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第1页

           

user avatar   sme-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大利的瓦伊昂大坝(Vajont Dam),曾经的最高大坝。

就强度而言,很成功至今未垮,就结果来说,5座村庄被淹没,2000人死于洪水,绝对的失败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刚摆脱了战争的阴霾后,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北部城市的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瓦依昂峡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了兴建水力发电站的不二之选

这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冰川融水丰富且降水充足。再加上峡谷狭长的地形,只要建造一座水坝就能储蓄起大量的水。

早在1939年,就有工程师对峡谷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



在亚德里亚电力协会(SADE)的游说下,国会35位部长中的13位开会决定,要在意大利北部修建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坝*

不过这个表决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法律规定讨论这类重大议题时,必须有超半数的部长到场。

尽管不合法,意大利总统路易吉•伊诺第(Luigi Einaudi)还是在1948年签署批准了这一议案。

*注:现排名世界第七。世界上已建成最高的水坝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雅砻江上的锦屏一级大坝,高达305米。



人类修建拱坝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已意识到拱结构有较强的拦蓄水流的能力。

在承受水压力时,拱结构可以将竖向的压力转化为向两端的水平推力,并传递给两岸岩石。

而且拱结构内部主要产生压力,所以能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很高,但抗拉性能较差的特点。

*注: 通常混凝土微观层面上存在许多裂缝,而混凝土的破坏是由于裂缝的发展产生的。受压状态下裂缝不会发展反而趋于闭合,而受拉状态下裂缝发展则导致混凝土发生破坏。因此混凝土中常加入钢筋提高抗拉强度。



早期运用的称作单曲拱坝,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更适用于上下宽度相差不大的峡谷。

若遇到像瓦依昂峡谷一样的V型截面,上宽下窄的坝体就会出现问题。

在外半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下部拱的宽度较小,形状更趋近于平面,因此拱的作用不明显,常常要增加坝体厚度来确保安全。

如瓦依昂大坝这般高230m,坝身更适合采用先进的双曲拱结构,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都呈弯曲状。

这种结构的受力条件优秀,在承受大荷载的同时还能做得很薄,非常节省材料。



瓦依昂大坝采用的双曲拱结构各层拱圈外半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坝底仍然保持了受力良好的拱结构。

如此一来,底部的坝体只需要相对少的材料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强度。

大坝的设计师更是宣称,瓦依昂大坝能够承受超过设计值11倍的荷载而不坍塌。


1956年大坝正式动工,但施工还不满一年,建造计划就出现了变动。

意大利的政客希望将瓦依昂大坝的用途改成为核电站配套服务的抽水蓄能电站*。

这样大坝的高度就从原先230m增加至262m,库容也因此增大到初始设计的3倍,达1.65亿立方米。

*注:利用核电站平日多余的电能抽水至高处,在用电高峰期再放水发电的水电站。它可将多余的电能,转变为用电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提高核电站的效率。



调整后的大坝在施工期间就陆续发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 原来瓦依昂峡谷的地质构造是由石灰岩和粘土相互层叠形成。石灰岩层间的粘土吸水后很容易变成泥浆,而泥浆就相当于岩层间的润滑剂,有导致深层滑坡的风险。
  • 同时经过地质勘察人们发现,大坝的上游还存在着老滑坡*,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1959年,工程专家和技术顾问向大坝建设方提出水库左岸的斜坡稳定性存在疑问

但质疑没有得到建设者的重视,施工还是按计划照常进行。

*注:若干年前的滑坡遗迹,平时是稳定的,但若外界条件改变,就有可能再次滑动。按形成年代可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正在发展中滑坡。



1960年瓦依昂大坝建成封顶,同年开始实验性蓄水。

随着水位涨高,岩层间的粘土被浸润,并开始变得不稳定。

在10月份水位升至163m时,在大坝左岸上出现了长达2km的拉裂缝

这表明大块山体有往下滑移的趋势,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起来。



工程师对滑坡位移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山体以每天3-4厘米的速度移动着。

到了11月4日,蓄水深度达到了180m,大坝左岸突然发生了局部的滑坡

约70万立方米的岩质滑坡滑入水库,在大坝前制造出10m高的浪。

大坝的管理者决定全力控制山体滑移速度,但同时也不愿放弃蓄水的计划。



设计部门认为,水位上升是造成滑坡的关键因素,且认定降低水位上升速度可以阻止滑坡发展。

他们计划在控制滑坡速度的同时,慢慢将水库注满

如果滑动速度过快,就降低水面让它放缓,最终达到让山体缓慢滑入水库的目的。

随后的两年里,人们监视着山坡的位移,不断进行着蓄水排水的试验。



这个办法一直都挺管用,山坡位移速度基本被控制在每天0.3cm以下。

但1962年底,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买下了水库,为了尽快完成验收,蓄水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次年8月中旬,水深维持在240m不变,但位移速度却反常地持续增加,十来天后更是增至每天3.5cm。

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妙,可是此时降低水位已经太晚了。



9月28日,瓦依昂地区开始了连续数日的大雨。

大量雨水渗入山体中,不仅进一步削弱了岩层间的摩擦力,还增加了山体自身的重量。

山体滑移速度不受控制地越来越快,已经超过了每天20cm

人们开始听到瓦依昂山谷中传来奇怪的声音,水库里的水也无故变得浑浊起来。


1963年10月9号22点39分,灾难发生了。

大约2.6亿立方米的山体滑坡以110km/h的速度冲入水库,将1800m长的库段全部填满。

部分山体甚至一直推进到对岸140m高的山上,整个过程用时不到45秒。



横向滑落的山体掀起了滔天巨浪,高达250m的涌浪分别袭击了大坝的上下游地区

上游10公里以内的沿岸村庄、桥梁均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冲毁。

约2500万立方米库水越过瓦依昂大坝涌向下游城镇,浪头竟比大坝还要高出150m


翻过大坝的洪水呼啸着到达1.4km外的峡谷出口,此时涌浪还保持着70m的高度

巨浪在毫无预警之下席卷了龙加罗内和附近5个村庄,还在睡梦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共1925人在冲击中遇难,几乎无人生还。



滑坡激起的空气冲击波威力同样十分惊人。

大坝地下厂房的钢梁扭曲后被剪断,调压室钢门被气浪硬生生推出12m远

在厂房内值班和住宿的60名技术人员除1人外幸存外,其余全部死亡。

当时正在坝顶监测情况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也无一幸免。


经计算,巨浪对瓦依昂大坝的冲击力是广岛原子弹爆炸所产生力的两倍

出人意料的是,大坝凭借优良的结构设计经受住了巨大的荷载冲击,仅坝顶轻微受损。

挺立在峡谷间的大坝还拦住了身后的泥石流,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也因为这样,瓦依昂水库被泥浆与堆积物填满,大坝失去了原本蓄水发电的功能

在接下来的善后工作中,意大利政府不仅要救助安置灾民,还要抓紧抽空水库内残存的积水,减轻滑坡体对大坝的压力。

至此瓦依昂大坝肩负的使命还没开始就已彻底结束。


事后调查发现,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疏忽也是酿成灾祸的重要原因

若大坝没有贸然增加高度,保持原来230m的设计,水对边坡的浸泡作用就不会如此严重。

如果大坝管理者在出现滑坡迹象时就及时停止蓄水,岸边的山体也不至于在三年的充分浸泡后最终崩溃



这场灾难给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全国性的滑坡防治委员会因此成立,并在多地分别建立了研究中心和试验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也被政府列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应国内民众要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电、流域开发项目必须要得到当地议会通过才能实施。


从工程结构的角度,瓦依昂大坝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它承受了数倍于设计值的荷载而依旧安然无恙。

但瓦依昂大坝这个项目确实也是失败的,不仅建成后没有发出一度电,还导致了巨额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留给幸存者的也只有惨痛的回忆。



事实上,每一个大型项目都牵涉着周边无数人的利益安全。

瓦依昂滑坡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障不了人们生命安全的项目,再多的荣耀,再高的创收也是枉然。


文章链接:如何毁掉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


user avatar   hong-hua-mu-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阅江楼。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并且还有中国最大的雄狮与中国最大的汉白玉刻。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在阅江楼没建好的时候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为了建设阅江楼,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地基。最后,阅江楼在2001年正式完工。

啊咧~


1374年开建,2001年完工?

没错!这就是阅江楼之最——全世界烂尾时间最长的建筑!实际上朱元璋建好地基以后就停工了,所以前后建了627年!!烂尾时间跨越了大部分的明朝,整个清朝,整个民国,外加共和国一段时间。

之前你们说的那些烂尾工程和它比?似乎略小了那么一点。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


最大,最著名,最失败。


user avatar   geng-wu-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埃及的新千年项目:新河谷计划(图什卡工程)

大家都知道,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全国98.5%的人口都挤居在尼罗河的沿河平原和三角洲上,这片富饶的流域使埃及的人口从1960年的2700万增长到了今天的近1亿。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埃及的土地和粮食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埃及人均耕地仅0.55亩,粮食安全问题成为悬在埃及人头上的利剑。

埃及人也一直在治沙填海开垦新的土地,但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的速度,因此早在50年代埃及政府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占国土总面积37.6%的西部沙漠。经过专家勘察,表明这一地区有4725万亩的土地经治理后适合耕种,而这一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对于埃及人来说这块地方将成为新的尼罗河谷。

1958年纳赛尔总统启动了开发西部沙漠的计划,他将这项工程正式命名为新河谷项目,计划用井水来灌溉农田,项目所在的省也被命名为新河谷省。但很快纳赛尔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耗费远非当时刚刚立国的埃及所能承受,因此这个计划被放弃了。

但随着1971年阿斯旺大坝的建成,纳赛尔湖的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5倍于三峡水库),相当于尼罗河两年的流量,这增添了埃及政府开发西部沙漠的信心和决心,长期以来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自然环境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最后确定了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1997年1月9日,穆巴拉克总统正式重启了新河谷计划(普遍称为图什卡工程),计划包括在阿斯旺水库附近的图什卡湾建一座巨型扬水站,并修建长70公里的主渠道和4条28公里的支渠构成灌溉网,每年取水50亿立方,将图什卡(Toshka)洼地附近的土地开垦为300多万亩良田。

尼罗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在80年代遭遇了世纪大旱,但在90年代这里的雨水又多得异常,1998年10月上游突发了一场巨大的洪水,这是阿斯旺大坝建成后遇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担心水库太满从坝顶溢流,埃及政府也没有信心,因此打开了上游的一处溢洪道,洪水扑向北面的图什卡洼地,每日流量高达数千万立方,在2个月内这里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群。有趣的是,这些湖泊的形成是由航天员首先发现并向世界公布的,因为它们总面积达1540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半个多太湖,这可能是人类观察到的最快的湖泊形成过程了。

看到这么多水奔向沙漠,埃及政府深受启发,在工程开始后不断地扩充规模,细节和论证却又始终不明,连投资主和施工方都是一头雾水。最终的方案规模远超1958和1997年的版本,媒体将其称为“穆巴拉克的金字塔”,不仅指其规模宏大,而且是因为整个一揽子工程的造价高达865亿美元,预计20年内完工。相比而言,我国三峡工程总投资260亿美元,真是小巫见大巫。

在三期工程结束后,通过日抽水量达2500万立方米的穆巴拉克泵站可以每年取水50亿立方,为埃及用水量的十分之一。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最终灌溉渠可以将西部沙漠中的可耕地和6个主要绿洲连为一体,构成和尼罗河并行的一条新河谷。若整个工程顺利完工,开发面积将达26万平方公里,46%的西部沙漠土地将得到开发利用,其中耕地面积达到1890多万亩,相当于再造一条尼罗河谷,为埃及立下不世之功。在这个大开发区内除兴建农业区外、还将建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旅游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吸引人们迁往新河谷,减轻老河谷承受的压力。

但是,和其它埃及的国家工程一样,图什卡工程一直受到管理不善、土地黑色交易、军队插手和缺乏外部投资的拖累,这个工程在投资了60亿美元后成功地烂尾了。本来项目计划在最先一期结束后能利用水库中十分之一的水量灌溉约350万亩新开垦土地,但现在这个目标只完成了3%,穆巴拉克泵站21台怪物级的水泵只有1台在工作,干渠距离最近的巴里斯绿洲还有60公里。由于经济困难和第一阶段出现的技术和生态问题,第二和第三阶段已经被永久搁置。

已经开垦的土地上,沙漠耕作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土地由于盐分太高而需要昂贵的前期处理,而且土壤中较高的黏粒的含量使得机械化作业十分困难,在此投资的十家农场十年以来都未能盈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也不高,大量水资源因渗漏而白白浪费。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埃及发生社会动荡,穆兄会强烈反对这种穆巴拉克主导的大型基建项目,民众也称之为沙特的土地掠夺,因为只能搁置下来。

图什卡项目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初美丽的副产品图什卡湖群在没有了水源之后迅速干涸殆尽,它带来的环湖水草和丰饶鱼群只剩下一地鸡毛。上游的苏丹、埃塞俄比亚以及当地的土著努比亚人(对,和中兴的手机同名)也强烈反对该项工程,但这些影响都不是很大。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项目耗资巨大但产出的却是低价值的农产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又相当匮乏,生产的粮食面对进口产品没有任何价格竞争力。除了缺水以外,这里还缺乏农民,这些荒漠对三角洲的居民来说毫无吸引力,埃及人坚信“在三角洲待一年,也不要在沙漠中过一天”。劳动力短缺使得农场工作寸步难行。而且,这里处于和苏丹、利比亚相邻的边境地带,安全问题堪忧,发生过多起恐袭事件,更使外资望而却步。

图斯卡工程最初由政治强人推动,立项和方案没有经过仔细论证而且在后期随意扩充,政治意志完全压倒了科学依据与工程决策,项目的实施也根本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埃及政府有意压制对项目的议论,它在埃及甚至成了禁忌话题。

经过多年的动荡后,穆巴拉克当年的副手又接过了政权。虽然图什卡项目在埃及已经成了失败的代名词,但现在埃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面对现实压力塞西总统又重启了图什卡项目,但更多的是对工程中止的遗憾,而未能进一步理性地评估可行性。可以肯定的是,埃及离完成这项世纪工程还很漫长。


除了南部的图什卡工程外,埃及还有许多农业开发的雄心壮志,如沙漠中心的东阿维纳特(East Oweinat)工程、达尔卜•艾尔巴因(Darb El Arbein)工程、和平渠(El Salam Canal)工程、新村计划等,但落实的都不太好。如引尼罗河水灌溉西奈半岛的和平渠工程,也是在1997年动工,主体工程是穿越苏伊士运河的涵洞,早已经修建好了,但后续的开发过程一直很缓慢,原计划要在西奈半岛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开垦60万费丹(合378万亩)的农田,但现在只完成了五分之一。

图什卡以西的东阿维纳特(East Oweinat)还有一处大型的井水灌溉项目,该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平区域,直径350公里。该工程1997年开工,耕地面积至今已达到4.75万费丹(30万亩)。种植的作物主要销往欧洲市场。上个冰河时代,撒哈拉沙漠是一片热带草原,气候类似于今天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年降雨量比现在大得多,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几十万年的降雨也使得在流沙下面隐藏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层。利用这些地下水可以在沙漠的心脏地带开展农业。但这些远古时期的地下水完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尽管没有准确数字,但是水文学家估计只能经济地抽取五十年。

参考:

Deputy, Emmarie. Designed to deceive: President Hosni Mubarak's Toshka project. Diss. 2011.

Warner, Jeroen. "The Toshka mirage in the Egyptian desert–River diversion as political divers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30 (2013): 102-112.

El-Shabrawy, Gamal M., and Henri J. Dumont. "The Toshka Lakes." The Nile (2009): 157-162.

Abdel-Shafy, Hussein I., and Mona SM Mansour. "Overview on water reuse in Egypt: present and future." Sustainable Sanitation Practice 14.1 (2013): 17-25.


user avatar   sean-6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波士顿的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中央干道/隧道工程),民间俗称 Big Dig,从这个优雅的别称也能看出它工程量有多大,当然它也名副其实,是美国建造费用最高的高速公路工程(虽然只有5公里的海底隧道和十来公里的高架桥)。


(Big Dig前后对比,图片引自Wiki百科)

这个工程倒也不算是彻底的失败——毕竟勉强完工投入运营了—— 但它的预算规划,成本控制,工期控制,QA等方面几乎到处都是败笔。


首先,Big Dig 项目上马的目标是要解决波士顿Downtown拥堵的交通状况。在建造Big Dig之前,波士顿中心城区的主干道早已拥堵不堪,麻省交通部门甚至预计,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在2010年,93号公路上的交通堵塞最多将会达到16个小时。。当然不排除是有关部门通过危言耸听来申请工程经费,但我在波士顿的导游说在建造Big Dig之前实打实地堵过长达5小时。。(不堵车的话大概可以从波士顿开车到纽约了) 于是Big Dig计划在1982年正式启动。


在一个城市的繁华中心城区做这样的大的工程,其复(shao)杂(qian)程度可想而知,1982年最初的工程预算就高达28亿美元,仅凭波士顿所在的麻省财政是难以负担的,于是就想到了去抱联邦政府的大腿,请国会的大爷们拨钱。经过长达5年的游说,国会终于在1987年(5年后)通过了拨款法案,但随后被里根总统因为费用太高否决。。当然以包工头为主的利益集团没有放弃游说,国会又于1991年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为该工程拨款7亿美元(剩下的自己筹)。作为对比,同时期开始建设的罗斯福号尼米兹级航母大约是20亿美元


在经过了长达近10年的扯皮后,Big Dig终于开工。而此时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工程最初的28亿预算已经远远不够了。但已经有这么多钱砸进去了,总不能烂尾吧,不然还不被纳税人骂死啊,咬着牙也要把工程造完啊。。


此时,距离Big Dig最初预定的完工日期1998年年底,大概还有7年。7年时间打造一个5公里的隧道和十几公里的高架桥,在见得多了的我国人民看来已经绰绰有余了。


然而刚刚开工,当局掐指一算,觉得7年恐怕也不够,把完工日期推迟到了2001年(10年)。

干了两年以后,发现还是赶不上进度,再把完工日期推迟到了2004年年初(13年)。

一年之后,发现到2004年年初也搞不定,又推到2004年年底。

之后的套路你们应该都熟悉了。

直接告诉你们结果吧:这个工程竣工的日期是2006年,和包工头们签约的工期是到2007年。此时距离这个项目正式启动的1982年已经过了24年,建造期15年,超过了最初计划工期7年的两倍。


怎么说呢,三峡工程从正式筹备到完工也就是20年。。


当年在开工时候苦盼 Big Dig 来减少自己通勤时间的波士顿人民,那时候应该差不多都快退休了。。


当然,工程超期不是唯一的问题,由此带来的预算超支才是最大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啊,时间拖得越久,需要给工人发的工资越多,而且原料物价涨得也越多。所以原计划"只要"28亿美元的Big Dig最后一共花了143亿美元。。。即便除去通货膨胀因素,该工程预算仍然超支两倍。此项工程的贷款,估计要偿还到2038年。。


我当时在波士顿的导游调侃说:Somebody did the math wrong.


然而这个工程的噩梦还没有结束。


因为波士顿人民发现那条海底隧道它。。漏水。。人称 “Thousands of leaks”

换了你,你敢在漏水的海底隧道里开车么?


于是不停地修修补补。(也是要钱的呀!)


祸不单行,2006年的一天,一块重达24吨的水泥混凝土板突然无故坠落,砸中了路上行驶的一辆车,导致一人死亡。


于是继续修修补补。。


Big Dig 就这样在坎坷中伴随着波士顿人民崎岖前行。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据称减少了62%的通勤时间),但也成了波士顿这个城市绕不过去的一个黑点。


所以现在你跟一个稍微年长的波士顿人提起 Big Dig,十有八九他们会给你做一个掩面叹息的表情。


Oh well

-----------------

再重申一遍我没有觉得Big Dig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工程,更没有否认这个工程的意义,只是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请勿曲解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中都。

元武宗继位之后,据说是为了消除他弟弟的掣肘制约,以及上都大都旧臣的影响,于是在野狐岭北修建的新都城,之所以选在这儿,据说也跟旁边野狐岭就是他祖爷爷成吉思汗大破金兵的王业里程碑有关。

武宗继位不过十天,就下令修中都,一年后设留守司衙门及开宁路总管府衙门,虎贲司、光禄寺等衙署也开始设立。不要以为武宗的中都就是个行宫,他是按着正蓝旗元上都、北京元大都的规格去修的中都,这要是建成之后绝对算得上是一流工程千年大事。

不过,热爱喝酒的武宗在位不足四年就喝死了,之后他弟弟继位,火速叫停了中都工程,按现在考古发现,似乎还刻意加之破坏了一下。不过元中都还是保留了一定的痕迹与作用,后来元文宗就是在这儿杀了明宗(存疑,明宗确实暴死在这儿,但到底是不是文宗下的手,存疑)。

再后来,由大同出塞的关先生率领的红巾军席卷漠南,攻占兴和(今张北县)之后顺手打下中都,一把火送走了中都最后的存在感,从此元中都以沙城的名字在明朝使用,人们似乎忘了这儿曾经是一座壮丽的都城,也似乎忘了这里埋葬了一位十七岁出镇西北十年的马上天子的壮志雄心。

明中都

洪武二年,明朝基本成型,又开始考虑定都问题,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是热门选项,朱元璋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全国,中原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思来想去秉承着“富贵不还乡谁tm知道你富贵”的思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老家濠州(今凤阳临淮关)西二十里修建中都中立府(后改钟离府、凤阳府),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

洪武三年建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次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坛、太庙。五年建百万仓、五城兵马司指挥司、钦天监、观星台、公侯第宅,六年建二十一卫军士营房及皇城城墙、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七年筑中都外城墙、会同馆、中都国子监。明中都规模非常大,光是城内就有108坊。

洪武八年,朱元璋突然下令放弃中都营造计划,明中都就此搁置。再后来,英宗年间皇觉寺被雷火焚毁,明朝拆了中都宫殿去修缮皇觉寺,崇祯年间义军攻占并焚烧凤阳城,乾隆又拆掉了凤阳宫城及外城城门,文革时期又拆掉了大部分城墙及其他建筑。

自古中都不易成啊。


user avatar   solomonhu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铱星计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摩托罗拉公司曾经是行业的巨头,他们有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发射几十颗卫星覆盖全球。通过卫星之间的中转,建立一个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都能直接无线通信的网络。

这个计划工程上是成功的:卫星顺利上天工作,通信网络也于1998年成功建立。铱星计划的惨败是商业上的:这一计划成本很高,收费也很高。愿意高价使用他们服务的用户寥寥无几,远低于预期。铱星公司一直亏损,最后只能宣告破产。


user avatar   bi-li-bi-li-7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蟹邀。

英国伦敦的“对讲机大楼”

——反光强烈的「熔车杀手」

这座外表酷似「对讲机」的大楼位于芬乔奇街20号,楼高37层,造价达2亿英镑,是伦敦金融城三大地标之一。

与周围普遍低矮的建筑相比,它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如果单从气势上看,帅到爆炸啊!

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座让人耳目一新的对讲机大楼,却在2015年被英国评为年度最差建筑。
( ゜д゜)!

这座大楼最大的问题,就是朝南的那一整面凹墙。

朝南的这面墙,全部都覆盖着玻璃,表面积达3.3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玻璃,组成了可以聚光的凹面玻璃!

这,不就成了超大凹面镜嘛!和小时候玩儿的放大镜的道理类似,凹面镜让光源聚焦在一个点上,有可能小时候的你,还用这个光源点过火柴,或者照过蚂蚁(大雾

小型凹面镜还有一定威力,可想而知,这么大的一面墙组成的凹面镜,就更悲剧了……

▼先感受一下什么叫亮!瞎!眼!

曾经有一辆汽车停在大楼对面,约2小时后,由于玻璃幕墙反射的光和热强度太大,车的后视镜及车身外层的胶,居然被热到融!化!了!

▼就像这样

▼还有人在对讲机大楼的对面街道上,用平底锅「煎蛋」,由于反射的阳光太强烈,没多久,蛋…熟!了!

为了防止「熔车」事件再次上演,伦敦市当局暂停使用3个可能受影响的车位。

与此同时,大楼的开放商也进行整改。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给这座建筑的部分玻璃幕墙覆盖遮阳板、用黑色的布遮住大楼的部分凹面,避免镜面墙体反射阳光。

╮(╯_╰)╭


塔科马海峡大桥

——被「一阵风」摧毁的大桥

塔科马海峡大桥,是一座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的悬索桥。它在1940年7月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同年的11月,塔科马海峡大桥却坍塌了!

你没有看错,不到5个月的时间,
大桥就坍塌了!
坍塌的起因,
是一阵风……

其实,在塔科马海峡大桥启用的后数个星期后,桥面就开始出现上下摆动。有关人员在支柱上安装摄录机,观测摆动。

▼当时,大风导致大桥来回摇摆,从桥下看是这个样子的(这真的不是在拍电影)

同时,大桥的摆动也吸引了不少驾车人士慕名而来,感受其振荡威力的刺激。一些大风的日子,大桥桥面摆动幅度甚至可达五英尺之多。

▼扶好咯,再从桥面上感受一下晃动

大桥坍塌的瞬间,恰巧被一支摄影队拍了下来,成为了后续研究的珍贵资料。

▼大桥完全坍塌

大桥的坍塌,没有造成人命伤亡,但导致一只汪星人死亡。

塔科马海峡大桥的坍塌事件,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工程设计错误之一」,也成为所有工程学科教学中都绕不开的经典案例。

据说,当时吹垮大桥的风,不过8级而已。

8级风的效果是,人迎风行走阻力很大,树的细枝可被风折断。

听上去,8级风是比较大,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可是一座大桥啊,抗风效果应该是过硬的啊!

事件发生后,通过模拟测试,找出了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事件的元凶——卡门涡街引起吊桥共振

原设计为了求美观与省钱,使用过轻的物料,
造成其发生共振的破坏频率,与卡门涡街接近
导致大桥随强风而不断剧烈摆动,
最终导致吊桥崩塌。

后来,重建的大桥将道床厚度增至10米,并在路面上加入气孔,使空气可在路面上穿越,防止卡门涡街的产生。

新桥被称为「强壮的格蒂」,于1950年启用。2007年,新的平行桥通车,行车线由两条增至四条,是现今全美国第五长的悬索桥。


约翰·汉考克大厦

——早期会下「玻璃雨」、会让人「晕楼」

约翰·汉考克大厦是波士顿一栋60层的摩天大楼,在波士顿,它保持了最高建筑的记录超过30年。

由于这座大楼采用极简主义的大规模玻璃墙,全身完全被玻璃幕墙所包裹。

这些幕墙大且偏蓝,这样的设计使得在晴天的时候,整座大厦与天空融为一体,美到转圈圈。(星星眼.jpg)

同样也是这些玻璃,早期曾让这座大楼引发建筑界的哗然——

汉考克大厦是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
由于那个时候玻璃幕墙技术还不够成熟
在加上没有考虑周全温度变化强风袭击等因素,
导致刚装修好的大厦玻璃外墙,
因为暴风的洗劫,
而脱……落……了。
(*。_。)

短短两年间,2000多块玻璃从高层坠落,当时不得不在这座大厦外围镶满五合板↓

在这栋建筑建好后,也遭遇了诸多问题,比如在1976年建成后不久,经常出现窗户掉落,有砸中楼下过路的行人的危险。

后来发现窗玻璃不能适应温度变化,增强了玻璃的结构刚度,并将隔热玻璃换成单层较厚的回火玻璃,大家才敢安心在大楼附近行走。

同时,在大风激烈的摇晃下,在汉考克大厦高层居住、办公的人,会出现晕动症状,就像晕车、晕船一样,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风压作用下,汉考克大厦的短向前后运动及扭转,使得的大厦的位移过大,引发人们身体不适。

幸运的是,后来通过安装阻尼器等诸多方法,最终让汉考克大厦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建筑物之一。


没错,我就是什么都知道的小电视!


user avatar   xia-miao-6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国三丰百货店

纪录片《重返危机现场》详细描述了该商场从出现裂痕到整体垮塌的全过程,当时看完非常震撼,每一个细节、任何一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是韩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最严重的一起事故,也是世界上建筑自行倒塌的伤亡极其重大事故之一。韩国政府在事后对全国的建筑进行严格检查,结果需要重建的占七份之一,需要大规模维修的占五份之四,只有2%确定为安全,不需要维修。

以下整理自网络:

事件描述
1995年4月,5楼的天花板开始出现裂痕。
6月29日清晨,三丰百货店设施经理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有一张守夜的保安留下的字条,内容大致是在昨夜守夜的保安发现楼顶忽然出现了裂缝,但是店长却认为该裂缝是两年前不当移动楼顶的冷气机所致,因此并未理会。
6月29日上午,顶楼的裂痕数量急剧变大,同时顶层的“春园餐厅”向设施经理报告了地板上出现了大裂缝,编号为5E的柱子开裂,餐厅暂停经营。在此期间,李鐏(三丰集团会长)和其他管理层对此的唯一对策就是将顶楼的货物和商铺移至地下室。不久后三丰百货里的人发现楼体发生震动,管理层认为是冷气机震动所致,因此关闭了顶层并关闭了冷气机,但为时已晚。土木工程专家也被邀请前来检查建筑结构。在简单的检查过后,得出的结论是,整栋建筑有垮塌的危险。但是,管理层却没有下达关闭百货大楼或进行疏散的命令,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当天的客流量非常大,管理层不想损失潜在的巨大收益。
下午4时许,三丰百货大楼楼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但在地下室的人们和管理层对此毫不知情,而此时由于冷气机长期以来对5E号柱子施加压力和传导震动,使得5楼的地板、天花板和5E号柱子开裂,4楼、5楼的天花板开始慢慢下陷。
下午5时,4楼的天花板下陷愈发严重,百货大楼工作人员因此封闭了这一楼层。大约5点50分,楼上又传来一声更大的巨响并伴随着“噼哩啪啦”的断裂声,大楼开始剧烈摇晃,工作人员拉响了警报,并开始疏散顾客。6点05分左右,5E号柱子在5楼天花板的连接点再也支撑不住了,它终于崩溃了,楼顶开始垮塌,上面的楼板连同冷气机掉在了超载的第5层的地板上。而起支撑作用的承重柱,由于为自动扶梯腾出空间早已变得不堪重负,此时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倒了下去,楼板一层一层地掉落,致使整栋建筑有一大半几乎在瞬间就全部垮塌,填满了4层的地下室,韩国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在20秒内夷为平地。
共有502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另有937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2700亿韩元(约合2.16亿美元)。

事故原因
改变用途 解雇承包商
曾是首尔地标的三丰百货店,由三丰集团兴建,位于今日首尔副都心的黄金地段、今日的韩国会计学院大厦旁。1987年,集团开始在这片位于瑞草区,原本用作垃圾掩埋场的开阔地上建设百货大楼。按照最初的设计,大楼将被建设成一栋4层的办公楼,但是三丰集团会长李鐏却在建设工程中,将其重新设计成一栋百货大楼。这一改动,导致了很多承重柱被取消,以腾出空间来安装自动扶梯。原先的建筑承包商,拒绝按照新的设计继续施工。李鐏因此解雇了他们,并让自己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
增加楼层 移动冷气机
不久,第5层楼面又被添加到了这栋建筑物上,原计划将其作为滑冰场,但中途改变了用途,取而代之的是八家韩朝美食店。由于韩国人有吃饭时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些餐馆的混凝土地面下添加了一层加热设备,这极大的增加了承重结构的负担。此外,整幢大楼的空调设备(水冷式冷气机)现在都被安装在了楼顶之上。3台大型冷气机共重29公吨,加上冷气机注满水时,总重量更高达87公吨,达设计标准的承重负荷4倍之多。
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在1993年,由于周围居民对冷气机噪音的抱怨,大楼后部所有的冷气机都被移到了前部。这一移动本应使用起重机,但结果是所有的设备都是直接在楼顶上利用滑轮被推拽到位的,使整个楼顶结构大受损伤,冷气机所及之处充斥着裂痕,再加上冷气机运作时产生的震动使冷气机附近的5E号柱子和楼顶的连接点出现裂痕,支柱不能发挥其作用。
偷工减料 装错钢筋
在之后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根据建筑物的安全标准计算结果,三丰百货大楼的柱子直径应该是80cm,而实际测量却发现其缩减到了60cm,中间的钢筋也从16条减少到8条。在4楼用于强化混凝土楼板的钢筋也装错了位置,本应与地面相差5cm,而实际测量发现其与地面相差了10cm之多,这相当于把楼板厚度变薄了,也导致了楼板与柱子之间的强度减少了20%。这两个变化,虽不能直接导致大楼倒塌,但为倒塌铺下了一条捷径。

纪录片链接:纪录片《重返危机现场:三丰百货坍塌事故》
该系列中也有一集是介绍楼上提到的“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的

后续调查:
外界最初认为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大楼松软的地基。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很快人们便发现事故发生是由于李鐏和其建筑公司对设计的随意改动。后来对废墟的调查显示,混凝土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支柱的直径却比原来的要小。
调查也揭示了首尔市的地区官员在也涉嫌在三丰方面改动建筑的过程中接受贿赂。结果,许多官员,包括前瑞草区行政官被控玩忽职守而遭起诉并被判入狱。 1995年12月27日,韩国首尔地方法院根据《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及业务过失致死罪的罪名判处李鐏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其子李汉祥被判有期徒刑7年。
有关当局继续对三丰集团作进一步的调查时,揭发了三丰更多涉及贪污及诈骗等的罪行,结果总共有21人被判有罪,其中12人是市政府官员。
原址现在已建成为另一座商厦雄山大厦


user avatar   rand-r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缅甸的新首都 - 内比都

我之前一直以为仰光(Yangon/Rangoon)是缅甸的首都,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直到去了缅甸,才知道,他们的首都不是仰光也不是曼德勒,而是内比都(Naypyidaw)。

2005年,经过几年的筹划和运作,缅甸政府正式迁入新的首都内比都。迁都的原因很多,有的说是神仙的指示,有的说是为了躲避美国的轰炸。不管是什么原因,政府一纸号令,官员就抛下家下,搬迁到内比都办公了。

为了把这个缅甸第三大城市弄得配得上缅甸这个国家的首都的形象,缅甸花费了50亿美元的费用去建站政府办公建筑、使馆区、机场、道路,当然还有高尔夫球场。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50亿美元是多了不起的一笔钱,但是在2005年之前的缅甸,这是一笔巨款,要知道,2005年之前几年,整个缅甸这个国家一年的GDP才60亿美元。

内比都的面积为6450平方公里,比起上海的面积(6340)还要大一些,比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更是大了几倍,是伦敦面积的4倍,比起旧首都仰光更是大了9倍之多。

但是这个地方只有90多万人口,真的算是人烟稀少,于是内比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鬼都,街上行人和车辆稀少,经济基础薄弱,称得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宏大的政府办公建筑!

神圣的内比都大金塔【UppatasantiPagoda】

人烟稀薄

双向20车道16车道的马路,就问你服不服!

缅甸的新首都之路,注定了是一个失败的“大”工程项目!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搪瓷日用制品越来越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为什么会和塞尔维亚结盟? 
  iPhone用久了会变卡吗? 
  铅笔没太多科技含量,为什么古代没发明出铅笔? 
  西方史学界如何看待巴黎公社? 
  如何评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过的最惨烈的海战是哪一场战役? 
  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厉害”却没有价值的事物? 
  后主刘禅。后人是怎么知道这个字读shan而不是读chan的? 哪篇文献上有注音么? 
  如何评价苏联227命令? 

前一个讨论
人防工程真的没有用吗?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演员戏路很窄?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