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文帝的谥号是文帝,文帝不是比武帝谥号高一级吗,为什么汉文帝功绩没有武帝那么辉煌呢?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治不如武功显赫,此言不谬啊;

枯燥无趣的董事会,终于开到了业绩回顾部分,有几个年纪大一些的独立董事都跑了四趟厕所了,有的抱歉血糖欠佳,有的嘟哝前列腺失能,读着去年的报表昏昏欲睡,“又特么平淡无奇的回报率,又特么无人问津的合规性。”,秋虫伴着夏风啾鸣,夕阳随着海浪西沉,眼看着墙上挂的长短针,画着一圈圈无聊的轨迹。

嘭地,不知哪位高吼一声,“年初在疫前,并购的交易程序公司,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仅这一单就升值85%。”

于是一群老家伙就像喝干了保温杯里的枸杞汤真的出来神效一样,纷纷扰扰,熙熙攘攘起来,如同棺材一样沉寂的会议室,立即春光明媚,阳光灿烂起来,皆大欢喜得如同一场多人运动后的打扫战场。

你看,整点点缀的小破事,赛过一年的苦功夫。可没那么些味如嚼蜡的苦功夫,哪儿来的钱,去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小破事儿?


user avatar   wo-dao-bu-liao-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杂了。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先到先得。

文前面更好的谥号是高。

前面说了,谥号这个东西,谁先到谁先得。所以我们发现,历史上能的“高”的不多,所以“文”也就是相对最好的谥号了。所以每一个朝代出现第一个相对牛皮的皇帝就会得到“文”。但也不尽然,我几个大家自己分辨。

周文王,姬昌

汉文帝,刘恒

魏文帝,曹丕

晋文帝,司马昭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明成祖,朱棣

清太宗,皇太极。

我们发现,这些皇帝里面大部分还是实至名归,但多多少少也占了先到先得的便宜。但也混进了奇怪的东西

比如清朝不是康熙,不是雍正乾隆,而是皇太极。曹丕明显过于勉强。司马昭这货色竟然也能混进来!

有人说,不对啊。这别人还可以理解,这汉文帝和明成祖怎么就占了先到先得的便宜?他们的老子也都是牛XX的皇帝啊。

没有错,他们两个的老子就是那种可以谥号“高”的更牛XX的皇帝。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帝的谥号最初的用意是用来评价皇帝的是非功过,这本质上就没有什么高级低级之分,只是对皇帝一生进行一次文字性的总结。

你所提出的问题牵涉到一个时间问题,汉文帝是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一生用“文”来评价并无不妥。到了汉武帝这里再重复使用“文”就显然不合适了,他的谥号如果与他爷爷相同那岂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

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有“时空”观念,跨时空对比往往都是“关公战秦琼”之类的东西。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从程序上说,汉文帝的谥号是汉景帝上的。汉景帝认为汉文帝适合这个谥号就用上了。汉景帝死在汉武帝前面,所以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汉武帝得到的谥号是武。因此二者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其次,汉文帝的功绩的确没有汉武帝辉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文帝不适合“文”这个谥号。

顺带说一下辉煌问题。我看很多人在论证汉文帝的功绩大小问题。其实,功绩大小跟辉煌与否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辉煌有时涉及到心理冲击效果,并不必然等同于功劳大小。

汉文帝拿到这个谥号是合适的。

为什么魏武帝曹操没有拿到文的谥号?据说是因为曹丕想自己拿到文的谥号。但是考察历史我们会注意到,即便曹丕不想拿这个谥号,曹操也更适合武帝而不是文帝。因为曹操一生主业是征战,建章立制梳理内政的事情做得不够。

比如说,很多人讲曹操做了一些恢复生产的工作。尽管曹操的确做了一些屯田的工作,但是从后来曹丕时代司马懿在关中屯田才充实了关中来看,他的屯田工作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

比如说,很多人讲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从曹丕收服臧霸势力、整合青徐的历史来看,曹操对北方的整合相当有限。如果再考虑到后来并州地区在魏晋时代的摇动,那么他连北方地区至关重要的脊背要地山西都没有彻底清理。与其说曹操建立了一个统一北方的巩固政权,不如说是“威震河南河北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大军阀。

其实他这种情况当时就被人发现了。一直到他晚年,按理说努力这么多年了,政权内部应该整合得差不多了,刘廙还认为他存在土崩之势。

作为鲜明对比,在内政方面汉文帝简直吊打曹操。

我们熟知的一些小故事,就展示了汉文帝在内政上的高明。比如汉文帝要造高台,经过计算发现费用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的财产,汉文帝就放弃了。一般人解读这个故事都在讲汉文帝的节俭。但是,如果我们要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一些实用技术的话,那么我们会注意到几个关键细节:第一,汉文帝对工程工作进行了数据化分析;第二,汉文帝掌握着汉朝不同层次家庭的收入情况;第三,汉文帝开展工作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参考标准,并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工作需求,进而调整决策。

还有个事件。汉文帝因为匈奴不断寇边,因此盛怒之下发动大军要反击匈奴,后来经过充分考虑放弃了计划,转而积蓄战马培训军队。这个事情其实也牵扯到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入侵报告,会让历来以沉着冷静的历史形象名垂青史的汉文帝盛怒?比如说,在盛怒之下,汉文帝进行了什么样的战争准备,他的作战计划是什么,作战目标是什么?比如说,汉文帝为什么放弃了反击?比如说,汉文帝在放弃反击之后进行的战争准备对后来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时代对匈奴的打击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文帝做的很多事情,不能深思。一深思你会发现掉进了一个大坑。马复令是汉文帝推行的,提出者则是汉文帝为汉景帝选定的太子家令晁错(提出时是御史大夫)。马复令的核心就是储备大量战马。战略储备完成之后,汉军甚至可以出动规模比匈奴还大的骑兵军团。农耕民族骑射无双,游牧民族捷足善走,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倒置就是汉文帝搞出来的。

我们看后来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了。他用的内部谋臣是晁错,军事统帅是周亚夫,夺旗将校是李广。这三个人全都是汉文帝给他选的。汉文帝身为汉室皇帝,不断嘉奖晁错,推崇周亚夫,吹捧李广,他要干什么?很多人吹李广少年得志,那么是谁让他得志的?在汉文帝面前,他就是只猴儿。

一出手就能奠定百年国运,汉文帝想得太多,做得太深,这人太深沉了。

而且我们要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汉文帝死的时候才47岁。

这人要是长寿一点,比如活五百年……

汉文帝入继大统的时候,汉朝皇帝这个大统以后还会不会存在都是两说的事情。汉朝内部刚刚爆发了一场大混战。此前吕后经过血洗建立了以吕氏为核心的中央政权,然后功臣系又以更加血腥的血洗清洗了吕氏,而齐王系则虎视眈眈打算随时入继。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但坐稳了皇位,甚至还为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北击匈奴做好了准备……

文政军事均已梳理完毕,后人按照汉文帝定好的方向走就是了。汉景帝一辈子能拿出来说的大功,就是平定七国之乱。这是汉文帝给他定好的。汉武帝一辈子最辉煌的功劳,就是击破匈奴。这是汉文帝给他打的底。汉景帝因为一个七国之乱,搭进去一个晁错一个李广,晁错让他冤杀了,李广因为看不上他转投梁孝王了。汉武帝打个匈奴把国家都掏空了,后来还搞出了独尊儒术的昏招,让没有治绩、反复造谣企图改变意识形态的儒家垄断了汉朝的意识形态。汉景帝所失已多,汉武帝所失更多。不客气地说,功劳都是汉文帝的,过错都是汉景帝汉武帝的。

只手兴国运,做到这一步,这不是文帝谁是文帝?

汉文帝实至名归。

唐太宗一开始也是文帝。他为什么是文帝呢?因为他也为唐朝长治久安奠定了组织基础。尽管唐太宗历史上以武功赫赫闻名,尽管唐太宗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偏颇和昏招。人谁没有昏招呢?汉文帝也不是全然都对的。但是唐太宗梳理稳定了唐朝的治理体系。你指望唐高祖李渊,怕不是他能给你造个欧洲封建社会出来,整一地封建骑士。相比来说,唐太宗可能在文政上距离汉文帝还有一点差距。比如说唐太宗历经征战,武功赫赫,威名素著,驾驭朝廷可谓以重御轻。汉文帝则以外藩入继,根底浅薄,下有强臣,侧有强藩,外有强寇。但是毕竟唐太宗有后发优势,具体策略上还是要先进一些的。

古人说,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既然刘邦没去占文帝武帝的位子,汉惠帝又是个指不上的,那么汉文帝死时最适合的谥号就是汉文帝。

就文这个方面来说,汉宣帝有汉文帝执政时的一部分能力,在奠定国运这方面差得远。汉明帝也颇有能力,各方面都有表现,但是比汉文帝还是要弱一些。后来汉灵帝尽管有整治天下的心思,但是各方面严重失败,弄成了昏君,可以说是汉文帝的重度弱化版。魏孝文帝改革成效还算不错,已经是相当好的了,但是内部分裂的问题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分崩离析的结局。宋文帝也算是励精图治,但是搞到自毁长城的地步,跟汉文帝差得远。唐玄宗有再造山河的功绩,但是最后搞出安史之乱,他在长期战略上的弱点很突出。唐代宗做了一些努力,可惜后人不给力。唐武宗短暂取得了一点成绩,只是昙花一现。唐宣宗号称小太宗,其实连根本方向都存在问题。宋太宗文不成武不就就不说了。宋仁宗徒有心思,可惜困守宫廷为人摆布。宋神宗还能做一些改革,宋哲宗也能发奋图强,但是要么手段不够,要么时间太短,无法与汉文帝比拟。宋徽宗更是搞砸了,成了失败加重版唐玄宗。明成祖其实倒还不错,惜乎后继无人,让仁宣把事情弄废了。要害就是他没有做好人选工作,和汉文帝没法比。明武宗做了一点工作但十分有限。明世宗应付了一时,也仅仅是应付,对于长远工作更加是准备不足。明穆宗、神宗时代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只是虎头蛇尾,没了下场。清代雍正现在评价要高一些,但是他做得很多事情也是偏激居多。算算帐,真没几个能超过汉文帝的。

东汉以名取士,流风所及,至魏晋时代依旧好以虚妄之词夸耀人物,屡屡言过其实、名过其实。但是仔细论起来,真正能当得上称赞的,只有汉文帝:

文帝在时,亦不觉异。自帝没后,不见其比。


user avatar   song-mu-shan-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谥号有多种定义,不同的定义含金量差距很大,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含义。每个帝王的谥号究竟何解,得从他的作为来看,这又是一个难免带有主观性的问题。

单就谥号而言,「文」按「经天纬地」解,高于「武」在内的任何谥号,若按「学勤好问」解呢,那就是一个普通的谥号。

而且谥号的每一种定义无非那几个字,只要不出范围,怎么解释都行。「经天纬地」是个什么标准?「克定祸乱」是什么标准?谥号相同的帝王很多,没有哪个两个人功业是相同的,所以对谥号定义的解释很有弹性。

与其生套谥号定义,不如看规律。

一般来说,经历战事多的谥号「武」,安定国家基业的谥号「文」。当然,一个帝王不可能只做一类事,只能以主要功业为准。

开国皇帝中经历战争的,谥号多数是「武」或「高」。而继位者稳定国家发展经济,对百姓民生有益,通常谥号「文」。

汉高帝刘邦,文帝刘恒。

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

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

陈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

唐太武帝李渊,文帝李世民。

明高帝朱元璋,文帝朱棣。

一些创业过程较为曲折的政权,比如晋朝夺取曹魏经过四个人,开国皇帝司马炎谥武帝,反倒是他父亲司马昭谥号文帝。北魏创业过程产生一堆武帝和文帝。元朝忽必烈武帝,铁木真也是武帝,文帝窝阔台。清朝努尔哈赤武帝,皇太极文帝。虽然这里的一些文帝跟上面列出的文帝功业不甚一样,有些也征战四方,但他们在战事上不如同时代的武帝,所以相对而言,谥号文帝还是合适的。

还有齐、梁开国皇帝战事方面一般,谥号仍旧是「高」「武」,文帝却都是追封。这类特殊情况,就不一一拿来细说了。

如果只是列出历代武帝与文帝的对比,可能还是不能直观的看出他们获得谥号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位帝王死后大臣讨论他的谥号、庙号会列出他的主要功业。只要对比一下各朝「高」「武」帝与「文」帝的主要功业,即可看出区分文、武谥号的规律所在。

先看汉朝。

以下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彻: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再看隋唐。

以下分别是杨坚、李渊、李世民:

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东渐西被,无思不服,南征北怨,俱荷来苏。驾毳乘风,历代所弗至,辫发左衽,声教所罕及,莫不厥角关塞,顿颡阙庭。译靡绝时,书无虚月,韬戈偃武,天下晏如。嘉瑞休征,表里禔福,猗欤伟欤,无得而名者也。

高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创制改物,体元居正,为国始祖,抑有旧章。

伏惟太宗文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渎,拯率土之涂炭,协大造于生灵,请准诏书,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

三看明朝。

以下分别为朱元璋、朱棣:

太祖……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虽然不能说分毫不差,但的确可以看出点规律。但凡高皇帝、武皇帝,主要功业都与「定天下,讨不服,有神州,摧强敌」等有关,即以战事平定天下或征讨不服。但凡文皇帝,都与「躬节俭,泽披四海;缓刑法,生灵遂性;赈水旱,百姓安居」等有关,即自身节俭的同时以仁政造福于天下百姓。

汉高帝平定天下,汉文帝开文景之治。唐太武帝的功业虽然离不了李世民,但他作为开国帝王,李世民对于他相当于汉武帝的霍去病,整体功绩要算在帝王身上。而李世民即位以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至于朱元璋,明史直接说他经天纬地,文武双全,但他主要功业还是平定天下。朱棣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虽亦有武功,但他在文治上的永乐盛世更主要。

明乎此,再看汉文帝与汉武帝的谥号,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功业。这跟先后顺序没有绝对关系,刘恒就是文帝的标准范例,武帝的所作所为即便在前跟「文」也很难有关系。

像汉武帝这样造成户口锐减,关东流民数百万,下罪己诏的皇帝,即便他是经天纬地,谥号「文」也是不合适的。刘秀可以「光武」,唐朝有太武、文帝,又有孝武、孝文帝。刘彻若真比刘恒更适合「文」,完全可以用文,再加个别的字以区别于刘恒即可。


user avatar   liu-lin-yu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相关话题

  为什么匡扶汉室会比反清复明听起来更激动人心? 
  为什么说汉朝独以强亡? 
  如何看待个别李世民粉丝黑杨坚? 
  刘邦真得弱于冒顿单于吗? 
  你最希望哪个中国历史人物事迹被拍成电视剧? 
  刘邦有没有大志? 
  汉宣帝时期尽罢塞外诸城的做法是否决定了东汉时期长城防御能力的衰减? 
  汉武帝必须为汉朝灭亡背锅? 
  如果蜀汉政权成功统一中原,能否被算作是汉朝的延续? 
  宣帝对霍光到底是什么心态? 

前一个讨论
在银行,毫无关系人脉,入职直接被安排到公司部,同事都去了柜台,入职要求也都是柜台起步。这样是好是坏?
下一个讨论
什么样的女孩子最招男孩子喜欢?





© 2024-11-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