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的就业绿牌与红牌专业?高考专业填报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第1页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上,以山东大学数学学院为例,本科选金融数学专业的大部分都在卖保险,本科选看似不赚钱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倒是有不少在最新的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上发了大财。

究其原理,如果你专注于赚钱,就会限制你的视野,最终导致你只能在自己看到的非常窄的范围内选择赚钱的方式,最终也赚不到多少钱。

本科选什么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多上网,多上知乎,多键政,开拓视野,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则能赚更多的钱。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矛盾是高校毕业生供给远大于社会上白领岗位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变少;而总体经济结构没有完成转型,在国际分工中,依然是世界工厂,承接中低端制造的一环。而中国大学每年都在扩招,研究生也在扩招,出国留学的人也日渐增多。一方是每年日渐增多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每年增长有限的工作岗位,优质的白领岗位更加稀少。这就是中国大学生毕业生每年都是最难求职季的原因。因为,无论选择什么专业,毕业后想找到优质岗位,都需要面临竞争。判断一个专业好坏,从就业角度来说,如果就业时面临竞争小,大部分人能找到满意工作就是好专业。反之,如果竞争激烈,只有少部分人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就是坏专业。

中国的教育,除开一些高职,中专。大部分学校与其说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不如说是学术筛选。经过层层选拔,挑出少数适合搞科研的苗子。其他的学生一脑股扔到就业市场自生自灭。中国大学课程和外面市场脱节早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企业校招时,不会像社招那样,需要求职者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技能,招来即用。而是挑选优秀学生回去培养。当然,企业还是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接受过专业相关教育。尤其是科技型公司,替其技术研发部门储备人才时特别明显。

中国大学所有的专业,都存在一条就业路径,就是一路读研读博,以后从事学术研究,进入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到高校做教师。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是天坑专业,就得判断,如果不走学术研究这条路,这个专业是否还能提供另外的就业路径?一个好的专业,不仅能让有志于学术的优秀学生有路径攀登科学高峰,也能让大多数没被筛选上的学生在社会找到谋生饭碗。比如,哲学专业,海洋科学等。这些专业,除了走学术路线,外部市场基本没有这方面人才招聘需求的专业,从就业角度来说就不是好专业。再有一种是,招生人数过多,而社会需求极少的专业。例如生化环材。这些专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社会上找不到优质工作的学生,继续读研读博,然后到高校当教师,中国高校纷纷开设生化环材专业,拼命扩招,反过来加剧就业竞争。所以知乎上生化环材专业骂声一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哲学专业,海洋科学这些纯学术型专业对毕业生就业更加不友好,但是也没见多少人骂,毕竟这些专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有扩招坑人。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专业永远处于风口上。当年搞大基建,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土木工程专业简直不要太吃香。油价高企的时代,好学校里面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等专业学生被用人单位全部包圆也不罕见。更不用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专毕业经过两个月培训就能成为月薪过万程序员的那个疯狂时代计算机相关专业科班毕业生有多抢手。但是,中国人的特性我们都知道的。一旦某个行业暴利,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直到把这个行业做到不赚钱甚至亏损才一哄而散去继续追逐下一个暴利行业。所以,到2020年,大家依然认为学计算机专业,做程序员是好选择时,未免陷入了经验主义,产生了路径依赖心理。如同买股票一样,选择专业时追涨杀跌也不是明智的策略。

这里说一下我对选择专业的一点看法:

1.目光要长远,看到大趋势,预测未来。比如中国社会老龄化无可避免,选择护理学,医学,未来有较大空间。而出生率的下跌,选择学前教育,甚至其他师范专业都不算好选择。预测未来社会,随科技的进步,民众会产生哪方面的需求。消费者新的需求会导致新的行业产生,新的行业比起成熟行业,对于求职者来说有更大发展空间。选择一个未来能大有作为的专业,无疑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笔重要投资。

2.明确自己兴趣,人生规划。如果自己不是天赋远超常人,又有一颗追求学术的坚定内心,同时家境还经得起自己折腾的,不要选择哲学,海洋科学,天文学等等这些纯学术专业。

3.尽量避免选择竞争激烈的专业,也就是题目描述的红牌专业,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化学等等专业。

4.选择专业前,最好明确专业的就业路径是什么。毕业后不走学术路线的话,一般会进入哪些行业,从事哪些工作职位。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发展路径是不是和自己的认知有差距。避免选择不合适自己的专业。这方面推荐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职评榜 里面会用真实的职场案例解读各专业的主要就业路径。


user avatar   zhang-xin-19-2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理解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贵州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将逐步分区域调整,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会带来哪些影响? 
  网传浦发银行 2021 届春季校园招聘涉嫌虚假宣传,大量高校招聘群被直接解散,实际情况如何? 
  有上清北的能力却因各种原因没上成,是什么体验? 
  如何看待安徽黄山歙县因暴雨部分考生无法到场,高考语文考试取消?后续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好专业和好大学哪个更重要? 
  小城市如果不考公务员,有什么体面的生活方式? 
  北航是否被高估了? 
  高考前最后一天怎么逆袭? 
  我要去学化学了,能给我指出一条明路吗? 
  仅仅是因为在安徽而放弃报考中科大的现象普遍吗? 

前一个讨论
可以晒一晒你家的猫咪吗?
下一个讨论
高收入人群是否属于资产阶级?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