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抛开民族感情,清朝在得国这一方面,其实要比大宋正的多。
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到血战白杆兵,戚家军。一直到最后入关为止。
清兵屡屡以少胜多,可以说是经过千辛万苦的血战,才有了一番基业。
更关键的是,清朝是先立国,后入关。很多人觉得清朝得国不正,无非是说他捡了农民起义的便宜。
但是一开始的基础,是人家自己千辛万苦,耗费无数人命打下的。
而大宋就不一样了。
宋朝所有的基础,都是郭威和周世宗柴荣两代人辛苦打下的。
赵家兄弟趁着柴荣去世,欺负孤儿寡母,夺取了政权。
更何况有史学家一直论证柴荣是被赵家兄弟给毒死的。
关键是干的还不怎么样,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宋太宗还当了一回高粱河车神。中间又被金国打断脊梁。
老百姓的心中还是自有公论的。最典型的就是蒙古丞相伯颜领兵进城时,临安城里纷纷传言,伯颜长得和柴荣一模一样,是来报仇的。“当日欺他孤儿与寡母,今日孤儿寡母亦被欺。”
虽然有可能是蒙古人的舆论战,但也可以看出人心。
扯淡历史学最喜欢搞“得国不正”和“得国最正”这一套来沾沾自喜。都是暴力夺取政权,都是建国后成为剥削阶级,都是封建社会。谁比谁高贵?
要说朱元璋是反元朝蒙古人压迫起兵就是“得国最正”,那么清朝就是反抗明帝国汉人压迫而起兵,怎么就“得国不正”了呢?
噢!就许汉人统治压迫别的族,不许别族压迫汉人!就许汉人高高在上,称其他族是蛮夷胡狄,不许其他族蔑称汉人!否则就是民族压迫!
请问汉人王朝统治力的核心是什么?不还是暴力维持上层剥削底层的社会结构吗?顺便强的时候欺负一下周边,再立石纪念自己的功绩。反过来少民政权这么做就诟病的不行。
汉人造汉人王朝的反,对不起,是小冰河时期。汉人造满人的反,你看!种族压迫的最佳证明。满清得国不正!
多读读书不好吗?最起码把思维导图发展全面再说。这么双标的逻辑,现在小学生都不屑于如此思考问题了。怎么一个个已经从九年义务教育毕业了的皇汉们还这么幼稚呢?都说皇汉不读书,我现在是相信了!因为但凡他们看点书,就不会如此愚昧了。可悲可叹呀!
“得国不正”这个概念,大概是从孟森的《明史》演化来的。此书第一句就表扬汉、明两朝“得国最正”,理由是“匹夫起事”。其实老孟以阶级论“正”,也是打自己:刘邦、朱元璋最后是啥阶级?英国贵族起事,至少还搞出个制衡来。
所以,先撇开正不正,从“得国”入手。
我一民科,就讲得通俗点。打个比方吧:老王家有两个儿子。老王死前立个遗嘱,宅子给老大。老二不服,把老大给打跑了。隔壁张木匠,又冲进王家,把老二打跑了。
你说王二跟张木匠的夺宅,性质有啥不同?明面上,各说各理。张木匠说,你也没遗嘱;而王二说,你又不姓王。
但实际上,张木匠占宅子,整个前王家宅的内耗就会变大。因为,不论老王堂哥的侄子,还是王大、王二的家塾先生,都觉得自己跟老王的关系,至少比张木匠要近。张木匠为了压服众人,就得消耗前王家宅很多资源。如果张木匠只是会打,却不认字,那对前王宅,就是另一重灾难了。
一个是窃一家天下
一个是屠天下万民
黄帝之战蚩尤,为中国也;
尧舜之征有苗,为中国也;
夏启之征有扈,为中国也;
周宣之伐猃狁,为中国也;
炎汉之逐匈奴,为中国也;
李唐之服突厥,为中国也;
赵宋之备辽金,为中国也。
尽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敛天下之怨,亦不足惜。
凡以惧其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故治之惟恐其不深也。
别的朝代对异类是“战征伐逐服”,到了赵宋却是防备的“备”。
赵宋和满清,在得国不正这一点上,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一个没能防住夷狄,造成了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
一个本身就是夷狄,它就是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
这个题目对概念有点混淆了,也是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被蒙蔽的结果。即得国正不正是本民族范围内讨论的问题,被异族击败从来都是亡国,亡国奴讨论侵略者得国正不正是个既悲情又戏谑的事情。
如果有平行时空的话,会不会有人问,大东亚国自昭和帝开国,已历三朝,你们居然还来问得国正不正?你们是想分裂大东亚国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好几种意见,因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侵略者后代。当然必须说正啊,即使祖先杀的汉人再多,再怎么样的奴役,难道还说自己不正?
2、投降派。也得说正啊,毕竟祖上投降或者后来做了帮凶的,总的开脱几句,还时不时搞个祭奠。这些人是一条道走到黑,虽然他们的祖上其实最后还是被侵略者坑了。
3、普罗大众。一般不置可否,人云亦云。毕竟生活不易,凭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已经值得尊敬,不必苛求什么态度。
4、少数汉族主义者。如果一个人开过眼界,又不幸读了些书,那就会明白民族虽大,但真正愿意为其发声的没有几个,而且往往还会被大众所误解和唾弃。但汉民族之所以没有消亡,正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
@没有马的骑兵 急什么,骂了一下在映秀地震遗址大笑的而已,至于你那对皇汉无证无言的虚空指责,属实看不懂。玩逆民族主义现在确实没什么门槛,就是不知道民主基金会还给不给你们发钱。
第一次更新:
”为明报仇“和”清是明朝臣民(藩属)“,这两条是矛盾。从顺治开始的一贯逻辑是,我和明朝是两国,我为明朝报了仇,我自豪。如果人人可入中国,那就不会出现“亡中国”的说法了,清朝就更无必要立牌坊了,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自比北方民族,所以清朝入得,为什么日本入不得。讨论”得国正“或”得国不正“,逃得过”华夷之辨“嘛,逃不过嘛,从清朝开始,几个皇帝就开始攀附古代舜是”夷“,文王也是”夷“,这种”洗地“方式现在还用着。
何意明亡还左衽,鞑国流风鼠辫姿。看我东方君子国,人皇百卄鼎无移,二千四百四十岁,日月高悬无尽期。
其实,明朝对女真的臣属也是值得一说的。
女真的“外交”是很具有特色的,在金朝出现的时候,金朝称呼高丽为“父母之邦”,到强了一点,就和高丽以“兄弟”相称,再强一点,就把高丽当成了“藩属”。明朝初年,通过招抚“女真”,高丽和朝鲜的“边疆”得以拓展。朝鲜的史书也是会出现”外夷传“的,明朝和朝鲜都将女真作为“边夷”进行招抚,而在明朝比较成功的招抚女真后,很多女真两头朝贡,对朝鲜和明朝的边境也是袭扰不断。但是”大清“到底选择了”入中国“,而不是”入朝鲜“,“女真为明朝臣属”这一情况,对清朝真的不太重要,而现在刻意强调与中国的联系,这非常的有选择性。越南,日本,朝鲜三国又有多少不同。
我等此来,只奉公爷命,非避难内投。兹虽荷上司容纳之仁,然非其本心,不敢从命。如今国事果不可为,黎炯惟愿回来,击中流之楫,驱虎搏之羊。如其不能,则为荆轲匕,为张良椎。不得已,则为严将军头,为颜常山舌可也。纵许以复仇,则薙头为国人之唱;如只为安插,则绝不敢薙矣。
言乎蒙古匪惟亡宋,亡中国而已。实亡宋史与中国之史也。史筌之作,纪二帝,传三虏,表五贤,收遗民,此其大纲。
夫奠三极,长中区,智周乎四皇,心尽乎来许。清露零柯而场圃入保,片云合岱而金堤戒滥,吴呼好冠而晋视命圭,杞用夷礼而胄绌神禹,莫不逆警萌甲而先靖宫庭。是故智小一身,力举天下,保其类者为之长,卫其群者为之邱。故圣人先号万姓而示之以独贵,保其所贵,匡其终乱,施于孙子,须于后圣,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然后植其弱,掖其僵,扬其洁,倾其滓,冠昏饮射以文之,哭踊虞祔以哀之,堂廉级次以序之,刑杀征伐以整之,清气疏曜,血脉强固,物不干人,沴不侵祥;黄钟以节之,唱叹以浏之,故礼乐兴,神人和,四灵集,而朱草、醴泉相踵而奔其灵也。
大宋的“得国不正”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亡中国”这个话题在东亚展开了长久的讨论。
宋朝的是“居中国”,而清朝是“入中国”。而且清朝自称得国最正的理由无非两条。
我朝初起时,明国尚未削弱,因欲与我修好,借此以结两国之欢,我朝固不妨为乐天保世之计
若我朝乃明与国,当闯贼扰乱,明社既移之后,吴三桂迎迓王师入关,为之报仇杀贼,然后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一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
不过这种康熙雍正乾隆都用上的东西今天其实不太好拿来用,至少清朝时期,“得国正”的理由正是因为和明朝没关系。
“得国不正”和“得国正”都相当的脱离时代,像朱元璋那样把自己上司干掉了,但是他的口号经过改造还能继续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朝鲜人通过这一角度宣扬明朝得国最正,民国则用来宣扬革命,对“得国正”的理解已经在这其中发生了改变。清朝的“得国正”是宣扬“德行”为主,而不是以“民族”为主。
宋朝的“得国不正”也是有办法解决的,也不是没有人把五代全斥为“得国不正”,宋朝继承唐朝,堂堂正正。
昔者天命宋主天下,历十余世,天厌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数世之后,天又厌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
宋朝的正统性还是有人背书的。元朝处于时认时不认。
大宋得的国是肉食者的国,城墙上换了赵家的旗帜,老百姓还是一样地生活。
大清得的国是整个满洲的国,与其说是清朝入关倒不如说是中华并入了满洲,人民从此变成亡国之民。
宋朝属于得国不正,就是说宋可以得国,但是过程上有缺陷!
清朝得国不正,就是说清朝得国就不对,不管过程正确不正确!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