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前几天在书店翻书还翻到它,从《城南旧事》选入到课本的一篇小说,读的时候还能记得老师给我们讲的里面“插叙”的手法。
————
以下是扫描版截图,共缅。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致女儿的信
◇ 苏霍·姆林斯基
亲爱的女儿:
您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您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您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我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的理解。每个男青年,当他们已萌发成年男人的气质时,也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您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可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平静。在我少年和进入青年早期的时候,祖母玛利亚是我最亲近的人。她真了不起。我心灵中所获取的一切美好的、智慧的、诚实的东西应该都归功于她。她在战前去世了。是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祖国语言和人类美德的世界。有一次,在初秋宁静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苹果树下,望着向温带飞去的鹤群,我问道:“奶奶,什么是爱情?”
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意思?”
大天使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问他们,什么是爱情。可是,他们也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春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了奶奶一句。
“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你还是往下听吧!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东西。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答道,但还是解释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了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不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期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这就是爱情,小孙子。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捧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当属《藤野先生》-- 那时候我并没有明白鲁迅先生的心情,现在却感觉懂了一点。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有次在法庭上,辩护律师开庭前有些过于热情地来和我寒暄,聊了几句,法警说被告已经带上来了,在会见室,辩护律师就去见他的客户。
门还没全关上的时候,我就听到里面飘过来一句话,
“别担心了,这次他们派了个中国学生。”
那一次,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求胜欲。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幸运的是,在我身边更多的人会对我的背景和我所代表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
有一次我们办公室在做一个家暴的案子,老板找我过来说,这个案子有一点特殊,被告是华裔,他的主要辩护理由就是他的行为在自己的文化传统里没有问题...我们觉得涉及到这些我们不懂的领域,还是应当谨慎些,有人说想让你和辩护律师谈谈,但我又怕你为难...
我说,多虑了,在我们的文化里打老婆一样是不对的,我倒是有兴趣看看他有什么文化传统。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的确有为难的时候--法学院的同学和检察院的同事,熟识起来以后也不避讳谈政治,酒过三巡,就有好奇心重的人问我,“听说中国会强迫监狱里的犯人做玩具卖到美国?” ”听说在中国私人开银行会被判死刑?“ ”听说你们把一个做中国版Porn Hub的人关起来了?“
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就觉得酒一下子醒了: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看了一面之词误解了事实,有的戳到了一些中国法治中的问题,但也有片面之处,需要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的法律写作课老师,在教学上颇有些藤野先生的感觉,有次和我谈作业,指着一个案子说:光看法官的判决,可能觉得这个判例正好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但仔细对比一下我们的这个(虚构)案件的事实和你引用的判例,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你不能回避事实的不同就这样引用,尽管这样看上去很有力,但不能歪曲事实。
现在的时代,已经和当年不同了,但只要有人的地方,人性都会有共通之处。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我所认识的留学生里,有以图书馆为家寒窗苦读的,有努力在职场上不断打破天花板的,但也有借着天高皇帝远,终日声色犬马的。
然而比起一些不争气的同胞,更让人心里难受的是,还有一些幸灾乐祸的国人,见到留学生群体里有谁倒霉了,就先怀着恶意去揣测别人。
同胞遭到抢劫遇害,在路上好端端被人一枪打死了(
震惊 美国女子“路怒”枪杀中国女留学生(图)),成为了犯罪受害者,总有一些无良媒体蜂涌上来,写出“留学生豪车中被杀”之类的标题,评论区有许多不堪入目的粗鄙之语。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过去和现在,国内与国外,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有些东西并没有变,
那就是所谓的人性吧,有好有坏,在哪里都一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美国也无非是这样,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
不同的是,现在的我在读这篇文章,更多地看到的,是鲁迅先生冷言冷语之下一副热心肠。
《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每次读到这篇课文,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美好的、充满童趣的、栩栩如生的童话世界。
附课文插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落花生》 因为里面的落花生感觉很好吃
《社戏》 因为里面的罗汉豆感觉很好吃
《端午的鸭蛋》 因为里面的高邮咸鸭蛋和苋菜和虾感觉很好吃
《葡萄沟》 因为里面的葡萄感觉很好吃
《榆钱饭》 因为里面的榆钱感觉很好吃
《大森林的主人》 因为里面的烤鸡感觉很好吃
《卖火柴的小女孩》 因为里面的自己会走的烤鹅感觉很好吃
《杏儿熟了》 因为里面的杏儿感觉很好吃
《金色的鱼钩》因为里面的鱼汤感觉很好吃
《马背上的小红军》因为里面的青稞面感觉很好吃
《故乡的杨梅》因为里面的杨梅感觉很好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里面的覆盆子何首乌桑葚感觉很好吃
《少年闰土》因为里面的瓜感觉很好吃,偷瓜的猹感觉烤熟了很好吃
《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里面的牡蛎感觉很好吃
《桂花树》 因为里面的桂花糕感觉很好吃
(๑•̀ㅂ•́) ✧宝宝就是如此坦诚的吃货呢
根据评论作一些补充,记不清是出自课文还是课外读本了,我看过的我都尽量写进来
《吆喝》里面的油炸鬼 大米粥 馄饨挑子 硬面饽饽 喝了蜜的大柿子 糖葫芦儿刚蘸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 荷叶糕感觉很好吃
《水浒传》节选里面的熟牛肉和酒 十斤臊子和寸金软骨 感觉很好吃
《美丽的小兴安岭》里面的野兔 和熊又肥又厚的脚掌 感觉很好吃
《荔枝蜜》里面的蜂蜜感觉很好吃
《我要的是葫芦》里面的葫芦感觉很好吃
《苦柚》里面的柚子感觉很好吃
《画杨桃》里面的杨桃感觉很好吃
《万年牢》里面的用红果海棠山药红小豆青丝玫瑰冰糖做的糖葫芦感觉超级好吃,糖是薄薄得一层
《孔乙己》里面的茴香豆和烫好的酒感觉很好吃
《可爱的草塘》里面的狍子野鸡鲇鱼鲫鱼感觉很好吃
《春酒》里面的春酒感觉很很很很很很好吃
《一碗阳春面》里面的阳春面感觉很好吃
《小石潭记》里面的游鱼感觉很好吃(这个我是佩服评论里那位朋友的)
《背影》《小橘灯》里面的橘子感觉很好吃(我对那个灯更感兴趣,不过自己做的时候失败了因为蜡烛站不住)
《秋天的怀念》里面的豌豆黄和杨树花感觉很好吃
《柳叶儿》里面的柳叶包子感觉很好吃
《武松打虎》里面的熟牛肉和酒感觉很好吃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里面的十斤寸金软骨感觉很好吃
《俗世奇人》里面杨七杨八做的茶汤感觉很好吃
《槐乡五月》里面的槐花饭感觉很好吃
《冬天》里面的白水豆腐蘸酱油感觉很好吃
《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里面的荷花和莲蓬感觉很好吃
《腊八粥》里面的腊八粥感觉很好吃
《黄油烙饼》里面的烙饼和蘑菇感觉很好吃
《炊烟》里面的红薯和芋头感觉很好吃
《严贡生和严监生》 里面的云片糕感觉很好吃
《桃花源记》里面设酒杀鸡作食感觉很好吃
《包身工》里面的稀粥感觉很好吃
《荔枝》里面的沙果和荔枝感觉很好吃
《在酒楼上》 里面的绍酒、油豆腐、冻肉、青鱼干感觉很好吃
那个说小狗包弟的你走开……
那个说血馒头的还是算了吧……我觉得不好吃呢 (o´・ェ・`o)
至于教材版本,宝宝是在山东读的书
另外,本文拒绝无偿转载,不想付钱的营销号勿扰吧谢谢
小学的课文记不得多少了,只记得第一篇要求背诵全文的是《小蝌蚪找妈妈》。
我来说几个没有人说到的吧。
《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现在逐渐发现寓言这种体裁的妙处了,一个非常简单短小的小故事,却是在任何时候、不同的人生阶段拿出来看都可以有不同的感悟,耐人寻味。我也算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什么太大的挫折。就像这位王子一样,我也总是叹息别人的苦难,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我遇到了这种事请该怎么办。可是后来才明白,就像福贵一样,即使遇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也是可以挺过去的。死亡从来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不要逃避,大不了最严重的就是一死。所以怎么样都要坚强地挑战它。
还有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树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踩踏。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大森林的主人。
子弹取火、烤松鸡、树枝铺床,深刻诠释了野外求生的三要素:火、食物、庇护所。
《社戏》
读起来,怎么说呢,特别舒适。
当年不觉得,现在发现鲁迅先生的东西,读时总是有这种特殊的舒适。
贴我最喜欢的几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当年啊同学们都怕鲁迅,但是我只觉得他的文章真的好棒啊。叙事则传神,抨击则犀利,有肉有筋骨,怎么嚼都满口香气。
只能说,大文豪就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