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90 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集体出走的原因不可能是简单的缺项目、少经费这么简单。说实在的,这些科研人员再不济都是博士,又是在有编制的单位,博士不同于本科硕士,毕业都29、30了,工作个几年,都快40了,有家庭有住宅,生活趋于稳定,不像20出头的小年轻说走就走,再加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待遇也是不低的,1万左右的待遇在合肥还算可以,而且走的人里有些还是有福利分房的,所以怎能用待遇不行一言以蔽之呢?

能让90多名科研人员在30、40的年纪集体出走,一下空出70多个编制,这说明研究院内部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并且不只是经济上的矛盾,要么是管理上出了问题,即不把我当人,要么是科研上出了问题,即情怀问题,我来这里是为了科学,结果你说我们不搞科研?

其实有关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事件6月在知乎就有讨论

初步分析,此次集体出走和新上任院长大刀阔斧的改革少不了关系。

上面这个问题中有位答主就提到

终于有人敢说出来了,多少科研人员敢怒不敢言!物质院院领导不是想着法子服务科研人员,而是制定各种匪夷所思的措施阻碍科学发展,比如扣项目经费20%,比如所长只有1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出审批权!还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什么都能耽误,唯独科研不能耽误!物质院很多科研都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危害巨大,老朽在此预言,物质院良好势头危矣,合肥创新高地危矣,希望上级部门好好管管!!!

有个问题下有人把问题直指新上任的院长

那么新任院长是何许人也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这位新任院长的路人缘还真是不行,差评还是超级差评的那种。

以下为部分匿名回答的引用


刘院长推行改革后,院里新聘任的重要岗位的处长,都是刘院长的女学生,这该做如何解释呢……
刘大院长似乎对女学生、师妹情有独钟。多年前,某师妹毕业到某高校任职,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启动经费,刘大院长慷慨解囊,直接赠送了师妹价值几百万的实验设备,在当时小小的三线城市高校赢得了阵阵喝彩。不用想,这钱肯定不是刘大院长私人的钱包。拿国家的钱来讨好师妹,真是够胆识,够魄力。
刘院长,一个搞学术的人,有地痞之风,利用一群素质极为地下的保安队,实施凶恶的管理,H书记管党的,一点权力都没得,党的会都是刘参加,黄被架空了,忽悠了。
好在我改邪归正,要我高中风格,几把Kan刀直接送他进ICU.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能够憎恨他们到这种程度,大家可想而知。不过几个保安有点作用吧,哪天有机会可以较量下。

联系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正是更换保安导致,有可能的原因是保安作为安防力量捍卫者某人的权益,由于此前的种种矛盾,领导与基层科研工作人员已经积怨颇深,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院方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组织了安保人员的更换,从而导致矛盾大爆发,科研人员的集体出走。

从已知资料来看,出走人员多为博士,很多都是科大的本硕博,不仅有编制,很多还有分房,在此背景下选择出走,说明矛盾已经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自己是个博导,带了好几届学生了,手下我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基本留不住,早些年大部分都是出国,近几年留国的比例在上升,但是继续留所的太少了。除了前几年家里条件不错的一个学生,对科研是满腔热血的,留下来当了几年博后,也出站了,现在也是出国了。

科研人员工资偏低,很多学生28-29出来,家里一般的压力都大,外面企业工资给的也高,都往外面跑了。所里就是稳定,但也不比外面企业清闲,可能压力还更大些。

国家一直在把科研人员的物质条件解决好,近几年也越来越好,但是这个速度还是比不上外面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自己也很痛心,有个学生,硕士就跟我,勤奋好学,转了博,后来留了所,前几年辞职进公司了,现在已经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年入不菲。后来项目合作吃饭聊天,他坦言应该早点去公司,现在可能已经财务自由了。我没说话,心里却想着当年拉他留所是不是真的耽误了他。我年轻时候对科研是有热情的,见到好苗子总想把他留下来,总觉得科研需要这样的人才,这对他好。这几年我发现并不是这样,我的视野和思维确实跟不上中国发展的速度了,现在我都尊重学生的想法,纵使这两年所里越来越缺人,但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的学生,只要毕业了无论在哪工作,都祝福他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枉寒窗二十年!


user avatar   guo-xiao-le-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走掉的活该,地球离了谁都转,空下的编制可以从小学中选拔。


user avatar   flya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北大本硕博毕业,毕业到中科院北京某所。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

为什么?细说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房子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以为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租房买房只是差一张房本那么简单。结果被狠狠地教做人。

我看楼上的兄弟们很多都讲到收入赶不上北京房价的涨幅。这种感觉是令人绝望的。但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从我拒了某企45万年薪选择了一个月到手不过万的科学院研究岗,收入这一条我就是有心理准备的。其实最终让我下定决定离京的,是儿子快到学龄了。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很绕,但有孩没孩的可以预先熟悉一下)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 然而我们是第六,只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一等。

其实往年没有这么严峻,因为作为科学院员工,子女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关村如今那些全国闻名的优质小学,过去都是我们的附属学校。大人工作,小孩顺理成章被安排到这些学校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校如今能成为名校的原因: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喜欢要?

学校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校好了招的老师也就好了,学校的发展也就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了。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海淀之所以在教育方面与东西城这种有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的地方可以一战,靠的就是科学院和各大学的存在。唯一意外的是:在学区房大卖的今天,名校意味着天价的二手房价格,意味着名和利。一但有了名和利的追逐,科学院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于是这些附属学校被划归区教委,与科学院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么宝贵的学位,留给科学院这帮穷鬼太可惜了。作为补偿,重新在别的区找一些很差的学校换上科学院的名头:总还是有地方安排了不是,要啥自行车啊?名校学区房告诉我们知识的确是财富不假,但教委进一步告诉了你这财富最终归谁所有!

差到什么地步?这种学校从校方到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到什么地步?某年某个班一群小孩们集体吸毒!经调查是其中一个孩子家长吸毒,被孩子看到了藏毒的地方。这孩子大概也是仗义,觉得家大人吸完那个爽劲儿,可见是好东西,于是带到班上来和小伙伴们分享……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教委愿意把这个学校大方地送给科学院了么?

OK,这我们也忍了!好歹院里和学校都许诺,将来科学院子弟都放在这里,环境应该是不会太差。可现实往往没有许诺来得美好:最后录取情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子弟都能保证录取。原因很简单:这学校原本要保证的片区还是要继续保证的,如今凭空多出来附近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子弟将近百人,全部收进来要多开三个班呢!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各所分配名额。一开始所谓大家都有份不再被提起。所里的职工万一没得到名额的会怎么样,没有人告诉我,我也不想等到这件事明确之后再做决定。我已经离职了。

也曾经扪心自问,为了一个虚幻的“好学区”,我离开北京,离开研究实力全国第一的我们所,这样做是否值得?最最显著的损失,一个是研究平台的变化(用我的爸的话说,我是自毁前途),二是传说中的北京户口。

其实说实话,就算给我的现实生活开一次修改器,给我孩子直接指定一个名校,我也不敢说他将来就一定能学得好。但是我的不爽在于:看似我一路名校-中国科学院这样走过来,拿着传说中高大上的北京户口(虽然是集体户口吧),可我在北京能给我孩子提供的资源,尚不如我那个一辈子生活在八线小城镇的父亲当年给我提供的。任你博士学历,任你留学背景,任你勇攀科学高峰,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也好追赶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水平,你以为你很重要,你曾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用英文讲述你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纷纷用手机拍你的PPT,你以为你在为事业而奋斗。然而当你走下演讲台,面对的是每月收你三分之二月薪当房租的房东;面对的是你一年到手收入赶不上一个月房价的涨幅;面对的是单位的总务通知你参加小孩入园资格抓阉,得不到资格的赶紧自己想办法;面对的是无房产的职工子女入学排最后;面对的是黄的绿的中介一听你是科学院的就马上告诉你你们科学院是国管公积金,公积金贷款周期太长可能很难有房主会愿意。

上学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识才是财富;搞研究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职的时候领导讲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我都照做了。结果到买房子的时候现实告诉我知识不是财富,因为既不能当首付也不能抵押贷款;评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坐冷板凳的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评不上高级职称;给子女抢所内教育名额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就是按官职或职称来排队的,或者排不上没关系,有钱也可以: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升官的或者发财的都有出路。所以搞来搞去,合着自己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本科毕业时,同学里成绩不太好了都去工作了,记得有几位去了房产公司,如今已经是地区总经理或者总部CFO了;硕士毕业时,同学里有人去了能源或者私募公司,赶着10年前后那一拨4万亿,薪水高上天,房子好几套;留下我们这几位自以为是的蠢才继续读学位,再出关一看,一切都变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北大每年出的毕业生发展指数,学历越高收入越低。因为博士们大多数都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而硕士们多去公司,本科同学往往做和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都没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当初也没人逼着你读书搞研究!OK!那我重新选择!

离开北京前后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离职时向我的领导打报告时。80多岁的老院士,一直和我很谈得来,我和他说我要走,他很意外。我很坦诚地向他讲了前因后果,也和他说:我可能的确做不到安贫乐道。关键是如果只有我自己我肯定可以,但我有孩子,我不离开北京的话,他将来一系列的事情我都没把握处理好。老先生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你的选择。那边(指我的新单位)我会帮你关照的,以后还是同行,人不在一起了,但工作还是一起干。我瞬间泪奔。当年老先生把我招来对我的期望很高的,如今我却……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我现在打字打到这儿仍然想哭,因为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在北京最后一次租的是我们单位附近的房子,也是我们单位当年的房改房。00年之前工作的都赶上了,比如我房东。是的,他是我的同事,一个腼腆的东北汉子。给我房租已经是比周边便宜1000左右的了,因为他觉得我们是同事,不好意思问我多要。当然我们也很爱惜他的房子,我觉得我们住了2年,他的房子变得更新了。因为家里大到灯具小到插座我都帮他换了或者修了。还顺手修好了他家空调外挂机漏电的老毛病(真的是老毛病。因为我和他签租约的时候他和我说起过,天一下雨屋里就跳闸,不知道咋回事,好几年了……)。我觉得我们俩是北京租房界的模范搭档。

他家为了孩子读书,到小孩所在的高中学校附近租房子(不然天天开车接送光堵车就能让人崩溃)。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出租也是为了贴补自己租房的费用。在北京大家都不容易。

以及,在这之前我在北京搬过三次家,分别是因为房东要卖房;我爱人怀孕了房东忌讳在他家生孩子;以及房东要涨价(要得有点狠,比周边贵1500,觉得我们家有小毛孩子搬家不方便)。

2

清华硕士集体逃离北京!

房价真的在扼杀年轻人的未来么?

北上广的房价一直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最近逛知乎与天涯上讨论“如何看待北京房价扼杀年轻人创造力”的话题时,几个高学历毕业生的自白让我陷入沉思。富丽堂皇的一线城市以机会多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然后他们却又在用触不可及的房价赶走了努力追求梦想的才子们!今天我将最受感染的三段精华自白分享给你,不知看完后你对“幸福”一词会有如何的理解?

匿名作者 A

本人清华本硕连读,目前工作两年多。

关于北京的房价,其高涨的可怕在于,当我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创造力,上进,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北京好好生活下去的时候,现实却残忍地告诉我,你越来越买不起房了……

没毕业那会儿想的是,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也喜欢这座城市,找的工作也是行业内全国顶尖的单位,有北京户口,薪水20w+,一切都挺理想的了。虽然自己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即父母均生过大病,家里已无积蓄帮忙付首付,但,自己多攒几年首付钱,多租房住几年就好了吧,也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不至于一个清华毕业生都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吧。

然而现在我却在这里怀疑人生,是不是像我这种家庭条件的孩子就不应该留在北京?是不是不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却薪酬稍低且涨幅不大的工作单位?

听得较多的话是,两家家长一起凑首付就好了。那么,单身就不该有对房子的渴望和需求吗?如果爱的人家境也不好,是另觅他人还是租房一辈子?

可我的确有对稳定住房的渴望啊。租房确实有诸多不便以及风险,有同学突然被房东赶出来,房东按合约多赔了一个月房租毫不在意,区区几千块钱。

有一个同学觉得北京的房价压力实在太大,年前辞了工作,现在准备动身去德国读博,不知道还回不回来。当年的奥赛金牌,极其聪明的一个人,觉得留在北京太难了。

有一个同学之前创业,16年上半年买了房,到下半年一衡量,房子大赚,创业小赔。再没坚持的动力了,不创业了,安心找了个稳定工作。

有一个同学家里青岛的,今年终于是下定决心知道在北京买房无望,拿攒的钱付了青岛房子的首付准备回去了。

以上这些都是清华人。

我也想过,是不是还是我以及我举例的这几个人自身能力不行。

但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呐,不是所有人都在金融或IT这种高薪行业,我已经身在这一行的最好的单位了,还能怎样?这行业也绝不冷门,至少中等吧。

想想确实是个挺大的笑话。小时候还觉得父母养育我很辛苦,以后要靠自己的能力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住回报他们孝顺他们,家乡那个小城市环境脏乱差医疗水平低。哦,原来我认真努力了这么多年,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才”,连给我自己一个稳定的居所都给不了。

不是说我工作两年就想狮子大开口买房。而是面对北京如此昂贵且上涨不停的房价,我对自己未来几岁才能买到房感到遥遥无期!可能像我这种家境不殷实的人确实不是该留在北京的人吧。你看,我都开始产生这种念头了,房价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有多深。

匿名作者 B

看到楼上清华这位兄弟的帖子,感同身受。一个清华毕业的,在行业顶尖的单位工作,也买不起房。很多人以为这位兄弟再工作几年,就能买的上。2年就来谈买房是搞笑。真以为大部分工作都跟it,金融一样工资来个三级跳?很遗憾,大部分人的工作工资都比较稳定。一眼能看到自己有没有能力买的起房。

开篇,我也谈一下自己,北京top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给你们谈一下北京医生薪资,可能有偏差。但应该不会太大。

医生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但收入不是按这个分的,而是按住院医师,主管医师,主诊医师这么分。硕博毕业的住院医师5年左右,顺利的话能聘上主管医师,年龄一般在35-40,主诊医师大部分都在45岁之后。 目前工作五年,年薪20万+,加上整个家庭的存款,本来可以在北京首付一套80平米四环外的房子,本次暴涨以后,只能买5环60平米的房子。

来到北京一直没停过思考的就是买房。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收入低,可以等两年再说。后来思考的买一次房必会掏光家里的积蓄,父母退休后只有微薄的退休金,万一生病我拿什么去承担。

我曾经算过一笔,我自己收入的60%要用来交房贷,抗风险能力非常差,一旦出现变故,就要卖房。我的收入不是跟随我的年龄增加而增加,有明显的分层,也就是在当上主管之前,我收入就是20+,当上主管之后,我收入能30万+,再之后是年代久远的主诊(xueshuzhi001)。所以我评估了自己的情况后,一直犹犹豫豫的没买房。

一起轮转的时候认识一个协和的8年制医生,真是年少轻狂,人中龙凤,不管从逻辑能力和知识上,都明显高出普通人一筹。他还是北京的土著,当时为60平米的婚房发愁。纠结了好久没买。后来微信上跟他聊过,也是一直发愁房子的事。

我身边的同事,也算是普通人眼中的精英,如果夫妻都是外地人,这几年,我就没看到有买的起房的,基本都是在租房。有一个同事,今年辞职,带着妻子去了燕郊。另一个同事准备在职博士念完就离开北京。身边能留在北京的,大部分都是女同事找本地土著嫁了,自己能买房的寥寥无几。

这几年也算奋斗过,每周工作70多个小时。直到今年身体出了点问题,过年在家的时候,再思考这个房子的问题。

为了买房,这几年基本紧衣缩食,没有旅游,没有锻炼,单位出租房一条线。娱乐全靠玩游戏看电影,手机用两年才换一次。

为了买房,一年才回一次家,觉得千把块的高铁费挺贵。

为了买房,我一直没买车。我觉得一辆车每年占用我3-4万的资金,太不值得。 什么创造力,都是狗屁,一切都是为了存钱。

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操蛋。如果我买了房,至少我在当上主诊前,我还得过十几二十年这样的生活,还要祈祷我父母无病无灾活到80岁。

这真是鬼迷了心眼,为什么我非得在北京买一套房然后压榨我自己的一生。

我要每年出国游一次,带上我的父母。

我要住在宽敞的房子,不用再被房东二房东恶心。

我要开着车子,不用再跟一群人挤地铁。

这一切只要我离开北京就能实现,所以我等我手中的课题做完,我就准备离开北京。

有时候看着学历比你低,收入比你低,能力比你差,只是早几年比你进京买到便宜房子的人在你面前嘚瑟房价暴涨,他的房子值多少钱,心里确实闷烦。现在释怀了,这几天又看到北京房价跳涨60万新闻,我心里只有感到搞笑。

都不如我自己过的痛快重要。我决定离开首都!

作者︱dw ch

我的一个手下。男的,专科毕业,工作能力不错。在北京这边呆了7年。技术一等一的。找了个老婆也不是北京人。家里开饭店的,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算穷。只不过产业不能离人,要是生了孩子家里就管不了了。

去年辞职回老家工作了。辞职前在北京8000多。辞职后回成都找了个我们公司以前的中层出去开的创业公司。现在10000多月薪。

在北京的时候一辆小摩托,还满世界加不上油只好换电的。租合租房,三天两头搬家。回去以后,自然是车子房子分分钟解决。工资还高,花费还低。老婆孩子。生活顿时就有了点品味了。

就我自己来说,土长的北京人,和外地朋友相比就是缺了一个后路的感觉。去上海周边,南京,烟台转了转,都觉得其实生活不比北京差。甚至还好不少。

北京这边最糟糕的还不是房价,而是教育。两个城区占了全部教育资源,其他城区反而连地方城市都不如。我是当年区高考成绩第35,才就将将擦到了重点大学上线。

北京录取率高,清华北大的更多。但是那是平均数,实际上呢?除了老西城和海淀两个区,其他区县加起来连这两个区的零头都没有。远郊区县更是一年一个就值得张灯结彩,大拉条幅。往往还是在外地读书又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回京高考给这些区县“贡献”的名额。

而西城海淀这两个区的学区房,那就不是工薪阶层可以考虑的事情了。即使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断然没有可能在没有相当的家世背景的情况下考虑在北京几年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先赚上一个亿的“小目标”的,一千万也没戏。

我不知道北京这个城市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情况。但是说到习惯,说到教育,说到品质。的确有有品质的生活,但与你我无缘。

作为北京的土著居民,我拼命的上了大学,读了博士,找了在我所在的行业内还算是高薪的工作,然而我已经被我的家乡抛弃了。

外来人想要站住脚,不是我酸你们,就算你们也如我买了房,有车牌,有一份不算差,还算体面的工作,甚至有户口,到小孩子准备上高中,参加中考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什么叫两个区垄断中考550分以上学生的90%,见识到全国最严苛的跨区县读高中的禁令。

即使你们的孩子在你买得起房子的区县中出类拔萃,在家乡可以任意选择能够保证50%以上重点大学的升学率的牛逼高中,你依然进不去这两个区县的所谓普通中学。

北京的不平等已经是疯狂了。尤其在教育上。我不知道那些愿意把北京当作终身生活的地方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城市。是如何理解这个城市背后的荒谬。然而终有一日我会离开。因为在别的地方,我能活的更有品味。

声明:作者只是一个话题回答转载者,因转载出处并非原文作者,故未做出处声明;如涉及侵权或耽误到某些人;请联系删除,发文很简单!只是想让很多的人看到我们的现状,并非蹭热度之举!!!
看到评论里大家在互相讨论、探讨这是我喜欢的一种氛围(哪怕是彼此吐槽 我们也会勇往直前) 同时看到 有人在说好久之前看到此文,现在依旧有说辞;说明我们也身处其中。
故此声明!祝愿大家都一步一步向前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景!


经网友提供文章出处:

作者:诗之源
本文综合自: “水木社区”、“先生手账”
来源链接:
jianshu.com/p/2d10d69a6


user avatar   qiu-yu-chen-xi-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没在高校或者研究所系统里呆过,可能以为像很多公司的辞职事件一样,不太清楚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以及这个下决定的决心。

自从研究生不断扩招,以及从2011年开始,很多人才计划大力招聘海外人才回国开始,科研圈子的门槛水涨船高,典型内卷加剧的行业。

以前有2篇一区就评四青人才的,现在在很多稍微好点的学校,这个水准都只能当个副研究员了。至于想转长聘,物理学科没有几篇一区或者大子刊都不要想。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挤破头要先占坑,辞职的这些人都是博士,一路读书出来应该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他们的感受比任何人都强烈。

放弃有编制的职位,不说三四十岁年纪的家庭压力;单去其他单位找工作都很难,不少研究职位卡35岁以下,而且是按期聘任的;35以上的没有title和很好的成果很难走特聘路线。至于去公司,这些人员既然选择在研究系统里,一般是有研究兴趣或者追求稳定的,不太可能去公司,况且公司也很难有对口职位。

所以如果事件属实,这么多研究人员冒大风险集体辞职,必然是出了大问题,或是改革严重影响项目来源与收入,或是管理问题导致难以为继,不会因为一些安插,人际关系,领导作风就出此下策,毕竟这些问题每个单位都有,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这群老人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可能是头脑一热就集体决定。而且科研圈子看似很大,但具体到某一研究领域其实很小,而且圈子不同职级,不同师门,不同团队相互交织,低头不见抬头见,其实是个人情社会,所以说如果事前没有有人安排好后路或者去处,我是不信的。


user avatar   111-61-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应该是这个院长上任之后,立马封锁科学岛(合肥研究院所在地),禁止任何非岛内人员进出。

合肥科学岛是合肥董铺水库上的一个半岛,是市民往来三十岗的重要通道(最便捷),岛内各个单位也都有自己的门头,围墙保安啥的也都配齐。

我并不知道科学岛这个半岛是不是全部所属科学院,但岛中间的那条路也是其他市民要走的啊。

岛上有学校,有科技馆,有菜市场商业,也算是合肥为数不多的景点,说封就封,说关就关,是不是太草率了呢?

我是在岛上中学上的学,听我在校任职的同学说,现在岛上禁止任何非岛内单位人员出入,我就是想回学校看看怕也只是一种奢望。

没有指责贬低的意思,仅仅是认为封岛太过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突然就封。


user avatar   ren-mi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研

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中科院派专项工作组赴合肥 调查"90多人集体离职"事件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90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

该工作组由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任组长,中科院机关相关厅局负责同志组成。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90多人的集体出走,大概率不是一时冲动,要么是积怨已久,要么就是有某个领导自己成立了公司,拉走了科研所近百人,这是蓄谋已久“挖社会主义墙角”。

后者的可能性更高。

这90多位科研人员离职后,如果短时间内加入同一家公司,差不多就能证明这个猜测了。

我看了一些匿名答主的爆料,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信:新领导任人唯亲、到处安插同门;搞行政官僚主义,不尊重科研人员;绕开党组织,不尊党纪,搞一言堂。如果属实的话,这是要把国家的科研机构,变成自己家的后花园、摇钱树、聚宝盆啊。

某些领导、院士拿国家的经费,为自己谋私利,刷名望,把科研人员当做自家的工人压榨,在科研领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某些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职位上是领导,却没有担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嘴上一口一个大义凛然,背后却干着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事情。

这些硕鼠蠹虫,可比外面的敌人可怕多了。

外面的敌人会让我们更团结,而这些身居高位的硕鼠,会让我们人心涣散、失去共识、各谋私利,最后浪费宝贵的资源,流失宝贵的人才,坐失科技创新的良机,把好好的理想蓝图,折腾成一地鸡毛。

有人说,科研单位需要更自由的风气,需要尊重人才,我觉得没错,但要再加一条:“加强党的领导”。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用秘书,重用政研室,重用团委干部;打击专家,打击业务干部造成的问题在武汉抗疫中已经是个大问题了,这样的问题要多暴露,不暴露不足以扭正选人用人风向


user avatar   tushanlu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各位学子的提醒,我不知道内幕,被新闻迷住了双眼,都是我不好,谢谢。

在这里向大家道歉,我真的不是恶意攻击你们的,就是看着新闻发了回答,结果这么多人看,我也想不到啊!


一群人私信我,求求大家不要这样可以吗?




     

相关话题

  2019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结果如何? 
  研究生、博士生全程只靠自己能否发一篇 SCI? 
  读研期间,本学科一些必要的科研工具不会怎么办? 
  学化学,想考研。老师说要跟着做科研。但是不想做科研,而且每个老师都是最少十几个学生。不做科研可以吗? 
  有哪些生物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生物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为什么中科院空天院(电子所)的名声如此差? 
  如何看待饶毅与施一公的人生道路差异?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禁止华为参与学术编辑和审稿,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有哪些建议和提醒可以送给新一届科研生? 
  为什么当年条件那么艰苦都能搞出两弹一星,现在却搞不出至少排名前五的飞机发动机? 

前一个讨论
最近挺火的茶艺照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浙江商人在非洲确诊新冠肺炎后花 270 万元包机回国治疗,你怎么看?华人在海外确诊该怎么办?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