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生生涯刚结束不久,在这里也算做一个回顾吧。
当初我是保研的,某985。
当时除了认认真真写毕业论文,整个人就是泡在快乐的罐子里。
因为当时导师没有要求我们提前去,所以又是一个舒坦的暑假。
开学后,第一年是各种上课+组会汇报。
研一的暑假之前去参加过学术会议,当时没有论文,但导师说你们去学习一下,也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研究的。因为会议之余的时间是自由支配的,也可以算作是一次小旅游,大概这就是学术会议的魅力吧-.-
参加会议的时候,会议方提供的酒店都是比较昂贵的,能帮导师省点就省点吧。
暑假时,导师也鼓励我们去参加暑期学校。
所以说,选择一个好导师很重要。比如我同学的导师也很厉害,手里一堆项目,但是成果还算可以的他从来没有参会过,经常在我们面前暴风哭泣…
故导师项目多不多,导师对学生参会/参加暑期学校的态度,会不会剥削学生,卡不卡毕业等都值得了解一下。
研二没有课上,就是读文献、找想法和做汇报。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前沿文献,自己的想法也在组会中不断讨论、修改,甚至推翻。
阅读大量文献,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研究有没有人做过、有没有创新点。如果你一通搜索之后,惊喜地发现这个问题完全没有人做过,那你...也不用开心得太早,一是人力所限,不能穷尽搜索,换个关键词或许就有了;二是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意义,所以才没人做。(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读研需要耐得住寂寞,并且长期的待在实验室(教研室)读文献、做实验对身体也是一种负担。
另外,有时候自己的东西被认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都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推倒重来更是意味着你之前做的功都是无用功。
这个时候,需要一颗大心脏。
导师再好,也不可能会在你的研究上得过且过。
这里建议一下,如果你有相同方向的博士生师兄师姐,可以和多请教他们、多和他们讨论一下,把一些问题初步排除掉,这样可以减少组会被否定的频率,注意不是概率是频率。(ó﹏ò。)
当然,也可以寻求一下其它的科研指导,点击下方卡片获取动态学术资讯、大咖讲解科学前沿:
实习其实是个问题,能不能去实习也得看导师。如果你的成果不够,部分导师是不让去实习的,这个可以先问一下师兄师姐。
实习是为了找工作倒也罢了,我个人是不太建议研究生去兼职的,踏踏实实的做好研究、顺利毕业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就是写小论文、发论文等过程了,收获的过程应该是不苦的吧?
最后便是走毕业流程了:
以前都是20%的双盲外审率,今年因为突发疫情变成100%。
往年该走的流程却一个不少,除答辩外全都匿名盲审:
学术论文审查—> 学位论文校内盲审—> 学位论文查重—> 双盲外审—> 答辩
在这好几轮里里外外的盲审,严重者一轮不过就下半年见了。
这段时间压力和焦虑还是存在的。
这个时候可以锻炼锻炼身体、通过运动来减压,还是挺有效果的,我当时就看过很多实验室的女生去打拳击,听说还是挺有用的,极度卸压。
后来是网络答辩,通过答辩后被学校通知去收拾东西,隔离做了核酸检测后,给了三天时间收拾东西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这可能是最不完整、却也是最特殊的一年毕业季了吧。
待续...
一点都不快乐,反而很慌。
我今年侥幸上岸,因为没有提前和其他导师打招呼,再加上排名倒数,被安排给了一个等退休的导师,如果不出意外,我应该是他带的最后一届。
现在每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嘛,导师只在开学时见过一面,后来再没见过。虽然每周会打电话联络,但只说让我多看文献,至于看哪方面的从没提过。
其实导师人挺好的,经常会给我们寄各种奇奇怪怪的养生产品,同门师兄也挺好的,非常关心我的学业,但我知道他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想让我带他飞。
室友每天早出晚归、精疲力尽,而我每天到处遛弯,就像退休老人一样,每次听室友跟我抱怨她的压力有多么多么大时,我都特别慌。
一学期都过完一半了,我目前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大四毕业的那一刻,没有任何的提升,我真的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毕业,甚至想过很多次的退学。
——12.17更新——
前几天忍不住跟导师打电话说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本科是个辣鸡二本,导师误以为我和师兄一样只想混硕士学历方便找工作,因此采取了放养方式,毕业和就业什么的不用担心,他会尽可能的帮忙。
导师给了我几天考虑时间,一个是走上学术的道路,导师会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让他朋友带我做项目(听师兄说那位朋友很严厉,经常把学生骂哭,对学生要求极其严苛);一个是和师兄一样被放养,好好享受三年学生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也没考虑多久,我就选择了后者。
我被录取时是喜悦的,且不知天高地厚,产生了读博深造的想法,所以才在入学就被放养产生了慌张和害怕的情绪。
现在一切都说开了,我觉得真的好快乐!读研真的好快乐!
哈哈哈哈哈!没想到没有提前联系也能遇到这么好的导师!
原来师兄看我的眼神不是渴望让我带他飞,从此能走上学术道路的求知目光,而是凝望傻子的同情眼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现在想想就想笑,一天到晚到底在瞎想些什么,早早问问导师也不至于这样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