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及朝鲜半岛出土了大量的秦汉至于隋唐时期的简牍和文书,其中反映的哪些历史信息让你印象深刻? 第1页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就先来抛砖引玉,说几个我国西北地区出土汉简内比较有意思的记录:

□□以为虏举火明旦踵迹野马非虏政放举火不应□

在编号为“E.P.F22:414"的居延汉简中,记载着这么一次汉军守卫的bug。两千年前的一个黑夜,驻守烽燧的一名汉军听到远方有类似大队人马移动的声响,连忙“举火”通知大家警戒。等到第二天天亮出去查看,发现原来只是野马群经过。

不知道忙活了一晚上担惊受怕的大伙会不会把这小子锤死...

事实上,除了匈奴时刻进犯的生命威胁之外,驻守西北地区的戍卫们日常的体力劳动是远远超出今人的估算的:

三月甲辰卒十四人
其一人养
定作十三人除沙三千七百七十石率人除二百九十石
与此七万六千五百六十石。——编号“E.P.T51:117”

根据此简文,13名士卒需要“除沙”3770石,平均算每人也有290石的任务。一石120斤,汉代一斤为今248克计算,每人每日“除沙”工作量超过8.6吨。

居延汉简另外还有关于戍卒“治墼”的相关记载:“墼广八寸厚六寸长尺八寸一枚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

敦煌汉简内有多处“人治百五十墼”的记录也就是说每人每日需要夯筑的土方量达到2.4立方米。

2.4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是什么标准呢?举世闻名的古代大工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施工根据杭德州的估算,每人每日工作量大约是挖土圹1立方米。夯筑0.5立方米。

可能正是因为日常的工作量完全出乎想象,汗流浃背是工作常态,造成的身体盐分损失极大,所以【居延汉简】中士卒一个月发放盐的数量达到三升之多:

出盐二石一斗三升,给食戍卒七十一人(139.31)

汉代的三升大概相当于今天的600毫升,即便当时戍卒们收到的是附近出产的粗大粒盐,其每日平均可用的盐大约也有24—29克,是远远超过现代人日常盐摄入量的。河西汉军日常的艰苦生活,由此也可见一斑。

实际上,河西汉简中不仅包含着当地的信息,更有很多汉廷中央发布四方的通告,比如对穷凶极恶罪人们的通缉文书。

编号为33.8的居延汉简就是从中央下发到居延的一份通缉文书,有趣的地方是,被通缉的是与西北内陆八竿子打不着的“海贼”:

书七月己酉下 一事丞相所奏临淮海贼 乐浪辽东
得渠帅一人购钱卌万诏书八月己亥下 一事大

这里汉廷居然悬赏四十万钱以号召群众对付临淮海贼,可谓是下了血本(居延汉简多数类似的悬赏不过十万钱左右)。从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海贼的危害巨大,这群中国东部的海贼居然有能力渡海千里去骚扰朝鲜半岛的乐浪郡一带,可见是相当有实力的。

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危害过于巨大,所以就连深居内陆的居延地带都收到了朝廷通缉诏书。也能从侧面反映此时汉帝国的政令传达要求和效率都是不低的。

还有,当西部边陲的戍卫,可能你还得负责某些长途运输工作:

官属数十人持校印三十,驴五百匹,驱驴士五十人之蜀,曰劳庸。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外事次孙不知将——敦煌汉简

此简便记载了一次从敦煌直达四川一带的长途运输行动,成员有官属数十人,五百头驴和五十名“驱驴士”。可见当时1人负责10头驴是某种成规。而简文中又提到“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这次行动很可能是秘密行动,或者干脆就是依托敦煌地区官员的走私贸易 。

如今从敦煌到成都都要驱车超过2000公里,在汉代这样的转运难度可想而知。王子今教授等学者倒是根据这点推测有一条从敦煌贯穿青海到达四川的线路,在此聊备一说。

西北地区和四川一带的交往之频繁还可以从另外的一支居延汉简简文看出:

广汉八稯布十九匹八寸大半寸直四千三百二十给吏秩百一人元凤三年正月尽六月积六月

早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居延地区就以蜀郡广汉出产的八稯布作为当地官吏的实物工资发放。可见当时四川的特产已经远销居延地区。


user avatar   jun-g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读简牍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自己的历史认识被颠覆得多厉害了,而是真正切切的进入了古人生活与思维的世界,看到历史宏大叙事所不会记录的一些社会细节。目前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简牍篇章是北京大学藏汉简《赵正书》。


北京大学藏汉简《赵正书》

不管有没有读过《史记》,相信大部分人都对秦末的史事并不陌生:秦始皇驾崩后,本来欲立扶苏,没想到赵高和李斯合谋诈立胡亥为秦二世,然后赐死扶苏,谋害蒙恬,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打出了胡亥不当立当立扶苏的旗号。但是《赵正书》里面提供了一种非常不同于《史记》的历史叙事:秦始皇本来就是打算立胡亥為繼嗣,并且托孤了李斯,结果胡亥启用了赵高,并不听子婴劝谏诛杀了扶苏、蒙恬和李斯,最后胡亥被赵高政变所杀,而带兵进入咸阳诛杀赵高的是当时领兵在外的章邯

很多人刚刚看到《赵正书》的时候会非常震撼,因为《赵正书》推翻了很多《史记》的叙述,有人据此认为所谓的秦始皇立扶苏云云都是后来汉代为论证自己的合法性所捏造的事实。但是实际上,深度研读这篇简牍就会发现,《赵正书》其实是一篇小说,里面的材料大多是拼凑自西汉初年流行的纵横家言。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反驳《史记》的记载(它的史料性质也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赵正书》中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那就是秦末汉初关于二世继位以及被推翻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史记》和《赵正书》的叙述都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如果没有《赵正书》的出土,我们今天完全不知道原来当时还存在过这样一种说法。《史记》叙述产生的历史记忆,在汉代逐渐成为主流,导致大量其他关于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不同说法都渐渐被人遗忘。陈侃理老师将这个过程称为『历史记忆的战争』(参见《<史记>与<赵正书>——历史记忆的战争》)。当异说沉寂(被遗忘),《史记》所取的说法便获全胜。然而,地下竹书再见天日之时,便是记忆竞争重启战端之日。

秦末汉初是一个剧烈的文化转型时期,罗新老师有一篇文章叫做『遗忘的竞争』,其中说到过:

文化转型,通常是指社会中一部分人放弃该人群原有的文化传统,转而接受另一人群的文化传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伦理价值、习俗、服饰、饮食等等,都会发生转换,当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经历很多代人,而最终完成的则是认同的转换。从记忆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就是逐渐修改原先的历史论述,有所舍弃,有所创新,经历一系列变动后,汇入到主流历史论述中,从前的历史被彻底或部分放弃,最终形成不可逆的遗忘。

这个文化转型过程中也许会有政治权力的介入和塑造,也会有社会自主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回看我们今天的社会,曾经很多关于一件事的说法和记载都是众说纷纭的,但经过较长时间,某一种(也许当时是主流的)认识最后竟成了唯一的认识。《赵正书》的出土,『正使得历史学家可以不轻易满足于接受胜利者的战报,……他们追寻真相,以及真相失落和被涂抹的历史。』


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简牍研究,比如张家山汉简中临淄狱史阑和六国后人田氏的凄美爱情故事,比如西北汉简中长期戍边将士的家书,还有岳麓秦简中记载盗墓贼的供词,未完待续,有空再补~

————————————一更分割线——————————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录的大部分是战国至汉代的司法审判案件,其中案件三讲述了这样一件故事: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胡县抓捕了一男一女两位罪犯,男子是临淄狱史,名叫阑,女子名叫南,是旧六国贵族,阑让女子南头戴缴冠,伪装病人睡在车里,并盗用大夫虞的通行证件,企图蒙混出关。

胡县审理案情发现,阑原来是负责押送旧六国贵族到长安的吏员,在从临淄到长安来的路上,他爱上了他所押送的齐国田氏的后人女子南,于是决定娶她为妻,并将她带回临淄,但没想到还没出关就被察觉抓获。

当时胡县审判人员准备以诱奸罪和奸诈罪控告他,并对阑说:你不该娶她为妻,她逃回诸侯国后没有正式户籍还是要隐姓埋名,(你以后都要担惊受怕)。

阑回答说:我是送她来长安的路上爱上了她,想要娶她为妻,并不是故意引诱。审判官认为我以奸诈行为隐匿南,我确实有罪,无话可说。

————————二更分割线————————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22:

六月癸卯日,应该是一个雨天,一位里典突然来到咸阳县廷报案,声称有一位名叫婢的女子在里中被人抢劫,还被砍了一刀。县廷立刻派遣负责抓捕盗贼的狱史顺等人前往侦查。狱史顺等人首先讯问了被害人女子婢当时的情况,婢回忆道:

“我一边撑着伞一边提着一千二百钱从集市返回居住的里,走到巷子里的时候,突然后面冲上来了一个人将我击倒在地,并抢走了财物。我过了一会儿才挣扎着爬起来,因为那个强盗速度太快,所以并没有看清他的相貌,只能确定是一个男子。我大呼有强盗,这时有一个叫龀的女子走过来,说我背上插着一把刀,我才意识到自己受伤了。”

狱史顺等人追问道:“有人从后面冲上来,你为何不回头看一眼呢?”

婢说:“因为我打着伞,雨水落在伞上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听不到后面的脚步声,所以就没有回头。”

狱史顺等人又询问了婢离开集市后遇到过哪些人、平常有没有仇家,或者同里当中有没有日子过得贫困可能抢劫的人,但婢回答说她离开集市后虽然见到了一些人,但都不认识,平常也没有什么仇家,也不清楚同里中谁会有嫌疑。婢唯一能提供出来有些帮助的证据,就是砍伤她的一把铁质环首刀和一枚疑似犯人不小心遗落在现场的长约一尺半的荆券。狱史顺等人又尝试寻找周围有没有目击者或知情人,但问了一圈,住在周围的一位女子哙正好生病了,卧在房中,没有看到任何人进出。案子侦查至此,好像所有的线索都已经断了,狱史顺等人有些束手无策,只好向县廷回报,请求另派人选调查此案。县廷便派出了另一位名叫举(“门”内一个“旅”字)的狱史。

举(门旅)接到任务后,决定首先从那枚荆券下手。这种荆券是商人交易时的凭证,一般分为左右两部分,上有刻齿,检验时两块合在一起,婢捡到的是一块荆券的右半边。于是举(门旅)拿着那枚荆券到集市中去找商人鉴别,有商人告诉他这好像是交易缯时用的券,于是举(门旅)又找到了集市中贩缯的商人让他们辨认,他们都说这不是他们用过的东西。一番搜查之后举(门旅)也没有找到荆券的左半边。眼看着这一条线索也要断了,举(门旅)无奈之下,只好收捕了此案所有有关的商贩、人家的童仆奴隶、没有很多收入却大吃大喝疑为强盗的人以及外县在本地傭作人中行踪可疑者,并一一进行审讯,还是未能发现犯人。举(门旅)又走访调查了这些人的居住环境,但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事已至此,举(门旅)也感到有些无计可施了,只好让官府麾下的一些奴隶每天暗中去察访有哪些白天不做买卖、贫困潦倒、行为不检、可能是强盗的人。

数日之后,有人回报发现了一个叫武的人,这个人没有户籍,经常在外面游荡,举(门旅)立刻将其收捕,但一番讯问后结果还是令人失望,武确实没有干过抢劫伤人的事。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回报说发现了发现有一人名叫孔的人,行迹可疑。他从家里去集市,总是单独一人走到市亭旗下,过一会又走回去了。第二天仍然这样。此人上衣原有条布带,黑色。带上有系佩玉处,但没有系佩玉。而且他好像很善于察言观色,能言善对,和一般人不相同。于是举(门旅)再次带人将孔拘捕了回来。

刚刚审讯孔时,孔回答说:“我是一名差役,从未佩过带鞘的刀。更没刺伤过人,没犯过法。”举(门旅)从内心中怀疑孔就是犯人,便告诫当地居民,凡是接受过孔的衣物、钱财的,不向官府报告,发现后要治罪。没过多久,就有人向官府举报说曾经收受过孔一把刀鞘。孔当时还想抵赖,说:“我没有送过刀鞘给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举(门旅)便让孔与举报者当场对质,孔这时明显慌了,改口说:“得到刀鞘后就给了他,我早忘记了,所以说没有给过他刀鞘。”举(门旅)接着传讯孔的妻女,孔的妻女说:“孔平时都佩带刀,最近突然不佩带,不知把刀放在什么地方了。”举(门旅)于是又让孔与妻女对质,孔又改口说:“这把刀是从一个不认识的人那里买来,曾佩带着到过市场上。刀被人偷了,便把刀鞘给了仆。前 次说,得到这把刀鞘后,从没有佩带过,确实是说谎。 ” 举(门旅)继续质问孔道:“你为什么把一空刀鞘送给别人?你明明平时都佩这把带鞘刀,为什么谎称不曾佩带过?”孔一时无话可说。举说如果再不招供就要用刑,孔终于全部供认,说:“我很贫穷,又无业,所以常在亭旗下闲逛。多次见过商人的券,平素打算盗窃,便仔细了解了券的用途,拿了一枚,想着以后若发现有盗窃的机会,便下手偷盗,将券放在作案现场,让办案的官吏去集市上查访,自己就可以隐藏起来。有一天,我见一女子打着伞,提着钱在路上走,这时地方官吏去督促居民到田间 捕蝗虫去了,城镇里人很少。我以为此时适于刺杀该女子,抢她的钱。便跟进巷中,见左右无人,就用刀刺了她,夺钱就跑。以前隐瞒没招认,我有罪。”


user avatar   tian-ye-64-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最早的基督教赞美诗。

1908年,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山石室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汉语景教文献,前抄《景教三威蒙度赞》,后抄《尊经》,末记汉译景教文献三十五种。该抄本现藏巴黎图书馆,编号伯希和3847。《三威蒙度赞》全文如下:

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罗诃。
一切善众至诚礼;一切慧性称赞歌;一切含真尽归仰;蒙圣慈光救离魔。
难寻无及正真常,慈父明子净风王,于诸帝中为帝师,于诸世尊为法皇。
常居妙明无畔界,光威尽察有界疆,自始无人尝得见,复以色见不可相。
惟独绝凝清净德,惟独神威无等力,惟独不转俨然存,众善根本复无极。
我今一切念慈恩,叹彼妙乐照此国;弥施诃普尊大圣子,广度苦界救无亿。
常活命王慈喜羔,大普耽苦不辞劳,愿赦群生积重罪,善护真性得无繇。
圣子端在父右座,其座复超无量高,大师愿彼乞众请,降筏使免火江漂。
大师是我等慈父,大师是我等圣主,大师是我等法王,大师能为普救度。
大师慧力助诸羸,诸目瞻仰不暂移;复与枯燋降甘露,所有蒙润善根滋。
大圣普尊弥施诃,我叹慈父海藏慈,大圣谦及净风性,清凝法耳不思议。

经比对,该篇实为Church of the East所使用的叙利亚语版Gloria in Excelsis Deo的汉语翻译,其中许多翻译都体现出了叙利亚语的特点:

1. 阿罗诃,依王力先生中古拟音为ʔɑ-lɑ-xɑ,对叙利亚语ܐܠܗܐ allāhā

2. 弥施诃,依王力先生中古拟音为mǐe-ɕǐe-xɑ,对叙利亚语ܡܫܝܚܐ mšīḥā;

3. 净风,即今译之圣灵Holy Spirit,叙利亚语作ܪܘܚܐ ܕܩܘܕܫܐ rūḥā d-qūdšā,rūḥā即可以指灵魂,也可以指风,因此翻译作净风;

另外,敦煌所出的《一神论》写本末段有着《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大量内容,包括著名的登山宝训等,也大有可观处,堪称最早的汉语《圣经》节译本。

敦煌所出的汉语景教文献反映出了唐帝国西北地区基督教有着相当规模的传播,并且不仅限于粟特等外国移民。然而随着唐帝国对西北控制的衰弱以及唐武宗灭佛的波及,景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遭到了极大打击,宋代几乎绝迹。而在内亚如克烈、汪古等部中,则日渐兴盛,信奉者甚众。但这不意味着中原与基督教特别是景断了联系,随着蒙古征服,华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十字寺,而一对景教师徒的朝圣更是成为了传奇:一位北京老师一路走到了加斯科涅,作为使者朝见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另一位山西学生在巴格达成为了尊贵的东方教会牧首。不过这就跑题了(逃

youtube.com/watch?

上面是印度的叙利亚语基督徒唱的叙利亚语版Gloria in Excelsis Deo


user avatar   zhangqiz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首阳大君

法门寺地宫中的文物都是国之瑰宝,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却是一块木板上的几行墨书文字:

弟子崔庆可从宝帐将迎释迦牟尼佛真身。心中愿一切速得成就,□愿□□曹氏同生一处。……大唐咸通十二年岁□□十一月造此宝帐镜花。

木板是镜花的底托,这几行文字本该被铜镜盖住,永远不被人看到。木板连同铜镜,嵌在存放舍利的地宫后室顶部藻井位置。

法门寺地宫里的祈福祈愿文字比比皆是,唯独这个崔庆可,既不求长生,也不求世世见佛;只想着来生和妻子曹氏同生一处。常人多祈愿来生与菩萨同生一处,而崔庆可祈愿同生一处却是自己的妻子。

他把这个愿望藏在舍利上方的藻井铜镜背后,过了一千年才有人看到这几行字。

不知什么缘故,我喜欢唐朝这个没留下任何其它事迹的崔庆可。

过去的一千年里,崔庆可和曹氏生生世世在一起了吗?真身佛舍利法力无边,成全这点儿小事想必不在话下。


user avatar   liu-zi-h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这是吐鲁番文书中的一份,发现于阿斯塔纳509号墓,全文著录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第9册第51-70页。吐鲁番文书是上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的自晋至唐的写本文书,大部分是官私文件,可以说保留了那个时代相当丰富的一手材料。但是今天的公文人们看起来都烦,更别说唐朝的公文,措辞用语与今日都截然不同,所以虽然它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除非专业研究者,否则根本不会有接触吐鲁番文书的机会。就像这件《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除了研究唐代西域史和交通史的学者,更是不会有人去关注。但是我们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个雇工的坎坷人生,寥寥几行字,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正月,正是大唐王朝登峰造极的时代,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时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无所不能,李白之类的文人墨客尽情挥洒才华,大唐的军队威震四海势如破竹,正是在这个时代,李隆基才有资本为杨贵妃一场“极乐之宴”。陇右道西州酸枣戍的士兵,抓住了一个看起来衣衫不整、憔悴不堪、已显得非常苍老的男人。正月里本该合家团圆,边兵却为什么要抓这样一个半老头?因为在士兵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个男人没有过所。过所,是唐代的交通通行证。古代王朝往往喜欢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人口流动并不是那么容易。想在大唐王朝的官道上跨州通行无阻,必须在各州都办理过所,在水陆关隘接受检查,如若没有过所,则是犯了大罪。西州是唐朝在西域军政首府——安西都护府驻地,边陲重镇,警备则更为森严,酸枣戍是西州东部的一个军队驻扎地,竟然有人敢在边军眼皮子底下私自潜逃。酸枣戍的士兵立刻拿人,扭送到官审问,审问的结果,就有了以下这份供状。为了方便阅读,我没有按照吐鲁番文书的正规格式录入,而是按现代汉语的格式分段:

奉仙年卌伍。
奉仙辩:被问,身是何色。从何处得来至酸枣戍?仰答者。
谨审:但奉仙贯京兆府华源县,去年三月内共驮主徐忠驱驮送安西兵赐至安西输纳。却回至西州,判得过所。行至赤亭,为身患,复见负物主张思忠负奉仙钱三千文,随后却趁来。至酸枣趁不及,遂被戍家捉来。所有行文见在,请检即知,奉仙亦不是诸军镇逃走等色。如后推问不同,求受重罪。被问,依实谨辩。

王奉仙是京畿道京兆府华原县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铜川耀州区,放到今天,他大概算个有首都户口的京郊平民。西州在今新疆吐鲁番,两者相隔万里,王奉仙怎么会莫名其妙出现在西州边陲小镇上?

原来是开元二十年(731)三月,他出来谋生,找到了份当驮夫的活儿,跟着老板徐忠从长安向西域运输军用物资。唐朝在西域囤积重兵,西北农业又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于是内地向西北的官道上,各种军需供给往来不绝,车辆载途,有很多像王奉仙这样从事交通业的雇工。身处关中天府,却还要不辞劳苦,跋涉万里当驮夫,也可见王奉仙生活着实不丰裕,种地是喂不饱自己,在太平盛世仍得想方设法谋生路。

这段路程虽然都在唐朝开发已久的河西大道上,没有路上被人来一刀的危险,但距离过于遥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西州,顺利完成了工作。这时已经迫近年关,回家过年是痴人说梦,但王奉仙仍想赶快离开塞外苦寒之地,尽快回家过两天清闲日子。他是个良民,做事很讲规矩,于是他在西州办好了过所,办妥手续之后,立刻踏上了返京的遥遥长路。

没想到离开西州不久,走到赤亭守捉时候,王奉仙病倒了。赤亭守捉在西州向东的大道上,是安西、北庭都护府通往伊州(今新疆哈密),也就是长安方向的交通枢纽,不仅有大批士兵驻扎,还发展起了一个繁荣的镇子。王奉仙没有办法,只能在赤亭镇住下来养病,作为一个繁荣的城镇,此地恐怕也有医生可以治疗。没想到,本想养好身子继续赶路的王奉仙突然听到一个消息,欠他三千文钱的张思忠出现在这附近,而且很可能是同一天离开了赤亭,往西州北面的北庭都护府驻地庭州去了。王奉仙一听急了,也不顾身体,立马去追赶张思忠。

三千文是什么概念?也就是三贯钱,非要折合成人民币6000元,按开元极盛时的物价,大致可以买200斗米,六匹绢,或者在长安租个小房间住半年。对于穷人来说,算是笔不小的积蓄,恐怕很可能是王奉仙的全部身家。现在人家欠债不还,他能不急吗?于是他赶快去追赶。

张思忠又是什么人,怎么会欠下王奉仙三千文钱?有一种可能是他们本就认识,在京兆府的时候,王奉仙就借给他三千文,没想到他们一前一后都来了西域。但更可能的是,张思忠是王奉仙在西域路上偶遇的人,唐朝民间流行在外小额放贷,王奉仙为了赚利息,也就借了急用钱的张思忠三千文,并约定日期偿还。

不过这病体就是走的不顺畅,还是赶不上张思忠,好不容易走到通往庭州路上的酸枣戍,却被士兵拦了下来——检查过所,这下麻烦可来了!原来过所是记载有通行方向的,王奉仙虽然已经开过过所,但却是自西州回长安的,他可没有开从西州通往庭州的过所,这可就是犯法了。士兵一看觉得不对劲,因为身处边疆经常发生一种情况,那就是边兵开小差溜走,士兵怀疑是王奉仙是逃兵,立马把王奉仙抓了起来审问。

钱没拿到,又陷入牢狱之灾,王奉仙倒霉到家了。不过作为向来奉公守法的良民,面对官府问话,他一五一十全说了,官府查实情况,也就放了他。而这个过程,被详细记录在文书上,于大唐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九日报到了西州都督府留档。

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亿万张唐朝公文里最普通的一件,办案人和王奉仙恐怕都想不到,这件文书在一千三百年后居然会被后人当作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研究。王奉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头百姓,这样的人是没有任何可能留名史册、为后人所知的,恐怕西州官府过两天也就忘了前两天审讯过的那个中老年人叫什么名字。而他就是阴差阳错地躲过了岁月的打磨,重新浮现在今人眼前。

这个故事没有帝王将相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没有绝代佳人身处宫闱的勾心斗角,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故事,类似的事情在今日同样发生过一千次一万次。简陋的文字,却真的把我们拉进了那个属于历史人物的世界,历史在这一刻是鲜活的。我都能想象到王奉仙神色凄惨,垂头丧气地供认事实的场景,审讯他的吏员在那个时候会不会心生一丝怜悯呢?这个大唐和那个文治武功登峰造极的大唐不同,王奉仙和他身边人的大唐和李世民李隆基李靖郭子仪的大唐不同,他们是两个大唐,可他们却又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时代,他们都是唐朝,这样的唐朝,才是有血有肉的唐朝。

关心人类,特别是普通人的过往命运,是历史学的终极关怀。长期以来只有英雄和大事,而“人”真正缺位的历史被停下了脚步,历史学终于开始去探寻芸芸众生的轨迹。这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虽然时光的风沙已经彻底掩埋了千年的痕迹,但我们仍能透过岁月的间隔,去近距离探寻古人的生命世界。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经意间留存下来的出土文献,那些和当时社会普罗大众最息息相关的“无意义”的文字,背后可能都蕴含着数不尽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阴差阳错被世人发现的出土文献,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还有更多疑问,我们再也无从知晓。张思忠是故意赖账还是没来得及还钱?那三千文钱最终还了没有?王奉仙安然回到了京兆,还是病死在了坎坷的半途?王奉仙之后的人生是一片空白,但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永远不可能知晓一件事情的全貌,没有想象,历史又如何存在呢?


user avatar   bai-kai-shui-4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有一篇“秦始皇禁湘山诏”:

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曰:“可。”廿七。

诏书说秦始皇南巡游至湘山时,因喜爱湘山一带的树木美景将湘山、屏山、骆翠山以南列入禁苑禁止民众砍伐。简文里的廿六年应是廿八年之误。

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渡江遭风,他迁怒于当地神灵,命刑徒伐尽湘山树并赭其山: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史记》和诏书可以说完全相反,一个是战天斗地的骄纵暴君,一个仿佛环保人士。

可能是太史公舍弃官方的文件记录而采用了楚地民间流传的说法。

参考: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畠”(tian,旱田)这个至今几乎只在日本使用的汉字,是通过百济传到日本的。2008年从韩国全罗南道罗州市出土的7世纪百济木简上,有“畠一形”三字。

2.东亚三国(唐,日本,百济)都有“向官府借贷谷物的利息是50%”的规定,而且也是从百济(7世纪前半期)传到日本(8世纪)的。2008年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的一处仓库工地,出土了一支木简,被学界称为“佐官贷食记”简:

(戊寅年,指618年;佐官,指官吏中的助手;贷食,即借贷粮食给百姓。)

3.第一份完整的西汉前期郡级户口簿是在朝鲜平壤出土的——《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集)簿》,该年(公元前45)乐浪郡有户43845,口281261——大概相当于今天北京天通苑人口的1/3.

4.南朝开始,中国有一种智力游戏叫“策事”,大概和今天诸位在知乎吹水差不多,大家一起以某件事为主题(比如说“木简”),叙说有关典故史实(答题),比赛谁知道得多。据说沈约(“沈腰潘鬓销磨”里的“沈”)不招人待见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在策事里连皇帝的风头都抢。

后来,策事逐渐变成了考校人才的一种手段,也传到了新罗。1975年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出土的一块木片上,就写着“宝应四年”(宝应只有二年,可能是由于安史之乱,改元消息没传到新罗)“策事”“一二三四五”,很可能是策事时所用的道具。另一块上面写着“策事门思(恩?果?)易门金”,应该是一块用来标注钥匙开哪扇门的木块。“策事门”一词可以证明,在新罗,策事是一种常规性、制度性的活动,即使它在中国逐渐灭绝,在新罗却依然保留着。


user avatar   tian-zhen-wu-xie-xiao-he-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关房中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简牍和帛书,其中与医药养生有关的有十四、五种,和今天介绍的东西有关的则有7种,《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前三种是帛书,既然是简牍,那么帛书我们姑且不看,我们看看后面四种。

1.《十问》,这里面提到了男性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执(挚)见齐威王”这部分的内容,文挚养生方法比较独特,一个是他的睡卧方式,另一个是“淳酒、毒韭(味道非常重的韭菜)。”他解释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韭菜)此胃(谓)百草之王”,“酒者,五谷之精气也。”

所以,大家以后晚上去吃烧烤,喝酒吃韭菜没毛病,这是养生的,至少汉代人是这么看的。

2.《合阴阳》,这个谈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节奏(十动),体位(十节),频率(十用),女性反应(八动、五音,八种兴奋的动作和五种性福的声音)

十节是这样的,有虎游、蝉附、斥蠖、囷桷、蝗磔、爰据、瞻诸、兔鹜、青令、鱼嘬。这些姿势都是模仿动物的。大家猜猜第七种动物是啥?

3.《杂禁方》主要涉及到那方面的东西是“媚道”,我们简单略过。

4.《天下至道谈》,讲的还是“奇技淫巧”,和《合阴阳》大量内容相似,比如,同样有“十动”,“十势”等于(《合阴阳》的“十节”)等等。

我们直接说重点,其中的“八道”,提到了什么“上之”,“下之”,“左之”,“右之”,“疾之”,“徐之”,“希之”,“数之”,“浅之”,“深之”,我都不懂这是啥意思,希望大家给我解释一下。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简牍带给我们的古人的姿势,并且要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认识并发展真理。


既然有人提到了敦煌藏经洞的好东西,我觉得一句话不说也不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这篇《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并不见于正史与常见流传的文献里,发现于敦煌藏经洞,被汉学家伯希和带到了巴黎。《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白居易弟弟白行简写的吗? 这书很有可能是有人假托白行简写的,因为风格和白行简流传下来的作品风格差异太大,当然也不能排除后人出于道德目的,把这种类型的作品都淘汰了。年代大约是唐代中晚期的。


乃出朱雀,攬紅褌,抬素足,撫玉臀。
女握男莖,而女心忒忒,男含女舌,而男意昏昏。


内容是不是非常有趣?大家是不是很想理解一下呢?


阳峰直入,邂逅过于琴弦;
阴干邪冲,参差磨於谷实
......
纵婴婴之声,每闻气促;
举摇摇之足,时觉香风。
然更纵枕上之淫,用房中之术,
行九浅而一深,待十侯而方毕。


这里提到了九浅一深,其实深浅怎么定义,这里很困难,但是,这篇赋蕴含着唐代房中术姿势,具体到了深浅,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献以及一些传世文献,我们能够知道一点点相关知识,进去一到三寸为浅,四到五寸为深,六七八寸是太深,也就是说,这篇赋非常写实,前几句的,琴弦和谷实,这代表两种深度,分别是一寸和五寸。怎么样,是不是非常有趣?没有专业的人带着你们读,是不是不好理解?

一到三寸浅,四到五寸深,六到八寸太深。这里的寸,大约是两厘米左右。九浅一深总共十回,以呼吸定吸为一回。

参考《素女妙论》九个专属名词如下:

1.毛毬(零寸,你想想哪里)2.琴弦(一寸)3.菱(或麦)齿(二寸)4.妥谿(三寸)5.玄珠(四寸)6.谷实(五寸)7.愈阙(六寸)8.昆户(七寸)9.北极(八寸)


这个九个专属名称在高罗佩的《中国房内考》引文相对应的术语为:赤珠、琴弦、麦齿、俞鼠、婴女、谷实、臭鼠、昆石、中极。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的确是出自敦煌藏经洞,但是,今天这篇赋出名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叶德辉,一个是高罗佩。

很多人都用了叶德辉那张图,可是没人介绍,这也是稀奇,可能他们都孤陋寡闻吧!叶德辉对于古籍整理和辑佚方面有重大贡献,他不仅仅抄录了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的敦煌写本,1914年刻印成书,收入《双梅景阁丛书》,而且这方面有关房中术的研究,他还校勘了很多书,比如《素女经》和《洞玄子》等等,以后有时间,我们来讲讲《素女经》

然后是高罗佩,他是著名汉学家,他跟狄仁杰有莫大关系,写过《大唐狄公案》,当然,在古代性学研究里,倾注了很多,比如著名的《中国房内考》,这本书参考了叶德辉校勘的一些文献,他对全文的评语为:“这篇文章文风优美,提供许多关于唐代的生活习惯的材料。”笔者个人非常喜欢这篇赋,几乎能够背诵下来。

全赋正文主要写了男女的生长发育,婚后生活的具体描写(多具体大家自行百度),对于帝王后宫生活描写,对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有涉及,更加开放的是里面还有男男之间的真爱的描写等等,基本上古代各种年龄、身份、种类的爱情都有所涉及。

其实,这篇赋为什么后世不再流传,发现只是在敦煌呢?唐代以后,儒学对于社会规范越来越强,各种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东西逐渐被各种方式“消灭”,最终,传统社会似乎和保守挂上了钩。

有些人说这篇赋,反映了大唐的开放风气?并不是,宋代,之前,中国这方面都不大忌讳,《史记》、《汉书》里面汉代刘姓诸侯王在这方面令人咋舌,魏晋南北朝刘宋和高齐家族也是非常乱,宋代以后,也不是说这方面性观念改变了,而是官方不再提了,但是俗文学里面还是有大量这方面内容,比如元曲和明清小说。

所以啊!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封建糟粕!反复批判、反复阅读……


user avatar   wu-qi-lin-8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zhangze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那个原版读起来有点逃离德黑兰的感觉,他应该也是这样想的,还特意强调帮助了一个被困在机场的女性,又 托了不少关系,最后终于回到美国,他下飞机的时候肯定都差点要亲吻美国土地了。 其实这个时候本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他做的van.里面肯定带了不止他一个人,就像苏州那个女生,享受特权也不止她一个,但是享受了,还这么张扬的很少,只能说他们心里面的优越感总是让他们不表达就浑身难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刘邦多次「推堕孝惠、鲁元车下」一事? 
  为什么说“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的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 
  陈文帝陈蒨和陈武帝陈霸先谁更厉害? 
  诸华、诸夏、宗周,谁能大致说说华夏族的形成和来源? 
  如何看待4月3日山东省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岳飞后裔身着清朝服饰祭祖? 
  甲骨文中有哪些有趣的记载?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装备差距有多大? 
  有资料说宋朝GDP占当时世界的60%,鸦片战争时清朝GDP占当时40%,那时候就能计算GDP了? 
  周朝建建国时分封八百诸侯,按说土地应该都分完了,后来王子王孙再分封是怎么分的呢,哪来的土地呢? 
  历史上谥号为"武"的皇帝哪位武力值最强? 

前一个讨论
秦国何以能打败六国?
下一个讨论
知名学者和普通人的区别仅仅是知识吗?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