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
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拿下刘备手中的荆州地盘后,随之又在夷陵狂胜刘备,东吴在西边的的战略威胁基本解除。后来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执政者,立即主动向东吴示好,孙权也就坡下驴马上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蜀汉在白帝城和后面的巴郡江州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常有万人守御。
如果你去今重庆奉节那一带实地看一下,就知道,大部队很难充分展开,兼且此处入蜀是溯江而上,三峡水流之险也是天下罕有,水军难以发挥优势。
这么一来,吴军若要西进,非得强攻白帝、江州等险要关口,后勤压力极大不说,攻坚难度也非常大。
同时还不能轻视曹魏淮南、襄阳方向的驻屯军团,孙吴自己也不可能倾力入蜀。这难度。。比攻合肥大多了。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