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一线城市鸡娃家庭,孩子真的很牛吗?学前快乐教育但零基础的孩子,有可能追上他们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我见到的孩子来说,大致可以把这种孩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孩子是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领域的天赋,只是通过提前早教,让孩子抢跑。等把整个赛道跑完了,该啥样还啥样。

就好比说,在语文这方面,三五岁会几百首古诗的我见过很多,有些家长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锻炼写作能力,但绝大多数人只不过就是在五六岁的时候,能写出其他大多数孩子十岁左右能写出来的东西而已。最大的用处,也不过是能提前高考,比别人早几年毕业而已,能在自己领域内做出做出突出成绩的几乎没有。

第二种是孩子真的脑子就够用,这种一般都是走中科大等学校的少年班,或者是很小就能直接展现出在某个领域的天赋的那种。但这种天赋,靠鸡娃是完全鸡不出来的。

正如高赞 @Dr老爸的育儿经 所言,如果以单纯应试为目标,无可否认这种鸡娃真的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但在另一方面,孩子的其他成长也需要时间——就拿最基本的社交来说,你把孩子成长中本来应该社会化的时间拿来让他去学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孩子缺失一部分社会化的过程,这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太好的影响。

这方面,我想说个有点悲剧的案例。几年前,西安中学曾经出现过一位被称为“历史天才”的少年林嘉乐。他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有多部已经出版以及即将出版的著作。其中那本出版的著作我看过,尽管谈不上什么开创性,但能看出基本的学术功底,质量甚至比很多历史学的博士论文还要高些。

但这样的一个非常出色的高中生,却因为抑郁等原因选择了自杀,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尽管我与他素不相识,但就凭他在那本著作中表现出来的功底与才华,我宁可他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少年,他只要能健康成长,按部就班地考入大学的历史系,然后慢慢去做研究。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并不介意他的才华在10年、20年之后慢慢展现出来,好好活着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鸡娃鸡出来的孩子很牛吗?客观上讲,的确很牛。但这种“牛”只不过是因为抢跑带来的领先优势,并非是不可能追上的,甚至这种有违健康教育理念的行为,还有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结果。我在北京,已经见过了非常非常多被父母鸡的非常不开心甚至于抑郁的学生,也见过那些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孩子,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有怎样的热情。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鸡娃,而是能否引导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否则,鸡娃与放养,就会成为两个极端。当你的孩子真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时候,他所展现出来的潜力,可能真的是让你吃惊的——好比说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很多对写作感兴趣的初中生,展现出来的文笔就已经比很多成名的作家还要老辣,如今甚至已经是青年文学的代表,而某个只是因为“提前发育”出版了几本书而进入了清华的湖北考生,如今却早已在文学这个领域里泯然众人。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部分鸡娃家庭知道自己在干嘛,

大部分鸡娃家庭真把自己当育儿专家了,把孩子当人上人来鸡了。

——

这段时间最火的当属北大韦神,牛掰程度不用过多解释,

韦神是北京人吗。

爱因斯坦死了大脑被切片,并不是猎奇手段,真的是大家太需要知道聪明的脑袋是怎么诞生怎么运行的了。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办法批量生产高智商人类。

韦神这样的人物,那是概率出现的,脱离了人口基数就出现不了。

一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就那么多,即便是平均教育水平再高,最多也就是利用种种隐性的以及无关智商的东西,把中人之资甚至不及中人的学苗,推到一个细分的就业方向上,使其看起来变成了人才。

一线城市最能吸纳年轻人就业的就是泛娱乐和泛传媒的大行业,

这部分岗位需求的,恰恰不是高智力,

外语、学历、待人接物的所谓情商,还有对消费主义,对市民阶层,雅痞等等生活潮流的了解,

最后诞生了一种很高级的都市人,既是人设又是就业方向。

比如北京最火的,藏狐无穷小亮,

知乎上还有问题说,为什么生物这么冷门的知识都能被小亮带火?

其实这就是没理解到位,

《海错图笔记》也好,鉴定一下网络热门生物视频也好,本质上都是传媒,有一定科普价值和娱乐价值的传媒,

我认识一些北京的同龄人,大多都是从小接触好的出版物,周围知识氛围也浓厚,从各种格物层面都远超二三线每天傻玩傻乐的小孩,

可能想学理科的,不到初中毕业,周围这些花花草草从生物学角度已经差不多分清清楚楚了,一进公园飞过来只蚊子都能看出种属,学文的也一样,说埃及法老就跟说自己家三舅四舅那么清楚,

求知欲加上好的记性,培养博物人才的机制,很适合大城市,

这些孩子可能不能像韦神一样横扫开挂,

但是进入地大农大,北师人大之类的好学校,然后再出国读研读博或是回国工作,在二三线家庭看来,那已然是顺风顺水很优秀的小孩了,本身他们自己活得也很快乐,有自己为之着迷的小天地。

所以很多一线父母名义上是鸡娃,实际上是知道自己娃的资质,既不是最上游,也不是最下游,趁着他记性好多让他看点书,或者学学乐器,在学有余力的时候,把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前积累一下。学历高毕业了有大把工作可以干,专业干不了,就去出版业传媒行业,见识和水平比外省来的肯定高些。

这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家长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但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外省通常高考升学压力更大,卷的更厉害,高中生除了参加竞赛就是刷题备战,根本没有闲工夫想别的,

然后一到考完高考,学大学知识从零开始,其实人家一线的小孩早就入门了,没准和教授的关系都不错,是教授们看着长起来的小孩。

至于更差的,比如父母缺乏陪伴,或者孩子天资太一般,学习习惯不好,被惯坏了,这时候一线家长就得琢磨更偏门的路数了,比如国际高中,冷门乐器,体育专长,还是搞点什么社会公益,找牛人写推荐信啥的,总之就是赤裸裸的拿钱镀金,换个马粪皮面光,一路氪到找工作或者嫁人,直到不拼绝对智商了为止。

所以能说孩子都很牛吗?

娃都是鸡出来的吗?

只能说是因材施教,或者因才投资方向得当罢了。

《生活大爆炸》里,理论物理学家谢耳朵那工程师基本上不当个同行,也不认为地质学是门科学。

他也不是所谓美国一线城市鸡出来的。

如果都是中等资质,二线和一线本质差别是高考难度,考上一个211或者985的难度差太远了。

过去三十年,一线都享受的是最好的待遇,门槛低,需要投入的精力少,能让小孩在应试教育之外学有余力,这样随便学点英文乐器,或者参加什么活动,和海外学历对接的也顺畅,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所谓鸡娃的成功经验才被吹捧起来。

最近一线也麻烦,因为应试教育本来是easy模式,校外辅导机构兴起把学校的活给干了,本质上是一线城市的大文娱大传媒产业遭受互联网冲击衰落了,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薪资待遇也给不到,迫使高考胜利者们,中上资质的做题家,比韦神不足但是吊打211有余的年轻人,直接回过头来办补习班了,教辅来钱快,对父母来说又是刚需,大把人才涌入的结果就是整个一线的应试教育大内卷,

高考成了父母财力和小孩资质的双重比拼,既考验家长也考验小孩,中等资质的孩子好日子就到头了,父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说到底还是应该改革高考,不管怎么说高考是无法取代的。

任何绕过高考的办法都会滋生无尽的腐败和暗箱操作,

最近有人大代表提议把学制改成522,我个人觉得是个好办法。

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都是题海中,学也学不来什么东西,

不如把学制压缩一下,甚至初中高中都合并算了,小学五年,中学四年,

早点念大学,对超一流的小孩是节省时间,对中游的是减轻负担,对下游的其实也没影响,不学习的学生在哪精神状态都比在教室里强。

最主要的,让一些国立大学的一些专业,像日本那样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看分数录取,全国统招统录,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家长们明白,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鸡也白鸡,没用。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大一个副教授在女儿6岁前只玩不学习,结果上了小学之后英语倒数第一,怎么追都追不上。要知道别人4岁就1500词汇量了,你6岁还是零,怎么追?结果严重打击自信心,都快抑郁了,最后只能躺平。以后估计也是中考分流一辈子厂妹了。

鸡娃也不是你说鸡就鸡的,娃很多时候并不配合。但是娃有一个好处,就是外界干扰因素比较少,专注力容易培养。

像我自己,时不时刷刷知乎,灌灌水,刷刷微信,评论两句,有时候遇到不同意见吵起来。比如上次跟量化投资丁鹏老师辩论了几句,没想到就上热搜了,当天百度第8,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被逮捕都排后头。

但作为3、4岁的小朋友,没有微信,没有抖音,没有小天才,她的专注力是远强于成人的。另外她还远没到初中的叛逆期。因此,趁着这个时间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现在不听你的,以后长大了翅膀硬了更不听你的。

谷爱凌3岁开始滑雪,粉碎性骨折,难道自己愿意的?还不是被她妈连哄带骗推上去的。到了9岁就拿冠军了。等13岁都全国青少年冠军水平了。这个时候再叛逆,这水平在那,滑雪已经同龄人天下无敌,哪怕不听妈的,为了自己,也会这条路走下去,毕竟前景太诱人了。到16岁就是世界冠军,同时归化中国,这个肯定也是她妈计划的。现在18岁,之前滑雪投入的100万美金,100倍收益都不止,她和她妈双赢。

很多父母很搞笑的,老是强调牛蛙都是自觉的,这样自己娃不牛那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这锅甩得一干二净。说实话,任何娃3岁被拉去滑雪,每周开单程6小时车去雪山,滑到9岁,不管天赋如何,基本也是世界级了。但估计全世界也只有谷爱凌一个这么干。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这个毅力每周开12小时车为娃服务。

应该说3-12岁没有一个娃会自觉干啥事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浅,也不懂规划。比如她咋知道海淀数学比美国强呢?为啥每年要飞去海淀学奥数?还不是她妈规划的。哪怕陶哲轩这种数学天才,他父母也是小心翼翼地培养,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那种让娃依照天赋自然成长的都是瞎扯淡。只有陶哲轩、谷爱凌这种每一步都经过精确计算的,最后成功的概率才高一些。

总之,鸡娃更多是在3-12岁这娃懵懵懂懂的时候能推多高算多高,以后哪怕她叛逆了,但依照之前的惯性前进依旧可以比同龄人强多少。

另外,这娃也不是机器人,不是你说干啥就干啥的。比如教她英语,我希望她能开口说,但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之前读kid box,无论我读还是录音带读,她都不肯说;还有牛津树也一样,都读了9册了,都是只听不读;然后尝试了叽里呱啦,虽然有开口,但看见里面的超人就害怕,渐渐放弃了;另外还有叮咚英语,是外国人录好的所谓AI课,好了一阵子,但后来不愿意学了;还尝试了vip kids之类的,外国真人面对面实时交流,就是不开口。现在尝试斑马英语AI课,目测可以开口,希望能坚持吧。

你说两个父母,一个放任孩子在那,不开口就不开口呗,这样可能到6岁都不会说英语,因为她自然状态就是不开口;另一个连哄带骗千方百计让她开口,她现在4岁,到6岁估计开口两年了,水平肯定提高很多。你说哪个培养的子女更好呢?

所有尊重孩子天性自然发展的说辞无一例外是父母自己懒惰的借口。


user avatar   2600196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剧场里,人人都站着,筋疲力尽,但看到的荧幕,却和坐着时没有差别。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求求大家都别站着了,快坐下吧,这种博弈是多输的啊!

请问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是:

A、真诚善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考虑。

B、阴险狡诈,之所以让别人坐下,是为了让站着的自己更好地独霸屏幕。

大家仍旧立得僵直的双腿,就是判断和回答。

但另一方面,这个策略启发了群众,人人都开始四下抱怨和呼吁大家坐下,甚至他们还让剧场外的路人帮着往剧场里呐喊。可与此同时,人人却还是依旧挺拔如松。

偶有“中计”的,如释重负坐下,却发现陷在一片黑暗中,马上又站起来了。

总之,喊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唯一能让大家坐下的,是一只无比巨大的手掌,从天而降,把所有人都按回座位,哪怕其中部分倔强的腿会被压折。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选择产业,比鸡娃重要多了!

聊聊教育、就业。

现代教育里面确实有些问题,那就是:

“我们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花费了太多没有意义的时间,导致成本无限大。”

就比如说,很多学科吧,你这辈子根本用不着,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研究这么深。

比如说折磨学生的数理化,现在很多题目都是很难的啊,而且考的内容越来越深奥,但是和大多数人毕业以后的工作收入没有一毛钱关系。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说:

如果祖国的下一代不学数理化,请问祖国的未来怎么办?难道变成美国那种快乐教育的白痴?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没必要学那么深,要控制程度

就是说以科普提升全民素质的角度,来教授一定程度的数理化知识,是一种情况。

去搞什么变态难的数理化题目,来折磨学生,还逼的学生得去补课来搞懂这些题目,那又是一回事。

科学素养是应该有,但是没必要搞过度

就好像,我知道消毒水不能喝,我有这个程度科学素养常识,和我知道消毒水的化学方程式怎么配比?这完全是两个维度的差距!

成本更是不一样的花费,对自己需求不大的知识,我们得适可而止,否则就是给培训机构送钱。

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上课学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应该具备的现代化素养程度了,最终只是肥了培训班而已。

同时现代教育还有个问题:就是一个专业化教育太晚的问题,这又是什么意思?

小学到高中需要12年,但是都和专业知识无关。到了大学里面才开始学专业知识,而大学只有四年啊!

根本是不够成为熟练的专业人才的,导致很多人出去以后就业难,实际就是工作以后需要重新学。

12年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死磕各种“角度刁钻”的数学题,然后真正开始学习可以赚钱的专业,却只有四年时间...

你仔细想想看?这就很不合理吧,对不对?(除了对培训产业有利)

花9年研究的刁钻的数学题,大部分人毕业以后,根本用不着!却要在高考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一看股市,某某培训机构又上市了)

而真正能养活自己的专业,一方面时间只有四年,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普通大学又管的过于散漫,很多人可能就是玩了四年而已。

如果情况是这样呢?

首先从上学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产业方向

然后定了产业方向以后,开始学习以配套这个产业为基础的相关知识。

比如说你是研究人工智能、AI算法方面产业的学生,对你来说,就没必要死磕什么文言文啊、阅读理解啊,不是说这些基础素质不重要,还是前面那句话,“适度”很重要。

现在各个学科的题目,都越来越刁钻了,完全就是折磨人,实际用处等于0。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目标就是:往人工智能、AI算法产业方向发展。

那他需要的是: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把那些没用的刁钻课程给Pass掉,轻装上阵,去读以专业为核心的课程。

等你9年以后,你的能力基本就可以去相关公司去实习了,甚至开始上班赚钱了。

你看,这样是不是教育时间、经费,是不是就大幅缩短了?

换句话说,把时间全部用在攻克那些自己就业需要的课程上面,而不是研究那些用不着的刁钻题目。

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彻底的把基础教育和企业融合,我举个例子吧。

现在很多大学,包括某些一流学校,都多多少少存在产研脱节的问题,就是说大学里面教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了,和就业市场脱节了。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课程本身都是标准课程,一旦你标准化,就存在版本更新问题,而学校的标准化课程,是不可能更新速度跟上企业实际情况的。

举个最精辟的例子吧,现在很多大学开了电子竞技专业,你觉得你怎么看这个专业?你觉得学了有意义吗?

真电子竞技大佬,自己赚钱直播都忙不过来,他怎么可能会成为老师?其他专业也是一样,业内的财富密码,是不可能上课告诉你的。

唯一解决这个事情的方法就是:融合企业和学校。

问:什么情况下,企业才会把自己实用的业内经验,传授一部分给学生?

答案:当你是他员工的时候,你帮他的企业赚钱的时候,他就会教你真正的实用的赚钱技能。

你不是企业的自己人,如果企业老总去学校上课,教的是真本事:那叫泄露企业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理论课程结合实操,给做企业的学徒(实习),这才是最好的专业课。

这样,企业也得到大量免费的学生劳动力,学生免费劳动的时候,也可以学到实操技能,两全其美。

如果你想去互联网大厂上班,其实最好的老师根本不是什么某某大学,而是在这个企业上班的程序员。

如果他本人来告诉你,你得要学那些方面的知识,那就是高度的贴合就业市场行情了。

还是举例子,比如你准备成为ai算法程序员,你上学应该学的是这些课程:

数学基础方面: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离散数学,数值分析。

算法积累方面: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决策树,逻辑回归,线性模型,聚类算法,遗传算法,估计方法,特征工程等;

编程语言方面: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整体越精通越好,毕竟算法的实现还是要编程的;

技术基础方面: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布式系统,算法基础;

这才是你满足你就业需要的基础教育。

这些内容有极少数是和目前教育课程是重合的,比如数学,虽然都是数学,但是侧重点也不一样,差异很大。

而彻底精通这些专业知识,你是需要大量时间的,如果是完成目前的小学、初中9年教育和3年高中以后,你再从大学四年开始研究这些,那完了。

结婚日期得到猴年马月了!

而且你父母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自立了,要一直补贴你很久,甚至贴到后悔生了你,感觉你百无一用。

个人角度就是压力过大,最终沦为家庭、婚恋解体,国家角度就是日本失去了30年,德国正在被移民占领。

个人建议的教育改革思路:

从小学开始,就按照自己选择的产业方向,开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对应产业的专业教育,才是核心!

至于9年义务教育里面的那些传统科目,可以高度精炼简化成为一门课:《现代化公民基本素质》,科普一下这些知识点就够了,没必要死磕,做题是搞不成产业升级的,只会出一堆高晓松。

研究ai算法的程序员,能不能背诵大量文言文并不重要,作文能不能高分不重要。

反过来:

研究历史人文学科的,他的奥数题做的好不好也并不重要,有基本的数理化常识就够了,没必要搞那些变态的题目。

全才式培养,最后可能是变成了鼯鼠,什么都会一点点,什么都不精通,最后毕业就失业。

程序员的本分就是做好程序员专业,可以赚高工资,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写得一手好作文,那叫锦上添花,但是核心是他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作文。

而我国面临的问题,就是:

1、类似高晓松这种懂王式的全才太多了!他什么都懂,都给他懂完了,但是什么成就贡献都没有,还喜欢挑拨社会矛盾。

2、专业人才太少了,别说高端专业人才,就是中端专业人才,我们都太少了,做过企业的都懂,想要的技术人才很多时候,根本招不到!

前者多了,只会让全民变成“猪头”;后者多了,我们就可以击败德国技术、美国技术。

9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总体就是:全才式基础教育,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升巨大,起源是德国普鲁士教育模式。

事实证明在现代化初期,这种模式是好处巨大的,可以快速的把一个国家的人才拉进现代化,产生大量的高素质人口。

但是我们在逐步迈入深度工业化以后,产业细分带来的人才需求细分,也是一种必然,如果这种时候我们还在搞“全才式基础教育”,最终一定会迈向教育军备竞赛。

国家已经在通过行政手段打压教育军备竞赛,最近对于补课班过热的态度,更是严厉的打击。

但是根源还是“全才式基础教育”模式下的必然。

现在的高考,更大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记住这句话。

就是大家都想通过高考以后,跨入上流阶层,变成“人上人”,而不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一部分原因也源于我国传统的科举文化,在现代和德国普鲁士教育模式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变态的“教育军备竞赛”模式。

只要大家高考的目的都是通过一考定终身,金榜题名成为人上人,那么军备竞赛永远就不能停止,教育的成本自然永远很难降下来,最终成功变成天文数字以后,人口彻底崩塌,中华民族消亡于历史之中。

指望一考定终身,金榜题名成为人上人的思维 = 某蚁金融的模式创新,对技术进步贡献为0

学好专业技术,搞好技术进步=华为鸿蒙思维,这才是我们中国需要的。

我相信,只要是产业为目标的教育:任何孩子在9年之内,都可以迈入工作岗位,甚至成为业内专家。

比如一个从业9年的摄影师,他当然能养活自己,甚至工资已经很高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放弃了那种科举情节,放弃所谓的人上人思维育儿,你会发现:研究产业,和相关需求的工作岗位,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可以让你生孩子不是长期亏损,而是很快可以家庭收支平衡的好方法。

一个孩子,读完现在的完整教育,需要:9年义务教育+高中3年+大学4年。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被父母供养整整16年才能赚钱,让家庭收支平衡...我想想都感觉很不合理。

更不合理的是,一个人读了16年的书,居然不能毕业就马上月薪过万。

《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内别说本科生了,博士毕业的朋友,月薪过万的都不多。

这不就是一个笑话吗?

本科毕业需要16年教育时间,加上研究生,最终到博士,你从受教育时间就超过了20多年!

也就是说,我™的学了20多年!连毕业就月薪过万都不做到?如果这不是一个笑话,什么是笑话?

真不如一个木匠!

而且20年你得错过多少个风口?比如2010的时候,那时候淘宝还非常的亲民,哪怕就是一个打工的,你去开个淘宝店,也能赚不少钱,很多人就是靠时代机遇,一波起来的...

人的成功:学历、能力,其实都是很小的因素,时代趋势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没有中国的互联网红利,马云能力再牛又如何?最多就是一个小老板。

而且20多年看起来很长,实际上里面16年都不涉及专业知识,是白白浪费了。

真开始认真搞专业,就大学开始的,而且从本科到博士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你根本不是在市场里面搞专业,你是关着门,在学校里面搞专业,很容易就闭门造车了。

我看过很多博士抑郁,自杀的新闻,都是对于这种黑暗的人生一眼看不到头,其实就是教育模式造成的人生悲剧。

同龄人早就结婚生子了,或者已经工作很久了,事业甚至都开始很有起色了,而你的人生就好像停滞了一样,永远看不见尽头。

最搞笑的就是,可能博士好不容易毕业了,发现收入还不如个木匠,而且木匠师傅早就结婚了,人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很久了...

这种痛苦,谁又能理解?

如果是从就小学开始侧重学程序员课程,等6年之后,你去上班完全就没问题了,家庭哪有这么大压力?甚至可能:还能反过来给家里寄钱,补贴父母了。

这就是以产业为目标的专业化教育,很快就能就业。

可能有些人会生气,说你太坏了,你希望我孩子从小就开始996、007!我真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不要把人生割裂。

人生不应该是:学生时代 + 步入社会工作以后

现代人应该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有肥美丰厚利润的产业,你就去学什么、做什么专业。

把 学生时代 改成 终身学习。

越早去工作,成为业内高收入专业人才的空间就越大,因为你年轻,学习时间丰富,比如十几岁就开始工作,20多岁可能早就成为管理层、或者自己创业当老板了。

当然还有个问题,也是很多人会问的,那我没有学历?怎么应聘,人家都不要我!

这就是你不会“来事”了,其实只要你工作能力到位,实际上没有任何企业会拒绝你,除非是国企那种,有硬性标准。

很多人拿着自己的简历去找工作,然后就被拒绝了,最后就开始归纳,是自己的学历低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件事,你自己有什么能力吗?

就是说能力强,实际上不会有任何民营企业拒绝你,基本都是抢着要的,但是很多年轻人就是没什么能力啊,他没有成功项目案例、也没有强大的技术展示给对方,最后被拒绝了。

他归纳原因就是:我学历低了。

实际上他除了学历,其他方面也是什么都不行,这才是真相。

你会造芯片,华为人事部明天就通知你去报道了,就这么简单。很多人能力完全没有亮点,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还是那个科举做题思维,动不动就琢磨,是不是我学历不行,要么我去读个博?

公司要的是赚钱的能力,这个才是关键!

当然,这篇文章,我倒不是说鼓励孩子去读技校,国内技校做的不行。

我说的是,一个教育思路问题,那就是:

1、人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对标产业,成为相关专业人才,最终成为这个产业的专家、管理层、股东、老板,这是实实在在的富裕起来策略。

2、而不是指望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然后金榜题名被庙堂选中,成为人生赢家,这种梦想总体来说是赌博。现在军备竞赛到了,连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的存在了。

同时实物制造,才是让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方法,我们对标的产业专业人才越多,我们的制造业就越强大,制造业也是最能吸纳就业的。

其实我就是想说一件事:

任何一个人类,智力正常的人类,经过了长达16年-20多年的教育以后,如果还不能做到毕业就月薪一万,你觉得这个教育是不是彻底的失败?

说个最Low的现实例子来对比:你就是去一个工地从学徒做起,16年了啊,你早就成为懂技术的老师傅了吧?能不能雕刻大花雕了?能不能拿月薪一万的工资?当然是可以啊。

稍微了解过工地的人都知道,毫无疑问是可以的啊,而且还不止这个数。

我就是好奇:为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大量的大学生,他读了16年书,学习了16年知识以后,出来以后却根本做不到,毕业就月薪过万?这就是教育失败啊。

问题的根本,很多人不敢说的一个真相就是:教育产业化。

除了大学四年才涉及赚钱需要的专业知识,之前整整12年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完全不涉及任何专业知识,全部都在死啃“八股文”。

肥了谁?你说呢?无数个教育培训上市公司而已。

是的,我知道中国古诗词很美丽,我业余偶尔读一下陶冶情操就好了,我有必要花费我这么多黄金时间的青春岁月去死磕这玩意的阅读理解吗?我以后又不做文学家,你让我死磕这个有什么用?

是的,我知道数学是一个伟大的学科,我业余偶尔读一下陶冶情操就好了,我有必要花费我这么多黄金时间的青春岁月去死磕这玩意的无数种解法吗?我以后又不做数学家,你让我死磕这个有什么用?

学金融专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考古的基础知识能一样吗?

结果这二者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在学一样的“八股文”,谁都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但是就是题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刁钻,让补习班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你的公司亏损了16年,你还不能盈利,你这公司就是垃圾股。

任何脱离产业为基础的教育,最终都只是一个泡沫而已,鸡娃就是中产阶级陷阱,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的。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我一直不太懂为什么好女孩为什么总是被渣男骗,一些家境良好学历很高的女孩子为毛会自轻自贱,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给人舔脚,那些精英的男人为什么沉迷接盘,见到厂妹都不敢搭讪,后来见多了也不以为意,就当有些人生来就命不好吧。

结果最近看到各种鸡娃的事例,再回头看看。

得嘞,这么多完全放弃亲子感情沟通,只将优劣当成评价标准的父母,这么个只看功利和社会地位不参与情感交流的家庭,这他喵的不完全就是肉便器生产线吗?

养的再好再端庄,内心永远有那么一个豁口,这时候别管是什么烂人,只有填进那个豁口就能轻松骗到她的一切,一辈子都没人对她那么好过,当然予取予求,把自己的一切都拱手送上了。

教的再精英再学霸,大脑永远在判断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地位高低,永远觉得自己不行,还不够好,必须要到万无一失完美无缺天下无敌了才敢动手,当然永远不敢主动一次,注定接盘一生了。

这些畏惧阶层跌落的城市中产,眼界里就那么点东西,你以为他们和那些闷头种地就为了养出一个大学生的老农有什么区别吗?阉掉自己的情感功能,阉掉家庭的互动,阉掉社会生活的必要常识,用各种各样能量化的技能点来拼斗,用尽全力去模仿真正的上流社会养继承人的方式,把所有的一切都压在一条坐标轴上。

再怎么拼命鸡,到最后还是进烤箱的命,我才不信那个父母外交官的高考状元是鸡出来的,真正的上流社会绝对不会搞这种忽视孩子感受的鸡。

这样用单一标准鸡出来的孩子,就算有一墙的荣誉证书,也要用一生来为童年买单。

你永远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追上他们,你只要养出一个能大大方方说话的人,就能把这帮沉浸在价值对比中的家伙吊起来打了。

那条他们拼命往上爬的坐标轴,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成功天梯,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2021.4.14----

小布尔乔亚妄想自己是贵族,通过贵族式的教育来培养孩子,妄想孩子能够成为贵族,他们吹着自己鸡娃的方式不一样,说自己鸡娃是全方位发展,说现在的鸡娃者都是高知,投入都是几百上千万。

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核心关键:

真正的贵族是不需要鸡娃的,哪怕孩子是个二世祖,他们也有资源带给孩子那些别人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

需要鸡娃,需要将自己的焦虑寄托在子女身上,本身就是自己阶层不稳固的象征。

一个不稳固的新贵阶层,妄想通过将子女培养成精英留在这个阶层,这就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

这种搞错了方向的愚蠢努力,纯粹就是自我安慰而已,鸡出来的孩子好与坏,都改变不了出发点就已经歪了的事实。

鸡娃?先鸡自己吧。

你有一千万能给孩子试错的时候,他的路比鸡出来的精英宽的多呢。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追上”的问题 ,而是在规定时间内追上。

比如很小的孩子他就会100以内加减法,会背几首诗,你说不学的孩子能追上么?当然能呀,谁最后还不会个加减法吗?但问题是,当你在学加减法的时候,人家开始学了别的东西,这个趋势是一直存在的,而最后,在高考,或者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你刚好学到了的东西,人家也会,而人家也多出了一些东西,最后在升学和择业的时候占据了优势。而你在这种时候升学不如人家,择业不如人家,这个时候落下一步,以后就很难追了。

所以你说你能追上他现在学这点东西当然没问题,可问题是你能追上你落后的趋势么?因为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在中考、高考以后再追上,基本就没有意义了。你说这辈子能不能追上,当然能,可规定时间能不能,这就不一定了。问题的关键正是在有限的时间以内你要追上呀。

老实说,很多家长,总是以“快乐教育”来安慰自己。教育从来就不是快乐的。从古至今都是,古时候的先生甚至用戒尺打人。要想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然不快乐。你选择快乐,那你就别怪别人跑到前面去。你又要快乐,又要以后赶上,你当鸡娃家傻么。

这种时候与效率无关,很多人说,硬让孩子学这学那,效率并不高。对,没错。但教育追求的是总量。我教你100分,你效率不高,忘了一半,也有50,总比0分不努力的强。效率低是低了点,总量在提升就行。就象你高考的时候,人家只看最后的总分,你是天才少年不复习考出来的,还是每天读书到2点钟考出来的,不重要。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各种中学国际部、外国语中学的学生来说,托福110可能只是他们的中位数水平。

研究生出国党们有没有觉得一丝丝后背发凉?反正我在美国待了5年,现在让我再考一遍托福,我也不觉得一定能上110.

我觉得鸡娃的真正恐怖之处,不在于四五岁就学了多少多少,在于那些家长真的有财力持续投入进去。你四五岁开始学英语,但是后续小学中学没有持续跟进,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各个学科辅导,投入几百万,真的不夸张。再读个美本,又是几百万。你真的觉得仅仅靠智商就能追上他们么?大概率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普通家庭孩子智商也不比他们高。。为什么这几年新闻上总在报导“寒门难出贵子”呢?说白了,现在教育已经逐渐市场化了,已经成了产品了,不同价格的产品,质量是不一样的。早点接受这一点,少一些痛苦和纠结。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孩子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父母的鸡娃是其中最无关的变量。

人,可以卑微如蝼蚁,不可扭曲如蛆虫。

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学习的天赋,绝大多数孩子不拥有任何一项天赋。但没有哪个孩子,注定要度过扭曲而病态的人生。


user avatar   cecili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Don't panic.

利益相关:北京海淀,在家教孩子的全职妈妈一枚,周围鸡血妈妈众多。

关于你听到的「据说」,我一个个来说下哈:

据说很多孩子从小看大量英文书
  • 所谓的「看大量英文书」,绝对不是我们阅读(read)的那种认字看,孩子就是看图;更多是家长带着刷分级读物。
  • 所谓「刷分级读物」也就是家长带着孩子中文讲一讲绘本描述了什么,再读一读这一页对应的英文;3岁以后刷分级读物才逐渐进入阅读(read)阶段,也就是认识字母。

我给你拍张实物图片看看:

上面是美国经典分级读物RAZ(Reading A-Z),已经到了第三级(level 3),也就是这个水平;下面这本是培生启蒙版第一辑,这个更简单,每页的句子都一样,就最后一个词(标红的)不一样,通过重复让孩子来学习句式,而且主要是家长读。


听大量的材料
  • 所谓「大量的材料」这事是真的,因为磨耳朵嘛。磨耳朵的意思是,让孩子先听,知道怎么发音,培养基本的语感。不过,磨耳朵这事2岁以前行,2岁以后你要是空给孩子磨耳朵其实没什么用,孩子听不懂抓瞎,我们又很难用纯英文去解释一个英文单词啥意思,所以也都是会中英文夹杂着去说的。

具体听的材料,其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听的是儿歌(中英文都有)、家长读或者音频播放的英语绘本内容(同上)、看看动画片(英语、慢速)。

我给你截个屏:

听得也就是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也未见得都会唱,更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唱唱跳跳的——对了,你要是给孩子报名英语启蒙班,多半也是带着唱跳,还给孩子看看相应的动画。

咱们继续哈。


两三岁就认识好几百字

这个有,但绝对是少数。

我认识学院路这附近的家长比较多,300个多家庭里面也就2~3个家庭有这样的「成就」。

比较熟悉的一家人,是全职妈妈以「指读文字」的方式带着孩子读绘本,不知不觉孩子就认识很多汉字了,走外面会看着广告、宣传、标语,自己找认识的字,确实挺厉害的。

我们且不说「指读文字」的方式好不好,这块的争议还是挺大的;单说很多全职妈妈也这么做了,但孩子依然对汉字不敏感,妈妈指着字读,孩子还是自己看图。

这样的情况有,但绝对是少数,而且是「家长教+孩子厉害」这两点缺一不可。


中班大班就中英文自主阅读

这个我信,因为海淀这边确实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我家小乖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班里就有孩子每周四请假,在全外教的培训机构里上一整天英语课。

也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家刷阅读类的英语分级读物,比如著名的海尼曼(国内无正版,正版一套2万多)、红火箭(和海尼曼同个作者,更新一点)等等,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真的会肉眼可见地提升。家长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关键看你能不能坚持教了。

但达到【无限制的】中英文自主阅读是不太现实的。

以汉语为例,我们认识字以后,将一个个字联系起来发音,结合我们已经有了的听说能力,就知道这些音节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然后进入自主阅读就很顺利了。

我家小萌刚好大班,符合这个年龄段,来看看他能「自主阅读」的是什么样难度的中文书吧:

就这样,自主阅读还分两种:

  • 一种是纯看图,因为是读过的书,所以看图就知道故事情节嘛,现在的绘本又画得那么好;
  • 一种是家长带着读,孩子指出自己认的字,不认识的家长在旁边要提示和带着学的。

大概就是这样的自主阅读。

再来说英语,如果孩子要实现自主阅读,不仅地认识26个英文字母,还得把自然拼读(Phonics+Sight words)给学完,这样遇到一个新单词,自己能拼出来发音,再结合英语的听说能力,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家小萌能自主阅读的难度大概是这样的:

家长起读一个句式,孩子认识单词就能读出来。就这几个bus, train之类的,如果靠孩子自己拼读,8页的册子可能都要花20分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英语自由对话,发音地道

日常对话确实是有的,发音地道也有的,毕竟从小就是花钱锻炼出来的。

但自由对话?不好意思,你让他解释一下中午吃饭都用了哪些调料试试?


中文很多孩子已经会背诵经典,大量诗歌

这个好说,所谓的经典也就是唐诗嘛,现在的唐诗跟唱歌似的,听听就会了。

而且幼儿园会开这种课,每周带孩子背一首古诗。

家长不用费心。


四五岁就100以内加减法

这种有,但我个人不太赞同。

数学启蒙阶段要锻炼不是熟练度,而是孩子的数感、几何、估计等能力。

幼儿园确实会带着小班的孩子刷「逻辑狗」,但不会带孩子刷题;北京市也明令禁止了开设此类的辅导班,部分幼小衔接班有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蒙氏幼儿园会做得好一些;但100以内加减法一定是家长自己鸡出来的,毕竟得掌握竖式。


甚至乘除法

乘除法也是类似的,靠背乘法表。孩子上小学之前,我相当不赞同刷题——刷题的优势通常会在孩子3年级左右就消耗殆尽,这与美国Head Start项目的追踪结果是一致的。

简单介绍一下,Head Start项目是美国为了消除家庭的贫富差距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影响而发起的,到2012年,美国OPRE(规划、研究和评估办公室)对这个项目的长期影响做了一份回顾性的跟踪报告[1]

在重要的发现中,第一点就很有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Head Start计划提供的学前教育,包括带孩子认字母、数数等等,能让这些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候保持优势,但这种优势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基本就到头了。

当然,Head Start计划还是有好处的;例如从长远来看,它帮助了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就业率更高,而且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也更好。

但题主所说的「两三岁就会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乘除法」这种绝对是「过鸡」的状态,完全靠刷题刷出来的——我个人投怀疑票。

我家小萌5岁的时候也会乘法,但这个乘法怎么来的呢?他会的也就是5的乘法,主要是认钟表的时候顺手学的:分针指向1就是5分,指向2就是10分……然后自己发现了这个规律。

小萌虽然会5*12=60;但并不代表他真的会乘法。


而且阅读的书籍很多,知识面丰富

这个倒是很常见的,毕竟趁促销入手一套百元左右的科普书,通识教育就可以做起来了呀。

只要父母能持之以恒地带孩子阅读,挑选合适的读物,孩子确实会积累很多知识。

更别提很多父母自己就是高知,也会跟孩子顺便聊聊科普级别的问题——但知识面丰富,并不代表孩子真的到了某种专业程度;有时候过多的业余知识,如果不精挑细选,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专业学习。


至于你这个问题了:

这些是我以前没有想象过的。不知道这些是真的吗?

我想说的是,这些以讹传讹的「榜样」确实有,但很难发生在某一个家庭身上——大多数找了这个孩子的优点,那个孩子的长处,另外个孩子的厉害……最后凑在一起,再升华升华就变成了这样。

这就好比一种传说中的生物,非常厉害,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能上天入海、行云布雨……听起来和现实很接近,也确实来源于现实,它就是——

这也是我以前没有想象过的,不知道「龙」是真的吗?


看到题主补充了一段话,我也再来说说:

这些家庭,都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感受,生怕孩子抵触,一旦孩子不愿意学绝不强迫,他们经常交流各种方法鼓励孩子学习,塑造孩子的自信,多夸奖多赞美,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畏难,能坚持,这样才有后劲。。。

真是理想家庭!

坦率说,我看到很多鸡娃的家庭都是鸡飞狗跳的,吹胡子瞪眼,拍桌子上手,啥样都有。

也许他们是采用了各种鼓励手段,但气急上头鸡着鸡着就动手的,绝对不在少数。

我家楼上就有一户……

至于孩子是不是抵触,在应试教育下,这种问题对真正的「鸡娃」家庭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既然决定了应试,就会以学习效果来考察孩子,也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提分:自己教、上网课、培训班;我周围确实有很多孩子很辛苦,而且这条辛苦至少持续到孩子进入大学。

毕竟,人家是奔着爬藤去的……


在环境经济学的领域,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兹曲线(EKC),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我觉得在鸡娃这件事上可能也存在一条类似的倒U型曲线:


「快乐教育」不代表让孩子成天在家里捣乱,也不等于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刻满足他的需求——是快乐了,但缺乏了教育二字的重量。

「快乐教育」和学习并不矛盾。有很多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绘本、启蒙读物,学习本身就让孩子很快乐,甚至哭着要求家长带自己再做几页题:在他看来,这不是学,是玩游戏,是闯关。

但「零基础」也未必就不好,因为所谓的「做题零基础」不代表真的零基础。孩子在早些时候通过玩各种过家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所锻炼出来的精细动作、观察力和专注,会在他正式进入学习阶段时,在学业上帮到他很多。

前期拼命鸡娃的,如果不能一直提前鸡娃,恐怕这种优势到了小学三年级,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至于那种能持续鸡娃到高中毕业,娃还就是耐鸡的家庭,我只能说——可遇而不可求。


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或者两个相同的家长。

我很理解一线城市的第一批「鸡娃」家庭,父母双方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基因遗传和学霸家长加持,想让孩子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甚至实现阶层的跃升,那么他们的选择就是「将教育当做投资」,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

有了这种家庭做标杆,班级考试的压力一上来,佛系父母纷纷还俗,在从众的压力下不断鸡娃。公立学校的家长群、家长聚会,还会不断加大这种压力。

但我觉得这绝非唯一的选择。

既然孩子不一样、家庭不一样,「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件事就显得非常可笑。


我坚信,好的教育,一定是从孩子的先天天赋、学习习惯出发,结合家长的教育能力(包括知识水平、教育投资能力、陪伴时间)等,为孩子的教育做出「匹配的规划」,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


评论区有知友问英语启蒙我家做了什么,在这里:

参考

  1. ^ https://www.acf.hhs.gov/sites/default/files/opre/head_start_report.pdf



     

相关话题

  你们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捡别人的旧衣服穿,特别是小宝宝? 
  让如何看待三个普林斯顿学生创造美式“桃花源”,让美国大学生在度假区“无口罩,无社交距离”体验大学生活? 
  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的孩子,该如何拯救自己? 
  两岁多孩子被欺负也不敢还手,看到有小朋友过来就很紧张,是小时候对孩子太严格了吗?该怎么引导? 
  博士“虎爸”逼5岁女儿学高数,孩子妈妈向法院求助,如何看待此事? 
  上海高考考生到底有多大优势? 
  如何看待五部委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花呗借呗会受到影响吗? 
  怎么带小孩才不会扼杀小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怎样评价《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以及其中反映的读经教育? 
  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就应该懂事吗? 

前一个讨论
废长立幼为什么是取乱之道?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老司机建议买车尽量买便宜的?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