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师理解极其有问题。银行对个人的经济评价决不能解读为为能力评价,更不能作为道德评价。
银行对延毕博士扣信用分本身是有充分经济学理由的,银行信用分只考虑评价对象还款能力,名校博士预期工作后有比较稳定优质的收入。延毕博士就很可能存在无法毕业的情况,因此银行相应下调授信是非常合理,且合乎逻辑的动作。
但这个老师的解读是:'它(银行)觉得你(延毕博士)缺乏自控力。
这犯了n个错误。
1,'自控力'是个虚无的难以量化指标,银行贷款信用也不考虑对象'自控力'。从大数据分析角度,这个指标定义都存在问题。
2,博士延毕很'自控力'并不绝对相关,跟导师教学科研能力,实验室水平等更相关。
3,这老师本质是'污名化'延毕学生,而且想借银行征信评价去合理化她污名延毕学生的说辞。
最后说说我个人理解的界限:博士延毕原因很多。你可以从个人经验认为你认识的延毕学生个体属于'自控力不足',这个我也认同。但是你不能说博士延毕都是因为'自控力不足',更不应该说银行会认为延毕学生'自控力不足'而影响'贷款信用'。
说到底,银行'贷款信用'是经济金融评价,不是道德评价。把经济评价等同于道德评价,不符合我国基本的价值观。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想法是放xxxx,冷静下来后则想说,超搞笑的。
博士生延毕是因为自控力?
漏洞如此明显的逻辑,这位教授说出来的时候不应该想一想么?
多少博士生在实验室/教研室搞得昏天黑地,对他们来说996才是真的福报,
现在把原因归结于自控力?是谁在以偏概全?是谁在污名化延毕博士生?
延毕是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比如课题难度过高,比如家庭因素,比如该博士生不适合该领域,比如博士生的能力、心态问题,比如导师问题,当然也有自控力的因素在起作用,再加上各高校对博士生毕业的线越勒越紧,导致博士生延毕开始普遍起来。
把其它因素的抹除,只留下一个自控力,合适吗?
恰好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我师姐快七年才博士毕业,我们在实验室的时候,她永远都在;我们不在实验室的时候,她也在;我们放假回家了,她选择留校了,包括春节。
你跟我说她自控力不行?人家只是从容而已。
最后师姐拿着我们领域的顶刊一作毕业了,相当于该领域的CNS。
——
如果导师听信这番自控力言论,本来就很艰难的博士生将面对什么?导师会把不利的客观因素都变成你的主观问题。
你的自控力问题成为了所有问题的唯一的宣泄口,
在充满气的气球上扎一个洞是什么结果?
想想就恐怖。
简直他妈的精准爆了的代言人,你们以为海澜之家都是男人去逛的嘛?
知乎上的男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的。
去海澜之家买衣服的都是女人去给自己老公买的,那种不逛街没衣品,结了婚衣服都让老婆买的男人。
说的再清楚点,就是那种没啥大钱,日常将将够用的经济适用男,女人嘴里没本事的郭楠。
这类女性嫁了经用男,大概率一定会对现状有不满,你说她们会去哪些地方给老公买衣服呢?
你说海澜之家为啥要找这人代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