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古代能生产可乐,那酒文化是否就不存在了?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代以白酒为主的酒文化基本是解放后才有的,一是因为红军长征经过了西南几省的白酒产区,二是苏联的影响。之后随着大批军队出身的干部到地方任职才扩散到全国。三就是粮食产量上来了,吃饱了才有酒喝。

古代哪来那么多白酒,粮食都不够吃。白酒产地的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每天来两杯,逢年过节之类能喝上就不错了。俗话说三斤粮食一斤酒,一个吃不饱饭的人是愿意每天喝二两酒呢还是多吃六两粮食?

同样道理,为什么朗姆酒成了各种海盗故事的标配?因为西班牙殖民加勒比海地区后,加勒比海周边的制糖业发达,从甘蔗汁提炼出糖,剩下的糖蜜没别的太大用途,于是用来酿成朗姆酒。朗姆酒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此外还可以给船上的淡水和食物消毒,所以在水手圈子里很受欢迎。

三个火枪手之类小说里,法国人经常嘲笑英国人,说他们喝啤酒这种下等人喝的东西,原因更简单,英国太冷了,种不出葡萄,葡萄酒需要从地中海沿岸进口。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可乐能代替酒?可乐3块钱一瓶,好的酒几十万一瓶,能比吗?


user avatar   shi-jiu-shi-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很无厘头,本来不想回答。但看到最高赞的一位物理学学者的答案,觉得术业有专攻,作为一个酒领域的工作者,还是有义务驳斥一下,正本清源。

我先来说一下我对于问题本身——如果古代能生产可乐,那酒文化是否就不存在了?——的看法。

酒和可乐是两种功能不同的饮品,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酒的核心功能是酒精麻醉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飘飘欲仙、忘忧解愁,情绪释放,逃避现实),而可乐的核心功能是解渴和甜味剂愉悦。二者的核心功能都不同,这就像卧室和客厅功能不同,是不是有了卧室人类生活中就不会出现客厅?有了客厅,居家生活中就不会出现卧室?当然不会,因为功能不同,所以不存在有谁就没谁的问题。

下面来说说高赞答案的问题,以下斜体的是高赞答案关于白酒的原文。

现代以白酒为主的酒文化基本是解放后才有的,一是因为红军长征经过了西南几省的白酒产区,二是苏联的影响。之后随着大批军队出身的干部到地方任职才扩散到全国。三就是粮食产量上来了,吃饱了才有酒喝。

古代哪来那么多白酒,粮食都不够吃。白酒产地的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每天来两杯,逢年过节之类能喝上就不错了。俗话说三斤粮食一斤酒,一个吃不饱饭的人是愿意每天喝二两酒呢还是多吃六两粮食?

我们看作者的第一个观点,“现代以白酒为主的酒文化基本是解放后才有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

随后作者又提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酒文化(或白酒文化),是受苏联的影响、解放后被军政干部带到全国去的。二是古时候因为粮食产量低,吃饭都吃不饱,所以酒文化(白酒文化)不是一种大众文化,而是一种极小众的文化或者奢侈品文化。

这两种观点基本是无稽之谈。而且其中关于“受苏联影响”这一点,更是莫名其妙。

下面逐一来说一下这位物理学学者的论断、观点为什么站不住脚。

1,白酒文化是解放后才有的吗?

并不是。白酒成为全国最主流的酒饮,是在解放后,但在此之前,白酒从清代中叶甚至更早,就已经是中国一种比较主要的酒种。

我们看清代礼部侍郎方苞(就是桐城派的那个方苞)在乾隆初年的一份奏章:“西北五省烧酒之坊,本大者分锅叠烧,每岁耗谷二三千石,本小者亦二三百石。烧坊多者,每县至百余。其中三斗五斗之谷,则比户能烧。”在乾隆时期,在西北烧酒坊多的地方,一个县就有上百家。

再看一些实物。在泸州老窖酒厂,200年以上一直沿用至今的老窖池(一直在用的)就有600多口。整个泸州市200年以上的老窖池数量更多。当我们去看泸州地方志、宜宾地方志、邛崃地方志、汾阳地方志、柳林地方志、衡水地方志、双沟高沟地方志、广东禅城地方志……会发现白酒酿造业至少从清代中叶已经比较普及了。

所以很明显,白酒文化并不是解放后才有的。白酒,考古发现从金代已经出现了。而且到明清并不只是西南地区才有。西北、西南、华北、江淮、岭南等地,清代中叶以后都有白酒。像北京的红星二锅头,公私合营的前身叫源升号,1680年(康熙初年)就有了。

所以对于第一个问题,合理的说法是:白酒文化是解放后一家独大,而非解放后才有。

2,中国白酒文化的形成、普及受苏联的影响?

本人从事酒领域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这种奇谈怪论。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希望这位物理学学者拿出确切的研究证据出来,告诉大家苏联人是如何推动了中国白酒文化的形成?是从技术上推动,还是从老百姓接受程度上推动?

可问题是,前面的材料已经显示,乾隆时期甚至更早,白酒在中国已经比较普及了。那时候还没有苏联呢,中国工农革命也还远没发生。苏联人是穿越过来推动中国白酒文化形成的吗?而且从技术上,中国的传统白酒工艺是固态法酿造工艺,也和伏特加的工艺完全不同。

所以苏联人推动了中国白酒文化形成,这实在是一种奇谈怪论。

3,古人吃不饱,所以酒文化(白酒文化)不是大众文化吗?

这种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喝酒在中国一直是大众文化。以前以米酒、黄酒这类发酵酒为主时是如此,白酒越来越普及以后也是如此。

高赞答案提出一个观点,说白酒耗费粮食太多,老百姓喝不起,所以是小众文化。结合他的上下文,这个观点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种是:他误以为白酒文化就是中国酒文化,所以他认为中国酒文化因为古代粮食产量低,一直很小众。第二种:他认为相对于中国以前的米酒、黄酒,白酒酿造粮耗大,所以白酒一直是小众文化,老百姓很难喝到白酒。

不论他究竟持这两种观点种的哪一种,都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

先说第一种,中国古代酒文化真的不普及吗?

古代中国酒文化,不论是发酵酒文化、还是白酒渐渐普及之后,酒文化一直都是大众化、普及化的。北魏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就花了大量篇幅详细讲解了不同季节几十种制曲、酿酒的工艺。如果看看《四民月令》《觥记注》《文献通考·论酒坊》《觞政》《熙宁酒课》等古代乡礼、酒政方面的文献,里面有大量民间酿酒、饮酒的记录,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再看看《武林旧事》《随园食单》《陶庵梦忆》《浮生六记》这些文人笔谈。或者读读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等等等唐诗,李贺算是混得落魄的,诗句里那么多喝酒的场景,杜甫在成都都困难的茅草屋为秋风所破了,听到胜利的消息,还能白日放歌须纵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村里都有酒家,唐诗宋词里太多太多城里、村里、酒肆里、边塞上喝酒的场景了。所以喝酒从来都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

像《儒林外史》里,范进岳父是个屠户,都经常喝得二麻二麻的,佃户请地主和尚吃饭,都在天井里喝两杯,城里人也好村里人也好,喝酒从来都不像高赞答案说的那么稀罕。

所以如果高赞答案想表达的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因受到粮食产量限制,一直是小众文化。那就完全与事实不符。

第二种情况,高赞答案想表达的是,白酒比黄酒、米酒更消耗粮食,所以白酒文化到解放后粮食增加,才开始成为主流。

这种说法也是想当然、不正确的。因为发酵酒(米酒、黄酒)和白酒消费,二者消耗的粮食是差不多的,不存在喝得起米酒黄酒,但因为白酒耗粮多而喝不起白酒这种情况。

高赞答案提到“三斤粮食一斤酒”,这说的没错,白酒是出酒率比较低的一种酒品。大概2.5~3斤粮食出一斤白酒。而1斤粮食可以出近2斤米酒。二者出酒率差了五倍。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白酒消费更费粮食。

因为决定个人酒产品消费量的,主要是酒精摄取量。举个例子,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喝的是一斗米酒,如果换成白酒(当时还没有白酒,就是打个比方),大概喝不到这个量的五分之一,李白就醉了。确实2.5斤粮食才出一斤白酒,一斤粮食可以出两斤米酒。但喝二三两白酒的人,他一次可能喝一斤多低度米酒。所以二者消耗的粮食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因为白酒和米酒、黄酒耗粮是差不多的。所以并不存在高赞答案说的“中国哪来这么多白酒,粮食都不够吃”这类问题。古人只要能消费米酒黄酒的时候,就能够消费得起白酒。(荒年就别说了,荒年啥都喝不到)

真正阻碍白酒消费发展的,不是粮食,而是人们对白酒的接受度。

事实上,从明代后期开始,白酒就是一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酒种。只是人们对它的喜爱度还远不如当时的发酵名酒。例如《金瓶梅》是明末的作品,里面好几次都提到白酒。王婆帮西门庆勾搭潘金莲时,就提到了“大辣酥”,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白酒,胡僧给西门庆壮阳药丸时,就让他用烧酒服药。这个时候白酒已经是县城居民比较常见的产品了。

越往清代后期,白酒作为一种普通消费品,就相对更流行了。而且酿造普通烧酒的成本是低于黄酒的,所以到了清末民初,白酒主要的消费人群恰恰是社会底层。我们从一些社会阶层、人群切入,去了解清末民初的底层白酒文化,就会发现四川袍哥,连阔如先生《江湖丛谈》里提到的旧社会京津江湖艺人,码头船工,洋车夫,青红帮……社会底层人员喝白酒是很普遍的。现实情况,正好和这位物理学学者的观点“白酒因为耗粮,解放以前是普通人消费不起的产品”相反。

《骆驼祥子》里社会底层的洋车夫,喝的都是白酒。《死水微澜》的小镇里,蔡嫂子开杂货店的傻子老公每天还喝二两白酒呢。所以白酒文化和酒文化一样,在中国从来不是因为耗粮多大家喝不起的小众文化。它就是一个逐渐壮大的酒种。而高赞答案关于白酒的表述,有许多错误的地方。

而最终推动白酒在近现彻底赶超黄酒、一家独大的原因,主要是工艺进步,大众酒饮审美的变化,以及另一个重大因素——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个答案。


说以上这些,主要是澄清一些关于白酒常识性误解。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乐是阴蒂高潮,酒是子宫高潮,远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很认真的说一句:

只要测谎仪没有搬上商务饭局,酒文化就永远存在。

甚至说酒文化里边“文化”这俩字,简直就是对商务饭局最大的粉饰太平文过饰非啊!

酒在谈判场合里是什么?

有人说是润滑剂,那是在你喝二两的时候。

有人说是气氛调节剂,那是在你喝半斤的时候。

在你喝一斤半以后,酒,是刑具。

让你表达真相的刑具。

都玩过真心话大冒险,划拳输了的一方需要接受真心话大冒险的惩罚。

但是有了酒那就不一样了

几杯下肚你直接主动自发的同时开始真心话大冒险。

你敢说日常不敢说的话,也敢做日常不敢做的事。

而多少合同多少合作,都是在这种醉醺醺的状态下达成的?简直不计其数。

李白《侠客行》里写“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说明古代人更实在,几杯下肚人就上头了。然后所谓行侠仗义,把自己命都搭进去了……

这就是酒的作用:让口头的契约精神实现的很轻易。

而且,为什么双方合作的酒桌上总会有一些作陪的,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喝多了拍胸脯,酒醒了不承认。作陪的等于是证人的存在……一般都是圈内人,懂我意思伐?

这就是酒文化。

这只是口头话多的程度,论酒后行动力,每个人都是爆表的。

我见过一位挺夸张的先生,那是2012年前后,我跟一马来西亚儒商老大爷谈合作,喝酒。

老大爷酒量一般,但酒胆极大,让我颠覆了对大马人们儒雅随和形象的认知。

啤酒洋酒混着喝了几个回个以后,这位年近六十的,头发花白的,体重肯定不超过60公斤的老人家……他竟然一把抱起身边陪酒的小姐姐绕着包厢跑起步来!而且还是公主抱那种。

四座皆惊!

这就是喝多了以后的人敢做的事情,他在没喝酒以前有教养的要死。

这个,跟人品啊装X什么的无关,每个人在酒后都有不同的爆炸级演技,真的。

最不好整的一个类型是喝多了就睡觉的那一挂,你再老千层饼你也看不透他分毫。

对了,这就是我想说的,酒文化之所以长久存在,就是因为功利场上总有想看透你然后获利的人存在。

COLA它做得到这一点么?

它不行,它只是让你变成骨质疏松的肥宅的存在而已。

我若干年前工作关系认识一个人,他是从菊花厂下海自主创业的。

我当时问这位老大哥,我说菊花厂正在爬坡你咋不干了。

大哥一声长叹,说了若干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酒。

他之前在菊花厂负责的工作,相当于是官方催债,每年要跑若干地方追款。有一次到了北方某省会城市,那边欠他们170万还是1700万待追。

酒桌上欠债的领导倒出来17杯酒,说喝一杯,给10万(100万),全喝了,明天直接打钱。

跟他同行的是一女同事,肯定就是他自己来呗,结果那一次就把胃喝伤了,人也吓尿了。

这也是他离职的理由之一。

所以,酒文化也是某些特定场合,惩罚或者奖励的一种机制。

这些,COLA也做不到啊!

所以呢,酒这种饮料,能流传至今,而且都名曰文化了,重点并不在于它的口味,而是在于它的功能性。

其它饮料目前替代不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user avatar   meng-yu-l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user avatar   zhu-jin-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user avatar   zuo-qing-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里的熊怪




  

相关话题

  假如有条狗脑子里突然有了所有的物理数学公式,狗既不会应用也不会表达,人类要怎么提取这些呢? 
  为什么有的中国人喜欢吃(而且能够买得到)动物的内脏、头部和筋? 
  有没有口感像旺仔,但不是调制乳,不是含乳饮料,就是比较甜比较浓的牛奶? 
  假如法律规定「喝果汁饮料必须先摇一摇,否则罚款五十」会怎样? 
  在所有哺乳类动物中,为什么只有牛的乳汁成了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食品? 
  如果现实中你得到《戴森球计划》的工业机甲,准备怎么发展? 
  冰红茶是茶吗? 
  因为听说碳酸影响骨密度,喝可乐的时候,把大部分气摇掉,会不会相对“健康”一点? 
  肉滑、鱼滑、肉丸掺假鉴别?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问题严重,国家是否下了大力气解决?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唐家三少在5月27日接受媒体采访中称“应该让作家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而非纠结版权”?
下一个讨论
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奥尔芬斯如果重置你会怎么写?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