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就是不适合。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一。因为货币政策是央行来执掌的,而央行是一国的「最后贷款人」,也是国家货币信用的保障,所以相当于直接的用国家信用给政府的财政行为背书——平常政府要花钱,要么发行国债,要么从税收里面出。而发行国债,就会造成财政的赤字。
即便是国债很多时候是可以由央行来购买的,但是这毕竟是真的「债券」,央行有时候也会在市场上公开交易这些债务。并且政府对于不断上调的赤字,要么需要拿出经济表现来向投资人证明自己前景好,未来还得起,要么就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削减赤字。总之,尽管现代政府不像古代那样追求财政盈余,而是会容许一定的赤字,但是赤字就是「赤字」,是负债。
而我们平常说的定量宽松(QE)放水,是央行调节市场上流动性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突然事件的产生,市面上的货币总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张图就是美国从2005年到2017年的流动性的变化,可以看到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有一个非常「紧」的时期,过了两年之后,流动性开始复苏(同期的经济也开始复苏)。所以央行要做的,就是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水平,太高的时候降降火,太低的时候加点水——加水的过程就是QE了。这些操作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是往市场上释放或者回收流动性的过程,虽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存在缩表和扩表的操作,但是这不被视为政府负债。
赤字货币化之后,央行和财政部事实上合并,财政部直接通过释放流动性的方式来当作财政政策。它的理由是这样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真的钱没了。因为政府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政府只是一个收钱+花钱的中转站。政府亏空了,就意味着某些私人企业或者个人赚钱了,所以政府的债券有什么意义呢?政府的债务难道不是转化成了社会的财富了么?为什么非要给政府记一笔债,自缚手脚呢?
赤字货币化,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现代版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故事。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那么接下来还可以论证,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开销的越多,负债越多,反过来在私人领域的盈余就越大。那么放开债务对政府的约束,就能够让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问题在于,央行和财政部,尽管宏观上大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具体利益并不一致。央行执掌的是经济的水龙头,看重的是长期的货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失业率在一个恰当的低水平;而政府的财政政策更加的短期,更容易被具体的事件,和政府自身的利益所左右,这就决定了政府更喜欢使用扩张的财政手段来解决一些本来不必要,或者最好不要用财政手段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债是对政府融资能力的一个制约,是国内和国际投资人对政府信用的一个「锚」。国债如果高于政府的偿还能力——当然这个偿还能力也是主观的,那么就会引起政府的融资困难,和主权债务危机。而政府因为这个制约,会更加审慎的考虑自己的钱到底怎么花——即便是赤字,也要有章可循。即便政府可以用国债的形式从央行要货币,但是帐记在那儿,这点象征性的作用依然是有意义的。
放开这个镣铐,把央行捆绑上财政的战车,形成超级财政部之后,政府的政策空间当然是更大了——但是事实上这个锚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它被盖起来了。这个时候大量增加货币的副作用会变得更加难以琢磨,而投资人们还是会默默去估算扩张的财政政策给经济带来的后果,默默地估算政府的信用和未来对货币的增发幅度。
而这个时候,一旦遇到危机,就再也没有「最后的贷款人」来平抑市场的恐慌了。
中国自古以来有两句看似矛盾的话:「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和「事急从权」。其实这两者并没有那么的对立。央行和财政部分掌货币和财政,央行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更照顾长期经济发展,这是长期的基本架构,如果因为「当前经济困难」,而把架构彻底更改了,那么到恢复到常态之后,超级财政部是不会再次分开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后果,上面都已经写了;而「事急从权」是指央行可以在特殊情况应政府的要求做出一些妥协和改变,比如大量购入政府国债,比如定量宽松。
为了一时之利,把经济的定海神针给抽出来用了,这远远超过了「事急从权」的范畴了。
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自于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这个理论可以看做post-Keynesian (后凯恩斯)学派的一个小流派。处在经济学的边缘的边缘。支持MMT的所谓经济学家,包括创始人大都名不见经传,甚至于都没有在名校任教过的经历。理论本身并无出奇之处,基本上的概念在凯恩斯理论里面也已经包括了。但是它过于简单的把凯恩斯理论的一个方面——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到了极处。
现代货币理论的局限性,宏观经济学巨擘保罗.克鲁格曼的说法已经足够了:
现代货币理论在「支持政府赤字」的道路走的太远了,它忽视了用赤字推动经济增长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我到觉得陈平教授给的那个方案挺好的,不搞财政赤字为主,也不搞人民银行大放水,而是要国开行以国家基建为基础,发行国债,用外国人的钱来帮我们搞建设,毕竟西方已经要零利率负利率了,我们还是正利率,大家各取所需。
中国央行真的不能买地方债。现在很多地方上丝毫没有风险意识,严重浪费资源,这种行为当然要有惩罚。赤字随便就能被兜底的话,财政开支也太无脑了。随便乱开支的话,泼出去的钱是怎么也收不回来的。
财政赤字化融资我觉得也行,除非是财政发特别消费债。为了保证放出去的水能提振消费,由财政发行消费券,直接按身份证号全国发,每次发都给出过期时间。商家拿收到的消费券在指定时间内可以跟财政换钱,财政把这笔赤字打包成债务卖给央行。这种赤字央行买买还行,理论上提振经济的效果应该也比发地方债好。
面对游行示威,这个中国总领馆要是能换成美国大使馆,那么这个局面将绝杀。
可惜换不得。
毕竟美国国土上暂时不能有美国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