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国常会首提金融系统要向企业让利 1.5 万亿,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就是国有体制优越性,具体发挥的时候了,还愣着干什么?


user avatar   dabai-zx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孤立的,要和近一段时间央行谨慎放水,甚至某种程度缩水,以及跟今天刚发行的特别国债,还得联系起来看。

这篇文章,我会跟大家把金融让利1.5万亿和特别国债的事情,做一个综合梳理分析。

今天是本次特别国债发行的日子,这一次特别国债有很多特别之处。

首先特别国债是国债的一种,其专门服务于某项特定政策,支持某特定项目需要,因此被称为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的好处就是专项募集,专项使用,不计入财政赤字。

不过一般只有特殊需要,才会特殊使用。

我国历史上只有两次特别国债,加上这次是第三次。

1998年8月,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所筹资金专项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

2007年6月,发行20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

前两次特别国债发行的时间点也挺有意思的。

第一次发行特别国债是在97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用于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

第二次发行特别国债是在2007年6月,这个时间点也是恰逢2008年次贷危机前夕。

而这一次2020年发行特别国债,也是因为疫情,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经济危机的风险,才需要发行特别国债来应对。

可见,一般只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才会发行特别国债。

从这一点看,这一次特别国债的发行目的,跟前两次没有太大差别。

不过这一次特别国债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这一次的1万亿特别国债,要全部面向市场公开发行。

而前两次特别国债,是直接面向指定机构定向发行。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两次特别国债,普通投资者,也就是我们个人是买不到的,只有央行指定的一些机构,比如指定的一些银行才能购买。

这主要是为了降低发行特别国债,对债券市场资金面的压力。

但这一次特别国债,是直接面向市场对所有投资者公开发行,换句话说,我们普通人想买都是可以买得到的。

这就存在特别国债,对债券市场资金面的压力问题。

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如果说债券市场的资金池就是那么大,比如一年大概有10万亿可供借钱给国债和地方债。

发行债券,就是指跟这个市场的资金池借钱(要钱),本质上就是在朝这个资金池抽水。

原本债券市场大致有这么两大抽水机,很稳定的从这个资金池抽水。

一个是国债,一年大概会发行5万亿债券,也就是从这个池子里抽走5万亿的水。

一个是地方债,一年大概会发行4万亿债券,也就是从这个池子里抽走4万亿的水。

这两个抽水机,就抽走了这个资金池9/10的水,剩下的一些水供其他企业债拿小水管抽一抽。

正常情况下,如果央行放水,也就是多印钞,就会朝这个资金池里多灌点水,那么这些抽水机的抽水成本就会小一些。这个时候债券收益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也就是所谓的债券牛市。

而如果央行不放水,这个资金池的水就会越抽越少,那么这些抽水机的抽水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也就是所谓的债券熊市。

现在情况是,央行有放水,但放得不多。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资金池多了一个需要在两个月内抽走1万亿水的一个大号抽水机,也就是特别国债。

那么毫无疑问,就会导致整个资金池的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其他抽水机的抽水成本上升,也就是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迎来债券熊市。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整个债券市场之所以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从5月1日开始,最近这1个半月的债券市场整体都是收益率上升,价格下降。

这实际上就是这个资金池的水位开始紧张,从而导致各个抽水机和小水管的抽水成本上升。

国债这样的头号抽水机的抽水成本都上升,就更别说那些企业小水管的抽水成本了,所以近一段时间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也是相对比较高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发行特别国债,仍然还是朝着市场公开发行,而非面向特定机构来定向发行。

这等于就是朝着这个资金池多加了一个大号抽水机,从而导致整个资金池水位更加紧张。

为了缓解这个资金池的水位紧张问题,央行今天也开始为特别国债保驾护航。

那就是今天央行进行了逆回购操作,其中14天期逆回购利率降低了20个基点。



很多媒体把这个消息直接炮制成“降息”来宣传,但实际上这是有很大误导性的。

首先从央行工具箱的操作序列来看,放水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全面降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LPR利率下降>MLF利率下降>逆回购利率下降。

逆回购只是央行正常货币操作工具之一,放水程度也比较有限,是央行用于临时调节这个资金池水位的一个工具。

从今天发行特别国债看,央行只是为了避免特别国债这个大号抽水机,给资金池造成太大压力,而为了进行对冲,用逆回购操作给资金池额外注入一点水位,来平衡特别国债的抽水压力。

仅此而已。

实际上,就在两天之前,新一期的MLF利率操作,并未发生变化,这才是比较出乎市场意料的。



在6月16日的央行最新MLF利率操作里,央行不但保持MLF利率不变,并且还是将MLF做了缩量操作。

这个MLF操作,简单理解就是央行借给各大银行的钱。

银行再把从央行借到的钱,转手借给企业和个人,从中赚取息差,这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比如银行从央行那里,通过MLF利率接到的钱目前为2.95%,银行转手借给企业则是通过LPR利率最低为3.85%。

也就是银行能从中赚取0.9%的息差,这是银行能够覆盖其日常运行成本的最低息差,如果再低,银行就得亏本运行了。

在去年我国进行LPR利率机制之后,我们的实际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经跟法定基准利率脱钩,而是跟LPR利率挂钩。

所以实际上,只要央行降低MLF利率,就会导致LPR利率下降,进而导致实际贷款利率下降,这是我们今年放水的主要途径。

从去年8月份以来,我们一共实际降低了4次LPR利率。



每次都是挤牙膏式的降低5个基点,10个基点。

最近一次是在4月20日,降得多一些,一次降低了20个基点。

这也是为了对冲当前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但在4月20日之后,5月20日央行没有降低MLF利率,自然也就导致LPR利率没有下降。

而6月份,央行同样没有降低MLF利率,所以6月20日的LPR利率大概率也不会下降。

这其实比较出乎市场意料。

因为当前特别国债发行,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进行降准、或者降低MLF利率来给市场资金池保驾护航。

但别说降准了,当前连MLF利率都没有下降,就比较让人匪夷所思了。

至于很多人幻想的“全面降息”,就更是还没有影的事情。

这说明当前我们央行,实际上放水力度并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在缩水。

这个放水缩水,并不是只单单看M2货币的增长。

更主要还得看市场流动资金的充裕程度。

这一点大家最主要观察的对象就是国债收益率,这个是比较能直观看出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的指标。

国债收益率上升,就是市场资金趋紧,央行在做某种程度的抽水。

国债收益率下降,就是市场资金宽松,央行在做某种程度的放水。

6月份,央行正常来说应该进行一次MLF利率下降,来使得6月20日的LPR利率也能下降。

不过6月份,央行不但没有调低MLF利率,反而进行缩量操作。

这个缩量操作的意思是这样的。

本月共有7400亿元MLF到期,分别为6月8日的5000亿元和6月19日的2400亿元。而央行6月15日仅续作2000亿元MLF操作,缩量明显。

这个意思是,之前央行借给银行的钱,这个月到期了7400亿。也就是银行要还7400亿给央行。

但央行只借了新的2000亿给银行,换句话说,央行这个资金净回笼5400亿元回去。

正常来说,比如这个月到期7400亿,央行如果再新借8000亿给银行,那么就是多放水了600亿。

但像央行这个月只缩量做了2000亿MLF利率,且维持MLF利率不变,这个态度还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我们不搞大水漫灌。

这也让很多人的降息预期落空。

我之前跟大家也分析过很多次。

我们并非不会降息,只是我们只会在最有需要的关键时刻降息。

现在很明显还没到那个最关键的时刻,因为至暗时刻还没到。

如果我们降息了,反而才说明我之前预期的至暗时刻已经到来。

也就是说,只有出现至暗时刻,世界经济危机集中爆发了,央行才会选择通过降息来挽救经济,给经济做心脏起搏。

当前欧美国家都普遍0利率了,他们已经失去了通过降息来挽救经济,给经济做心脏起搏的能力。

所以欧美国家只能选择债务货币赤字化来进行无限量化宽松,这并非他们不知道这种债务货币赤字化的危害,而是他们别无选择。

相比之下,我们并非别无选择,我们还有一定的弹药。

但这样的弹药是很宝贵的,我们不能随便浪费。

因为这是我们相比欧美国家度过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最大底气,必须留到最关键的时候用。

理清楚这些,大家相比也就明白了为何央行最近两个月不但没放水,反而偷偷摸摸的缩回去一部分水。

不过总体来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央行仍然还是有很大可能通过降准的方式来放水,再不济LPR利率是仍然有可能先继续下降的。

这首先是降准可以变相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但在央行缩表的同时,降准会导致货币系数增大,从而导致M2广义货币增加,在缩表的同时实现放水。

不过我们的银行准备金也已经降低到了9.4%,相比2018年初降低了5.2%了。

2018年以来,我们一共降准12次,才使得这个银行准备金降低了5.2%,一共释放了8万亿元的资金。

这是我们最近这两年,最主要的放水途径和放水来源。

不过本质上,降准并非大印钞。

因为银行的准备金是银行储备起来应对大规模提取现金准备的资金。

降准本质上,就是降低银行准备金,从而让银行可以把一部分资金从不能动的准备金里释放出来,投入到经济里。

所以降准不是印钞,而是把原本那么大货币规模里,从一部分被框死的货币里,挤出一些资金流入到经济里。

但是降准也不能无限制降低,因为降低银行准备金,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之所以会导致那么多银行破产,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美国的银行准备金不足。

这使得2008年之后,美国大幅度提高了银行准备金要求。

从这些历史教训看,我们也不可能无节制降低银行的准备金规模。

我国当前的9.4%的银行准备金率,其实已经不算太高了,估计最多也就只能再降低2次左右。

也就是差不多降低到8%,应该就是极限水平了,再降低就会导致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特别在经济危机里,银行的准备金规模过低,很容易造成风险的放大。这一点美国在次贷危机里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从这点看,我们当前这两个月的缩水,某种程度也是未雨绸缪,在经济危机真正爆发之前,先收点水回来,这样后面经济危机集中爆发的时候才好一次性把水放出去。

美国2018年的加息,某种程度也是为了赶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提前储备一些弹药。

但可惜病入膏肓的美国,仅仅只加息一年就受不了,这使得美联储在2019年不得不中断短暂的加息进程,反而连续降息3次,来应对美国的钱荒危机。更是在本次疫情爆发之后,很快就直接降息到0利率,面临弹尽粮绝的糟糕局面,这才使得美联储不得不铤而走险,动用债务货币化这种副作用巨大的方式。

反正当前的美国ZF和美联储,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只管自己任内别崩溃就好,至于下一届可能面临的美元崩盘问题,现在美国这些人才不会关系。

但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最擅长的一个事情就是做大周期规划,不说百年计划,但至少也不能只是着眼于眼下。

这是我们之所以不跟美国一样搞债务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们不能不负责任,不能对自己的国民不负责任。

比如说昨天就出一个新闻,是说要让今年的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给企业。



这实际上就是说,过去这么多年银行躺在企业身上赚走了大量利润,现在经济危机时刻,银行理应吐出来一些利润,来共克时艰。

不过实际上这个新闻背后,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这个新闻出来后,很多人比较简单的认为,这是要让本来一年净利润2万亿的银行,直接减少1.5万亿的利润。

不过这是比较片面的观点。

因为要是真让银行减少那么多利润,以当前国内银行的状况,估计要挂掉不少。

这实际上也包含了某些数字游戏和文字游戏。

那就是今年让银行让利1.5万亿出来,并不是说要让银行减少1.5万亿的利润。

而是指,央行通过降准、降低LPR利率,实际降低贷款利率,等等方式估计最后也都会被算到银行让利上了。

比如说,今年如果整体贷款利率下降1%的话,实际上也差不多就让利数千亿了。

也就是,央行降低借给银行钱的资金成本,银行再从而降低实际贷款给企业的资金成本。

源头是央行,银行只是中间商,本质上利润不会下降太多,银行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赚取息差的角色。

不过,即使如此,今年银行的日子肯定也是不大好过的。

毕竟上上下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这意味着今年银行不大可能给以往一样躺着赚钱,必然还是要被从各方面被挤出很多利润,来共克时艰。

不过问题是,国内的银行,特别是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很多都是问题多多,这使得如果去压缩他们的利润,甚至造成他们亏本的话,有些中小银行,可能自己也会撑不住。

而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里的最大风险,也是我们一直在极力避免的。

这使得,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给银行挤出利润,来反哺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还得小心呵护银行,不至于把某些银行挤垮。

这其中的尺度平衡,着实难以把握,这是难度很大的精细活。

其实,不管是这次特别国债直接面向市场发行,还是金融让利1.5万亿元,都可以看出,我们当前央行在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上,是十分谨慎的,跟美联储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截然相反的。

当然某种程度来说,美联储是借助美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肆无忌惮的转嫁通胀压力,透支美国信用。

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也只能这样精细的小心翼翼的呵护我们的经济。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才是会过日子的态度,而不是只过今天,就完全不管明天是死是活。

像美联储以及当前美国ZF这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态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美国早晚要为今天这样无限印钞的行为吞下恶果。

当然,这也是美国自己咎由自取。

本文作者 @星相大白

关于我更多的分析文章,大家可以关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查阅。


user avatar   li-xiao-nan-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降息用得着绕这么大弯么?


user avatar   xuehong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影响会很大,无论是金融业还是金融从业者,都要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新拐点的到来。

根据往年数据估算,2019年中国金融业税后利润约为2.9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99万亿元。从地域分布看,2019年北京法人单位金融业利润总额1.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66%,因为大型金融机构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京。

从利润分布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9成,其中商业银行占7成,是主要的让利来源。也就是说,1.5万亿的让利红包,商业银行大概要承担1万亿。

让利主要靠贷款降息。2019年末,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30万亿元,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77%才能凑出1万亿。考虑到商业银行净息差只有2.2%,0.77%的利率降幅必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若简单据此估计,2020年,大多数银行净利润缩水可能在三成到四成左右。

当然,不可能真的缩水这么多,那样的话,不良怎么办?人才外流怎么办?银行可持续发展怎么办?防范系统性风险怎么办?

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款利率也会降。也就是说,银行这1万亿的让利指标,最终是由存款人和银行共同来承担的。此外,当前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2.5%,还有下调空间,降准释放的规模空间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降息的盈利缺口。

就存款人和银行的博弈看,理想状态下,银行可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把压力全部转嫁到存款人头上,从而继续维持2.2%的净息差,但现实中不可能。以工行数据看,2019年平均存款利率仅为1.59%,已经比较低了,真要降至1%以下,只会把存款人都赶跑,银行也不必开门营业了。

所以,理想的分摊结构应该是,存款人承担一部分影响,多数压力,还是由银行自己来扛。

这种情况下,2020年银行业净利润负增长没有悬念了(疫情之下,实体经济这么难,银行业净利润若继续正增长,也难免滑稽),至于缩水多少,要看各家银行自己的本事。

此外,就420万银行从业者而言,加薪估计又要泡汤了。

从影响上看,对金融业来讲,让利如同割肉,日子肯定是越来越难过。而且在这种行业整体让利的政策下,行业内部必然分化加速,有的金融机构受的影响小一些,有的金融机构受的影响大一些,甚至是灭顶之灾。

而且可以合理预期,让利不会是1年的事情,可能是持续的事情。既然利率降下来了,再调高上去就会很难,整个实体经济都不适应,所以大概率,未来的几年,金融业都要过这种薄利经营的日子。

2011-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净利润占比持续下滑,让出的市场份额,早期是中型和小型银行均沾,但2015年以来,只有30家上市银行吃到了红利,另外约2300多家非上市银行的利润占比趋于停滞,只是喝了口汤。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2300多家非上市银行中,内在分化也很明显,既有广发、渤海、恒丰等3家全国股份制银行,也有12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近1000家农村信用社。

全国性银行和已上市银行,有实力追赶金融科技大潮,在零售转型、助贷风口中分一杯羹;而绝大多数地方性小银行,优质个人客户被辐射全国的金融APP截胡,优质对公客户被全国性银行普惠下沉截胡,又受不良率拖累,转型举步维艰。

2019年初,审计署网站曾披露某省银行业不良率高企的问题,2018年末该省有42家银行不良率超过5%的警戒线,其中,有12家银行不良率超过20%,个别银行甚至超过40%。

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就是行业分化加速的大趋势。

就此次1.5万亿让利而言,个别地方性小银行可能已无利可让。但减费降息政策具有普适性和持续性,所有银行都得做好让利割肉的准备,无论胖瘦。

一些小银行,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这两年,不断有银行股东拍卖银行股权,但银行股权却并不吃香,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银行股权流拍率超过6成。

当然,抵持股比例的财务型投资缺乏吸引力,针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并购还是有市场的。未来一两年内,我们大概率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小银行被收购。

这对银行业来讲,不啻于一次环境倒逼型的供给侧改革。

无论是中长期经济转型,还是短期经济抗疫,都对银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业内部唯有优胜劣汰、资源集中、加速奔跑,才能更好地在新形势下服务实体经济。

所以,未来的几年,金融机构并收购或将成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其中,必然有大量的实体企业借机布局金融牌照,客观上促进金融牌照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从业者来讲,收入也必然受到波及。国内金融从业者有1800多万,其中保险从业者1300多万,银行从业者420多万,对这些庞大的群体而言,升职加薪也是越来越难了。

企业贷款利率下调后,个贷利率也会跟着下调,所以各位有房贷、车贷的朋友,应该能享受到一波红利。

不过,金融与实体,本就是叶与根的关系。反哺实体,是金融业应有之义,也是应尽的责任,实在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在如此大幅度的让利政策下,希望实体经济能越来越好吧。

————————————分割线

看到评论区很多人说资金会流向房地产,下面统一解答一下。

让利肯定会降息,降息利好楼市,这一点没问题,还本付息压力降低了,购房能力自然也提高了。但说到专门让利实体的低息资金大规模流入楼市,就真的是想多了。

资金如水,滴灌渗漏在所难免,但大规模流动,需要专门疏通河道,离不开政策推动与支持。在当前“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监管层面对资金违规入楼市严查死守,贷款资金成规模地流向楼市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大家就不必操心了。

退一百步说,即便真的有监管不掌握的流通渠道,但资金大规模入楼市,必然导致房价异常上涨;此时,只需反向追溯资金来源,就很容易堵上漏洞,并杀鸡儆猴。

另外,遍观历史上任何大的财富机会,无一不是乘天时之利,顺应了时代的大风口。当前房地产行业已经错失天时,聪明的资金也不会逆势而行的,大家不要小瞧了炒房团的智慧。

相比之下,对股市倒真是个持续利好。降息和让利实体是一方面,股市上涨的财富增值效应是另一方面。

对实体企业来讲,低息贷款固然重要,但企业更需要的是订单和消费。国内1.5亿股民,股市赚钱效应下的消费提振效果不容小觑。

而且政策层面也一直在着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证监会就不用说了,分内之事,在近日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中,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提出“银保监会拟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继续放宽银行、保险资金入市。

两大监管机构合作,天时地利人和,股市没理由不迎来大机会。


user avatar   yang-lei-96-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让利1.5万亿,应该是个折现值。不是说银行(主要承担让利责任的就是银行)当年的利润就直接减少1.5万亿,那也太暴力了。估计上市银行每年的利润减少额度应该在一两千亿的级别。

具体的做法:

1.降低贷款利率,假定全年降低20个bp ,一年让利大约是3500亿,如果针对中小企业持续降低贷款利率,那么数年下来的折现值也很可观。

2.针对特定主体,原有贷款尽可能展期,额度不明

3.其他形式的让利

总之,这轮让利后,银行会更加依赖中间业务收入(比如卖理财),更依赖零售业务。


user avatar   ye-ban-wo-ti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YAMY本来就不好看,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把她吹成美女,

这属于矫枉过正,是美是丑,自己判断,别被资本和大众洗脑。

这件事你问我一万遍,我的答案依然是YAMY不好看。

但问题是,徐明朝你不是观众,你是她的老板,YAMY是你公司旗下的艺人,

你要对YAMY的演艺生涯负责,长得不好看在演艺圈发展得很好的姑娘又不是没有,

韩红也长得不好看啊,但我很喜欢韩红的歌,也很喜欢韩红,

这说明啥,一方面韩红有实力,另一方面韩红老师背后的公司还是有本事的。

你如果嫌她不好看,那当初就不要签她,既然签了她,就得想怎么帮她发展。

举个简单通俗的例子,徐明朝是个厨子,YAMY是个苦瓜,

对于我这样看了苦瓜就想吐的挑剔食客来说,

你能把苦瓜做成一道名菜,我愿意尊称你为大厨,并且为你的苦瓜买单,

结果你这个厨子,对着苦瓜叽叽歪歪半天,怒批苦瓜不太好吃,太苦了,不太好做菜,

那你跟我这个食客有啥区别?就这手艺,你还是别开店了。

这对于我这样的食客,对YAMY这样的苦瓜,都是好事。


补充几个观点,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影视圈的基本规则:

1、在其他行业,恶意评价女性的相貌,是一件非常恶劣而且没有素质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医生/教师/公务员/工人/程序媛等等,被你的同事、上级骂丑女,我第一个站出来帮你说话喷他们,并且强烈支持你维护自己的尊严。

2、但在娱乐行业,评价女性艺人的相貌与身材,是一件非常客观而且常见的事情,明星的相貌、身材、气质本身就是资源,如何根据艺人的自身条件,打造适合的人设,为其选择适合该艺人的艺术作品,是每个娱乐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让金城武、吴彦祖、朱一龙这样的帅哥,去演个赵子龙,完全没问题。

你让郭德纲去演赵子龙,这叫闷声作大死,德云社被三国迷们冲了,我都要拍手称快。

那些说YAMY是美女的,你敢让YAMY去演小龙女、王语嫣、黄蓉这样的古装美女吗?

敢让她挑战一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四大美女吗?

或者难度低一点,演个四大名著里的大小乔或者李师师?

你YMAY能演吗?她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说她是高级脸的,甚至达到亚洲审美标准的,

行,我让她演个《回家的诱惑》里的小三可以吗?

我看哪个倒霉孩子演洪世贤,对着她的脸说:你好骚啊。

当年西门大妈还没把你们这群玩政治正确的人恶心吐吗?

我都心疼刘德凯,为了赚点钱,太不容易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荧幕上的美女没多多少,

各种妖魔鬼怪倒是来群魔乱舞了。

3、这个世界上有美女,自然就会有丑女,有帅哥,就会有丑男。不要搞什么政治正确,什么每个女孩都是美丽的,这叫睁着眼睛扯犊子,和指鹿为马一样离谱,你既然尬吹YAMY是美女,为什么不承认八两金是帅哥?

气冷抖,中国的男人什么时候能够站起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帅哥?

这话你听着恶心不?我一大老爷们都觉得恶心。

4、我之所以要骂徐朝阳,因为你作为老板,你既然签了YAMY,要做的就是根据他的自身条件,去量体裁衣,去打造作品。相貌不佳,但是凭实力走红的女性艺人又不是没有,你自己没这水平,就不要怨天尤人,搞得自己多委屈一样。

骂员工能力差的老板,是最蠢的,因为当他们说出句话的时候,只能证明自己既不懂管理也不懂培养。

你见过刘备骂诸葛亮,孙权骂周瑜,曹操怒斥郭嘉的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管理学上来看,就是在嘲讽许多老板,压根就没有驾驭千里马的能力,更没能力当伯乐,只能当个喂马的。

要我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徐朝阳实在打造不出来明星,那就承认自己水平不够,和YAMY好聚好散,在业内也不失一段佳话,闹成今天鸡飞狗跳的模样,纯属自找,但凡有点能力的老板,都整不出这么离谱的活。

就像我说的,把你那个破店关了,对你,对你手下的艺人,对于我们这些观众,都是有好处的。

---------------------------分割线---------------------------

本来呢,审美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但现在有的人,上个网发个言,都要搞政治正确。你要凹人设是你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上网了,跟你现实中身份都已经切割了,可以痛快做自己了,那咱们能不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点爽快,少一点套路?

我就问你们两个问题,希望你发自灵魂深处来回答:

1、觉得YAMY很美的,如果你是女人,你愿意长成YAMY这样吗?

2、觉得YAMY很美的,如果你是男人,你愿意你老婆长YAMY这样吗?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说她的长相只是不符合主流审美,不算丑,这个观点我都认了,而且我觉得这位朋友真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他的。

但求求你们别吹YAMY是美女,好吧?难道你从小到大,见到的班花、校花,都长YAMY这样,我的娘啊,你的学生生涯有这么不幸和恐怖吗?

再说了,你们这些伪善粉,嘴上这么吹,心里又不这么选,你这不是欺骗人YAMY感情吗?

说的不好听点,YAMY搞成今天这样,在座那些鼓吹YAMY是美女的粉丝们,要负很大责任的。

-------------------------无奈的分割线-------------------------

鉴于这个帖子里,依然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学习白左玩政治正确,鼓吹YAMY是美女,甚至声称YAMY达到了亚洲美女的标准,我觉得我身为亚洲男人的身份和审美都被侮辱了。

我懒得说服她们,因为我这个人能动手的时候,绝对不逼逼。我就上两张图,你们自己去选,哪个美哪个丑自己判断,尤其是某些男士,人家姑娘要面子,嘴硬一点,我还觉得挺可爱的,你一个大老爷们跟着凑什么热闹?想当舔狗也不是这么当的。

同为男人,我就直接点,直接问你:下面两个妹子,你选一个当老婆,你选谁?

为了符合亚洲美女这个身份,我特意没选中国的美女,否则上个范冰冰、刘诗诗、刘亦菲或者巅峰巩俐这样的,这游戏就结束了,而且没有亚洲氛围。

因此,我特意挑了一个亚洲网红妹子,据说是印度的,来,请大家告诉我,哪个姑娘美?这是知乎,不是豆瓣,别玩什么政治正确。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郭树清说「房地产是最近金融市场最大的灰犀牛」? 
  美股连跌,纳指 1月累跌 12% 创五十年来最差开局,科技巨头市值一夜蒸发 3100 亿,发生了什么? 
  资本被频繁提起是好是坏? 
  如何看待 2019 年 9 月 13 日伦交所拒绝港交所的收购提议? 
  如何解决均线滞后问题? 
  怎么用简单的事例解释经济活动?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到底哪个更累? 
  这轮股市崩盘对国家经济战略有何影响? 
  学经济学、金融学的乐趣在哪里? 
  如何看待恒大全国楼盘75折出售? 

前一个讨论
为啥感觉知乎上没一人说护理好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印度豪言2.5线战争?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