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的骑兵有什么战术?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俩比较冷门的,明代骑兵鸟铳用法。

一般不少人说明代鸟铳骑兵都会想到戚继光,毕竟他最出名,不过戚继光的鸟铳骑兵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是下马开火,更像是龙骑兵。这就说俩在马上开火的例子,而且是南方北方骑兵各一例。

1,南方骑兵。

“如见贼登岸,马兵以鸟铳弓箭盘旋制之”。从这句话看,其实还是中国骑射传统,只不过把弓箭换成了火绳枪。即骑兵凭借速度优势把敌军步兵围在一个中心点内于运动中环绕射击,也就是古语说的百骑环绕,可裹万众。

2,北方骑兵。

边军骑兵装备火枪是很早的事情了,具体编制都可以追溯到永乐时期。但部分边军骑兵换装鸟铳也就鲜为人知了,一般兵书或军政规章类史籍里也没有这种记载。还好有战例提到过几句,比如万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的辽东大宁堡之战。

此战李怀忠率军驰援大宁堡,面对数千蒙古骑兵的进攻决定迎头而上对战一次。李怀忠指挥策划“先用鸟枪射打,次用弓矢枪刀极力冲砍”,并下达军令“止许直前,不许下马割首”,于是士兵们“齐呼,放炮、鸟铳、箭赶杀一阵”。第一波对冲后,明军于一处平地立定,蒙古人下马步战,明军也下马列阵。明军三次轮射后蒙古人从西南方逼近队列并将外围战马二十余匹赶走(看描述明军是把战马当火力掩体了),但明军“枪如雨下”火力猛烈,蒙古人拖尸撤退。

看得出来,这应该就是乾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里那种火绳枪骑兵冲锋射击玩法的前身了。

还有个点是此战明军缴获的蒙古盔甲里有一副“铁锁子脸”,这也不知道受谁的影响…



明代和平街火神庙壁画里就有鸟铳骑兵的形象。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骑兵的战术从古代到近现代上千年里,变化不是非常大,因为始终都是那几种战术选择,无非是骚扰,突击,陷阵直冲,以及短途渗透战术和长途急袭以及反复拉扯,关键的是指挥骑兵的军官自己的能力能发挥多大的战术价值。而且,不同的骑兵也担任不同的任务,比如游骑主要是负责侦查和掩护主力部队行军的,弓骑是负责配合主力骑兵作战和拉扯敌军阵线的,突骑是用来穿凿突击的,陷骑是用来正面冲锋陷阵的。

同时,不同时代的编制差别,骑兵的战术编制和选择也有差异。中原王朝大部分时间里是没有独立的骑兵编制的,骑兵基本都是附属于步兵军团的,战术编制上,也是百人队为基本单位,比如隋朝到唐初。基本是百人队为最基本单位,隋朝的编制是每一百个骑兵为一队,设一个百人长,10队为一个团,设一名偏将来管,4团为一个骑兵军,设立骑兵大将一名,亚将一名。这是隋朝骑兵编制在满编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骑兵军团差不多4000多人,但是因为是和步兵军团混编,并不独立,于是,编制里还额外有总数为8000人的步兵军团。这种编制模式一直延续到唐朝,但唐朝在隋朝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万骑单位。这种大单位为主的编制模式,决定战术选择只能围绕大团队的模式来制定。表现为基础编制基数大,管理协调时更为容易,在具体战术表现,则是可以在局部战斗中能够一次性投入更多的兵力进行战斗,适用于重点进攻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会战和主力决战的战斗形式,这种编制非常适合局部性的进攻战术。北宋因为情况特殊,禁军的25人为基础单位的编制很那适用于所以宋军的标准,于是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到了明朝因为战争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火器的成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态,于是编制上相比以前也有变化,如明朝中期戚继光的马营编制,每队12人为基础单位,三个12人队为一旗,三旗为一局,4局为一司,然后两司为一部,三部为一个营,共2700人的马营编制。这种编制相对于以往,编制更为细化,多样,从而可以编出更多的基础单位,但是因为编制的细化,指挥和协调的难度相比历朝历代都是成倍数增加的,这对于指挥官的个人指挥协调能力要求更高,但是这也的编制,能够应对多种战斗情况,比大队编制更加灵活多变。到了明末,孙承宗创立了车,步,骑三个兵种的独立编队合成营,其中,骑兵分队为每5人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两什为一大队,共25人的骑兵队编制,然后两队为一乘,4乘为一衡,两衡为一冲,共400个骑兵组成一个大队。可以说,这种编制相对于戚继光的编队属于是大队里包含小单位,400人共分六级领导分管。分散下来就是十位制的灵活小单位,聚集起来又能形成一个局部的大队人数,各个小单位皆可独当一面。这是明末时期的骑兵编制的特点。

中国史料里自《六韬》里零星记录了早期骑兵的编制,到清朝以来数千年里的骑兵编制变化,可以得知,中原王朝数千年历史中,偶尔会出现独立的骑兵编制,但是大部分时间里,相对于步兵编制那样的基本化一的趋势外,骑兵编制基本都是编无定额,人员无常规的特点,虽然偶尔会出现十位制编制,但是并不连贯,而且也无法长期坚持下来,这和中原地区的战争形态,生产模式以及社会组织有直接关系。中原地区长期都是密集的农耕生产区域,缺乏大规模饲养军马的条件,除了小规模零星散布的产马地,主要是依赖从特定划出的养马户手里征集和进口购买的渠道来获取合格的战马,于是,节省养马成本,并高效率集中军马使用,成为中原军队的骑兵的必然选择。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骑兵编制则千年来基本都是以十位制编制为主。包括后来的辽,金,元朝的骑兵都是十位制的。也是骑兵编制发展的总趋势,以十人为基本单位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以这样的小单位组成大单位。这种编制模式更适合于长期的运动战,因为这种编制在人员配置上更加灵活多变,而且每个小单位可以做到独立管理和协调。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瞬间聚拢,10人单位既可以保证有效管理,还可以执行局部上一定强度的作战任务,如果少于10人,则很难形成有力的战斗编队,人数过多,则管理起来容易拖沓,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度,不利于迅速机动的运动战。而游牧政权一旦实现正规化,那么就可以将十位制编制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相对来看,中原地区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以阵地战,防御性的治安战和防御性进攻、以及内线作战为主要形式。虽然也有靠骑兵打长途运动战的战例,但是这种案例在漫长的历史上是沧海一粟、并不多见,而且都是集中发生在中原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但是王朝进入平稳期和衰退期,这样的战斗就不会多见了。于是,中原王朝的骑兵编制也符合中原地区的战争要求,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步兵军团去打的,同时也是配合边境守军进行内线作战,在阵地战时,也是担任预备队的位置,加上较早的使用火器运用到战争之中,因此骑兵也就不用采取步兵那样的标准化编制,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需要和步兵和炮兵打协同作战的,分配到独立作战任务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而且,中原王朝经常性的大队骑兵编制,也很难符合运动战的要求,即便是出现了某个名将靠个人能力单独率领骑兵奔袭实现战略或战术目的,也是临时性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非是编制的适应性。

谈论战术模式,不能孤立的去看,你得结合他们各个时期的编制变化来看。




  

相关话题

  骑兵到底能不能直接冲击严整的步兵方阵? 
  古代中国军队究竟是怎样靠刀斧而不是长枪反制骑兵的? 
  为什么古代将军有兵权就可以造反,士兵不是效忠于天子的吗? 
  方天画戟、日本的十文字枪,相比长枪优势在哪里? 
  骑兵在静止状态下与步兵战斗优劣如何? 
  古代游牧民族们有少量骑手带着大量战马冲阵的战术吗?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是否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 
  经常看到骑兵步兵之争,我说个步兵破骑兵的方法,看看怎样? 
  古代方阵真的可以克制骑兵吗? 
  如何看待大多数国人在谈论古代战争史时习惯性贬外(尤其是日本战国)? 

前一个讨论
面对edg的嘉文五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一个讨论
如果拳头让你来重做剑圣,你会怎么设计他的技能?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