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唐朝灭亡以后为什么没有形成三国或者南北朝,而是更碎片的五代十国? 第1页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高赞回答都说的很好,史实层面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补充的,这里我就提供一个“保守主义历史观”思路。(秦晖先生的历史观是典型的保守主义历史观,不要一提到保守主义历史观联想到某教主。)

历史解释在我看来无所谓对错,只是基于相同史实的不同理解。(当然基于错误历史事实的历史解释肯定是有问题的。)

从保守主义历史观出发,唐末之所以没有演变成东汉末年三国局面,而是变成更碎片化的五代十国,说明一个问题:

唐朝社会原子化程度要远远胜过东汉。

清末曾国藩幕僚薛福成访问英国,他有一个认识我觉得很深刻:

中英最大的区别在于英国重视户绅,而中国历代皇帝爱用“寒士”。

类似观点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也说过:

东亚大陆不富裕,关键在于统治者鼓励仇富,这种环境下富裕成为原罪。

陈宝良教授在《明代社会生活史》里也说过,在明代,一个家庭不管多富裕,只要三代没有出一个举人,这个家庭肯定会败落下去。

薛福成、米塞斯和陈宝良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他们都观察到一点:

中国历代王朝都致力于让社会原子化和权力一元化。

我们来看东汉末年三国创立者和五代十国创立者的不同:

曹操本人是官二代,是士人。

刘备虽然也是边境武人,但是他同时也是宗室。

孙策本人是武二代,同时也是江东土豪。

也就是说东汉末年三大势力,除了刘备外,曹操与孙策都是原东汉精英阶层出身,东汉社会秩序崩溃后,原来的精英可以自发的重建秩序。

刘备因为边境武人身份,可以算是半个“外部秩序输入”,但是边境武人在东汉末年也不是他一个,董卓、吕布、公孙瓒乃至乌桓的蹋顿都可以算是“外部秩序输入者”,为什么最后只有刘备成功了?

原因就是刘备还有皇族宗室这个身份,比较容易和士人相结合。

但即使这样,刘备依然被曹操从当时中国核心的徐、荆地区赶到了属于“蛮荒之地”的巴蜀,至少说明东汉末年以曹操、袁绍为代表的士人团体不愧东汉主流精英阶层,能把其他非主流势力从核心地区驱逐出去。

但是到了唐末,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唐朝精英阶层作为一个“阶层”,整体上已经完全虚无了,没有自立能力,必须依附于朝廷,相比东汉,已经很难说算一个“阶级”了。

这个现象韩愈早就观察到了,他在《送杨少尹序》里就说: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南宋末年文天祥也说过类似的话: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捐亲戚,弃坟墓,往往而是

这说明贵族、门阀世家从中唐开始逐渐官僚化,或者说办事员化,他们不再是社会的领导者而是依附于权力的办事员。

东汉末年曹操家族可以招募几千人并且能养得起这几千人,袁绍没有朝廷任命就可以自行罢黜韩馥的盛况再也出现不了了。

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当唐帝国崩溃后,这些门阀世家、贵族根本没办法,没有能力恢复秩序,或者说建立秩序。

反而是处于唐帝国社会边缘的朱温(农民起义军)、杨行密(私盐贩子)、钱缪(私盐贩子、闲散人员)这些社会边缘底层人重新建立秩序,当然,他们建立的秩序自然也带有浓厚的社会底层色彩。

我没有忘记李克用,李克用代表的是“外来秩序”,李克用和刘备最大的区别在于刘备先天具有宗室身份,而李克用的宗室身份是唐皇为了拉拢他这个沙陀人赐予的。

类似于汉献帝赐给乌桓首领蹋顿刘氏宗亲身份一样。

五代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唐帝国底层社会形成的秩序被李克用为代表的代北军事集团所带来的外部秩序轻易的击溃了。

五代里除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都是代北军事集团的延续,而非唐帝国旧秩序的延续。

而南方十国里除了南汉实际创始人刘隐是唐帝国官二代外,其余开国君主都是唐帝国底层社会的边缘人。

甚至后蜀可以看作是代北军事集团在南方的延续。

而且和刘备建立的蜀汉在刘备去世后就实际控制在士人手中不同,十国政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创始人以及其家族手里。(杨行密到徐知浩也不是士人集团的胜利)。

这和之前魏晋南北朝是完全不同,魏晋南北朝里北方国家君主全是各族部落首领,不存在鲜卑/匈奴/羌族某一个将领就可以改朝换代。而南朝除了刘裕出身比较低以外,剩下都是世家大族土豪。

就算是刘裕,他出身也比朱温、杨行密强得多。

隋唐交替就更是了,就是亲戚之间换手而已。

中唐开始,所谓的“精英阶层”士大夫群体就再也无力重建秩序。

金灭北宋,是外部秩序输入;

蒙元灭金宋,还是外部秩序输入;

明灭蒙元,是社会底层边缘人重构秩序;

满清灭明,是外部秩序输入;

辛亥革命某种程度可以看作是清帝国精英阶层站出来重建秩序。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鼎革,追根溯源,还是外部秩序输入的结果。

也就是说从唐帝国灭亡开始,华夏本土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完全无力在旧帝国崩溃后重新建立新秩序。

换言之,唐帝国灭亡后华夏已经不存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意义上的精英阶层了。

唐帝国灭亡后的士大夫,顶多只能算事高级办事员而已。

这里我再多说一句我对“唐宋变革”的理解:

我觉得唐宋变革并不代表着平民的崛起,而是代表着贵族精英阶层的消亡。

平民的崛起和贵族的消亡完全是两回事。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认为“重学历不重能力”不好,那么有两种解决办法。

第一种,更加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读大学,读985大学。那么,当几乎所有人都是985大学毕业,那么自然会形成“重能力不重学历”。

第二种,直接取消大学,全民最高学历就是高中毕业,那么,大家都是高中学历,只能考察能力了。

唐宋变革,在我看来就是采取“取消大学”的方式,进入平民社会的方式不是平民社会崛起,而是彻底消灭了贵族精英阶层,剩下的自然都是平民了。

最后的最后,什么是贵族社会,不是封爵就是贵族,不是有亲王侯爵就是贵族社会。

贵族社会是必须有人身依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必须带入到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去。

以洪承畴投清被封轻车都尉为例,大家都觉得轻车都尉太轻,清帝国在薄待洪承畴。

但是大家忽略了,洪承畴家族不但有轻车都尉的爵位,还有八旗佐领的世职。

洪家有这个佐领,就意味着有200户人家只要清帝国不灭亡,永远是洪承畴家族的部曲。

即使某一个部曲子弟将来做到军机大臣、六部尚书,见了洪家子弟一样要磕头行礼,洪家始终是他的主人。

而没有八旗世职,就算公爵也不过比洪承畴家族每年多四百两银子而已。

郑成功孙子郑克爽投降清朝获封公爵,但是郑克爽最后实际只有半个佐领;平三藩时立了大功的张勇,被封侯爵,但因为不是八旗系统,一年也就比洪承畴这个轻车都尉多两三百两银子的俸禄,在政治上完全享受不到任何特权。

隋唐时期科举为什么重诗词?

就是因为隋唐(唐中期以前)就是典型的贵族社会,国家大事都是贵族和门阀世家决定的;科举选拔的是“秘书”不是政治家,所以隋唐更重视进士诗词,文笔不好还能叫秘书?

不要以为重视诗词和重视策论只是时代不同。

东汉蔡邕就上书皇帝说过,诗词歌赋只是小道,雕虫小技: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后汉书·蔡邕传》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萧散 的答案主要关注了北方的政权更替,我在这里补充一下南方的视角吧,五代史不是我的主要关注方向,所以这里就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先说结论的话,五代时期政权的碎片化应该基于中古时期南方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的是南方人口、经济水平的增长。

严格来讲,“五代”与“十国”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纵向的时间概念,后者是横向的区域概念,前者指代的是北方政权的更替,而后者指代的是南方政权的零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实际上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北方展现出的各个势力对于“中原”地区的争夺,而南方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割据体系,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于为何五代十国会呈现出零碎感,那南方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南方的开发可以说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问题,饶胜文在《布局天下》认为三国时代并不是天下三分的典型模式,更加典型的是南北朝时期关中-关东-南方的格局,也只有整合整个南方的实力才足以和关中、关东鼎足而三,这进一步体现出在中国古代史的前半期南方实力的衰落,以最为典型的楚国为例,从版图上看楚国几乎占据了南方的大半个中国,但是实际上楚国的核心区范围十分有限,首先是作为立足根本的江汉地区,而到了战国后期,在白起破郢以后楚国的核心区转向了淮北地区,实际上已经不属于纯粹的南方地区,而到了楚汉之际,项羽所依据的也主要是淮北地区,而并非南土。

而进入中古时期,南方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从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到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南方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开始提升,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唐廷的衰落进一步加剧了对南方漕运系统的依赖,在张国刚的分类中南方也被划归为“东南财源型”,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南方也是首先被唐廷收复的区域,东南地区的刘展之乱在安史之乱之中便被平定,这也为中晚唐时期中央维持与藩镇的平衡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刘展之乱的爆发与平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一方面是南方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中原地区而言他的军事力量仍然不足,实际上这种矛盾关系同样也是五代时期的写照。

观察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形势,可以发现“闽”“南汉”“吴越”等政权在此前并不常见,更多时候他们是作为“楚国”“东晋”等南方政权的一部分存在,并且这些政权大多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这说明此时南方各个区域的经济与人口已经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政权,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出现割据最基础的原因在于:南方各部第一次拥有了独立割据的实力。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与这种割据现象相伴而来的是现象是南方局势的相对稳定。在南唐崛起以前,南方各个政权基本满足于保境安民的目标,他们不仅无意北上,甚至对于称霸南方也兴致阑珊,最为典型的就是钱镠临终前仍叮嘱道:“子孙善事中国。”从这个角度而言,五代时期的南方政权仍然处于刘展之乱的延长线上:一方面随着经济、人口的增长,他们有了割据一方的能力,另一方面南方各部在军事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也让他们满足于割据一方,仅仅作为五代更替的旁观者。这种格局最终被南唐打破,南唐本身就是魏晋时代南方的核心区域,他在南方对闽、楚的扩张可以视为重建东晋式南方帝国的努力,但是在宋结束了五代的动乱后,这种努力最终也只能付诸东流。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一些,会发现五代十国与元末的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元末的乱世,朱元璋、陈友谅都是以南方为根基,并最终以此争夺天下,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在此时南方的人口水平已经足以支撑更为宏大的统一计划,饶胜文形容的关中-关东-南方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后半期的中国古代史,因此那些称赞朱元璋是第一个实现以南胜北的人存在一个思路上的偏差,即此前南方的羸弱并非因为军事地理问题,而是在于没有足够的人力,到了元末这一形势便被逆转了。

总而言之,五代十国南方的割据形势基于两个方面的夹击作用:一方面,南方各个政权的经济、人口能力足以支撑各个部分独立建国,另一方面,此时军事上的不足限制了南方各国的扩张,反而促进了南方割据形势的相对稳定。如果没有前者,南方将被一个统一的南方帝国统摄,如果没有后者,割据形势将会被更宏大的征服计划取代,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五代十国的碎片化是因为他处于东晋向元末的过渡阶段。


user avatar   nryanne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国前头有群雄逐鹿,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代,可是被称为东晋十六国呀。五代十国不过是从上到下权力紊乱的东晋十六国罢了。

而且按照南宋某些人的史观,所谓五代十国完全可以改叫“残唐十三国”,因为后唐亡国的次年南唐正好建国,“大唐”的名号实际上从907年一直连续地飘扬到了975年,彼时大宋都建国十五年了。比照“东晋十六国”给它命名为“残唐十三国”,完全不为过。

然后,赵宋刘辽两国是互称南北朝的,这个是双方公文里会出现的相互代称,完全合理合法。后世修史也一直是辽宋并立,如隋唐修史搞南北朝并立一样。

所以大唐和大晋崩掉之后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相似的:

首先是宗室满地跑,建立流亡政权(东晋、后唐、南唐),其它乱七八糟的人各自成立政权,相互打仗(十六国、十三国)

然后宗室流亡政权被宋朝灭掉,宋朝成为南朝,北边某个和前朝有密切联系的边缘少数民族成为北朝(大晋代王拓跋魏、大唐御弟耶律辽)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大唐亡了不是没形成南北朝,所谓五代十国不过是是大唐尸解成為南北朝的过程而已。

【奉狗华联】


user avatar   ming-ming-cheng-bai-jin-feng-liu-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大屠杀前夕蒋介石竟然派专车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是亿万中国人记忆中难以弥合的一个伤痕。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野蛮屠杀。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日本军队在攻占南京时,曾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这宝贵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能够动员一切手段将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离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同胞无辜死于日本军人的屠刀之下。
但是,以蒋介石为总裁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没有负责任地护送南京城的中国居民转移,还动用宝贵的运力,将南京日本侨民护送离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京保卫战打响之时,尚有一部分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留在南京。为了让这部分日本侨民安全离开南京,国民党当局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列车。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国民党当局还派了两名外交官和40名宪兵一路护卫。
日本驻华使馆参事庄司得二也在那一批撤离的日本侨民里面。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南京日本侨民志》里,记述了撤离的情景:“列车附近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可见警戒之严密。开车后每次停车,我都注意观察,连一些小站都一样,真是非常周全。”
轰炸南京的日本飞机是12月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当这些日本侨民被国民党当局“非常周全”的护送走之后,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第一批轰炸机抵达南京上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
这些被安全护送离开的日本侨民是怎么对待中国政府的好意呢?庄司得二也进行了忠实记载,他说,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没有一个人,为南京居民正在承受的巨大灾难感到哪怕一丝的难过和遗憾。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槽点了,我给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你们就知道槽点在哪了。

假如你用朱温代唐来作为五代起点的话,那么后梁开国是907年,北宋开国是960年,北宋灭北汉是979年。

然后曹魏篡汉是220年,司马篡魏是266年,西晋灭国是316年,然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再然后才是南北朝。

发现问题在哪了么?

问题就在于“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在时间长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好吗?你认为五代十国碎片化,那么请问难道早期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不碎片化了?你不能从一个几百年的时间长度里拎出来相对比较完整的时期,然后跟只有几十年长度的五代做比较,问为什么五代更碎片,这是没道理的。假如你非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你首先应该问的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分裂这么久”(实际上,这确实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了,槽我吐完了,下面讲点干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看上去更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分裂。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等到了五代这,南方裂成好几块看着就比较诡异。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开发度不同啊亲!

汉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为孙策据有江东是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孙吴政权的精华就在长江沿线,当时南方大片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岭南地区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根本没法分裂成那么些个小国……你看看南汉的地盘,在魏晋时期那有几个人?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灭北齐时大概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近千万;北齐有户三百零三万,口近两千万。那么南陈呢?

户五十万。

所以传统概念中的“江南富庶”不是整个长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等几个地区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属于被代表、被平均的那个。刘宋大明8年时扬州有24万户,人口总数接近当时刘宋总人口数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几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在开天时期,天下还是这个样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这个人口密度

然后到了北宋时期,这个人口密度终于算是上来了

所以说五代给人一种“更加分裂”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南方的开发度高了,住的人更多了,经济也更发达了,所以就能够同时出现好几个小国了。三国时期孙吴还在卖力地开荒拓地,甚至从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这些野人的后代终于成为了农民(当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换了一波人),能够愉快地建个小国了!

相比之下北方的兄弟们就比较悲惨一些,一千多年了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怎么互殴还怎么互殴。

啊,果然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当时人们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参考

  1. ^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相关话题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相信《陈情表》中李密是真的想要侍奉祖母?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为何会失败?客观评价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是不是有误? 
  刘裕北伐最后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 
  笃信哪些观点暴露了人对三国历史的无知? 
  在冷兵器战场,虎将孤身一人,杀死几十个精兵是不是小菜一碟 ? 
  如果崇祯登基后躺倒不干任何事,明朝是否有救? 
  三国时期,为什么董卓赢不了袁绍带领的关东联军? 
  汉朝最弱的时期,与宋朝相比,哪个比较强?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明朝是中国最黑暗的王朝? 
  在历史上,李世民冷遇了杨妃吗? 

前一个讨论
古代的佃户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都要交哪样的一些租金,有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收入?
下一个讨论
一般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定义为中产阶级呀?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