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未来有可能转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吗?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8月初,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对TikTok的欲意“封杀”,中国正在失去对美国的最后一丝幻想。如果之前美国制裁中兴、封杀华为,还可以用技术竞争“解释”,还需要证据和罪名,那么现在“封杀”TikTok,特朗普已经发展到“莫须有”的程度。

希望美国能够理性地回到正确的中美关系上来,已经成为奢望。这让中国高层的决策者们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启动中国国内经济的“大循环”,通过中国产业链和商业的闭环运行来应对美国的进一步威逼。尽管其中有几分无奈和憋屈,毕竟中国的国力目前只能维持临近中国区域的优势,还不能“远征”美国,难以拥有在欧美市场的决定性“话语”,但是,这也是中国政府最为强硬的决定。

其实,作为公众也不难发现近期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事风格的转变。相比于美国制裁中兴、“封杀”华为时,中国政府的各种强烈抗议和对等贸易“制裁”,中国政府已经不再采取“见招拆招”的策略。面对美国此次对TikTok的封杀,中国选择的是宣布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建成开通,并在此后发布了关于启动举国体制攻克芯片、软件等产业瓶颈的政策通知。

中国政府不“专心”与美国进行“缠斗”,而是专心于“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推动对外开放,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才是中国最令美国担心的做法。

美国可以封杀华为,但是华为在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发展得更好。美国可以封杀TikTok,但是中国的线上娱乐、支付和大数据可以发展的更广、更深。中国在高端核心科技的研发和基础产业链的扩张上将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基础上,完成第二次变革。

中国经济建立“双循环”体系,其实也为中国突破西方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提供了前提条件。只要依托中国的巨型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国家向“外循环”渗透,中国核心科技利用5年、10年的时间将会出现一个质的突破。

首先,中国将继续完成之前一度被延缓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国内循环”。如果说之前中国还在忌惮美国的遏制和“脱钩”,那么自“双循环”、“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战略提出之后,中国将不再有所顾忌。中国人已经明白,即使中国选择妥协,美国也不会网开一面。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另寻他路。

例如在核心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上,中国目前已经具有了28纳米级别芯片的全部产业制造能力。在不考虑出口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中国凭借积累的军工科研能力,也可以向产业链提供更高端的制造技术。目前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成功都已经说明了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中国更多地是欠缺市场化的进一步开发和丰富的应用生态支持。

其次,8月4日,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早在7月27日,中国国务院已批准、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按照该政策要求,中国政府将在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对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实施大幅优惠和政策倾斜。企业不分公私,地域不分内外,各部门、各地方都要尽快制定具体配套政策,该通知显示,中国将聚焦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7个领域,实施举国体制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之前人们曾经不无戏谑地说,特朗普正在帮助中国重归“两弹一星”的科技创新模式,大搞“自力更生”、举国动员。但是现在“戏言”正在变为现实,中国似乎要来真的了。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主”也不是意味着“闭关锁国”,真正闭关锁国、经济“内卷化”的反而是欧美。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不但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也保持着技术优势。新技术与中国核心产业短板的补足,两者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将吸引国际资本的投资。欧美企业更不是铁板一块,谁主动放弃中国市场,拒绝参加中国的这场科技变革,最终倒霉的只能是自己。为政治而放弃利益,这从来就不资本的属性,短期可以,长期谁也忍受不住。

按照即将审议、实施的中国“十四五”规划来看,短则五年,长则十年,中国经济将完成了一次结构性变革和整体经济动员。当美国从现在的“狂躁”中冷静下来之后,回头一看就会发现,中国并没有把美国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在赶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尽管目前中国将不得不蒙受一些损失,甚至有些“憋屈”,但是这都将激励中国走得更快、更远。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不可能,除非自废武功。


我唐僧一样念叨的三大过剩: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劳动力过剩。

以前有个小片,《勺子杀人魔》,那哥们举着小勺勺无论天涯海角都跟着你。三大过剩就是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杀人魔,只不过举的是大刀片子,不是小勺勺。

躲是躲不了的,也别指望能达到一个完美的静态平衡。唯一能做的就是跑,不停地寻找新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转移消解压力,见招拆招。

萨缪尔阿明的依附理论,其核心就是“没有国家愿意独立消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代价”。

工业化带来的产能扩张,必然伴随着对市场扩张的需求。而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没有国家会主动选择完全依赖本国市场:

你只卖给自己人,但别人卖全世界,你的产业升级速度不就比别人慢了?

国际社会又没有仲裁者,你产业慢了,科技就慢了,军工也慢了,国家就悬了。


资本收益的本能与对危险的恐惧,都会驱使产能过度扩张。

这本不是坏事。过剩是优化的基础,因为优化必然带来损耗。没有过剩提供的数量基础,则无法优化出质量的升级。

所以所有启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须来寻求转嫁工业化的代价。

日本工业化,我们的手工业经济就要大量破产,形成数目庞大的流民。因为我们的产业等级在当时低于日本,土布拼不过东洋布。

我们想用政治手段加征关税来平衡,就会被别人用武力踹开大门,“自由贸易”。

日本对二战时中国占领区的工业就一个态度:拆。拆了抢,拆了卖,这样产生的市场空白才能消化一点日本的过剩产能。

不消化不行。日本的产能在一战期间爆发,时欧洲各国打烂仗,日本在英法的民用品订单上狠狠地赚了一票。这就留下了隐患:

本来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工业化,就长年背着相当于GDP 25%左右的债务;一战期间,为了抢英法的订单,日本大举扩张产能,政府债务飙升到70%的高位,换来了1916年15%的GDP增长。

什么叫大正繁荣啊?

好了,1933年大萧条全面爆发,1934年日本债务还在62.4%的高位,GDP增长掉到0.2%。

这数字背后,是数万家没有订单的工厂,数百万濒临失业的工人,近两千万徘徊在失业与饥饿边缘的普通人。是他们,诞生了北一辉和德田球一。


只要启动了工业化,就不要纠结静态平衡,也不要把希望放在什么“内循环”上。即使是发展内需,也是两个轮子的二元结构。缺了外,内也一定做不起来。

你看到的那些“岁月静好”的国家,没有一个是真的只靠自己,不过是多绕了几层。

没有中国的工业化,挪威哪有什么能源红利?瑞典的重工业设备能有那么高的增长?芬兰那堆清洁能源项目卖给谁?

世界早已联为一体,只是很多国家不在交易的最后一层,所以看着像是“跑”出了某种新模式。这种故事本身就不成立,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工厂与经济增长火车头来说,这更是一种浅显的幻觉。

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应当放在如何消灭自己的产能上,而是应该认真思考怎样和平地输出产能、形成以我们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这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工业的天命。

以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还能摸到改善分配的边。因为这条路上,国家是经济的主导规划者,掌握着产能输出的方向,还能起到平抑的作用;

一味追求某种纸面数据上的“内循环”,那最后一定是大企业在指标内的疯狂兼并,并借着垄断地位在事实上抗衡国家体制,最后是一堆阴阳两面人。

坐,一定是待毙;只有向前。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走向疯狂,东亚选择流浪。东亚内循环是未来最不坏的选择。

  • 最后一次经济危机

2020上半年,病毒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付出巨大代价控制住了疫情,但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而东亚之外的国家大多既没控制住疫情,也没保得住经济。

美国感染人数超过600万,GDP负增长5%,美联储开启无限QE,号称“需要多少印多少“,印钞速度已经超过GDP,而政客们为了转移矛盾纷纷炒作中国威胁。欧盟疫情已经减轻,但是经济也没好到哪里去,不得已拿出7500亿救助基金。从印度到中东、北非的新月形动荡带上,埃尔多安和莫迪等野心家正蠢蠢欲动。

放眼全球,预言中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战火和抗议四起,天下一副末世景象。

2018年我曾经写过一个回答:经济危机将在5年内到来,而且这次经济危机与前几次不同,它是这一个百年大周期的最后一次经济危机,它的结局将决定世界在下一个百年的格局。

简单来说,2008年经济危机类似1929年大萧条,两次利率都降到了0,却还是不足以刺激经济复苏。为了加强刺激,美联储只能推出QE政策,突破央行传统职能范围,开始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QE推高了资产价格,持有资产的富人受益,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30年代和08年后,美国都出现了前0.1%的人财富接近后90%的人的财富总和的情况。

印钞机不是永动机,在这种饮鸩止渴的环境下,国际国内各种矛盾都在发酵。1936年,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之后导致第二次经济下行。酝酿多年的贫富矛盾,排外矛盾,和国际矛盾在危机中达到高潮,最后引爆二战。

这一次美联储在加息上显然谨慎了很多,早早的停止了加息周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随着新冠病毒的突然降临,经济危机到底还是来了。2020年(还有1937年)经济危机和普通危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率手段和QE手段都已经用到了极限,却还不足以扭转危机。想要再进一步刺激,就只能直接给穷人发钱了。印钱不能创造财富,发钱给穷人,穷人必然用来购买生活用品,进而推高商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最后会陷入两难的局面:不印钱,经济崩溃,大萧条;印钱,大通胀,摧毁纸币信用。

  • 百年未有之变局

前一节的分析主要来自于桥水基金的老板达里欧。达里欧的另一系列文章着眼帝国周期,着重分析了从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美国这四个“储备货币帝国”的崛起和衰落过程。有意思的是,达里欧的分析恰好呼应了中国“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判断。

达里欧从教育、创新、军事、货币等八个方面对国家评分,最后加权得到了过去500年里主要国家的相对强弱对比。其中蓝线代表美帝国,从1750年开始上升,到1910年左右超过英国,1960年达到顶峰,之后中国崛起,美国开始相对衰落。

美帝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要从二战算起。二战后,曾经是世界中心的欧洲一片废墟,而美国本土保存了最大的实力。凭借着这一优势,美国出台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全面参与欧洲的重建事业中,一边倾销产品解决自己的过剩产能,一边在欧洲安插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势力。

同时,战争导致欧洲各国货币贬值甚至信用破产,而美国趁机吸纳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这让美国有底气恢复金本位,主导建立了布林顿森林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至此美元一举取代了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但是好景不长,为了满足国内福利需求和冷战军事需求,美国大量超发美元,纸币总量大幅超过黄金储备。面对这一局面,大家纷纷抛售美元购买黄金,美国黄金储备迅速减少,进入恶性循环。

结果是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林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随后美国更加肆无忌惮的超发货币,黄金从1971年的35美元一盎司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一盎司。为了对抗贬值,人们纷纷借贷美元,购买商品和避险资产,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美元贬值。

到了1979年,通胀问题已经恶化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决定调高利率,利率一度达到18%。离谱的利率让之前借债消费投资的人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很多人破产违约,进而导致放贷的银行收不回贷款濒临破产。

凭借着美元印钞权的特殊地位,美联储在拉高利率的同时保住了美国银行不破产。但是其他国家的银行可就没有这种好运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拉丁美洲,拉美国家在这一波危机中纷纷破产,从此进入几十年动荡,再也没站起来。讽刺的是,墨西哥破产当天,美国股市大涨,因为美元回流了。

这一战奠定了美元的超然地位,自己印钱消费,代价别人承担。凭借美元霸权,美国顺利打赢了冷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唯一超级大国,有人高呼历史自此终结了,人类进入了美国治下的永久和平。

然而时间快进到2008年,次贷危机沉重的打击了美国,美联储不得不开启量化宽松,印钱支持美国经济,后来的故事在第一章已经讲过了。

2020年,历史再一次走到十字路口,1930年代的局面再次重演,中美之间冲突一步步升级。不一样的是,这一百年科技发展了,人类的破坏力也发展了,中美之间的热战将为全人类带来灾难,这一次人类能避免悲剧吗?

  • 入关剿匪还是驱虎吞狼?

如何避免中美直接冲突?中美矛盾的热度盖过了其他地区的矛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危机也是全球化的,在危机之下,很多其他地区的局势甚至比中美更加危险。

当今世界上的大部分航运都是沿着“巴拿马->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台湾->巴拿马”这一条“伟大航路”运行的,而美国庞大的舰队可以说是为了保卫这一航路而存在。伟大航路上任何一个节点的麻烦,都是美国的麻烦。如果美国不得不在其他节点灭火,就无法全力对付中国。

现在伟大航路上最危险的节点,实际上是苏伊士运河和东地中海地区。美国撤出中东后,各方势力正在争夺美国留下的真空。叙利亚已经打了一次微型世界大战,现在争夺的重点转移到利比亚,土耳其、希腊、埃及剑拔弩张,离战争爆发切断航运只有一步之遥,而美国却不是冲突的主角,也没有能力让各方停火。

一旦战争爆发,伟大航路断成两截,世界分裂为东半球和西半球,我们熟悉的全球化贸易将不复存在。到时候中国将面临一个选择:入关剿匪,还是驱虎吞狼?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对美国失望了,但是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美国的自由贸易体制是正确的,如果美国不能维护自由贸易,中国就应该像“清承明制“一样继承这个制度,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

要维护自由贸易,就要“入关剿匪”,平定东地中海各方势力,恢复苏伊士运河自由航行。然而美国在中东的失败告诉我们,要自由贸易,就会加速落后地区的发展,而落后地区越发展,就越会追求独立,征服它们的成本就越高。而缺乏压倒性的外部力量,地方诸侯就可以在自己门口搞事,就无法保障资本安全和航路稳定。

所以美国的自由贸易制度在根基上自我矛盾,中国如果选择维护这个制度,就会像美国一样陷入无底洞。

那么有没有别的选择呢?中国可以承认中东的独立性和陆权,不搞绕过中东和欧洲贸易的海权自由贸易,回到途径中东的丝绸之路贸易模式,中国最繁荣的汉唐时代也是丝绸之路最发达的时代。

中国掌握着最大的东亚经济体,而中东充当二道贩子,将中国的商品运到欧洲。贸易带动了中东的繁荣和人口增长,而缺水缺地的中东在繁荣起来后必然要向外扩张,向东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向西则有条条大路直达流着奶和蜜的欧洲腹地,向哪个方向走不言而喻。

历史上每当中国向西施加压力,危机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到欧洲。汉朝北征匈奴匈奴,匈奴被迫西迁,进而导致中东人西迁,最后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唐朝征突厥,突厥人最后也打到了欧洲门口。

沿着丝绸之路交替输送的贸易和战争,可以达到驱虎吞狼的效果,保证东亚的安定和欧洲的动荡,维持东亚相对于欧洲的优势。

  • 流浪东亚

美国撤出中东之后,阿富汗以西的世界将陷入持续的冲突和动荡,战火将从帕米尔高原燃烧到地中海。

当世界走向疯狂,东亚选择流浪。东亚内循环会成为被火海吞没的世界里的灯塔,占世界1/3人口的20亿东亚和东南亚人必将携手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user avatar   Ray_Kim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着一群键盘经济学家指点江山,真心下饭。

还有吹欧美消费能力的,简直了。

复习一下,资本主义内生性危机成因是什么?

有效需求不足

什么叫有效需求不足?

财富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加上规模效应导致的资本的边际效应递增,两者结合导致贫富差距快速分化,最终形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阶层整体无法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

换种说法,就是生产能力相对消费能力过剩,

可是劳动者群体不想吃好的吗?不想穿好的吗?不想住好房子,不想拥有优质医疗和教育吗?

不是不想,只是没钱

有效需求=人口+真实需求+有钱

而已知人口基础存在,真实需求存在那么有效需求不足有且只有一个原因:没钱

那怎么办?

发钱

别觉得我在开玩笑,所谓欧美的消费能力,就是发钱发出来的,也别跟我吹什么技术优势,制度优势,人家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都已经完球了。

无非发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欧洲发钱的方式是高福利

美帝发钱的方式是低物价

高福利很好理解,稍微有点难以理解的是低物价。

美帝的低物价来源于国际贸易的定价权,这个定价权的来源是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和金融霸权。而维护这些霸权的成本需要美国政府以军费为代表的各类政府花费承担。

所以不论高福利也好,低物价也好,本质上都是政府买单,

但问题在于,政府哪来的钱买单?

信用

为什么不说印钱,因为印不是本质。早在金本位完蛋以前,基于主权的债务泡沫就发生过很多次了。

基于信用过度提取未来现金流形成资产泡沫,以及信用破灭带来的的账面价值出清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典型表现形式。

放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以后,无非就是账面价值的破灭被可以无限供给货币的中央银行给暂时性的掩盖了而已。

这个掩盖手段就是发钱

所以本质上,欧美的消费能力就是政府以主权信用担保获取现金流给民众阶层发钱,从而延后破坏性巨大的泡沫出清而已。

但这个体系本质上是反生产力的。

因为通胀一定会加剧贫富差距,从而降低大部分人群的相对购买力,催生更大的过剩

这是典型的抱薪救火。世界上最大的过剩是什么?看看美帝的金融市场,几十万亿的资产规模对应可以忽略不计的尸体资产,可谓过剩的极端案例。

只不过欧美可以把过剩输出到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亚非拉,从而转嫁了过剩社会成本而已。

所以,通过现象看本质,到底什么叫内循环

就是国内自己印钱,自己承担承担自己的过剩成本,不再承担欧美转嫁的过剩成本。

这很合理,欧美可以印钱给民众发钱维持购买力,然后中国被动印钱承担社会成本。反正是要承担通胀成本,为啥不能中国自己印钱给中国民众提供购买力

在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以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的工业化建设以后,所谓海外市场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赚回来的只是债权,而且是对半年之内扩表一倍有余的美联储的债权,人家敢印,你敢要吗?现在大家捏着鼻子拿美元,为非就是因为眼下国际货币结算体系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罢了。但是记住一句话,长期来看,任何供给和需求都是富有弹性的。

站在资本的角度上,世界工厂也是手段,不是目的。对外贸易的目的是市场换技术,构建工业体系,而对外投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卖出风险

唯一的风险在于资源,说的直白一点,主要是能源

海外的资源才是实实在在的核心问题,因为钱可以印,资源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说到这里,那些没事就在网上眼红援助非洲,哀嚎西部人民在吃土的才是24K纯睿智,国家花出去的是一文不值的美元白条,换回来的是扎扎实实的资源,还顺便消化了过剩产能输出了意识形态,赚翻了好吧。

这里的风险在于,国际贸易体系和航运体系还在美帝的几百个全球军事基地的控制下,中国能否以可承受的风险获得必须的能源和资源?过去美帝让你用,是因为人家拿走了跨国贸易利润的大头,还转嫁了过剩成本,现在你不接受成本转嫁,美帝要是不让你用了呢?

所以你以为内循环是只是关起门来练内功?

一样得扩军扩核

最后必须尬吹一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制度。

在自己印钱,自己消化的内循环下,收益最多的必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

而这部分国有企业的利润和资本收益,是受国家统一调配的,可以用来冲销政府债务。

左手政府债务扩张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右手垄断性国有企业拿走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利润。然后国企的利润上交政府冲销债务。这不就是基本不破坏生产力的泡沫出清吗?这才是欧美央行们苦苦拖延却注定无法获得最后一个闭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现在还在盯着国有经济实体,不遗余力鼓吹私有化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公敌

历史车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靠自由化发财的财富密码,已经躺在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众消费起来了,足以支撑下去;

片帆不得出海,是没有双循环的思维误区;

完整的工业体系,肉要烂在锅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靠机器人。

收缩回来,是为了将来打出去。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正式提了,肯定是要这么做的。既然敢正式提,说明心里有底应该能做成

我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理解就是:在国内搞钱比在国外搞钱更重要。考虑到发达经济体一个赛一个地颓废,考虑到所谓新兴国家绝大多数都费拉不堪,中国主动站出来说国内循环要做主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是现实的合理的。

不过我认为从长远看,仍然有变数。从长远看,会始终存在一个核心与主体之争。“核心”指的是中国做世界经济的核心;“主体”指的是中国做世界经济的主体。

核心和主体的差别在哪里?

核心强调的是控制关键点,而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世界经济总量一半以上)或者至少是很高比例(比如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比如说美国在冷战后追求的就是世界经济的核心,而不是主体,因为它的经济分量最多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几。但是他自认为可以在金融高技术贸易的各个关键节点上拥有很强的控制力。这样的话,即使比如说欧盟的经济总量比美国大,它的核心地位也不可能和美国比。实践证明他做核心而不做主体这套思路对于对付像欧盟这样的国家集团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对于异军突起的中国来说是失败的。

我怀疑到了本世纪后期,中国选择做核心或者主体可能都是可以的。核心悬念不大,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中国有机会做世界经济主体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而这将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比整个西方国家加起来还要高一大截(因为美国人均本身就在西方阵营中属于很高的了)。道理嘛很简单。一方面中国不可能接受人均稳定在和美国有明显差距的一个位置上,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会否认伟大复兴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总体实力肯定会超过美国(我认为已超,多数人认为还需要时间但会发生)。实力超过美国后的中国会具有美国难以阻挡的力量去实现人均追上美国,就算世界经济模式和格局阻挠这一点,也会被中国以力破除和重构(在西方看来就是破坏游戏规则而在中国看来是在行天道)。做题家们或许觉得按着这个那个经济理论模型或者其他国家的先例中国人均不会追上美国甚至英法,但中国是做题家和博弈家组成的军团。如果连组织力和规模优势即使在巅峰期也明显弱于中国的美国人都能实现人均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即使在近20年金融泡沫化之前也是如此,虽然那时优势没有现在大),中国为何不可?

这还是使用现行经济指标的情况,而我认为现行经济指标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比如以前我提过“三流四死”的经济社会统计标准,流指的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如果采用新的经济标准,再加上未来三十年内美国可能由于投共不及时而未能避免的大洪水式经济危机,再加上未来中国的常驻人口(不是公民人口)可能明显高于现在,中国相对于西方具有压倒性经济优势是可能的(总量至少为西方总和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的新兴经济体还没有发展出巨大体量(可能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行也可能由于被中国阻挠),那么中国就是世界经济主体了,比例达到二战后的美国不是不可想象。

总之到了本世纪中后期某一时段,中国如果想轻松一点,可以做核心。但如果野心盛大的话,可以选择做世界经济主体至少一代人。再往后就难以预测了。如果做了核心,那么内循环就不是主体,内外循环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做主体,那么内循环为主而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就会长期执行。

到底是做核心还是做主体?这是中国未来的一个重大选择。我认为两个选择都是既有大利又有大弊的。


user avatar   darthandio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就是受到疫情和国际形势紧张影响的一种应激反应。

明年这时候再看看吧


user avatar   ruan-da-che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等着踏入中等收入陷阱吧

经济问题 就是货币问题 货币的框架设计错误,导致了一切的问题

先问一下,你了解钱吗?

钱是什么?

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值钱。

人和钱和产品到底是什么一种关系?这三者分别代表着什么。

用什么来锚定金钱,黄金,石油,能源,劳动,还是时间。

用这些来锚定金钱分别有什么利弊,是吃大锅饭还是异化人性,或者双锚定循环,即不能左亦不能右。

钱都不会用的国家无疑是悲哀的,钱是一张纸,但是怎么把这张纸玩透,用这张纸刺激人的动力,生产力,然后等他把产品创造出来再把这张纸发给他,发多少,亦无人思考。

世界循环都能打仗,抢夺资源,倾销,你内循环就不会打吗,外循环遇到的弊端,内循环亦然,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分配和消费。

产品过剩,宁可开启战争打开外国国门,打烂别人的土地,打破别人的工厂,让他们不得不负债购买粮食工业品,亦不愿免费于国内人民,资本生来就该上断头台,宁可压榨国民996亦不愿让利于民,希特勒怎么来的,国外挣钱国外花,一分别想带回家,高价负债购买其他国家产品,低级贱卖自己制造的产品,所以才会一乎百应,山河陆沉,死国可乎。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双循环,资本主义导致产品过剩,共产主义消灭过剩,再开启资本主义,循环交替。

你认为的中等收入陷阱是真的陷阱吗,人人不为己只为别人则可实现共产主义。

天下人皆圣人才是终极目标

风气一但坏了,想挽回,无力回天。

卑劣的人类终将消亡

睁开眼看看这世界,令人作呕。

利字当头的人类不值得浪费宇宙能量。

你要成为怎样一个人

一力挽天倾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开始了,这就是趋势。

全面趋势复盘,带你看懂未来。


①中国的两大循环:公平与效率

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都是相关的,从蚂蚁上市失败到吴签被抓,再到最近开始敲打游戏产业,其中始终隐含了两条大主线,把握住这两点,才能深刻理解未来的趋势。

在新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极度苦难的国家,一方面是被外部殖民压迫,一方面是被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与很多人认识相反的情况,是那时候中国基本没有资本家。

关于什么是资本家,1972年毛主席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

“你太高看他们了,他们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最多倒退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是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而积累资产的,他们敢侵略谁呀?不被侵略就阿弥陀佛喽。”

“他们只能剥削本民族的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


上面文献来源:


准确的来说,任正非、曹德旺这些有自主研发技术,对外能硬刚,这些才叫资本家。而那些玩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的,怎么能叫资本家?这完全是侮辱资本家,这分明就是一个中介,是买办。

因为新中国之前,中国人都是被各种势力压迫的状态,所以新中国建国以后,早期一直都是“公平导向”的政策,甚至出现过部分矫枉过正,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人被压迫的太久了,需要这样一次矫正。

解放农奴、男女平等、横扫地主、批斗封建反动势力、清算殖民势力、以举国体制建立完善的国防工业基础,这就是建国时期的大方向。

但是一直过于强调公平,很快就遇见了问题。那就是穷,家里只有两个馒头,却有五口嘴,无论分的多么公平,都是在挨饿。而且那时候也没有馒头吃,白面这种稀罕食材,普通人平时是没机会吃的。

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转化为效率第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按照不变价计算,到了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175倍。

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是事实,效率有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公平层面,却开始严重出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遇见的问题,和建国时候反过来了,现在是馒头有不少,但是很多人的馒头,被资本给分走了。

公平和效率是一个天平的两头:

极端的公平会导致人的欲望被压抑,从而无法释放生产力。

极端的效率则会让整个社会严重分化,最终走向动荡。

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循环关系,类似于你白天精力充沛工作,晚上则需要好好休息,如果休息不好,白天也没有精力工作。

兼顾效率,但是更为偏向公平,很明显将成为未来中国政策的大趋势。

6月8日,没有任何前提、征兆的情况下,两篇感人至深、意味深长的文章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刊登。

第一篇叫《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第二篇叫《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两篇文章,全程高燃,内容核心就是:“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篇文章的视频版在B站登顶当日全站第一。

今天的中国富起来了,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很明显,没有先富起来的巨头会自愿帮助后来人一起富。

一般来说,类似美国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就卡在这个阶段,然后因为资本垄断,社会失去活力,逐步开始走国运下坡路,乃至灭亡,中国古代的王朝兴替亦是如此。

正常情况都是这样,你看现在的美国、欧盟、日本,这些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在下坡路上狂飙?原因真不复杂,就是资本垄断了一切,普通人没机会了,如果努力就能致富,以勤劳著称的日本人,他们的年轻人又怎么会躺平?


②美国:成于实体、败于虚拟

拜登上台时候,说要和中国该合作的合作,该竞争的竞争,这句话如果让二战时期的美国人听见,美国先辈估计是气的要大口吐血。

今天的中国是“全产业链工业国”与“基建狂魔”的双封号斗罗,但是这些封号曾经都是美国的啊。

1929年美国只有一亿人,汽车销量就突破了500万辆;400多米纽约帝国大厦只要410天就建成,平均每周完成4层半;1942年美日开战,美国一年就生产了4.7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为了诺曼底登录成功,直接出动1万架飞机;在1942-1945,三年一口气造了147艘航母...

如果是这个状态的美国,是不需要和中国谈什么合作的,如有不服,他会直接杀进来。当然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确实在这个状态下杀到中国家门口过,居然还是被中国打跑了。

反正归根到底就一句话,你觉得今天的中国工业能力很牛?其实完全比不上当年巅峰时期的美国。但是问题就是,美国当初这么牛,怎么就变成今天这个鬼样子了?

就是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叫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当家做主。二战的时候,还没有彻底全球化,所以美国制造业还都留在美国本土,二战、冷战(苏联解体落败)以后美国独霸天下,天下无敌,全世界他都尽在掌握。

这时候美国资本就发现,这全球经济一体化,那为什么我要把制造业放在美国国内?难道中国、东南亚的低人工成本他不香吗?

所以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纷纷崛起。

这些国家经济一时崛起没什么不同,都是美国产业转移的结果,这些国家有两个特点,一是被美国拿捏的死死,二是年轻人口多、人力成本都很低。

后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什么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就死了一半了,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国家发展起来以后,人力成本就上升了,然后产业自然就继续往更低成本的中国转移,而中国体量巨大,基本把能吸的低端产业全部榨干了。

当然这倒不是我们害了这些地区和国家,而是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产业规划,在全球化经济中只搞没有任何优势的代工厂,最终被吸走是很正常的,中国后面也会遇见这个问题。

台湾、香港曾经都是制造业很多的中国地区,但是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台湾、香港商人为了赚快钱,把制造业全部往大陆转移,香港就专心搞金融了,台湾比香港强点,好歹电子产业还在,其他什么啥也木有了,产业空心化严重。

而产业空心化,就势必导致严重的失业,而失业就会产生社会动荡,香港为什么前几年暴乱这么厉害?一方面是政治、文化、历史、房价原因,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那就是今天香港制造业比例占地区GDP的1%左右,而1970年香港经济巅峰时期,制造业占地区GDP的30.9%。

60-80年代的美国梦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的美国人去工厂打工,就可以养活全家,同时住上别墅、开上小轿车。这是美国制造业、实体经济强大时候的模样。

而美国制造业转移以后,美国本土就产业空心化了,大量的蓝领工人失业,体面的生活消失了,沦为要靠政府食品券救济的无业游民。

其实美国的这个下场没什么意外的,而是资本主义的宿命,让我们回顾历史就清楚了:

全世界最开始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那时候也是“全产业链工业国”与“基建狂魔”,然后英国觉得做实体赚钱太笨了,搞金融、搞投资赚钱多轻松?于是20世纪初,英国把制造业开始往美国转移,最终英国产业逐渐空心化,美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这就是第一次制造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欧洲要对抗苏联,亚洲要打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重新开始工业化德国、日本,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往这些国家转移,成为了德国、日本现代工业重新起步的关键开始,这就是第二次制造业转移。

日本、德国吃了美国转移的部分产业链以后,也开始慢慢富起来了,过于低端的制造业他们也不愿意干了,感觉太累,就开始往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不过日本、德国因为自己有工业底子,所以到也没有产业空心化,而是专心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去了,比如汽车业、电器。这就是第三次制造业转移。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了,吞金巨兽来了,于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所有的低端制造业,全部被中国吸干,这就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

在2019年左右,印度本来是准备来吸纳第五波的,准备把中国的制造业逐步吸走。而中国因为人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上国内部分声音也开始呼吁说什么制造业赚钱太辛苦,早就应该转移出去,理论上来说,确实有可能第五波制造业转移就要发生了。

对于制造业要不要转移出去,当时国内也是有争论的,支持反对的五五开。

结果疫情爆发了,具有海量廉价劳动力的印度,直接被疫情干趴了,印度国内疫情、毛霉菌、加上农民闹事,一片混乱,廉价的人力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印度国内的混乱,抵消了印度对中国具备的一切成本优势。

本来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经不是全球洼地,但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深陷疫情失控,导致中国被动成为了全世界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其他地方已经不仅仅是资金成本了,而是人命成本问题,现在谁还敢去印度开工厂?别说新冠肺炎,就是印度毛霉菌都可以把你收拾的明明白白。

更万万没想到的事情是,中国竟在疫情中加速完成了一系列史诗级的蜕变。

③疫情大逆转


2020年,正值中美贸易战火热之时,天灾来了,疫情爆发。当然目前来看,与其说是天灾,更可能是美国人祸,最近共青团中央都发文了,疫情很可能就是美国不轨...

2020年之前,中国制度一直饱受公知攻击,但是现实会证明一切的。最先被病毒袭击的武汉,中国倾全国之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很快就彻底扭转了武汉局势,同时最快速度控制住了全国疫情局势。

但是号称民主的西方国家,却一个个沦陷,硬是没几个能打的,本来想看中国笑话的美国,瞬间攻守易势,小丑竟是我自己?

疫情战役阶段性大获全胜后,至少确定了三件事:

1、彻底粉碎了公知极其美式神话。美国灯塔人设崩塌,中国制度自信全面回血成功,民族自信心大振。

2、终结了关于中国制造业地位的争论。疫情期间,中国之所以可以渡过难关,就是因为我们是全产业链工业国,自己需要什么都可以造,不求任何人。

3、坚定了中国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决心。

疫情爆发之前,中国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制造业虽然依旧强大,但是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受宠,中国制造业长期被过于冷落。

占比总体是走下坡路的,而因为互联网企业的过热,部分声音开始轻视制造业。出现了类似曾经的英国、美国一样的声音,说这是辛苦钱,没意思,应该转移和淘汰。

但是疫情爆发以后,全世界开始陷入需求端危机,如果不是中国自己需要的东西,全部自己都可以生产,如果不是长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家和工人的坚守,哪有这关键时刻的高光?

如果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去工业化,开始学美国搞金融、服务业立国的话,可能就是我们要对外求物资了,西方国家绝对会趁机搞死我们的。

结果现在情况是什么?

中国海关总署7月13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进口8.22万亿元,增长25.9%。

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同比增长34.6%,与东盟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增长27.8%和26.7%。

从去年疫情爆发开始到现在,中国外贸已经处于爆单状态。甚至有做外贸的网友评论表示:现在真的是没办法了!钱不赚都不行了!

全世界目前只剩中国可以生产全套工业物资,注水的美元都不好使了,甚至夸张点说就是“废纸”一张,中国物资才是硬通货。

如果要给打赢疫情战役分功劳的话,中国制造业起码应该拿50%的功劳!这是当之无愧的。

同时华为因为始终有鸿蒙备份意识,让华为在被美国制裁损失惨重以后,没有被美国彻底搞死。

反过来看中国经济也是一样,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可以说对中国展开无耻的全面绞杀,就马上开始,说明如果经济只有一个循环,这是不稳定的,我们的经济也需要一个类似鸿蒙一样的备份计划。

所以我们必须搞内循环,如果外循环出问题,中国国内几十亿的人口,就可以自己形成一个小世界,来渡过外循环的乱纪元。

以上就构成了今天国内政策的两个大方向:

1、调整政策,增加公平导向,实现共同富裕,开启经济内循环。

2、疫情证明了,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的核心,虚拟经济立国不可取。


④“开战”时刻


2020年10月8日,拼多多开启所谓的“全员硬核奋斗模式”,每13天休1天,且硬性要求每个月的工作时长不低于300小时,全月无休。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30分,拼多多一位女员工在下班途中突然晕倒,周围的同事将其送入乌鲁木齐医院后抢救无效去世。

这个女孩死的时候年仅22岁,事后拼多多官方的回应更是令人不适: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随即舆论哗然。

还有个去年的新闻也值得重点关注,那就是一个家长退出班级群的视频火爆全网,他的一番苦水说出了多少现在家长的辛酸: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同时还有一个视频也大火,就是一个男子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原因居然是他工作太忙,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被老师提醒后,突然就失控了,边哭边说自己加班、开会又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同时去年各大互联网app,集体开始力推类似花呗的贷款业务,各种奇葩土味贷款广告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刷屏,其中京东金融的一个贷款引发了广泛的批判,内容如下:

视频中,一位农民工打扮的人士因母亲晕机向空姐提出能否打开窗户或更换座位,空姐则向其推销升舱服务,价格千元。该农民工打扮人士因余额不足放弃升舱,而后排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随即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15万元的“备用金”,称“如果你以后急用钱,不需要再看别人的脸色了。

虽然看起来内容很奇葩,实际上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收割,随即引发全网不适,京东随后道歉。但是这个事引发的舆论,大家讨论的并不是京东广告,而是大家发现,现在几乎所有大型APP都在力推贷款功能。

去年12月,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如果这个趋势不被遏制,未来中国年生育率可能跌破一千万。

就业被资本疯狂压榨,内卷严重。

教育被资本疯狂炒作,内卷严重。

高房价、教育产业化、员工的合法权益被漠视、巨头企业不搞创新,开始集体搞放贷,这些多重因素叠加下,以多子多福著称的中华民族居然开始生育率不足了。

也是去年,那时候互联网上开始流行打工人、躺平、内卷这些词汇,普通年轻人的情绪散发着一种看不见希望的低迷。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看看美国的铁锈带工人、日本的平成废青、香港的乱港废青,其实谁又是天生愿意当废青的?还不是因为资本垄断,普通人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所以开始自称打工人,自我戏谑,自暴自弃了。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中国以后可能就是下一个美国、日本了?

谁也没想到,今年180度的逆转即将开始。

因为资本忘记了一件事,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⑤2021大变局


两条主线来了:共同富裕+回归制造业立国,以下是政策时间线顺序全面复盘,你会看的非常清楚。

2020年8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2020年11月,据中国工信部副部长透露,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且降幅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快,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峰值达到32.45%,随后出现趋势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守护中国渡过疫情的制造业发展,并不乐观!

2020年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第48条、49条作出处罚决定,对阿里巴巴、某文小说集团、丰巢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当时法律还没有变化,50万元不多,但是是属于顶格罚款,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表态。

2020年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商家二选一的行为,展开立案调查。

2021年3月27日,“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相关领导表示,当下中国应该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

2021年2月1日,电视剧《觉醒年代》在CCTV1播出,随后在互联网爆火,该剧就讲了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成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刻讲这个事?值得思考。

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什么意思?就是读高中的和读职校的,以后要对半开左右比例。

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处以其2019年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刷新了中国反垄断行政处罚纪录。

2021年4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召集34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充分发挥阿里案的警示作用,各平台限期一个月全面自检自查、逐项彻底整改。严打:强迫实施“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掐尖并购”、“烧钱”抢占社区团购市场、实施“大数据杀熟”、漠视假冒伪劣、信息泄露以及实施涉税违法行为等问题。

2021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文章表示,重视理工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2021年4月26日,总局再次对互联网巨头出手,依法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准备在浙江试点共同富裕模式探索。

2021年6月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姊妹文:《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有高赞评论这样说到:

中国不会辜负人民,也许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含义。

2021年6月1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2021年7月23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

八部位直接立下军令状,明确三年之内解决房地产问题。

原话是:通知显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群众信访投诉量显著下降。

可能有人会说,三年之后又三年,我还要等你多少年?过去也调控了很多次啊,没什么大效果啊。先说说为什么过去调控效果不大,你才能知道今天为什么不一样。

过去是中央出台调控大政策方向,然后各个地方官员来落实,而地方官员的升迁主要是靠政绩、靠GDP指标,虽然中央的政策很重要,但是和官员的升迁并没有挂钩。

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转移给了中央,所以土地财政就成为了地方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搞GDP、搞政绩,土地财政都是贡献很大的。

所以只要明白了这些,你就懂了,为什么过去中央说住房不炒,地方总是一阵风就没了,因为地方没有动力。

这次的区别就在于中央部位直接出手,开启了问责模式。哪个地方房价持续上涨,就马上约谈地方管事的,如果多次约谈无果,那就要问责。

举例:今年上半年惠州挂牌出让的39宗土地中“地王”频出,个别地块楼面价高达9161元/平方米,这意味着惠州地价已经逼近实际房价,上涨速度过快。

结果马上黄牌警告就来了。

随后,因房价地价增长过快,惠州与银川、徐州、金华、泉州等城市,全部被住建部约谈,武汉现在都被逼的开始搞房票了。

2021年7月24日,两个权威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彻底消灭了教培行业,教育军备竞赛熄火。随后又开始整顿学区房,深圳已经开始准备搞教师交流制度和大学区了,学区房以后没什么大用了。

2021年8月1日,人社部正式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并提出“十四五”目标是,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

2021年8月1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双减政策”落地后,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力度之高,史无前例。我预测房地产行业也可能即将如此,展开高频率问责,违规马上就约谈。

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趋势一:全面打击让老百姓生不起、养不起、住不起的产业,禁止相关产业资本化,靠房子收租躺赢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式。

趋势二:全面重视制造业,整顿、规范金融与互联网行业。以后人才培养将往制造业倾斜,绝大多数人将读职校、成为掌握一门或多门技术的人才。


⑥解读总结


大家不要觉得读技校就很差,其实这就和校外培训是一个原理。

如果一件事所有人都一样,大众也就接受了。

在校外培训被国家出手消灭之前,多少家长是一边反对补课,一边又拼命给自己孩子补课的?这就是一个军备竞赛,但是义务教育的课程,其实对就业没什么太大的帮助,就是一个选拔的方式。

如果这样持续军备竞赛下去,迟早是孩子被学习压力压垮,同时教育彻底产业化、资本化,谁有钱请的起更牛的老师,谁就更容易上名校。而国家直接灭了教培的目的就是让选拔重新回归选拔意义。

如果要个人主动停止军备竞赛,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国家层面出手,画一道线,禁止再卷了,那么内卷就会停止。最终大家也就会接受不补习、不开挂,就正常发挥即可,这是孩子也轻松,家长也省钱。

技校也一样,大家都不愿意读技校的时候,谁主动读技校就感觉自己吃亏了。但是如果国家直接中考分流1:1了,百分之50的人口全部去自动去读了技校,就没人再会鄙视技校了。

全国发钱,就等于全国没发钱。

全国都禁止补习,就等于全国人都补习了。

如果全国都瞧不起技校,等大家都是技校毕业以后,就没人瞧不起了。

而且很多传统对技工的刻板印象,其实早就过时了,搞无人机是技工、修港珠澳大桥的也是技工、做电脑程序编程的还是技工。一说技工马上就脑补和工地搬砖挂钩,实在是一个过时的想法。

芯片是谁造的?不就是技工(技术工人)造的吗?专家的本质其实就是技术人员,说是技工也没毛病。

现在每年有接近一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但是根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毕业就失业,或者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明。

这就得说说大学的意义了,传统大学是用来培养社会顶尖人才的,但是在大学扩招以后,进入大学的人太多了,导致大学学历严重通货膨胀。而大量的大学生本身,都没有掌握什么实际技能,只是有一个大学学历。

而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一边近千万的就业人口感觉找工作难,一边是制造业缺口3000万人,甚至更多,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匹配需要改革。也再次说明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可以提供海量的就业岗位。

国家现在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让这些原本应该去学技术的人,回去学技术,同时现在很多学院也正在合并成为职业技术大学,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既是职业教育,但是也和本科同级。

而传统的大学本身会逐渐回归其原本的市场份额比例,成为真正天赋异禀的聚集地,培育国家精英,而不是负责大众就业前途这块了。

只要读了技校、学的一门技术,就业就不是问题。大家也不用太担心以后职业技术毕业没有社会地位,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国家说你有份,你就有份,国家说你没戏,你就没戏。

过去大家觉得大学比技校强,也是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学生太少,社会管理各方面都缺大学生,国家把资源都给了大学生。以后国家把资源转移给技校,职校应届生的地位自然就有了,不要低估了国家的动员能力。

就好像曾经的学区房和教培上市公司,不都是香饽饽?结果国家说锤爆,就马上锤爆。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只要明确了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你就不用担心这个赛道以后不是趋势。

同时最近官方媒体持续给游戏产业上紧箍咒,先是8月3日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批判游戏,骂完以后又撤稿了,但是影响巨大。

港股开盘后,游戏股全线暴跌,腾讯控股一度暴跌超10%,网易盘中最大跌幅近15%、中手游跌幅超20%,心动公司大跌17%……

截至收盘,X讯跌幅仍超6%、网易收跌7.8%,心动公司跌超8%、中手游大跌13%,另外A股的三七互娱、中青宝、完美世界跌幅均超5%……粗略估算,当日网游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合计蒸发接近3000亿元。

然后没完,8月11日知乎热搜问题是《中国之声》继续对游戏产业的批判报道。

其实很多分析都错了,这不是要搞游戏产业的意思,个人分析是给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敲警钟,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营收大块都是游戏,给游戏敲警钟,就是给互联网巨头警告。

其实就是一个信号,虚拟产业不再受宠。

以后没有技术含量的虚拟产业,将不再受到热捧,而以下领域,将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航天发动机、芯片、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这些前沿领域。

都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原因。

高端科技、高精尖制造业、领先实体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越长远的产业,在未来越受支持,越赚绝户钱的产业,大家越要小心了,类似于教培上市公司那种一天之内被锤爆到消失的惨痛案例,已经表明了国家的决心。

挣快钱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两点个人看法。

可能或者不可能,是一个实然的事情,很多时候也不以「应该或者不应该」为转移。但是要说「内循环」能比现在更好,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国家的边界,可以看做是一种人为划定的价值扩散的障碍。比如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A和B。本来两国什么都一样,现在A国突然出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天才,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一天可以解决几十个世界级的难题。这个人的时间就变得非常的金贵,那么,围绕着这个人服务的,比如给ta做饭的,给ta洗衣服的,其实这些人创造的价值就变得很高了——因为节省的是这位天才的时间。那么,这些人获得比通常做饭、洗衣服的服务人员稍微多一点的报酬,是不是也挺合理呢?

继续推而广之,既然这些厨师、洗衣工创造的价值增加了,那么为这些厨师和洗衣工创造价值,让他们更好工作的人,是不是也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呢?A国人就会去追逐这些高收入的工作,而很多低附加值的工作,就会外包给B国。而剩下的一部分在A国继续做不可替代的低附加值工作的人,也能沾上红利,拿到较高的薪水。

久而久之,本来没有收入差距的A和B两个国家,就因为A国这个天才的出现,出现了同样的工作,A国人比B国人富的局面。

把上面这个「惊世骇俗的天才」换成优势产业,优势科研领域,故事没有那么神奇了,但是更贴近现实了。想一想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感慨发达国家的体力劳动者的薪水高——都是做的一样的体力活,修个水管收入差五六倍。这多出来的溢价怎么来的呢?国民无法自由迁移,所以发达国家必须的,无法外包的体力劳动者就能享受到其国内高附加值产业的全球优势所带来的溢价。

「世界工厂」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目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都曾经是世界工厂,但是都不断的把自己低附加值的产业往外送。因为国界的存在,每个国家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其实要提高的不是全人类的福利,而是自己国家的福利。如何提高呢?就是通过产业升级的扩散效应。

内循环,意味着低附加值的产业推不出去,产业结构调整就很难。这无论是对长远的产业升级,还是提高普遍的国民收入,都是不利的,甚至于还会让贫富更加的分化——很简单,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分法,内循环意味着在国内的发达区域和发展中区域会长期的固定下来。

不过也可以说点乐观的事情。

短期内还是可以循环的。中国过去外向而粗犷经济发展,是有很多可以提高的,但是来不及或者当时觉得没有必要提高的地方的。这是因为利润太丰厚、不需要怎么琢磨就能赚钱。所以很多提高效率,细分国内市场方面的工作就被忽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内还是有很多的潜力可挖。

所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内部发掘一些潜力和需求,是可以找到一些增长点,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

但是长期来看,一个70亿人口的市场,无论是需求的多样化、总体购买力、还是潜在可用的劳动力,都远远大于14亿人口的本土市场。想要「让更多的国民过上好日子」,最终还是要拥抱全球化,把低端的产业逐渐的外包出去,自己来做更加有价值的高端产业,才能惠及到其他在不容易外包的领域,继续在做基础劳动的国民。




           

相关话题

  马云的资产能在北京二环/上海内环买多少平米的房子? 
  大萧条真正的发酵,会是在 2017 春节后吗? 
  美股连跌,纳指 1月累跌 12% 创五十年来最差开局,科技巨头市值一夜蒸发 3100 亿,发生了什么? 
  微众银行公布蛋壳公寓租金贷偿还方案「免息延期至2023年底」,你怎么看? 
  中国CPI破4,代表什么? 
  黎巴嫩首都爆炸发生前,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投资货币基金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货币基金的增值和贬值跟什么有关? 
  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受到了贫富差距? 
  你是如何进入咨询行业的? 
  如何通过利率互换改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偿付能力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山高县在观视频复出?
下一个讨论
金朝和南宋哪个才是正统?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