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宁愿当和尚也不愿意跟薛宝钗过日子? 第1页

  

user avatar   xi-xi-15-1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两个人的事,宝玉眷恋的是温柔富贵乡。他需要的不只是黛玉,而是一群姐妹、丫头,鸟语花香,锦衣玉食,形成一座可以供他逃遁隐匿的象牙塔,一条永不停止的温暖河流,他可以为大家尽心尽力,反过来那些人包围着他,带给他安全感。

但是没有富贵,就没有温柔。只有在富贵体面宽厚的家里,晴雯一个丫鬟才能娇养如此。贫困交加,亲人离散,宝玉只能被迫面对现实,美好的女儿仍然存在,不过已经不属于他。如果家族败落,但是仍能容他过逸士高人的生活,每日观花修竹,吟诗作乐。即便没有黛玉,宝玉也不能了悟,只有彻底打破他的安逸,只剩残酷,没有温柔,才能让他领悟到温柔乡也是一场空。

曾经宝玉希望得到所有人的眼泪,后来希望自己只得自己应该得的。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最亲近的丫鬟之一晴雯被逐,又退一步想只有黛玉、袭人这两个在心灵、身体方面最亲近的人是能陪自己到最后的,宝玉也对这两个说过他们死了,自己去做和尚。不想,后来,宝玉只剩宝钗、麝月一妻一妾,诸芳流散,这是让宝玉最心灰意冷,真正了悟的关键。

最亲近的关系也不如自己预料,宝玉认识到自己一滴眼泪也不能得了。

与宝钗的婚姻不是宝玉出家的关键,“纵使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意”还在,怎么能放下?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在与宝钗的相处中,他也一定认识到自己于宝钗无益,而以宝钗的随分从时,也不需要他的牵挂。最后宝玉一定是放下了所有人才出家。


user avatar   123-6-7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很多人都说了,但都没有展开细说,这就给了我机会。

按照《红楼梦》前80回的脂批以及梁归智先生的探佚,薛宝钗是在林黛玉死后,才嫁给了贾宝玉,成亲没多久,就迎来了抄家,贾宝玉夫妇流落街头,幸得蒋玉菡、袭人夫妇收留,这才得以生活,因此脂砚斋有批语:花袭人有始有终!

再如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己卯本有一条脂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下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谓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也就是说,贾府抄家之后,贾宝玉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冬天吃着酸菜,围着破毡子勉强过活,而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放大到了极致——两人价值观产生剧烈冲突!

当然,贾宝玉和薛宝钗本身价值观就不一样,但在贾府未抄家之前,因为优渥的生活环境,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被无形缩小了,可其后贾府抄家,贾宝玉、薛宝钗被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难住时,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就变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天河。

对于这一点,第21回的脂批也有透露: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看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也就是说,贾家败落后,贾宝玉夫妇带着麝月流落街头,幸得蒋玉菡夫妇救济,才得以勉强生活,可贾宝玉仍然不从实事,不改以前厌恶“国贼禄蠹”的作风,而宝钗却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想必日日规劝宝玉,两人价值观发生冲突,加上一地鸡毛的生活,最终贾宝玉在经历黛玉之死、家族消亡、柴米油盐的折磨,选择了顿悟,于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丢下了宝钗、麝月。

其实《红楼梦》中,真正了解贾宝玉的人并不多,细细算下来就这么几个:林黛玉、薛宝钗、妙玉、尤三姐。

至于其他人,贾政、王夫人,乃至是最溺爱贾宝玉的贾母,亦或者是从小陪着宝玉的小厮茗烟儿,他们都不了解贾宝玉的真实想法。

贾政、王夫人一心只想让儿子好好读书,立身功名,将来光宗耀祖,但贾宝玉内心是什么想法,他们一点儿也不知道,也不想了解。

贾母倒是冷眼观察过贾宝玉,她看着贾宝玉每天和姊妹、丫环们厮混在一起,就觉得贾宝玉是不是年龄大了,知道男女之间那点事儿了,可细细观察,又不是这样,最终贾母得出结论:难不成是个女儿,错投了胎不成(第78回);

贾宝玉的小厮茗烟,虽然从小就跟着贾宝玉,但他也看不透贾宝玉在想什么,他只是单纯地以为贾宝玉喜欢女孩,厌恶男子。于是第43回,正值金钏生日,贾宝玉带着茗烟去祭奠跳井自尽的金钏,茗烟不知道贾宝玉在祭奠谁,于是傻乎乎地在一旁跪下祈祷:保佑二爷将来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

贾宝玉为何喜欢女孩,厌恶男人?没几个人真正明白。

贾宝玉之所以厌恶男人,是因为在男子本位主义的封建社会,男人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女人只能作为附庸来存在,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日针织诵读而已。可也正是因为这样,女子反而能保持本身的纯洁,避免社会的沾染,不会沦为“国贼禄蠹”之列,这才是贾宝玉喜欢女孩,厌恶男人的根本原因。

对于已经受到世俗沾染,为了点柴米油盐算计来算计去的女人、婆子,贾宝玉则称她们是“鱼眼睛”;同时对保持自身高雅,放浪形骸的男人,他也会喜欢,比如秦钟、北静王、蒋玉菡、柳湘莲等。这足以证明贾宝玉不是厌恶男人,而是厌恶一个“俗”字!

林黛玉、妙玉、尤三姐都懂贾宝玉,所以对她沉溺女儿堆中的行为,都表示了理解,薛宝钗却是一个异类,她懂贾宝玉,但同时她并不支持贾宝玉的做法。

薛宝钗博学广识,这份渊博的文化素养,让她能一眼看穿贾宝玉的内在想法,比如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贾宝玉因为一句“这个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无端被夹在林黛玉、史湘云之间,被两方怒怼,一时想不开,于是就从《南华经》中寻找精神寄托,结果看到“巧者劳而智者忧”这样的句子,大受启发。

他觉得技巧出众的工匠,就免不了过度辛劳的命运;过度聪慧的人,就免不了忧虑过多的结局,而自己因为太过重视情,结果反而被情所困,比如眼下,自己若是能做到不在乎林黛玉、史湘云的感受,自然就可以怡然自乐(所谓天下最重情之人,亦可能是最无情之人),所以他就写下一篇《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结果薛宝钗看到这篇《寄生草》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悟了”,可见薛宝钗是了解贾宝玉的思维模式的。可了解归了解,她并不赞同贾宝玉的这种价值观,所以才会反复规劝贾宝玉,希望他能“立足经济之道,委身孔孟之间”,而也正是因为薛宝钗了解贾宝玉,她明白贾宝玉身上有很大的潜力,一旦他的三观能“正”过来,是能有一番前途的。

而且即便站在今天的价值观角度,薛宝钗也无疑是对的,可问题在于贾宝玉有“情极之毒”,他是听不进去这些规劝的话的,宝钗劝得多了,贾宝玉还骂她“一个清净女孩,也堕入了国贼禄蠹之列”。

贾宝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两人三观上就有本质差别,薛宝钗在屡次规劝贾宝玉无果后,必然会意识到贾宝玉不可能悔改的现实,所以我个人认为,单从主观意愿上来看,薛宝钗应该是不愿意嫁给贾宝玉的。

也正因此,宝钗才会屡屡打趣宝黛,比如第45回,她调侃林黛玉“只差一副嫁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第25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贾宝玉病情稍好,林黛玉在一旁念“阿弥陀佛”,薛宝钗又打趣她:“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今宝玉和二姐姐病,又是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儿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

所以依照薛宝钗的洞察能力,她应该早就看出自己和宝玉不合适,宝玉、黛玉才是最般配的,但不得不说,薛宝钗应该很欣赏贾宝玉的这种哲学境界,所以她时不时会去怡红院找贾宝玉聊天,这种行为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换句话说:贾宝玉和薛宝钗很适合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而非做日日相处的夫妻!这一点宝钗自己比谁都清楚。

可最终他们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碾压,黛玉身死,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但紧接着就赶上了贾府大厦将倾的结局,贾宝玉、薛宝钗流落街头,幸得蒋玉菡夫妇接济,才得以勉强生存下来,可没有了封建贵族优渥生活的保护,贾宝玉再也没办法单纯地活在象牙塔里了,加上与宝钗价值观不同,两人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贾宝玉每天看着花鸟鱼虫,自言自语,薛宝钗则要想着下一顿饭怎么吃,这日子要怎么过?

贾宝玉最终顿悟,抛下薛宝钗、麝月,悬崖撒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有着“情极之毒”,一个极端重情之人,一旦开悟,他之前多重视情,就会变得有多绝情,只是可怜了薛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落得这般结局。


更新:昨夜赶出来一篇贾宝玉的人生观分析文,亦可以当做这篇回答的一个小小注脚,有对贾宝玉感兴趣的读者可参看这篇:

贾宝玉之厌恶,是“变了味儿”的仕途经济

细究贾宝玉的内在心理,他并不是真正厌恶仕途经济,诚如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贾宝玉给林黛玉起字“颦颦”,受到探春的质疑,认为这是贾宝玉自己杜撰出来的,贾宝玉的回答却值得读者细思: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三回

贾宝玉内心其实并不反感《四书》这样的儒家经典,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宝玉是完全赞同儒家的。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从修身养性,自我内治为开始,到“治国、平天下”的外治为终端的人生过程,即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实现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对个人如何实践儒家价值观的细化阐述。

而要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就必须有进阶途径——科举功名!可在贾宝玉看来,那些嘴上说着要践行儒家价值观,造福天下的仕途学子,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而是将科举考试、立身功名,当做个人追求功名利禄、金银钱财的一个工具!毫无疑问,这样的科举功名,已然背离了儒家最初的目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笔者不禁想起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职业呢?”小孩回答:“我要做一个医生。”在一旁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就开始讨论开了:“当医生好,不但工资高,那些患者家属还塞红包,我们家宝宝真有志向。”孩子在一旁喃喃说道:“当医生不是为了救人的吗?”众人愕然。

贾宝玉之所以厌恶仕途经济,根源正在于此,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科举功名,当官做宰已然背离了“兼济天下”的初衷,而成了掠夺金银财富以及人前显贵的一个道具。

贾宝玉自己就是贵族阶层,这让他可以接触到其他达官显贵,可这些人却大多都是贾雨村、孙绍祖之流,他们人品卑劣,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以权谋私,害人性命,所以贾宝玉很厌恶跟这些人在一起讨论仕途经济之道。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与袭人之间对“文死谏武死战”的论点进行了争辩,期间贾宝玉的论辩可谓振聋发聩,且看原文记载:

宝玉谈至浓快时,便笑道:“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第三十六回

在贾宝玉看来,主张“文死谏,武死战”的官员,其实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万古流芳的美名,其行为却于君于国无利,自己把美名挣了,徒留下一堆烂摊子,这哪里叫兼济天下?哪里符合儒家最初“治国、平天下”的初衷?

除了贾宝玉,近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提出过类似观点,那就是鲁迅,他曾在《文学上的折扣》中提到:《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战国时谈士蠭起,不是以危言耸听,就是以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现在的文人虽然改着了洋服,而骨髓里却还埋着老祖宗,所以必须取洧或折扣,这才显出几分真实。

宝兄与鲁迅之言,异曲同工,均是凉水灌顶之句,值得细细品味,参悟。

“情不情”,成为贾宝玉的心灵寄托

由于贾宝玉看透了仕途经济的虚伪,所以他不愿意与那些士大夫相处,也不愿读书学习,立身功名,于是他转而追求真实,由此“情”便成了他唯一的心灵寄托,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之形象,应该受到二袁“性灵说”以及李贽的“童心说”的影响),最终贾宝玉形成了“情不情”的人生观趋向。

何为“情不情”?第一个“情”乃是动词,指“体贴痴情”之意,后面的“不情”二字,则为动词,指天下无灵魂、无情感乃至无生命之物,也就是说,贾宝玉并非只对人“体贴”,而是对世间万物皆以一颗真心相待,这一点在《红楼梦》文本中的佐证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譬如第十九回,宁国府大摆酒戏,贾宝玉却无心喝酒听戏,他去干什么了呢?他想起宁国府有一书房,房中挂着一幅美人图,他担心这么热闹的场景,那画上的美人岂不寂寞?于是他巴巴地赶去书房去陪画上的“美人”,且看原文记载:

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得我去望慰她一回。”说着,便往书房中来。——第十九回

对于贾宝玉而言,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只要具备“美”的特征,不管是人是物,贾宝玉都会对其倾尽体贴之情,所以我们看到,贾宝玉对着天上的飞鸟、池中的游鱼、飘零的落花,时常长吁短叹,感慨人生,这都是基于他“情不情”的情感需求而引发的。

同时,贾宝玉偏爱女孩,也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的男子本位主义下,女儿无法真正干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但这也间接地让女孩们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至于沦为他所厌恶的“国贼禄蠹”。

而不可忽略的是,尽管贾宝玉秉承“情不情”的原则,对女孩、花鸟鱼虫、天地万物给予了最大的“痴情体贴”,可反过来,他所喜爱的女孩与天地万物,并没有给他实质性的理解反馈,换句话说,他始终处于孤独状态。

比如贾宝玉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并且在贾府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丫环们“背黑锅”,藕官烧纸,贾宝玉替她开脱(第五十八回);彩云偷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给赵姨娘,贾宝玉也自己担了这个责任(第六十一回),贾宝玉对女孩们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帮助,但却几乎没人真正理解他。

袭人、史湘云、薛宝钗都反复规劝贾宝玉应该好好读书,立身功名,薛宝钗甚至采用激将法的方式,当着众人称贾宝玉是“富贵闲人”;贾府的小厮们也都认为贾宝玉是个不中用的,第六十六回,兴儿曾言贾宝玉:外头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可见贾府上上下下,大家都认为贾宝玉是个无用之人,空长了一副好皮囊。

细数下来,只有林黛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真正了解贾宝玉,并支持贾宝玉,这给了贾宝玉内心极大的慰藉,让他暂时从孤独寂寞状态走出来,毕竟自己还有一个同类——林妹妹!(后期黛玉性情逐渐宝钗化)所以,贾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选择出家,跟林黛玉的逝世是有极大关系的。

出家为僧,贾宝玉最后的精神出逃

现世的仕途社会价值,不被贾宝玉所认同,他只能将生命价值寄托在“情”上,将所有痴情体贴,全部给了家中的女孩们,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可一个情字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贾宝玉的内心归属需求,一方面封建社会的大环境注定阻止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情感抱负,另一方面贾宝玉自己本身就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贾宝玉虽然盛赞女孩们,可他终究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长大,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纲常伦理思想的烙印,他虽然有“天地灵秀只钟情于女儿”的言论,可真要让他在心中为众人排位,他还是以贾母、贾政、王夫人为先,就连林妹妹,也只能排到第四位,第二十八回曾有记载:

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们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就说个誓。”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二十八回

可见贾宝玉虽然蔑视科举功名,但封建纲常伦理在他心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也正是因此,才出现“贾宝玉盛赞女孩们,可在女孩们受迫害他却袖手旁观”的奇怪现象。

第三十回,宝玉与金钏调笑,被假寐的王夫人当场逮住,王夫人顺手就给了金钏一个耳光,骂其为小娼妇,而贾宝玉呢,他“早一溜烟去了”,因为他不敢违抗作为母亲的王夫人;

再有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以莫须有的“女儿痨”为由将晴雯从怡红院中撵走,贾宝玉虽然伤心,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晴雯被撵走,最终在姑舅哥哥的破屋中凄惨死去。贾宝玉的心灵深受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他既不敢向王夫人求情,也不敢向贾母求救(这等于向奶奶告母亲的状,乃大不孝之举),只能默默看着这些女孩们被迫害。

所以贾宝玉越是重情,就越被情折磨,这已然注定了他最终会走上“由情开悟”的结局,即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早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曹雪芹就已然埋下了这个因果。彼时正值薛宝钗生日宴,因为宴会上有一个戏子长得像林黛玉的模样,被史湘云直言点出,贾宝玉担心湘云会因此得罪黛玉,于是他向湘云使眼色,又被林黛玉看在眼里,最后反而被林黛玉、史湘云两个人厌弃,夹在两人中间受气,最后贾宝玉由情开悟,写下一首《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被情所困,进而由情开悟,这也是他精神出逃的唯一选择,贾宝玉心中一直都有“悟”的意识,比如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走后,贾宝玉自知无力救晴雯,于是他干脆狠下心来称:“从此休提起,权当她死了,不过如此。”

但并不能因此批判贾宝玉无情,这是他欲救而不能救,夹在“情”与“纲常伦理”之间的最终妥协,而非他主观意愿上的无情。

而贾宝玉的最终结局:林黛玉去世,贾宝玉被迫迎娶薛宝钗,不久后贾家又被抄家,贾宝玉夫妇只能流落民间,受蒋玉菡、袭人夫妇搭救,才勉强度日,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宝玉丧失了心理上的象牙塔,他的情感寄托也随之破产,最终他只能选择悬崖撒手、遁入空门,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亦是他无可奈何的精神出逃。


三更,评论区中有读者提到了薛宝钗对仕途经济的态度,其实薛宝钗对仕途经济的态度也是理想化的,比如第四十二回,薛宝钗规劝林黛玉不要看杂书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段话:

宝钗道:“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男人们读书明理,富国治民,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他也糟蹋了书,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到没有什么大坏处。”——第四十二回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薛宝钗其实对待仕途经济的态度和贾宝玉是一样的,只是贾宝玉更为激进,一方面他有“情极之毒”,思想极端;另一方面贾宝玉能频繁接触到这些仕途经济之人(贾雨村、孙绍祖等人,书中记雨村每来贾府,必定指明要见贾宝玉),所以他对这些国贼禄蠹的庸俗深有所感,比宝钗要深刻的多。

同时由于贾宝玉的极端,他对所有规劝他科举入仕的人都采用了“一刀切”的对待方式,所有才有薛宝钗稍微规劝几句,贾宝玉抬腿就走的情节(第三十二回,袭人之言),换句话说,贾宝玉误会薛宝钗了。所以若从单从仕途经济的角度来看,宝钗和宝玉的态度是一样的,贾宝玉厌恶,薛宝钗也不喜欢,所以她才说“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他也糟蹋了书”。

可从人生观,价值观来看,贾宝玉和薛宝钗又不是一类人,贾宝玉对仕途经济彻底失望,从未有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想法,但宝钗不一样,她还是积极生活的,第六十七回,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剃发而走,薛姨妈、薛蟠感慨唏嘘,泪流满面,唯独薛宝钗想着让哥哥去请伙计们吃个饭,犒劳犒劳,免得看起来不像话,更有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其壮志在心,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最现实、最直接的矛盾。


最近看《论语》,补充一下之下的回答。

孔子和贾宝玉,都不赞同“文死谏武死战”

《红楼梦》第36回贾宝玉和袭人交谈,言语间提到了关于“死亡”的问题,期间贾宝玉有一段驳斥“文死谏武死战”的言论:

宝玉谈至浓快时,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第36回

最后贾宝玉得出结论: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贾宝玉这番议论,可谓惊天动地,“文死谏武死战”,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甚至文官武将将其当做座右铭,貌似这样做属于“舍生取义”,名留青史,符合儒家价值观,实则是个天大的谬误。

贾宝玉的话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说,比如既然“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那么对文官武将而言,这个所谓的“正死”是什么呢?处于太平盛世,或处于政治昏暗时代,文人武将应该如何做?我们细细论来。

细按红楼,就会发现,贾宝玉其实并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离经叛道之徒,甚至可以说他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曾和妹妹贾探春之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林黛玉)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好。”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第3回

从此处贾宝玉的口气看来,他对儒家经典《四书》其实并不反感,甚至他认为四书才是经典,后世的另类杜撰太多,皆不符合四书之本义。

四书之《论语》乃孔子言行之著作,细细看来,孔子和贾宝玉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他们都不赞成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譬如《论语》泰伯篇十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认为,君子不进入将有危难的国家,不居留在发生动乱的国家,天下清平就出仕做官,为国家做贡献,世道昏暗的时候,则选择隐居,静静等待时机。

孔子此言,看似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世道好了就出来做官,世道不好就隐居了,那么这个乱世谁来治理呢?

实则孔子在传播一种“正死”的价值观,这一点与贾宝玉一样,身居乱邦,不但妨碍学习和善道,还会遭受池鱼之殃,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不正是这种池鱼之殃的直接体现吗?用通俗的话说,孔子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静待时变,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的小命给交代了。

而在贾宝玉的价值观中,他之所以反对“文死谏武死战”,是因为这些死都对社会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譬如《三国演义》中益州从事王累,自悬于城门之上,阻止刘璋在涪城迎接刘备,刘璋不从,结果王累自割断绳索,坠地而亡:

人报:“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谏不从,自割断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教取所执谏章观之......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绳索,撞死于地。——第60回

毛宗岗评曰:黄权、李恢之识同于王累,而王累之忠则过于此二人。

可王累之死,有何价值?除了自己换来千古忠名,对国家社稷有什么实际作用?刘璋还是要迎接刘备,益州还是要被他人所占,保护益州真正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在哪里?可见毛宗岗亦简单以所谓的忠臣来看待王累,亦堕入俗论之中。

《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这么问题,再如《论语》公治长第五曾赞颂宁武子这个人: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有道,他便显露自己的才智,为国效力,国家无道时,他就选择韬光养晦,最后孔子得出结论:宁武子的聪明,别人能学到,但他那种韬光养晦的“愚蠢”,别人就学不会了,这便是“大智若愚”之境界。

由此观之,宝兄非但不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反倒深得儒家思想之精髓,正如宝玉所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何尝不是后世自己杜撰出来,强行加到儒家身上的一个劣端呢?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后期,性生活是有问题的


user avatar   xia-bao-14-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例如初代这些昭和作品还有迪迦我就爱看中配的,不是因为滤镜或是先入为主,确实就是不出戏。但新生代的中配有的确实不够好,举个最近的例子,泰迦剧场版,全网看不到日配于是看中配,尬是一回事,有的根本不贴脸不贴嘴型,记得TV结局老托看着背光的泰迦恍惚一声“泰罗。。。”一下子很揪心,剧场版也有类似的一幕,但中配版感受不到老托复杂的情绪,就很平


user avatar   li-chu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婉琪 儿子何东舜铭

他虽然姓何,但不是赌王的儿子,他是赌王的亲外甥兼亲侄子。对,他是乱伦之子。

他是分析此事的金钥匙。

比较重要的信息是长房二女何超贤将长房四女何超雄、何婉琪儿子何东舜铭、二房长女何超琼列为被告。

这基本上体现了赌王家族的派系站队情况:

长房早已失势,大太太早死,长子早死,两个女儿也是富豪中的破落户。但是从被告情况来看,长房四女应该跟当权的二房关系尚可,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装点门面的稻草人、掩盖长房被边缘化的残酷真相,在此基础上,本就破败的长房自己也四分五裂,二女和四女不和。对比报团的二三四房,不知道应不应该总结出“团结就是力量”这句真理。

长房衰落符合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他们占据的名分大义和先手优势让父亲忌惮,也让其他庶母和弟妹眼热。

毕竟在多疑的皇帝眼里,嫡妻嫡长子都该死。

其他庶妃庶子们:爸爸说得对!

二房当权,名分上虽是妾,但比无名无份的三房四房好一点,加之长房早死,二房地位得天独厚,唯一特殊的一点是,目前是离异无子的长公主何超琼当权,(赌牌、政治地位、与中央沟通渠道都在何超琼手里)而不是二房独子登基,这大概是一个平衡多方势力可以暂时让众人都有盼头的选择,类似于皇太极死了,为了统治阶级稳定多尔衮自己不登基而是拥立幼子福临继位,不过二房独子和次女都是掌握实权的,这里也要考虑二房独子的性格,他貌似是一个跟父亲对抗的孤僻儿子,只生一个女儿,跟门当户对的妻子关系稳定,几乎没有花边新闻,处处跟父亲反着来(赌王风流、多妻多子、爱出风头),所以也许是他不愿意出面做头号人物。

很多时候长女会跟父亲更亲近,这属于经典人物关系了,强势的父亲,受宠且能干的姐姐,以及处处与父亲对抗的小儿子。

三房小透明,符合三太太的性质,一个小护士在几方势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被推出来打破僵局,类似于在李治有意引导下,王皇后和萧淑妃斗法白热化时推出来的小尼姑,尼姑和护士都是特殊职业制服play,可惜三太太不是武则天,但也不差了,比李连杰太太强。

四房近年来最活跃,儿子上综艺,被群嘲,娶了名模,被群嘲,生了长孙,还是被群嘲。但还是火了。四房是仅次于二房的实权派,在赌王晚年很受重视,四太太也算是旧时代的平替版邓文迪。一般而言,赌王晚年的夺产风波最大的变数就是四房斗二房,当然现在看四房自己也知道没得争,但他们也知道斗不过也要斗,至少能多得到一些。

比较有趣的是何超贤连带着把何东舜铭也给告了,这就比较耐人寻味了,何东舜铭虽然姓何,但是他不是赌王的儿子,他是赌王亲生妹妹何婉琪的儿子,但他也不算是随母姓,因为他爸爸也姓何,他爸爸是赌王的堂弟,也就是说何东舜铭是何婉琪和堂兄弟乱伦生下的儿子。

何婉琪排位第十,人送外号十姑娘,是一位女强人,赌王家族似乎有女儿当权的传统,所以十姑娘一开始是赌王哥哥的得力助手,类似于贾探春的感觉,从这个角度上,何超琼也算是和姑姑类似的命运,不过赌王后来借的四太太的手夺了十姑娘的实权和股份,(不知道何超琼会不会继续步姑姑的后尘...),再后来四太太接手了十姑娘的权柄股份。这也导致何婉琪和赌王结仇,后来赌王试图缓和关系,但十姑娘拒绝了,而何东舜铭的身世也是十姑娘在跟赌王打官司的时候爆料出来的,说是赌王拿儿子的身世威胁她。不过十姑娘还是败诉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赌王死了,十姑娘的仇人就剩下一个,那就是四太太。

所以现在可以看出一点有趣的事情,本来十姑娘早已失势,而何东舜铭更只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外人,但是却深度参与遗产家纠纷,还是和二房当权长公主何超琼一起被告了,这可以推断他跟二房关系不错,甚至利益相关,这也符合逻辑,因为十姑娘和二房有着共同的敌人:四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十姑娘还有一个更大的仇人那就是赌王,而四房是赌王晚年的得意人,二房跟四房曾在媒体斗法,但是赌王和稀泥,事实上支持了四房,从那以后二房太太识趣地常驻加拿大,半隐退状态,这可以推断出两个事情,一个是四房是赌王晚年推出来控制局面的触手,主要是用来制衡太子派二房,类似于武则天晚年重用男宠制衡太子李显,继续类比的话,三房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武家人的缓冲作用,再继续类比,长房就是在李治默许下被武则天先后斗垮的两个太子儿子;第二个重点是,被赌王防备的二房面对四房的攻势,选择了与四房和赌王同时有仇的在野党十姑娘联合,这里十姑娘类似于五王中的一个,其实这里应该还有其他几大财阀甚至政治的参与。

如果上述推理成立,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赌王晚年一会骂二房一会四房的做法并非全是老眼昏花,至少骂二房那些应该是真的,他真的防备着二房。

唉,其实赌王的制衡之术是有效果的,很有智慧...不过人老了其实制衡不制衡区别不大,虽然高寿,但他晚年真的还能体会生活的快乐吗。

人笨万事难,人老事事休,这是规律,没办法的,养儿防老这个说法...


user avatar   zhao-lan-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真是烦透了某些大婆教和婆婆教了。

首先,“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授之事”,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请问提问者怎么品出“袭人爬床”的?我怎么看,这也是“宝玉主动爬袭人床”

怎么,因为袭人是奴婢而宝玉是主子,所以只能是卑贱的奴婢带坏主子?清朝人曹雪芹都没你封建。

再次,有些人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混淆“主人睡丫鬟”和“主人睡通房丫鬟”两件事。丫鬟被睡不等于都能升级为通房,主人也没有义务一定要给个名份才能睡丫头。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不是你们拿来嘲笑花袭人“白白被睡也混不上通房或姨娘”的素材。

丫鬟能不能拒绝?你上帝视角看到宝玉被丫鬟晴雯拒绝了不恼所以觉得可以,那我问你,薛蟠呢?孙绍祖呢?袭人又怎么能判断她身边的宝玉被拒绝以后不会生气发怒。你说晴雯拒绝就没事, 但是袭人没开天眼啊宝贝。

当然,袭人不拒绝宝玉并不是怕宝玉会给他穿小鞋或是暴力对待她,因为她就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去满足主人的一切要求。同样,这种奴性是种悲哀。

我就很奇怪了,提问者含沙射影指责袭人目的不纯破坏“规矩”,既然你真心觉得这个规矩如此神圣,你的提问为什么不是“宝玉明知不能睡非钦点通房的丫鬟,为什么还要跟袭人上床”?

不要扯晴雯,不要扯别人,就大声回答为什么你会使用袭人爬床这种措辞,完全没有指责贾宝玉的意思,玩荡妇羞辱玩得开心吗?

厌女厌到这份上没意思。

至于某些回答不断渲染“王夫人知道就打死她了”,以此来指责下位者下贱,就更有意思了。各个觉得自己是凤姐王夫人,殊不知穿越回古代大概率是被夫人病中赶走的晴雯,被卖给戏子的袭人,或者被随意糟蹋的孙绍祖家的丫鬟罢了。

总之,袭人跟宝玉睡觉,是宝玉的主动要求,不是什么袭人爬床。袭人认为奴婢不该拒绝主人的要求,无论是出于那个时代的自我保护还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都是那个时代的丫鬟很正常的想法。不管是你们幻想的王夫人打死跟宝玉睡觉的袭人,还是书里写的王夫人赶走没跟宝玉睡觉但被她认为是狐狸精的晴雯(没错,书里王夫人知道晴雯没跟宝玉睡觉,但是看不顺眼就可以赶走她,那些心心念念强调袭人坏了规矩的人怎么圆?你维护规矩,但放在那个时代,主人发落你不需要讲规矩的),在这种情节里晴雯跟袭人都是被同情的对象,而不是拿来研究“跟主人上床符不符合规矩”或者“丫鬟打扮得漂亮还留指甲还骂小丫鬟符不符合规矩”。

评论关了,行走的清朝人骂不到我。


user avatar   yipian-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曹雪芹是古今中外最不流俗的作家。

我们可以想象下,普通小说人物设定:

【正义女主】

仙姿绰约——必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着装淡雅,不爱施脂粉也美丽动人。

多愁善感——必然是温婉内向型,说话做事温柔不带锋芒,不到迫不得已不会生气发怒。

【反派女二】

雍容华贵——服饰必然艳到极致,喜欢各种富贵的装饰,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积极入世——性格肯定是活泼热烈型,为人处事积极、很有能量,表面乐呵呵暗地使绊子/或者明着就使坏。

这里坏不坏取决于是否设定反派,也有可能仙女型是反派,玫瑰型是正派,但总有一正一反且人物形象大体如上。无非是淡雅美女/浓艳美女两种刻板印象。而实际上呢?

首先《红楼梦》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女主设定,前期黛玉戏份较多,后期(包括流失的后文)应该是宝钗戏份多,曹公对两位女主都是特别欣赏的态度,并不存在反派设定。其次,仔细看人物设定,完全不是流于世俗那种。

【黛玉】

仙姿绰约——但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很有生活情趣,收拾屋子&打扮自己都有一套,穿衣打扮并不朴素,美商很高。

多愁善感——但是言辞犀利,爱说笑打趣,有点傲气,性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向,相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享受成为关注的焦点。

【宝钗】

雍容华贵——却并不喜欢富贵装饰,也不爱打扮自己,住的屋子也跟雪洞一般,是真的天然去雕饰。

积极入世——性格并不算外向,不喜欢显山露水表现自己;虽然看起来八面玲珑,但内心很豁达、淡然,是君子范儿。

所以如果按照刻板印象,不好好读原著,get到黛玉宝钗几个关键词就先入为主,很大概率会误解甚至完全搞混两个人设。


user avatar   zhang-yu-ze-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是不错的,作为高一的学生来说。

但是有些不少笔画不到位,下面我圈了一些出来

这些明显是练习不够的缘故

可以多对照字帖进行一些练习,楷书练好打好基础,可以有效的提升行书的书写速度,保证在字写得快的情况下也不难看。

加油




  

相关话题

  红楼梦中第一回,曹雪芹提到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用意呢? 
  《红楼梦》中的词「花谢花飞花满天」是 QQ 空间水平吗? 
  秦可卿的魂魄不找贾政让他赶快投靠忠顺王保命,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找王熙凤干啥? 
  紫鹃敢管林黛玉,鸳鸯敢顶嘴贾母,为何莺儿见了薛宝钗却不敢说话? 
  10 版《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烂? 
  《红楼梦》从通房丫头上升到妾,需要走什么程序? 
  如何用几句话概括四大名著? 
  红楼梦中贾府算顶端的贵族生活吗??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 
  为什么红楼梦里面有了薛宝钗,又要写薛宝琴? 

前一个讨论
史湘云为什么说王夫人房里的人都是害她们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贾宝玉对他的奶妈又凶又恶,而贾琏和凤姐对奶妈有求必应?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