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温铁军建议学习的日本农协? 第1页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答概括,学不了。

第一日本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第二日本农业人口比例不高;第三日本是个岛国,可耕地有限。而只有海上贸易一条渠道,为保障粮食安全,又必须保证基本粮食自给;第四日本是个发达国家,高端工业升级已经完成,有能力工业向农业反向输血。

你对照上面,第一中国还不是高度工业化国家,城镇化也没完成;第二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农村人口巨大;第三中国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只要保障海上及路上贸易商路即可实现粮食安全;第四工业升级进行时,工业不能大规模反哺农业。


user avatar   zhi-san-zhe-su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便宜话好说,事难做。网友们说起城市收割农村一个个义愤填膺的,一说到怎么改善农村有人就开始装傻了。

我不赞同温铁军的想法,但是我能理解他的思路。

提高农民收入无非就四个字:开源节流。怎么开源?要么增产要么提价。以中国农民的勤劳程度来说增产是没什么指望了,那就只能提价。节流就更简单了,农业产出就这么多,分蛋糕的人少了自然每个人分到的就多了。

所以摆所以在中国面前的无非就是三条路,一条是激进的城市化政策配合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及限制人口政策,通过城市消化农村过剩劳动力来消除城乡差距。比如河南大约半数的农田进入了市场,剩下的人手里的农田多了一倍收入自然上去了,如果农民人数进一步减少,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农民手里,显然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直到同城市看齐。

一条是温铁军说的,保护小农,通过补贴和逆向剪刀差来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条路当然是当做一切无事发生了。农村人口得给我进城务工,农产品价格得压下去。医保社保统筹?异地入学?今儿天气不错啊哈哈哈。

我支持1,但是能理解2,不知道你选什么?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日本社会生态,真以为日本那套是西式自由民主?

错了,日本那套是传统分权封建体系+官僚体系+半吊子代议制

这套体系运行出来的封建式的组织,学习什么?学习怎么玩封建?

大资本要搞社区团购都变成上下讨伐了,还想垄断粮食生产?搞真封建?

再说一遍,专利、行会都是真封建下的组织,是条块分割,利益边界,就是这一亩三分地是我的封地,你们别想动!这是真封建社会下才能玩的东西,一直传到工业社会

你们再考察考察日本的各种行会各种组织吧,知道知道什么叫“大名”什么叫真封建,为啥日本可以玩“终身雇佣”,这些和日本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依附组织对日本人生是什么意义!

日本怎么回事都没弄明白,还学?

学皮毛没用,学精髓?


温大佬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尤其是农村问题和近现代工业化问题,我基本都赞成,并深以为意,《八次危机》可以说是我对现代化工业化深入理解的醍醐灌顶之作!他的各种演讲视频,经常来回品味,包括他的“原住民”理论。

但学农协这点我是非常不赞成的,因为这其实也违反了他自己的一贯主张,就是国情和实践上的问题

东方中日韩只是看起来很像,但社会结构不同,中国秦汉之后基本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帝国制度,而日本基本就一直是一个真封建国家,社会运行形态早就不同,而不是现在不同,如果抛开表面的礼仪服饰等等这些东西,日本的社会形态更像西欧而不是中国。

所以对待农协的态度顶多是参考,而不是学,中国这40年的高增长是靠生搬硬套,直接移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房地产预售学HK,结果呢?

农业问题当然是大问题,而且不能犯大错

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富差距当然是迫切的,也是让人忧心的,但不能叶公好龙,更不能看表面。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温铁军是一个好人,有良心的人,为农民说了很多话,甚至用“剪刀差”形象地说明了农民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

但其实温佬很多观点我也不赞同。

本人来自南方农村,对南方农村算是了解比较深的。媳妇来自北方农村,因此对北方农村也很有深入的了解。导师来自东北垦殖场,经常说东北农村的事。西北不太了解。

个人曾经也担心农村的问题,因为老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工作的工作、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那么,地谁来种?

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农村已经自发形成了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村里留下来的个别年轻人,把全村的土地全部承包下来,按土地面积给每户租金。承包人租机械或雇机械来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然后卖粮回收成本。随着经验的丰富,甚至了出现了专门的中间人,十里八乡地介绍农村的土地让人来承包。现在这种承包人已经把方园几十里的土地都承包了。每亩地赚100元钱,对他来说都是利润可观的。

然后,不适合种粮的土地,就种上了茶树(不是茶叶)、桔树、竹子等经济树种(整地和树苗政府都有补贴),水塘水坝里养鱼、养鸭,水稻田里还可以养蟹和小龙虾,山沟沟围起来养土鸡。不能大型机械化的小块地就上小型机械化。基本现在没有人工下地干活的了。

现在经济作物也开始承包给人来管理、收获。农民只收取租金。

所以,我一直说:中国的问题,中国人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我们一个大国,不可能简单地学习某一个小国。我们国家天南地北,差距太大,不可能全部适用哪个国家的某一种农业形式。不论是美国的模式,还是日本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地推广。

事实上,东北的农业就已经很像美国的模式。其实美国的农民也不光只种自己的地,美国的农民也会租种别人的地。很多华人在美国买了农场,自己不会种,就出租给专门种地的农民种。据说种粮的以乌克兰裔为主。

日本奇葩的农协模式,只能说适合日本的国情。搞得本国人水果、蔬菜、肉类都贼贵,这绝对不是值得学习的。

温老似乎不太赞成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进城。个人感觉产业化是一些地方农业的惟一出路。随着农村人口的进一步流失,农村不产业化,谁来种地?把人留在农村?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农村的小孩有的随父母在城市上学,有的校车在家门前接送,有的父母骑车或开车送去小学上学,与城市已经没有太大区别。指望他们回家种地?没有可能的事。最差他们可能仅仅当农业工人。

农民进不进城,恐怕不是谁、或者什么力量能够左右的,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非放弃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千百年来的内卷问题会自然得到解决。我高中同学回家种地的比城市打拼的人生活轻松得多。朋友圈经常晒葛根、竹笋、蜂蜜、米酒、桔子之类的。然后同学们抢购一空。

将来内卷的只会发生在城市。

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将来的城市越来越远离农村的根。

失去了农村这个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耕立命的古老文明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福兮?祸兮?

比如像今年这样的疫情发生,农村的防疫其实是远比城市有序的。农村的小队、大队、支村等等很容易把村民组织起来。而城市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忙乱。基层组织缺失,完全依赖没有职权的物业来组织防疫,反而出了很多瘘子。

个人看来,农村更像是我们的一个巨型缓冲区。很多人在城市如果混得不好或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回到农村的老家,还有一个容身之所。

如果没有了这样一个缓冲区,没有了这个一条退路,将来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治安,会变好,还是变差?


伟大民族必然能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user avatar   tianya_mingyue_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习日本农协这个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内声音一直很大。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后很快就有学者研究日本农协的组织和运行,后来逐渐演技日本农协和政府、农民关系,例如刘多田和尹丽慧在本世纪初刊文,详细介绍了农协的背景、组织和运行,希望借鉴这一制度。

温铁军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看温铁军十年以前的论文,明显是支持大农业产业结合,而当时的小农业产业组合(如信用社)跃进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受到巨大批判,大规模信用社建设确实也没有产生预期中的积极影响。然而,日本农协这种大农业产业组合的产生是有着深层因素的,很多农业经济学家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但是现实中确实是很难出现在这种机遇。我国在上一个十年,也诞生了农业产业组合化的浪潮,不过是以信用社这种小产业组合为主。

这种政策理性和研究建议之间的区别,是由深层政治因素所导致的。以温铁军一篇论文《日本农协理性:合作属性与垄断属性的相辅相成》为例,这篇文章比较详细介绍了日本农协诞生的历史: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 明治政府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地租改革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导致农民阶层逐渐分化, 农村地区租佃矛盾以及社会矛盾逐渐深化。为此, 明治政府以起草信用组合法案为开端, 在信用组合法案的基础上加入购买组合、销售组合和生产组合的内容, 建立了包括金融和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在内的综合性产业组合。即, 日本早在100年前就已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把最容易异化于小农经济和传统农村的金融都纳入了农民合作体系, 构建起绝大多数小生产者加入互助协作的产业组合。这个制度安排使得早期农协具有公共品属性, 可以防止因发展资本主义产生的经济波动对农民造成冲击, 维持了底层社会基本稳定。这明显地有利于国家安全, 却不利于外部企业进入农村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 确实发挥了维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免受城市资本主义过度剥削的组织机能;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得以通过产业组合实现财政对农村所谓的“一般转移支付”, 既稳定基层的经济和社会, 达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而产业组合结合政府的政策通过官方推进和普及, 也成了农村领域的核心组织。
随着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于1938年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产业组合在战时作为协助战争的工具, 主要承担大米流通方面的任务, 并逐渐形成了粮食流通的垄断组织, 其作为推进国家战时需求国策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满足战争的需要, 产业组合与农会等农业组织合并成立农业会, 继续为战争提供粮食、物资等方面的保障, 并且强制农民全员加入, 形成“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组织结构。这时的农业会已经演变为国家完全控制下的战争工具, 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保持高度统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经济恢复期, 日本为尽快度过粮食危机和社会混乱, 新建立的农协在继承了产业组合、农业会衣钵的基础上, 继续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角色, 发挥着稳定社会经济的功能。并且, 因其与国家安全高度相关, 在国家全面控制的“粮食管理制度 (1) ”框架下, 通过大米、小麦、化肥与金融事业部门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 继续保持着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流通领域的核心地位。可见, 不同时期的日本农业组织都是基于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建立与演变形成的。客观而言, 战争期间的产业组合与农业会合并之后, 在配合国家政策和维护国家安全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受国家控制的程度更高, 行政垄断的性质更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日本农协虽然受到民主化改革的影响, 但因客观环境的需要, 在“承接”战前组织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粮食垄断体制的经营方式继续发挥着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的组织机能。

可见,日本农业产业组合的历程是从小农业产业组合,到大农业产业组合,然后到今天的农协。小产业组合是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维持社会稳定,即1900年政府通过《产业组合法》,而当时首相山县有朋侧近平田东助表示:......同时着力于殖产兴业,惟以此充实国力。......今日之计,作为社会之根本的生产主体——中产以下的小农、小工商业者的培养日益紧急。......是故,在今天建立产业组合尤为紧迫。”,所以是为了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同时保持中小生产者的生活安定。而当时的农业组合确实是以信用组合(即信用社)为主,在1905年,日本1531家产业组合中有986家信用组合,其余为购买、贩卖和利用组合,这和我国之前信用社建设浪潮其实是目标一致的。

温铁军认为建立全国性农业组织则是因为二战,有加强统制农业的需求,这一点是事实。但是,这里要多说几句,日本在小组合化后,就已经开始逐步大组合化了。1906年,在日俄战争胜利后,允许当时的农村信用社兼营其他事业,建立“总代会”制度。而1909年,为了适应农业加工业扩大,允许建立“联合会”,并在法律上承认“中央会”制度。在1922年,允许成立全国性联合会。随着经济需求的增加,小产业组合慢慢扩充为全国性的大产业组合。

而大农业产业组合的垄断化和行政化,实际上是在大萧条以后。由于当时经济萧条、失业者归农,农村作为蓄水池面临巨大危机,政府推行大量金融缓和政策,如《农业动产信用法》等,保护农业信贷供给和债务救济。此外,还控制农产品价格,如1931年《米谷法》和1933年《米谷统制法》。大农业产业组合是各类农业政策的直接实行单位,在农业经济中进行实际管理。

而像温铁军所说,随着进入战时体制,《国家总动员法》将农业产业组合纳入经济统制。而产业组合也不断兼并,最终1943年的《农业团体法》将全国农业组织整编为“农业会”,也就是日本农协的前身。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随着经济动荡和战争需求,保持中小农业生产者稳定需要越来越多的政策投入,因此政府以较为高效的产业组合手段,逐步加强对于农业经济的控制。

日本自1942年“大东亚战争”就实施了《粮食管理法》, 国家通过大米的双重价格制度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确保战时需要以及解决战后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协作为政府粮食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复苏进入产业扩张阶段后, 日本为了本国第二产业的产品出口加入了自由贸易为主的全球化大潮。然而, 在美国将农业产品开放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后, 对于日本这个农业资源高度稀缺的国家而言, 保护国内农业、维护综合安全的战略意义与自由贸易之间形成了长期的矛盾, 日本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对此, 农协借助自身高度的组织化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政策, 促使不同执政党都得采取高度的农业保护政策, 才能通过农协的组织化获取农民选票以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可见, 农协通过政府的保护维持组织优势, 形成与执政党之间的“合意空间”, 是其能够维持垄断的重要因素。

问题其实是在这里,怎么突然之间日本农协就能影响政府政策了,然后和执政党形成“合意”了?

而参考这个回答最后关于法国的历史,其实这个才是关键。假设政府愿意建立权力巨大的农业产业组合,并且能预测到未来农业产业组合会和自己进行谈判,以支持农业利益,那农业问题还会有这么严重吗?而如果农业问题很严重,政府投入受限,这时候希望政府建立农协来支持农业利益,又可信呢?实际上,日本和法国的大农业产业组合都是法西斯政府所建立的,这是完全受到法西斯政府控制的组织。随着法西斯政府的垮台,这些组织的政治重要性大大增加了,日本和法国都面临共产主义威胁,或者是(被美国)强迫或者是自愿,都允许大农业产业组合获取独立性,进一步争取农协代表的农业利益来维持统治。

可见,建立全国性农协确实是可能的,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因为有利于政府高效控制农业经济而建立,但是这一组织必然是服从于政府利益。外生的政治冲击改变了两方力量对比,从而永久性增强了农业利益集团的力量,最终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压力集团”的农协组织。因而,50年代后的农协可以代表农业利益和政府谈判,并且输送了大量代表农业利益的政客(即“农林族议员”)。

而农协通过垄断地位抬高农产品价格,以隐性补贴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实际上是规避WTO的农业补贴管制。如果不采取农协模式规避WTO管制,那么必须要发现同样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农民收入。否则,以中国人均农业面积较低的农业禀赋来看,是很难削弱城乡收入差距的。

根据WTO的分类,“黄箱”措施(Amber box measures)包括价格支持、种植面积补贴、种子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资料补贴、含补贴贷款等,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按照WTO的管制,这一补贴上限仅仅为农业产出的7.5%。“蓝箱措施”(Blue Box Measures)主要为限产类补贴,不需削减。“绿箱”措施(Green Box Measures)是不具备价格支持功能的补贴,如农业结构调整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等。

可见,我们常常说的农业补贴其实是属于黄箱措施,但是这类恰恰是WTO管制最严重的。如果单单依靠黄箱措施的直接农业补贴,那么按照现在农业劳动力比例来看,肯定是无法有效削减城乡差距的,尤其是我国的直接农业补贴接近管制上限。如果从黄箱措施出发,一个思路就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削减农业劳动力,提高人均占地面积,这样人均补贴规模就会增加。另一种思路就是通过限产,降低补贴水平和政府财政负担,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价格,另一方面可以集中生产,从而提高补贴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蓝箱和绿箱措施规避管制。当然这些改革都是非常缓慢的,通常一个阶段的改革也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

而另一种思路就是通过蓝箱和绿箱措施来增加补贴。限产类补贴就是一种规避性的补贴形式,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同时可以通过资源休作项目及投资援助来增加补贴规模。另外,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也可以避免管制,最典型的就是农民退休计划,通过支持老年农民退休并发放退休金,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并且集中农业资源,而退休金的补贴不受管制。考虑到我国城乡养老保险每月均值仅为160元,城镇养老保险超过3000月,实际上已经很不公平了,将农村养老金上调至千元规模和退休计划挂钩,其实是解决退休金分配不平等和农业收入问题的一个共同途径。

如果上述办法都没法行得通,农协通过垄断优势提高农产品价格,其实已经是目前发达国家所创造出的政策工具之中,唯一可行的了。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是由于市场供求导致的,所以这种扭曲后市场价格会导致农业收入提升,市场行为导致的隐性补贴也不在WTO管制范围之中。

因此,日韩的人均农业面积是中国的1/4至1/2,能在高速增长期基本完成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改革,这种农协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即使是在农业结构调整更加先进的欧洲,实际上很多较为落后的经济体依旧是依靠补贴,来削减城乡收入差距。只不过这些补贴是以黄箱和蓝箱措施为主,确实是可以落在WTO管制范围之内,同时成功削减城乡差距。例如农业较为发达的希腊,城乡收入差距大概在20-25%之间,其中农民接近一半收入来源于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补贴计划。

参考如下,日本和欧共体内部的农业结构改革路径:

即使是没法直接保证农业价格,农协模式等产业组合依旧是高效控制农业经济的方式,可以帮助落实很多行政机构很难完成的政策。由于农业管理的重要机能都是基层政府负责,并且属于地方事权,像减产之类的政策都很难从中央发令到通过基层政府落实。

而减产实际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单单靠行政机构来进行农业结构改革的话,只需要看看现在去产能就可以想象了,很可能是中央制定大量农业限产指标,而执行机构为了应对指标采取更多扭曲行为。这时候农业部门要么独立开发出完善的监管机构,能够有效地监测各地的农业限产指标,否则的话单单依赖于行政部门是很难完成结构调整的。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当然不能照搬,但你得先有啊。

你得先有一个内部化处理外部风险的组织啊。


为什么要振兴三农?

城市化析出农村最优秀的部分:青壮人跑城市打工,攒下的钱尽可能到城里买房。农村积累最好人力和消费(就是资本),都被城市收割了。

然后有城乡二元制这个枷锁往那一摆:你不是怕城市里有贫民窟吗?城市们不是不想承担农民工的医疗养老教育成本吗?放心,长期以来农民就没资格“真正”进城。

城市治理失业人口最“直接”的手段是什么?劝返原籍嘛。今年各大城市账面上的失业率并不难看,因为上半年农民工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常规的春节后返城潮骤减,人都留在村里,就业压力也留在村里。

你百度一下“转移就业”,看看新闻里说的都是哪些地方。

在这个单向收割的结构下,农村是享受不到城市化红利的,农村本身就是城市化的红利基础。

(然后这几年非一线城市顶不住一线的收割,又开始松动落户门槛。当然,要买房,这笔“进城税”还是要交的)


但农村是偏稳态的,城市是偏波动的。

农村遭遇经济危机,还能靠各种灵活转移来消化。核心生产资料土地在手上,又直接挂钩农业,便于切换各种个体户身份,也便于国家直接下场以工代赈。

虽然是低水平就业,但因其分散,风险不至于集中爆发。

但城市是集中爆发的。

经济周期性摆在这里,而且随着互联网和进一步金融化,波动频次只会越来越高。作为人口、资本、产能高度集中的城市,每次波动都会产生大量失业。

今年四月美帝的失业率14.7%,靠每星期发600美刀熬住。同期我们也有大量失业,东莞可没给三和大神们发钱,人都回了乡下老家。

要是没老家回呢?

所以即使只站在城里人角度,不去画什么“农村百业兴盛”的大饼,振兴三农也是必须的。

不是说什么“农村的孩子只能种地”,没人拦着你进城;但你进城了,也得保证城市资本能够在三农领域循环,否则你这个城呆不久。

(再说你进不了城,是农村摁着你吗?骂也要骂对人撒)


因此,要有一套能够顶住城市收割农村的体系,甚至是能扭转为“城市投资农村”的体系。

对农村来说,城市化不停收割农村的人力与资本,收割到农村衰败,连自循环都做不到,这就是外部风险。

在中国,这个外部风险一直是由国家买单。

想想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不就是国家下场来擦屁股,给彻底被城市化排挤在外的三农们兜底吗?有些人老是吐槽扶贫,有没有想过要是国家甩手不管,这风险传导到城市里会是啥样?

增量那块,哪还有快手和拼多多?存量那块,说得难听点,谁挂谁路灯啊?

但是国家兜底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从资本角度来看,高大上的城市也到了一边卖地千亿一边嘟囔养老金缺口的地步。城市大量工业也进入了存量环境,钱都跑去虚拟经济里打转,正儿八经投下去能形成长期有收益的资产的,就是农村。

准确点,就是“大规模内陆投资”。

这个节骨眼上,当然要把农村已经残破的经济结构给搞起来。


所以,要学习日本农协(出场真晚)。

日本农协,说白了就是个合作社,而且是具体业务上非常他娘的“一共”的合作社。

你有几亩地,每年交一千来日元,好,你入社了。

不会种地?农协教你,从生产指导书、集中培训到本地建议作物,你来,到当地农协学;

没有设备?农协租给你,签了协议还可以在农产品销售款里扣。日本农机为什么牛逼,因为他们只面对农协这一个巨型采购方,量大、需求明确;

种子农药?农协有,买还是贷都可以;

种出来不知道自己种了啥玩意?农协有分级标准,照着分类书,自己拉几个大框自己往里装(日剧里拍农户画面很喜欢拍这个镜头,一家人在那分果果);

种出来后怕烂在地里?附近20公里一定有农协的预冷厂,你送过去就行,明码标价,费用可后扣;

卖给谁?你不用管。农协给你把苹果橘子包装好后,贴上你的名字,就开始发超市了,农协管卖。

这还是生产层面。

生活层面,养老保险到农协买,看病到农协医院看,存款贷款有农协的信用社,婚丧类的贷款还可以给你免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农协专项海外旅游贷款了解一下。

子女在大城市里不开心?我日本农协长期是日本第一大银行集团、保险集团、企业集团、农产品供销集团、冷链集团、医疗集团,简历投我这。

美帝可以逼着安倍搞邮政民营化,哪怕安倍被整下了台;但日本农协可以顶出778%的大米关税,成为搅黄TPP的最强本国力量。

你说日本农协是日本第一大党也不过分。


这就是个极强悍的“外部风险内部化”。

个体农户被市场波动下的农机、农药水肥、种子费、生活成本所摧毁,是几千年来的惯例。

日本农协靠全链条垄断,尤其是垄断供应,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没有烂事?有啊,也有低买高卖,也有动用政治游说力量制定奇葩般高的关税排他,也有一幅既得利益的鸟样。

但是普遍破产,没有。日本农协号称“让农民过上工薪族的生活”,确实做到了。日漫里各种“东京待不下去我就回老家种地”,和我们这边的种地是天壤之别。


而且,这些烂事,是因为日本政府不可能领导日本农协。

咱这,谁领导谁?


学习日本农协,不是奔着把一个西瓜卖100块人民币,而是学怎么形成一套农村“外部风险内部化”的体系。

用技术手段实现农业集约化,不变更土地的所有权但能整合使用权,而不是靠简单粗暴的合村并居;

在生产种植环节上实现精益作业与专业分工,利用产业链自身的关联性来降低整体风险,而不是只靠资本垄断各环节生产资料,然后资本降低自身风险,人没了;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可行的方向(就是深化当年的合作社嘛),能够尽可能让更少人成为城市化的代价。

而且城市资本完全可以下来参与呀,收益是没房地产那么高,但是前景非常坚实嘛。你们围着“中国农协”去投资农机农技,一边赚钱一边立下百代之功,岂不美哉?

领悟“外部风险内部化”后,我们哪会只有“日本农协”一个模式?搞高附加值的,上荷兰模式嘛;有人少地平地多优势的,上美帝模式嘛。

这是百年大计,这是新南泥湾。


user avatar   tang-cu-lao-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不愿意大面积补贴农民,引出更严重的问题,温铁军没有挑破,可能是农民企业家。

我们可能出于补偿心理和意识形态惯性,给了农民企业家极高的合法性,我们经常会看到农民企业家呈现极其野蛮的姿态和黑社会性质,sf也不闻不问,代表的是鸿茅药酒伊利蒙牛,隐藏的地方一霸更为常见,比如掌管北京新发地最近才发声的农企老板。老编辑梳理过一遍他利用农民企业家身份拿到种种特权绑架就业跟政府谈判,怎么走到这一步,农民企业家身份是块免死金牌。

制度设计思路到底怎么样的?不愿意給农民补贴钱,就造几个致富代表,代表农民富了?默认农民企业家更为农民谋福利?成了资本家能有什么大差别?相比精英企业家代表的那种纯资本逻辑碾压让人无处发力反抗,农民企业家往往才让人害怕。


user avatar   lei-wen-xio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农协NB是因为身为农协会员的农民手里有投票权。日本农民人数不多,手里那点票还能发挥用处又是因为日本的选区制度。日本农协覆盖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国会席位,成为日本政治游戏中各方争相(用三农问题来)收买的势力。农协这种组织只是把农民手里的权力集中起来运用,在局部形成权力的绝对优势以达成(事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问题的)战术胜利而已。话说日本的制度也就是从美国强行植入的,美国如果不是因为对州权保护得比较好,你看中部大平原种地的农场主利益还有人关心没。某国农民手里有什么可以跟人家比的…所以提问的根本不用担心建了农协会让水果涨价到市民买不起。农协≠日本的农协,我觉得你是理解错老同志的意思了。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日本农协没有好印象,因为日本农协,导致水果很贵,虽然不是吃不起,但总觉得我明明可以很便宜的吃水果和进口蔬菜的嘛。

但是,最近我看到了对奥运会冠军全红婵父亲的报道,三百斤青菜到市场上卖,卖不上价钱,蹲在路边抽烟到菜焉了,然后把菜倒了。这在现代中国是罕见事情么?

农民种地,最后血本无归的事情不是少数,年年有,处处有。这时候你就发现农协的好处了。

种地统一流程管理,从种子采购到收购,你也许卖的比市场价格低,但绝对不会让你亏本,受灾。而且农协在农民基本利益方面绝对站在自己农民这一边,国外的便宜大米和农产品坚决抵制。经营超市,有自己的金融机构给农民贷款和投资,有自己的医院和保健所。有大企业想插手农业可以举全力抵抗,保护了小型农家的利益。这几年农业缺人还能组织海外研究生到日本来干农活。

日本农协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偏向政治,站队没站好会被清算。对会员管的太死,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地方保护主义强烈。

但如果你真的是站在中国农民的角度上,没有理由不建议学习日本的农协。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农协的问题,在于它头上没有个党领导。

别的不说,不管两油还是两马,想象一下他们头上没党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日本不解散自卫队? 
  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解? 
  为什么现在为文革洗地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和美国为什么要对抗? 
  理科生怎么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呢?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巴基斯坦拒绝美国邀请,不参加所谓「民主峰会」,透露了哪些信息?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当前中美关系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公众号文章《我给叙利亚的朋友看除夕中国放鞭炮的视频,他哭了…》有事实性错误吗?如何评价? 

前一个讨论
英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英国首相约翰逊称「我们拿回了法律的控制权」,你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公开,制作「大胃王」、「暴食吃播」等音视频或被追责,这一法案具有怎样的意义?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