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可能
苏联1949年才试制成功第一枚核弹
1950年,苏联还没有拥有可以威慑美国的核力量,完全处在美国的核威慑下
而1948-1949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美国空军的惊人表现(仅凭空运就能向被封锁的柏林运输足够食物和民用物资)也让斯大林彻底明白,一旦和美国开战,苏联领空约等于不设防
事实上,苏联拥有能够威胁欧洲的力量大概是在T-62/T-64列装后的事情
真正拥有让欧洲颤抖的钢铁洪流是T-72列装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苏联不但有了强大的地面部队,苏联还能做到拿到头顶的制空权)
1950年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现实条件包括几个方面:
这几个因素的共同存在,让欧陆战争拥有空前的不确定性。
在具体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论一下题目的设定。题目认为:
北约那边参战的有瑞典、挪威、丹麦、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还有美国。
然而现实中,其中一些国家显然是不可能加入到北约一方参战的,这比如:
加入到北约阵营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而加入到苏联阵营(华约1955年才组建)方面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因战争遭到波及的国家,在欧陆方面可能包括:
德国(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奥地利(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极端敌对,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希腊(刚刚结束内战建立反共政权,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土耳其(准北约盟国,和英美关系密切,可能遭到苏联攻击)。
前言介绍完毕,下面来逐条讨论一下具体状况:
A. 二战结束后,美军拥有(并短暂地垄断了)核武器,再加上美军对下一场战争的判断是“类似二战式的”(美军将依托不被敌方攻击的本土进行充足的动员),导致美国首先将常规武力马放南山。到1950年初,美国在整个欧陆的地面战斗力量仅有:
其他北约盟国的情况一点不好。二战中大部分欧陆国家的政权和军队都被彻底摧毁,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大崩解,重建的欧陆军队的主要兵力都被牵制在千里之外的殖民地,无暇顾及欧陆本土。
B. 法国在战后维持着相对庞大的地面力量,但大部分力量被牵制在北非和中南半岛。法国在欧陆的境外驻军包括:
此外法军在本土还有4-5个师。
C. 英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虽然地面力量庞大,但都分散在全世界各个殖民地内,无暇顾及欧陆。英国在欧陆的地面驻军包括:
此外英军在本土还有2-3个常备师。
D. 荷兰的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其在欧陆驻军的兵力包括:
E. 比利时在欧陆的兵力共有1个师。(第1步兵师)
F. 丹麦实力相当于1个师。
G. 此时欧陆最强战力担当是意大利,有足足10个师(步兵师8、保安师2)又1个山地旅,不过装备就比较糟糕了(未实现摩托化)。
这样数了一圈,北约在欧陆(含英国本岛)的常备兵力在24个师左右,这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师(英、法、意)都是小师,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意大利还不参加一线防御(防阿尔巴尼亚吗?),实际上能投入中欧战场的,也就不足13个师。
这还只是单纯数师的数量,没有考虑人员充实度、训练、物资储备、工事建设、战备状况等因素。事实上,这些因素也烂的惊人。其中最糟糕的就数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特别是其驻外部队,在1945-48年间基本就没怎么组织过训练,军纪败坏程度也令人发指,人员充实度严重不足,装备妥善度堪比当代印军。冷战时期的两位著名美军将领小克赖顿·W·艾布拉姆斯和乔治·S·巴顿四世(小乔治·S·巴顿的儿子,战后美国主战坦克在这里凑齐了)都在这一时期(1949年左右)在第1步兵师的第63重型坦克营(驻欧陆军唯一的一个坦克营)服役(一个当营长,一个当连长),结果都被这个营糟糕的状况所震惊:士兵和士官溜出营地寻欢作乐,坦克的火炮根本无法击发,很多装备干脆就是坏的,坦克车载电台被调到收听娱乐电台而不是军用频道!至于第350步兵团可怜的1500人也并非个例,同一时期驻日美军的步兵团也就两千人多点。
至于对面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陆上常规力量,就要强悍的多了。
苏军在德国东部(当时尚无东德)的苏军驻德占领军集群当时有4个集团军又2个“动员师”(集团军基干,师级番号,1950年2月又扩编为2个集团军),在波兰的北方集群有2个集团军,在罗马尼亚1个集团军,在奥地利的苏军中央集群相当于1个集团军,光是这些不需动员即可投入战斗的部队就有三十多个师,超过北约组织在整个欧陆的总兵力。更不要说其中一多半是机械化师和坦克师,步兵师也全面完成摩托化,技术装备的数量远高于北约对手(别忘了北约的“战力中坚”是那10个半摩托化的意大利师……)。苏军还在国内维持着两百多个简编师、基干师的番号,经过较短时间的动员(几个月)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苏联的卫星国还有以下力量:波兰人民军约1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约11个师;罗马尼亚人民军约8个师;保加利亚人民军约6个师;匈牙利人民军约5个师;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约6个师。这些师的编制多少都是参考苏军编成的。这让苏联卫星国的常备军总兵力达到50个师。这些卫星国另有在6个月间再动员约120-150个师的能力。当然了,卫星国军队的实力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卫星国军队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其战斗力相对可靠(如波兰人民军),一些军队参加了二战,但战斗力可疑(如罗马尼亚军),一些军队则几乎是战后重建(如匈牙利人民军),实力难以估计。
不过也不应忘记,北约方面也存在三类这样的军队,一类几乎是战后重建(荷兰、比利时),一类参加了二战但战力可疑(法国、意大利),一类接受了二战的残酷洗礼,然而现在已经……(美国)
我们将苏军和卫星国军队相加,将发现战争初期苏联阵营和北约阵营的常备军实力对比为约80个师vs约24个师(3.33:1);其中一线兵力(围绕德国奥地利)的对比为约50个师vs约5个师(10:1)(!!!);战争开始半年后的兵力对比对北约也很不乐观(考虑到苏联阵营能在半年内扩充到400个师)。这完全符合实施一次进攻的兵力比(攻方在守方兵力3倍以上)。可以认为,苏联及其卫星国地面常规力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一次地面战争中可以轻松取得很大的优势。
二战后美国之所以对常规武力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就是因为美国人相信未来的战争将由核武器而非常规武力致胜。美国在二战中拥有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并在冷战的最初几年中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携带核武器在天空24小时不间断巡航的轰炸机和层出不穷的各类火箭核武器表明,美国完全相信核武器能够对常规武力起到替代作用。苏军,与其相反,此时只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破坏力较大的兵器”,是常规战争的延续和补充。这种观点直到1962年索科洛夫斯基主编的《军事战略》出版后才得到改变。
到1950年为止,美国共拥有约300件核武器,苏联拥有约5件。双方都缺乏投送核武器的运输工具(洲际轰炸机、远程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但是在这方面的竞赛中,美国在三个方面占上风:
这种不对等就意味着,在战时美国可以对苏联及其卫星国(包括远东的中国和朝鲜)进行大规模的核战略轰炸,而苏联的核武器完全无法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况且,美苏之间的核武器数量对比是60:1。美国占据压倒性优势。
但是非常重要但是往往未经讨论的一点是,在1950年,核武器能够对战争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役、战术层面?事实上没人知道。这一点不止我们无法预计,当时的军人也无法预计。在核条件下运用常规部队的实验,到此时为止还没有展开。虽然已经发明了有限的核防护、洗消和救护手段,但哪怕是美国军队,对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常规武力也是有疑问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由于相关经验的不完整,1950年时核武器在战术和战役上的意义很可能并不强。(换句话说,核武器恐怕不能将北约常规武力从地面战的灾难中解救出来。)
既然欧陆军队和美国驻欧部队都费拉不堪,那么欧洲的命运就只能指望美国本土来的援军了。毕竟美国本土在战时不会遭到任何打击(除非苏联人也玩起风船爆弹),而美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还有雄厚的、未经折损的人口(1.52亿),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队伍(上千万人,五年前刚打完世界大战)。理论上,美军经过动员之后可以向海外派出高达千万的武装力量。
不过问题来了,美军动员要多久呢?
很遗憾,这需要很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二战之后,美国陆军将部队分为常备役(Regular)、陆军国民警卫队(ARNG)、有组织预备役(Organized Reserve)部队三类。常备役就是上面说过的这些用坦克电台听娱乐广播的大兵,到1950年共有10个师(德国:1个、日本:4个、本土:5个),其中只有第82空降师接近齐装满员,其余9个师充实度在50-80%之间,“稍微有一点点”训练。常备役还另包括4个训练师,单纯用来进行新训,无法投入战斗。陆军常备役理论编制63万人,但缺编4万。
国民警卫队总兵员32.5万人,共编29个师,平时归各州管理和运营,理论上编入100%的军官和80%的士兵,实际满员程度各有高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没有战斗力。装备奇缺,未进行全训,乃至在登船开赴日本时仍不满员。更搞笑的是,美国陆军要求士兵年龄不低于17岁,可国民警卫队却允许征召16岁少年入伍,结果仅在俄克拉荷马州国民警卫队第45步兵师的征召联邦现役过程中,就发现有23%的士兵年龄或教育水平不达标(不满17岁,或不满18岁且未高中毕业),不得不剔除出去。除此之外,这些师还要剔除占总兵员数6%的体能不达标者……
25个有组织预备役师(空降师4、装甲师3、步兵师18)共编18.5万人,含9个满员师、9个基干师、7个只有军官的架子师。理论上它们都“编入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以及“完全的装备储备”,然而事实上预备役师甚至根本没有地方容纳装备——不少预备役师的武器库甚至是19世纪兴建的!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些装备也根本不存在。到1951年,美国陆军干脆把所有的预备役空降师和装甲师都改成了步兵师,理由:有组织预备役师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装甲和空降兵训练。
美国陆军还有14万一般预备役(General Reserve)人员,用于补充战时部队缺员。当然了,不论是有组织预备役还是一般预备役人员,都包含大量的体能不达标者。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开始了一场不亚于世界大战级别的动员,其常备兵员从1950年的145万人迅速暴涨到1952年的将近400万。但是这场动员是花了两年多才完成的,而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人力不足问题是萦绕美军不去的噩梦。
看着美国军队在1950年下半年的窘态,就完全可以想象美国军队在一场1950年的欧陆战争中将面临的可怕前景:拥兵10个师的朝鲜人民军就把美军打的一年无兵可用,那在拥兵90个师、装备大量坦克和机械化装备的的苏联/东欧军队面前,美国人又该如何是好?如果美军的动员体制直到战争爆发的第11个月才能提供第一个新的师到战区,那在此之前的欧陆常备部队(面对3.33倍于己的敌军)难道能坚持住?难道也要让西德当局在巴伐利亚抓德国壮丁补充美军吗?
以西欧地区双方(其实主要是苏军方面)的机械化程度,在战略进攻的时间尺度下,美国军队怕是没机会组建更多的援军投入战场,能维持常备军编制保持作战就属于万幸。对国民警卫队和有组织预备役的结构调整要等到十年后的麦克纳马拉年代才会实施。
苏联是在二战中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国家。战争对苏联的经济和人口都造成了结构性的破坏。1946-47年间苏联发生饥荒。经过第四个五年计划,到1950年为止苏联在绝大多数国民经济项目的数据都恢复到战前(1940)或高于战前的水平,达到世界第二,但是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仍然显著。苏联的人口损失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有统计说共损失了2780万人,1914到1928年出生的男性人口损失尤其惨重,在一些年龄段上男女比例可达到6:10。
如果一场新的战争在1950年爆发,苏军所需要首先动员的是1925-32年出身的男性青年,这一区间段的总人口约为1420万人,按20%的动员比例,可动员283万人(其中不少已经在当时员额为250万人的苏军中服役了)。这约能勉强帮苏军度过战争前半年。接下来苏军就将面临动员受过卫国战争摧残的更高龄人口——当时的苏军已经接近人力耗竭——的挑战。这还没有考虑美国对苏联城市发动的大规模核空袭造成的人口损失。
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口基数虽然略少于苏联,但其在二战中的人口损失远少于苏联。苏联人口虽然比1939年普查时增加了4000万,但男性壮年损失甚大,对又一次战争动员显著不利。苏联可能到60年代中期(实行一年半兵役制)的时候才基本走出了缺乏人力的状况。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不过这就导致了以下后果:
1944年之前纳粹德军征服了整个欧陆,然而结果证明,其根本无法阻挡英美联军以英国为前进基地发起的战略登陆。战后初期的红海军可能还不如二战期间的德三海军,对限制能力更为薄弱,苏军将遭到北约海上力量的更大的威胁。
可以看到,在设定在1950年的欧战情境中,北约在短期战争中有显著劣势,而苏联不适合进行一次长期战争。那么很显然,苏军的策略将是实施速决战,而北约则会期望将苏军拖住越久越好。
那么北约的计划是怎样的?
在1950年间,北约的防御纲领是所谓“后撤”(Fallback)纲领——北约经过分析,发现在德国西部阻挡苏军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为此北约军队将放弃西德和荷兰,以西德和荷兰领土作为诱饵尽量迟滞苏军前进的步伐,退到莱茵河构成防线,努力把苏军挡在法国边境上,等待美、英、法完成动员和力量集结,再实施反击。
那么,这个方案在1950年做得到吗?很遗憾,做不到。因为1950年时,北约军甚至尚没有“后撤”的实力!为了这一防御计划的实现,北约将在50年代初期在西德一线大举增兵到16个师(美国5、英国4、法国3、荷兰2、比利时2),并在1955年选择重新武装西德。至于1950年……北约在一线只有5个师,守住莱茵河?开什么国际玩笑?
更“现实”的推测写在美国陆军自1947年起为其演习假想敌“入侵者”编写的想定里。在1951年3月发布的FM 30-102《入侵者军事力量手册》里,“入侵者国家”的国土被设计为:西德全境、低地国家全境、法国全境、西班牙全境、意大利北部、西属摩洛哥。入侵者国家采用一种类似于《南十字星共和国》的三驾马车极权体制,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军队体制则理所当然地和苏军看齐。这显然是美国军方对“最坏情况”的某种估计。
从1950年1月的现实来看,北约组织是无力在欧陆上阻挡苏军及其卫星国军的进攻的。如果换到1950年7月、8月,那么北约方面的劣势会更为明显,因为大量的美军部队(基本是全部美军现役部队)都被牵制在朝鲜战场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经较短动员连同其卫星国猝然发起进攻,北约陆上力量将完全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将推进到后勤所允许的最大限度为止。德国西部和低地国家将必然被苏军占领,苏军大概率将占领法国全境和丹麦,并有相当概率入侵西班牙和葡萄牙(以防北约将葡萄牙建设成反攻欧陆的跳板,或者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地中海输送兵力),如果进攻,将会有较大的可能性得手。
总体而言,在战争爆发一个季度之后,苏军及其卫星国军队有很大概率将完成题主所说的目标——平推到里斯本。苏军还有很大可能夺取希腊,并试图入侵土耳其。北约军队将退往英国和意大利,两军沿大西洋沿岸和阿尔卑斯山两条战线形成对峙。
听起来是个对苏联很有吸引力的结局?并不是。
因为1950年的苏军不能做到以下目标:
放弃欧陆对1950年的北约而言只是战争的开始。长期化的战争只对英美有利,那么英美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么做?战争随后将以对峙的形式持续几年:北约联军在意大利北部围绕几个难以逾越的山口和苏军僵持,或许苏军会完成突破夺取半个或全部意大利,但由塞浦路斯、克里特岛、马耳他、西西里、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构成的岛链是苏军难以突破的。这将稳固北约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军事存在。美军将花上2-3年的时间,大概在1952-53年间完成总动员,将军事力量恢复到1945年的水平。在此期间,美英会大量利用核武器对苏联、苏联卫星国及苏联占领区实施战略轰炸,并将装备和物资输送到北非和英国。在整个阶段中,苏联和强大的苏联地面武力能采取的反制措施都将非常有限。或许苏军会尝试核轰炸英国,然而核武库的巨大差距意味着美军必然会在核对射(这是一种早期的、原始的核对射)中获胜。
之后的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北约必然会实施两栖登陆,企图夺回西欧和中欧。这样的战略登陆当然有风险,可能失败,但北约联军的家当可以实施多次战略登陆,并伴随着核攻击进行这样的登陆。苏军将需要持续不断地挫败北约的这种行动,直到彻底瓦解美国的决心,将美国逼回孤立主义为止。如果北约在欧陆的战略登陆得以成功,那么拉锯战可能会返回到中欧进行(法国西班牙会遭到来自地中海和大西洋两个方向的夹击,不利于防御)。但这样的拉锯战争对核武库和长期动员力占下风的苏联阵营显著不利。
苏联统一了欧洲,然后周末大家一起开飞机去莫斯科排队领黑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