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突如其来的裁员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人我不知道,我的公司裁员的原因:

第一,社保的原因。人工成本直接上升 40%,公司净利润不过15%。我看到很多人说你社保都交不起还开什么公司,但事实上是我的公司已经是盈利能力很强了,毛利润超过80%。我了解到真正能够全额缴纳的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最多20%。在北京同样的职位,人力成本已经超过香港。可怕的是在这么重的社保负担之下,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水平其实还很低,大多数的农村户口群众还被排斥在外。所以企业宏观负担只会升高不会降低。


第二,就算社保这块还可以支持,现在也需要早裁员争取主动。目前政策明显对私营企业不利,各级政府已经多次来指导,要求公司建立党委,建立公会,参与企业管理协商。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有困难的时候,银行可不会因为你有工会给你一分钱。所以人数较多的私企是出头鸟,还是先回到小企业的状态保险。


第三,对经济前景不看好,经营者普遍极端悲观。这个大家都能感受到就不多说了。


user avatar   ixsport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突如其来。

只不过娱乐媒体,互联网,金融业,天然有话语权。叫惨的时候你听的见。


制造业,商贸业,很多中小企业死透好久了,你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也不是突如其来,其实是积弊如山的后果。企业在前几年就本已效益不好,奄奄一息,被央行放水暂时养活一下。现在的集中倒闭潮,其实就是池塘水干了。很难说,你高高兴兴回家过年,年后回到熟悉的地方,会不会见到一群陌生人堵在公司门口,然后是满地狼藉的景象,除了你的茶杯,公司所有看起来还有一点价值的东西都已不复存在。以前,你会很讨厌那些在你面前举牌子讨薪讨债拉横幅的闹事者,因为他们的噪音和不理性行为确实干扰了你的正常生活,你很难理解他们这些做的行为和目的,以及他们所能取得的效果。但你可能永远没有想到过,作为一个优秀而又本分,吃苦耐劳的好员工,为何突然就这样无声无息莫名其妙被抛弃了呢?于是,你也终于忍无可忍手拿牌子,走到了曾经被你所鄙视的那群人的队伍中去,然后,你会生出前所未有的期盼,期盼有人理解你的诉求,期盼有人理解你那些微小的并不过分的主张能够得到回应和共鸣。是的,世界上所有的处境,都需要设身处地时,方才能有感同身受的理解。所谓单靠想象就能模拟对方的心境,那是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才能实现的童话,但现实中的童话,只能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种,你以为你读懂了人间的苦,但其实你若没到那个小女孩的地步,你就永远无法感悟到她内心那种无法言说的痛。待你已知她的痛时,身边早已人影孤单,人在越需要同伴的时候,往往就会越缺伴。就像你曾经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之时,猎头一个又一个诱人的offer像雪片一样往你身上砸过来,老板一次又一次找你谈心,给你加薪,给你期权,不为你的忠诚,只为你的才能。而今,当你亟需向老板效忠愿意共渡时艰时,老板却已率先将你的忠诚贬值。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玩过实况足球吗?

我个人从2004年的实况8一路玩到现在,最喜欢在里面的大师联赛里遨游。

玩大师联赛,由于是跟电脑对战,所以,作为老玩家,即使难度调到最高,一路赢球拿冠军也不是啥问题,所以玩游戏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对于妖人的挖掘和对于不知名潜力股的培养上。

一般新手都喜欢选一只诸如巅峰时期的皇马巴萨拜仁曼城之类很厉害的球队,用原始阵容不断夺冠,然后再买更多的大牌继续夺冠,这样玩几个赛季之后就会觉得天下无敌,独孤求败,继而索然无味。

作为多年的老手,我喜欢用不同的中下游球队和有限的资金开启一个新赛季,这样我就会面对一只球队,里面有一两个中规中矩的球员,七八个勉强能用的球员,还有一堆年龄已经过了28岁,能力值却还在70左右徘徊的鸡肋型废柴。

但是,这些鸡肋型废柴在比赛中维持场面还能用,至少能保证你的关键位置不会被强大对手一下子打爆。

由于资金有限,所以不可能直接把别的球队的内马尔,迪巴拉,莫德里奇之类的直接买过来,所以就在头两个赛季,使用一两个能力值在85左右的优秀球员,带着一堆鸡肋型废柴打比赛。

而等到连续两年夺冠,又拿了欧冠之后,手头的资金突然就多了,那么老玩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计一切成本卖掉这些鸡肋型废柴,卖不掉宁愿解约也不留着因为不解约不仅意味着你还要为他支付工资,还意味着他占用着你的球员名额,因为每个球队的球员数目是有上限的。

这时候,老玩家一般会花重金买三四个能力值在90以上的处于当打之年的超一流球员,然后再去配套五六个能力值在85左右的处在当打之年的配套球员,其余的就要重点挖掘小妖和培养新人了,一般我会重点关注年龄在21岁以下,能力值在65到75之间的球员,一般年龄每下降一岁,我就会对能力值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场比赛上场两到三名新人,不断练级,玩过的都懂,就是不断发掘实况8里面小法一样的超值潜力股。


讲完了实况足球大师联赛的题外话,我再来说说我个人对许多大公司的裁员潮的看法。

以前信贷扩张下的高周转,各个企业都在搞圈地运动式的扩张,于是造就了几个风口行业。

比如千团大战时(你们还知道一个叫做高朋网的网站吗?)的团购运营主管,电商大潮时的电商运营主管(你们还知道乐蜂网和乐淘网吗?),还有O2O以及线上运营(你们还知道一个叫做快书包的网站吗?)大潮下的PM。

当年最疯狂的时候,一个只有半年团购运营经验的人就成了行业老人,被多家新老公司来回抢了,许多人毕业三年就凭借着卓越的跳槽能力在2010年左右就拿到了三十到四十万的高薪,后来美团一统天下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地产高利润高周转的这几年,一个地产新人,本科毕业年薪8万入场,第一次跳槽15万,第二次20万,第三次30万,第四次猛一点的就可以摸着50万的边儿了,许多人甚至可以在五年内完成这四跳,项目经历也不能说全是捏造的,但基本上都不同程度注水了,普遍做法是,一个项目团队五个人一年做的项目,这五个人跳槽的时候都说是自己做的。这种履历注水,你也不能说他造假,因为他确实参与了,即使没参与也大概知道这些东西大概是怎么做的,在缺乏有效证据的情况下,你很难证实他在吹水。

在资金充足,行业巨头疯狂扩张圈地的时候,人员紧俏,此时的用人就像你在资金不足的时候用球员一样,因为好球员很贵,又很稀缺,所以,即使你手头全是鸡肋型废柴,你也要用他们当做你本赛季的主力,几乎场场首发,而这些鸡肋型主力许多却不知道,自己能上场,自己还有70左右的能力值固然是很大的因素,但更大的因素是行情给你的。误以为自己就是主流联赛当打的主力,自己有这个能力,否则球队为啥会用自己,给自己开这么高的工资呢?

而当经济下行,行业扩张放慢,大家都开始理性思考的时候,对员工的态度就像大师联赛里资金充裕时的玩家了,这时候好球员既不稀缺,也不那么贵了,可以对自己的团队做一次好好的梳理了,于是第一件事就是评估后不计一切成本地卖掉鸡肋型废柴,然后对自己的团队进行一次合理的优化,所以有些公司把裁员称为人员优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个人就看到许多公司根本就不缺钱,也没有面临什么大的危机,只是看到同行都做好了收缩过冬的准备,于是自己也跟着进行了人员的调整。

所以,就像这个问题下面其他回答说的一样,这次被调整掉的部门大多数都属于原本就没有创造太多价值的部门,而那些自己把自己玩死的公司,也属于妄想借助杠杆短期扩张鲸吞资产失败的典型。

香港许多地产大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买房子,要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卖房子。

因为,只有你在行情好的时候,才能把手里的烂货,借助趋势卖出去,只有在行情差的时候,你才能淘到你想要的好货,这时候你去买别人被迫出售的房子,你占了便宜,别人还感激你买了他的房子。

所以,裁员潮能给我个人的最大启示就是,越是在行情好,个人受到最多人追捧,能拿到最多最高的offer的时候,越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那一个鸡肋型废柴,只不过是借助了趋势才能上场踢主力。不要被能场场踢主力这种表现迷惑了双眼,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球队灵魂。

只要在职场混,要么努力成为那个能力值85以上的真正的当打主力,要么成为企业愿意培养的真正的潜力股小妖人。

所以,你就知道为啥有些企业会裁掉三十五岁以上的员工了吧?不单纯是年龄的问题。

想想你自己玩大师联赛,足球经理时候对待手下球员的态度吧,你的老板对待你也是一样一样的,我个人也只会对一两个球队灵魂人物采取养到退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球队都能有马尔蒂尼,托蒂,斯科尔斯,吉格斯这样的球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突如其来,而是苦撑了几年了。

当市场下滑的时候,老板不会轻易裁员关厂,更多会观望,期待订单的回暖;当资金链断裂的时候,老板也不会轻易裁员关厂,他厚着脸皮拖欠经销商、占压供应商,硬着头皮借高利贷,试图混过动荡。

只有严冬结结实实地降临,萧条确认无疑,老板们互相之间眼神交换,都确信这一刻真的到来了,撑、不、过、去、了,他们就会默默地签字,停工、裁员、关厂、破产、认栽、走人……

这金融危机里最残酷的一幕大戏拉开了,人财物解构,俗称市场出清,它不可能是政府主导的,嘿嘿。工人被赶到了大街上,祈求一个养活家人免于饿死的岗位,机器设备被贱卖做废铁需要拆解都未必有人要,厂房空置废弃迅速成为废墟等待常春藤的攀爬,投资损失债权核销纸面财富消弭于无形,企业家交班退休灰心丧气如果他不愿跳楼,技术人员改行开出租知识结构迅速老化过时一文不值,管理人员丧失信心降等做推销卖保险教育子女不读商法改学医。

英语里Melt Down,太特么生动准确直戳人心了,就像我一样残忍淫荡不放过一丝一毫心理体验。可冬至如此结实地来了,立春还要等到好几个节气以后,熬不熬得过去也得熬,哪怕去菜市场捡菜叶大骨头熬汤养活一家人,哪怕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极不要脸地卖掉第一笔policy赚回支票付钱给老人看病,哪怕自己熬不过去重度焦虑重度抑郁也得微笑着教育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寻找一切快乐活下去结婚生子繁衍后人。

当一切废墟都布满了青草,当第一只鸟儿啼鸣飞过,总会有点希望的种子洒在人间。信仰,就是无条件地毫无迹象也要相信所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精神状态,你信不?


user avatar   huan-ruo-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 金融上全球紧缩,金融业、互联网、科技产业红利消退
  • 经济上逆全球化,制造业地域化
  • 政治单极化,刺激的尽头

金融与互联网

  1. 量化宽松促成的科技红利期

“互联网的爆发伴随着08年量化宽松,高科技基本上也是在烧投资人的钱去开发新技术”

如果说这十年没有新技术出现是不恰当的,4G通信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云计算技术减少了小企业服务器端的投入,大数据据说可以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打车软件、airbnb等等利用社会闲置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了风口。

但是这十年来,互联网领域确实没出现能极大提高生产力,或者极大节约资源的技术。4G普及了视频会议,但是诸多不便让它跟电话会议相比,应用场景没什么区别;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结果,是提供云服务的企业大量投入资源建设云服务器,从总体看资源没有被节约;大数据得出的结论距离指导实践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何况为了检验大数据结果,又要浪费资源重复一遍同样的操作;共享闲置资源的成本其实很高,跑uber和开airbnb的往往都是专职人员。炒冷饭的人工智能几十年一轮,理论上的突破也远远没有到来。这些技术把资源在全社会领域进行了重新分配,使得原本分配不均的资源分配更加不均。简而言之,十年发展出来的技术都是研究“如何重新切蛋糕让自己人多吃一点”,而没有出现“如何做个更大的蛋糕”这样的技术

蛋糕既然做不大,那么长时间的宽松必然会使得少吃一口的人群不满,紧缩也随之开始。

从美联储退出QE,到今天全球缩表,都是变卖资产回笼资金。未来还很遥远,意识到这些技术都不会是未来,那么眼前的盈亏就比远方更重要了。

人工智能历史上每次技术有突破就会有一大波热潮,上一轮的神经网络,这一轮的深度神经网络,前前后后可能有五六次了。个人感觉只有对人脑逆向工程之后,强人工智能才有可能实现

2.“加息”与“缩表”:金融的核弹

退出量化宽松只是世界利率正常化的政策。在飞速发展的时期里,之所以能大量引进外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是个政治稳定的 高利率 国家,而具备同样环境的西方国家利率更低。

资本逐利,从低利率的地方流向高利率的地方。在这一代人的童年里,小学数学课本上经常有“小明存100元,存款利率20%,存5年有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题。目睹着利率降到2.7%,回想起小学应用题里的利率,简直怀疑自己记忆出了问题。而随着世界退出量化宽松,利率逐年攀升,中国的“高利率”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了

如果说每次美联储加息都几乎引发世界金融危机,那“缩表”可以把“几乎”两字删去。“缩表”意味着美联储将量化宽松时购买的资产(股票、债券)卖掉,换回美元销毁掉,这使得美国境内的美元减少,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跌。而全球范围的美元都会追逐高利率,流回美国。有些资源出口型国家本身赚取外汇的能力不足,外国投资被抽走后,国内资金紧张,产生“被动式”加息的效果。

利息上升,紧缩也开始。先下降的是投资,随后是就业岗位,最后是资产价格与物价水平。

保卫就业岗位,还是保卫国际贸易?

  1. 被吃光的世界贸易红利

“入世红利期”和“不被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前几年被反复提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享有优待的,从入世后的几年里飞速发展的外贸行业就可以看出来。

小到不起眼的一条万国邮政条款,就影响了小商品的销售。从北京海淀寄一根数据线到房山,同城运费估计要10元,但是走万国邮政到美国,由于是来自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只要1美元。这使得无数小产品可以飘洋过海卖到美国,比在中国市场销售成本更低

这种外贸市场本身就是畸形的,如同光伏依赖着补贴,小商品外销依赖着低运费与低关税。当市场恢复正常,运费合理,这个行当就消失了。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在一起,飘洋过海卖给美国的产品也不如中国多

2.无心迎战的贸易战

随着经济发展,世界是走向全球化,还是走向越发割裂呢?我大学时代的辩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世界会越发割裂"

两个发展均衡的国家相互贸易,可以使得双方受益。而如果两个国家发展不均衡,一个国家产出实物来贸易,另一个国家销售文化与专利产品,那么也能凑活起来互惠互利。但是,如果实物贸易零关税,另一个国家压根不接受外来文化与专利产品,那贸易只对一方有利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把国际贸易从市场交易中单独列出,他指出成功的经济只有建立在发达的工业基础上而非其他行业。发达国家不会坐视工厂迁出,经济的基石被摧毁,这决定了自由贸易只会在产业结构互补的国家间达成。产业结构相似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市场上相互依存,本质上是潜在的对手。作为后发国家和贸易顺差国,得罪市场是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了。

刺激的尽头

  1. 不起作用的刺激

既然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会导致通货膨胀,那么为什么有人能在通胀中暴富,而有人却仅仅咽下苦果?答案是通货膨胀是在不同行业分阶段进行的,越接近钞票的行业受通货膨胀影响越小,越接近消费的最终环节承担的成本越大

金融业帮助政府释放巨量信贷,投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最先接手资金,在这一瞬间它们成为了最有钱的人,它们将原本不存在的钱投向市场,第一棒接手的是政府指挥棒挥向的企业与行业,也就是“互联网+”到“智能制造”的高新产业。

高新产业的从业者一瞬间收入倍增,满街都是便宜的资产,他们按目前的收入水平来借贷消费,花掉十年后才到手的钱,这使得资产价格缓缓上涨。传统制造业者的收入却没有赶上物价涨幅,这是因为他们距离那笔原本不存在的钱更远,而没有别的原因。人们开始意识到收入涨幅并不能提高生活水平,奋斗的意愿也就随之下降,投资停滞,增长就会停滞,失业率开始上升

2.失信的政治力量

刺激经济的能力依赖于欺骗大众,一旦你意识到收入增加但是购买力没有提升,刺激也就不再起作用。企业也是一样。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小企业将会削减成本,调节组织架构,裁撤研发机构,减少采购,降低负债率。集团公司将会让非核心资产上市,通过股权融资换取现金降低债务。密集IPO正是大型企业对经济毫无信心的表现

无论是投资刺激还是减税刺激,在政府负债与支出没有被改善的情况下,刺激所使用的资金总要有偿还的一天。今天的减税意味着未来的加税,这代人年轻时贷款建的地铁将要在年老时偿还。刺激有两重意味。首先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环境缺乏信心,将更对待行业补贴与投资更加谨慎,使得企业信心更加低落。其次刺激意味着还债时的苦日子,为了坚持过投资低迷而税率上升的未来,企业要从现在就开始削减成本。

失去信心的刺激,反而带来了通货紧缩。这是因为巨量的信贷被洒向市场,仍不足以偿还旧信贷的利息,受制于外汇储备状况,政府却无力进行更大规模的刺激。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出于对未来还债的担忧开始削减开支,央行的对手盘是除去自己外的所有人,紧缩就开始了


危机是学习的最好机会

或者你可以提前管理风险,应对危机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原因:

1,由于历史原因,通过股市/债市募资,在前几年资金成本很低,监管风险很小,所以大量的民间资本鼓吹金融运作,在实际业务上投入资金精力很少,大量民营上市公司依靠合并和重组来直接从股市上赚钱,真正发展业务的研发投入和管理投入匮乏,因为干实事的资金收益率比较低。

2,由于1,造成了大量的金融泡沫和对未来民众购买力的透支,同时,实际支撑经济发动机的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下降。导致金融风险很高,也造成监管层不得不进行去杠杆的调整,这轮调整实际上将很多加杠杆的民营大亨直接打回到15年前,流动资金的损失有的超过90%,甚至有很多跑路的。这种情况下某些企业的原有实体业务的现金周转都不能持续了。又因为之前研发上的不重视,导致没有供给侧改革的准备。

3,产业链很紧密,一家大企业出问题了,上下游受影响的可能是10倍的企业;

4,改革最早富起来的这帮人中的一大部分,善于控制成本/搭政策车/搞关系批文/找风口,投机分子很多,钱睁得太容易,能打硬仗/深化管理/重视产品/战略规划的比较少。所以大量民间资产在他们手里,必然有一天要有大的危机。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当年TG想让他们赚钱,让他们自己去拼搏,他们P都不是,所以不适合新经济形态下的竞争了。

5,近十年的几乎所有创新,本质上是新的组织形式干掉传统形式,抢了传统形式的蛋糕,完全没有提升生产力也没有提升整个蛋糕的盘子,但估值和烧钱远超过传统行业,高估值也造成大量的高级人才浪费以及高标的人力成本/广告成本支出,这些乱花的钱,在广义资金供给充沛的情况下看不出影响,一旦金融收缩,是要还债的。

现在还债的时候到了。


user avatar   figo88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有一个原因,员工报税等改为税务部门负责,以前那些偷税漏税的手段没用了,为了不大幅增加用工成本,只能裁员。不信的话,可以去走访一下那些一直按实际交五险一金和个税的企业这两个月有没有突然大规模裁员的。如果说经济下滑导致的,经济下滑可不止半年了,为何这两个月突然事发?难道所有这些企业都是撑到现在一同撑不住了的?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 
  假如你有300万,怎样才能最大化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中国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游说(lobbying)体系吗? 
  怎么看待张雪峰在《快乐大本营》上关于五险一金的言论? 
  你对金融物理有什么看法? 
  大家是否赞同「计划经济必然失败」? 
  1976相对来说国民生活还不如1936梗这个怎么解释? 
  对金融行业,始终抱着莫名的幻想,究竟要如何才有可能进入? 
  公司来了一个职位和薪资都比你高,但是能力远不及你的人,公司领导安排你进行帮带,该不该帮? 
  面试时被问到「是否还面试其他公司」应该如何回答?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精彩的游戏瞬间?
下一个讨论
堂弟大一偷了同学的苹果8被警察抓了,会坐牢吗?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