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未来有可能转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吗? 第3页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难,难在有些人不想掏钱。完美的内外循环是苏联式或清朝式的,内部产业和资源完整,只需要对外出口需要的产品弥补内部需求就行。

但全球化的今天是不可能的,所有国家都受制于外循环,内外相互影响。所有国家都要进口资源,同样要出口工业品换汇,中国又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还要搞一带一路,不存在苏联式内循环的可能。

目前所谓的内循环指的是产业完整以及内需为主,资源只能做到部分完整。产业完整更多的是高中端完整,也不可能是低端,甚至还要把部分中端也输送出去。

产业需要投资,投资又需要内需支撑,所以能否内循环核心还在市场规模。这个看零总对比一下就能知道,这里就不计算乱七八糟服务费和政府消费(懒得查)。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人均一年消费3万。换算一下是5.96万亿美元,人均0.42万。

美国是6.23万亿美元,人均1.89万。考虑到美国特殊性,再看其他发达工业国,基本也在人均1万美元以上。那么以人均1万美元为节点,基本才算是正常水平的发达国家,也能保持内需支撑。

发达国家都是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中国还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2019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

中国常住城镇化率是60.06%,城镇住户人均是4.14万,换算是0.59万。农村住户人均是1.09万,换算是0.15万。

但我是怀疑这个数据的,因为它是按地域计算,对应的也只能是常住人口。众所周知的一个现状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土著的消费能力和收入能力差距是巨大的,把农民工与土著算在一起必然失真。

同理还有这个,我之前写过一个类似问题把这个收入支出按户籍算了,再看发现是按常住地分。这样收入和支出是根本对不上,汇款会导致失真,城乡消费占收入比农村就变得很高。

当然就算如此,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也是极低,没有城市务工人员补贴根本撑不起来这个规模,反过来又抑制了农民工消费能力。


所以中国还有足够潜力发展,问题在于40年发展过程中分配不均,不仅乡村居民得到的少,同样是城镇居民得到的也少。

城镇居民头部一成占有50%城镇资产,尾部四成人口只有不到10%,这还没计算不同阶层人口的房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同样也要考虑到城镇中高端收入人群实际消费能力也趋于极限,再提高靠的是劳动力价格和通胀,并不是真的实际消费能力。把7.8亿农村户籍人口和拥有不到1成城镇资产的2.5亿人收入能力提高,意味着中国有10多亿人真正实现富裕。

只要能够有效实现分配再平衡,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就可以实现。有些人还是指望把小农经济当垫子去维持自己的富裕,以目前经济状况不是不想做,是根本做不到了。指望剥削月均不足1000的6亿人,可能吗?

我们常开玩笑印度是1亿人10亿非人类生物,我国发展70年完成全面小康和脱贫也只是刚开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说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内循环除了表面的产业链完整和内需振兴,根本上还是要实现区域再平衡。无论是城乡还是东西,贫富问题在中国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区域差距,甚至还衍生出地域歧视。

实际上又回到三线建设时代,表面看三线建设使政府财政赤字加剧,扩大再生产能力下降,不得不搞上山下乡。长远看确实带来偏远地区的发展和工业化,代价是中央赤字和富裕地区放血转移。

内循环最大的阻力毫无疑问就是以外贸外资为导向的区域,也就是沿海地带。要是真重新闭关,对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等地区是毁灭性重创,长三角反而还能活下来。

所以对于各省来说以省内区域再平衡和国家级区域再平衡战略就纷纷提出,以受到严重冲击的广东省最为积极。刚刚印发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要求全省干部学习,实际上就是省内区域再平衡。

再以政府公司化下的所谓府际竞争和大城市化虹吸已经到极限了,深圳这个工业起家的城市都开始香港化谋发展。从08年以后中国的高增长更多的是以消费主义和土地金融带动的,以短期金融化刺激制造长远过剩来化解短期过剩,说白了寅吃卯粮快玩不下去了。

国家层面5月发布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6月提出的内外双循环就是一个重要方向。但指望今年开工是不可能了,一方面要脱贫攻坚,一方面要缓解疫情破坏,今年任务是六稳六保,预估顺利的话在2021年会有一波真正的大基建。

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它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
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
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
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总结就是

第一,今年是保民生,提规划。

第二,来年是投资加速区域再平衡。

第三,国内产业自然完整会带动富裕,同理一带一路会加大进口和全球产业布局。

这是一次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后一次内地崛起的机会了

第四,感谢美国。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吃上饱饭的日子才过几年就开始烧了?

两块多的冰可乐才喝上几年?非得换成玻璃板盖的街边自制凉茶才开心?

国营百货商店里玻璃柜台后打毛衣的柜姐的脸色好看?

“那个多少钱?”

“那个贵。”


user avatar   pang-q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的意思是减税?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

至少在没控制住房价的城市不可能


user avatar   lyra31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循环是需要额外消费能力作为基础的,但现在国内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消费能力。

目前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去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每月2210元,也就是有7亿人小于等于这个数字),在这个牛肉都100元/公斤的年代,这点钱自保且难,哪有什么消费能力?(没记错的话75分位的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对应10.5亿人)

相比之下,去年全国房价均值9400元/平方米,根据上面的数据,全国处于后半段的那7亿人,平均至少要35.5年才能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没有中位数的数据,但由于人类财富的分布是一个幂律分布,所以中位数肯定要低于平均值),而且请注意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是以户籍为单位,也就是这个数字不仅仅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也包括了所有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

如果按16021元和平均房价来计算,9400*100/16021=58.7年,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根本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城市了,既然进入不了城市,对内循环的贡献就会很小(请看后面的解释)。

2015-2016年之前如果强行压住房价,可能还有机会把内需拉上正规,现在真是骑虎难下了。降房价?先不说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层面有多大阻力,也不谈会对整个下游产业链造成多大影响,这些年业主打砸售楼处的新闻还少?再往下逼一步,可能就会出现大量报复社会的案件了。

连衣食住行里的“住”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内循环?


况且,未来若干年逆全球化可能将会盛行,这对欧美发达国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中国则不然。

因为前者(相对)有消费能力,产业的回迁可以增加就业和税收,尤其是对美国来说,这种低端工作白人不愿意干有的是拉美裔非法移民去干。

对中国来说,外需减少,内需不足,产能过剩,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就这个机会回答某位答友的问题,为什么内循环会和提高底层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关系?

国家想要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原因,在于今后外循环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而外循环的产值若是降低,为避免经济下滑,就只能用内循环的部分补上,补的方式有两种:

  1. 提高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底层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让农村老百姓有机会进入城市。
  2. 继续像最近10-15年那样,拉大贫富差距,增大有钱人的消费能力。

大家选哪一种?没有人会选第2种吧,但目前看来想实现第1种很难,就是因为我所说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问题。(注意,大部分80和90后组成的城市中产,也包括将来00后乃至10后的城市中产,由于高房价的关系,都已经或将要背上20-30年的房贷,想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很难,因为目前国内形势不可能允许让房价出现大幅下滑,否则很多地方的财政、以及房地产整条相关产业链上上亿人的就业会出问题,这会非常严重的影响社会稳定,这个摊子已经发展到了太大而不能破的地步)

因为经济循环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消费-生产-再消费”的问题,生产的东西多了,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消费能力去购买使用,企业销售的东西多了之后,才能提高员工工资,去购买更多的东西,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而一个人若在农村自给自足,虽然他也能满足衣食住行,但由于无法进入上面所说的圈子,所以几乎促进不了内循环。中国这种小农经济的产值太低,哪怕一亩三分地种点东西拿去卖,卖不了多少钱,从而也不可能去购买多少东西。

所以能够促进内循环的那部分人,至少应该是城市人口才行,这就是各国为什么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城镇化率的原因。


中国「底层社会」的生活是怎样的? - BORN的回答 - 知乎

应某位答友要求,奉上中国6亿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人的生活,注意我外婆这个房子已经是村子里最好的,而且我家不少亲戚已经超出这个标准了,但在周边县市买房也是不可能的。村子里其他简易房和土坯房没有留下照片,请自行根据下图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实地情况,仅供参考

如果有谁吧这种房子也叫“住房”,那就当我是空气好了。西南地区雨水充沛,下一场大雨轻则屋里进水,重则墙倒屋塌。

即使这两年由于国家扶贫大家都换成了相对好些的砖房,但稍微大点的病就要往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县城跑(村/乡卫生所形同虚设,有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根本不愿意去,结果40-50岁的退役老护士当医生兼所长),而离这里最近的中学也在县城(小学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地方8、9几个村子共享1所小学),没有公交,这种房子你会住吗?


有部分答友用近些年的扶贫来举例,证明中国农村的日子正在越过越好,我只能说由于思维的关系,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大家听说过扶贫扶贫,越扶越贫吗?通过这种物质激励方式来进行的扶贫,长期看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成功过的。

因为贫困的本质其实不在于物质层面,而在于思想,而思想的促进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大环境的提升。很多人只看到了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的红砖绿瓦,就以为农村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其实长期看不是的,中国的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近10年来农村的相关配套(尤其是教育)和城市越拉越大

由于高房价导致的价一些因素,农村女孩都往城市跑,农村男孩也只能跟着去城市“飘”,但由于高房价的因素,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根本无法在城市生根发芽,有少数即使能在城市落脚,也会晚婚晚育,这也是生育率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还是数据说话,2008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8.8元,全国平均房价2280元(当时上海也只有7896元),201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房价均价9400元。

假设房贷利率4.9%,2008年房贷16万,30年月供849元,几乎和当年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理论上还贷款没问题。到了2019年,同样的房房子贷款65.8万,30年月供3492元(每年41904元),这个值比夫妻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和还高了31%,也就是说整体上看根本负担不起了。

注意,上面的计算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农村人可以住在农村,全部生活用品自给自足,然后把全部可支配收入放到最邻近的城市来买房,也就是说实际的买房压力比上面计算的还要更大,因为一个家庭在其他方面的开销不可能是0。

现在结果很明了了吧,以前农民多少还有一些机会,现在绝大多数农民连这点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换句话说,将来不是农村人生活越来越好、最后跑到城市定居了,而是农村贫困人口到了城市之后慢慢消失了(怎么消失的不用我说了吧),这个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回答,将整个逻辑补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步入了超高速的发展时期,用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逐渐融入到世界大经济体中,向世界输出商品,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且促成了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捆绑,进入了经济外循环的依赖模式,借此维护人民币汇率与维持必要商品的进口,依靠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一定的环保让步促成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连续多年蝉联世界贸易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出口商品积累美元外汇储备,部分再以美元购买必要的商品和美国国债,两国经济之间产生了捆绑。但这种依赖美元霸权和经济外循环总是会出问题的,尤其是主动权总是在规则的制定者身上,缺少核心科技的世界工厂容易被动形成各类科技禁运,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动荡之时很难依赖经济外循环消耗掉巨大的世界产能,这就有了最近提及的经济内循环。

1. 新老经济理论之争-需求与供给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个争论,是生产力相关的商品供给决定了市场的需求能力还是与之相反的市场需求能力决定了商品的供给,在凯恩斯主义被大众接受之前,此前的经济学者持有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会增加社会商品的产出水平,这样就会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比如汽车,当市场生产能力足够高时,就可以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20初期汽车就已经进入了美国的普通家庭,科技的进步促进劳动者的相同工作时间下产出增加,也就意味着可以消耗的商品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消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消耗上去了经济便不会出问题,直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危机,老一套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失效了,人们发现商品产能在爆发式的增长下,市场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增加,也就是产出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增加,但消费需要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分配问题

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劳务产出和消费的主体往往是中产阶层,这类人群有着良好的劳动技能,稳定的消费能力,参与社会生产获得报酬,但也会出问题,但是当报酬逐渐少于资本积累趋势下,结果就是资本越积累越多,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兴衰都与利益集团的规模相关,资本逐利的本性希望变得更多,就会持续的扩大产能,由于流入劳动阶层的报酬越来越少,产能上去了但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比例上升,而且背离逐渐加重便会导致危机。产能过剩在没有政策干预时往往对应市场的自发出清,价格出现崩盘,企业不盈利,一方面削减开支和降低人员需求,中产大规模的失业进一步削减了开支,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与投资相关的股票市场由于企业利润的消失而崩盘。但并非没有坏处,投资性资本因此而湮灭,市场出清对应的是通缩,商品以极低的价格被大部分经济参与者消耗掉,所有人重归起跑线进入下一个复苏周期,直至凯恩斯主义给政策提供了一个避免危机的办法,就是需求决定供给论,刺激支出便成了现在所有经济体应对危机通用的手段,鼓励所有人借贷来消耗产能,维持商品价格不崩盘所借的钱不仅要还,也包括利息,这就危机却以另外一个形式展现出来-明斯基债务危机。

2. 经济外循环-产能的输出

以上的产能过剩假设的是在封闭体系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必然伴随着价格的下跌,甚至诱发经济危机。但是经济贸易全球化下,任何国家都不再是封闭的体系,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呈现近乎指数的增长,自己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并不会引发国内的产能过剩危机,大量的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积累外汇储备,货币是一种信用,尤其是国际贸易公认美元信用体系,以此维护人民币国际汇率稳定的锚。美国设计的美元霸权体系吸取世界经济制造的血液,对其相当于输出了美元信用,仅仅是信用,却换来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的实际商品,比如水果、家电、汽车等等,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中一部分又以美国国债的形式重回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维持政府的公共建设支出,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我国也是有利的,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靠出口商品换来外汇储备以维持基本的芯片、粮食、石油和其他生产原材料的需求,至今全球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也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福利和社会保障并能排在偏上的位置,996都成了福利,青年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外循环顺利时,内部需要不足对经济影响并不会像封闭体系那样显著,经济增速更多的依赖世界的需求能力。

3. 经济外循环受阻-每次我们经济出问题都是国际经济动荡时期

经济外循环虽然不依赖国内的消费能力,必然要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 GDP增速下行较为显著的是08年全球经济危机前夕,产能的输出能力极大的受限,无出意外一定伴随着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下行问题,其实你仔细研究很多政策的规律,国内很多经济问题都表现的不那么紧迫,最为重要的就是生育率,这代表了未来的劳动力,相反每次遇到出口问题暴露后,总是有大的措施来维护,比如08年金融危机时的大基建和货币超发,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筹码,美国加税我们则就主动贬值,即使不惜用掉积累的外汇储备,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出口的规模。但这种调控往往不是万能的,比如人民币汇率可以调控,但国际经济环境和消费能力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活动受损,当然我们的治理是全球疫情防控的佼佼者,但不可能去照顾到所有产能输出的国家,因此引来的产能出清压力不亚于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4. 经济内循环-扩大内需的更高层探索

什么是最近经常提及的经济内循环呢?也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易、消耗都在都在我们经济体内部进行,重点在于我们国家居民部门拿出钱来将本该出口其他国家的产能消耗掉,GD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和,并且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产能过剩时商品的价格从100跌到50,那么对GDP的贡献将减少一半,同样的企业不盈利就会裁员降薪,进一步缩减居民部门的支出,形成恶性的循环,虽然以前产能不完全依赖国内居民的支出,随着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提升,我国的产能问题将越来越依赖内部居民的消费能力,与短期内的扩大内需不同,往往是当国际局势稳定后又会减轻对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需求,一方面疫情的影响时长期的,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另一方面则是中美(准确来说是整个西方国家)关系将从上文提到的双赢合作关系转向竞争,这时国内的消费能力将在我国经济体的困难时期刺激维持GDP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里的内循环是指长期依赖内需以消耗产能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短期通过扩大内需去产能,等国际局势稳定后又放松是不同的。

5. 经济内循环的困境

建立国内经济循环解决产能问题是没有错的,由外循环的依赖改内循环的依赖总是要面临一些。比如中低端制造业巨大的产能,对外来说,我国虽然是世界工厂,承担了国际上从高端、中端以及低端商品的各类需求,当然都与低的劳动力成本,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普及的义务教育息息相关,结合更低的原材料成本和积累了多年环保代价,前几年的雾霾并不是与环境代价无关,换来了我国连续多年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第一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贸易规模排占世界比重预计超16%,如果考虑到中低端产品在出口中占比和价格问题,真实向世界各国输出的商品数量一定是远远超过西方的发达国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架空客或者波音可以换几亿、十几亿件衣服,在出口受阻时,如此之高的产能的消耗原本依赖于全球各个国家,仅仅依赖经济体的内循环来消耗,很可能就是每个家庭的衣柜要扩大几倍,家电不要几年就要换一次,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所有依赖经济外循环的国家都将面临产能出清问题,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解决,历史上估计也不会有几次大的战争。

对内问题,我国的勤俭品质是世世代代的传承,但勤俭需要有个度,并且应该随生产力的大爆发而相应的做出改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参与生产冰箱的工人舍不得自己更换更好的冰箱,而是把钱更多的储存起来,那么凭什么要求别人去花钱买你制造的冰箱来支付你的薪资报酬,这并不是消费主义,而是生产力大爆发下人均产出更高,理应享受到该有的福利和娱乐,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户均一套是刚需,户均两套是改善生活,户均五六套就不知道是什么需求了,如果是投资,这种游戏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变现,而绝大部分人只是房子的持有者,在满足了基本房子的需求下多去旅游和娱乐将会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及刺激国民经济的内循环。相反,我们如果都不消费,大量优质的冰箱进入美国的家庭使用,换来的外汇储备又以国债的形式进入到美国的政府,政府用这些钱在疫情下给每个成年人发放1000美元的补贴,转一圈下来你会发现美元霸权下的福利是如何从生产国家转移到美国去供养其居民。

另外一个则是无法改变的分配问题,现阶段是一个非常难以短期内改变的事实,廉价劳动力在参与生产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报酬流入到消费的主体人群中,当然如果依赖经济外循环中是不需要的,因为这部分产能是可以被国外人群消耗掉的,想要长期实现经济内循环来促进GDP时,从数学关系上将得到国内居民是没有钱来消耗掉这些过剩产能的,这种财富分配不均的趋势和佐证是由基尼系数描述的。其次是居民支出占比,我国居民的支出与生产力发达的经济体最大的不同是房地产支出占比过高,发达国家人均工作时间往往低于发展中国家,且每年用于消费的支出则是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出这种经济中钱的流转,父母辈的吃饭买衣服都不舍得,唯独子女的买房时不惜借债也要支持,年轻人购房更是压力巨大,月供吃掉了大量的收入,你看着身价都是很高,其实用于消费的资金占比却非常的少,最近的调研结果也能说明问题,居民财富中接近70%都是以房地产衡量的财富,所以很多人总是嘲讽说人家房地产还在涨价并且给GDP做贡献,其实潜在的成本已经远远大于其带来的刺激经济效果,仅从消费能力这一项就已经是得不偿失。最后是我国的税收问题,税收是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比如我国世界最高的企业负债率也与税收有关,这里就不详细的讨论了,详情参考曹德旺关于中美投资办厂的成本计算,其中就包括土地和税收,我们的土地转让金其实也是一种税收。

这里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一方面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泡沫吸干了居民手上流动的资金,推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以及未来收入中月供对消费能力的蚕食,另一方面出口一旦出问题就极力推崇扩大内需,现在要尝试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其实就是建立长期的扩大内需机制,而不是短期内刺激居民消费,房子是不能用来买东西的,像深圳那样房价涨起来突然用限购限售冰封起来,房子就是房子,纸上财富再高不可能刺激消费,是无法达到去产能的目的,跟随的城市将越来也多,不能用于消费的钱是不能建立经济内循环的。

总结起来:经济内循环是当今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导致产能输出受阻,中美经济脱钩日趋加速的必然趋势,但想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内循环,必要的紧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居民参与经济活动后获得更高的分配,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以及少去用一些手段榨干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手上有充裕钱的时候谁不希望多去消费旅游,更换家里的家电设施,多去下馆子改善生活呢?当然也有例外,一部分人即使再有钱也不舍的花掉,甚至借债也要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房地产,这些人即使分配的再高也不会形成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大家的劳动都以钢筋水泥混凝土存储。当然大部分人在分配的钱多了、少被土地财政施加几十年的债务和利息负担,消费能力还是可以起来的,参与制造的人之间消耗掉各自生产的商品,逐渐减少出口后获得美元信用的依赖,结局也不再是以国债的形式回归到美国内部来维持他国居民的基本福利,而是所有人参与生产的人应该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福利,比如闲暇福利和更好的商品享受,但事实上不解决分配问题,建立内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都只能停留在一个美好的愿望。

公众号:《逻辑与现实经济》,周末更一篇


user avatar   gu-ming-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从会议室出来,心情还蛮复杂的。

多方消息结合之下,内循环经济看上去是当下经济下行,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的一个合理动作。

但是,能闻到里面非经济的味道。其中之一就是各地供销社自两三年前开始陆续恢复设置。

能闻到备战备荒的味道吗?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yong-heng-de-guang-mi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

扎克伯格到底做了哪些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突破普通人想象的真实事件?

外媒称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已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你怎么看?

9 月 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620万,新增100万确诊仅用22天,针对疫情目前美国主要在做什么?




           

相关话题

  瑞幸咖啡造假案 1.8 亿美元达成和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惩罚力度如何? 
  如果某国有大型银行地库有一万亿现金,不小心失火烧毁了,国家会让这个银行倒闭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西方主流经济学能解释现代中国的经济吗? 
  地府如何管理来自阳间的大量大面额冥币? 
  倾全国之力可以把青藏高原夷为“青藏平原”吗? 
  土耳其目前最好的投资选择有哪些? 
  如何看待商汤科技高管半年薪酬近12 亿? 
  由于金融改革,美国电影期货能不能如期推出呢? 
  如何看待史上最大庞氏骗局主犯麦道夫狱中去世,曾诈骗 3.7 万人 650 亿美元获刑 150 年?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山高县在观视频复出?
下一个讨论
金朝和南宋哪个才是正统?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