百度,是因为其能高效的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而百度如果想赚钱,必然在展现内容上,大幅度向广告主倾斜,把流量引导到广告结果而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内容,这就严重拉低了其提供内容的准确性。从这一点上说,百度的业务模式是自相矛盾的。其业务垄断程度越高-》利润越高-》广告越多-》搜索准确性越低-》用户流失越多-》业务垄断性越低。

并且,对于百度来说,绝大部分在其平台上的知识内容产出,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绝大部分内容的都是由用户贡献,其著作权要么不属于百度,要么就是完全公开可被其他知识平台随便免费爬取,如搜狗百科和360百科。这就造成百度的业务实际上很难树立高门槛,其只能和同一领域的其他友商争夺市场份额,而不能依据市场壁垒吃下某块细分市场。


而对于腾讯,虽然游戏、文娱业务都受到很大挑战,甚至社交业务也不能说稳如泰山——像QQ微信等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虽然有先发优势,但目前来看用户粘性并没有达到无法取代,至少阿里的钉钉在疫情期间凭借远程办公和视频交互会议系统优势,就蚕食了很大一块腾讯的社交业务。再加上短视频类APP大量蚕食用户时间,降维打击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而阿里巴巴,虽然淘宝和天猫业务面临着京东,拼多多的竞争,但阿里巴巴和腾讯手上掌握着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国家给予的相关金融业务牌照,主要体现在支付宝及其衍生的余额宝,微信钱包及其衍生的零钱通(实际还有其它业务牌照也很重要)。

由于目前国内相关监管部门对于此类牌照的政策日趋收紧,相关金融业务的牌照很少新发,故对于其他后来的竞争者来说,拿不到这些牌照,就没办法染指腾讯和阿里的核心业务领域的利润。

通俗一点来理解,腾讯和阿里目前很大一块核心利润,来自于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上海量用户的资金留存。腾讯和阿里有相关的金融牌照,就相当于自己变成了一家银行(只是从便于形象理解的角度这么说,实际上不是),它俩可以吸收海量的普通公众和企业的存款,但和银行不同,它们不用支付利息。相反,它们可以用吸收到的钱存入其他银行白吃利息,即使利息收入只有1%,汇集起来也是一大笔稳定的收入。如果用户觉得自己账户上的钱被腾讯阿里白嫖很不爽,它们还提供了有收益的理财产品(注意不是存款和利息收入),用户只要同意将钱转入余额宝和零钱通,就相当于同意腾讯和阿里将这笔钱用于收益更高的投资——之前存在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钱从法律意义上说,腾讯和阿里是只能存银行而不能拿去做更高收益的理财投资的。以理财投资5个点计,它们给用户2个点的收入,自己获得3个点的收入,赚的钱反而更多了。

因此,对于BAT甚至京东、字节跳动、拼多多这些后来的竞争者来说,阿里和腾讯的牌照,才是它们无可替代的最大优势,其他竞争者即使在业务上完全照抄腾讯和阿里,甚至在业务上做得比腾讯阿里更好,但只要腾讯阿里在基础业务上没有完全溃败,其手上目前来看几乎是排他性的牌照优势,就足以保证其位置不可替代。


————————

针对评论的一些回应:

1、有评论说现在阿里腾讯不能白嫖用户的利息了,来源于央行18年的文件。答主查了一下,是答主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更新,以前几年固有的认知来写了回答,故而这部分内容出现了偏差。

18年之前,用户在支付宝和微信钱包里的钱,阿里腾讯虽然按规定要存在银行特定的账户中不能动用,但还是以吃这笔钱的利息。18年新规定出台后,这笔钱按规定转存到央行,由央行直接管控,央行不给利息。但由于阿里腾讯还有余额宝和零钱通这个基金产品,由于大部分用户都不会将对应账户的钱提现到银行卡上,而是会顺手将账户上的钱转入额宝和零钱通吃收益(实际上就是买基金投资),所以阿里和腾讯仍然吃到了大量用户的金融收益。

从某种角度上说,阿里拿到的金融基金牌照甚至比传统的银行还好——我们余额宝的基金可以随时用来支付,但你拿五毛钱去银行买基金,银行的柜员会理睬你么?你至少得拿一万,正常得三五万,经常得一次性拿出几十万,才能获得让银行卖你基金的资格,且通常不能随时零散的取出来应急——当然这种公然挖传统银行集团墙脚的行为,自从某次被世界百强企中的那几家中国银行集团联合起来向主管部门施加压力后,相关的牌照被做了另一种限制,正常用户再也不能无限制的购买余额宝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商业上的业务竞争,在某些影响力超级大的企业看来,其实只是牌照之争,这在最来钱的银行、通信、烟草行业尤甚。而阿里,做为国内某些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很多新的金融业务,是在监管部门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先行发展大量用户造成既成事实,再逼迫监管部门基于现实先承认业务合法(建立对应的牌照制度),后续收紧业务牌照标准(官僚系统和拿到牌照的相关利益集团会出于安全政绩等各种目的不再发放或少发牌照形成实质业务垄断)。


2、有评论以明朝朱元璋给开国元老发免死金牌复又狡兔死走狗烹为例,来反证阿里获得的一系列国家颁发的金融牌照没啥用处。对于这种类比,答主很无语。封建君主制国家争天下的例子能用来证明现代法制国家正常的商业行为,是不是感觉太违和了呢。

实际上,国内最贴近的用来证明国家发的牌照可以当免死金牌用的例子,就是安利。这个例子如此出名,以致于“安利”这个公司名称像“吉普(JEEP)”品牌指代整个“越野车”类型一样,变成指代“传销”这个商业模式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销”都是非法的。为什么说几乎,是因为在中国,还有唯一的例外,就是美国“安利”在中国的分公司,在1998年曾经合法取得过“传销”这种销售模式的牌照。由于“传销”这种销售模式和某些金融骗局在执行过程中高度相似,为了防止其他企业利用这种高度相似性,借传销之名搞金融诈骗,故在这之后,国内所有使用“传销”这种销售模式的企业,国家都没有再发放过对应的牌照,并且对除安利之外所有采取“传销”模式开展业务的企业都采取了严厉的打击。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相当多以“传销”模式开展商业活动的公司是金融诈骗,但借此认定除安利之外的所有公司都是想搞金融诈骗,是不是过于偏颇了呢?但国家监管部门出于防控风险的角度,在发出“安利”这唯一一块牌照之后,就直接禁止了类似的销售模式并对后续进入该领域的其他公司进行严厉的打击。这是不是可以认为,“安利”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唯一一块“免死金牌”,甚至在国内大环境对“传销”进行高压整治且污名化的氛围内,仍旧活得好好的,以致于任何妄图以“传销”模式进行诈骗的公司,都不得不以“安利”为例子来证明自己的销售模式的合法性,是不是很讽刺?

因此,某些知友认为牌照无所谓,国家随时会根据需要说翻脸就翻脸。然而“安利”的例子告诉我们,国家远比你想象的要脸,即使“传销”整个行业在国内实质上被取缔了,但国家就是没有取消发给“安利”的牌照。而“安利”由于拿到了整个赛道内唯一的牌照,有国家为其铸就了令人绝望的护城河,故在国内相关领域,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


3、有评论说根据阿里的财报,余额宝买基金的收益在阿里整体收益中占比不高,进而认为阿里拿到的一系列金融业务牌照不值钱。对此,答主无力吐槽。有些业务,阿里有牌照可以开展,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极大的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大大的改善了客户体验。而阿里的友商,如京东和拼多多(它们手上某些金融领域有牌照但某些领域没有),为了抵消阿里的客户体验优势,就只能下大资本搞补贴,建设更快速高效的物流,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抹平自己不能开展对应业务的劣势。一个是一边赚钱一边形成业务优势,其他是亏大钱才能建立业务优势,两者能比?

以网上支付为例,阿里上买东西可以用余额宝里的钱支付,某些没有牌照的平台,只能让用户绑定银行卡,在支付时转跳到银行卡账户去支付。别人给用户付钱时,阿里可以将钱保存到用户的支付宝账户,进而自动转入余额宝拿用户的钱买投资基金。反过来,没有牌照的平台,用户收到钱之后直接转入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中,你平台一毛线中间利润也薅不到。

以喜闻乐见的steam用户来说,由于没有牌照,两个steam好友之间不能相互转钱,只能很别扭的在steam上买下某产品之后以礼物的形式赠送。steam钱包里获利得到的钱也不能在平台上直接提现(网络平台用户账户里的钱提现也是需要对应牌照的),得走一系列复杂的中介交易(过程接近于洗钱),付出不菲的手续费后才能提现。

至于微信在国外喜闻乐见对标的友商facebook,答主没记错的话,目前既不能用来移动支付,也不能用来抢红包,更不能拿来打白条,但凡智商正常的小伙子,脑子里都会有很多问号——这些小功能你个行业大佬学微信顺手开发不是很简单么,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上线这些功能?正常人只会相信某企业里全是傻瓜不会抄袭腾讯,根本看不到人家腾讯是通过搞定了行业发牌照的机构不让友商拿到进入业务市场的牌照,直接挖断了友商抄袭业务的赛道。

换成是答主,楼下几家店,A店可以用手机移动支付(移动支付牌照);B店只能刷POS机;C店只收现金;D店要享受优惠只能花钱买实体预付卡,且卡内金额不退;E店支持分期免息付款(小额贷款业务牌照),你说这种情况,答主会去哪家买东西?

额外说一下,D店的预付卡,实质上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卖这种预付卡其实也是需要牌照的。上世纪初全国普遍存在各地的大超市和商场,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公开大卖本商场的商品预付卡。当时各地的单位也乐得过年过节不给职工发过节礼品,而直接用商场发行的预付卡代替。而这套模式玩到最后,某些预付卡逐渐变成了金融炸弹,因为企业滥用预付卡销售的资金而后期无力支付爆雷了。故后面国家几乎叫停了这种金融产品的销售,仅仅给很少的企业以发行预付卡的金融牌照——目前似乎可以大规模合法售卖预付卡的只有大型国资背景的央企,比如两桶油加油站可以合法公开的卖加油预付卡。两桶油只给加油者很少的便宜,即可合法提前占有大量加油预付款来薅羊毛。而其他没有这个牌照的加油站,薅不到羊毛事小,加油者因为见你没优惠支付又不方便,不愿意到你的加油站加油,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当然,预付卡这个产品我们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大量面包奶茶店、发廊、健身房等类型的中小型企业违法使用此类预付卡销售模式。由于国家对这一块的打击力度不足,线上管得还马虎,但线下由于执法监管力度薄弱,大量的线下企业在管不过来的情况下偷偷违规售卖预付卡等这种金融产品,造成普通人常以为这种销售模式是正常且不需要牌照的。很多人一时不在意为了很小的便宜,大量购买预付卡。结果你贪图人家开卡送的大米鸡蛋,人家贪图你卡里的本金,几个月后就关店跑路,大量用户的预付卡无法兑现,这种理发店和健身房跑路的事情多得连当地新闻都懒得报道,称不上新闻了。


综上,在国内,大型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牌照的竞争。拿不到牌照,你就无法进入战场,更不用说取代对方。而国内牌照监管准入较严的行业,就是金融——当然烟草博彩这些更暴利行业也更严。我们前十年看到国内大量涌现数百家城商行(就是通常以地级市名字命名的银行),前二十年看到国内大量涌现数十家民营银行(实际上大多仍是地方持有的国有资本为主),如民生、华夏、中信、光大等,在这些银行以及不断进入中国的外资老牌银行的冲击下,国字号的那五家银行似乎摇摇欲坠,业务被其他银行冲击,内部人才资源被其他银行高价挖走。在绝大多数国人的认知中,似乎好多年都不用这五大银行的业务,十几年前开的银行卡早就作废,这五大行早就被其他城商行和民营银行替代了。但实际情况是,五大行连续多年进入世界企业百强榜,一直是中国最赚钱的那一批企业。国内十几家外资银行、数十家国内民营银行、数百家城商行,受限于业务牌照,只能依靠服务优势在边缘的个人业务上和五大行小打小闹,根本就没能进入五大行把持的核心战场,以致于绝大多数国人觉得身边的五大行越来越少,几乎都没有任何存在感了,人家反而在福布斯企业排行榜上轻松超越了一大票帝国主义老牌银行。


而相当一部分人,看到阿里只会想到淘宝天猫,反而不把蚂蚁金服当根葱,觉得世界百强企业榜中的那几个国内银行中的巨无霸是人畜无害的吉祥物,前几年大意被阿里腾迅在自己的金融领域挖了一大片墙角之后,照样会无动于衷的放新的竞争者进来排排坐,吃果果。那可真是很傻很天真。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里最大的优势也是最不可能公开说的优势是:

听话。

03-07年期间是阿里业务腾飞的黄金年代,所以马云说“如果国家需要,可以无偿把阿里献给国家”真的是肺腑之言。不然你以为阿里为什么敢冒着10年不见收益的风险搞云服务?搞芯片研究?阿里的很多投资其实都是紧跟国家战略的。

所以想替代阿里?呵呵~```先变天再说~```


user avatar   jiang-bei-lu-xu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恰相反,阿里是最危险的。

我这不是危言耸听 是有事实根据的。

阿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了国家的大政,对于经济业态、就业、财富分配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一是阿里倡导的电商消灭了传统的流通体系,即渠道商,也就是阿里和电商倡导的消灭中间商。

消灭中间商,号称降低社会流通成本,不说现在电商的流通成本因为垄断的原因,越来越贵;而消灭中间商,不仅消灭了这个群体,也消灭了这个群体的就业和消费能力。传统的层级渠道体系,带来的就业能力和消费能力,不是几个马云刘强东和大量的底层快递小哥能比的。

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受阻的情况下,只能寄望于消费。可没有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怎么推动消费?

其次,电商巨头的发展,已经极大的影响了各地的税收。

本来分散于各地中间商、百货公司、实体店的税收,现在全被阿里、京东、拼多多截流,杭州北京上海是高兴了,可地方政府却不高兴了。

如果全国的地方政府明白过来,矛头对准阿里,结果会如何呢?

第三,则是支付宝已经侵入了银行券商的领地。这一块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多了。

银行和券商会不会恼羞成怒呢?不知道。

但如果这些都成为阿里的敌人,那会带来什么后果,不敢想。

难怪马云退休了。

聪明。


user avatar   fatfox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一件事情,今年防疫健康码,是支付宝和微信弄的,没百度什么事。

这两家已经是准国家机构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相关话题

  阿里的离职率是互联网大厂里最低的吗? 
  此次官方对蚂蚁集团的监管是否会改变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对蚂蚁集团而言,是否巩固了其垄断地位? 
  阿里巴巴招聘要求中的「皮实」是什么意思? 
  阿里巴巴在美国的校招是否有待提高(未有接触直接半夜发邮件通知第二天白天去面试,职位都不写明)? 
  如何看待支付宝于 2016 年 7 月 1 日起限制每年余额支付额度 20 万元? 
  阿里巴巴为何要对美团追杀到底? 
  马云的野心有多大? 
  为什么强如『死月』在阿里也只有 p6? 
  如何看待近段时间的互联网大批量裁员?是不是真的互联网寒冬来了?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入局云游戏,是否有机会打破腾讯的垄断? 

前一个讨论
假如纳粹德国赢了二战,世界会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OnePlus 8 Pro(一加8Pro)手机的红外透视功能?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