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我国 2020 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 300 万? 第1页

     

user avatar   yao-me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没人给顺着理背后的根本逻辑吗?


先说最浅的:今年研究生这么多,是因为扩招了。扩招的原因是疫情导致诸多应届生找不到工作(就业资源减少),所以让他们去读研究生,还能拖个2-3年再出来就业。

所以今年考研相对往年会容易许多。

但这不仅仅会导致学历的通过膨胀那么简单,其背后会产生一连串的反应。


首先,学校本身的资源是不够容纳这么多研究生的。

学校的宿舍是有限的,办公场所是有限的,导师数量也是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学生要去住校外,这其实大大增加了他们读研究生的成本;一个导师要带的学生数量增多了,相应的,一个学生能够分到的导师的关注和指导也会降低。

此外,很多名校的研究生项目是有出国交流交换的机会的。并且部分学生交的高额学费里,就包含了出国交流的开销。

比如某旦新闻类硕士,两年要六位数的学费,你没看错,确实是六位数,而这六位数的学费里就是包含你其中出国交流交换的费用——但疫情期间你是出不了国的。

这笔钱当然也不会退给你,因为是以学费的名义收的。

所以学生其实付出了远胜于之前的学习成本,去获取一个更好的录取率。


还有一个资源是短期内恒定的,那就是可供发表文章的期刊数目。

读博的都知道,因为某些领域过于热门(我就不明说了),而顶刊数量又过于有限,导致大家都排着队发文章,毕业难度相比往年提升了很多。

——但这年头,硕士也是要发论文的。越是名校,越是学硕,对论文的要求越高。

比如说我在武大读传播学的小伙伴们,毕业要求是发c刊一篇。

但同样是在武汉,早两年隔壁华科的博士毕业要求才是两篇北核。

整个大趋势就是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变高了,特别是名校。


这就意味着:

要么你读专硕,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获取一个不如以前的教育质量;

要么你读学硕,便宜是便宜,但是因为人数变多了,而发论文的蛋糕还是只有那么大,所以你的毕业难度提升了,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毕业……


而具体到就业上,又会发生什么呢?

秋招虽迟但到,晚了2-3年也还是要面对的。但又因为经济下行趋势依旧收不住,等到这批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能提供给他们的就业岗位恐怕并不会井喷。

就业岗位作为一种资源,也就那么多,根本不够分。学生们以为自己有一个研究生学历,竞争力提升了,殊不知还是那么多岗位,和自个儿竞争的还是本科时候的那批人。

——以及新一茬儿更年轻的本科生们。

就业压力只是被推迟了,并没有被解决。到时候找不到工作,你还能再去读个博吗?


更要命的是,基于企业筛选成本的存在,不必要的筛选压力将进一步增强。

我来稍微解释一下这句话。

企业筛选成本是指:hr只招10个人,却有200份简历,不可能逐一去看,筛选成本太高了。为了降低筛选成本,只能设置一些筛选的门槛,比如说学历。

非211985双一流高校不要就是这么来的。名企会用一些很苛刻的要求做筛选,但即便如此,筛选出来的简历数量,依然远超于他们想要招聘的数量。

而对应到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身上,就意味着——大家必须首先要达到筛选标准。

达到这些筛选标准,并不意味着匹配岗位的需求。

比如说,你的工作环境里完全用不到英文,你英语六级过了也是白过,但因为名企收到的简历太多了,它们普遍非六级不要,甚至很多求职者还有雅思7分托福100,那你英语学还是不学?——必须得学。

研究生学历也是一样。当研究生的数量大于这些企业的招聘需求,他们就会设置一个研究生的门槛,部分岗位非研究生不要,那你就必须要满足这个门槛,否则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至于你硕士阶段研究的东西对未来有没有用,who cares?

可能你一辈子都用不到你研究的东西,甚至你很清楚你搞出来的是学术垃圾,但你还是得花以年为计的时间在上面,去满足就业的筛选门槛。

根本原因还是“资源有限”。这也是内卷的终极原因。


考研本身在卷成这样的今天,重要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虽然难,虽然卷,但想要有个好出路,还是得考。

不过我还是推荐留学啦,因为只需要申请不需要考全科,时间还短,还不需要卷来卷去发论文……不搞科研只为就业的话留学很划算。


今年考上研的研究生们,建议早早开始准备求职,读2年的只剩下1年准备时间了,读3年的也只有两年罢了,你还得发论文呢。

我们都不是家里有矿的,读书还不是为了最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么?上领英看看,至少得搞清楚年薪高的工作都要求什么水平的应届生啊。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类似的事情,叫上山下乡。

研究生人数多是好事吗?有几个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是本科生确实做不了的?

有多少非热门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读的?

研究生人数快速拔高,和当年上山下乡一样,都是作为就业压力的蓄水池。

因为这些人正常毕业了,社会上是没有足够的岗位给他们的。毕业没工作又会成为城市治安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犯罪率上升。

所以现在要逼着他们去读研,虽然还是没工作,但至少不是游手好闲了。

以前叫上山下乡,现在叫读研考博。以前接受的是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接受的是导师的再教育。

本质都是一样的。

今年突破300万,明年经济不好,蓄水池还要接着扩建。

社会真的没有就业需求吗?很显然不一定。

80年代知青回城,解决就业问题的是去国企吃大锅饭,一个人的活两个人干。

现在的企业是吃内卷饭,5个人的活3个人干。

只要彻底贯彻劳动法,现在不仅没有就业压力,反而有巨大的就业缺口。

但为了能让资本家更充分的剥削,这300万人是坚决不能就业的。


user avatar   xu-ze-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件好事。

一个社会,想要更好的发展,底层(这个词不当,大家暂且从结果上理解)和上层的差距不应该过大。

在国外,研究生更多是一个过渡学历。国内研究生曾经人数较少,也是因为曾经的高等教育人才较少,很多大学水平的老师带研究生所致。

想想,本来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和大学毕业生竞争,现在前者和需要多读三年的研究生竞争,哪个更舒服?

扩大研究生招生范围主要还是延缓白领阶层的首次就业时间,减少财政压力,同时增加大专以下学历的同学的就业回报。在社会稳定方面,一个在社会上干了八年的高中生收入不会比一个应届研究生低,择业方向也不同。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应届生:860万+

2021年应届生:预计超1000万

我们结合前段时间的一些新闻来看:

政府鼓励个体经济:

政府通过政企联动形式增加招聘规模:

政府鼓励更多企业挂牌见习基地:

科普一下见习基地:

劳动法规定,企业不能招已经毕业的学生做实习生,这是在逃避缴纳五险一金。但见习基地政策开了个口,有见习基地政策的公司,可以招已经毕业的学生做6个月实习生,不用缴纳社保,这期间实习生的工资,政府会补贴一部分。企业用人的成本直线下滑,就会有动力招聘没有经验的应届生。

这些都是开源,增加招聘岗位;可以说「能做的,都做了」。

政府也知道:社会的稳定来源于年轻人的就业率,而年轻人的就业率,并不能仅仅看学校提供的三方协议。

另一方面自然也需要节流,减少求职应届生的数量,所以自然而然的,扩大研究生规模成为了解决当下就业难题的办法之一。

但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这不见得是好的选择。


深造不等于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

我希望所有考研的童鞋思考一个问题:

是不是考研一定会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是不是考研毕业出来你能确保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着你?

我是反对「因为就业困难,选择考研」的做法。

如果你通过秋招春招发现,你心目中的企业只招聘部分大学部分专业的硕士生。

你又研究了这所大学这个专业就业数据,甚至调研采访了这个专业已经毕业的前辈,你发现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确实靠谱——如果考研考到这个学校后,能够显著提升你入职未来心仪公司的概率。

那么,考研没毛病,我支持你。

如果,你只是隐约感觉研究生比本科生就业更有优势,也拿不出什么实在的证据,就模模糊糊报了一个感觉还算热门的专业考研……那就只能是祝你好运了。

如果说你听说求职很难,都没做过尝试就直接逃避转去考研。

这无异于赌博。

读研究生的小伙伴们,不要光想着我3年后要降维吊打本科生。

你需要对比的还是你自己,另一个空间里工作三年的你。

这个空间里,研究生要读3年,学费若干,你是需要付出的;

另一空间里,你积累了3年工作经验,还有部分收入,在市场上是不是可能更有竞争力?

如果选错专业,选错方向,可能让你陷入更大的危机。

说个真事,2011年的时候,我代表Randstad在中欧商学院做校招。

遇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学生。

下午2点开始的招聘会,她12点多就到了,专程找我们猎头公司聊。相比大多数求职者,她算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她之前在微软做Marketing,拥有5-6年的Marketing经验,08年年薪已经30万+,赶上金融危机。她选择脱产读了中欧的MBA,准备跳槽到金融行业(换行业确实是MBA一大利器)。

不巧,恰逢当年次贷危机给金融业的打击太狠。金融行业一片哭爹喊娘,少有招聘新人的企业。

我不可避免滴为她担心:

  • 离开工作岗位1年半,还能适应吗?
  • 加之金融行业现状不好,机会很少,她面临的竞争很激烈;
  • 企业现在愿意给MBA买单的越来越少,薪资能把中欧的学费捞回来吗?

当被问到「薪资预期是多少?不涨薪能接受吗?」

她毫不犹豫的回答:

钱不是问题,一直想进金融行业

我挺震惊的。

算一个简单的账:

  • 脱产2年:60万;
  • 中欧MBA学费,当时是25万;

换了行业,工作强度更大(微软的薪酬福利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薪资不涨,净亏80万。

如果这是她自己一直以来的职业规划,

如果她确实对做金融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没问题,虽然短期钱少了,但是凭着兴趣+努力,我相信她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她是为了涨薪读MBA,

那么我就为她不值了,损失两年时间和MBA高额的学费,换来了更崩溃的工作节奏,和一样的薪资。

事实上,以她微软的背景,当时如果不读书,去了BAT,这会儿可能已经财富自由了。


2、不要为了躲避困难而读书;

我很反对「逃跑式读书」

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也见过一大波上班族都去脱产读书了,也有一大波应届毕业生去考研了。

「似乎读完几年书,大环境就会变好,所有问题就会奇迹般消失了。」

但事实上,硬扛危机的职场人,可能比临阵脱逃去读书的小伙伴做得更好,08-09年的职场上一篇哀嚎,很快就

对于提问读书深造的小伙伴们,我常常会抛出的问题是:

  • 你希望通过读书,获得什么收益?
  • 你如何确定读书,能够带来你要的收益?

我发现有些小伙伴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比如原先是二本三本的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或者读MBA,把原来的短板补上。

我一个室友,从211的英语系考研去了北大金融,在学历上再次升华,最后拿到了好offer,如今大家都毕业十多年,人年薪早过百万了。

但是有些小伙伴在解释为啥要读书的时候,反复强调:「行情不好,找工作难,所以继续读书」。

这可能就不合适了。

你不可能靠躲困难,取得职业发展上的成功

遇到问题,不试图就地解决问题,而是逃跑。逃离了现在的困难,然后指望在读完书后,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奇迹般的解决了。

这就像人民广场相亲相不到好对象,我先去整个容一样

整容是否能提升我们在相亲市场上的竞争力?

感觉好像能。

但这不够。

扪心自问:整容真的是我们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吗?我们真正需要提升的只有颜值吗?

但对每个人面对的现实情况不同,适合别人不见得适合我。

面对问题,应对挑战,是很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

但恰恰是这种痛苦,让我们走出了舒适区,提升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再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不怕了。

从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08年的次贷危机,到18年的互联网裁员潮,每隔10年都会有一次重大的危机挑战,是不是我们每十年都要去读一次书呢?


3、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

有人问过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问题:

同学都考研了,我不考研,是不是以后就没有竞争力了?

读书,是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仔细衡量ROI。

小伙伴们可以给自己列一个问题清单:

  • 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 想要实现职业规划,我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 读书能补齐这些短板吗?我有数据支持吗?
  • 读书是唯一能补齐短板的办法吗?
  • 读书还会带来哪些潜在问题,如何解决?

很多小伙伴给我的回复让我很着急:

  • 「我觉得读研应该有帮助吧……」
  • 「听说读完出来就业更方便……」
  • 「学历不是越高越好吗?」

你家里有矿,花钱读书图个开心,那我不拦着。

否则我希望大家有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再考虑深造。

个别小伙伴,本来也家庭条件也就一般,为了破局,想要问家里拿钱,或者借钱读书。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读完书出来就有大公司,好工作找上门。

让我特别担心。

读书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发展道路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救命稻草。

那些指望靠读MBA,考研一举翻盘的小伙伴们,往往最后发现读完书并不能改变现状。归根结底,导致职业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绝不仅仅是学历一样东西。

其他问题,诸如职业规划不清晰,技能缺乏,沟通能力差等问题不解决,光读个书,没用。

还是和相亲一样的套路:

  • 你要找哪位男神女神(什么类型工作)?
  • 他们对异性的要求是什么(企业要求什么学历和经验)?
  • 你缺什么?如何补上短板?
  • 如果是颜值问题,那么到底补哪一块?双眼皮还是削骨?(在线学个Python就能解决还是得脱产读书)
  • 哪些人通过整容降服了男神女神?成功比例有多少?(目标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而不是大胆猜测:

我只要整个容,一定有男神女神来登门求婚。

最近回答了不少小伙伴的求职就业问题,今年的求职形式的确非常难,不仅对应届生如此,即使是职场老人,保住岗位也很难,跳槽更难。

对于难事,我们尽量通过提升简历,提升面试技巧,降低求职预期的方式去解决。

但真的,别逃。

关于今年秋招求职,我做过一期视频,在找工作的同学可以先看看,有问题也可以评论区互动,尽量帮忙给些建议: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约在十五年前,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一篇专题报道,大致就是在讲,青海省的一批大学生毕业了,却纷纷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很多都是从当地农村考出来的,为了读书家里还欠了很多钱,没想到毕业了,连个像样子的工作都找不到。

为了解决眼下的生存问题,很多大学生甚至去了市里面的餐馆当服务员,记者还采访了一个馄饨店老板,那老板说,别提了,我店里就有两个刚来的大学生,就这还拒绝了好几个呢,真想不明白他们读大学究竟读的是个啥?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报道的选题其实选得还是很刁钻的,专门选了几所基本面还可以的学校,但却巧妙地选择了经济并不发达的青海地区,而且还是十五年前的青海,在那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匹配给大学生的岗位,而且还选了一群来自农村,不愿离开青海的毕业生做放大镜式的报道。

但这一通猛如虎的分析并没有打消彼时我内心的一些焦虑,因为那时候我也面临着大学毕业的问题,虽然那时候扩招还没有今天那么猛,但也是走在一年更比一年猛的趋势之上。

等到我本科毕业要去找工作的时候,就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时代变了的感受。

那时候金融危机波及到国内,很多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外企都罕见地缩招甚至停止校招了,有一些出口导向的工厂也被迫关门了,也波及了很多制造业的企业,这就使得那时候市面上可以提供给应届生的职位出现了一个断崖式下跌,而毕业生跟往年比却增多了,于是那一年很多人发现,往年师兄师姐用来保底的offer竟然成了最好的人才能拿到的offer,而往年的香饽饽offer,即使是名校毕业的,也很难拿到了。

但在那时候就有人注意到,即使是在如此惨淡的就业环境下,同校的研究生毕业生们仍然分走了不少“黄金offer”,甚至那些外校考进来的研究生也能从不少本校本科生手里抢offer。

于是,就有人得出了,还是研究生香的结论。

我记得那时候很多同学分明已经恨透了本专业,再也不想学了,依然违心地拿着保研offer去读研了,或者考研了。

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后来的事儿,大家就都知道了,我也说过了无数次。

研究生毕业,发现本科时向往的offer依然很难拿到,而当初本科毕业就能轻松拿到的保底offer竟然变成了那时候本科生们争抢的香饽饽。

很多人悲伤地发现,

学历提升的速度永远都比通货膨胀的速度慢那么一小步。

这些年,这种情况依然在进行中。

只不过现在和十年前的区别是,当年的很多外企在国内已经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各个大厂。

当年名校生看不上的公务员,已然快走上了“封神”的地位。

还有就是,当年二十岁出头就出来闯荡的幸运儿们,早已经混了出来,各种原因实现了财富自由。

当然也有混了十几年,依然是个月薪平均数,在五千块定律边缘痛苦挣扎的倒霉孩子。

很多时候,对于群体来说并没有一个完美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出路。

因为这就是一个,一旦有一条路被证明可行,第二天就会挤满人,第三天就会人满为患,第四天就会彻底被堵死的时代。

在这种大趋势下,当你想不明白,找不到自己的那条路的时候,总会迷茫,甚至会焦虑,恐慌。

这时候,别人说啥,你都觉得他在贩卖焦虑。

其实焦虑早就植入了你的内心深处,问题在你自己,别人救不了你。

也许你会安慰自己,有学历总比没有强,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

但愿是吧,但愿不是自己骗自己。

最后,祝你好运!


user avatar   xie-jun-xin-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才三百万而已,也就是每年有一百万出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要知道2000年以前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可是在一千八百万以上,换句话18个同龄人里面只能有一个读研究生。而目前的高考招生计划加上大专每年也不超过八百万人,本科就更少连五百万都不到。也就是说即使到了00后时代新生儿里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上本科。

你如果是吐槽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德不配位名不符实,有些学校或专业教育质量低下,那还算有良心有见地。但诸位都是高等教育扩招的受益者,在这里放下筷子骂娘?良心让狗吃了?人还没混成马福报,对无产同胞挥刀相向的本事倒是学的挺快。

其实横向对比,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也不多。美国有三千多万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口,博士总量也有快一千万。美国不仅能消化这些高学历人才还能有所富余为不少来美求学的国际生提供工作岗位。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为美国的七成世界五百强里四分之一都是中国企业更是压美国一头,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多的大公司为什么还消化不了这一百万左右的研究生?这到底应该怪扩招还是怪“招一个人拿两份工资干三个人活”的马云特色经济学?你们心里没点B数?

最后再吐槽一下个人预期的问题,在美国即便硕士学历大部分人也就是拿着平均到手4K到7K美元的月工资,大约和美国人均GDP相当或1.3倍。中国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即使全部研究生学历都按1.5倍给工资也才月入九千人民币不到。所以研究生毕业后月入六千到一万怎么看都符合市场行情同时也毫无疑问是中国的高收入人群。看多了知乎总觉得月入一万轻轻松松,否则就低人一等。这是病,得治!

PS:教育是基础人权而非特权,无论在哪搞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等级分明的双标都挺让人看不起的。


user avatar   tang-zong-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还是那个观点,只有不断地扩招,这个扩招不是质量的下降,而是让那些并不比其他人差多少人也有机会获得相当的教育,比如高考,当中考不再有一半的学生被刷,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凭什么有的人就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呢?

或者职业教育能达到相当的质量,这些年只有少部分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人才,而大多数职业教育就是浪费。

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是被那些占据了位置的利益者们嚎叫着,竞争对手又多了,我们要更难了,我希望能接受客观事实,竞争是必然,创造价值才是王道。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这两年,社会上的门越来越有限,且越来不好进,倒逼大家都得在敲门砖上充会员,买皮肤,加配件,甚至开挂,以增加对门锁门栓子的破坏力。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学历通胀程度到这个地步了?

依稀记得98年参加高考时,全国全日制统招录取本专科才100万人左右,我家乡近百万人口,连大专生一共才考上300个......报纸上洋洋洒洒列着三百人的姓名和照片。

那时读书是真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至今记忆深刻。小学升初中、初中又升高中、然后参加高考,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然后参加每年的春闱大比,总算不负十年辛苦,榜上有名。以前高等教育资源极其稀缺,现在居然能有300万研究生同时在读,吓了一大跳。

再过十来年,恐怕富士康招流水线工人也得本科学历了吧。既然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不如直接十六年学制,高中毕业全升大学本科,岂不妙哉。

无语。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到底该怎么穿衣服。这不是知乎网友敲键盘来决定,而需要根据“大家的整体氛围”。

就像是海边大家都不会觉得比基尼有啥害羞的,但你要是在割包皮的男科医院里穿就大为不同了。

所以,如果题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穿得比较正式,那么跟着效仿是一种基本的“职场认知”。否则你只会被认为过于另类,引发很多不必要的猜测。

当然我也没资格说题主,前几天参加一个面试,由于事先听说面试无非就聊聊自己的过往经历很轻松,所以我也穿大裤衩过去了。

进了面试现场才发现——人家都是正装。而且面试完全走的是公务员面试风格,一排考官盯着我。

那种如坐针毡的尴尬,我怕是一辈子忘不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有自己的名字? 
  如何客观评价东南大学? 
  家境一般但被中外合资大学录取了,现在家庭气氛紧张,爸妈为了这个吵架,我该怎么办? 
  各位知友,朋友妹妹大学不想继读,非要辍学去找她在网上认识几个月的小姐姐,知友们,支支招? 
  税务硕士还是法律硕士? 
  知乎为什么不直接搬运研究生论文过来回答,以拉高发言质量? 
  今年考研落榜了 300 万考生,对 23 甚至 24 考研有没有什么提示? 
  关于二本专业进重庆师范大学,发放的毕业证是否有区别? 
  在新生群被学长骂了,能帮我分析我错在哪里吗? 
  现在大学招收研究生时推免越来越多,留给统考生的名额越来越少,关于这个现象你怎么评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日本电子支付连发盗刷事件?日本电子支付行业形势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9 月 16 日菅义伟接棒安倍晋三正式出任日本新首相,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