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对于印第安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mirze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开始正文之前必须要说一点:想要在短短一篇知乎回答里写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到1860年内战爆发前夕,美国全国散布着大大小小近600个独特的美洲原住民族群,大者如切罗基(Cherokee)有上万人口,小者如卡托巴(Catawba)之流不过百人。故而,南北双方均不可能一刀切地对所有印第安部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显然,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地审视每个族群在内战中的经历,所以本回答姑且就视作是以管窥豹、抛砖引玉之作吧;
  2. 美洲原住民们在美国内战中是名副其实的“边缘人”。与非裔美国人不同,这场战争和印第安人们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性。不仅如此,由于印第安人人口较少,他们为交战双方提供的部队也就很少,大约只有2万人。这意味着无论是对当时的联邦和邦联政府,还是现在的内战史学家来说,原住民族群往往都显得无关轻重。这种轻视的态度使得可供参考的史料记录较为贫乏,进一步增加了研究该问题的困难度。

这个回答将会粗略地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居留在美国东部、印第安保留地(今俄克拉荷马州)和大平原地区(The Great Plains,大致包括俄克拉荷马以西,内华达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内战中的经历。

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

在经历了1830-1840年代的强制迁移(又称“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以及随后进一步的居留地土地割让之后,仍然留在美国东部(无论南北)的原住民人口已经相当稀少了。到内战爆发时,整个北方的印第安人口不过3万人。无论是在梅森-迪克森线以南还是以北,原住民们的小小聚居地往往都被白人邻居们所环绕着,这使得欧洲人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渗透到了前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和田纳西州的切罗基遗民学习他们的新邻居,开办了蓄奴制的种植园,而两族通婚的情况也不算罕见。

这种紧密的纽带使得许多原住民部落在战争爆发后加入了自己所居住地域的那一方。很有趣的一个实例就是,东部切罗基人们的酋长实际上是一位被他们所收养的白人,威廉 H. 托马斯上校。托马斯在1862年招募了几百名他的异肤色族亲入伍,由此组建了著名的“托马斯军团(Thomas' Legion,Legion一词在美国内战中指代由步、骑、炮兵混编而成的合成部队,其规模往往相当于一个步兵团)”,由他本人担任指挥官。这支“军团”参加了1864年的第二次谢南多厄河谷会战,表现非常英勇,但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除了社会经济上的纽带外,和政府长久以来的政治纽带,即盟友关系,也使得许多印第安人自愿入伍。例如,在南卡罗来纳州,作为州政府自殖民时代以降的传统盟友,几乎所有的卡托巴人适龄男性都信守盟约,作为志愿兵个体分别参加了南卡第5、第12和第17步兵团。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所有参军的卡托巴人都或死或伤,这对该族的人口增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表达对卡托巴人勇敢奉献的感谢,南卡罗来纳的白人专门为他们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而在北方,合众国的老朋友特拉华(Delaware)族,尽管被强制迁移到了印第安保留地,仍然在内战中效忠于联邦政府。据哈珀周刊(Haper's Weekly)报道,该部落的战士们在入伍时均手持印第安战斧,猎头皮刀和步枪。

此外,也有许多印第安人出于更实际的理由参加了内战。他们有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牺牲为社群争取到更多的权益,有的仅仅是为了有衣服穿、填饱肚子,还有的则是无法忍受白人的压迫,揭竿而起。可以归入第一种情况的有加入宾夕法尼亚第5团的易洛魁人,以及加入密歇根第1精确射手团K连的奥达瓦(Odawa,也作Ottawa,渥太华),欧吉布威(Ojibway)以及波塔瓦托米(Potawatomy)等族的原住民。考虑到密歇根印第安人入伍的时间(1863年夏,彼时内战之血腥残酷已广为人知),以及他们随后在次年血腥的陆路会战(Overland Campaign)中蒙受的惨重伤亡,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并不属于第二种情况,而是真心想要为自己的族群而战。不知道应该说“幸运”还是不幸,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没能活着看到,自己的努力几乎全然是白费工夫。在战后,联邦政府仍然继续征收奥达瓦人的土地;相比之下,卡托巴人的运气或许要好一些。虽然该族的联盟军士兵们没能为族人争取回之前被夺走的地盘,但至少南卡州政府不再试图缩小他们已经小得可怜的居留地辖境了。

考虑到战争总体的态势,居住在南方的印第安部落出现反抗联盟国统治,以争取合众国政府青睐的情况并不奇怪。例如,生活在弗吉尼亚的波瓦坦(Powhatan)族就积极为联邦军充当斥候和向导;世居北卡罗来纳州的拉姆毕(Lumbee)族的核心成员们也是亲联邦的。除了政治考量以外,当地一位名叫詹姆斯 B. 哈里斯的军需商对拉姆毕族的剥削和压迫也把后者推向了北方的怀抱。到1865年初,以北卡州民兵杀害该族族长亚伦 劳里及其子威廉 劳里为契机,许多拉姆毕人中止了他们对联盟国事业的被迫“支持”,发动了一场游击战争式的起义,又称“劳里叛乱”。直到内战结束,重建时代开始后,“劳里分子(the Lowrys)”仍然在积极地活动。由于他们的暴力倾向,许多当地白人将这些人视作印第安人版的三K党。

当然,作为一场“兄弟阋墙”的战争,美国内战对非白人群体的影响也是同样显著的。有一部分拉姆毕族人违背族长意愿,自愿报名参加了联盟军。有趣的是,尽管北卡罗来纳的法律禁止非白人携带武器,这些拉姆毕志愿兵仍然非常顺利地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涯,并没有遭到征兵官员和部队长官的刁难。其中一位,托马斯 博雷加德 桑德森在入伍后更是颇受上级赏识,很快便被提拔为中士,并参加了安提塔姆战役。与之相对,原住民若想要加入联邦军,其难度往往就高得多了。联邦军唯一一位印第安人将军,伊利 S. 帕克就曾两度试图入伍纽约州志愿兵部队,均因自己的种族出身而遭拒。幸好,帕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好朋友——尤利西斯 S. 格兰特。格兰特直接聘用帕克为自己的参谋部工程师,绕开了纽约州征兵官员的阻挠。考虑到帕克熟知英美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战前还曾在民兵团中服过役,都仍然屡屡碰壁,那些远不如他“开化”的原住民想要入伍自然会更加困难。

无独有偶,居住在明尼苏达州保留地的苏(Sioux)族也于1862年发动了一场反抗白人的起义。起义的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政府官员的失职和渎职。扬基人不但没有按时向苏族支付年金,还出现了扣押食物援助,以迫使苏族人接受农耕生活的情况。为了生存下去,大约300名饥寒交迫的苏族人掀起了叛乱。与联盟国不同,合众国有足够多的兵力和军事资源来应付印第安人暴动。当这场暴动最终落下帷幕后,至少有38名参与者被判处了绞刑。


居住在印第安领地(今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

到内战爆发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特拉华族之外,还有其他数个族群的原住民居住在印第安领地,总人口约10万。其中最主要的部族有五个:切罗基,克里克(Creek),塞米诺(Seminole),乔克托(Choctaw)与契卡索(Chickasaw),合称“五部落(The Five Tribes,又称五大开化部落,The Five Civilized Tribes)”。总体上说,对待这五个部族,联盟国的态度要比它的北方大敌好出不少。1830-1840年代,合众国政府按照《印第安迁移法案(Indian Removal Act)》,将大批原本居住在美国东部各州(有趣的是,五部落均居住在南方)的原住民强制迁移到了印第安领地,也就是所谓的“血泪之路”。作为对这些印第安人的补偿,联邦政府与他们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同意在迁移结束后向他们支付年金,并提供驻军,以保护他们的安全。然而,事实证明,合众国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在条约中的职责,这使得五部落在内战爆发前就已经心怀不满。

随着萨姆特要塞一声炮响,原本驻扎在印第安领地的联邦正规军纷纷撤离,前往东方参加内战。联邦政府的背弃不但惹恼了五部落,还使得他们直接暴露于联盟国的武力威胁之下。1861年7月,联盟国政府派出阿肯色报社编辑与律师,阿尔伯特 派克前往印第安领地,与全部五个部落的政府签署了盟约。除了武力威胁的“大棒”外,派克还使用了“胡萝卜”战术,在新条约里给印第安人开出了比合众国政府更为优惠的价码,如取消双方贸易的限制,并且承诺不会像北方人那样将他们弃之不顾。南方之所以如此努力地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后者的兵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印第安领地大量出产的谷物和牛肉能够很好弥补联邦贸易封锁所造成的物资匮乏。

联盟国在印第安领地的外交成功还要归功于以下的其它原因:

  1. 五部落几乎都蓄有黑奴,特别是契卡索和乔克托两族。尽管奴隶主只占整个领地的人口的2.3%,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远非贫穷的底层原住民所能相比;
  2. 流经印第安领地的主要河流,阿肯色河,呈现出西北-东南的走势,这自然而然地将原住民的农业出口型经济和南部消费市场联系了起来;
  3. 五部落中有不少人和南部白人通婚;
  4. 共和党政府并不待见原住民们。林肯的国务卿,威廉 西沃德就提出了没收印第安保留地,并将之转而分配给解放了的黑奴的计划;
  5. 签署条约前不久,联盟军分别在弗吉尼亚和密苏里赢得了两场重大胜利:第一次奔牛河战役和威尔逊溪战役。

除了五部落外,派克还与卡多(Caddo),科曼奇(Comanche)和威奇塔(Wichita)等其它部族签署了友好条约。虽然没能争取到这些部落的直接支持,但通过开出提供军火支援的价码,派克成功说服他们只掠夺联邦领地,而不攻击联盟国的定居点。

联盟国的成功使得它能够建立起数量可观的原住民部队。纵观整场内战,联盟国仅从印第安领地就招募到了17个团又8个营相比之下,联邦军则仅有4个印第安领地民兵团。不仅如此,参与联盟军的印第安士兵还有权选举本族人担任团长,而扬基人则只任命白人来领导他们的印第安部队。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攀关系”才成功入伍的帕克准将的话,那么切罗基第1骑乘来复枪团的团长,后来又升任切罗基旅旅长的斯坦德 怀特(Stand Watie)准将便是整场内战中唯一一位原住民出身的将领了。

不过,联盟国给予原住民士兵的优厚待遇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要求原住民攻击那些亲联邦的兄弟部族的成员这一命令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了。许多不愿手足相残的印第安人当了逃兵,而在其余的联盟军原住民部队的攻击下,原本保持中立或已然倾向于联邦的原住民纷纷逃往北面的堪萨斯州,寻求扬基人庇护。

事实上,除了乔克托和契卡索人对联盟国忠心耿耿外,其它三个部落都围绕着站队问题发生了分裂。例如,大约三分之二的克里克人在现任族长的带领下逃往堪萨斯,其余三分之一由则原族长率领,留在保留地,与联盟国结盟。而在切罗基国家内部,自血泪之路以来的两派,即主张反抗白人、维持中立的民族派,由族长约翰 罗斯率领,以及主张和白人合作、投奔联盟国的条约派(以负责签署了迁移条约而得名),由斯坦德 怀特率领,也进一步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随着联邦军部队向印第安领地发动反攻,罗斯带着他的支持者们逃到了北方。可以说,内战的爆发使得来到保留地不过二十年,仍然内斗不止的五部落进一步地分裂了。联邦军和联盟军反复扫荡着整个保留地,沿途摧毁敌对部族的房屋和农田,掠夺财产,乃至于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值得注意的是,怀特准将的部队只攻击军事目标,并未犯下上述暴行中的任一项)。到内战结束时,印第安领地的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了荒野和废墟。切罗基人的人口从21000人锐减至15000人,而亲邦联的通卡瓦(Tonkawa)人,在1862年冬惨遭亲联邦的敌对部族屠杀后更是到了灭绝的边缘线上。不仅如此,联邦政府更是抓住五部落“叛乱”的口实,在战后重建时代与后者新签署的条约中添加了不少有利于白人垦殖者的条款,以变相夺取他们的保留地(即便其中一些部落,如克里克人,在总体上是支持联邦的)。

那些逃到堪萨斯的原住民难民们也不比他们的亲族好过到哪里去。联邦方面对堪萨斯难民营的疏于管理使得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联盟军骑兵对联邦后勤补给车队的袭击更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不过,无论是堪萨斯还是得克萨斯的印第安难民,亦或是留在保留地内的居民,与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相比,他们的生活已经堪称天堂了。


居住在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

实际上这一部分与美国内战的关联不那么大。众所周知,大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内战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由联邦政府管理,所以这一部分也就专注于联邦政府对大平原印第安人的态度了。随着美国内战爆发,不少来自加利福尼亚、俄勒冈、新墨西哥和科罗拉多的人志愿入了伍。然而,除了1862年短暂的新墨西哥会战之外,其余时间内联盟军都待在得克萨斯或是印第安领地,这便给扬基人腾出了大量兵力,用以对付当地的印第安部落。这便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内战非但没有阻碍,西进运动,反而在事实上加速了它。在战前,不过16000人的联邦正规军四散在美国各地,这使得西部各领地的政府缺乏足够的机动兵力,进行扩张垦殖。然而,大量战时志愿兵部队的建立改变了这一情况。从科罗拉多到亚利桑那,北军志愿兵部队在战争中打垮了一个又一个印第安部落,迫使后者交出土地。这里仅举出两个例子:

  1. 当居住在沙溪保留地(Sand Creek Reserve)的夏延(Chenyenne)和阿拉巴霍(Arapaho)印第安人数次越境掠夺白人居民点后,科罗拉多领地总督约翰 埃文斯派出一支约700人的骑兵部队,由约翰 奇文顿上校率领,于1864年冬奇袭了夏延人在保留地里的村庄。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无差别的屠杀,许多印第安妇女和儿童都惨遭杀害。
  2. 居住在亚利桑那州的梅斯卡勒罗(Mescalero)阿帕奇族和纳瓦霍(Navajo)族也因为和白人定居者的冲突,引来了联邦远征军。打败这两个部落后,北军将他们迁移到了新墨西哥领地的博斯克雷东多(Bosque Redondo),一处军事管制的保留地。然而,高温和保留地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大批原住民死于饥饿,口渴或传染病。



总而言之,或许是由于自身实力较弱,联盟国对待那些愿意与自己结盟的印第安人总体而言要比合众国的态度更好。不过,对于不愿意合作,乃至于表现出敌意的原住民,双方的残酷无情程度并没有太大区别。内战给美洲原住民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超过了几乎所有其它少数族裔,但不幸的是,他们所受到的关注依然较少。




  

相关话题

  封建社会有成功抑制土地兼并的可能性吗? 
  中原为何被称为华北平原而不是华中平原? 
  如果清朝不设柳条边政策那么后来的中国有可能占领斯塔诺夫山脉以南地区吗? 
  为什么建国后要把许多的城市地名重新命名? 
  如何看待某些“爱国人士”提出以下言论? 
  如何评价曾经使唐朝中兴、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 
  作为面积差不多大的帝国,为什么罗马帝国要最少2个皇帝才能做到有效统治,而中华帝国只需一个? 
  辛亥革命是必然发生的吗? 
  曹操创业初期,为什么会遭遇兖州之变?兖州之变对曹操以后战略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有近代圣人之称?以及为什么有人这么推崇他? 

前一个讨论
建州女真战斗力如此强悍,为什么在明朝初期一直默默无闻,反倒是蒙古那边最热闹?
下一个讨论
诺德林根战役中西班牙人在对方射击时趴下的战术为何没能成为线列时代的标配?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